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IVF-ET治疗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
10
1
作者
刁英
杨智敏
+2 位作者
谭兵兵
葛斌
杨名慧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6-108,122,共4页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16个IVF-ET周期按精卵受精时间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并即刻脱颗粒细胞)110...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16个IVF-ET周期按精卵受精时间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并即刻脱颗粒细胞)110个周期、短时受精并次日晨脱颗粒细胞组(B组,精卵共孵育2h并受精后18~19h脱颗粒细胞)108个周期和传统受精组(C组,精卵孵育过夜)98个周期。分别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和分娩结局。结果:①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C组(P分别<0.05或<0.01);③3组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畸形胎儿出生。结论:①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②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能较准确判断卵子成熟度,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从而使补救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成为可能,进而可进一步严格控制ICSI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脱颗粒细胞
体外受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金海霞
孙莹璞
+2 位作者
戴善军
辛志敏
宋文妍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2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女性输卵管因素或盆腔炎症在本中心接受短时IVF与长时IVF。短时IVF共1095周期,长时IVF共1008周期,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两组患者的基本情...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女性输卵管因素或盆腔炎症在本中心接受短时IVF与长时IVF。短时IVF共1095周期,长时IVF共1008周期,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精、胚胎及临床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正常受精(2PN)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时受精的0PN率(18.1%vs 13.5%)、1PN率(3.8%vs1.6%)明显高于短时受精组,3PN率比较,结果相反(4.5%vs 7.8%)。短时受精的卵子利用率(58.4%vs 53.7%)、优质胚胎率(70.6%vs 65.5%)、胚胎利用率(85.2%vs80.1%)明显高于长时受精组,两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44.6%vs 41.5%,P>0.05)。结论:短时IVF的多PN率比长时IVF高,但是0PN、1PN率显著降低,卵子利用率提高。短时IVF的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明显高于长时IVF。短时受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卵子利用率,改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精率
胚胎质量
短时受精
体外受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中多精受精率的影响
被引量:
7
3
作者
李海仙
马文敏
+3 位作者
黄建洲
伍捷阳
池霖生
张静雯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5-87,共3页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技术发展最开始,大多数采用的受精方法是每个卵子加2~5万精子体外培养16~18 h进行受精,即常规的过夜受精法.在20世纪末开始大量报道,采用短时受精(2~4 h)较...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技术发展最开始,大多数采用的受精方法是每个卵子加2~5万精子体外培养16~18 h进行受精,即常规的过夜受精法.在20世纪末开始大量报道,采用短时受精(2~4 h)较常规过夜受精可以提高优质胚胎率,从而提高妊娠率[1,2].我中心自2001年IVF-ET助孕采用短时受精,现将短时受精和常规过夜受精两者助孕情况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多精受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短时受精中多精受精可以避免
被引量:
2
4
作者
金海霞
孙莹璞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3-85,共3页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在保证稳定成功率的前提下如何避免短时受精过程中多精受精?如何将多精受精率控制在比较理想的水平?这些都是许多生殖中心非常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多精受精
体外受精
短时受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
3
5
作者
张纯
张帆
+1 位作者
郑洁
何联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传统过夜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于本中心接受短时受精及传统过夜受精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患者。短时受精IVF组共131周期,传统过夜受精IVF组...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传统过夜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于本中心接受短时受精及传统过夜受精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患者。短时受精IVF组共131周期,传统过夜受精IVF组共129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精、胚胎发育及临床妊娠情况。结果:短时受精IVF组与传统过夜受精IVF组患者正常受精(2 PN)率(68.44%vs 68.23%)、(0 PN)率(21.57%vs 21.99%)、(1 PN)率(6.01%vs 6.08%)、(多PN)率(3.97%vs 3.70%)、受精率(85.24%vs 85.21%),卵裂率(96.65%vs 97.21%)、临床妊娠率(46.85%vs 44.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短时受精IVF组胚胎利用率(83.45%vs 77.23%)较常规过夜受精IVF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卵子利用率,改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短时受精
过夜受精
胚胎质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6
6
作者
章志琴
龙生根
+2 位作者
黄志辉
辛才林
伍琼芳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039个周期常规受精的患者,分为短时受精组和长时受精组,分别比较两组及两组同时期行R-ICSI和LICSI组的受精情况、卵裂...
目的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039个周期常规受精的患者,分为短时受精组和长时受精组,分别比较两组及两组同时期行R-ICSI和LICSI组的受精情况、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多精受精率(≥3PN)、受精率、种植率及自然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短时受精的2PN率(65.22%vs 43.06%,P<0.01)、卵子利用率(48.84%vs 37.53%,P<0.01)、0PN率(21.59%vs 37.84%,P<0.05)、1PN率(4.85%vs 13.43%,P<0.05)、卵裂率(96.87%vs 93.06%,P<0.01)、优质胚胎率(50.66%vs 44.63%,P<0.01)、取消移植率(4.95%vs 16.08%,P<0.01)、胚胎利用率(81.25%vs 63.91%,P<0.01)、临床妊娠率(53.49%vs35.85%,P<0.01)及抱婴回家率(37.75%vs 14.40%,P<0.01)明显高于长时受精组。R-ICSI的受精率(44.79%vs 24.70%)、卵裂率(98.90%vs 68.25%)、优质胚胎率(40.38%vs 31.79%)、卵子利用率(62.90%vs 45.10%)及临床妊娠率(48.98%vs 29.23%)明显高于L-IC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短时受精可以明显增加2PN受精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胚胎质量,从而改善临床结局。短时受精失败后及时行R-ICSI能极大地提高卵子利用率,并能获得很好的临床妊娠结局,对预防及降低受精失败有重要意义。短时受精联合R-ICSI在辅助生殖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长时受精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辅助生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短时受精与受精结局
被引量:
4
7
作者
曾勇
宋成
张微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7-90,共4页
受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征表现为多个连续步骤的串联反应.主要包括精子获能,精子和卵黄膜融合,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减数分裂Ⅱ及排出第二极体,精子和卵母细胞的核开始去凝集,雄性和雌性原核形成,此后不久配子融合完成.
关键词
短时受精
体外受精
多精受精
活性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
8
8
作者
周亮
王勇
+4 位作者
王锦凤
肖露
张春晖
侯震晖
钱卫平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IVF受精率>6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授精方案分为短时授精组(n=153)和常规受精组(n=180)。结果:IVF短时授精组和常规IVF组分别获卵1 619枚...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IVF受精率>6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授精方案分为短时授精组(n=153)和常规受精组(n=180)。结果:IVF短时授精组和常规IVF组分别获卵1 619枚和1 986枚,分别有133名和152名患者接受了新鲜胚胎移植。组间女方年龄、基础FSH(b FSH)、b LH、b E2、Gn量、h CG注射日FSH水平、h CG注射日E2水平、h CG注射日LH水平、获卵数、卵子成熟度及移植日内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IVF短时授精组和常规IVF组的正常受精率(65.55%vs 67.84%)、正常卵裂率(98.02%vs 96.90%)、胚胎种植率(29.41%vs 27.84%)、临床妊娠率(44.36%vs 45.39%)、继续妊娠率(41.35%vs 42.76%)、流产率(5.45%vs 2.90%)和异位妊娠率(1.82%vs 2.90%)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短时授精组的多原核受精率(14.56%)显著高于常规IVF组(6.19%),而短时授精组的优质胚胎率(33.51%)高于常规IVF组(28.99%)。结论:因IVF短时授精可避免常规IVF完全受精失败而逐渐在国内广泛应用,但其远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授精
早期拆除颗粒细胞
多原核受精
临床妊娠率
原文传递
短时受精改变受精卵透明带结构?——一项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研究
被引量:
11
9
作者
国玉蕊
黄国宁
+5 位作者
王亚平
刘红
韩伟
刘军霞
蒲艳
刘东云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精、卵共培养时间(6h、18h)对受精卵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和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21个周期258枚卵子随机分成6h(A组)和18h(B组)精、卵共培养作为自身对照,受精后20h偏振光显微镜摄像,分析A、B组间正常受精卵ZP厚度(Z...
目的:探讨不同精、卵共培养时间(6h、18h)对受精卵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和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21个周期258枚卵子随机分成6h(A组)和18h(B组)精、卵共培养作为自身对照,受精后20h偏振光显微镜摄像,分析A、B组间正常受精卵ZP厚度(ZP thichness,ZPT)、ZP密度(ZP density,ZPD)和胚胎质量的差异。结果:A组中正常受精卵ZP内层、全层厚度和内层密度分别为8.3±1.3μm,19.0±2.6μm和2.09±0.50nm,显著低于B组(8.9±1.5μm,19.6±2.7μm,2.2±0.7nm)(P<0.05);A组发育为可移植胚胎的受精卵ZPD(2.07±0.49nm)显著低于B组(2.26±0.72nm),而发育为不可移植胚胎的受精卵外层ZPTA组(9.1±2.5μm)高于B组(7.7±1.4μm),P<0.05;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及优质胚胎率A组与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移植胚胎所占比率高(76.67%vs23.33%,P<0.05)。结论:短时受精使透明带变薄,这可能有利于胚胎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卵共培养
偏振光显微镜
透明带厚度(ZPT)
透明带密度(ZPD)
胚胎质量
原文传递
短时受精不同脱颗粒细胞方式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
1
10
作者
罗平
罗江霞
张会娜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11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几种短时受精脱颗粒细胞方式对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61个IVF-ET周期根据脱颗粒细胞时间分为:短时受精后18小时脱颗粒细胞组(A组)94个周期、短时受精后5h脱颗粒细胞组(B组)95个周...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几种短时受精脱颗粒细胞方式对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61个IVF-ET周期根据脱颗粒细胞时间分为:短时受精后18小时脱颗粒细胞组(A组)94个周期、短时受精后5h脱颗粒细胞组(B组)95个周期和短时受精5h后部分(1/3-1/2)脱颗粒细胞组(C组)72个周期。分别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利用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三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后即刻剥除部分卵子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在确保受精的情况下剩余卵母细胞保留自体卵周颗粒细胞共培养,可以提高常规IVF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常规IVF总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短时受精
脱颗粒细胞
共培养
原文传递
题名
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IVF-ET治疗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
10
1
作者
刁英
杨智敏
谭兵兵
葛斌
杨名慧
机构
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
出处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6-108,122,共4页
文摘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16个IVF-ET周期按精卵受精时间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并即刻脱颗粒细胞)110个周期、短时受精并次日晨脱颗粒细胞组(B组,精卵共孵育2h并受精后18~19h脱颗粒细胞)108个周期和传统受精组(C组,精卵孵育过夜)98个周期。分别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和分娩结局。结果:①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C组(P分别<0.05或<0.01);③3组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畸形胎儿出生。结论:①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②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能较准确判断卵子成熟度,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从而使补救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成为可能,进而可进一步严格控制ICSI适应证。
关键词
短时受精
脱颗粒细胞
体外受精
Keywords
short
coincubation of
gamete
s
Removal of cumulus cell
in vitro fertilization
分类号
R714.8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金海霞
孙莹璞
戴善军
辛志敏
宋文妍
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出处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2年第2期133-135,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女性输卵管因素或盆腔炎症在本中心接受短时IVF与长时IVF。短时IVF共1095周期,长时IVF共1008周期,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精、胚胎及临床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正常受精(2PN)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时受精的0PN率(18.1%vs 13.5%)、1PN率(3.8%vs1.6%)明显高于短时受精组,3PN率比较,结果相反(4.5%vs 7.8%)。短时受精的卵子利用率(58.4%vs 53.7%)、优质胚胎率(70.6%vs 65.5%)、胚胎利用率(85.2%vs80.1%)明显高于长时受精组,两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44.6%vs 41.5%,P>0.05)。结论:短时IVF的多PN率比长时IVF高,但是0PN、1PN率显著降低,卵子利用率提高。短时IVF的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明显高于长时IVF。短时受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卵子利用率,改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利用率。
关键词
受精率
胚胎质量
短时受精
体外受精
Keywords
Fertilization rate
Embryo quality
short
gamete
insemination
In vitro fer- tiligation
分类号
R321.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中多精受精率的影响
被引量:
7
3
作者
李海仙
马文敏
黄建洲
伍捷阳
池霖生
张静雯
机构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
出处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5-87,共3页
文摘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技术发展最开始,大多数采用的受精方法是每个卵子加2~5万精子体外培养16~18 h进行受精,即常规的过夜受精法.在20世纪末开始大量报道,采用短时受精(2~4 h)较常规过夜受精可以提高优质胚胎率,从而提高妊娠率[1,2].我中心自2001年IVF-ET助孕采用短时受精,现将短时受精和常规过夜受精两者助孕情况报道如下.
关键词
短时受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多精受精
Keywords
short gamete co-incubation
fertilization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Polyspermic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时受精中多精受精可以避免
被引量:
2
4
作者
金海霞
孙莹璞
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出处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3-85,共3页
文摘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在保证稳定成功率的前提下如何避免短时受精过程中多精受精?如何将多精受精率控制在比较理想的水平?这些都是许多生殖中心非常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多精受精
体外受精
短时受精
Keywords
Polyspermic fertilization
In vitro fertilization
short gamete co-incubation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
3
5
作者
张纯
张帆
郑洁
何联
机构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产科
出处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36-39,共4页
基金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院内课题(220927006
220933006)
文摘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传统过夜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于本中心接受短时受精及传统过夜受精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患者。短时受精IVF组共131周期,传统过夜受精IVF组共129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精、胚胎发育及临床妊娠情况。结果:短时受精IVF组与传统过夜受精IVF组患者正常受精(2 PN)率(68.44%vs 68.23%)、(0 PN)率(21.57%vs 21.99%)、(1 PN)率(6.01%vs 6.08%)、(多PN)率(3.97%vs 3.70%)、受精率(85.24%vs 85.21%),卵裂率(96.65%vs 97.21%)、临床妊娠率(46.85%vs 44.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短时受精IVF组胚胎利用率(83.45%vs 77.23%)较常规过夜受精IVF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卵子利用率,改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利用率。
关键词
体外受精
短时受精
过夜受精
胚胎质量
Keywords
in vitro fertilization
short gamete co-incubation
long
gamete
co-incubation
embryo quality
分类号
R714.8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6
6
作者
章志琴
龙生根
黄志辉
辛才林
伍琼芳
机构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
出处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215-218,共4页
文摘
目的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039个周期常规受精的患者,分为短时受精组和长时受精组,分别比较两组及两组同时期行R-ICSI和LICSI组的受精情况、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多精受精率(≥3PN)、受精率、种植率及自然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短时受精的2PN率(65.22%vs 43.06%,P<0.01)、卵子利用率(48.84%vs 37.53%,P<0.01)、0PN率(21.59%vs 37.84%,P<0.05)、1PN率(4.85%vs 13.43%,P<0.05)、卵裂率(96.87%vs 93.06%,P<0.01)、优质胚胎率(50.66%vs 44.63%,P<0.01)、取消移植率(4.95%vs 16.08%,P<0.01)、胚胎利用率(81.25%vs 63.91%,P<0.01)、临床妊娠率(53.49%vs35.85%,P<0.01)及抱婴回家率(37.75%vs 14.40%,P<0.01)明显高于长时受精组。R-ICSI的受精率(44.79%vs 24.70%)、卵裂率(98.90%vs 68.25%)、优质胚胎率(40.38%vs 31.79%)、卵子利用率(62.90%vs 45.10%)及临床妊娠率(48.98%vs 29.23%)明显高于L-IC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短时受精可以明显增加2PN受精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胚胎质量,从而改善临床结局。短时受精失败后及时行R-ICSI能极大地提高卵子利用率,并能获得很好的临床妊娠结局,对预防及降低受精失败有重要意义。短时受精联合R-ICSI在辅助生殖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短时受精
长时受精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辅助生殖
Keywords
short
gamete
insemination
Long
gamete
insemination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分类号
R714.8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时受精与受精结局
被引量:
4
7
作者
曾勇
宋成
张微
机构
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深圳中山生殖与遗传研究所
出处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7-90,共4页
文摘
受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征表现为多个连续步骤的串联反应.主要包括精子获能,精子和卵黄膜融合,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减数分裂Ⅱ及排出第二极体,精子和卵母细胞的核开始去凝集,雄性和雌性原核形成,此后不久配子融合完成.
关键词
短时受精
体外受精
多精受精
活性氧
Keywords
short gamete co-incubation
In vitro fertilization
Polysperm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
8
8
作者
周亮
王勇
王锦凤
肖露
张春晖
侯震晖
钱卫平
机构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生殖医学科
出处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6-200,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30900817)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1302069
+1 种基金
JCYJ201206 18
ZYC201006180435A)
文摘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IVF受精率>6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授精方案分为短时授精组(n=153)和常规受精组(n=180)。结果:IVF短时授精组和常规IVF组分别获卵1 619枚和1 986枚,分别有133名和152名患者接受了新鲜胚胎移植。组间女方年龄、基础FSH(b FSH)、b LH、b E2、Gn量、h CG注射日FSH水平、h CG注射日E2水平、h CG注射日LH水平、获卵数、卵子成熟度及移植日内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IVF短时授精组和常规IVF组的正常受精率(65.55%vs 67.84%)、正常卵裂率(98.02%vs 96.90%)、胚胎种植率(29.41%vs 27.84%)、临床妊娠率(44.36%vs 45.39%)、继续妊娠率(41.35%vs 42.76%)、流产率(5.45%vs 2.90%)和异位妊娠率(1.82%vs 2.90%)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短时授精组的多原核受精率(14.56%)显著高于常规IVF组(6.19%),而短时授精组的优质胚胎率(33.51%)高于常规IVF组(28.99%)。结论:因IVF短时授精可避免常规IVF完全受精失败而逐渐在国内广泛应用,但其远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
短时授精
早期拆除颗粒细胞
多原核受精
临床妊娠率
Keywords
short
co-incubation
of
gamete
s
early removal of granule cells
polyspermy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分类号
R714.8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短时受精改变受精卵透明带结构?——一项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研究
被引量:
11
9
作者
国玉蕊
黄国宁
王亚平
刘红
韩伟
刘军霞
蒲艳
刘东云
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学院
重庆妇产科医院生殖与遗传研究所
出处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39-444,共6页
文摘
目的:探讨不同精、卵共培养时间(6h、18h)对受精卵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和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21个周期258枚卵子随机分成6h(A组)和18h(B组)精、卵共培养作为自身对照,受精后20h偏振光显微镜摄像,分析A、B组间正常受精卵ZP厚度(ZP thichness,ZPT)、ZP密度(ZP density,ZPD)和胚胎质量的差异。结果:A组中正常受精卵ZP内层、全层厚度和内层密度分别为8.3±1.3μm,19.0±2.6μm和2.09±0.50nm,显著低于B组(8.9±1.5μm,19.6±2.7μm,2.2±0.7nm)(P<0.05);A组发育为可移植胚胎的受精卵ZPD(2.07±0.49nm)显著低于B组(2.26±0.72nm),而发育为不可移植胚胎的受精卵外层ZPTA组(9.1±2.5μm)高于B组(7.7±1.4μm),P<0.05;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及优质胚胎率A组与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移植胚胎所占比率高(76.67%vs23.33%,P<0.05)。结论:短时受精使透明带变薄,这可能有利于胚胎的发育。
关键词
精、卵共培养
偏振光显微镜
透明带厚度(ZPT)
透明带密度(ZPD)
胚胎质量
Keywords
short gamete co-incubation
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Polscope)
zona pellucida(ZP)
embryo quality
分类号
R714.8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短时受精不同脱颗粒细胞方式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
1
10
作者
罗平
罗江霞
张会娜
机构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出处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11期149-151,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几种短时受精脱颗粒细胞方式对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61个IVF-ET周期根据脱颗粒细胞时间分为:短时受精后18小时脱颗粒细胞组(A组)94个周期、短时受精后5h脱颗粒细胞组(B组)95个周期和短时受精5h后部分(1/3-1/2)脱颗粒细胞组(C组)72个周期。分别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利用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三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后即刻剥除部分卵子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在确保受精的情况下剩余卵母细胞保留自体卵周颗粒细胞共培养,可以提高常规IVF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常规IVF总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
关键词
体外受精
短时受精
脱颗粒细胞
共培养
Keywords
In vitro fertilization
short gamete co-incubation
Removal of cumulus cell
Co-culture
分类号
R714.8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IVF-ET治疗周期的影响
刁英
杨智敏
谭兵兵
葛斌
杨名慧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金海霞
孙莹璞
戴善军
辛志敏
宋文妍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2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中多精受精率的影响
李海仙
马文敏
黄建洲
伍捷阳
池霖生
张静雯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短时受精中多精受精可以避免
金海霞
孙莹璞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张纯
张帆
郑洁
何联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章志琴
龙生根
黄志辉
辛才林
伍琼芳
《江西医药》
CAS
201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短时受精与受精结局
曾勇
宋成
张微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
周亮
王勇
王锦凤
肖露
张春晖
侯震晖
钱卫平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8
原文传递
9
短时受精改变受精卵透明带结构?——一项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研究
国玉蕊
黄国宁
王亚平
刘红
韩伟
刘军霞
蒲艳
刘东云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1
原文传递
10
短时受精不同脱颗粒细胞方式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
罗平
罗江霞
张会娜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