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IVF-ET治疗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刁英 杨智敏 +2 位作者 谭兵兵 葛斌 杨名慧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6-108,122,共4页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16个IVF-ET周期按精卵受精时间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并即刻脱颗粒细胞)110...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16个IVF-ET周期按精卵受精时间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并即刻脱颗粒细胞)110个周期、短时受精并次日晨脱颗粒细胞组(B组,精卵共孵育2h并受精后18~19h脱颗粒细胞)108个周期和传统受精组(C组,精卵孵育过夜)98个周期。分别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和分娩结局。结果:①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C组(P分别<0.05或<0.01);③3组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畸形胎儿出生。结论:①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②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能较准确判断卵子成熟度,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从而使补救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成为可能,进而可进一步严格控制ICSI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脱颗粒细胞 体外受精
下载PDF
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金海霞 孙莹璞 +2 位作者 戴善军 辛志敏 宋文妍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2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女性输卵管因素或盆腔炎症在本中心接受短时IVF与长时IVF。短时IVF共1095周期,长时IVF共1008周期,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两组患者的基本情...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女性输卵管因素或盆腔炎症在本中心接受短时IVF与长时IVF。短时IVF共1095周期,长时IVF共1008周期,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精、胚胎及临床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正常受精(2PN)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时受精的0PN率(18.1%vs 13.5%)、1PN率(3.8%vs1.6%)明显高于短时受精组,3PN率比较,结果相反(4.5%vs 7.8%)。短时受精的卵子利用率(58.4%vs 53.7%)、优质胚胎率(70.6%vs 65.5%)、胚胎利用率(85.2%vs80.1%)明显高于长时受精组,两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44.6%vs 41.5%,P>0.05)。结论:短时IVF的多PN率比长时IVF高,但是0PN、1PN率显著降低,卵子利用率提高。短时IVF的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明显高于长时IVF。短时受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卵子利用率,改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精率 胚胎质量 短时受精 体外受精
下载PDF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中多精受精率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海仙 马文敏 +3 位作者 黄建洲 伍捷阳 池霖生 张静雯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5-87,共3页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技术发展最开始,大多数采用的受精方法是每个卵子加2~5万精子体外培养16~18 h进行受精,即常规的过夜受精法.在20世纪末开始大量报道,采用短时受精(2~4 h)较...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技术发展最开始,大多数采用的受精方法是每个卵子加2~5万精子体外培养16~18 h进行受精,即常规的过夜受精法.在20世纪末开始大量报道,采用短时受精(2~4 h)较常规过夜受精可以提高优质胚胎率,从而提高妊娠率[1,2].我中心自2001年IVF-ET助孕采用短时受精,现将短时受精和常规过夜受精两者助孕情况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多精受精
下载PDF
短时受精中多精受精可以避免 被引量:2
4
作者 金海霞 孙莹璞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3-85,共3页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在保证稳定成功率的前提下如何避免短时受精过程中多精受精?如何将多精受精率控制在比较理想的水平?这些都是许多生殖中心非常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多精受精 体外受精 短时受精
下载PDF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纯 张帆 +1 位作者 郑洁 何联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传统过夜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于本中心接受短时受精及传统过夜受精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患者。短时受精IVF组共131周期,传统过夜受精IVF组...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传统过夜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于本中心接受短时受精及传统过夜受精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患者。短时受精IVF组共131周期,传统过夜受精IVF组共129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精、胚胎发育及临床妊娠情况。结果:短时受精IVF组与传统过夜受精IVF组患者正常受精(2 PN)率(68.44%vs 68.23%)、(0 PN)率(21.57%vs 21.99%)、(1 PN)率(6.01%vs 6.08%)、(多PN)率(3.97%vs 3.70%)、受精率(85.24%vs 85.21%),卵裂率(96.65%vs 97.21%)、临床妊娠率(46.85%vs 44.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短时受精IVF组胚胎利用率(83.45%vs 77.23%)较常规过夜受精IVF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卵子利用率,改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短时受精 过夜受精 胚胎质量
下载PDF
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章志琴 龙生根 +2 位作者 黄志辉 辛才林 伍琼芳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039个周期常规受精的患者,分为短时受精组和长时受精组,分别比较两组及两组同时期行R-ICSI和LICSI组的受精情况、卵裂... 目的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039个周期常规受精的患者,分为短时受精组和长时受精组,分别比较两组及两组同时期行R-ICSI和LICSI组的受精情况、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多精受精率(≥3PN)、受精率、种植率及自然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短时受精的2PN率(65.22%vs 43.06%,P<0.01)、卵子利用率(48.84%vs 37.53%,P<0.01)、0PN率(21.59%vs 37.84%,P<0.05)、1PN率(4.85%vs 13.43%,P<0.05)、卵裂率(96.87%vs 93.06%,P<0.01)、优质胚胎率(50.66%vs 44.63%,P<0.01)、取消移植率(4.95%vs 16.08%,P<0.01)、胚胎利用率(81.25%vs 63.91%,P<0.01)、临床妊娠率(53.49%vs35.85%,P<0.01)及抱婴回家率(37.75%vs 14.40%,P<0.01)明显高于长时受精组。R-ICSI的受精率(44.79%vs 24.70%)、卵裂率(98.90%vs 68.25%)、优质胚胎率(40.38%vs 31.79%)、卵子利用率(62.90%vs 45.10%)及临床妊娠率(48.98%vs 29.23%)明显高于L-IC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短时受精可以明显增加2PN受精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胚胎质量,从而改善临床结局。短时受精失败后及时行R-ICSI能极大地提高卵子利用率,并能获得很好的临床妊娠结局,对预防及降低受精失败有重要意义。短时受精联合R-ICSI在辅助生殖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长时受精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辅助生殖
下载PDF
短时受精与受精结局 被引量:4
7
作者 曾勇 宋成 张微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7-90,共4页
受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征表现为多个连续步骤的串联反应.主要包括精子获能,精子和卵黄膜融合,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减数分裂Ⅱ及排出第二极体,精子和卵母细胞的核开始去凝集,雄性和雌性原核形成,此后不久配子融合完成.
关键词 短时受精 体外受精 多精受精 活性氧
下载PDF
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周亮 王勇 +4 位作者 王锦凤 肖露 张春晖 侯震晖 钱卫平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IVF受精率>6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授精方案分为短时授精组(n=153)和常规受精组(n=180)。结果:IVF短时授精组和常规IVF组分别获卵1 619枚...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IVF受精率>6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授精方案分为短时授精组(n=153)和常规受精组(n=180)。结果:IVF短时授精组和常规IVF组分别获卵1 619枚和1 986枚,分别有133名和152名患者接受了新鲜胚胎移植。组间女方年龄、基础FSH(b FSH)、b LH、b E2、Gn量、h CG注射日FSH水平、h CG注射日E2水平、h CG注射日LH水平、获卵数、卵子成熟度及移植日内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IVF短时授精组和常规IVF组的正常受精率(65.55%vs 67.84%)、正常卵裂率(98.02%vs 96.90%)、胚胎种植率(29.41%vs 27.84%)、临床妊娠率(44.36%vs 45.39%)、继续妊娠率(41.35%vs 42.76%)、流产率(5.45%vs 2.90%)和异位妊娠率(1.82%vs 2.90%)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短时授精组的多原核受精率(14.56%)显著高于常规IVF组(6.19%),而短时授精组的优质胚胎率(33.51%)高于常规IVF组(28.99%)。结论:因IVF短时授精可避免常规IVF完全受精失败而逐渐在国内广泛应用,但其远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授精 早期拆除颗粒细胞 多原核受精 临床妊娠率
原文传递
短时受精改变受精卵透明带结构?——一项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国玉蕊 黄国宁 +5 位作者 王亚平 刘红 韩伟 刘军霞 蒲艳 刘东云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精、卵共培养时间(6h、18h)对受精卵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和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21个周期258枚卵子随机分成6h(A组)和18h(B组)精、卵共培养作为自身对照,受精后20h偏振光显微镜摄像,分析A、B组间正常受精卵ZP厚度(Z... 目的:探讨不同精、卵共培养时间(6h、18h)对受精卵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和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21个周期258枚卵子随机分成6h(A组)和18h(B组)精、卵共培养作为自身对照,受精后20h偏振光显微镜摄像,分析A、B组间正常受精卵ZP厚度(ZP thichness,ZPT)、ZP密度(ZP density,ZPD)和胚胎质量的差异。结果:A组中正常受精卵ZP内层、全层厚度和内层密度分别为8.3±1.3μm,19.0±2.6μm和2.09±0.50nm,显著低于B组(8.9±1.5μm,19.6±2.7μm,2.2±0.7nm)(P<0.05);A组发育为可移植胚胎的受精卵ZPD(2.07±0.49nm)显著低于B组(2.26±0.72nm),而发育为不可移植胚胎的受精卵外层ZPTA组(9.1±2.5μm)高于B组(7.7±1.4μm),P<0.05;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及优质胚胎率A组与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移植胚胎所占比率高(76.67%vs23.33%,P<0.05)。结论:短时受精使透明带变薄,这可能有利于胚胎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卵共培养 偏振光显微镜 透明带厚度(ZPT) 透明带密度(ZPD) 胚胎质量
原文传递
短时受精不同脱颗粒细胞方式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平 罗江霞 张会娜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11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几种短时受精脱颗粒细胞方式对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61个IVF-ET周期根据脱颗粒细胞时间分为:短时受精后18小时脱颗粒细胞组(A组)94个周期、短时受精后5h脱颗粒细胞组(B组)95个周...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几种短时受精脱颗粒细胞方式对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61个IVF-ET周期根据脱颗粒细胞时间分为:短时受精后18小时脱颗粒细胞组(A组)94个周期、短时受精后5h脱颗粒细胞组(B组)95个周期和短时受精5h后部分(1/3-1/2)脱颗粒细胞组(C组)72个周期。分别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利用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三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后即刻剥除部分卵子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在确保受精的情况下剩余卵母细胞保留自体卵周颗粒细胞共培养,可以提高常规IVF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常规IVF总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短时受精 脱颗粒细胞 共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