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手法对急性期冻结肩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1
作者 赵欣 熊和然 +4 位作者 陈美龄 高扬 龙炽慧 向超 胡艳平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究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手法对急性期冻结肩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7月—2023年7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期冻结肩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 目的:探究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手法对急性期冻结肩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7月—2023年7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期冻结肩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推拿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评分)、ADL评分、肩关节活动度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0.00%(54/60),高于常规组的71.67%(43/60),(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血清TGF-β、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5),ADL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血清IL-10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血清TGF-β、TNF-α低于常规组(P<0.05),ADL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血清IL-10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手法对急性期冻结肩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改善了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抑制了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穴疏导 痛点揉拨 冻结肩 肩关节活动度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肩后筋膜触发点温针灸治疗对肩袖损伤后慢性肩部疼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2
作者 张慧霞 刘杰 郑凯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2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肩后筋膜触发点温针灸治疗对肩袖损伤后慢性肩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72例肩袖损伤后慢性肩部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 目的探讨肩后筋膜触发点温针灸治疗对肩袖损伤后慢性肩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72例肩袖损伤后慢性肩部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使用肩后筋膜触发点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及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UCLA评分、CM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前屈、后伸、外展等主动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后筋膜触发点温针灸治疗对肩袖损伤后慢性肩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慢性肩部疼痛 筋膜触发点 温针灸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激痛点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效果及对肩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白庆庆 苏同生 贺强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激痛点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效果及对肩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同时...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激痛点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效果及对肩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同时对照组采用激痛点推拿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激痛点推拿疗法不仅能够提高肩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肩功能,还能抑制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激痛点推拿疗法 肩周炎 肩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观察
4
作者 李淑亚 刘东军 张佳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4期729-730,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肩综合征的效果。方法:10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组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肩综合征效果较好。
关键词 颈肩综合征 针刺 肌筋膜触发点
下载PDF
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激痛点推拿治疗肩周炎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曾欣欣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3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激痛点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衡阳医院针灸推拿科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苍龟探穴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2例。苍龟探穴... 目的探讨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激痛点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衡阳医院针灸推拿科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苍龟探穴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2例。苍龟探穴组选择肩髃穴、肩贞穴和臂臑穴给予苍龟探穴针法治疗30 min;常规针刺组选择相同穴位给予平补平泻针法治疗30 min。每次治疗后均予以激痛点推拿治疗20~30 min,6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疼痛、肩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畏寒、关节沉重评分及总分低于治疗前,且苍龟探穴组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在疼痛状况(PPI)、疼痛指数(PRI)评分及总分低于治疗前,且苍龟探穴组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疼痛、肌力评分及总分高于治疗前,且苍龟探穴组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苍龟探穴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常规针刺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肩周炎患者实施苍龟探穴针法,并配合激痛点推拿治疗,可减轻疼痛,提高活动范围,便于肩关节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龟探穴针法 激痛点推拿 肩周炎 疼痛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8
6
作者 王列 马帅 +4 位作者 马铁明 王树东 曹锐 刘玉丽 田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激痛点组采用0.35 mm×50 mm毫针,斜45°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提插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传统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等,应用0.35 mm×50 mm毫针直刺,提插捻转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3周。两组在治疗15天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疼痛症状、损伤程度、运动功能指数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激痛点针刺组愈显率30%(9/30),优于传统针刺组愈显率13.3%(4/30)(P<0.01),治疗后两组McGill、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激痛点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中风 肩手综合征 针刺疗法 激痛点 康复训练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怡 邢军 《中国康复》 2023年第9期543-547,共5页
目的: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的效果分析。方法:于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中抽取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对比2... 目的: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的效果分析。方法:于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中抽取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对比2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SS)评分和关节活动范围(ROM)、疼痛情况(VAS)、患者满意度和临床疗效等。结果:治疗后,2组CMS评分、UCLASS评分及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MS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CLASS中疼痛、功能、肩关节屈曲角度以及满意度等评分均明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ROM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及治疗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肩袖损伤患者,采用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部触发点 体外冲击波 康复训练 肩袖损伤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动痛点扬刺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8
作者 钟敏莹 吴思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60-63,共4页
目的观察动痛点扬刺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观察组采用动痛点扬刺法结合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合功能锻炼,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Constant... 目的观察动痛点扬刺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观察组采用动痛点扬刺法结合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合功能锻炼,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量表进行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关节活动度(ROM)及肌力(MMT)评分,并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1)2组治疗后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MMT评分、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疼痛评分、ROM评分、总分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L评分、MMT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痛点扬刺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在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动痛点 扬刺法 功能锻炼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针刺触发点结合易罐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洪欣 景明 +2 位作者 岳全 王俊 王艳梅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8期111-112,114,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触发点结合易罐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易罐牵张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推拿+拔火罐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在开始试验前和治疗10 ... 目的:探讨针刺触发点结合易罐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易罐牵张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推拿+拔火罐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在开始试验前和治疗10 d、20 d、30 d、40 d、50 d、60 d时测定NRS值、JOA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肩关节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易罐牵张疗法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拔火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疗效。结论: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肩关节周围肌肉触发点与相应经穴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粘连期 触发点 易罐
下载PDF
浮针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昱 钟承隽 常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2-25,共4页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在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临床治疗手段多为局部痛点封闭、针灸推拿以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由于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故有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并未取得较为理想...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在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临床治疗手段多为局部痛点封闭、针灸推拿以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由于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故有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并未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相较于上述治疗方法,浮针在治疗肩周炎过程中具有见效快、患者不适感小的优点,因此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文章就目前有关单独浮针治疗以及浮针联合各种治疗手段解决肩周炎的临床报道进行归纳介绍和分析,以期对今后有关浮针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浮针 触发点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1
作者 余静 楚佳梅 +2 位作者 王延武 陈顺喜 魏袁晔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2期1-5,10,共6页
目的探讨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杭州市中医院肩袖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针刺激痛点配合康复训练治... 目的探讨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杭州市中医院肩袖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针刺激痛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肩部激痛点(MTrPs)数量的变化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50,P<0.05;t=14.726,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0,P<0.05);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97,P<0.05;t=20.457,P<0.05),治疗组治疗后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5,P<0.05);两组MTrPs数量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0,P<0.05;t=12.334,P<0.05),治疗组治疗后MTrPs数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4,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火针 激痛点 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 MET肌肉能量技术
下载PDF
触发点疗法联合磁振热治疗慢性颈肩部疼痛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光明 朱士娜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4-47,共4页
为评价触发点疗法联合磁振热疗法治疗慢性颈肩部疼痛的临床疗效,选取66例慢性颈肩部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行磁振热治疗,实验组患者行触发点疗法联合磁振热疗法,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两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 为评价触发点疗法联合磁振热疗法治疗慢性颈肩部疼痛的临床疗效,选取66例慢性颈肩部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行磁振热治疗,实验组患者行触发点疗法联合磁振热疗法,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两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总有效率评价,并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6.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组间VAS评分、NDI评分及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VAS评分、NDI评分及ADL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VAS评分、NDI评分及ADL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触发点疗法联合磁振热治疗可以减轻慢性颈肩部疼痛患者的疼痛情况,改善患者颈肩部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点疗法 磁振热治疗 慢性颈肩部疼痛 疗效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阻滞疗法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冠羽 《内蒙古中医药》 2019年第12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阻滞疗法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4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1月,按照抽签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阻滞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肩周痛点药物神经阻滞...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阻滞疗法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4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1月,按照抽签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阻滞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肩周痛点药物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30%)比对照组(74.07%)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前,两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之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阻滞疗法应用于肩周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利于减轻疼痛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阻滞疗法 肩周炎 神经阻滞
下载PDF
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季玲琳 华宇 +1 位作者 李瑛 吉权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观察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 目的观察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及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PRI、VAS、PP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5%和95.5%,对照组分别为52.5%和9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温针疗法 肩关节周围炎 肩凝症 齐刺 肌筋膜扳机点
下载PDF
激痛点缺血性压迫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新建 陈南君 +3 位作者 杨建宇 张恩铭 高峥 白震民 《康复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观察激痛点缺血性压迫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颈肩肌筋疼痛膜综合征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例。对照组仅接受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激痛点缺血性压迫疗法。首先通过... 目的:观察激痛点缺血性压迫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颈肩肌筋疼痛膜综合征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例。对照组仅接受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激痛点缺血性压迫疗法。首先通过Booster Pro3筋膜枪渐次提高振动频率的方法松解斜方肌上束,提高痛阈,达到放松并激活上斜方肌的目的,随后使用缺血性压迫激痛点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1次/d,连续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肌力与脊柱活动度测量仪测量颈部关节活动度与肌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颈肩部的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功能障碍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1次结束即刻治疗组左右侧肌力明显增加,治疗后2周治疗组颈部关节活动度(前屈方向)、左右侧肌力明显增加,左屈、右屈、右旋方向上的VAS评分与ND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周治疗组颈部关节活动度(前屈方向)、左右侧肌力更高,左屈、右屈、右旋方向上的VAS评分与NDI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痛点缺血性压迫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以有效提高MPS患者颈部关节活动度、左右侧肌力,缓解颈部肌肉僵硬不适和疼痛,改善颈椎功能障碍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颈肩部 激痛点 缺血性压迫
下载PDF
浮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思维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4
16
作者 范曼琪 孙健 +1 位作者 许能贵 方元芝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835-839,共5页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反应,以肩部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主要讲述浮针医学对肩周炎的独特认识及孙健教授运用浮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思维,并从浮针治疗靶组织、治疗靶点、再灌注活动几个方面探讨分析浮针治疗肩...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反应,以肩部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主要讲述浮针医学对肩周炎的独特认识及孙健教授运用浮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思维,并从浮针治疗靶组织、治疗靶点、再灌注活动几个方面探讨分析浮针治疗肩周炎起效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肩周炎 患肌 再灌注活动 肌筋膜触发点 疏松结缔组织 抗阻运动 神经致敏
下载PDF
动痛点滞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陆春明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观察动痛点滞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动痛点滞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综合评分。结果经Ridit分析,治... 目的观察动痛点滞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动痛点滞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综合评分。结果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综合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痛点滞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在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滞针 肩凝症 动痛点 肩关节周围炎 VAS评分 运动功能综合评分
下载PDF
肌电图辅助激痛点定位神经阻滞治疗肥胖病人肩颈痛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四云 黄翠英 +1 位作者 陶冬明 林筠玉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4期449-450,共2页
目的探索了一种新的肌电图激痛点定位神经阻滞疗法以提高镇痛疗效,避免并发症。方法将肌电图记录电极用导线与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头相连,通过肌电图上的单位动作电位确定注射针头准确进入肌筋膜的激痛点后,进行神经阻滞注射。结果通过肌... 目的探索了一种新的肌电图激痛点定位神经阻滞疗法以提高镇痛疗效,避免并发症。方法将肌电图记录电极用导线与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头相连,通过肌电图上的单位动作电位确定注射针头准确进入肌筋膜的激痛点后,进行神经阻滞注射。结果通过肌电图上的单位动作电位变化能帮助判断穿刺深度、判断肌筋膜的准确激痛点并避免穿刺针进入脂肪组织和血管组织、防止气胸等并发生,并可显著提高镇痛效果。结论肌电图辅助激痛点定位神经阻滞技术可操作性强,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颈痛 激痛点 肌电图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肌筋膜扳机点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邵丽丽 韩钊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第7期955-957,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肌筋膜扳机点配合常规康复治疗CS后并发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CS后并发SHS病人分为联合组与基础组各39例,基础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基础组的治疗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肌筋膜扳机点疗法。结果:从... 目的:探讨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肌筋膜扳机点配合常规康复治疗CS后并发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CS后并发SHS病人分为联合组与基础组各39例,基础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基础组的治疗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肌筋膜扳机点疗法。结果:从SF-MPQ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临床疗效等几方面比较,联合组均优于基础组(P<0.05)。结论: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肌筋膜扳机点配合常规康复治疗CS后并发SHS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肌筋膜扳机点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痛点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俊宏 王群香 +2 位作者 邵建萍 方立 李佳蔚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4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痛点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痛点注射治疗,对照组进行1%普鲁卡因加醋酸氢化可的松局部...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痛点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痛点注射治疗,对照组进行1%普鲁卡因加醋酸氢化可的松局部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均注射1次/2周,3次为1个疗程。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标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标准(0-10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肩关节疼痛、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治疗前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UCLA评分、VAS疼痛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观察点的UCLA评分、VAS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后1周时观察组的UCLA评分、VAS疼痛评分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观察纽与对照组的两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的UCLA评分、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痛点注射治疗肩周炎是安全、有效的。该疗法能够促进肌腱的修复、消除肩袖、关节囊的粘连效果,从而能治愈肩周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肩周炎 痛点注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