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orage of biomas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desert shrubland of Artemisia ordosica on Ordos Plateau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金钊 齐玉春 董云社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98-300,共3页
Biomas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are two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determining ecosystem carbon pool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 biomass storage and NPP in desert shrubland of Artemisia ordosica on Ordos P... Biomas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are two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determining ecosystem carbon pool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 biomass storage and NPP in desert shrubland of Artemisia ordosica on Ordos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ethod of harvesting standard size shrub in the growing season (June-October) of 2006.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of the same size shrubs showe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growing season (p〉0.1), but annual biomass varied significantly (p〈 0.01). In the A. ordosica community, shrub biomass storage was 699.76-1246.40 g.m^-2 and annual aboveground NPP was 224.09 g-m^-2·a^-1. Moreover, shrub biomass and NPP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shrub dimensions (cover and height) and could be well predicted by shrub volume using power reg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ub biomass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rtemisia ordosica community Ordos Plateau Inner Mongolia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carbon stock of an invasive woody shrub in the subtropical deciduous forests of Doon Valley,western Himalaya,India 被引量:8
2
作者 Gautam Mandal S.P.Josh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91-305,共15页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parameters used to derive the allometric equation for calculating the biomass of an invasive woody shrub Lantana camara L.from the subtropical conditions of western Himalaya.It ident...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parameters used to derive the allometric equation for calculating the biomass of an invasive woody shrub Lantana camara L.from the subtropical conditions of western Himalaya.It identifies the most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biomass calculation by comparing destructive with nondestructive methodology.Different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on a wide range of Lantana from different community levels for the non-destructive calculation of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Different explanatory variables were identified and measured such as basal diameter either as a single independent variabl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plant height.The other suitable combinations of available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e crown length,crown width,crown area,crown volume and coverage of the plant.Amongst the wide range of allometric equations used with different variables,the equation with D2 H as a variable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estimator of biomass calculation for Lantana.Sahastradhara,being the most disturbed area due to its high tourist activity round the year,showed maximum coverage(58.57 % ha-1),highest biomass(13,559.60 kg ha-1) and carbon density(6,373.01 kg ha-1)of Lantana.The degree of Lantana’s invasiveness in subtropical conditions was also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importance value index(IVI).The maximum IVI(22.77)and mean coverage(26.8 % ha-1) was obtained from the areas near Jolly Grant airport,indicating that physically disturbed areas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Lantana,which may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hrub biomass.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allometric equations in calculation of shrub biomass,and its role in atmospheric carbon assimilation has thus been highlighted through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 ground carbon pools Allometric regression equations Carbon density Importance value index(IVI) shrub biomass
下载PDF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3
作者 许涛 李晓英 +4 位作者 蔡慧颖 韩易伦 刘静 李景涛 陈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土壤土样,分析火后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的MBC质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h≤3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分别增加90.82%、161.54%,土壤含水率、全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h≤6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硝态氮(NO-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h≤30 cm土层,MBC、MBN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h≤60 cm土层,MBC、MBN与全碳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性质 灌丛湿地 大兴安岭
下载PDF
Biomass and water partitioning in two age-related Caragana korshinskii plantations in desert steppe,northern China
4
作者 RenTao Liu Fan Zh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5年第3期238-244,共7页
Understanding of biomass and water allocation in plant populations will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ir growth patter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dynamics. By direct measurement, the biomass and water content partiti... Understanding of biomass and water allocation in plant populations will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ir growth patter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dynamics. By direct measurement, the biomass and water content partitioning were compared at the aboveground, belowground and whole-plant levels for artificial Caragana korshinskii populations between 6- and 25-year-old sites in desert steppe, northern China. The biomass was mainly allocated to third-srade branches at the aboveground level, and to firstand second-grade roots at the belowground level, and to aboveground parts at the whole-plant vegetative level. Those plant parts mentioned above became the major component of biomass pool of these shrub populations. Biomass pattern changed significantly at aboveground and/or whole-plant levels (P 〈0.05), but not at belowground level (P 〉0.05) at 25-year-old site in comparison to 6-year-old site. Also, the water relations between dif- ferent plant parts changed considerably at all three levels from 6- to 25-year-old sites.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biomass pattern and relative water content of plant part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plantation development. The ratio of belowground to aboveground, though below 1, increased from 6- to 25-year-old sit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shrub populations can adjust biomass partition and relative water content of different compartments to alter their ecological adaptive strategies during stand development in desertified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ub plantation biomass allocation relative water content sandy grassland
下载PDF
Agro-Ecological Adaptation and Participatory Evaluation of Multipurpose Tree and Shrub Legumes in Mid Altitudes of Sud-Kivu, D. R. Congo
5
作者 M. M. D. Katunga B. J. B. Muhigwa +4 位作者 K. J. C. Kashala M. Kambuyi N. Nyongombe B. L. Maass M. Pet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4年第13期2031-2039,共9页
Livestock is traditionally managed in mixed crop-livestock production systems in Sud-Kivu, D. R. Congo. Currently, livestock production is facing numerous constraints due to wars and insecurity in the country, with lo... Livestock is traditionally managed in mixed crop-livestock production systems in Sud-Kivu, D. R. Congo. Currently, livestock production is facing numerous constraints due to wars and insecurity in the country, with looting of animals, demographic pressure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lack of extension services. Multipurpose trees and shrubs with adequate forage quality could help overcome dry-season feed shortag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ssess the agro-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selected forage tree and shrub legumes combined with farmer participatory evaluation.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at two distinct mid-altitude sites in Sud-Kivu. Trees and shrubs were planted randomly in eleven lines, with each species/accession consisting of nine plants split into three replications. Following a standardization cut after one year of growth, regular biomass harvests were performed every eight weeks during one year;Desmodium and Flemingia were cut at 0.5 m above soil surface, while Leucaena and Calliandra at 1 m. Before every harvest, plant height was measured and number of stems counted. Fresh leaf and stem biomass were weighted, sub samples dried and leaves analyzed for nutritive value. Results from agronomic evaluation show that Leucaena diversifolia ILRI 15551 and Leucaena leucocephala had the highest yield in the rainy season on fertile soil;during dry season, Leucaena diversifolia ILRI 15551 was superior. On poor soil, Flemingia macrophylla CIAT 17403 performed best in both seasons, however, its forage quality was relatively low. Forage tree and shrub legumes chosen by farmers were, in general, the same as those superior ones in agronomic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urpose Trees and shrubS FORAGE Legumes ADAPTATION PARTICIPATORY Evaluation biomass PRODUCTION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两种优势荒漠灌木的生物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元梅 孙桂丽 +3 位作者 鲁艳 李利 张志浩 张栋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2,共9页
构建数学模型是估算灌木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以中昆仑山北坡山前荒漠带常见的两种荒漠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采集植株,分别以株高(H)、冠幅面积(S)、植株体积(V... 构建数学模型是估算灌木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以中昆仑山北坡山前荒漠带常见的两种荒漠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采集植株,分别以株高(H)、冠幅面积(S)、植株体积(V)为自变量,植株地上生物量(W_(1))、地下生物量(W_(2))、全株生物量(W_(3))为因变量,建立函数模型,选取决定系数(R^(2))、估计标准差(SEE)、回归检验显著水平(P值)为评价指标,以P<0.001为前提,选取R^(2)尽量大、SEE尽量小的模型为红砂和合头草生物量最优预测模型。结果显示:红砂和合头草的生物量最优预测模型均为二次函数模型,合头草全株最优预测模型为一次函数模型除外。红砂植株体积(V)与生物量的相关性最高,生物量最优预测模型R^(2)为0.820~0.920。合头草冠幅面积(S)与生物量相关性最高,生物量最优预测模型R^(2)为0.935~0.973。红砂和合头草生物量最优预测模型均通过(P<0.001)显著性检验,拟合率在84.1%~95.6%之间,可用于生物量估算,本研究为预测荒漠生态系统碳储量和评价碳汇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灌木 生物量 预测模型 昆仑山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7
作者 夏子濠 贾勃 +1 位作者 王新杰 刘佳荣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8,共9页
为探索适宜方法预测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种灌木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总生物量与各分量生物量的非线性独立模型。运用相容性模型解决生物量相容性问题,采用加权回归法消除模型的异方差。接着建立人工神... 为探索适宜方法预测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种灌木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总生物量与各分量生物量的非线性独立模型。运用相容性模型解决生物量相容性问题,采用加权回归法消除模型的异方差。接着建立人工神经网络,与相容性模型进行精度对比,比较模型优劣。结果表明,1)4种灌木总量和各分量的生物量独立模型总体上受地径因子影响更大,二元模型在精度上要优于一元模型,决定系数(R^(2))基本提高了0.02以上。2)相容性模型与独立模型在精度上的差别不大,在某些分量模型的精度上甚至有所下降。3)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灌木生物量在精度上相较相容性模型有明显提升,人工神经网络总量和各分量生物量模型较对应相容性模型R^(2)大部分可提高0.03以上,提高值最大可达0.21,且对相容性模型中精度较低的模型也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相容性模型中R^(2)<0.6的分量其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2)可提高0.08以上。总体来看,采用相容性模型可解决生物量不相容的问题;而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精度较传统模型更高,当传统模型表现一般时更值得选择用于生物量预测。运用2种模型进行对比,旨在为准确预估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生物量 非线性 相容性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天然林
下载PDF
阴山北麓4种豆科荒漠灌木地上生物量及其环境解释
8
作者 赵宏胜 冯霜 +4 位作者 徐金娥 代素敏 杨泽宇 李燕南 兰登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95-102,共8页
以阴山北麓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垫状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和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4种豆科荒漠植被群系及其环境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揭示不同荒漠灌丛生... 以阴山北麓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垫状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和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4种豆科荒漠植被群系及其环境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揭示不同荒漠灌丛生物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群落特征及土壤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灌木群系中,建群种地上生物量受群落内植物种种间竞争以及土壤钙积层和湿土层厚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伴生种长势越好,建群种生物量越低,并且随着湿土层厚度的增加,钙积层厚度的减少,建群种地上生物量增加。同时利用拟合函数求得柠条锦鸡儿和刺叶柄棘豆群系建群种地上生物量最佳预测模型为幂函数模型,垫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群系建群种地上生物量最佳预测模型为多项式函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豆科 荒漠灌木群系 地上生物量 环境因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人工灌-草群落建植初期草本对灌木幼苗的竞争及密度制约效应
9
作者 吕曦冉 李晓娜 +3 位作者 王超 侯彦会 史瑞双 巩闪闪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84-2890,共7页
在人工灌-草群落建植初期,灌木幼苗生长经常受到草本植物的抑制。为了明确草本植物及其种植密度对灌木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为人工灌-草群落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荆条(Vitex negundo Var.H... 在人工灌-草群落建植初期,灌木幼苗生长经常受到草本植物的抑制。为了明确草本植物及其种植密度对灌木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为人工灌-草群落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草本种植密度,分别比较3种灌木幼苗生长特征在4个草本种植密度处理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灌木幼苗都受到了草本的抑制和草本种植密度的影响,株高与灌木单一种植相比降低幅度达71%~87%;生物量降低达96%以上。此外,3种灌木幼苗在灌-草群落中竞争能力较弱,且在高密度草本植物种植处理中,出现灌木幼苗死亡现象。在构建人工灌-草群落时,以柠条为灌木物种的灌-草群落,草本植物种植密度建议小于200株·m^(-2);荆条和紫穗槐草本植物种植密度建议小于500株·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灌-草群落 密度制约 生物量 比叶面积
下载PDF
滇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优势灌木生物量及分配特征
10
作者 杨化菊 李灿锋 +6 位作者 杨克好 张熙璐 王传宇 王兴荣 何旭 彭雪峰 张连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0-448,共9页
灌木在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生物量大小直接决定了石漠化修复与碳收支情况。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优势灌木树种响应石漠化演替的生物量特征及分配格局,以滇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3种优势灌木树种华西小石积(O... 灌木在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生物量大小直接决定了石漠化修复与碳收支情况。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优势灌木树种响应石漠化演替的生物量特征及分配格局,以滇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3种优势灌木树种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沙针(Osyris lanceolata)和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冠幅、树高、基径、各器官(根、茎、叶和花/果)生物量和根冠比等响应特征,并构建各器官、地上和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石漠化梯度下,华西小石积和车桑子的平均生物量呈现“倒V”趋势,而沙针则与前两者不同;(2)不同石漠化梯度下,3种优势灌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大小顺序为茎>根>叶>花/果;(3)3种灌木生物量估测效果较好的是线性函数和幂函数,最佳预测变量以基径(D)、基径平方和树高乘积(D^(2)H)为主。本研究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碳收支功能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优势灌木 生物量 异速生长模型 分配特征
下载PDF
色季拉山冷杉林下灌丛生物量模型构建与优化
11
作者 刘昌胜 罗大庆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44-50,共7页
灌木生物量模型因地域、物种等因素影响,存在局限性等问题,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海拔3800 m冷杉林下灌木层的取样分析为基础,以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建立过程中自变量和模型形式对模型拟合效果影响,力求通过优化灌木生物量模型,为冷杉林下灌... 灌木生物量模型因地域、物种等因素影响,存在局限性等问题,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海拔3800 m冷杉林下灌木层的取样分析为基础,以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建立过程中自变量和模型形式对模型拟合效果影响,力求通过优化灌木生物量模型,为冷杉林下灌木层生物量模型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模型自变量相关性分析,结合模型形式,建立并优化了地上、地下和全株三部分生物量模型,根据评价指标结果,模型具有可适用性。结果表明:生物量模型形式有以下两种:M=a+bx+cx^(2)+dx^(3)+ex^(4),模型自变量以D^(2)H、冠幅面积(S)、DH、基径(D)依次排序;M=a+bx+cx,自变量按冠幅面积(S)、DH、基径(D)、D^(2)H依次排序。模型优化后模型R^(2)在70.0%~90.0%,估计值的标准差(SEE)在2 kg以下,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在26.0%~29.0%,平均预估误差(MPE)低于10%,符合灌木生物量模型的评价标准,达到实际应用的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生物量 相容性 色季拉山 生物量模型
下载PDF
喀斯特区典型灌木小枝生物量间异速生长关系
12
作者 赵文君 李娟 +3 位作者 崔迎春 刘娜 周华 吴鹏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0-36,共7页
小枝是植物的重要组成单元,探讨其生物量分配策略及植物叶与小枝间的关系对其生态适应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茂兰喀斯特区不同地形圆果化香树、香叶树、多脉青冈和卵果海桐为研究对象,分析小枝的叶重、叶柄、茎重等性状特征、生物量分配... 小枝是植物的重要组成单元,探讨其生物量分配策略及植物叶与小枝间的关系对其生态适应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茂兰喀斯特区不同地形圆果化香树、香叶树、多脉青冈和卵果海桐为研究对象,分析小枝的叶重、叶柄、茎重等性状特征、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各灌木种在槽谷生物量显著高于坡面,小枝重、叶重和茎重三者之间异速生长指数间存在显著差异。给定小枝重,坡地叶重增加速率高于槽谷,槽谷茎重增加高于坡地。多脉青冈和圆果化香树小枝重和茎重呈等速生长关系,其余小枝重、茎重和叶重三者之间呈异速生长关系。各灌木种叶柄重、小枝重和总叶重均呈小于1的异速生长关系,叶单重和出叶强度呈负异速生长关系。反映出喀斯特灌木较强的资源分配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枝生物量 异速生长 灌木 喀斯特森林 茂兰
下载PDF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12种常见灌木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被引量:38
13
作者 林伟 李俊生 +2 位作者 郑博福 郭建明 胡理乐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5-729,共5页
灌木生物量模型是估测灌木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林下12种常见灌木为研究对象,根据树高(H)和地径(D)两个形态因子作为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模型。通过对比判别系数R 2的大小,筛选最佳生物量估测模型。方程W=a+b X12... 灌木生物量模型是估测灌木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林下12种常见灌木为研究对象,根据树高(H)和地径(D)两个形态因子作为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模型。通过对比判别系数R 2的大小,筛选最佳生物量估测模型。方程W=a+b X12 X2、W=a+b X+c X 2和W=a X b在模拟生物量时相关指数均较高,为0.904-0.991,达到极显著水平,可用于实际生物量估测,而方程W=a+b X、W=a+b X1+c X2和W=a+b ln X在模拟灌木生物量时结果较差。利用此类方法建立的生物量模型,精度高,简便易行,对以后估算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灌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生物量 估测模型 回归分析 井冈山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典型灌木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91
14
作者 陈遐林 马钦彦 +3 位作者 康峰峰 曹文强 张国华 陈宗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4-309,共6页
本文采用收获法研究了山西太岳林区榛子、虎榛子、黄刺玫 3种有代表性的灌木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3种灌木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 :5 4 3、4 3 3、35 7t·hm- 2 ,其中木本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比例为 :... 本文采用收获法研究了山西太岳林区榛子、虎榛子、黄刺玫 3种有代表性的灌木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3种灌木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 :5 4 3、4 3 3、35 7t·hm- 2 ,其中木本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比例为 :榛子群落 75 6 7%、9 9%、14 4 % ;虎榛子群落 80 3%、8 7%、11 0 % ;黄刺玫群落 76 7%、11 0 %、12 3%。在活生物量的构成中 ,3种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占 32 7%、30 6 %、34 7% ;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占 6 7 3%、6 9 5 %、6 5 3% ;这种生物量结构与同一地区的乔木林生物量的结构正好相反。对灌木树种生物量的相对生长研究结果表明 :灌木树种的总生物量、枝干生物量及叶生物量与基径平方乘高 (D2 H)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现出与乔木树种类似的相对生长规律 ,关系式W =a(D2 H)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林 生物量 生产力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37
15
作者 袁素芬 陈亚宁 +3 位作者 李卫红 刘加珍 孟丽红 张丽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18-1824,共7页
对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2004年7个地下水监测断面和19个植被样地的实测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灌木生物量在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在分析中分别选取了3个指标:灌木总生物量、多枝柽柳和刚毛柽柳的生物量。研究发现在纵向和横向上3项指标均呈... 对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2004年7个地下水监测断面和19个植被样地的实测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灌木生物量在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在分析中分别选取了3个指标:灌木总生物量、多枝柽柳和刚毛柽柳的生物量。研究发现在纵向和横向上3项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形式变化。在纵向上分别对3项指标在距离河道0~200m和200—400m范围内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灌木在距离河道200~400m样地内分布占到总量近70%;横向上灌木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距离河道450m的样地内。总体来看,对于两个优势物种,由于两个物种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对于异质性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导致分布状况也各异。多枝柽柳有较广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下游的各个环境梯度上,而刚毛柽柳对水盐条件的要求较高,仅分布在其中个别断面。影响灌木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地下水埋深,当地下水埋深小于5m时,柽柳处于良好生长状态;当地下水埋深大于6m后,柽柳的生长受到抑制,开始朝衰败方向发展。浅层土壤含水对于植物吸收利用水分而言意义不大,同时由于优势种柽柳具有独特的抗盐和适盐机制,该区的盐分对柽柳的生长也不构成威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塔里木河下游灌木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 灌木生物量 空间分布 地下水埋深 地下水矿化度
下载PDF
基于冠幅及植株高度的檵木生物量回归模型 被引量:46
16
作者 曾慧卿 刘琪璟 +1 位作者 马泽清 曾珍英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104,共4页
檵木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灌木层中常见的树种之一,为简单、方便且准确地估算其生物量,笔者以冠幅(C)和植株高度(H)两个形态因子作为变量,用数理统计方法筛选枝、叶、地上生物量的最佳估测模型。结果表明:CH复合变量与生物量相关性... 檵木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灌木层中常见的树种之一,为简单、方便且准确地估算其生物量,笔者以冠幅(C)和植株高度(H)两个形态因子作为变量,用数理统计方法筛选枝、叶、地上生物量的最佳估测模型。结果表明:CH复合变量与生物量相关性较好,以CH为自变量的乘幂曲线回归模型W=b0(CH)b1为檵木最佳生物量估测模型,其枝、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最佳估测模型分别为W1=0.000 796(CH)1.187 8、W2=0.011 4(CH)0.758 1、W3=0.002 4(CH)1.097 3,与常用的D2H(地径平方与植株高度乘积)作为变量的生物量模型相比,精度基本一致,且工作简便性好。此外,采用CH估测地上生物量可取得较高的精度,亦体现了灌木形态近似圆柱形的形态特征。但该模型在立地条件差异较大或进行变量外推时应做进一步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檵木 灌木 生物量 回归模型
下载PDF
基于冠幅直径和植株高度的灌木地上生物量估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96
17
作者 王蕾 张宏 +2 位作者 哈斯 郑秋红 刘连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0-704,共5页
采用冠幅直径和植株高度两个易测因子 ,以河蒴荛花为例 ,用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了该灌木地上生物量和枝、叶生物量估测模型 .
关键词 灌木 地上生物量 估测方法 河蒴荛花
下载PDF
天山林区6种优势种灌木林生物量比较及估测模型 被引量:34
18
作者 王文栋 白志强 +2 位作者 阿里木.买买提 刘端 郭忠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95-2704,共10页
采用平均标准木收获法测定了天山东、中、西部林区6种优势种灌木,多刺蔷薇(Rosa spinosissima L.)、黑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 Schrenk.)、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 Pall.)、天山绣线菊(Spiraea.tianschanica Pojark.)、新疆方枝... 采用平均标准木收获法测定了天山东、中、西部林区6种优势种灌木,多刺蔷薇(Rosa spinosissima L.)、黑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 Schrenk.)、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 Pall.)、天山绣线菊(Spiraea.tianschanica Pojark.)、新疆方枝柏(Juniperus pseudosabina Fisch.et Mey.)和黑果栒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 Lodd.)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并构建基于D^2H变量的个体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天山西部林区灌木林的总生物量大于中部和东部的;(2)6种灌木的平均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刚毛忍冬>黑果栒子>黑果小檗>新疆方枝柏>天山绣线菊>多刺蔷薇;(3)6种灌木的生物量贡献主要源于根和枝生物量,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大小排序根>枝>叶;6种灌木叶生物量的大小与枝的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4)以D2H为自变量建立6种灌木不同器官及个体生物量估测模型24个,除黑果小檗和新疆方枝柏叶生物量模型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各组成生物量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模型模拟结果达到了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推算灌木生物量。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估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深入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生物量模型 生物量分配 天山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6种灌木生物量模拟 被引量:23
19
作者 姚雪玲 姜丽娜 +3 位作者 李龙 王锋 吴波 郭秀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5-912,共8页
在干旱半干旱区,乔木比较稀疏或难以存活,灌木往往在植被群落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地位,其生态功能及生态学意义尤其值得重视。浑善达克沙地疏林草地是沙地顶级植物群落,其中乔木稀疏分布,而灌木在沙甸以及沙陇背风坡呈密集分布。灌木在固... 在干旱半干旱区,乔木比较稀疏或难以存活,灌木往往在植被群落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地位,其生态功能及生态学意义尤其值得重视。浑善达克沙地疏林草地是沙地顶级植物群落,其中乔木稀疏分布,而灌木在沙甸以及沙陇背风坡呈密集分布。灌木在固定沙丘、改良土壤、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其生物量组成也在沙地植被群落中占有很大比重。已往的研究中,灌木相比乔木通常处于次要地位,对灌木的研究尚不充分,灌木生物量的模拟方法亦多采用乔木生物量的模拟方法。然而灌木形态结构与乔木有明显差异,专门针对灌木的生物量模拟方法研究尚不多见。以6种沙地灌木为样本,基于异速生长模型,对比了若干地表测量指标对灌木生物量的预测能力,其中设计了一种更贴近灌木实际形态的圆台体积作为新的预测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因素指标中,相比高度和地径,冠幅与灌木生物量的相关性更强。(2)相比单因素指标,复合指标与灌木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更强。其中冠幅相关的复合指标更优于地径相关的复合指标。这预示着冠幅以及冠幅相关的复合指标对灌木生物量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3)圆台体积能进一步提高对灌木生物量的预测能力。相关分析和拟合评价结果显示,圆台体积与灌木生物量的相关性更强,拟合误差较小,并且对于不同的灌木种类,其相关性和拟合精度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意味着圆台体积对于不同的灌木种类,均具有较好的生物量预测效果。因此建议,在灌木属性测量较为充分的情况下,圆台体积是更为理想的预测指标,而在测量不充分情况下,冠幅及其相关复合指标更适宜进行灌木生物量预测。研究结果最终建立了6种沙地灌木的圆台体积-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拟方程,为进一步研究沙地灌木的碳储量以及灌木在半干旱植物群落中的生态意义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灌木 生物量 模型 半干旱
下载PDF
大岗山林区几种常见灌木生物量估算与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赵蓓 郭泉水 +2 位作者 牛树奎 孙武 张志旭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33,共6页
以江西省大岗山年株林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天然毛竹林3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10种分布较广泛的灌木树种的高度、基径、冠幅范围和干湿比,通过回归分析构建各物种以植冠面积(A)、植株体积(V)、基径与株高乘积(DH)... 以江西省大岗山年株林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天然毛竹林3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10种分布较广泛的灌木树种的高度、基径、冠幅范围和干湿比,通过回归分析构建各物种以植冠面积(A)、植株体积(V)、基径与株高乘积(DH)、基径平方与株高乘积(D2H)等为自变量的最优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模型,并用最优模型对不同森林类型下这10种灌木生物量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物种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多为二次或者三次方程,叶生物量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V或者A,干、枝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DH、D2H或者V,根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D2H和V,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D2H或者V。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天然毛竹林下这10种灌木的总生物量分别为1 284.38、1 088.08、968.1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岗山林区 灌木 生物量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