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猫儿山三种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邓丽丽 秦惠珍 +2 位作者 史艳财 韦霄 吕仕洪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5-894,共10页
为探究猫儿山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其林下植物适应策略。该文对猫儿山针阔混交林(ZK)、常绿阔叶次生林(CLC)和常绿阔叶林(CL)林下草本层和灌木层主要植物叶片与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化学计量... 为探究猫儿山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其林下植物适应策略。该文对猫儿山针阔混交林(ZK)、常绿阔叶次生林(CLC)和常绿阔叶林(CL)林下草本层和灌木层主要植物叶片与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草本层和灌木层植物叶片的C、N含量差异不显著,草本层植物叶片P、K含量极显著高于灌木层,N∶P显著低于灌木层;草本层植物更易受N限制,灌木层植物更易受P限制且其N和P利用效率更高;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灌木层植物叶片化学计量差异不显著,草本层植物叶片N含量、C∶N和C∶P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草本层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较高。(2)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C、N含量显示,CL>CLC>ZK且彼此之间差异极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的P含量最高而C∶P、N∶P最低。(3)针阔混交林的土壤显著影响林下植物部分叶片化学计量,另外2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影响不显著。综上认为,猫儿山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计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林下不同层次的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以及环境适应策略不同;针阔混交林土壤对林下植物叶片化学计量影响较强,由于有机质分解效率较低导致土壤受N限制,因此应加强针阔混交林的N素管理。该研究结果为森林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 森林类型 土壤 草本层 灌木层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灌丛群落叶功能型及其与凋落物水分涵养性能的关系——以广西三种典型灌丛群落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梓贤 代奉林 +3 位作者 刘杨赟 黎泽玉 黄永文 陈芳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684-5694,共11页
牡荆、红背山麻杆和羊蹄甲群落是三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较为重要水土保持功能的典型灌丛。通过野外勘察选择了受干扰程度较低的群落作为研究样地。通过测定样方中优势物种的叶功能性状和凋落物的水分涵养特征,揭示了灌丛群落的叶功... 牡荆、红背山麻杆和羊蹄甲群落是三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较为重要水土保持功能的典型灌丛。通过野外勘察选择了受干扰程度较低的群落作为研究样地。通过测定样方中优势物种的叶功能性状和凋落物的水分涵养特征,揭示了灌丛群落的叶功能型及其与凋落物水分涵养性能的关系,以求更好地发挥灌丛在区域退化生态系统中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灌丛群落的叶功能性状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群落的叶功能型因此而分化形成了以羊蹄甲为代表的低干物质、低有机质与高比叶面积(低LOMC+LDMC-高SLA)的类型,以及以红背山麻杆群落和牡荆灌丛群落为代表的高干物质、高有机质与低比叶面积(高LDMC+LOMC-低SLA)的类型。后者因叶片磷含量(LPC)的不同,再进一步分化。(2)三种灌丛群落凋落物的水分涵养性能由于群落凋落物的水分涵养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出现分化。红背山麻杆和牡荆灌丛的凋落物蓄积量(LS)和自然含水率(NWC)显著高于羊蹄甲灌丛,而它们的最大持水率(MWHR)则低于羊蹄甲灌丛。红背山麻杆和牡荆灌丛的最大拦蓄量(MIC)和有效拦蓄量(EIC)因此而显著高于羊蹄甲灌丛。(3)灌丛群落的叶功能性状SLA、LDMC、LOMC、LPC等分别与MIC和EIC等水分涵养性能特性存在显著相关性。叶功能型为低LDMC+LOMC-高SLA的羊蹄甲灌丛群落具有较低的水分涵养性能,而叶功能型为高LDMC+LOMC-低SLA的红背山麻杆和牡荆灌丛群落具有较高的水分涵养性能。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在进行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时应尽可能选择叶功能型为高LDMC+LOMC-低SLA的群落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群落 叶功能性状 叶功能型 凋落物 水分涵养性能
下载PDF
Effects of shrub species and microhabitats on dew formation in a revegetation-stabilized desert ecosystem in Shapotou,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3
3
作者 YanXia PAN XinPing W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389-399,共11页
Dew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water source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ew formation on different kinds of soil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shrub species and microhabitats, we performed measur... Dew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water source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ew formation on different kinds of soil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shrub species and microhabitats, we performed measurement of accumulated dew formation amount and duration in October 2009 in a revegetation-stabilized arid desert ecosystem in Shapotou area, norther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ccumulated dew formation amount was four times larger at open spaces as compared to under the canopy, and it was nearly twice as much under living Artemisia ordosica plants(L.A.) as compared to under living Caragana korshinskii plants(L.C.). The opposite characteristics were found for dew du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Dew amounts at different vertical heights around the shrub stands were in the order of 50 cm above the canopy〉the canopy edge〉under the canopy. Dew amount continued to increase after dawn, and the proportion of average accumulated dew amount after dawn accounting for the average maximum amount increased from above the canopy to under the canopy. Dew formation duration after sunrise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formation duration during the day time. Contrary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w amount, dew duration after dawn and total dew formation duration during the day time were both highest under the canopy, followed by at the canopy edge and then at 50 cm above the canopy. The portion of dew duration after dawn accounting for the total dew duration during the day time increased from above the canopy to under the canopy. From these results, we may conclude that dew availability as a supplemental water resource for improving the microhabitats in water-limited arid ecosystems is position dependent especially for the plant microhabitats at different stands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w amount dew duration shrub species MICROHABITAT soil surface type
下载PDF
典型株型沙生灌丛对风沙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4
作者 闫晴 李菊艳 +2 位作者 尹忠东 刘金苗 柳宏才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5-797,共13页
研究典型株型沙生灌丛周围的流场分布,旨在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选择不同株型的防风沙植被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3类典型株型(坛形、梭形、帚形)灌丛周围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植株形态对风沙流的影响,并加以风洞... 研究典型株型沙生灌丛周围的流场分布,旨在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选择不同株型的防风沙植被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3类典型株型(坛形、梭形、帚形)灌丛周围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植株形态对风沙流的影响,并加以风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1)3类株型周围流场可分为5个区,且株后均存在3个涡流。受涡流强度的影响,在积沙初始阶段,梭形、帚形植株主要在株后6~7 H处积沙,而坛形植株在3 H附近积沙。(2)受植株最大侧影面积高度层的影响,3类株型灌丛株后1 H处的风速极小值依次出现在0.3 m、0.4 m、0.8 m高度处,最优防护高度依次为0.2~0.4 m、0.3~0.6 m、0.8~1 m。3类株型株后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逐渐减小,且坛形的粗糙度明显高于其他株型。(3)3类株型在-2~10 H范围内均可有效降低风速,株后近地表区防风效益表现为坛形>梭形>帚形,而中高空区防风效益均随株距增加而减小。(4)在T=10 s时,3类植株周围总积沙长度分别为8.5 H、6H、4.5 H,梭梭、沙拐枣分别在距入口5~5.5 m、4.5~6 m处存在不同程度的风蚀现象。对比其他植株,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具有较好的阻沙效果,在防风固沙工程建设中建议将其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结合,既能发挥白刺的阻沙作用,又可利用梭梭、沙拐枣较好的中高空防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生灌丛 植物株型 防风固沙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对草本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敬敏 珠娜 +6 位作者 蔡育蓉 王储 刘嘉慧 李乐 罗玉红 徐大伟 闫玉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830-8839,共10页
基于干旱、半干旱草原灌丛化现象的发展,探究灌木与草本之间的关系对深刻理解灌丛化对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很少有研究考虑草地类型和灌丛斑块大小对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关系的影响。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 基于干旱、半干旱草原灌丛化现象的发展,探究灌木与草本之间的关系对深刻理解灌丛化对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很少有研究考虑草地类型和灌丛斑块大小对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关系的影响。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自由放牧草地上选择了18个小叶锦鸡儿灌丛化样地进行野外采样,并调查了不同大小灌丛和周围草地的植物群落特征。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来检验不同大小灌丛斑块内外的植被群落特征(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凋落物量)和植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丰富度指数、群落Sprensen相似性系数)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与草地相比,两种草原类型的灌丛产生、捕获了更多的凋落物,灌丛的保育作用显著提高了斑块内草本植物的高度,但灌丛占用了生存空间和资源,从而降低了斑块内草本植物的密度和地上生物量。(2)灌丛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两种草原类型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没有显著影响(典型草原中的小灌丛除外)。(3)两种草原类型的灌丛对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典型草原灌丛内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低于灌丛外,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变化,灌丛斑块增大对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资源相对匮乏的荒漠草原区,灌丛并没有改变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但降低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并且大灌丛斑块内草本植物的均匀度指数降低。(4)灌丛与草地斑块的群落相似性随灌丛斑块增大呈指数下降趋势,小灌丛斑块和草地斑块之间的群落相似性在两种草原类型中最高。本研究表明灌丛对草本植物既有保育作用,又存在竞争作用,同时这些作用受到草地类型和斑块大小的影响。这对预测和调控灌丛侵占草地植物群落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草地的优化管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草原 灌丛化 草地类型 斑块大小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林分类型和密度条件下林下灌草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云慧雅 毕华兴 +6 位作者 焦振寰 王宁 崔艳红 赵丹阳 王珊珊 兰道云 刘泽晖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9-578,共10页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刺槐-油松人工混交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栎类Quercus spp.天然次生林的植物组成及植物多样性指标,探讨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密度条件下灌...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刺槐-油松人工混交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栎类Quercus spp.天然次生林的植物组成及植物多样性指标,探讨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密度条件下灌草植物多样性,为晋西黄土区植被建设和功能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对低密度(800~1200株·hm^(−2))、中密度(1200~1600株·hm^(−2))、高密度(1600~2000株·hm^(−2))条件下22~25年生的4种林分林下灌草植物组成与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①4种林分灌草植物共87种,隶属36科69属,其中灌木植物46种,隶属22科36属,草本植物41种,隶属17科33属。4种林分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数均在中密度时最多,表现为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最多,油松人工林最少,刺槐-油松人工混交林的灌木层植物种数处于较高水平,刺槐人工林草本层植物种数较刺槐-油松人工混交林丰富。②4种林分灌草植物随林分密度增大呈现由阳生向中生、阴生植物过渡的变化规律。主要优势灌木分别为黄刺玫Rosa xanthine、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主要优势草本是薹草Carex spp.、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③不同林分类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和刺槐-油松人工混交林在中密度时的植物多样性优于人工纯林,且随林分密度增大,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结论】研究区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和刺槐-油松人工混交林在中密度时植物组成复杂且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建议通过人工抚育调整林分密度,并向中密度刺槐-油松人工混交林或近自然林进行改造,为黄刺玫、连翘等灌木植物及薹草、沿阶草等草本植物建立良好生长条件,同时保护研究区的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以促进植被恢复,强化其水土保持功能。图1表4参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林分类型 林分密度 灌草 植物组成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柠条锦鸡儿根系的锚固效应
7
作者 刘亚斌 梁燊 +4 位作者 石川 王舒 胡夏嵩 李国荣 朱海丽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柠条锦鸡儿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主要的护坡和水土保持灌木,然而对该灌木根系锚固作用机理及其固土护坡效应方面仍缺乏系统性认识。鉴于此,该项研究在阐明柠条锦鸡儿根系锚固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根系对黄土斜(边)坡浅层土体稳定性贡... 柠条锦鸡儿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主要的护坡和水土保持灌木,然而对该灌木根系锚固作用机理及其固土护坡效应方面仍缺乏系统性认识。鉴于此,该项研究在阐明柠条锦鸡儿根系锚固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根系对黄土斜(边)坡浅层土体稳定性贡献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区内生长期为11 a的柠条锦鸡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根系挖掘试验、原位拉拔试验和理论分析,明确了假定滑动面条件下根系锚固力取值,并进一步定量评价了柠条锦鸡儿根系对黄土浅层滑坡稳定性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根系在地表没有“锚头”结构,故在确定滑动面几何特征的情况下,柠条锦鸡儿根系所能提供的实际锚固力大小取滑动面以下锚固段根系最大抗拔出力和滑动面以上根系锚固反力之间的最小值较为合理;生长期为11 a的单株柠条锦鸡儿根系锚固于最大厚度为2 m的圆弧形滑动面不同条块上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增幅为0.018%~0.427%,当单株根系锚固力作用于潜在滑动面中上部条块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相对高于根系锚固力作用于最顶部和下部条块;当4株柠条锦鸡儿根系以2块条块的间距(约3 m)作用于潜在滑动面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可提高1.035%~1.111%,显著高于(P<0.05,ANOVA)单株根系作用时的稳定性系数。试验株根系锚固作用能够提高降雨入渗条件下黄土斜(边)坡浅层土体稳定性,但是作用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斜(边)坡 浅层滑坡 垂直根型灌木 柠条锦鸡儿 锚固机理 稳定性系数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分类及其主要类型 被引量:48
8
作者 关文彬 冶民生 +2 位作者 马克明 刘国华 汪西林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679-686,共8页
沿岷江干旱河谷(流域-海拔梯度)剖面线设置"U"形样带3条,对植被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就岷江干旱河谷调查的48个样方,151个物种创建样地-物种数据库,应用TWINSPAN植被数量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调查的... 沿岷江干旱河谷(流域-海拔梯度)剖面线设置"U"形样带3条,对植被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就岷江干旱河谷调查的48个样方,151个物种创建样地-物种数据库,应用TWINSPAN植被数量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调查的样地物种组成特征,对数量分类的结果进行适度调整,建立了岷江干旱河谷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分类系统。将岷江干旱河谷的植被划分为11个群系,18个群丛,均为灌丛单一类型。11个群系分别为:绣线菊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黄花亚菊灌丛、莸灌丛、驼绒藜灌丛、小马鞍羊蹄甲-白刺花灌丛、瑞香灌丛、西南野丁香灌丛、FDA1子栎灌丛、金花小檗-忍冬灌丛、华帚菊-小黄素馨灌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干旱河谷 植被分类 灌丛 群落类型 TWINSPAN
下载PDF
东祁连山高寒灌丛植被类型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9
作者 于应文 胡自治 +1 位作者 徐长林 张德罡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2-17,共6页
对东祁连山金强河地区的高寒灌丛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外貌特点、生态地理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的高寒灌丛有头花杜鹃-百里香杜鹃灌丛、青海杜鹃灌丛、杯腺柳灌丛、金露梅灌丛、鲜黄小檗灌丛、短叶锦... 对东祁连山金强河地区的高寒灌丛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外貌特点、生态地理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的高寒灌丛有头花杜鹃-百里香杜鹃灌丛、青海杜鹃灌丛、杯腺柳灌丛、金露梅灌丛、鲜黄小檗灌丛、短叶锦鸡儿灌丛、窄叶鲜卑木灌丛和藏沙棘灌丛8类。指出坡向、坡度和海拔是限制本地区高寒灌丛群落分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祁连山 高寒灌丛 植被类型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巴东县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草和凋落物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崔鸿侠 张卓文 李振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1-183,共3页
对巴东县的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草和凋落物的数量和持水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灌草生物量最多的是灌木林,其后依次是马尾松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柏木林;灌草层的持水量与其生物量具有密切关系,生物量多的持... 对巴东县的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草和凋落物的数量和持水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灌草生物量最多的是灌木林,其后依次是马尾松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柏木林;灌草层的持水量与其生物量具有密切关系,生物量多的持水量相应也多。林下凋落物层存储量最多的是柏木林,其后依次是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和马尾松林;凋落物持水量最多的是阔叶林,其后依次是柏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和马尾松林,主要原因是除了受凋落物数量的影响外,还受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灌草 凋落物 持水量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养分保蓄效应研究 被引量:50
11
作者 赵护兵 刘国彬 +1 位作者 曹清玉 吴瑞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4,54,共6页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3种草本、3种灌木、4种乔木、1种农田共计11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小区进行径流和侵蚀泥沙观测,并分别分析其养分含量,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养分保蓄效应。结果表明,试验区200...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3种草本、3种灌木、4种乔木、1种农田共计11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小区进行径流和侵蚀泥沙观测,并分别分析其养分含量,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养分保蓄效应。结果表明,试验区2003年草本的年均径流量为1 248 m3/km2,灌木为843 m3/km2,乔木为2 079 m3/km2,农田为10 672 m3/km2;草本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6 t/km2,灌木为1.0 t/km2,乔木为2.6 t/km2,农田为169.5 t/km2。2003年乔木的径流年均氮素损失量5.68 kg/km2,灌木为3.32 kg/km2,草本为2.49 kg/km2,农田为10.80 kg/km2;乔木的径流年均P2O5损失量为0.29 kg/km2,灌木为0.22 kg/km2,草本为0.17 kg/km2,农田为0.49 kg/km2。乔木的侵蚀泥沙年均氮素损失量为2.69 kg/km2,灌木为1.18 kg/km2,草本为7.51 kg/km2,农田为139.95 kg/km2;乔木的侵蚀泥沙年均P2O5损失量为1.51 kg/km2,灌木为0.54 kg/km2,草本为2.78 kg/km2,农田为259.25 kg/km2。在本研究区注意发展和恢复草灌植被,使之尽快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另外,乔、灌、草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农田对径流和侵蚀泥沙有很好的养分保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 灌木 乔木 农田土地利用方式 径流 侵蚀泥沙 N P2O5
下载PDF
新疆南北疆灌木植物组成及区系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缨 张月婷 +1 位作者 王喜勇 古力努尔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4-99,共6页
在文献和标本查阅以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了北疆和南疆灌木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区类型的差异,并分析了北疆和南疆灌木植物的相似性。结果表明:新疆共分布有野生灌木植物39科127属462种,其中北疆分布有37科104属350种,南疆分... 在文献和标本查阅以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了北疆和南疆灌木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区类型的差异,并分析了北疆和南疆灌木植物的相似性。结果表明:新疆共分布有野生灌木植物39科127属462种,其中北疆分布有37科104属350种,南疆分布有28科63属160种。北疆和南疆灌木植物中含2~10种的科最多,分别占北疆和南疆灌木植物总科数的59.5%和60.7%,共有的优势科为菊科( Compositae)、豆科( Leguminosae)和藜科( Chenopodiaceae);在属级水平上均以含1种的属和含2~10种的属占优势。北疆和南疆灌木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均以世界广布型和北温带分布型为主,其中,在北疆灌木植物中这2个分布型科的数量分别占总科数的43.2%和32.4%、在南疆灌木植物中分别占总科数的50.0%和28.6%。北疆和南疆灌木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均以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型和北温带分布型为主,其中,在北疆灌木植物中这2个分布型属的数量分别占总属数的26.9%和22.1%、在南疆灌木植物中则分别占总属数的31.7%和27.0%。北疆和南疆灌木植物中分别包含特有种15和8种,此外还包含一些珍稀濒危种类及古老的孑遗种。北疆与南疆灌木植物区系在科、属、种水平上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86.1%、69.4%和40.8%,表明在科、属水平上2个区域的灌木植物区系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北疆和南疆灌木植物在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和特有种数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但均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并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 南疆 灌木 植物区系 分布区类型 相似性分析
下载PDF
灌丛化草原:一种新的植被景观 被引量:29
13
作者 陈蕾伊 沈海花 方精云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91-396,共6页
灌丛化草原指灌木植物在草原基质上形成的团块状散布的斑块植被景观,它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植被类型。作为灌草连续体,灌丛化草原中的灌木斑块与间隙处的草本斑块共同决定着该植被类型的群落学和生态学特征。笔者评述了灌... 灌丛化草原指灌木植物在草原基质上形成的团块状散布的斑块植被景观,它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植被类型。作为灌草连续体,灌丛化草原中的灌木斑块与间隙处的草本斑块共同决定着该植被类型的群落学和生态学特征。笔者评述了灌丛化草原的分布、可能的形成原因、植被结构、物种组成及碳收支等结构特征及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 灌丛化 灌木入侵 沃岛效应 植被类型
下载PDF
珠江中上游都安地区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水源涵养能力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谭长强 彭玉华 +3 位作者 申文辉 何琴飞 刘秀 何峰 《广西林业科学》 2015年第4期346-351,共6页
为了研究珠江流域都安地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该区域具有代表性的5种典型森林类型,从灌草、枯落物、土壤3个层次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广西都安地区5种森林类型林地灌草... 为了研究珠江流域都安地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该区域具有代表性的5种典型森林类型,从灌草、枯落物、土壤3个层次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广西都安地区5种森林类型林地灌草持水量与其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A层(0—15ore)非毛管孔隙度为1.38%一6.56%,土壤毛管孔隙度为39.32%~59.73%,林下最大持水量为1296.29~t752.52t/hm2。总体而言,土壤A层毛管孑L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均大于B层(15—30em),土壤密度则B层大于A层,土壤持水深度及总持水量均为A层大于B层。除青冈林外,林下水源含蓄能力大小顺序为马尾松+荷木混交林〉任豆林〉桉树林〉马尾松林。该地区土壤对森林水源涵养的调蓄能力占林下调蓄能力的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持水量 森林类型 枯落物 灌草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优势灌木植物功能群划分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振宇 龙翠玲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40,共5页
选择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内灌木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区内不同地形中的植被进行群落学调查。通过重要值计算结果选取了灌木的24个优势种,根据植物种间联结性,对优势种进行植物功能群划分,结果表明:该灌木优势种共可划分为5组功... 选择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内灌木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区内不同地形中的植被进行群落学调查。通过重要值计算结果选取了灌木的24个优势种,根据植物种间联结性,对优势种进行植物功能群划分,结果表明:该灌木优势种共可划分为5组功能群,F1:主要分布在漏斗地形中,以革叶铁榄为优势种;F2:主要分布在漏斗地形中,以裂果卫矛为优势种;F3:主要分布在槽谷地形中,以长梗罗伞为优势种;F4:主要分布在槽谷地形中,以球核荚蒾为优势种;F5:主要分布在坡地地形中,以中华蚊母树为优势种。由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推断喀斯特地区植物种间松散的联结关系可能是森林植被物种共存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灌木 功能群 优势种 种间联结
下载PDF
滇中高原区主要森林类型森林植物的降雨截留功能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立群 王庆华 +1 位作者 周洪昌 杨斌 《云南林业科技》 1999年第1期12-21,共10页
通过调查实测,研究了10个乔木树种和23个灌木树种树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对32个森林类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降雨截留能力和再分配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对不同林分类型的总体截留功能作评价。
关键词 滇中高原 森林类型 乔木 灌木 草本 截留
下载PDF
高山草甸植被光谱反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牟新待 龙瑞军 +1 位作者 陈功 康天福 《草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8-10,共3页
本文对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乌鞘岭南侧金强河谷地高山草甸植被中4个草本植物群落和1个灌丛群落的光谱反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因此,利用光... 本文对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乌鞘岭南侧金强河谷地高山草甸植被中4个草本植物群落和1个灌丛群落的光谱反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因此,利用光谱反射特征区分草地植物群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土 植被 光谱反射
下载PDF
兰州市南北两山主要灌丛凋落物持水特性
18
作者 刘小娥 苏世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7-1096,共10页
为探讨兰州市南北两山不同人工灌丛凋落物累积量及其持水特性,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南北两山4种主要灌丛类型[千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 为探讨兰州市南北两山不同人工灌丛凋落物累积量及其持水特性,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南北两山4种主要灌丛类型[千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红花锦鸡儿(Caragana rosea)]凋落物的累积量和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丛凋落物总蓄积量在0.44~48.51 t·hm^(-2),表现为红花锦鸡儿>千头柏>柽柳>红砂。除红花锦鸡儿灌丛外,其他灌丛未分解层累积量所占比例高于半分解层。凋落物最大持水率为175.20%~323.73%,柽柳最大,红花锦鸡儿最小,未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率小于半分解层。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在0.85~84.81 t·hm^(-2),表现为红花锦鸡儿>千头柏>柽柳>红砂,红花锦鸡儿和千头柏灌丛凋落物持水量表现为未分解层小于半分解层,而柽柳灌丛相反。凋落物的吸水速率在浸水0~1 h直线下降,1 h后吸水速率下降幅度逐渐减小,未分解层凋落物的吸水速率小于半分解层。凋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在0.70~54.49 t·hm^(-2),表现为红花锦鸡儿>千头柏>柽柳>红砂。因此,红花锦鸡儿灌丛在兰州市北山有较好的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南北两山 灌丛类型 凋落物 持水特性
下载PDF
砒砂岩区区位特征分析及植被建设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习军 曹全意 陈江南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32-34,共3页
晋陕蒙接壤地区的砒砂岩区,面积约1.5万km^2,广泛出露或浅伏二迭纪至白垩纪碎屑沉积岩,土层厚度大部分为3~20cm,且质地粗疏,植被资源匮乏,覆盖度仅30%左右,加之干旱少雨、风沙严重,年侵蚀模数为5000~15000t/km^2。植被建设应从提高... 晋陕蒙接壤地区的砒砂岩区,面积约1.5万km^2,广泛出露或浅伏二迭纪至白垩纪碎屑沉积岩,土层厚度大部分为3~20cm,且质地粗疏,植被资源匮乏,覆盖度仅30%左右,加之干旱少雨、风沙严重,年侵蚀模数为5000~15000t/km^2。植被建设应从提高植被整体功能出发,由单纯的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植被发展,以全面建设经营性草灌(木)植被、集约经营轮作作物植被、合理配置防御性乔木植被为重点。主要技术途径是合理开发现有植物资源,积极引进区外植物种类,大力试验、推广植物篱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特征 植被 植物篱技术 砒砂岩
下载PDF
宁夏沙地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的研究
20
作者 王北 孙德祥 李生宝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3年第Z1期179-182,共4页
1.沙地立地分类的原则和系统1.1分类的原则a.多因子立地分类原则:在沙区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是有差异的,这些因子包括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以及沙丘的部位等均能决定各种植物的生存和发展,相似的生态因子产生相似的植... 1.沙地立地分类的原则和系统1.1分类的原则a.多因子立地分类原则:在沙区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是有差异的,这些因子包括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以及沙丘的部位等均能决定各种植物的生存和发展,相似的生态因子产生相似的植物群体和生长量,即植物能反映生态条件量和质的特征,立地分类及评价原则正是以区别各种具有相似生态因子组合的不同地段划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灌木数量化 立地分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