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黑茶品质分析及风味轮的构建
1
作者 刘晓 唐晓波 +6 位作者 熊元元 马伟伟 王小萍 王云 李春华 邱兴芬 张厅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7期134-143,共10页
分析四川黑茶品质现状,为四川黑茶品质提升提供数据支撑。选取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48个黑茶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审评方法、主要生化成分测定和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含量测定,对其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 分析四川黑茶品质现状,为四川黑茶品质提升提供数据支撑。选取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48个黑茶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审评方法、主要生化成分测定和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含量测定,对其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儿茶素类、茶色素类)进行比较分析,并绘制滋味、香气风味轮。分析结果表明,四川黑茶品质特征以“浓”“醇”为主,其品质成分水浸出物含量为20.73%~44.93%,茶多酚含量为2.99%~15.94%,游离氨基酸含量为0.21%~1.83%,咖啡碱含量为1.13%~4.34%,茶多糖含量为0.80%~3.19%,茶黄素含量为0.05%~0.29%,茶红素含量为0.14%~4.98%,茶褐素含量为3.39%~14.35%,儿茶素总量为0.23%~9.85%;主成分提取出茶多酚、EGC、EC、儿茶素总量、咖啡碱、茶多糖、茶褐素、咖啡碱、茶多糖和茶褐素为四川黑茶主要品质成分;当遗传距离临界值为10时,通过聚类分析将48个样品分为三大类。风味轮表明,四川黑茶香气类型包括甜香、陈香、糯香等;滋味类型包括浓、醇、甜、厚、滑等,但一定比例的产品品质存在涩、青、焦、酸、苦、粗等缺陷。研究发现,四川黑茶总体品质较好,但香气类型比较少,以陈香为主,缺乏特色滋味、特色香型等感官品质,建议加强自主选育和适度引进具有木香、药香等茶树品种,并结合四川的主栽品种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四川不同地区特色的渥堆工艺研究。本研究为后续黑茶新品种选育及品质特征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实际生产中四川黑茶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黑茶 品质成分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风味轮
下载PDF
反复冻融过程中川白獭兔肉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变化
2
作者 潘雪瑞 汪平 +2 位作者 简文素 张岩 陈炼红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1-326,共16页
为了探究反复冻融对川白獭兔肉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对不同冻融次数下样品的pH值、色差、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ant,TBARS)、质构、持水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总巯基含量(-SH)、羰基含量(CV)以及挥发性... 为了探究反复冻融对川白獭兔肉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对不同冻融次数下样品的pH值、色差、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ant,TBARS)、质构、持水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总巯基含量(-SH)、羰基含量(CV)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冻融次数增加,川白獭兔肉中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分别减少6.71%、2.76%,L^(*)、b^(*)值显著增加,a^(*)值显著减小,pH值由6.25下降至5.39,持水力下降,质构发生劣变;TBARS值由0.16 mg/kg升至0.65 mg/kg、CV含量上升了64.37%,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下降了35.85%、-SH含量降低下降了60.59%;獭兔肉在反复冻融过程中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共149种,经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0.37%;经差异挥发物判别分析显示,烃类、醛类、醇类、酮类、酸类为主要差异风味物质,其中己醛在冻融后期含量增加,说明反复冻融促进蛋白和脂肪发生氧化,进而导致獭兔肉品质和风味发生劣变;综合各指标表明实际生产中应将獭兔肉冻融次数控制在3次及以内。研究结果为川白獭兔肉的贮藏品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白獭兔 反复冻融 品质 风味物质
下载PDF
川味麻辣香肠的理化和微生物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3
作者 何济坤 牛茵 +2 位作者 吴双慧 蔡自建 陈娟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3-404,共12页
以成都地区的香肠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分析川味麻辣香肠的理化和微生物特性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与含量。结果显示,川味麻辣香肠的水分含量为(10.69±0.51)%,pH值为5.66±0.04,亚硝酸盐... 以成都地区的香肠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分析川味麻辣香肠的理化和微生物特性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与含量。结果显示,川味麻辣香肠的水分含量为(10.69±0.51)%,pH值为5.66±0.04,亚硝酸盐含量为(2.31±0.21)mg/kg,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为(1.04±0.12)mg/kg,亮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分别为40.97±1.02,20.68±0.59,26.44±0.79,细菌总数为(7.68±0.21)lg(CFU/g),葡萄球菌数为(6.49±0.2)lg(CFU/g),疑似乳酸菌数为(7.93±0.18)lg(CFU/g),疑似肠杆菌数为(4.54±0.2)lg(CFU/g)。从挥发性物质检测结果以及气味活度值(OAV)法分析可知,样品中OAV值大于1的共有挥发性物质有20种,是川味麻辣香肠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芳樟醇、4-烯丙基苯甲醚、癸酸乙酯、对丙烯基茴香醚、辛酸乙酯、β-石竹烯、β-蒎烯、β-水芹烯、苯乙烯、α-水芹烯等对香肠风味的影响较大。对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载荷图分析,得出(1R,5R)-rel-香芹醇、苯乙醇、乙酸橙花酯、4-烯丙基苯甲醚、4-萜烯醇、萜品油烯等物质赋予香肠香芹、水果、花香、甘草、茴香、松节油、肉豆蔻、木头等气味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川味麻辣香肠的理化和微生物特性、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及风味特征,为川味麻辣香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其生产和新技术等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味麻辣香肠 理化和微生物特性 挥发性风味物质 香辛料
下载PDF
川派浓香型白酒大曲的典型产区差异性分析
4
作者 陈勇 林涵瑞 +6 位作者 陈晓茹 黄蜀生 王峰 王轩 马峻凯 何明雄 刘林培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40,共7页
大曲产区差异性对于白酒的“地域性风格”具有较强的贡献力。该研究比较了三个川派浓香型白酒主产区(宜宾Q1、泸州Q2、成都Q3)大曲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大曲的理化性质差异显著;Illum... 大曲产区差异性对于白酒的“地域性风格”具有较强的贡献力。该研究比较了三个川派浓香型白酒主产区(宜宾Q1、泸州Q2、成都Q3)大曲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大曲的理化性质差异显著;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Q1~Q3的优势真菌属均为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56.51%、74.71%和69.11%);而优势细菌属不同,Q1为泛菌属(Pantoea)(62.27%)为主,Q2为热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70.84%),Q3为魏氏斯菌属(Weissella)(42.5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均以酯类物质为主,但其组成不同,带有明显的“产区特征”。相关性分析显示,根毛霉属(Rhizomucor)等真菌属与糖化力、酯化力显著正相关(P<0.05),曲霉属(Aspergillus)和根霉属(Rhizopus)与酯类物质正相关,发酵力及多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与酵母类菌属(以Pichia和Wickerhamomyces为主)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初步明晰四川地区浓香型大曲的典型产区特征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助力川酒“密码产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派浓香型大曲 产区特征 微生物群落 理化指标 风味物质
下载PDF
不同产地川法小曲白酒风味品质特征研究
5
作者 徐跃成 罗玥 +4 位作者 钟慈平 何媛 伍迎欢 易鑫 陈燕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53,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产地(重庆江津,四川彭州、泸州、南充、双流、渠县、眉山)川法小曲白酒(编号分别为JJ、PZ、LZ、NC、LC、SL、QX、MS)风味品质特征,采用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TOF-MS)法分析不同产地酒样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正... 为了研究不同产地(重庆江津,四川彭州、泸州、南充、双流、渠县、眉山)川法小曲白酒(编号分别为JJ、PZ、LZ、NC、LC、SL、QX、MS)风味品质特征,采用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TOF-MS)法分析不同产地酒样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利用气味活度值(OAV)和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筛选不同产地酒样的关键香气物质(OAV>1)及关键差异风味物质(VIP≥1,P<0.05)。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酒样中共鉴定出9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共有挥发性风味物质28种,特征风味物质(仅在一种样品中检测出)11种。不同产地酒样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比值差异显著(P<0.05),异戊醇/正丙醇和异戊醇/异丁醇比值可用于鉴别川法小曲酒品质。共筛选出46种关键香气物质和17种关键差异风味物质,将这17种关键差异风味物质和不同产地小曲白酒中均检出的10种关键香气物质进行对比,筛选出7种导致不同产地川法小曲白酒品质差异的标志性香气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法小曲白酒 风味品质特征 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川式美味牛肝菌香肠制作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
6
作者 郭宁静 徐流芳 +4 位作者 李翔 邹星辰 王卫 张育贤 陈金凤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7,共8页
为推动美味牛肝菌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川式香肠制作工艺,并探究添加美味牛肝菌对川式香肠理化指标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川式美味牛肝菌香肠最佳制作工艺为美味牛肝菌15.0%,辣椒粉1.5%,花椒粉0.8%,烘烤... 为推动美味牛肝菌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川式香肠制作工艺,并探究添加美味牛肝菌对川式香肠理化指标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川式美味牛肝菌香肠最佳制作工艺为美味牛肝菌15.0%,辣椒粉1.5%,花椒粉0.8%,烘烤时间48 h,该成品的感官综合评分为40.12分;与未添加美味牛肝菌的川式香肠(CK)相比,川式美味牛肝菌香肠(NG)的蛋白质、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脂肪氧化检测结果显示添加美味牛肝菌减缓了川式香肠的脂肪氧化速度,从而延长了贮藏期;GC-MS共检测出65种化合物,其中NG特有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有6种,分别是庚醛、3-甲硫基丙醛、2,3-丁二醇、橙花醇、反式-橙花叔醇、3-辛酮,它们赋予川式香肠花香、蘑菇香、果香、脂肪味。该试验结果为美味牛肝菌精深加工及川式香肠产品多元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式香肠 美味牛肝菌 营养成分 脂肪氧化 风味物质
下载PDF
粳高粱和糯高粱酿造的川法小曲白酒风味物质差异分析
7
作者 刘霄 邓杰 +4 位作者 吴玲 任志强 谢军 卫春会 黄治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20-27,共8页
目的解析粳高粱和糯高粱酿造的川法小曲白酒风味物质差异。方法对发酵过程酒醅理化指标和出酒率进行了检测分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 目的解析粳高粱和糯高粱酿造的川法小曲白酒风味物质差异。方法对发酵过程酒醅理化指标和出酒率进行了检测分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氢火焰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GC-FID)、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结合感官评定分析了基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糯高粱原料出酒率极显著高于粳高粱(P<0.01);HS-SPME-GC-MS共检测出39种物质,主要为酯类和醇类物质;粳高粱发酵基酒中异丁醇、异戊醇和乙醛含量显著高于糯高粱发酵基酒(P<0.05,P<0.01),糯高粱发酵基酒中乙酸乙酯和乙酸含量显著高于粳高粱发酵基酒(P<0.05,P<0.01)。结论出酒率和主要风味物质的差异都表明糯高粱酿造的小曲酒优于粳高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高粱 糯高粱 川法小曲白酒 发酵特性 风味物质
下载PDF
木糖葡萄球菌对川式腊肉产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文瑜 张驰 +4 位作者 杨思艺 吉莉莉 张佳敏 白婷 王卫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62-69,共8页
在川式腊肉加工中添加木糖葡萄球菌,进行理化特性、质构、风味等的测定分析,研究添加发酵菌对产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不添加发酵剂的产品相比,木糖葡萄球菌显著降低丙二醛值(由0.246 mg/kg降至0.182 mg/kg)、亚硝酸盐残留(由5.... 在川式腊肉加工中添加木糖葡萄球菌,进行理化特性、质构、风味等的测定分析,研究添加发酵菌对产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不添加发酵剂的产品相比,木糖葡萄球菌显著降低丙二醛值(由0.246 mg/kg降至0.182 mg/kg)、亚硝酸盐残留(由5.468 mg/kg降至4.608 mg/kg)和硬度值(由3 908.17 g降至2 966.88 g),提升产品咀嚼性(由710.40 g降至815.50 g);而对水分含量、水分活度、pH值、色度值、弹性、内聚性等无显著影响。产品中共检测出6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添加木糖葡萄球菌后的腊肉在醛类、酯类、烯烃类、烷烃类、其他类物质及总量上挥发性风味物质总数更多。对照阈值共计算出31种香味物质的香气活度值,其中发现添加木糖葡萄球菌有利于降低愈创木酚对腊肉风味的贡献。结果显示,添加木糖葡萄球菌对抑制川式腊肉脂肪氧化、降解亚硝酸盐、改善产品质构特性,促进风味形成等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糖葡萄球菌 川式腊肉 产品特性 风味 理化特性
下载PDF
四川浓香型白酒糟醅理化因子的产区特征解析
9
作者 杨娜 周文 +4 位作者 舒学香 艾丽 张崇军 唐贤华 胡媛媛 《酿酒》 CAS 2023年第6期62-66,共5页
四川作为浓香型白酒的主要产地,在全国白酒产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为解析四川浓香型白酒糟醅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产区特征,对比分析了泸州、宜宾和德阳三个代表性地区中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糟醅的水分、酸度、淀粉、还原糖和酒精含... 四川作为浓香型白酒的主要产地,在全国白酒产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为解析四川浓香型白酒糟醅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产区特征,对比分析了泸州、宜宾和德阳三个代表性地区中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糟醅的水分、酸度、淀粉、还原糖和酒精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泸州和德阳地区,宜宾地区的糟醅在发酵过程中水分、酒精度、淀粉和还原糖的利用率都最高,而酸度较低。泸州地区发酵糟醅中整体水分和酒精度含量、淀粉和还原糖的消耗量都较低,仅酸度相对较高。德阳地区发酵糟醅的各项理化指标则介于宜宾和泸州地区之间。主成分分析也表明三个地区在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揭示了四川各产区浓香型白酒糟醅发酵过程中各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在实际生产中实现发酵过程的科学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浓香型白酒 产区特征 理化指标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四川主产区不同品种青梅果实品质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维 舒晓燕 +5 位作者 王玉霞 唐志康 梅国富 杨兴蓉 刘欣雨 侯大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21-330,共10页
为比较四川青梅主栽品种间果实品质的差异,本文以主产区8个品种青梅为材料,分析青梅果实的理化指标、微量元素、总黄酮、总酚和有机酸的含量,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 为比较四川青梅主栽品种间果实品质的差异,本文以主产区8个品种青梅为材料,分析青梅果实的理化指标、微量元素、总黄酮、总酚和有机酸的含量,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并分析青梅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青梅品质差异较大,其中达梅1号、平武南高、马边大白梅单果重均大于30 g,果肉率均大于90%,属于极大果;达梅2号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24 g/100 g FW;8个品种青梅糖酸比在0.25~0.58;大邑大青梅Fe元素含量最高,为187.28 mg/kg DW,达川、大邑、马边地区的5个品种青梅均有较高含量的Se元素,平均含量达0.28 mg/kg DW;大邑莺宿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最高,分别为84.53和36.03 mg/g DW,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大邑大青梅柠檬酸含量最高414.23 mg/g,而平武杏梅苹果酸含量最高85.51 mg/g,平武南高琥珀酸及富马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54.15和0.79 mg/g DW。8个品种青梅共检测出81种挥发性物质,共有物质9种,其中大邑莺宿和平武南高醛类物质占比最高,主要为正己醛和2-己烯醛,而其余六个品种青梅酯类物质占比最高,尤以乙酸丁酯为主。综上,马边县及平武县的4个品种青梅适合制成乌梅,大邑莺宿、大邑大青梅和达梅2号适合精深加工,而达梅1号是食用加工的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青梅 品种 理化品质 微量元素 风味物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14种常见香辛料对典型川卤卤汁风味的贡献
11
作者 王泽亮 范智义 +6 位作者 张敏 张星灿 陈相杰 宋小焱 邓维琴 张其圣 李恒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4-293,共10页
为明确香辛料对川卤卤汁风味的作用,通过构建川卤香辛料风味贡献分析模型,结合缺失实验、感官评价、差异性分析、香气活度值解析卤汁中关键香辛料及其风味贡献。结果表明:从川卤卤汁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93种,相对含量在0.01~70.57μg/kg... 为明确香辛料对川卤卤汁风味的作用,通过构建川卤香辛料风味贡献分析模型,结合缺失实验、感官评价、差异性分析、香气活度值解析卤汁中关键香辛料及其风味贡献。结果表明:从川卤卤汁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93种,相对含量在0.01~70.57μg/kg之间;卤汁中重要香气化合物有36种,包括萜类21种、醛酮类5种、醇类1种、酯类2种、烷烃类2种、酚类3种。川卤卤汁风味形成为卤汁中主体风味化合物、关键风味化合物及风味修饰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感官评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八角、小茴香、陈皮、灵草、肉蔻、川砂仁对卤汁中部分重要香气化合物具有较为突出贡献,为川卤卤汁关键香辛料成分。其中,八角对卤汁中茴香烯、桃金娘烯醇、水杨酸甲酯及苯酚贡献相对突出,小茴香对苯酚贡献作用较为明显,灵草对苯酚、糠醛贡献作用较为突出,陈皮对卤汁中糠醛具备一定贡献作用,肉蔻、川砂仁对卤汁中多种物质均有贡献作用。本研究可为川卤卤汁标准化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卤卤汁 挥发性风味成分 香辛料 风味贡献
下载PDF
川法小曲白酒属小曲清香型白酒工艺的特点探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世彬 《酿酒》 CAS 2023年第1期21-23,共3页
川法小曲白酒属小曲清香型白酒在四川地区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与其他酒种有较大差别。该酒种制作工艺具有独特优势,在制酒原料、用曲类型及制酒香型方面均具备自身个性,与其他香型不同。研究了该酒种的高级醇、酸、醛等风味物质,探... 川法小曲白酒属小曲清香型白酒在四川地区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与其他酒种有较大差别。该酒种制作工艺具有独特优势,在制酒原料、用曲类型及制酒香型方面均具备自身个性,与其他香型不同。研究了该酒种的高级醇、酸、醛等风味物质,探究了其香型特征,确定了各类物质组成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法小曲白酒属小曲清香型白酒 生产工艺特征 产品特点
下载PDF
川中地区浓香型白酒酒醅风味物质时空差异性比较
13
作者 蒲领平 黄治国 +4 位作者 饶家权 王晓平 何超 任正茂 邹永芳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2-269,共8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四川中部地区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主要风味物质的时空分布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分析法探究了中心酒醅和边缘酒醅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边缘酒醅有132种风味物...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四川中部地区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主要风味物质的时空分布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分析法探究了中心酒醅和边缘酒醅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边缘酒醅有132种风味物质,其中酯类44种、醇类26种,酸类14种,中心酒醅的风味物质有127种,其中酯类为58种,醇类27种,酸类为15种;乙酸、丁酸、己酸、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十六酸乙酯为酒醅发酵过程的差异性代谢产物;边缘酒醅己酸、丁酸整体上呈现先增加较缓,中后期呈迅速增加的趋势;中心酒醅的十六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含量均在76 d达到峰值,分别为23.14、12.90μg/g。以期为为川中地区浓香型酒固态酿造机制、质量稳定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酒醅 风味物质 时空差异 川中地区
下载PDF
善用麻辣的川味复合调味料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幼筠 周逦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11期149-152,共4页
复合调味料代表了世界调味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复合调味料已进入快速成长期,其中川味复合调味料,以麻辣味、半固态、发酵型的鲜明地方风格从占全国80%以上的膏状、粉状和液态复合调味料中脱颖而出,自成一家。该文从川味善用麻... 复合调味料代表了世界调味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复合调味料已进入快速成长期,其中川味复合调味料,以麻辣味、半固态、发酵型的鲜明地方风格从占全国80%以上的膏状、粉状和液态复合调味料中脱颖而出,自成一家。该文从川味善用麻辣的由来、川味中常见的辣、麻味型、重要的川味复合调味料基料、几款知名的麻辣川味复合调味料等方面阐述了川味复合调味料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味 麻辣 复合调味料
下载PDF
浅谈川菜菜肴中的风味之鱼香味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辛松林 肖岚 刘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5-136,140,共3页
川菜菜肴的风味主要包含香气和口味两方面的内容,鱼香味型作为传统典型复合味型具有味感层次丰富多样的特点,其风味的形成除了与调味料的种类、比例有关以外,热加工中的加热温度和烹调时间同样具有影响。
关键词 鱼香味型 川菜 风味
下载PDF
四川泡菜菌相构成、风味与质量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杰 赵志峰 +2 位作者 王佐军 肖云川 钟鼎良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8-182,197,共6页
四川泡菜被誉为“川菜之骨”,具有清爽的气味、鲜美的滋味和脆嫩的质地。泡菜独特的风味和质地性状与微生物的作用密不可分。文章首先论述了泡菜中的细菌和真菌构成以及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与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 四川泡菜被誉为“川菜之骨”,具有清爽的气味、鲜美的滋味和脆嫩的质地。泡菜独特的风味和质地性状与微生物的作用密不可分。文章首先论述了泡菜中的细菌和真菌构成以及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与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微生物与风味物质形成关系的研究现状。最后对目前泡菜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质量安全的问题环节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引起泡菜腐败变质物质的研究现状,以期为高品质泡菜的生产与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微生物 风味物质 质量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抗氧化剂对川式腊肉低温冷藏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范代超 易倩 +1 位作者 刘洋 周才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266-273,共8页
了解低温贮藏与川式腊肉风味品质的关系以指导合理贮藏。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抗氧化剂对川式腊肉低温贮藏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A(直接真空包装)、处理B(添加0.4g/kg茶多酚后真空包装)、处理C(添... 了解低温贮藏与川式腊肉风味品质的关系以指导合理贮藏。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抗氧化剂对川式腊肉低温贮藏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A(直接真空包装)、处理B(添加0.4g/kg茶多酚后真空包装)、处理C(添加0.5g/kg异抗坏血酸钠后真空包装)的腊肉挥发性成分从原料的67种分别变化至贮藏结束(120d)时的75、64、63种;处理A、B、C的酚类、碳氢化合物及羰基化合物种类从初始的56种分别变化至结束时的55、45、44种,相对含量从初始的69.44%分别变化至结束时的59.30%、60.51%、61.87%;主体风味物质酚类相对含量从初始的34.43%分别降至结束时的24.26%、28.06%、33.41%;处理B、C的苯酚、愈创木酚、5-甲基愈创木酚、壬醛、乙酰呋喃、3-呋喃甲醇和苯甲醛相对含量高于处理A。表明添加抗氧化剂可减缓腊肉特征风味物质在冷藏中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式腊肉 挥发性风味物质 风味特征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四川麸醋醋醅微生物组和风味形成相关基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爱平 吴洁 +8 位作者 王玉婷 泽仁德西 陈冉 邓明琴 李琴 李建龙 敖晓琳 陈蓉 刘书亮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06-812,共7页
四川麸醋因风味独特而备受消费者青睐,醋醅中微生物组与麸醋的风味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揭示醋醅的微生物组和风味形成相关基因。结果表明,醋醅中的微生物隶属于70个门、885个属和3168个种,优势菌包括金山乳杆菌、... 四川麸醋因风味独特而备受消费者青睐,醋醅中微生物组与麸醋的风味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揭示醋醅的微生物组和风味形成相关基因。结果表明,醋醅中的微生物隶属于70个门、885个属和3168个种,优势菌包括金山乳杆菌、耐酸乳杆菌、耐热芽孢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等。在COG数据库中注释到8656个COG功能单元,在KEGG数据库中注释到43个KEGG通路,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是醋醅微生物发酵的主要代谢功能。从醋醅样品中检测到223个不同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其中糖基转移酶丰度最高(reads数占比为37.09%);各氨基酸代谢途径之间的主要基因、酶存在较大差异;醋醅基因组中包含编码转氨、脱羧和脱氢等作用的基因,具备通过氨基酸代谢形成风味物质的基础。研究结果为阐明四川麸醋醋醅微生物组,揭示风味形成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麸醋 醋醅 宏基因组 微生物组
下载PDF
川味卤凤翅的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伦江 董全 唐春红 《肉类研究》 2008年第1期40-41,62,共3页
介绍了川味卤凤翅的生产工艺,重点讨论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川味卤凤翅 生产工艺
下载PDF
甜味调味品与川菜的风味特点——兼论四川地区嗜甜的饮食风俗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茜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6-140,共5页
川菜的风味特点被公认为是"清鲜醇浓并重,善用麻辣",文章从梳理四川地区嗜甜的饮食风俗,以及分析甜味调味品在川菜调味中的具体运用入手,认为甜味调味品的使用是川菜形成"清鲜醇浓并重"这一风味特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甜味调味品 川菜 风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