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variation of ballastless track in highspeed railway:effect of train–track interaction and environment loads 被引量:7
1
作者 Shengyang Zhu Jun Luo +1 位作者 Mingze Wang Chengbiao Cai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 2020年第4期408-423,共16页
Due to the fact that ballastless tracks in highspeed railways are not only subjected to repeated train–track dynamic interaction loads,but also suffer from complex environmental loads,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Due to the fact that ballastless tracks in highspeed railways are not only subjected to repeated train–track dynamic interaction loads,but also suffer from complex environmental loads,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ballastless tracks under sophisticated service conditions is an increasingly demanding and challenging issue in high-speed railway networks.This work aims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train–track interaction and environment loads on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variation of ballastless tracks in high-speed railways,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typical interface damage evolution between track layers.To this end,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double-block ballastless track involving the cohesive zone model for the track interface is first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track interface under the loading–unloading processes of the negative temperature gradient load(TGL)followed by the same cycle of the positive TGL.Subsequently,the effect of wheel–rail longitudinal interactions on the nonlinea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ck interface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vehicle-slab track vertical-longitudinal coupled dynamics model.Finally,the influence of dynamic water pressure induced by vehicle dynamic load on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amage evolution of the track interface is elucidated using a fluid–solid coupling method.Results show that the loading history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GLs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nonlinear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rack interface stress and damage;the interface damage could be induced by the wheel–rail longitudinal vibrations at a high vehicle running speed owing to the dynamic amplification effect caused by short wave irregularities;the vehicle dynamic load could produce considerable water pressure that presents nonlinear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track interface,which would lead to the interface failure under a certain condition due to the coupled dynamic effect of vehicle load and water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lastless track High-speed railway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Interface damage Train–track interaction Temperature gradient Dynamic water pressure Cohesive zone model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rain speed and its mitigation measures in the short-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a ballastless transition zone
2
作者 Ana Ramos Rui Calçada António Gomes Correia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 2023年第4期309-324,共16页
The ballastless track is nowadays the most popular railway system due to the required low number of maintenance opera-tions and costs,despite the high investment.The gradual change from ballasted to ballastless tracks... The ballastless track is nowadays the most popular railway system due to the required low number of maintenance opera-tions and costs,despite the high investment.The gradual change from ballasted to ballastless tracks has been occurring in Asia,but also in Europe,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ransition zones.The transition zones are a special area of the railway networks where there is an accelerated process of track degradation,which is a major concern of the railway infrastructure managers.Thus,th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short-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ballastless tracks in transition zones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current paradigm of building/rehabilitating high-speed lines.This work purposes the development of an advanced 3D model to study the global performance of a ballastless track in an embankment-tunnel transition zone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in speed(220,360,500,and 600 km/h).Moreover,a mitigation measure is also adopted to reduce the stress and displacements levels of the track in the transition.A resilient mat placed in the tunnel and embank-ment aims to soften the transition.The behaviour of the track with the resilient mat is evaluate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in speed,with special attention regarding the critical speed.The used methodology is a novel and hybrid approach that allows including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powerful 3D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alibrated empirical permanent deformat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lastless track Train speed Numerical modelling Transition zone Critical speed
下载PDF
活动断裂带大调整量无砟轨道设计与试验研究
3
作者 张政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1,共7页
研究目的:为满足跨活动断裂带线路铺设无砟轨道需求,提升该地区无砟轨道的线路平顺性与舒适性,提出一种大调整量活动承轨台式无砟轨道。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整体和轨枕局部有限元模型,分析活动承轨台式无砟轨道的受力特性,在此基础... 研究目的:为满足跨活动断裂带线路铺设无砟轨道需求,提升该地区无砟轨道的线路平顺性与舒适性,提出一种大调整量活动承轨台式无砟轨道。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整体和轨枕局部有限元模型,分析活动承轨台式无砟轨道的受力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调整量无砟轨道结构参数优化研究以及疲劳试验研究,分析结构刚度、位移和应变变化情况。研究结论:(1)活动承轨台式无砟轨道在列车荷载与温度荷载叠加作用下,最大拉应力出现在轨枕位置,为3.47 MPa,各部件应力均满足强度要求且在轨枕尺寸和材料优化后进一步降低;(2)疲劳试验中随着疲劳加载次数增加,结构横、纵向刚度在疲劳前后变化分别为3.4%和24.2%,结构应变小幅增加,未见塑性变形与明显损伤;(3)仿真与试验结果可为活动断裂带地区无砟轨道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带 无砟轨道 大调整量 结构参数优化 疲劳试验
下载PDF
基于震后复旧工程的断裂带区域轨道设计借鉴
4
作者 刘启宾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35,共6页
针对兰新高铁震后轨道伤损评估及复旧工程设计无章可依且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基于震后复旧工程设计,对断裂带区域轨道结构选型与设计有关经验进行分析。除大梁隧道F5断裂外,钢轨扭曲变形及扣件破坏主要发生在硫磺沟大桥上,是由地震荷载... 针对兰新高铁震后轨道伤损评估及复旧工程设计无章可依且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基于震后复旧工程设计,对断裂带区域轨道结构选型与设计有关经验进行分析。除大梁隧道F5断裂外,钢轨扭曲变形及扣件破坏主要发生在硫磺沟大桥上,是由地震荷载下桥梁支座螺栓剪断后梁体移位落梁,相邻梁体变形差异大引起。道床板存在局部1~2 m范围碎裂,主要与地震横波、纵波传递过程中的叠加有关。个别段落出现轨道不平顺超限的情况,主要是受线下基础类型和地质条件差异等因素影响。震后复旧工程应首先基于基准点的测设与平差开展区域性线形重构与拟合;断裂带区域轨道设防长度根据有砟轨道养护维修最小段落长度确定,不能满足震后轨道结构的调整需求,建议结合预估错位量及线路拟合范围、轨道调整能力综合确定;近断裂带区域无砟轨道建议采用无挡肩轨枕,在地震情况下使扣件弹条或者锚固螺栓发生破坏,而轨枕保持完整,以降低震后复旧工程难度及代价;为确保特殊条件下的整治效果,建议采取特种整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震后复旧工程 断裂带区域 轨道设计 借鉴 无砟轨道 破坏特征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夏季高温下支承层斜裂缝诱发纵连板上拱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雅琴 高亮 +2 位作者 钟阳龙 蒋函珂 黄伊琛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5-175,共11页
在夏季高温作用下,支承层斜裂贯通缝可能导致结构上拱变形,衍生次生病害。基于内聚力和塑性损伤理论建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有限元模型并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析夏季高温作用下支承层斜裂缝导致的结构上拱变形... 在夏季高温作用下,支承层斜裂贯通缝可能导致结构上拱变形,衍生次生病害。基于内聚力和塑性损伤理论建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有限元模型并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析夏季高温作用下支承层斜裂缝导致的结构上拱变形、离缝、受力和伤损规律。结果表明,温度荷载作用下,斜裂缝一旦贯通,轨道结构变形急剧增大。随温度升高,支承层相互错动,CA砂浆层与支承层先离缝,随后轨道板与CA砂浆层离缝,轨道结构上拱变形。结构性能随温度演化过程可分为0~20℃的缓慢发展阶段、20~30℃的加速发展阶段和大于30℃的飞速破坏阶段。贯通斜裂缝位于板中,角度30°时,轨道结构变形达到最大值26 mm。建议温度大于30℃时,检修重点关注角度不大于45°的板中斜裂贯通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无砟轨道 内聚力模型 塑性损伤模型 高温 上拱变形
下载PDF
基于内聚力模型数值算法的无砟道床变形与损伤分析
6
作者 严道斌 石梓煊 许玉德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9-147,共9页
针对高速铁路无砟道床层间黏结数值模拟问题,推导混合断裂模式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提出有限元分析框架下的双线性内聚力模型(CZM)数值算法,通过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对比,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基于所提出算法,以内聚力单元模拟层间界面,建立... 针对高速铁路无砟道床层间黏结数值模拟问题,推导混合断裂模式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提出有限元分析框架下的双线性内聚力模型(CZM)数值算法,通过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对比,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基于所提出算法,以内聚力单元模拟层间界面,建立CRTSⅢ型板式无砟道床有限元模型,分析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结构变形与层间损伤规律。结果表明:所提出CZM数值算法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一致,可以反映内聚力单元在受拉、受剪、受拉剪模式下的力学与损伤特性;在-50~100℃/m温度梯度范围内,正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垂向位移可达0509 mm,负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则可达0409 mm;轨道板与自密实混凝土层层间损伤受正温度梯度影响大,层间损伤萌生于板角并向板中发展,温度梯度为972℃/m时层间黏结局部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无砟道床 结构变形 层间损伤 双线性内聚力模型 数值算法 温度梯度
下载PDF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层间界面损伤演化研究
7
作者 王军 卢朝辉 张玄一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24,共13页
为更准确模拟CRTSⅡ型轨道板与CA砂浆层间界面损伤行为,基于简化指数型内聚力模型表征界面非线性拉力-位移关系,推导混合模式下指数型内聚力模型表达式,并通过相关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基于提出的混合模式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建立... 为更准确模拟CRTSⅡ型轨道板与CA砂浆层间界面损伤行为,基于简化指数型内聚力模型表征界面非线性拉力-位移关系,推导混合模式下指数型内聚力模型表达式,并通过相关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基于提出的混合模式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建立考虑层间和板间损伤的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有限元模型。考虑窄接缝完全损伤病害,分析层间离缝长度、整体温升和正温度梯度对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上拱变形、接缝应力和界面损伤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混合模式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可以准确模拟界面Ⅰ型、Ⅱ型和Ⅰ+Ⅱ混合型断裂行为;窄接缝完全损伤后,在正温度作用下轨道板间接缝处的上拱变形最大,且界面损伤以接缝为中心向两边扩展并逐渐减小;接缝压应力随整体温升和正温度梯度的增加线性增大;当离缝长度为10个扣件间距,在整体温升40℃作用下界面会产生开裂;考虑夏季高温天气,为防止轨道板上拱变形过大,层间离缝长度应控制在5个扣件间距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 层间离缝 混合模式指数型内聚力模型 窄接缝损伤 上拱变形
下载PDF
高烈度地震区城际铁路斜拉桥设计研究
8
作者 彭澍 焦亚萌 姚君芳 《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5期32-37,共6页
粤东城际铁路跨南溪河特大桥采用(40+75+280+75+40)m双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半飘浮结构体系,是目前国内已设计的地震烈度最高的铁路斜拉桥之一。通过对梁高、索间距等关键参数研究,获得与同类铁路桥梁相比最低梁高、最大索间距,有效降... 粤东城际铁路跨南溪河特大桥采用(40+75+280+75+40)m双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半飘浮结构体系,是目前国内已设计的地震烈度最高的铁路斜拉桥之一。通过对梁高、索间距等关键参数研究,获得与同类铁路桥梁相比最低梁高、最大索间距,有效降低梁体自重与地震响应;研究出适用于矮墩斜拉桥抗震体系,通过带剪力销的抗震球型支座与黏滞阻尼器共同作用,实现减震消能并控制地震位移,并将桥塔处纵横向阻尼器合并设计,合理利用黏滞阻尼器防止支座地震作用下的“跳起”现象;为解决下塔柱高度过小、桥塔横梁刚度大导致的结构外形不协调、次内力大、地震响应大的问题,提出一种下横梁-下塔柱一体化设计方案,有效减小了桥塔及其横梁静力及地震力,且结构美观协调;为了解决高烈度震区下,桥塔混凝土上横梁由于地震产生的巨大剪力导致横梁尺寸及配筋率、用钢量过大的问题,创新性提出一种轻型、柔性钢结构上横梁,节约了材料用量,并大幅优化了其在横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通过CFD仿真模拟,对该桥抗风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对结构风-车-桥空间耦合振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桥施工及成桥阶段抗风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且能够满足城际铁路无砟轨道对结构安全性和行车舒适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斜拉桥 混合梁 结合梁 无砟轨道 高震区
下载PDF
轨道板与砂浆粘结试验及内聚力模型参数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刘学毅 苏成光 +3 位作者 刘丹 向芬 龚闯 赵坪锐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28,共7页
研究目的:目前轨道板与CA砂浆层离缝损伤是我国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主要损伤形式,本文为研究砂浆层离缝损伤机理,制作混凝土和砂浆复合试件进行劈拉和剪切模型试验,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得到加载过程的层间应变场分布,分析得到内... 研究目的:目前轨道板与CA砂浆层离缝损伤是我国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主要损伤形式,本文为研究砂浆层离缝损伤机理,制作混凝土和砂浆复合试件进行劈拉和剪切模型试验,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得到加载过程的层间应变场分布,分析得到内聚力模型参数,并采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内聚力模型参数且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得到轨道板与砂浆层间力学特性及其破坏模式。研究结论:(1)DIC技术能较好地描述复合试件的层间应变场分布,以及层间损伤、裂纹萌生、扩展及破坏的全过程;(2)轨道板与砂浆层间粘结破坏属脆性破坏,层间法向和切向张力-位移关系均表现为双线性关系;(3)轨道板与砂浆层间参数可取法向内聚强度1.792 MPa、界面刚度708.485 MPa/mm、临界断裂能0.025 2 mJ/mm^2,切向内聚强度0.956 MPa、界面刚度63.039 MPa/mm、临界断裂能0.018 mJ/mm^2;(4)本研究成果可用于分析轨道板与砂浆层间损伤开裂行为,可为Ⅱ型板式轨道结构的设计及维修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层间粘结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内聚力模型
下载PDF
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动不平顺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成辉 亓伟 +1 位作者 耿浩 刘玉涛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25,共6页
研究目的:目前,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轨下刚度的设置仅考虑施工便利性,线路动不平顺性未得到根治,仍存在较多的线路病害。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研究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的轨下刚度与动不平顺的关系,从而制定合理的过渡段过渡方式,达到减... 研究目的:目前,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轨下刚度的设置仅考虑施工便利性,线路动不平顺性未得到根治,仍存在较多的线路病害。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研究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的轨下刚度与动不平顺的关系,从而制定合理的过渡段过渡方式,达到减少线路维修、提高乘车舒适性的目的。研究结论:通过分析线路动不平顺的动不平顺线形、钢轨挠度变化率、线路动不平顺二次导等指标,得出以下结论:(1)现有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的设置未完全解决线路轮轨力增值过大、行车平顺性差等问题;(2)良好的过渡段轨下刚度线形设计可显著改善线路过渡效果,建议采用线性过渡方案;若过渡段采用分段式过渡,过渡段分段数不得少于5段;过渡段的长度宜结合车速设置为20~30 m;(3)合理的轨下刚度设置方式可有效降低高速、重载线路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病害问题,并可为其他过渡段设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有砟-无砟轨道 过渡段 动不平顺 轨道刚度
下载PDF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层间离缝机理研究 被引量:42
11
作者 赵国堂 刘钰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7-126,共10页
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层间界面为力学薄弱面,在温度和外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离缝。建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多层薄板体系全过程三维渐进损伤力学模型,分析服役前界面损伤发生、发展过程和离缝机理,以及服役后考虑历史损伤和损伤累积效应下... 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层间界面为力学薄弱面,在温度和外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离缝。建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多层薄板体系全过程三维渐进损伤力学模型,分析服役前界面损伤发生、发展过程和离缝机理,以及服役后考虑历史损伤和损伤累积效应下离缝的动态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单元→纵连(未服役)→服役"全过程中,轨道结构在正、负温度梯度,以及整体温升和列车"拍打"作用下,层间界面不同区域发生主拉伸型、混合型和主剪切型损伤。损伤累积导致层间离缝,离缝主要从主剪切型损伤区域开始,损伤和离缝发展存在继承性。单元状态下,温度梯度较小时界面即出现一定程度损伤,且损伤随温度梯度值的逐渐增大而不断发展,但实测温度梯度多在-40~90℃/m"安全温度梯度"范围内,此时离缝发生的可能性很小。纵连(未服役)状态下,"整体温升+正温度梯度"为最不利荷载组合。在整体温升条件下,层间界面离缝产生对应的正温度梯度值显著降低。服役状态下,受列车循环冲击荷载作用,若承轨台下存在既有离缝,轨道板将"拍打"CA砂浆层,离缝发展成"花生壳状"。随着冲击次数的不断增加,离缝继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无砟轨道 层间界面 内聚力模型 离缝 渐进损伤分析
下载PDF
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台后锚固体系端刺结构受力变形特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董亮 姜子清 +1 位作者 王继军 李伟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共7页
通过在高速铁路正线上开展长期温度荷载下的原位监测和列车制动荷载下的实车试验,以及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的数值计算,进行高速铁路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倒T型和Π型台后锚固体系的端刺结构在温度力和制动力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性... 通过在高速铁路正线上开展长期温度荷载下的原位监测和列车制动荷载下的实车试验,以及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的数值计算,进行高速铁路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倒T型和Π型台后锚固体系的端刺结构在温度力和制动力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降温和升温过程中,端刺结构周围土体压应力较大值主要出现在主端刺摩擦板的下部和桥台方向首个小端刺的位置,端刺结构变形主要以顶部弯拉为主,整体纵向变形较小;在紧急制动荷载的作用下,钢轨纵向应力、端刺纵向位移均随着轴重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但端刺纵向位移绝对值较小,与温度荷载作用相比,紧急制动荷载作用对端刺结构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上板式无砟轨道 台后锚固体系 端刺 受力 变形 温度荷载 紧急制动荷载 高速铁路
下载PDF
基于线桥一体化模型的高速铁路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永亮 杨世杰 陈兴冲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28,共6页
为提高高速铁路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的精度,针对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体系的结构特点,提出考虑无砟轨道体系纵向约束效应的线桥一体化分析模型。以京沪高速铁路上自振特性不同的若干跨32m简支梁桥及大跨度连续梁桥为背景,采用线桥一体化模... 为提高高速铁路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的精度,针对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体系的结构特点,提出考虑无砟轨道体系纵向约束效应的线桥一体化分析模型。以京沪高速铁路上自振特性不同的若干跨32m简支梁桥及大跨度连续梁桥为背景,采用线桥一体化模型与传统不考虑轨道约束的模型对比,分析轨道体系对高速铁路桥梁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RTSⅡ型轨道体系对高速铁路桥梁的地震反应影响与各跨桥梁动力特性的相对大小有关;不考虑轨道体系时,可能低估简支梁桥部分桥墩或连续梁桥制动墩的地震反应;受端刺纵向刚度的约束作用,连续梁两侧简支梁桥各墩的地震反应呈凸抛物线形分布。建议采用线桥一体化模型对CRTSⅡ型无砟轨道体系高速铁路桥梁进行地震反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高速铁路 板式无砟轨道 线桥一体化模型 地震反应 端刺 纵向约束效应
下载PDF
道砟胶分段固化道床动力性能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亓伟 刘玉涛 李成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4-770,共7页
为解决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病害较严重的问题,在部分线路上采用道砟胶分段固化道床技术控制道床的沉降。道床固化后,对过渡段固化道床进行动态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道砟胶分段固化后的线路满足安全性指标;分段固化后的道床动态刚度逐段增... 为解决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病害较严重的问题,在部分线路上采用道砟胶分段固化道床技术控制道床的沉降。道床固化后,对过渡段固化道床进行动态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道砟胶分段固化后的线路满足安全性指标;分段固化后的道床动态刚度逐段增大,道床局部黏结断面、部分黏结断面、全黏结断面分别达到91,126和273k N/mm,较有砟道床断面分别提高1.28倍、1.75倍和3.78倍;轮轨力、减载率、钢轨垂向加速度自有砟轨道至道床全固化断面逐渐增大;钢轨垂向位移、轨枕垂向位移、轨枕垂向加速度自有砟轨道至道床全固化断面逐渐减小,实现了从无砟轨道到有砟轨道的过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砟-无砟轨道 过渡段 道砟胶固化道床技术 动态测试 轨道刚度
下载PDF
活动断裂带地区地铁新型轨道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蔡向辉 于鹏 +2 位作者 周红丽 李永明 刘超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19,共6页
断裂带是一种地区性的灾害地质,断层粘滑错动是地震造成跨断层隧道结构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乌鲁木齐九家湾断层组中的第3条断层与地铁1号线交角约71°,三向变形,预计百年垂直最大错位量约650 mm。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整体道床结构设... 断裂带是一种地区性的灾害地质,断层粘滑错动是地震造成跨断层隧道结构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乌鲁木齐九家湾断层组中的第3条断层与地铁1号线交角约71°,三向变形,预计百年垂直最大错位量约650 mm。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整体道床结构设计最大调高量一般不超过60 mm,高低和水平调整量有限,无法适应1号线活动断层的变形量。对乌鲁木齐新型轨道结构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车辆-轨道-隧道有限元模型,分析新型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基于仿真结果推荐新型固化道床弹性模量取值为500 MPa,可满足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安全运营和乘客舒适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带 无砟轨道 耦合动力学 轨道不平顺 聚氨酯 地铁
下载PDF
郑武段客运专线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摩擦板和端刺方案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葛海娟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44,53,共5页
研究目的: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桥上底座板纵向连续后,其上产生的温度力和制动力等将影响到路基上的轨道结构,在桥台后一定长度路基上设置摩擦板和端刺,可以将连续底座板上产生的温度力和制动力等传至路基内,不再影响路基上的轨道结构... 研究目的: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桥上底座板纵向连续后,其上产生的温度力和制动力等将影响到路基上的轨道结构,在桥台后一定长度路基上设置摩擦板和端刺,可以将连续底座板上产生的温度力和制动力等传至路基内,不再影响路基上的轨道结构。通过本研究,提出一个既能确保路基上轨道结构安全稳定、又能节省工程投资的摩擦板和端刺方案。研究结论:采用倒T型端刺,小端刺下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深度范围路基填筑级配碎石掺水泥、大端刺两端各5 m宽按1∶2刷坡范围路基填筑级配碎石掺水泥方案,加荷载后,端刺最大纵向水平位移小于3 mm,能够确保路基上轨道结构安全稳定;且工程造价较原京津城际铁路摩擦板端刺方案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 摩擦 端刺 路基填料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改进混合模式内聚力模型的无砟轨道层间损伤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许玉德 缪雯颖 +1 位作者 严道斌 祝文君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135,共11页
为准确预测无砟轨道层间界面损伤行为,以内聚力模型表征界面本构关系,提出更符合Ⅰ型、Ⅱ型断裂模式特征的混合模式内聚力模型基本假定,推导混合模式内聚力模型关键参数表达式,通过反演文献试验验证改进混合模式内聚力模型的正确性。基... 为准确预测无砟轨道层间界面损伤行为,以内聚力模型表征界面本构关系,提出更符合Ⅰ型、Ⅱ型断裂模式特征的混合模式内聚力模型基本假定,推导混合模式内聚力模型关键参数表达式,通过反演文献试验验证改进混合模式内聚力模型的正确性。基于改进混合模式内聚力模型,以内聚力单元表征层间界面,分析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纵连前无砟轨道板与砂浆层层间界面损伤特性。结果表明:改进混合模式内聚力模型能真实反映界面Ⅰ型、Ⅱ型断裂模式特征。在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轨道板与砂浆层层间界面损伤萌生于板角位置,主要沿着界面横向扩展,界面出现失效区域的临界荷载为66℃/m。高温季节施工时间对轨道板与砂浆层层间界面损伤发展影响很大,建议在17:00—次日00:00进行砂浆层灌注施工并尽快完成纵连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内聚力模型 层间损伤 温度梯度 施工时间
下载PDF
无砟轨道端刺区水平位移病害整治方案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金海元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4-38,59,共6页
研究目的:本文以某运营高速铁路端刺区水平位移病害整治为工程背景,根据端刺区水平位移的现场特征分析产生水平位移的主要原因,结合端刺区周围岩土体特点及现场施工条件,确定整治加固方案、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参数等,以期为我国建立无... 研究目的:本文以某运营高速铁路端刺区水平位移病害整治为工程背景,根据端刺区水平位移的现场特征分析产生水平位移的主要原因,结合端刺区周围岩土体特点及现场施工条件,确定整治加固方案、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参数等,以期为我国建立无砟轨道维养技术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结论:(1)端刺区水平位移主要由周围岩土体产生的残余变形导致抗力不能满足轨道纵向巨大温度力变化所引起;(2)提出了钢花管注浆处理端刺区病害的整治方案,包括端刺周围竖直、倾斜注浆孔布置方式,分为深孔注浆和浅孔注浆形式;采用超细水泥作为主要注浆材料,注浆压力控制在0.1~0.3 MPa;施工过程中相邻两次轨道测量横向或竖向变形量不大于1 mm作为轨道变形控制标准;(3)钢花管注浆后保留在注浆孔内,形成微型群锚结构,大大提高了抵抗端刺水平变形的抗力;(4)本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端刺区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端剌区 水平位移 钢花管注浆 微型群锚结构
下载PDF
道砟胶应用于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的关键控制技术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永见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3-136,共4页
通过对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过渡段最主要的病害为接合部地段薄弱和后期道床沉降差异大;采用道砟胶将散粒体道砟粘结起来可以解决这2个问题。针对目前国内采用道砟胶后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施工道砟胶的关键控制技术;提... 通过对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过渡段最主要的病害为接合部地段薄弱和后期道床沉降差异大;采用道砟胶将散粒体道砟粘结起来可以解决这2个问题。针对目前国内采用道砟胶后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施工道砟胶的关键控制技术;提出应从设置位置、道砟质量、施工过程及材料质量、施工初期质量和施工后期质量5个方面来控制道砟胶的施工质量,并从根本上解决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病害造成的频繁维修问题,达到后期养护维修工作量少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砟-无砟轨道 过渡段 道砟胶 施工控制
下载PDF
温度荷载下CRTSⅡ型轨道板与CA砂浆界面剪切破坏机理 被引量:38
20
作者 钟阳龙 高亮 +1 位作者 王璞 梁淑娟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0-238,共9页
CRTS Ⅱ型板式轨道纵连解锁后在较大温度力作用下可能引发层间剪切破坏而导致纵向失稳。引入基于表面的内聚力模型模拟轨道板与CA砂浆层间黏结-脱黏-接触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建立Ⅱ型板式轨道层间剪切破坏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并结合既... CRTS Ⅱ型板式轨道纵连解锁后在较大温度力作用下可能引发层间剪切破坏而导致纵向失稳。引入基于表面的内聚力模型模拟轨道板与CA砂浆层间黏结-脱黏-接触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建立Ⅱ型板式轨道层间剪切破坏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并结合既有的推板试验结果对模型合理性进行验证。细致分析温度力作用下轨道层间剪切破坏过程以及层间剪切强度、剪切刚度和断裂韧度等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初始较小温度下,轨道层间剪应力在被解锁处的板端最大,并逐渐向内衰减;升温4.2℃,板端剪应力率先达到界面剪切强度,界面裂纹开始萌生;升温10.5℃,端部剪应力衰减为0,层间离缝迅速扩展。过大剪切刚度和较小剪切强度会导致层间伤损过早萌生,提高界面断裂韧度和剪切强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层间离缝的发生和提高轨道纵向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层间离缝 剪切破坏 温度 基于表面的内聚力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