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碱的类型对剩余污泥碱性发酵及脱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4
1
作者
苏高强
霍明昕
+3 位作者
汪传新
郑冰玉
王淑莹
彭永臻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0-146,共7页
在温度35℃、pH=10条件下,对比研究了14d内剩余污泥在KOH、NaOH、Ca(OH)2和Na2CO3这4种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酸性能、脱水性能、氨氮和正磷酸释放情况以及污泥减量情况。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在4种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水解产酸能力、脱水...
在温度35℃、pH=10条件下,对比研究了14d内剩余污泥在KOH、NaOH、Ca(OH)2和Na2CO3这4种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酸性能、脱水性能、氨氮和正磷酸释放情况以及污泥减量情况。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在4种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水解产酸能力、脱水性能、以及污泥减量情况。污泥水解能力排序为Na2CO3>NaOH≈KOH>Ca(OH)2;产酸能力排序为NaOH>KOH≈Na2CO3>Ca(OH)2;脱水性能排序为Ca(OH)2>Na2CO3>NaOH≈KOH,氨氮和正磷酸盐释放量排序均为为Na2CO3>NaOH≈KOH>Ca(OH)2。剩余污泥在Na2CO3条件下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去除率最高;但在NaOH条件下总悬浮固体(TSS)去除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碱性发酵
脱水性能
水解和酸化
碱的类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活性污泥水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
3
2
作者
崔成武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29,共5页
如何在进水中易生物降解有机物(rbCOD)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低的情况下实现污水的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是当今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一个难题。介绍了一种在丹麦有良好应用的新工艺——活性污泥水解技术,在阐述其工艺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该...
如何在进水中易生物降解有机物(rbCOD)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低的情况下实现污水的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是当今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一个难题。介绍了一种在丹麦有良好应用的新工艺——活性污泥水解技术,在阐述其工艺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在丹麦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情况,并指出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水解
发酵
生物脱氮除磷
rbCOD
VFA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污泥作为污水厂内碳源的水解特性及工艺选择
被引量:
20
3
作者
刘智晓
Sille Bendix Larsen
+1 位作者
Gert Petersen
马宝玲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30-35,共6页
随着各地污水厂出水水质对氮、磷要求的日益提高,强化脱氮除磷成为必然要求,但是我国多数污水厂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进水碳源不足,尤其是进水SCOD、VFAs的匮乏,直接影响了生物脱氮除磷的效率,甚至不得已采用人工投加外碳源脱氮或者化学除...
随着各地污水厂出水水质对氮、磷要求的日益提高,强化脱氮除磷成为必然要求,但是我国多数污水厂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进水碳源不足,尤其是进水SCOD、VFAs的匮乏,直接影响了生物脱氮除磷的效率,甚至不得已采用人工投加外碳源脱氮或者化学除磷方式以满足严格的出水氮、磷要求,但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污水厂的产泥率及运行成本。充分挖掘污水厂的"内碳源",利用污泥水解产生VFAs,不仅能有效提高除磷脱氮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污水厂的污泥产量,是可持续的资源化技术。比较了初沉污泥和活性污泥的水解特性差异,介绍了污泥水解工艺的常用构型及参数选择,以及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实施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沉污泥
活性污泥
侧流水解发酵
强化生物除磷
RBCOD
VFAs
原文传递
利用活性污泥水解发酵补充碳源优化脱氮除磷
被引量:
21
4
作者
刘智晓
季民
+2 位作者
郝赟
孟轶
G.Petersen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6,共5页
进水碳源匮乏是我国污水厂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尤其是进水中可快速降解有机物(rbCOD)或短链脂肪酸(SCVFAs)不足,往往导致生物系统脱氮除磷效率低下和出水水质不稳定。近些年快速发展的活性污泥水解技术实现了污水厂"内碳源"...
进水碳源匮乏是我国污水厂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尤其是进水中可快速降解有机物(rbCOD)或短链脂肪酸(SCVFAs)不足,往往导致生物系统脱氮除磷效率低下和出水水质不稳定。近些年快速发展的活性污泥水解技术实现了污水厂"内碳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侧流活性污泥水解(SSH工艺)或者混合液在线水解(UMIF)工艺,使活性污泥在厌氧或缺氧环境下进行水解发酵产生rbCOD或SCVFAs,发酵产物再补充到污水厂进水进而实现无外加商业碳源情况下的强化脱氮除磷。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活性污泥水解技术在工艺选择、运行特性及影响因素、水解潜力及水解产物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以期为国内在开发活性污泥可持续性利用技术方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水解
混合液发酵
挥发性脂肪酸
强化脱氮除磷
低进水浓度
原文传递
生物除磷理论及实践新突破——从主流EBPR到侧流EBPR
被引量:
14
5
作者
刘智晓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9-25,共7页
基于传统生物除磷理论的带有前置厌氧区的主流生物除磷脱氮工艺,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近些年全球范围内侧流活性污泥水解发酵项目(简称S2EBPR或SSH)得到了快速发展及应用,研究发现,这些采...
基于传统生物除磷理论的带有前置厌氧区的主流生物除磷脱氮工艺,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近些年全球范围内侧流活性污泥水解发酵项目(简称S2EBPR或SSH)得到了快速发展及应用,研究发现,这些采用侧流活性污泥发酵的污水厂出现了高效且更加稳定的生物除磷现象,但这种侧流EBPR却无法利用传统经典理论进行对照解释。这种情况下,一种可以直接利用葡萄糖及氨基酸进行发酵并释磷的新PAO菌属Tetrasphaera spp.被发现并分离,Tetrasphaera spp.在很多侧流活性污泥水解污水厂的菌群结构中相对传统Accumulibacter菌属占有更高的丰度,"Accumulibacter-Tetrasphaera"共生的"双PAOs协同共生除磷理论"及模型建立是对传统生物除磷理论的重大拓展与突破。基于污水处理生物除磷脱氮技术发展史的视角,从主流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技术发展史梳理开始,对侧流EBPR现象发现及侧流发酵机理、Tetrasphaera spp.发现、生化代谢模型及其生态位、双PAOs模型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实际案例,总结了侧流活性污泥水解发酵技术工艺构型新发展及工程化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侧流EBPR技术发展前景,以期为我国污水厂未来深度脱氮除磷提标改造尤其是低C/N比污水的处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流活性污泥水解发酵
双除磷菌模型
强化生物除磷
氧化还原电位
原文传递
题名
碱的类型对剩余污泥碱性发酵及脱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4
1
作者
苏高强
霍明昕
汪传新
郑冰玉
王淑莹
彭永臻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0-146,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007)
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文摘
在温度35℃、pH=10条件下,对比研究了14d内剩余污泥在KOH、NaOH、Ca(OH)2和Na2CO3这4种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酸性能、脱水性能、氨氮和正磷酸释放情况以及污泥减量情况。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在4种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水解产酸能力、脱水性能、以及污泥减量情况。污泥水解能力排序为Na2CO3>NaOH≈KOH>Ca(OH)2;产酸能力排序为NaOH>KOH≈Na2CO3>Ca(OH)2;脱水性能排序为Ca(OH)2>Na2CO3>NaOH≈KOH,氨氮和正磷酸盐释放量排序均为为Na2CO3>NaOH≈KOH>Ca(OH)2。剩余污泥在Na2CO3条件下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去除率最高;但在NaOH条件下总悬浮固体(TSS)去除率最高。
关键词
剩余污泥
碱性发酵
脱水性能
水解和酸化
碱的类型
Keywords
waste
activated
sludge
alkaline
fermentation
dewaterability
hydrolysis
and acidification
base types
分类号
X70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活性污泥水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
3
2
作者
崔成武
机构
丹麦技术大学环境工程系
出处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29,共5页
文摘
如何在进水中易生物降解有机物(rbCOD)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低的情况下实现污水的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是当今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一个难题。介绍了一种在丹麦有良好应用的新工艺——活性污泥水解技术,在阐述其工艺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在丹麦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情况,并指出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活性污泥
水解
发酵
生物脱氮除磷
rbCOD
VFAs
Keywords
activated
sludge
hydrolysis
fermentation
Biological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removal
rbCOD
VFAs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TP311.13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污泥作为污水厂内碳源的水解特性及工艺选择
被引量:
20
3
作者
刘智晓
Sille Bendix Larsen
Gert Petersen
马宝玲
机构
首创爱华天津市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EnviDan
出处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30-35,共6页
基金
丹麦环境部资质课题(2011-2012)
文摘
随着各地污水厂出水水质对氮、磷要求的日益提高,强化脱氮除磷成为必然要求,但是我国多数污水厂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进水碳源不足,尤其是进水SCOD、VFAs的匮乏,直接影响了生物脱氮除磷的效率,甚至不得已采用人工投加外碳源脱氮或者化学除磷方式以满足严格的出水氮、磷要求,但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污水厂的产泥率及运行成本。充分挖掘污水厂的"内碳源",利用污泥水解产生VFAs,不仅能有效提高除磷脱氮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污水厂的污泥产量,是可持续的资源化技术。比较了初沉污泥和活性污泥的水解特性差异,介绍了污泥水解工艺的常用构型及参数选择,以及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实施案例。
关键词
初沉污泥
活性污泥
侧流水解发酵
强化生物除磷
RBCOD
VFAs
Keywords
primary
sludge
activated
sludge
side-stream
hydrolysis
and
fermentation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RBCOD
VFAs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利用活性污泥水解发酵补充碳源优化脱氮除磷
被引量:
21
4
作者
刘智晓
季民
郝赟
孟轶
G.Petersen
机构
首创爱华<天津>市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港保税区水处理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EnviDan A/S
出处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6,共5页
文摘
进水碳源匮乏是我国污水厂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尤其是进水中可快速降解有机物(rbCOD)或短链脂肪酸(SCVFAs)不足,往往导致生物系统脱氮除磷效率低下和出水水质不稳定。近些年快速发展的活性污泥水解技术实现了污水厂"内碳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侧流活性污泥水解(SSH工艺)或者混合液在线水解(UMIF)工艺,使活性污泥在厌氧或缺氧环境下进行水解发酵产生rbCOD或SCVFAs,发酵产物再补充到污水厂进水进而实现无外加商业碳源情况下的强化脱氮除磷。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活性污泥水解技术在工艺选择、运行特性及影响因素、水解潜力及水解产物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以期为国内在开发活性污泥可持续性利用技术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
活性污泥水解
混合液发酵
挥发性脂肪酸
强化脱氮除磷
低进水浓度
Keywords
activated
sludge
hydrolysis
mixed liquor
fermentation
VFA
enhanc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low influent concentration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生物除磷理论及实践新突破——从主流EBPR到侧流EBPR
被引量:
14
5
作者
刘智晓
机构
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9-25,共7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7102-003)
文摘
基于传统生物除磷理论的带有前置厌氧区的主流生物除磷脱氮工艺,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近些年全球范围内侧流活性污泥水解发酵项目(简称S2EBPR或SSH)得到了快速发展及应用,研究发现,这些采用侧流活性污泥发酵的污水厂出现了高效且更加稳定的生物除磷现象,但这种侧流EBPR却无法利用传统经典理论进行对照解释。这种情况下,一种可以直接利用葡萄糖及氨基酸进行发酵并释磷的新PAO菌属Tetrasphaera spp.被发现并分离,Tetrasphaera spp.在很多侧流活性污泥水解污水厂的菌群结构中相对传统Accumulibacter菌属占有更高的丰度,"Accumulibacter-Tetrasphaera"共生的"双PAOs协同共生除磷理论"及模型建立是对传统生物除磷理论的重大拓展与突破。基于污水处理生物除磷脱氮技术发展史的视角,从主流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技术发展史梳理开始,对侧流EBPR现象发现及侧流发酵机理、Tetrasphaera spp.发现、生化代谢模型及其生态位、双PAOs模型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实际案例,总结了侧流活性污泥水解发酵技术工艺构型新发展及工程化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侧流EBPR技术发展前景,以期为我国污水厂未来深度脱氮除磷提标改造尤其是低C/N比污水的处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侧流活性污泥水解发酵
双除磷菌模型
强化生物除磷
氧化还原电位
Keywords
side-stream activated sludge hydrolysis and fermentation
two-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 model
EBPR
ORP
分类号
TU992 [建筑科学—市政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碱的类型对剩余污泥碱性发酵及脱水性能的影响
苏高强
霍明昕
汪传新
郑冰玉
王淑莹
彭永臻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活性污泥水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崔成武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污泥作为污水厂内碳源的水解特性及工艺选择
刘智晓
Sille Bendix Larsen
Gert Petersen
马宝玲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0
原文传递
4
利用活性污泥水解发酵补充碳源优化脱氮除磷
刘智晓
季民
郝赟
孟轶
G.Petersen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21
原文传递
5
生物除磷理论及实践新突破——从主流EBPR到侧流EBPR
刘智晓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