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兴隆山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次数、间情期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
作者 孟秀祥 张东晶 +3 位作者 王功 祁军 杨奇森 冯祚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83-1788,共6页
【目的】分析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探查性经历、年龄、来源及繁殖成效等因素对发情交配的周期数、间情期的影响,为麝类成功驯养及异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的行为取样方法... 【目的】分析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探查性经历、年龄、来源及繁殖成效等因素对发情交配的周期数、间情期的影响,为麝类成功驯养及异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的行为取样方法,观察马麝的交配行为,准确记录发情交配的启动和结束时刻。【结果】兴隆山麝场圈养雌麝的间情期为(12.23±0.52)d(n=22),平均动情次数为(1.88±0.13)次(n=22)。各年龄及年龄组雌麝的间情期无显著差异(P>0.05),但年龄极显著影响动情次数(P<0.01);首次参配雌麝的动情次数[(3.00±0.32)次,n=9]显著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的雌麝[(1.55±0.11)次,n=13]。雌麝的间情期和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野外捕获雌麝的间情期[(12.01±0.66)d,n=16]和动情次数[(1.95±0.15)次,n=16]与驯产雌麝[(12.83±0.75)d,n=6;(1.67±0.23)次,n=6]无显著差异。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的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与翌年繁殖成效有关,翌年繁殖成功的雌麝的动情次数[(1.71±0.16)次,n=7]和间情期[(10.13±2.24)d,n=3]显著地低于翌年空怀雌麝[动情次数:(2.20±0.18)次,n=7;间情期:(13.00±2.00)d,n=7]低。【结论】圈养雌性马麝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受圈群内个体间社会行为及环境因子的影响,雌麝年龄及性经历因素影响雌麝的发情,雌麝的间情期及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翌年繁殖成功雌麝的动情次数和间情期显著低于翌年空怀雌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圈养 发情次数 间情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濒危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迁地保育及分群驯养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洋 康发功 +3 位作者 马泠桃 冯金朝 薛达元 孟秀祥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86,共4页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anicus)驯养。论文总结了濒危马麝的分群驯养,归纳了麝场选址、麝场修建、圈舍设计、分圈分群及日常驯养管理等方法体系,对我国麝类驯养、资源保育及麝香生产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迁地保育 分群驯养 圈舍设计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交配节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2 位作者 冯祚建 蒋应文 施泽梅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1,共7页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而66%的的发情交配发生于1个月内(从11月21日~12月21日),发情季节(75%的发情完成累计时间)长36天。雌性圈养马麝发情的时间格局受圈养环境的季节性因子影响。饲养人员的饲养风格及各个饲养区内雌性马麝的社会行为的调节效应,各饲养区动物的发情时间格局有显著差异。年龄可影响马麝的发情交配,5.5岁龄以上的马麝发情定时更早。上一年度的繁殖成功与否和当年动物发情迟早无显著相关。野捕圈养麝群和其F1代圈群间的发情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有较多发情周期的个体并不比发情周期仅1~2次的个体更早进入发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发情 定时 同期化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非繁殖季节行为特征及行为节律的性别间差异 被引量:4
4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5 位作者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蒋应文 张学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9-352,共4页
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非交配季节(8—10月)行为特征的性别间差异,并探讨了行为模式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哺乳期,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静... 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非交配季节(8—10月)行为特征的性别间差异,并探讨了行为模式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哺乳期,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静卧、摄食和反刍等行为的终止阈值下降;和雄麝相比,雌麝的站立凝视、静卧、摄食和反刍等行为的发生频次相对较多.育幼直接导致雌麝相互间的冲突行为频次增多,母幼间的行为联系使其亲和行为的表达频次多于雄麝.圈养马麝在非交配季节的月行为节律变化还存在性别差异,在8—9月间,雌麝表达的静卧和反刍行为的频次渐少,而由于雄麝8月后正处于泌香后期(成体)或泌香期(亚成体),因此其运动频次较少,卧息较多,摄食持续时间减少.随繁殖季节的临近,雄麝从8月到10月间的运动、尾阴探究、冲突行为、环境探究等动态行为的表达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马麝 非交配季节 行为
下载PDF
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分娩时间格局 被引量:2
5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2 位作者 冯祚建 施哲梅 蒋应文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5,共6页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分娩从 5 月开始产仔, 分娩季节 (75%的分娩累计完成时间) 长27天, 平均分娩日期为5月31日±1 85天, 气候和食物的季节变化决定野生马麝的分娩定时和同期化格局; 保护区内的圈养马麝多在...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分娩从 5 月开始产仔, 分娩季节 (75%的分娩累计完成时间) 长27天, 平均分娩日期为5月31日±1 85天, 气候和食物的季节变化决定野生马麝的分娩定时和同期化格局; 保护区内的圈养马麝多在6月分娩, 分娩季节长54天, 同期化比野生马麝为弱, 圈养马麝的分娩时间格局受气候、食物等因子的影响。此外, 圈养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各饲养区的管理模式也对马麝的分娩定时产生效应, 性经历影响其分娩的时间格局, 初产雌麝 (primiparous) 的平均分娩日期 6 月 29 日±4 29 天, 比经产雌麝 (multiparous) 迟 (6月19 日±1 47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野生 圈养 分娩季节 产仔 分娩时间 气候 食物 同期 性经历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交配模式及交配参数的确定
6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3 位作者 冯祚建 王功 祁军 张学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19,共5页
2000年10月-2001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23头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呈季节性多次发情,在1次发情中,有多个交配单元发生,每个交配单元平均持续时间为(210.52±14.72)s,n=23,含(9.... 2000年10月-2001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23头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呈季节性多次发情,在1次发情中,有多个交配单元发生,每个交配单元平均持续时间为(210.52±14.72)s,n=23,含(9.09±0.64)次爬跨,n=23,其爬跨持续时间平均为(4.4±0.78)s,n=5.由于性经历的不同,导致雌麝识别雄麝性信息的能力及性行为释放的刺激阈值存在个体间差异,首次参加交配的雌麝在交配单元中接受的爬跨次数(10.67±0.75)次,n=9有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雌麝(8.07±0.85)次,n=14的趋势,而且前者平均爬跨时间(22.02±1.03)s,n=9显著低于后者(24.18±0.17)s,n=14.圈养马麝在交配中,雌、雄生殖器官之间没有锁结,没有抽动,无多次射精,但难以区分是否多次插入或者多次爬跨,推测圈养马麝的交配模式属于Dewsbury分类系统的第14(如果多次插入)或第16种(如果多次爬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交配系统 交配参数
下载PDF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马麝(M.sifanicus)分类的教学模型
7
作者 王淯 胡锦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34-36,共3页
根据林麝和马麝头骨的颅全长x_1,颅基长x_2,基长x_3,鼻骨长x_4,吻长x_5,眼眶直径x_6,眶间宽x_7,后颅宽x_8,颧长x_9,颧宽x_(10),上裂齿长x_(11),下裂齿长x_(12)共十二项指标进行判别分析,得出分类的判别函数为:y_1=-964.2218+8.8263x_1-0... 根据林麝和马麝头骨的颅全长x_1,颅基长x_2,基长x_3,鼻骨长x_4,吻长x_5,眼眶直径x_6,眶间宽x_7,后颅宽x_8,颧长x_9,颧宽x_(10),上裂齿长x_(11),下裂齿长x_(12)共十二项指标进行判别分析,得出分类的判别函数为:y_1=-964.2218+8.8263x_1-0.3689x_7-0.4067x_(10)+12.4122x_(11)y_2=-740.5994+7.3648x_1+0.3894x_7+0.6138x_(10)+10.1241x_(11)将头骨质量x_1、x_7、x_(10)、x_(11)分别代入二方程计算,若y_1>y_2,则为马麝,若y_2>y_1,则为林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马麝 M.sifanicus MOSCHUS 裂齿 判别分析 教学模型 鼻骨 药用动物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春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29
8
作者 孟秀祥 潘世秀 +1 位作者 栾晓峰 冯金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509-5517,共9页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的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春季利用样地的海拔相对较低(2280.94±17.06)m、乔木平均高度较高(9.36±1.21)m、乔木胸径较大(102.44±14.25)cm及地表植被盖度较好(26.67±3.27)%,上述差异均达显著程度(P<0.05);此外,马麝春季趋于利用南坡(44.23%)和西坡(36.54%)的中下坡位(86.54%)的坡度适中(30°—60°,55.77%)的生境,其避风性(63.46%)和隐蔽度(76.92%)均较差,距离水源(<1000m,80.77%)和人为干扰距离(<1000m,76.92%)也较近(P<0.05)。马麝春季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6.08%的数据差异,灌木因子(由灌木盖度组成)、乔木因子(由乔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组成)、食物因子(由坡位、乔木高度、食物多度组成)和隐蔽因子(由植被类型、隐蔽度组成)是影响马麝春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兴隆山马麝的生境选择是多维度进行的,是对其春季生境的食物可得性、隐蔽性、水资源及栖息基底等生态需求的综合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春季 生境选择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 被引量:11
9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3 位作者 冯祚建 徐宏发 冯金朝 周宜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48,57,共3页
由于受饲喂制度、圈养活动场面积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紊的影响,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发育。每次行为取样持续时间为5 min,表达强度为(2.169±0.933)s(n=54)。食物形态(精料)及饲料的定时定量等导致圈养马麝的摄食动机... 由于受饲喂制度、圈养活动场面积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紊的影响,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发育。每次行为取样持续时间为5 min,表达强度为(2.169±0.933)s(n=54)。食物形态(精料)及饲料的定时定量等导致圈养马麝的摄食动机受挫,直接引起嗜食异物和刻板舔刮等口部刻板行为的表达。圈养环境下的活动限制则直接导致马麝发育及展现狂奔、往返走、立台、跳墙和搭蹄凝视等运动性刻板行为型。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比较分析表明,兴隆山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持续时间在各月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繁殖季节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非繁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马麝 (Moschus sifanicus) 刻板行为 圈舍环境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夏季栖息地特征及生境选择格局 被引量:18
10
作者 佟梦 潘世秀 +3 位作者 王向伟 安谈红 冯金朝 孟秀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0-616,共7页
2006—2008年夏季(7—8月),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栖息地特征和夏季生境选择格局进行了研究。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了马麝夏季利用生境样地(n=71)和对照性非利用样地(n=264)间的海拔等17个生态... 2006—2008年夏季(7—8月),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栖息地特征和夏季生境选择格局进行了研究。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了马麝夏季利用生境样地(n=71)和对照性非利用样地(n=264)间的海拔等17个生态变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兴隆山马麝夏季利用生境的郁闭度[(53.87±3.09)%]和乔木均高[(7.57±0.83)m]均显著大于非利用样地[郁闭度:(49.07±1.66)%,乔木均高:(6.33±0.32)m],喜食植物多度[(12.97±1.80)]株也显著大于非利用样地[(9.61±0.67)株]。此外,与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夏季倾向于选择位于中坡位较陡(67.61%)、距离水源较近(<1000m,77.46%)、隐蔽度(88.73%)和避风性均较好(90%)及距人为干扰较远(>1000m,76.06%)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72.45%,由乔木胸径和乔木郁闭度变量组成的乔木因子是决定马麝夏季生境选择的首要因素,此外,海拔因子,由地表植被盖度和食物多度组成的食物因子,由灌木盖度、乔木密度和灌木均高所组成的灌木因子也是表征兴隆山马麝夏季喜栖生境的重要因子。兴隆山马麝对夏季生境的选择是多维层面进行的生境适宜性的权衡,是对其夏季的食物、隐蔽地、水源和栖息基底等生态需求的综合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夏季 生境选择
下载PDF
圈养马麝刻板行为表达频次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1
作者 孟秀祥 贡保草 +3 位作者 薛达元 冯金朝 杨奇森 冯祚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896-6901,共6页
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期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了甘肃兴隆山马麝驯养场的54头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按性别、年龄及年龄组、繁殖季节、动物来源和繁殖成效等变量区分样本动物,比较各类别间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结果表明,... 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期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了甘肃兴隆山马麝驯养场的54头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按性别、年龄及年龄组、繁殖季节、动物来源和繁殖成效等变量区分样本动物,比较各类别间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在单位取样时间(5 min)内平均表达(0.084±0.025)次刻板行为(n=54)。圈舍活动场面积对马麝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效应不显著,在面积较小圈舍中的马麝刻板行为的表达有较多的趋势。因雌麝的哺乳及育幼等原因,雌麝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0.07±0.03)次,n=31)显著低于雄麝((0.11±0.04)次,n=23,P<0.05),但雌雄马麝的刻板行为频次均无显著月间差异,呈连续变化趋势,从8月开始,雌麝的刻板行为频次逐月攀升至1月的最大值((0.020±0.012)次),而雄麝的刻板行为频次升至12月即急剧下降。马麝非交配季节的刻板行为频次((0.037±0.017)次,n=47)显著少于交配季节((0.140±0.05)次,n=32)。虽年龄较大的马麝的刻板行为有表达较强的趋势,但年龄及年龄组对马麝的刻板行为频次的效应均不显著。自繁圈养个体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0.10±0.06)次,n=15)有高于野捕圈养个体((0.07±0.02)次,n=30)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性不活跃雌麝的刻板行为频次((0.17±0.12)次,n=10)显著地多于性活跃雌麝((0.05±0.02)次,n=15,P<0.05),性不活跃雄麝的刻板行为频次((0.10±0.04)次,n=13)高于性活跃雄麝((0.06±0.02)次,n=9),但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圈养 刻板行为 行为频次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驯养马麝麝香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红亮 黎勇 +3 位作者 周密 张红勇 施哲梅 孟秀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2-528,共7页
【目的】分析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麝香生产,确定马麝个体来源、亲本来源、取香时间、年龄及饲养管理模式对其麝香平均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麝类驯养及发展可持续麝香供给提供参考。【方法】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 【目的】分析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麝香生产,确定马麝个体来源、亲本来源、取香时间、年龄及饲养管理模式对其麝香平均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麝类驯养及发展可持续麝香供给提供参考。【方法】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对取香马麝进行个体识别和数据收集,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驯养雄麝的年平均麝香产量为((7.90±0.17)g,n=732),产香区间为0.00—34.20 g;雄麝来源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野捕雄麝的年均麝香产量((8.76±0.27)g,n=272)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7.39±0.22)g,n=460)(P<0.05),但雄麝父母来源对其平均麝香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前取香和繁殖后取香的麝香产量也缺乏显著差异(P>0.05);受驯养管理模式的影响,马麝麝香产量的年度间差异显著(P<0.05);个体年龄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P<0.05),麝香产量的高峰年龄段为1.5—8.5岁。【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麝香产量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模式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麝香产量无显著效应(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驯养 麝香产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圈养马麝夏秋冬活动格局的比较 被引量:42
13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5 位作者 冯祚建 夏霖 王培民 蒋应文 白正清 李国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97,共11页
2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1月间 ,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麝场对 46只圈养马麝进行扫描取样观察 ,记录其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和静卧 4种行为 ,并对各行为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圈养马麝的活动有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 ,夏季... 2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1月间 ,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麝场对 46只圈养马麝进行扫描取样观察 ,记录其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和静卧 4种行为 ,并对各行为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圈养马麝的活动有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 ,夏季活动型属于晨昏型偏夜型 ,秋季偏向昼夜型 ,冬季也属昼夜型但趋于白昼活动 ;除季节间分布不一的晨昏活动高峰期外 ,3个季节均有相对恒定的午夜 (2 2 :0 0~ 0 1 :3 0 )活动高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马麝 活动格局 季节 行为生态
下载PDF
野捕和圈养繁殖雄性马麝行为格局的比较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孟秀祥 冯金朝 +5 位作者 周宜君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孟智斌 华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084-2087,共4页
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sifanicus)进行行为取样,比较野捕和圈养繁殖雄性马麝的行为差异,并对雄麝在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和管理模式相同,野捕和... 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sifanicus)进行行为取样,比较野捕和圈养繁殖雄性马麝的行为差异,并对雄麝在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和管理模式相同,野捕和圈养繁殖马麝的总体行为格局类似,其时间和能量分配格局无本质差异,但由于幼年期的抓捕、人工哺乳及圈养方式等对其行为发育的影响,野捕雄麝的冲突行为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驯产雄麝(P<0·05).和非交配季节相比,雄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行为持续时间较少(P<0·05),运动性增加(P<0·05),摄食(P<0·05)和反刍减少(P<0·05),蹭尾标记及粪尿标记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增加了信息标记强度,且对相关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等信息收集行为相应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马麝 雄麝 幼年哺乳方式 繁殖季节 行为比较
下载PDF
兴隆山圈养马麝的行为多样性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4 位作者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6-1033,共8页
综合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等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sifanicus)的行为进行了长期的行为取样。应用行为多样性分析方法提取样本行为流的综合信息,采用行为多样性指数和矫正行为多样性指数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了圈... 综合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等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sifanicus)的行为进行了长期的行为取样。应用行为多样性分析方法提取样本行为流的综合信息,采用行为多样性指数和矫正行为多样性指数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了圈舍面积和环境丰富性等圈养环境特征对马麝行为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性别、年龄、性活跃度和幼年经历等个体特征对其行为多样性格局的效应。结果表明:圈养设施的物理特征可影响马麝的行为多样性,圈养面积较大、环境丰富性较高的圈舍内的马麝行为多样性有相对较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934);雌麝的行为多样性明显低于雄麝(P=0·019);个体年龄(亦直接反映圈养时间)对雌麝行为多样性的降低效应极显著(P=0·001),但对雄麝没有影响(P=0·548)。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没有月间差异(雌:P=0·10;雄:P=0·109),可能与圈养环境及饲养管理等因子对行为多样性的影响有关。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格局同其性活跃度相关。繁殖失败的雌麝的行为多样性有比繁殖成功的雌麝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96)。幼年受到的哺育方式差异对野外捕获和麝场自繁的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未产生显著影响(雌:P=0·173;雄:P=0·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环境 马麝 行为多样性 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下载PDF
圈养马麝发情交配后期的日活动格局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3 位作者 冯祚建 夏霖 蒋应文 王培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5-42,共8页
20 0 1年 1月 ,对 46只圈养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 ,记录了四种行为状态 ,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静卧。区分性别和年龄组 ,比较各组在发情后期的活动格局。在发情末期 ,马麝呈现多高峰的日活动节律 ,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 ,故而包含于... 20 0 1年 1月 ,对 46只圈养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 ,记录了四种行为状态 ,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静卧。区分性别和年龄组 ,比较各组在发情后期的活动格局。在发情末期 ,马麝呈现多高峰的日活动节律 ,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 ,故而包含于持续时间极长 (0 7:0 0~ 1 4:3 0时 )的上午活动高峰 ,另具黄昏(1 6:3 0~ 1 8:0 0时 )和午夜 (2 1 :0 0~ 0 0 :3 0时 )活动高峰。发情后期 ,马麝的活动节律主要受圈养条件、气温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摄食高峰的初次出现与喂饲时间有关 ,在喂饲前后发生反刍高峰 ,这是对饲料限量投放的一种适应 ;为适应冬季夜间的低气温 ,马麝在夜间趋向于静卧 ,而在较暖的昼间活动 ,以减少热量消耗 ;马麝雌体的发情交配状态影响其活动性 ,已交配受孕的雌体活动性降低。雄体的活动格局也受年龄和近期交配经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马麝 发情交配后期 日活动格局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麝场圈养马麝刻板行为的比较 被引量:9
17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1 位作者 冯祚建 徐宏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5-358,共4页
于2001年3月—2002年1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麝场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的发育,雌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少于雄麝,但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野捕马麝幼年期的人工哺乳经历... 于2001年3月—2002年1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麝场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的发育,雌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少于雄麝,但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野捕马麝幼年期的人工哺乳经历使其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相对小于麝场圈养下繁殖马麝。年龄对雌雄麝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效应相似,亚成体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较多,成体马麝体的刻板行为表达相对较少,老年马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最长,2.5和4.5岁是圈养马麝刻板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此外,能顺利繁殖的个体,其刻板行为表达的持续时间少于繁殖失败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马麝 刻板行为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马麝诸种群地理分化初步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夏霖 杨奇森 +1 位作者 魏辅文 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马麝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动物,是古北界特有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为保护物种多样性,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探讨了马麝各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问题。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b)的DNA序列进行系统... 马麝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动物,是古北界特有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为保护物种多样性,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探讨了马麝各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问题。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b)的DNA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马麝四川种群、甘肃种群和西藏两种群在大约100万年前具有共同祖先。四川种群最先分化出来,甘肃马麝与西藏马麝的关系最近,四川马麝与西藏马麝、甘肃马麝间的关系较远,甘肃马麝与四川马麝约在80万年前分化,而甘肃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间分化时间则分别为34万年和57万年前,四川马麝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分化时间在90万年和100万年前。结果初步表明分布于甘肃、四川和西藏的马麝种群可能为不同的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种群 地理分化 细胞色素B 偶蹄目 麝科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圈养雄性马麝繁殖性能的行为判别 被引量:4
19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3 位作者 冯祚建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4,共6页
2000年6月至2001年2月,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雄性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按马麝爬胯结果,将样本动物区分为爬胯成功雄麝和爬胯失败雄麝,并对两类群雄麝在非交配季节(6—10月... 2000年6月至2001年2月,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雄性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按马麝爬胯结果,将样本动物区分为爬胯成功雄麝和爬胯失败雄麝,并对两类群雄麝在非交配季节(6—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的行为格局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位取样时间(5min)内,爬胯成功雄麝在非交配季节的摄食行为持续时间显著少于爬胯失败雄麝,而静卧和蹭尾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多于爬胯失败雄麝。爬胯成功雄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时间显著少于爬胯失败雄麝,而攻击行为、蹭尾及粪尿标记的持续时间显著多于爬胯失败雄麝。根据以上结果,在麝类迁地保护和驯养实践中,雄性马麝的静卧和蹭尾行为(尤其是蹭尾)可以作为其爬胯成功度及繁殖性能的行为判别指标。这为马麝驯养实践,尤其是在提高配种雄麝选取的直观性及可操作性方面提供了量化行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马麝 雄性 爬胯 行为比较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圈养马麝行为模式的性间差异 被引量:4
20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4 位作者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1-105,共5页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产后恢复期和哺乳期,其能量耗损和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站立凝视及摄食等行为型的发生持续时间相对雄麝较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雄麝为补充麝香分泌期的能量消耗及为繁殖季节作能量储备,相对地展现较多卧息(p<0.01),而运动较少(p>0.05).在交配季节,雄麝卧息较少(p>0.05),而较多地展现冲突行为(p<0.05),站立凝视、运动和信息标记等行为也表达较多(p>0.05),雌麝表达较多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行为收集环境信息和其他个体的性信息(p>0.05).作为一种性别特征性的气味标记,雄麝全年均有蹭尾行为的表达.研究发现:雌麝在交配季节也有蹭尾行为表达,但表达模式异于雄麝,持续时间也极显著地少于雄麝(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圈养 性别 行为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