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潘田铁矿床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来守华 陈仁义 +4 位作者 张达 狄永军 龚勇 袁远 陈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80-1792,共13页
潘田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潘田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硅钙岩性界面"中,其成矿与花岗岩侵入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很大找矿潜力的富铁矿床。但前人对该花岗岩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潘田铁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 潘田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潘田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硅钙岩性界面"中,其成矿与花岗岩侵入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很大找矿潜力的富铁矿床。但前人对该花岗岩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潘田铁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结晶年龄为131.68±0.48Ma。该岩体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属弱过铝质-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富集,具有明显铕负异常,重稀土配分模式相对平坦,中稀土相对亏损。微量元素中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潘田岩体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拉张环境。潘田铁矿床矿体与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成因关系表明,花岗岩侵入作用是控制主成矿阶段矿体空间定位的地质作用,花岗岩是铁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林地组碎屑岩与黄龙组-栖霞组碳酸盐岩的接触界面是成矿有利部位,矿床类型属于典型"硅钙岩性界面"成矿,本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多因耦合、临界转换、边界成矿"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I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硅钙岩性界面 铁矿床 潘田
下载PDF
磷石膏、粉煤灰在硅钙硫肥料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闽子 佟琦 韩树民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3年第9期9-11,共3页
本文研究了利用磷酸厂副产品——磷石膏和燃煤热电厂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经科学配制直接生产硅钙硫肥料,解决了磷石膏作为肥料直接施用时由于酸度高而只能用于碱性土壤,以及粉煤灰单独施用时肥效低等问题。生产的硅钙硫肥... 本文研究了利用磷酸厂副产品——磷石膏和燃煤热电厂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经科学配制直接生产硅钙硫肥料,解决了磷石膏作为肥料直接施用时由于酸度高而只能用于碱性土壤,以及粉煤灰单独施用时肥效低等问题。生产的硅钙硫肥料含有丰富的硅、钙、硫等中量营养元素和铁、镁、铜、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该肥料显中性,属于枸溶性肥料,可以施用于各种类型土壤和多种作物,具有明显的改土培肥效应和增产提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钙硫肥料 磷石膏 粉煤灰 肥效 枸溶性肥料 生产
下载PDF
大型硅钙合金电炉长寿生产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永宁 李兴波 +4 位作者 王锦 杨双平 邢相栋 王苗 周江峰 《铁合金》 2016年第5期15-17,24,共4页
总结了30 MVA大型硅钙合金电炉生产过程在配碳量、电气和几何参数、炉体旋转、开堵眼以及清包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实践表明,大型硅钙合金电炉可实现连续生产长达3年以上,节能效果显著,综合能耗可降低28%,产品主元素含量... 总结了30 MVA大型硅钙合金电炉生产过程在配碳量、电气和几何参数、炉体旋转、开堵眼以及清包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实践表明,大型硅钙合金电炉可实现连续生产长达3年以上,节能效果显著,综合能耗可降低28%,产品主元素含量高,C、S等杂质含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钙合金 长寿炉衬 实践
下载PDF
硅钙合金冶炼的工艺改进措施 被引量:4
4
作者 马永宁 李兴波 魏新华 《世界有色金属》 2016年第5S期34-36,共3页
通过分析硅钙合金冶炼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点,提出了原料配比优化、电气参数优化、浇注方式改进、利用余热发电等措施,实现了炉渣全部回用、粉尘排放减少、冶炼电耗下降、炉龄延长等目标。
关键词 硅钙合金 工艺 改进措施
下载PDF
硬硅钙复合高温涂料的开发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永泰 《上海涂料》 CAS 2005年第11期13-14,共2页
从生产硬硅钙复合高温涂料的原料及配方阐述开始,介绍生产工艺操作过程、设备情况以及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硬硅钙 高温涂料 研制 开发
下载PDF
硅钙合金冶炼生产环境保护措施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海东 关凯 +1 位作者 薛凯 孙成刚 《世界有色金属》 2016年第5S期37-38,共2页
以陕西盛华冶化公司33MVA矿热炉为实例,浅析大型硅钙合金冶炼设备及工艺的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 硅钙合金 冶炼 污染物防治 环境保护
下载PDF
电石炉改炼硅钙钡合金的试验
7
作者 郑为超 曹忠平 《铁合金》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24,46,共4页
介绍了在电石炉上改炼硅钡钙的试验情况,着重阐述了几种配比及加料方式对合金成分的影响。
关键词 电石炉 硅钙钡合金 冶炼 工艺参数
下载PDF
硅钙合金冶炼炉前装备改进研究
8
作者 马永宁 薛凯 李兴波 《世界有色金属》 2016年第3期24-25,共2页
通过分析硅钙合金冶炼炉前装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出铁口用砌筑材料及维护技术、铁水包用砌筑材料和热包清渣机等改进方法,实现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和减轻劳动强度等目标。
关键词 硅钙合金 装备 改进
下载PDF
硅钙电炉烟气回收利用 提高经济效益
9
作者 魏新华 李建国 《铁合金》 2017年第2期38-41,共4页
阐述了3×30 MVA硅钙电炉余热烟气发电的回收利用工艺和技术问题,对技术经济进行了分析。硅钙电炉余热烟气发电是一项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的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项目。
关键词 硅钙电炉 烟气 余热发电 经济技术
下载PDF
烧结矿中复合铁酸钙形成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0
作者 孟凡俭 孙长余 +1 位作者 李廷乐 汪琦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23,共8页
以现场烧结矿成分为基础,在实验室条件下,应用干粉压块、焙烧方法,并结合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来分析烧结温度、二元碱度及Al2O3质量分数对铁酸钙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矿中铁酸钙组成多为多元系复合形式。... 以现场烧结矿成分为基础,在实验室条件下,应用干粉压块、焙烧方法,并结合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来分析烧结温度、二元碱度及Al2O3质量分数对铁酸钙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矿中铁酸钙组成多为多元系复合形式。烧结温度升高,复合铁酸钙结构由板片状逐渐向针状发展,在1 260℃时,针状复合铁酸钙及总铁酸钙质量分数最高,分别达到24.15%、44.21%,烧结矿矿相结构呈明显熔蚀状。二元碱度主要决定了针状复合铁酸钙的生成量,其质量分数随着碱度的升高而增大,高碱度下硅酸盐相增多。Al2O3主要影响板状复合铁酸钙的生成量,适当提高Al2O3的配比有利于形成针状复合铁酸钙。w(Al2O3)为3%和4%条件下,复合铁酸钙呈现板片状,强度降低。最佳烧结温度为1 260℃,二元碱度为2.0,w(Al2O3)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铁酸钙 烧结温度 二元碱度 w(Al2O3) 矿相结构
原文传递
含铝铁酸钙CFA的生成行为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长庆 韩涛 师学峰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0-74,共5页
含铝铁酸钙(CFA)是生成复合铁酸钙(SFCA)的一种重要前驱化合物,为了揭示CFA的生成路径和反应机理,采用压块-焙烧法并结合XRD和SEM-EDS等检测方法,研究不同烧结温度下CaO-Al2O3-Fe2O3三元系中的矿相生成和元素迁移规律。CFA生成行为研究... 含铝铁酸钙(CFA)是生成复合铁酸钙(SFCA)的一种重要前驱化合物,为了揭示CFA的生成路径和反应机理,采用压块-焙烧法并结合XRD和SEM-EDS等检测方法,研究不同烧结温度下CaO-Al2O3-Fe2O3三元系中的矿相生成和元素迁移规律。CFA生成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在低温条件下(<750℃)生成铁酸二钙(C2F),升温至800~950℃时C2F与Fe2O3反应生成铁酸一钙(CF),然后在900~950℃的烧结温度区间内Al2O3与CaO反应生成铝酸半钙(CA2),并在CF-CA2-Fe2O3三元界面处开始生成CFA,最终对CA2形成了具有针状结构的CFA产物包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复合铁酸钙 CFA 生成机理
原文传递
Genome-Wide Comparative in silico Analysis of Calcium Transporters of Rice and Sorghum
12
作者 Anshita Goel Gohar Taj +2 位作者 Dinesh Pandey Sanjay Gupta Anil Kumar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138-150,共13页
The mechanism of calcium uptake, transloc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Poaceae has not yet been fully understood.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conducted genome-wide comparative in silico analysis of the calcium (Ca2+) tra... The mechanism of calcium uptake, transloc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Poaceae has not yet been fully understood.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conducted genome-wide comparative in silico analysis of the calcium (Ca2+) transporter gene family of two crop species, rice and sorghum. Gene annotation, identification of upstream cis-acting ele- ments,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ion and syntenic mapping of the gene family were performed using several bio- informatics tools. A total of 31 Ca2+ transporters, distributed on 9 out of 12 chromosomes, were predicted from rice genome, while 28 Ca2+ transporters predicted from sorghum are distributed on all the chromosomes except chromosome 10 (Chr 10). Interestingly, most of the genes on Chr 1 and Chr 3 show an inverse syntenic relation- ship between rice and sorghum.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and motif analysis of these transporter proteins re- vealed high conservation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Phylogenetic tree could very well identify the subclasses of channels, ATPases and exchangers among the gene family. The in silico c/s-regulatory element analysis suggested diverse functions associated with light, stress and hormone responsiveness as well as endosperm- and meris- tem-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Further experiments are warranted to validate the in silico analysis of the predicted transporter gene family and elucidate the functions of Ca2+ transporters in various biological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lico comparison calcium transporter RICE SORGHUM genomic annotation SYNTEN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