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ly Eocene leucocratic sill/dike swarms in the Gangdese belt, southern Tibet: 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Indo-Asian collision 被引量:3
1
作者 Xu-xuan Ma Li-E Gao +2 位作者 Zhong-bao Zhao Xi-jie Chen Hai-bing Li 《China Geology》 2021年第1期56-66,共11页
The timing of the initial Indo-Asian collision is a subject of debate for a long time.Besides,the magmatic trace of the collisional process is also unclear.In the present study,the authors report Early Eocene leucocra... The timing of the initial Indo-Asian collision is a subject of debate for a long time.Besides,the magmatic trace of the collisional process is also unclear.In the present study,the authors report Early Eocene leucocratic sill/dike swarms in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 of the Gangdese belt,southern Tibet.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 was emplaced at ca.50–47 Ma and surrounded by the metamorphosed Jurassic-aged Bima Formation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 along its northern side.At outcrops,th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intruded along or truncated the deformed foliations of the host Bima Formation,which has been subject to high-temperature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ism at ca.50–47 Ma.Detailed cathodoluminescence image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zircon grains of th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have core-mantle textures.The cores yield the Jurassic ages comparable to the protolith ages of the Bima Formation.In contrast,the mantles of zircon grains yield weighted mean ages of ca.49–47 Ma,representing the crystallization timing of these leucocratic sills/dikes.The coeval ages for 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the 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sm,and th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indicate that a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among them.The authors tentatively suggest that thes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were genera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Jurassic-aged Bima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triggered by the high heat from the magma chamber of 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This Early Eocene tectono-thermal event of coeval magmatism,metamorphism and partial melting was most likely formed during the Indo-Asian collisional s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ucocratic sill/dike swarm Early Eocene Indo-Asian collision GANGDESE Tibet China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砂岩侵入体的识别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昌民 张尚锋 +1 位作者 朱锐 杜家元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8-194,共7页
对国外报道的砂岩侵入体与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的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等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发育有砂岩侵入现象,其特征在岩心中表现为不同规模的泥岩碎屑,大量的液化和泄水构造以及砂岩褶皱与充填等构造类型;在测井曲线... 对国外报道的砂岩侵入体与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的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等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发育有砂岩侵入现象,其特征在岩心中表现为不同规模的泥岩碎屑,大量的液化和泄水构造以及砂岩褶皱与充填等构造类型;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伽马曲线总体呈箱状,倾角测井呈杂乱状,偶见高陡倾角的特征;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翼状侵入或锥状侵入的反射异常,其反映的砂岩侵入的规模较大,对于小型岩墙和岩床的识别还需要更高的地震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侵入体 砂岩岩墙 砂岩岩床 翼状侵入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砂岩侵入复合体的建筑结构要素及其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易雪斐 张昌民 +1 位作者 李少华 朱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9-338,共10页
砂岩侵入复合体是指沉积砂质母岩,在未固结时由于某种机制而积累了异常高压,产生液化、流化、再活动,向上覆细粒沉积物侵入的各种砂体的总和。目前已经在全球50多个深水盆地中(Braccinietal,2008)及所有的年代地层中都发现了从毫米到千... 砂岩侵入复合体是指沉积砂质母岩,在未固结时由于某种机制而积累了异常高压,产生液化、流化、再活动,向上覆细粒沉积物侵入的各种砂体的总和。目前已经在全球50多个深水盆地中(Braccinietal,2008)及所有的年代地层中都发现了从毫米到千米级别的砂岩侵入体。砂岩侵入复合体包含母岩、侵入体系和喷出体系三部分,通过对目前报道的一些砂岩侵入复合体实例分析,对其各建筑要素的外部几何形体和边界特征、内部沉积构造和显微结构进行了总结。不规则的几何形态,突变的边界特征,与液化作用相关的无构造砂岩、碟状构造、管状构造以及独特的泥岩碎屑表现出来的粒序性、条带等沉积构造,形状各异的矿物颗粒以及泥岩碎屑中砂岩裂缝切割等显微结构都可以作为识别砂岩侵入复合体的标准。加强砂岩侵入复合体的研究,为侵入圈闭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侵入复合体 砂岩侵入体 砂岩岩墙 砂岩岩床 沉积构造 砂岩喷出体
下载PDF
日喀则蛇绿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6,共10页
日喀则蛇绿岩是中国最著名的蛇绿岩,但是,许多问题存在争论,许多现象没有搞清楚。文中讨论了日喀则蛇绿岩中一些重要的现象以及对目前发现的许多矛盾如何考虑的问题。例如,(1)日喀则蛇绿岩中是否存在席状岩墙群?是否存在席状岩床群?本... 日喀则蛇绿岩是中国最著名的蛇绿岩,但是,许多问题存在争论,许多现象没有搞清楚。文中讨论了日喀则蛇绿岩中一些重要的现象以及对目前发现的许多矛盾如何考虑的问题。例如,(1)日喀则蛇绿岩中是否存在席状岩墙群?是否存在席状岩床群?本文认为,席状岩墙群应当是存在的,因为有不对称冷凝边出现。而席状岩床群可能是有问题的,岩床作为侵入体可以出现在许多地方,但是,蛇绿岩中不可能出现席状岩床群,尤其还把它作为蛇绿岩岩石组合的一个单元。笔者认为,所谓的席状岩床群可能是席状岩流群,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是玄武岩单元下部的成员。(2)日喀则蛇绿岩是否统统是蛇绿岩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雅鲁藏布江东西两段出现的岩石组合及其产出背景与日喀则地区的蛇绿岩明显不同,其中有些可能未必是蛇绿岩。(3)自1972年彭罗斯会议以来,蛇绿岩研究发展到现在,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文中回顾了蛇绿岩的定义及其构造意义,指出1972年彭罗斯会议关于蛇绿岩的定义仍然是适用的。蛇绿岩可以概括为洋壳+地幔,这个洋壳来自板块扩张脊,是年轻的;这个地幔是大洋岩石圈地幔,也可能保留有古老岩石圈地幔的印记。蛇绿岩产于板块扩张脊,这是蛇绿岩构造含义的唯一解,蛇绿岩不存在多解性。(4)日喀则蛇绿岩的许多基本观点主要是法国学者提出来的,如关于岩床群的见解,慢速扩张的见解等。但是,上述见解是否都是对的是需要思考的。日喀则蛇绿岩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当很好利用这个条件,努力把我们的研究做好,为全球蛇绿岩研究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喀则 蛇绿岩 岩墙群 岩床群 岩流群 大陆岩石圈地幔
下载PDF
砂岩岩脉(岩墙、岩床)的一种可能成因──冲蚀沟槽的充填 被引量:8
5
作者 钟建华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7年第2期32-36,共5页
黄河三角洲的边滩、心滩上发育了大量冲蚀沟槽(冲槽).这些冲蚀沟槽深数厘米至1m~2m,宽数厘米至数米,长数十厘米至十几、二十余米,但以深数十厘米,宽数厘米至十余厘米,长数米者多见。形态多样,有直立板片状、直立楔状、“⊥”... 黄河三角洲的边滩、心滩上发育了大量冲蚀沟槽(冲槽).这些冲蚀沟槽深数厘米至1m~2m,宽数厘米至数米,长数十厘米至十几、二十余米,但以深数十厘米,宽数厘米至十余厘米,长数米者多见。形态多样,有直立板片状、直立楔状、“⊥”状、梯形状、“U”形状及树枝状等,其内有时被风成砂充填。经成岩作用后,它们便会转变成砂岩岩脉(岩墙、岩床)。因此,冲蚀沟槽的(砂)充填可能是一种砂岩岩脉(岩墙、岩床)的形成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岩脉 风成砂 风蚀沟槽
下载PDF
汇流口水闸进水流态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奚斌 王贺 +8 位作者 陈倩倩 孔庆昊 段元锋 郑雅珍 唐鹏 黄正军 黄冬玲 王汉强 陈春梅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7-60,68,共5页
为缓解不同水力要素造成的汇流口水闸闸前流场复杂,易形成不良流态的问题,以武障河闸为研究对象,建立1∶50的水工模型,设计整流方案,结合数字粒子图像测速(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DPIV)系统采集的交汇口面层流场数据和光... 为缓解不同水力要素造成的汇流口水闸闸前流场复杂,易形成不良流态的问题,以武障河闸为研究对象,建立1∶50的水工模型,设计整流方案,结合数字粒子图像测速(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DPIV)系统采集的交汇口面层流场数据和光电流速仪测量的闸前断面流速,分析武障河闸过流流态,对比原方案与设计方案对过流均匀度的影响,确定优化整流方案.结果表明:鱼嘴式导水堤与镂空式整流底坎相结合的综合整流方案较好,当导水堤中心线与河道中心线夹角为9°、整流底坎位于闸前57 m处时,汇流口至闸前流态较为平顺,闸前段面流速均匀度达90.63%,过流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流口 水闸 DPIV 流速均匀度 导水堤 整流底坎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纪基性岩浆侵入事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程小鑫 吴鸿翔 +5 位作者 孙大亥 黄伟康 陈汉林 林秀斌 朱孔阳 章凤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3-764,I0002-I0009,共30页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是我国境内发现的两个重要的二叠纪大火成省之一,不仅有大规模的溢流相玄武岩喷发,还有复杂多样的侵入岩及其组合。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叠系等显生宙地层发育区,对于前寒武系等古老层系中是否存在二叠纪岩浆侵入未...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是我国境内发现的两个重要的二叠纪大火成省之一,不仅有大规模的溢流相玄武岩喷发,还有复杂多样的侵入岩及其组合。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叠系等显生宙地层发育区,对于前寒武系等古老层系中是否存在二叠纪岩浆侵入未引起重视。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阿克苏地区前寒武系中识别出数条侵入南华系的基性岩墙和较大规模侵入震旦系的基性岩床。岩墙、岩床与围岩之间均显示出典型的侵入接触关系,包括岩体内部结晶粗、边部结晶细的淬冷边结构、岩床顶底面显著的切层现象以及包裹围岩团块等;显微镜下观察表明,辉绿岩具有典型的辉绿结构和嵌晶含长结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侵入下震旦统的辉绿岩岩床和侵入南华系的辉绿岩岩墙的侵位时代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约为290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绿岩岩床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稀土及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结合Sr-Nb-Pb同位素测试结果,认为它们来源于碳酸盐化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辉绿岩岩墙具有Nb、Ta、Zr、Hf等负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来自曾被俯冲相关流体/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源区。本文的早二叠世辉绿岩岩床和岩墙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和岩浆演化特征、形成构造背景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镁铁质岩石十分相似,在空间发育上毗邻。因此认为这些侵入的基性岩应属于塔里木二叠纪大火成岩省早期基性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早期不仅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而且在前寒武系等古老层系还存在显著的基性岩浆侵入。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岩石类型和空间分布认识,并增进了对二叠纪岩石圈深部壳幔作用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二叠纪 大火成岩省 辉绿岩岩床和岩墙 地幔柱 壳幔作用
下载PDF
弯曲溢洪道泄槽内不同整流措施对比研究
8
作者 贾萍阳 《吉林水利》 2021年第3期13-17,共5页
为了对比研究不同整流措施对弯道流态的改善效果,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无措施、布置导流墙、丁坝、斜底槛四种模型,通过模拟结果可以发现布置导流墙后,可以减小弯道水流惯性力,流态得到一定改善。布置丁坝后流态较导流墙效果不明... 为了对比研究不同整流措施对弯道流态的改善效果,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无措施、布置导流墙、丁坝、斜底槛四种模型,通过模拟结果可以发现布置导流墙后,可以减小弯道水流惯性力,流态得到一定改善。布置丁坝后流态较导流墙效果不明显,但主流区被导向凸岸,对凸岸具有一定防冲刷作用。布置斜底槛后,下游的左右岸水力要素分布均匀,而且旋涡较多,具有导流与消能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道 数值模拟 导流墙 丁坝 斜底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