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cology and Situation of the Hainan Subspecies of Silver Pheasant
1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5年第3期239-239,共1页
关键词 The Ecology and Situation of the Hainan Subspecies of silver pheasant time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鹇日活动节律分化研究 ——以都庞岭和大围山种群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唐佳敏 杨道德 +2 位作者 曹越 李佳琦 张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21-2631,共11页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和保护。为研究同一物种在不同分布区域的年周期行为节律,通过提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布设的60台红外相机中监测到的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雅各布斯选择指数(Jacobs Selection Index,JSI)对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选择进行了构建与比对,同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及T检验(T-Test)分析了两个异域分布的白鹇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趋势。结果表明: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模式,暖季为双峰模式;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的日活动节律为连续多峰模式,冷季和暖季为单峰模式。在活动时段的选择上,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暖季更偏好在上午(JSI=0.479,JSI=0.461)活动,冷季更喜欢在中午(JSI=0.593)活动,全年和不同季节对日落(-0.41<JSI<0)为消极选择;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偏好在下午(JSI=0.454,JSI=0.673)活动最多,暖季在上午(JSI=0.423)活动最多,同时对日落为正向选择(JSI=0.082)。依据活动时间重叠系数,都庞岭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暖季的活动时间重叠系数最高(Dhat=0.92);依据活动频次相关性分析,2个地理种群在暖季的活动频次分化程度最高(Cor=-0.92,P<0.01)。综合分析表明,气候适应,回避人为干扰,同域竞争者和捕食者压力等因素可能是引起白鹇不同地理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分化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雉类日活动行为分化研究提供经验线索,并为白鹇种群有效管理与栖息地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日活动节律 种群行为分化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广东省东莞市鸟类新纪录——白鹇
3
作者 杨进良 喻晶 +2 位作者 吴铙彤 闫东明 陈进 《热带林业》 2024年第1期101-103,共3页
2022年9月—2022年12月,在开展东莞市银瓶山森林公园野生动物监测的过程中,在东莞市国营清溪林场和东莞市银瓶山自然保护区4个监测点均拍到白鹇雌雄鸟的影像,栖息地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经查阅相关文献,证实为广东省东莞市境内鸟类新纪录... 2022年9月—2022年12月,在开展东莞市银瓶山森林公园野生动物监测的过程中,在东莞市国营清溪林场和东莞市银瓶山自然保护区4个监测点均拍到白鹇雌雄鸟的影像,栖息地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经查阅相关文献,证实为广东省东莞市境内鸟类新纪录,由此白鹇在广东省珠三角莞深广地区均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东莞 银瓶山森林公园 鸟类新记录
下载PDF
白鹇的人工养殖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高育仁 姚伟兰 邹发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白鹇是我国南方山区有人工养殖前景的羽肉型经济野禽。本文总结了8年多养殖结果,证实白鹇能在人工条件下顺利生长、繁殖。种群产卵期延长至3个半月,个体平均产卵达到19.5枚,卵的量衡度明显增加,受精率达到91.4%,孵化率... 白鹇是我国南方山区有人工养殖前景的羽肉型经济野禽。本文总结了8年多养殖结果,证实白鹇能在人工条件下顺利生长、繁殖。种群产卵期延长至3个半月,个体平均产卵达到19.5枚,卵的量衡度明显增加,受精率达到91.4%,孵化率达到87.3%,1月龄雏成活率达到93.7%。本文还提供了规范化养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饲养 繁殖 人工养殖
下载PDF
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数量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12
5
作者 熊志斌 谭成江 +1 位作者 余登利 玉屏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4期244-247,共4页
作者于2000~2001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鹇的种群数量为547只左右,种群密度为9.32±3.03只/km2,每群结群数为5.17±2.37只。白鹇的种群数量已呈下... 作者于2000~2001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鹇的种群数量为547只左右,种群密度为9.32±3.03只/km2,每群结群数为5.17±2.37只。白鹇的种群数量已呈下降趋势,有待于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茂兰 自然保护区 白鹇 种群数量 保护对策
下载PDF
人工养殖白鹇产卵习性和卵的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高育仁 曹丰质 姚伟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S1期156-158,共3页
人工养殖白鹇产卵习性和卵的变化高育仁,曹丰质,姚伟兰(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Variationsinegg-layinghabitandeggsizeofartificiallybreedingsil... 人工养殖白鹇产卵习性和卵的变化高育仁,曹丰质,姚伟兰(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Variationsinegg-layinghabitandeggsizeofartificiallybreedingsilverpheasant¥.Gao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ver pheasant BREEDING HABIT EGG Artificially breeding.
下载PDF
白鹇海南亚种的生态和现状 被引量:19
7
作者 高育仁 余德群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53-358,共6页
海南白鹇是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殊的白鹇海岛亚种。其结群个体少;雏鸟孵出后,每群雏数少;亲鸟损失严重,有极其罕见的纯雏群现象;种群繁殖力低,出生率仅77.5%;保护区核心区种群密度1978年20.2只/km~2,19... 海南白鹇是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殊的白鹇海岛亚种。其结群个体少;雏鸟孵出后,每群雏数少;亲鸟损失严重,有极其罕见的纯雏群现象;种群繁殖力低,出生率仅77.5%;保护区核心区种群密度1978年20.2只/km~2,1992年12只/km~2。天敌、人类危害是种群数量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岛有白鹇分布的残存林区面积仅740km~2,乐观估计白鹇数量已不足8800只,白鹇海南亚种已处于渐危至濒危级别,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鸟纲 海南亚种 生态
下载PDF
白鹇的夜栖息地选择及夜栖息行为 被引量:19
8
作者 邵晨 胡一中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2-565,共4页
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e夜栖息地的选择及夜栖息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白鹇的夜栖息场所主要为靠近沟谷的常绿乔木,有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甜槠Castanopsis eyrei,苦槠C. sclerophyll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等;不同的季节... 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e夜栖息地的选择及夜栖息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白鹇的夜栖息场所主要为靠近沟谷的常绿乔木,有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甜槠Castanopsis eyrei,苦槠C. sclerophyll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等;不同的季节和天气夜栖息时间有较大差异,秋冬比春夏平均长72 min,阴雨天气比晴好天气平均长43 min;夜栖与光照有关,傍晚光照低于5 lx夜栖开始,清晨光照高于5 lx夜栖结束;夜栖息地的地理特征为海拔600~900 m,坡度为3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夜栖息地 夜栖息树种 夜栖息行为
下载PDF
四种鸟类卵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佳月 唐思贤 +1 位作者 王洁 傅丽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71,共7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鹌鹑(Coturnix coturnix)、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和灰卷尾(Dicrurus leucophaeus)卵壳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这四种鸟类的卵壳结构与其他鸟类的基本相似,由外而内依次为... 利用扫描电镜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鹌鹑(Coturnix coturnix)、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和灰卷尾(Dicrurus leucophaeus)卵壳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这四种鸟类的卵壳结构与其他鸟类的基本相似,由外而内依次为表层、海绵层、锥体层、乳突、壳膜层及贯穿卵壳的气孔道等.四种鸟类两两之间在海绵层小孔数、小孔直径、内表面气孔数、乳突数以及横断面厚度都存在显著差异.海面层小孔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鹌鹑、白鹇、灰卷尾、水雉;海绵层小孔直径由高到低依次为水雉、灰卷尾、鹌鹑、白鹇;内表面气孔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白鹇、鹌鹑、水雉、灰卷尾;内表面乳突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鹌鹑、白鹇、水雉、灰卷尾;横断面厚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白鹇、鹌鹑、水雉、灰卷尾.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与种的特异性及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卵壳的结构差异是鸟类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壳 扫描电镜 白鹇 鹌鹑 水雉 灰卷尾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的白鹇集群模式与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志淦 李言阔 +1 位作者 钟毅峰 邵瑞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2-597,共6页
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日活动节律、集群模式以及季节变迁对其活动节律的影响.共获得216个有效样本,共观察到白鹇216群次,计271只次.结果表明:白鹇的主要行为类型... 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日活动节律、集群模式以及季节变迁对其活动节律的影响.共获得216个有效样本,共观察到白鹇216群次,计271只次.结果表明:白鹇的主要行为类型有警戒、觅食、梳理、育幼和移动.其中警戒和移动是白鹇的主要行为,分别占其总行为的46.18%和40.63%,依次是觅食占10.82%、育幼占1.58%、梳理占0.79%.白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觅食和梳理行为有2个高峰期,育幼只有1个高峰,警戒和移动行为没有显著的时间波动.在不同的季节,白鹇的5种行为中只有警戒行为具有显著的节律性.白鹇的集群大小为1~6只,平均1.37±0.74只,其集群类型包括单雄、单雌、雄-雄、雌-雌、雄-雌和母-子6种类型,以单雄群为主(占52.2%),单雌群次之(占35.2%),然后依次是雄-雌群(占6.0%)、雌-雌群(占3.9%)、母-子群(占2.3%)和雄-雄群(占0.4%).白鹇多以单只型为主.在春季期间开始出现了母-子群,冬季期间单雄集群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鹇 行为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集群模式
下载PDF
白鹇距长与年龄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育仁 刘仲敏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78-285,共8页
注意到白鹧雄鸟距长在一定时期内随年龄增长的事实,本文根据相邻2年同一月龄之间有12个月的间隔,距长数据除有较为集中外一定又有组间明显差别的特点,推测估计部分标本之年龄,加上确知年龄的部分标本,共测定89个个体120个距长样本数据,... 注意到白鹧雄鸟距长在一定时期内随年龄增长的事实,本文根据相邻2年同一月龄之间有12个月的间隔,距长数据除有较为集中外一定又有组间明显差别的特点,推测估计部分标本之年龄,加上确知年龄的部分标本,共测定89个个体120个距长样本数据,得到距长随年(月)龄增长的关系式:SL=am/1+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雄鸟 年龄 鉴定
下载PDF
茂兰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数量与栖息地保护 被引量:18
12
作者 熊志斌 余登利 +1 位作者 谭成江 玉屏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00-204,共5页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为期两年白鹇 (Lophuranycthemera)种群数量及栖息地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白鹇种群数量为 5 4 7只左右 ,种群密度为 9 32± 3 0 3/km2 ,每群结群数为 5 1 7± 2 37只 .白鹇栖息地分为 7种类...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为期两年白鹇 (Lophuranycthemera)种群数量及栖息地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白鹇种群数量为 5 4 7只左右 ,种群密度为 9 32± 3 0 3/km2 ,每群结群数为 5 1 7± 2 37只 .白鹇栖息地分为 7种类型 ,分析各类型主要特征表明 ,白鹇选择栖息地具备 :( 1 )在栖息地上或附近要有水源 ;( 2 )森林郁闭度要在 80 %以上 ;( 3)林下较空旷且灌木层稀少 ;( 4 )人为干扰少 ;( 5 )食物丰富度较高 .调查还表明白鹇栖息地在当今人类经济活动中受到很大的威胁 ,主要表现在当地居民烧柴、采集中草药、修建公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上 .保护白鹇栖息地的具体措施 :( 1 )加强森林防火 ,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 2 )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 ,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采集中草药 ;( 3)加强当地居民的技术培训 ,加大扶贫力度 ,发展社区经济 ;( 4 )进行劳务输出 ,减少区内人口压力 ;( 5 )尽量避免修建林区公路 ,确保森林的连续性 ;( 6)尽快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自然保护区 白鹇 种群数量 栖息地 保护对策 雉类 生态学
下载PDF
鼎湖山保护区白鹇的季节活动和结群行为 被引量:19
13
作者 高育仁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74-79,共6页
以诱饵定位观察的方法研究保护区白鹇活动规律。揭示了白鹇季节活动节律不但受光照因子 的作用,而且还受时间因子即生物体内生物钟的控制。进一步证实白鹇群体在每年繁殖季节进入雌 鸟孵卵期(4~5月)时才完全解体,6~8月起又重... 以诱饵定位观察的方法研究保护区白鹇活动规律。揭示了白鹇季节活动节律不但受光照因子 的作用,而且还受时间因子即生物体内生物钟的控制。进一步证实白鹇群体在每年繁殖季节进入雌 鸟孵卵期(4~5月)时才完全解体,6~8月起又重新集结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季节活动 光照 结群行为 鼎湖山保护区
下载PDF
江苏省鸟类新纪录白鹇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晶晶 徐惠强 +5 位作者 熊天石 王雪峰 王金海 李茂金 曹骁翔 常青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2-323,共2页
2016年6~11月,利用红外相机开展江苏南部丘陵山区野生动物监测的过程中,在宜兴林场和龙潭林场多个监测点均拍到白鹇雌雄鸟的影像,栖息地大多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毛竹林为主。查阅相关文献,证实白鹇为江苏省鸟类新纪录,由此白鹇在中... 2016年6~11月,利用红外相机开展江苏南部丘陵山区野生动物监测的过程中,在宜兴林场和龙潭林场多个监测点均拍到白鹇雌雄鸟的影像,栖息地大多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毛竹林为主。查阅相关文献,证实白鹇为江苏省鸟类新纪录,由此白鹇在中国境内的分布也进一步向北推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江苏 鸟类新纪录
下载PDF
湖南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白鹇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婉诗 王德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1-80,共10页
【目的】调查湖南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白鹇不同季节的栖息地选择特征,分析其栖息地选择的季节性差异,探讨白鹇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对栖息地的需求及成因,丰富对栖息地选择的认识,为白鹇种群的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基于春夏秋冬... 【目的】调查湖南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白鹇不同季节的栖息地选择特征,分析其栖息地选择的季节性差异,探讨白鹇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对栖息地的需求及成因,丰富对栖息地选择的认识,为白鹇种群的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基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实地调查,采用比较实际利用和可获得生境样方法,共测定105个利用样方和91个对照样方的21个生境参数,通过Vanderlooeg和Scavia选择指数、资源选择函数、逐步判别分析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坡度选择上,白鹇对15°~30°和30°~45°的生境都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在坡位方面,春夏秋三季几乎随机选择,只有冬季偏好下坡位;在海拔方面,白鹇夏季喜欢在较高海拔处活动,而冬季倾向在较低海拔处活动。春季主要影响因素为草本高度、落果丰富度和无脊椎动物丰度,正确预测率为88.5%;夏季主要影响因素为乔木层郁闭度、无脊椎动物丰度和可取食植物丰度,正确预测率为92.5%;秋季主要影响因素为落果丰富度和无脊椎动物丰度,正确预测率为93.8%;冬季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灌木盖度、落果丰富度、可取食植物丰度和裸地面积比,正确判别率为100%。【结论】白鹇春季栖息地选择主要受食物来源、繁殖期生境需求、降水影响;夏季主要影响因素为育雏期生境需求和食物来源;秋季主要受食物来源和隐蔽性影响;冬季主要受上层植被隐蔽性和食物可获得性影响。决定白鹇四季生境选择差异性的原因,主要为安全因素和食物因素。植被的郁闭度、草本盖度、取食条件等的季节变化,影响白鹇对植被类型、乔木高度、食物种类等的选取,从而使白鹇的栖息地选择发生季节变化。建议参照不同季节的生境要求,对白鹇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生境 季节 利用 偏好
下载PDF
半散养状态下白鹇的巢址选择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娟茹 谢春雨 倪丽 《野生动物》 2010年第4期182-184,196,共4页
2006年3~6月,在上海野生动物园百鸟园内对白鹇的巢址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和讨论了营巢小生境、营巢背景植物高度、郁闭度、人为干扰、水源、投料点、坡度、巢间距这8类生态因子对白鹇巢址选择的作用,发现在食物充足、繁殖空间环境... 2006年3~6月,在上海野生动物园百鸟园内对白鹇的巢址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和讨论了营巢小生境、营巢背景植物高度、郁闭度、人为干扰、水源、投料点、坡度、巢间距这8类生态因子对白鹇巢址选择的作用,发现在食物充足、繁殖空间环境有限的情况下,隐蔽条件、营巢背景植物高度、坡度依然是影响白鹇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白鹇会通过调节水源和投料点的距离、改变巢的位置、增加巢的密度、选择较高郁蔽度的营巢地来弥补空间环境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散养状态 白鹇 巢址选择
下载PDF
白鹇与蓝鹇的人工孵化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谭玉洁 邓波 +1 位作者 邢静 王敬东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01-105,共5页
白鹇和蓝鹇在卵的大小,卵型指数和重量系数,孵化期等繁殖生物学方面存在相似的特征(P >0.05);在新鲜卵重、孵化期间的失重及失重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 <0. 05). 白鹇和蓝鹇卵在孵化期间失重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 白鹇和蓝鹇在卵的大小,卵型指数和重量系数,孵化期等繁殖生物学方面存在相似的特征(P >0.05);在新鲜卵重、孵化期间的失重及失重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 <0. 05). 白鹇和蓝鹇卵在孵化期间失重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1=-0.27 X1+43.438, r2=0.984; Y2=-0.22X2+40.245,r2=1(X表示孵化天数,Y表示卵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蓝鹇 人工孵化
下载PDF
同域分布的黑颈长尾雉和白鹇冬季期觅食节律与时间分化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辛桂瑜 张廷瑞 +5 位作者 陈金莲 严海连 刘玲 张嘉宏 李桂芬 贝永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5-451,共7页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冬季觅食时间分配及分化,2017年和2018年冬季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123台红外相机。结果: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鹇在冬季期觅食地存在重叠...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冬季觅食时间分配及分化,2017年和2018年冬季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123台红外相机。结果: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鹇在冬季期觅食地存在重叠现象;在觅食时间分配上,黑颈长尾雉存在3个觅食高峰,分别在7:00—8:00、11:00—12:00和16:00—18:00,白鹇有2个觅食活动高峰,分别在10:00—11:00和14:00—15:00,白鹇的觅食高峰较黑颈长尾雉的往后推迟,出现了觅食时间分化。此外,调查发现黑颈长尾雉的雌、雄个体之间觅食活动存在一定差异:雌性个体的觅食时间段主要在7:00—8:00和13:00—14:00,雄性个体的主要在8:00—9:00和16:00—18:00,雌性个体的觅食活动高峰期要早于雄性个体。白鹇雌、雄个体的觅食活动节律具有相似性,都在9:00—14:00处于觅食活动的活跃期,其余时间觅食活动较低,但二者间的觅食高峰并不重叠(雌:10:00—11:00,雄:14:00—15:00)。调查结果表明:尽管黑颈长尾雉和白鹇在该保护区的分布区域存在部分重叠,但是通过觅食时间的分化,减缓竞争,有利于它们种群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白鹇 红外相机 觅食活动规律 生态位 冬季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雉类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 被引量:6
19
作者 谢培根 胡娟 +6 位作者 陈昕旸 李耀宇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徐爱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5-963,共9页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对3种雉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日活动节律上,3种雉类均为以晨昏活动为主的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较高,但活动高峰不完全重叠。(2)3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春、秋和冬季生态位分离主要体现在清晨的活动高峰上,但黄昏时的活动高峰基本无差别。(3)3种雉类夏季的活动时间较其他季节延长、活动频率增加,白颈长尾雉(05:00—07:00和17:00—19:00)和勺鸡(05:00—07:00和14:00—16:00)仍保持早晚2个活动高峰的双峰型,但白鹇则变化为单峰型(09:00)。综上表明,3种雉类各季节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低于全年总体水平,若将采集的全年数据合并分析可能会掩盖季节间的差异。3种雉类的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为保护区在不同季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雉类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建议在今后的活动节律研究中充分考虑季节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节律 生态位分离 红外相机 白颈长尾雉 白鹇 勺鸡
下载PDF
白鹇距长与年龄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0
作者 蔡煜东 陈德辉 +1 位作者 姚林声 汪礼祁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41,共6页
注意到白鹇雄鸟距长在一定时期内随年龄增长的事实,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一典型模型──“反向传播”模型的改进形式,依据确知年龄和估计年龄的部分样本,建立了白鹇龄估计的神经网络模型,用此模型可以以实测距长初步估计标本和野外采... 注意到白鹇雄鸟距长在一定时期内随年龄增长的事实,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一典型模型──“反向传播”模型的改进形式,依据确知年龄和估计年龄的部分样本,建立了白鹇龄估计的神经网络模型,用此模型可以以实测距长初步估计标本和野外采集到的白鹇个体的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年龄 人工神经网络 改进的“反向传播”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