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fication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by SYBR Green RT-PCR Technique
1
作者 Jing LU Li QIN Guang-jie LIU Si-ting ZHAO Xiao-ping CHEN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89-195,共7页
Plasma viral RNA load is widely accepted as the most relevant parameter to assess the status and progression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 infections. To accurately measure RNA levels of the virus, a one-st... Plasma viral RNA load is widely accepted as the most relevant parameter to assess the status and progression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 infections. To accurately measure RNA levels of the virus, a one-step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assay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YBR green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The lower detection limit of the assay was 10 copies per reaction for the virus. This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quantify SIVmac251 and SIVmac239 viruses produced in CEMx174 cells. Additional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BR green RT-PCR was assessed in a SIVmac251 infected rhesus macaque.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he method could detect as little as 215 copies per milliliter of plasma and the dynamic pattern of viral load wa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ults. With regard to convenience,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our assay represents a realistic alternative to both branched-chain DNA (b-DNA) assays or real-time PCR assays based on TaqMan prob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 time PCR (RT-PCR) SYBR green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 Viral loads
下载PDF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is affect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2
作者 Zhen-Chao Tang Jiao-Jiao Liu +6 位作者 Xue-Tong Ding Dan Liu Hong-Wei Qiao Xiao-Jie Huang Hui Zhang Jie Tian Hong-Jun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542-1547,共6页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nfection can lead to cognitive dysfunction represented by changes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Most recent studies have been cross-sectional and thus have not revealed dynamic chang...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nfection can lead to cognitive dysfunction represented by changes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Most recent studies have been cross-sectional and thus have not revealed dynamic changes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following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nfection and antiretroviral therapy.Specifically,when brain imaging data at only one time point are analyzed,determining the duration at which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is the most effective follow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owever,because infection times and other factors are often uncertain,longitudinal studies cannot be conducted directly in the clinic.Therefore,in this study,we performed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over time in a rhesus monkey model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We found marked changes in default mode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11 pairs of regions of interest at baseline and 10 days and 4 weeks after virus inoculation.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treatment and time were observed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connectivity of regions of interest pairs area 31/V6.R and area 8/frontal eye field(FEF).L,area 8/FEF.L and caudal temporal parietal occipital area(TPOC).R,and area 31/V6.R and TPOC.L.ART administered 4 weeks after infection not only interrupted the progress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but also preserved brain function to a large extent.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is affect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and that it may serve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early changes in brain function and an objective indicator for making early clinical intervention dec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default mode network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longitudinal study rhesus monkeys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mac239
下载PDF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猴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8
3
作者 卢耀增 吴小闲 +15 位作者 涂新明 何伏秋 张永蓉 苏树芸 陈中 潘勇 宋怀燕 施慧君 佟巍 刘增华 刘亚莉 朱华 丛王欣 秦川 魏强 贾锐胜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94-101,共8页
应用SIVmac毒株感染中国恒河猴13只,感染剂量为病毒液的10-1~2×10-5;感染食蟹猴4只,感染剂量为10-2。感染后2周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如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血象白细胞总数下降,出现异常淋巴... 应用SIVmac毒株感染中国恒河猴13只,感染剂量为病毒液的10-1~2×10-5;感染食蟹猴4只,感染剂量为10-2。感染后2周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如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血象白细胞总数下降,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和中性白细胞。感染后期T4下降,T4、T8比例倒置等。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分离病毒阳性,血清抗体上升。淋巴结组织切片呈规律性改变,即淋巴滤泡增生-滤泡耗竭-淋巴组织耗竭或逐渐恢复。感染后2.5个月有急性死亡病例,以后呈散在死亡例,尸检还发现机遇性感染如肺寄生虫,肺、肝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后 siv 染剂 猴免疫缺陷病毒 剂量 白细胞总数 脾肿大 毒株 急性死亡 寄生虫
下载PDF
PCR技术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丛喆 涂新明 +5 位作者 蒋虹 魏强 佟巍 孙敏 于浩 秦川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 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 PCR和RNA 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 PCR结果为79阳性,DNA 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 PCR和DNA 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 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PCR技术 RT-PCR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 RT-PCR法 病毒DNA 基因组DNA 分离方法 凝胶电泳 病毒分离 PCR扩增 RNA siv 定性测定 可操作性 模型应用 PBMC 感染细胞 病毒复制 潜伏感染 检测方法 敏感性 血浆 实用性
下载PDF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静 张鈺 +2 位作者 闵凡贵 袁文 赵维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68-72,60,共6页
目的建立快速、敏感、特异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SIV病毒核酸进行定量检测。方法 RT-PCR扩增SIVmac251保守gag基因序列796 bp片段,进行TA克隆,构建标准品质粒pMD-SIVgag。通过对SIV定量外标准品的... 目的建立快速、敏感、特异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SIV病毒核酸进行定量检测。方法 RT-PCR扩增SIVmac251保守gag基因序列796 bp片段,进行TA克隆,构建标准品质粒pMD-SIVgag。通过对SIV定量外标准品的定量分析,优化反应体系,检测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结果所建立的SIV QPCR检测方法,质粒DNA模板在107~102拷贝之间表现较好线性和相关性,标准曲线所得斜率为-3.26,相关系数为0.999。检测灵敏度达到200拷贝,方法重复性测试,检测25份临床样品CV%均小于1%。结论建立的SIV QPCR检测方法特异性、敏感性高,稳定性好,可用于定量测定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核酸拷贝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TAQMAN探针
下载PDF
SIVmac251不同途径感染恒河猴急性期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冯育芳 王卫 +6 位作者 许琰 丛喆 蒋虹 佟巍 吴小闲 卢耀增 魏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建立SIV黏膜感染的恒河猴模型,并与静脉感染相比较,研究不同途径感染后病程进展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用SIVmac251经静脉、阴道、直肠3种途径分别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进行全血病毒分离,测定血浆病毒载量、CD4+/CD8+比值及抗体检测。... 目的建立SIV黏膜感染的恒河猴模型,并与静脉感染相比较,研究不同途径感染后病程进展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用SIVmac251经静脉、阴道、直肠3种途径分别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进行全血病毒分离,测定血浆病毒载量、CD4+/CD8+比值及抗体检测。结果感染后7d至目前56d为止,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中前病毒DNA检测、全血病毒分离全部呈现阳性,只有直肠感染猴S172在7d和42d时出现较高病毒滴度;血浆病毒载量检测阳性出现先后顺序为静脉感染、直肠感染、阴道感染,14d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血浆抗体检测从第14天开始3种途径感染的恒河猴体内抗体均为阳性;感染后CD4+/CD8+比值下降,在第28天时出现比例倒置。结论经不同途径均成功感染恒河猴后在病毒分离和血浆病毒载量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v 感染 黏膜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游离SIVmac239病毒与T细胞介导两种方式感染内皮细胞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黄丹 丛喆 +2 位作者 徐珮 薛婧 魏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0,共6页
目的比较游离病毒感染与T细胞介导的感染方式对SIV感染内皮细胞的影响,探索SIVmac239感染内皮细胞的主要途径,从而为SIV入侵血脑屏障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游离SIV病毒直接感染内皮细胞和SIV感染的CEMx174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 目的比较游离病毒感染与T细胞介导的感染方式对SIV感染内皮细胞的影响,探索SIVmac239感染内皮细胞的主要途径,从而为SIV入侵血脑屏障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游离SIV病毒直接感染内皮细胞和SIV感染的CEMx174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的两种方式,通过巢式PCR、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ting以及ELISA检测内皮细胞的感染程度。结果两种感染方式都能在内皮细胞内检测到前病毒DNA,感染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时,内皮细胞内前病毒DNA含量,SIV P27蛋白表达量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27含量远高于游离病毒直接感染的方式。结论细胞介导的感染方式相较于游离病毒直接感染方式对内皮细胞的感染能力更强,可能是SIV病毒入侵血脑屏障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v 艾滋病脑病 内皮细胞 P27
下载PDF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多次直肠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卫 刘克剑 +3 位作者 吴芳新 丛喆 陈霆 魏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多次直肠粘膜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建立小剂量多次直肠粘膜暴露模型,测定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了解病毒复制水平,测定外周CD4+T细胞绝对数了解疾病进展情况,测定T细胞亚群和外周单个核细胞I...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多次直肠粘膜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建立小剂量多次直肠粘膜暴露模型,测定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了解病毒复制水平,测定外周CD4+T细胞绝对数了解疾病进展情况,测定T细胞亚群和外周单个核细胞IFN-γ分泌情况了解机体细胞免疫状况。结果小剂量SIVmac239病毒多次暴露能导致病毒通过直肠粘膜进入动物体内,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变化,但未见SIVmac239典型感染。病毒多次直肠暴露诱导出特异性细胞免疫,但与普通病毒感染相比,水平较低。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猴免疫缺陷病毒小剂量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作用,为HIV疫苗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vMAC239 直肠 粘膜 暴露 细胞免疫
下载PDF
SIVmac239毒株经静脉及直肠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颂 赖春辉 +2 位作者 吴小闲 卢耀增 卢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6-160,I0001,共6页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毒株经静脉及直肠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后的生物学特性和症状表现,并比较由感染途径不同导致的差异,为该模型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IVmac239毒株经静脉感染19只中国恒河猴,经直肠感染6只中国恒...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毒株经静脉及直肠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后的生物学特性和症状表现,并比较由感染途径不同导致的差异,为该模型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IVmac239毒株经静脉感染19只中国恒河猴,经直肠感染6只中国恒河猴,观察至感染后232或168d,比较其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特异性抗体滴度、CD4+T细胞数量、血浆病毒载量、淋巴结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的变化。结果所有猴均出现SIV抗体阳转。在静脉感染猴,感染后10d检测到SIV特异的IgM,而直肠感染猴始终未能检测到。在感染后168d,静脉感染猴的SIV特异性IgG的平均水平较直肠感染猴高10倍。在观察期内,直肠感染组的CIM+T细胞数下降不如静脉感染组显著。所有猴的血浆SIV载量均在感染后10—14d达到高峰(10^7拷贝/ml左右),约2个月后降至平台期(10^3-10^4拷贝/ml)。2只静脉感染猴及1只直肠感染猴在感染后150—210d死于猴免疫缺陷综合征,呈快速进展型改变。结论 SIVmac239毒株静脉及直肠感染接种中国恒河猴,均可建立慢性的SIV感染,其特征与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的改变相似,均可以作为良好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动物模型,尤其有助于预防性或治疗性AIDS疫苗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MAC239 中国恒河猴
下载PDF
PCR技术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模型中的应用
10
作者 丛喆 涂新明 +5 位作者 蒋虹 魏强 佟巍 孙敏 于浩 秦川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S1期-,共2页
[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 [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天,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天,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天下降到4/9,到42天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RT-PCR 巢式PCR 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 病毒分离
下载PDF
淫羊藿苷体外抑制SIV感染诱导的CEMx174细胞凋亡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奉学 张俊丽 +3 位作者 符林春 邓文娣 吴爱武 王新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4-687,共4页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体外抑制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复制作用和抑制SIV感染诱导的CEMx174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细胞病变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了淫羊藿苷对SIV复制的抑制作用,Annexin V和Propidiumiod...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体外抑制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复制作用和抑制SIV感染诱导的CEMx174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细胞病变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了淫羊藿苷对SIV复制的抑制作用,Annexin V和Propidiumiodide(PI)双染法测定淫羊藿苷对SIV感染导致CEMx174细胞凋亡的作用,放免法测定了SIV感染CEMx174细胞内cAMP含量和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了PKA依赖的组蛋白磷酸化的水平。结果用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处理细胞后结果表明,其半数毒性浓度为134mg·L-1,半数抑制浓度是26mg·L-1,治疗指数为5.15。淫羊藿苷对感染细胞凋亡的抑制要比正常细胞为高(P<0.05)。50mg·L-1淫羊藿苷作用病毒感染细胞15min后降低正常和感染细胞内的cAMP含量,但对感染细胞的cAMP含量影响更加明显。50mg·L-1淫羊藿苷可以显著下调感染和正常细胞的PKA活性(P<0.05)。病毒感染可以使磷酸化的组蛋白-H3升高,50 mg·L-1淫羊藿苷作用2h后,可以降低磷酸化组蛋白-H3的水平。结论淫羊藿苷体外对SIV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SIV-mac251感染导致的细胞凋亡是cAMP-PKA信号转导通路激活的结果,而短时间淫羊藿苷处理SIVmac251感染的CEMx174细胞可以暂时减缓SIVmac251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猴免疫缺陷病毒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中研Ⅰ、Ⅱ号方对猴SIV感染模型免疫功能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淑玲 关崇芬 +1 位作者 王慧 翁新愚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 :中研Ⅰ、Ⅱ号复方对恒河猴感染SIVmac、SIVmac2 5 1实验观察T、B淋巴细胞增殖 ,血清 β2 -MG含量 ,T细胞亚群变化的实验研究。方法 :以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及SIVmac2 5 1感染猴 ,检测猴T、B细胞增殖变化 ,对感染猴血清 β2 -MG... 目的 :中研Ⅰ、Ⅱ号复方对恒河猴感染SIVmac、SIVmac2 5 1实验观察T、B淋巴细胞增殖 ,血清 β2 -MG含量 ,T细胞亚群变化的实验研究。方法 :以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及SIVmac2 5 1感染猴 ,检测猴T、B细胞增殖变化 ,对感染猴血清 β2 -MG含量测定及对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数检测 ,观察中研Ⅰ、Ⅱ号对感染动物免疫调节作用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中研Ⅰ号能提高感染动物T、B细胞增殖。中研Ⅱ号提高模型动物CD4+ T细胞百分比 ,并降低动物血清 β2 -MG含量。结论 :中研Ⅰ、Ⅱ号复方均能提高感染动物免疫功能 ,并对动物免疫细胞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Β2-MG CD4^+T细胞 细胞增殖 中研I号 中研Ⅱ号
下载PDF
中国恒河猴感染SIV后T淋巴细胞初始、记忆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颂 吴小闲 +8 位作者 卢耀增 潘菊华 王阶 黄世敬 赖春辉 郭卫中 孙丽华 鲍琳琳 卢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3-488,共6页
目的:对中国恒河猴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后CD4T初始、记忆亚群的细胞进行分析,了解各亚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在AIDS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使用SIVmac239毒株感染20只中国恒河猴,观察18个月;在感染前、后各时间点,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T... 目的:对中国恒河猴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后CD4T初始、记忆亚群的细胞进行分析,了解各亚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在AIDS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使用SIVmac239毒株感染20只中国恒河猴,观察18个月;在感染前、后各时间点,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进行病毒载量的检测;使用CD3/CD4/CD28/CD95表面标记的组合,进行CD4及其初始/记忆亚群比例的流式分析,并结合血常规检测的结果计算CD4及其各亚群的绝对数。结果:得到了CD4各个亚群在SIV感染后的变化曲线;并发现SIV感染后CD4减少的主体是中央型记忆(CM)CD4+T细胞;而初始型CD4+T在半数动物逐渐缓慢减少,但个体间差异较大。此外,还发现快速进展型RM449猴在死亡前其初始型及CM CD4仍较高,但其初始型CD4细胞在流式图上存在着类似"转化阻滞"的现象。结论:本研究展示了CD4细胞的初始、记忆亚群在感染SIV后的变化规律;对其进行细分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体内免疫状态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观察、免疫状态评估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中国恒河猴 T细胞 记忆细胞亚群
下载PDF
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前病毒DNA拷贝数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4
作者 丛喆 涂新明 +5 位作者 李兆忠 许琰 蒋虹 佟巍 卢圣栋 魏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680-683,690,共5页
目的建立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前病毒DNA。方法巢式RT-PCR扩增SIVmac251病毒RNA gag基因上1360-1837之间的长度为477 bp的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pGEM T载体上,构建pGEM-SIVgag477质粒。该质粒经... 目的建立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前病毒DNA。方法巢式RT-PCR扩增SIVmac251病毒RNA gag基因上1360-1837之间的长度为477 bp的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pGEM T载体上,构建pGEM-SIVgag477质粒。该质粒经大量扩增纯化后定量,10倍系列稀释后,做出标准曲线,作为SIV前病毒DNA荧光定量检测的外标准品。结果应用Roche公司FastStart DNA Master SYBR GreenⅠKit,该标准品可精确定量到10 copies/μL。结论制备的pGEM-SIVgag477质粒外标准品纯度高,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实时定量PCR法特异性、敏感性高,稳定性好,可用于定量测定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前病毒DNA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前病毒D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
下载PDF
TUNEL法检测重组vMIP-Ⅱ对SIV感染模型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宏艳 孙晗笑 《四川医学》 CAS 2005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 探讨TUNEL技术检测的vMIP -Ⅱ对SIV感染的猴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是否与其引起的感染淋巴组织中细胞的增殖有关。方法 取 3个剂量组的vMIP -Ⅱ注射治疗后的SIV感染模型的淋巴组织标本 ,用TUNEL法检测每个剂量组动物模型... 目的 探讨TUNEL技术检测的vMIP -Ⅱ对SIV感染的猴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是否与其引起的感染淋巴组织中细胞的增殖有关。方法 取 3个剂量组的vMIP -Ⅱ注射治疗后的SIV感染模型的淋巴组织标本 ,用TUNEL法检测每个剂量组动物模型淋巴细胞凋亡率。结果 vMIP -Ⅱ治疗的 3个剂量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组间相比细胞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结论  3个剂量组的vMIP Ⅱ对SIV感染后的猴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凋亡无影响 ,但药物剂量与细胞凋亡率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vMIP-Ⅱ siv 凋亡
下载PDF
重组病毒巨噬细胞炎性蛋白抗SIVmac251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闫莉 孙晗笑 《四川医学》 CAS 2005年第11期1192-1194,共3页
目的研究重组病毒巨噬细胞炎性蛋白vMIP体外抗猴艾滋病毒SIVmac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分别在SIVmac接种前后将敏感细胞系与重组vMIP作用,检测细胞系病变(CPE)情况和病毒滴度水平,培养上清P27抗原水平。结果先用重组vMIP处理过的细胞,病... 目的研究重组病毒巨噬细胞炎性蛋白vMIP体外抗猴艾滋病毒SIVmac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分别在SIVmac接种前后将敏感细胞系与重组vMIP作用,检测细胞系病变(CPE)情况和病毒滴度水平,培养上清P27抗原水平。结果先用重组vMIP处理过的细胞,病毒感染后细胞病变程度很轻,培养上清P27抗原和病毒滴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先感染病毒再用重组vMIP处理组,病毒P27抗原水平和细胞内病毒滴度水平也显著降低,但降低程度不如先用重组vMIP处理后感染病毒组。结论重组vMIP有明显的抑制病毒进入靶细胞和保护靶细胞免受病毒感染的作用,进入靶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已感染细胞的病毒抑制作用;说明主要作用机制为阻止病毒进入靶细胞,同时可能也通过某种机制抑制细胞内SIVmac病毒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病毒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vMIP siv
下载PDF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双抗原夹心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季芳 刘晓明 饶军华 《实验动物科学》 2008年第3期26-29,共4页
目的研制灵敏、特异的检测血清中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的双抗原夹心ELISA(dsELISA)诊断试剂盒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包膜蛋白(gp41)作为包被用抗... 目的研制灵敏、特异的检测血清中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的双抗原夹心ELISA(dsELISA)诊断试剂盒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包膜蛋白(gp41)作为包被用抗原,建立dsELISA诊断方法。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筛选试剂,研制ELISA诊断试剂盒,经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考核试剂盒的质量,并与美国BIORELIANCE公司试剂盒进行比较,将结果经美国VRL验证,判断本试剂盒与美国BIORELIANCE公司试剂盒两者之间的符合率。结果该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稳定性和准确性。4℃条件下能保存8个月,与其他血清无交叉反应,与美国BIORELIANCE公司试剂盒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6%。结论研制成功的实验猴SIV ELISA检测试剂盒可用于临床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双抗原夹心ELISA法 试剂盒
下载PDF
肠道嗜性和神经嗜性SIV毒株Gp120序列变异特点的比对分析
18
作者 徐珮 丛喆 +5 位作者 陈霆 王卫 薛婧 骆杨 吴小闲 魏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6,17,共7页
目的研究SIVmac239在不同中国恒河猴体内由于免疫压力出现的病毒Env区的变异进化情况。比对分析可形成AIDS相关肠病和脑病的SIV病毒其Gp120序列的差异及特点。方法四株SIVmac239感染晚期发病恒河猴PBMC中分离的病毒及两株神经嗜性SIVmac... 目的研究SIVmac239在不同中国恒河猴体内由于免疫压力出现的病毒Env区的变异进化情况。比对分析可形成AIDS相关肠病和脑病的SIV病毒其Gp120序列的差异及特点。方法四株SIVmac239感染晚期发病恒河猴PBMC中分离的病毒及两株神经嗜性SIVmac251病毒,通过有限稀释分离培养病毒单克隆,提取病毒RNA后反转录,PCR扩增病毒gp120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同时分析两组不同嗜性毒株Gp120氨基酸序列及糖基化位点的变化情况。结果 SIVmac239在四只恒河猴体内发生不同的变异进化。肠道嗜性毒株与神经嗜性毒株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集中在V1和V4区,肠道嗜性毒株在V4区与一个糖基化位点的增加,而神经嗜性毒株的糖基化位点的变化都发生在保守区C1、C2和C3。结论 SIV肠道嗜性和神经嗜性的增强分别与包膜蛋白Gp120上V4区糖基化位点的增加和C1区的糖基化位点缺失相关,两种嗜性的差异并不表现在与嗜性形成有紧密联系的V3区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v GP120 变异 肠道嗜性 神经嗜性 糖基化位点
下载PDF
负载SIV抗原肽的中国恒河猴Mamu-B*1703可溶性单体及其四聚体的制备和鉴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笑迎 欧阳东云 +4 位作者 何贤辉 徐丽慧 施焕敬 高琦 郭贺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目的:制备负载SIV抗原肽的中国恒河猴Mamu-B*1703可溶性单体及其四聚体。方法:以含Mamu-B*1703重链cDNA序列的pMD19-T克隆为模板,通过PCR的方法克隆Mamu-B*1703重链基因,进而构建羧基端融合生物素化酶BirA底物肽(BSP)的Mamu-B*1703重链... 目的:制备负载SIV抗原肽的中国恒河猴Mamu-B*1703可溶性单体及其四聚体。方法:以含Mamu-B*1703重链cDNA序列的pMD19-T克隆为模板,通过PCR的方法克隆Mamu-B*1703重链基因,进而构建羧基端融合生物素化酶BirA底物肽(BSP)的Mamu-B*1703重链胞外域融合蛋白的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β微球蛋白、SIV抗原肽共存时,通过稀释法复性可溶性Mamu-B*1703单体,经生物素化并纯化后与荧光素标记的链亲和素按4∶1的比例混合形成四聚体。结果:ELISA检测显示获得具有正确构象的负载SIV抗原肽的Mamu-B*1703四聚体。结论:印度恒河猴Mamu-B*1701特异性抗原肽IW9,与中国恒河猴的Mamu-B*1703相结合形成可溶性Mamu-B*1703/IW9单体和四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猴 Mamu-B*1703 猴免疫缺陷病毒 四聚体
下载PDF
分泌IL-10的B细胞在HIV-1/SIV疾病进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作用
20
作者 刘本波 赵明亮 +3 位作者 张明旭 肖裕 郑永唐 田仁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1-399,共9页
目的探讨猴免疫缺陷病毒mac239(SIVmac239)感染的中国猕猴动物模型中分泌IL-10的B细胞(B10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在AIDS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IVmac239感染的中国猕猴中CD4+T细胞、CD8+T细胞及B细胞数、B10细胞比率... 目的探讨猴免疫缺陷病毒mac239(SIVmac239)感染的中国猕猴动物模型中分泌IL-10的B细胞(B10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在AIDS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IVmac239感染的中国猕猴中CD4+T细胞、CD8+T细胞及B细胞数、B10细胞比率、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及KI-67抗原(ki67)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血浆病毒载量、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L-6的表达,并用SPSS20.0分析B10细胞在病毒感染后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上述免疫学指标和病毒载量的关联性。结果SIV感染导致B细胞数减少,B细胞活化和增殖增加;SIV感染导致B10细胞比率增加;感染急性期B10细胞比率与其他检测因素关联性不显著,感染慢性期其与CD4^(+)T细胞数、TNF-α表达水平、ki67^(+)CD4^(+)T细胞比率、CTLA4^(+)CD4^(+)T细胞比率、CD4^(+)T细胞功能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病毒载量呈显著正相关,但是其与多数CD8^(+)T细胞参数的关联性均不显著。结论SIV感染慢性期,B10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症反应的同时也加剧了CD4^(+)T细胞的丢失,从而使得病毒复制失控,疾病进程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实时定量PCR 疾病进程 病毒复制 免疫学指标 B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