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学家高罗佩的道教文化观——以《大唐狄公案》道教书写为中心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9-57,共9页
在《大唐狄公案》这部由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的推理断案小说中,以《朝云观》为代表的道教故事篇章不仅多角度地呈现了丰富的道教文化,而且亦于其间隐伏了对于道教的反讽性表述。同时,《大唐狄公案》中的涉佛与涉道篇章既在佛、道形象反面... 在《大唐狄公案》这部由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的推理断案小说中,以《朝云观》为代表的道教故事篇章不仅多角度地呈现了丰富的道教文化,而且亦于其间隐伏了对于道教的反讽性表述。同时,《大唐狄公案》中的涉佛与涉道篇章既在佛、道形象反面化方面具有相似性,又在正邪人物设置及艺术形象人性化诠释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有关道教的文学表述不仅承载着高罗佩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想象,也反映了其对待道教文化由感性认同到理性思辨的内在认知历程,并投射出他在对以道教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扬中所秉持的辩证精神与科学审视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罗佩 《大唐狄公案》 道教文化 反讽手法 佛、道异同
下载PDF
世德堂本《西游记》儒释道心学观异同辨析
2
作者 杨国学 《运城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6,13,共7页
《西游记》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对儒、释、道三家的"心学观"作了形象描绘:即追求儒家"内圣"境界的"正心诚意"论,印证成佛之路的"明心见性"说,阐释道教登仙路径的"修心炼性"说。三者相... 《西游记》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对儒、释、道三家的"心学观"作了形象描绘:即追求儒家"内圣"境界的"正心诚意"论,印证成佛之路的"明心见性"说,阐释道教登仙路径的"修心炼性"说。三者相互补充,阐扬了"三教合一"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儒释道 心学 异同
下载PDF
论儒家至乐与释老至乐的同异 被引量:2
3
作者 罗昆 李煌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90,共4页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中的精神境界问题,而且也是儒家的至乐问题。与道家和佛家相比,儒家的至乐———“孔颜之乐”,既有与其他两家相似之点,也有其相异之处。通过比较儒、释、道三家关于“至乐”观点的同异,可以清楚地...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中的精神境界问题,而且也是儒家的至乐问题。与道家和佛家相比,儒家的至乐———“孔颜之乐”,既有与其他两家相似之点,也有其相异之处。通过比较儒、释、道三家关于“至乐”观点的同异,可以清楚地认识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是区别儒释道“至乐”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儒释道 同异 至乐
下载PDF
论苏轼簪花的大乐与小乐——《吉祥寺赏牡丹》的文化学阐释
4
作者 胡颖佳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57-60,109,共4页
苏轼在其诗中多次描写过男子簪花的习俗。其中,以诗歌《吉祥寺赏牡丹》最具特色。这首诗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八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众人簪花的情景,展示了一位性格饱满的苏轼。他既享受着与万民同乐的人生大乐,又追求着观览山水、自适自... 苏轼在其诗中多次描写过男子簪花的习俗。其中,以诗歌《吉祥寺赏牡丹》最具特色。这首诗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八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众人簪花的情景,展示了一位性格饱满的苏轼。他既享受着与万民同乐的人生大乐,又追求着观览山水、自适自足的小乐。他既保持了强烈的淑世情怀,是儒家仁政的坚守者,又吸收了释、老"万物齐一"的思想,是"为老不尊"的叛逆者。这种能入能出、舒卷自如的人生境界,既是对儒家思想的坚守,又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最终形成了他圆通自足的文化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簪花 淑世情怀 儒释道 万物一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