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Methanolic and Aqueous Extracts of Griffonia simplicifolia (Fabaceae) on the Inhibition of Falciformation of Human Hb SS Erythrocytes
1
作者 Joel Akakpo-Akue Gnamien Marcel Ahon +5 位作者 Tatiana Kangah Mireille Kplé Loukou Marie Louise Djaha Fofie Yvette Sanogo Ibrahime Bahi Calixte Djaman Allico Joseph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CAS 2023年第1期24-35,共12页
Sickle cell disease (SCD) is a genetic blood disorder that affects the shape and transportation of red blood cells (RBCs) in blood vessels, leading to various clinical complications. Sickle cell disease is a widesprea... Sickle cell disease (SCD) is a genetic blood disorder that affects the shape and transportation of red blood cells (RBCs) in blood vessels, leading to various clinical complications. Sickle cell disease is a widespread genetic disease in Black Afric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sickling inhibition activity of Griffonia simplicifoli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est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major group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esent in the Griffonia simplicifolia leaves extracts and the modified Emmel test was used to perform the study of sickling inhibition activity. The OECD 423 toxicity study showed that at a single dose of 2000 mg/kg bw, Griffonia simplicifolia leaves extracts are not toxic. All tested substances inhibit erythrocyte falciformation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The percentages of inhibition were 50.35%, 73% and 94.23% for aqueous extract, hydromethanolic extract and phenylalanine respectively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15 mg/mL. The methanolic extract (70%) had higher activity compared to the aqueous extrac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Griffonia simplicifolia extracts have some potential to be used as alternative antisickling therapy in SC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iffonia simplicifolia Antisickling Aqueous Extract Methanolic Extract SS Erythrocyte
下载PDF
Valorization of Griffonia simplicifolia Seed Oil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A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2
作者 Kosi Mawuéna Novidzro Kwami Aldo Eric Kolor +1 位作者 Sassou Megnassan Kossi Honoré Koumaglo 《Engineering(科研)》 2023年第11期759-781,共23页
Bio-derived oxygenated hydrocarbons, such as mixtures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biodiesel), are promising alternatives for alleviat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preventing... Bio-derived oxygenated hydrocarbons, such as mixtures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biodiesel), are promising alternatives for alleviat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preventing petroleum resource depletion. However, the selection of a viable feedstock for competitive biodiesel production remains challenging. Recent studies focusing on Griffonia simplicifolia seeds, the sole plant industrially exploited for 5-hydroxy- tryptophan (5-HTP) extraction, have shown that G. simplicifolia seed oil (GSO) can be solvent-extracted directly from ground seeds or the remaining seed cakes obtained after 5-HTP extraction with quantitative yields. This work documents the conversion of GSO into biodiesel through homogeneous base-catalyzed transesterification. The refractive index and density of the obtained methyl ester mixtur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oil-to-methanol molar ratio,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1.43 wt% FFA oil, 63.5C, 60 min, and 1:9 oil/MeOH molar ratio with 1.2 wt% NaOH or 1.3 wt% KOH as catalysts,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reache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otential for diminution of the refractive index and density between the NaOH and KOH catalysts. The predicted fuel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determined by GC-MS showed that G. simplicifolia biodiesel exhibited a cetane index of 50.29,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of 34.97 MJ/L, cloud point of -1.03°C, kinematic viscosity of 4.07 mm<sup>2</sup>/s, and oxidative stability of 0.65 h. Apart from its unfavorable oxidative stability and slightly lower energy density compared to petrodiesel, all other calculated parameters met the current standards. The valorization concept proposed in this study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5-HTP extraction process, preferably using the remaining dry seed cakes as raw materials to maximize revenue in a bioeconomic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iffonia simplicifolia Seed Cakes Vegetable Oil BIODIESEL
下载PDF
SALVIANOLIC ACID H,A NEW DEPSIDE FROM SALVIA CAVALERIEI VAR.SIMPLICIFOLIA 被引量:7
3
作者 Hai Jun ZHANG Lian Niang L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1 Xian Nong Tan Street,Beijing 100050,China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6期501-504,共4页
A new depside named salvianolic acid H was isolated from the aqueous extract of Salvia cavaleriei vat.simplicifolia,along with salvianolic acid A,B,C,isosalvianolic acid C,lithospermic acid, rosmarinic acid,R-(+)-β-(... A new depside named salvianolic acid H was isolated from the aqueous extract of Salvia cavaleriei vat.simplicifolia,along with salvianolic acid A,B,C,isosalvianolic acid C,lithospermic acid, rosmarinic acid,R-(+)-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acid and protocatechualdehyde.Rosmarinic acid was obtained as the major compon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H CC LH SALVIANOLIC ACID H A NEW DEPSIDE FROM SALVIA CAVALERIEI VAR.simplicifolia VAR ACID
下载PDF
我国单叶蔓荆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14
4
作者 梁芳 周香珍 曹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21638-21640,共3页
[目的]调查我国单叶蔓荆的资源状况,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走访调查和实地样方调查的方法分别对我国单叶蔓荆野生和栽培资源进行调查。[结果]与第3次中药资源普查相比,除江西省单叶蔓荆分布面积增加... [目的]调查我国单叶蔓荆的资源状况,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走访调查和实地样方调查的方法分别对我国单叶蔓荆野生和栽培资源进行调查。[结果]与第3次中药资源普查相比,除江西省单叶蔓荆分布面积增加外(增加15.5%),其余各省分布面积均明显减少。从目前资源拥有量状况来看,单叶蔓荆处于原始状态的为876.33 hm2,占总数的31.3%;处于被轻度采挖的为405.00 hm2,占总数的14.4%;处于被过度采挖的为625.33 hm2,占总数的22.3%;处于残存的为895.64hm2,占总数的32.0%。[结论]我国单叶蔓荆资源正在减少,人们对其资源保护的认识不够,需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 资源调查 分布范围 分布面积 年蕴藏量
下载PDF
鄱阳湖沙地沙漠化过程中单叶蔓荆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魏宗贤 周赛霞 +3 位作者 彭焱松 桂忠明 牛艳丽 詹选怀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0-626,共7页
在鄱阳湖沙地不同沙化程度区开展单叶蔓荆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增加,多年生草本和灌木逐渐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至重度沙化时,沙地植被明显退化,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和不均匀;在不同程度沙化区和植... 在鄱阳湖沙地不同沙化程度区开展单叶蔓荆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增加,多年生草本和灌木逐渐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至重度沙化时,沙地植被明显退化,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和不均匀;在不同程度沙化区和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结构具有递进性和渐变性;在沙山治理过程中,可进行单叶蔓荆和禾本科植物配植,以达到沙地植被恢复重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单叶蔓荆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厚度沙埋下植物光合特性变化与补偿性生长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瑞莲 贾有余 +1 位作者 侯月利 石琳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8111-8119,共9页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对海岸沙地不同株型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 Cham)在不同厚度沙埋处理下土壤温度、湿度,沙上叶片鲜重(FW)和干重(DW)、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测定以揭示沙埋后植物的快...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对海岸沙地不同株型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 Cham)在不同厚度沙埋处理下土壤温度、湿度,沙上叶片鲜重(FW)和干重(DW)、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测定以揭示沙埋后植物的快速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补偿性生长在其耐沙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厚度沙埋下,土壤表层含水量最低和温度最高(40℃),随着沙埋厚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而土壤温度(28℃)降低。轻度和中度沙埋5 d和10 d,幼株和成株沙上叶片鲜重(FW)和干重(DW)增加,单叶蔓荆成株沙上顶部叶片FW分别较对照增加27%和29%;DW较对照增加23%和27%,并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幼株和成株单叶蔓荆对照和不同厚度沙埋下沙上叶片Pn、Tr、Gs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双峰型",且植株上部叶片Pn、Tr、Gs高于下部叶片。但在轻度和中度沙埋处理下,幼株和成株单叶蔓荆叶片Pn、Tr、Gs增加并高于对照,成株在光合第一个高峰期顶部叶片Pn分别较对照高13%和24%,Tr分别较对照增加33%和72%,Gs较对照分别增加了55%和27%。研究表明,沙埋下植株快速生长和叶片物质积累加速与光合作用增高呈正相关。沙埋胁迫激活植株补偿生长是引起植物Pn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原因。而沙埋使叶片损失导致植物能量代谢失衡是激活补偿生长的内因,沙埋使植物下部处于低温潮湿环境是补偿生长的外因。沙埋胁迫下植物补偿生长在其维持能量和物质代谢平衡和适应沙埋中起重要作用,是单叶蔓荆适应沙埋的重要生理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埋 单叶蔓荆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补偿性生长
下载PDF
海岸单叶蔓荆沙埋胁迫下碳水化合物变化与其耐沙埋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周瑞莲 杨淑琴 +3 位作者 贾有余 黄清荣 解卫海 刘晓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729-7737,共9页
选择烟台海岸沙地抗沙埋强的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为试材,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根据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进行了轻度(1/3茎长)、中度(2/3茎长)和重度半埋以及全埋处理。在沙埋20d后,测定了不同沙埋处理下匍匐茎各段上... 选择烟台海岸沙地抗沙埋强的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为试材,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根据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进行了轻度(1/3茎长)、中度(2/3茎长)和重度半埋以及全埋处理。在沙埋20d后,测定了不同沙埋处理下匍匐茎各段上匍匐茎长度、枝条高度、不定根长度,以及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含量,以探讨单叶蔓荆碳水化合物变化和转化在其耐沙埋中作用。结果显示,在轻度、中度半埋和全埋下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被沙埋匍匐茎处有大量不定根生成;同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高和纤维素含量下降,尤其是生长最快的匍匐茎顶部(如轻度半埋),茎中可溶性糖较低、淀粉增加最多,纤维素最低。但是被重度半埋和全埋的匍匐茎生长较少,茎中纤维素含量较多、淀粉含量较少。研究表明,沙埋是一种胁迫,它损伤叶片、扰乱碳水化合物代谢平衡。但它又是胁迫信号使植物产生适应性反应,它使未遭沙埋的匍匐茎顶端通过加速碳水化合物转化、分解纤维素、提高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为顶端生长提供能量和营养,以加速匍匐茎快速生长摆脱沙埋。同时沙埋部位枝叶通过分解其纤维素,产生更多的可溶性糖和淀粉为匍匐茎不定根生长提供能量。因此,沙埋后匍匐茎内碳水化合物的转化是其快速生长和摆脱沙埋的能量来源而在其适应沙埋生长中起重要作用。单叶蔓荆对沙埋的适应性反应表现了其具有表型可塑性特性,该特性是其沙埋后维护匍匐茎顶部快速生长、不定根形成、碳水化合物转化以及具有较高抗沙埋能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埋 单叶蔓荆 碳水化合物 抗沙埋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蔓荆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 被引量:9
8
作者 胥秀英 郑一敏 +1 位作者 杨艳红 傅善权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09-610,共2页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蔓荆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采用Shimadzu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H3PO4溶液(50∶5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4nm,柱温室温,用外标法定量,测定蔓荆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结...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蔓荆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采用Shimadzu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H3PO4溶液(50∶5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4nm,柱温室温,用外标法定量,测定蔓荆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木犀草素的线性范围0.0325~0.39μg,r=0.9999,回收率101.13%,RSD2.1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线性关系良好,可用于蔓荆子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荆子 木犀草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蔓荆子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9
作者 田华 杜婷 +3 位作者 黄开合 杨光义 叶方 孙荣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9期29-30,共2页
蔓荆子为解表的传统中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痛证如感冒头痛、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头痛等、急性结膜炎、慢性支气管炎、胃炎、预防癌症、老年性白内障等疾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蔓荆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工作,旨在为增加蔓荆子的... 蔓荆子为解表的传统中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痛证如感冒头痛、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头痛等、急性结膜炎、慢性支气管炎、胃炎、预防癌症、老年性白内障等疾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蔓荆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工作,旨在为增加蔓荆子的临床应用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三叶蔓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大血藤的rDNA 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宏意 廖文波 +1 位作者 陈月琴 屈良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7-740,720,共5页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9个样品和单叶血藤1个样品进行nrDNA ITS序列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大血藤和单叶血藤ITS的长度为634~635bp;其中ITS1为233bp,5.8S为163bp,ITS2的长度为238~239bp。以串果藤为外类群构建最...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9个样品和单叶血藤1个样品进行nrDNA ITS序列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大血藤和单叶血藤ITS的长度为634~635bp;其中ITS1为233bp,5.8S为163bp,ITS2的长度为238~239bp。以串果藤为外类群构建最大简约树,大血藤和单叶血藤的10个样品构成一个单系类群,并且得到了自展值100%的支持。根据大血藤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单叶血藤在陕西的出现,以及分子数据的分析结果,华中区系可能是大血藤的现代分布中心,而且大血藤分布呈华中区系、华东区系、西南区系地带性的分化。这种地带性分化,更多的跟其地理、气候、环境等协同进化有关。陕西宁陕县的大血藤和单叶血藤这两个样品,ITS长度均为635bp,核苷酸差异值只有0.0032。与其他样品相比,单叶血藤与大血藤(陕西)在ITS2的一个信息位点同时发生了颠换,并且都有碱基插入现象,表现出地理特异性。单叶血藤与大血藤其它9个样品的核苷酸差异值仅在0.32%~2.31%之间,远小于大多数被子植物属下种间的核苷酸差异值1.2%~10.2%。分子数据支持将单叶血藤合并到大血藤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藤 NRDNA ITS 单叶血藤 地带性分化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体强 吴锦忠 +1 位作者 余德亿 陈丽艳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99-104,共6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环氧对薄荷烷)、反-水合桧烯、β-葑基乙醇、β-荜澄茄油烯和τ-萘醇等(在早、中、晚期样中这5种成分总质量分数分别为13.778%、12.871%和15.097%),但主体成分均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3个时期样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9.6%、90.2%和94.1%)。不同采收期的蔓荆子挥发油主要成分各有特征:早期呈高蒎烷型,中期呈高乙酰氧基-对-薄荷烷型,晚期呈高对-薄荷烷(二烯)型;具代表性的首要成分分别为α-蒎烯(34.994%)、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63.943%)和dl-柠檬烯(4-薄荷烷-1,8-二烯,31.819%)。早期挥发油中质量分数较高的还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22.972%)、β-水芹烯(10.753%)、1,8-桉油精(8.151%)和桧烯(7.842%)等,而晚期有β-蒎烯(15.798%)、β-石竹烯(10.043%)和1,8-桉油精(5.927%)。此外,中期出现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总质量的6.08%);晚期不含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而出现一些沸点较高的三环倍半萜类如δ-古芸烯(3.584%)、β-荜澄茄油烯(6.7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蔓荆子 采收期 挥发油 萜类结构类型
下载PDF
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仲礼 孔冬瑞 王磊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4-668,共5页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对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2)花药壁表皮细胞具多细胞腺体。(3)药室内壁...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对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2)花药壁表皮细胞具多细胞腺体。(3)药室内壁和部分药隔细胞具纤维性加厚。(4)绒毡层细胞有两种来源,外周部分来源于初生壁细胞,近药隔部分来源于药隔细胞。绒毡层为分泌型,细胞具双核。(5)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形成的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型排列,偶有左右对称型。(6)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花粉具3孔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关节炎性痛的疗效观察及其脊髓机制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丽娜 杨建平 +1 位作者 张育文 李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0-724,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关节炎性痛的疗效并探讨其脊髓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对大鼠致炎后14 d内的痛反应情况作连续记录,且观察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第37、d)脊髓后角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结合位点和N-甲...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关节炎性痛的疗效并探讨其脊髓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对大鼠致炎后14 d内的痛反应情况作连续记录,且观察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第37、d)脊髓后角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结合位点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亚型蛋白(NMDA,NR1)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针刺条件下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电针后能明显改善炎性痛组大鼠的各痛反应指标变化(P<0.01),但仍未恢复到生理盐水组水平。(2)注射后第3、7 d各组大鼠(包括第37、d组)脊髓背角的BSI-B4结合位点和NR1表达关系比较如下:炎性痛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经电针治疗后,电针组表达较炎性痛组减弱,但仍然比生理盐水组高(P<0.01);炎性痛组和电针组大鼠NR1的表达还表现为3 d组>7 d组(P<0.01)。结论电针可以明显改善单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各类痛反应指标,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减缓炎性痛大鼠C伤害性感受器的持久发放,以及下调脊髓后角浅层NR1的表达抑制兴奋性信息的传入,从而减缓痛觉过敏的形成达到治疗炎性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天门冬氨酸 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脊髓后角 电针
下载PDF
天然野生和种植药用蔓荆子化学成分研究──Ⅰ.天然野生和种植药用蔓荆子挥发油成分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崔兆杰 罗伟丽 +1 位作者 李斌 许青 《药物分析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7-29,共3页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出挥发油,并利用不同类型的毛细管柱,找出最佳色谱分离条件,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系统将色谱分离出的35种成分进行鉴定,从中定性了21种成分,占总挥发油成分的60%。从GC-MS鉴定结果看,天...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出挥发油,并利用不同类型的毛细管柱,找出最佳色谱分离条件,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系统将色谱分离出的35种成分进行鉴定,从中定性了21种成分,占总挥发油成分的60%。从GC-MS鉴定结果看,天然野生蔓荆子比种植药用蔓荆子缺少了氯代甲烷、二氯甲烷、氯仿和1-甲氧基-4-(2-丙烯基)苯,因此,两者在挥发油成分上极为相似,有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荆子 挥发油 GC-MS-DS 化学成分
下载PDF
4种牡荆属植物来源生药的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辛海量 胡园 +2 位作者 张巧艳 郑汉臣 秦路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037-3038,共2页
目的对不同来源的蔓荆子、黄荆子、牡荆子,进行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建立基于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的快速、简便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种生药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植物分类结... 目的对不同来源的蔓荆子、黄荆子、牡荆子,进行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建立基于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的快速、简便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种生药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植物分类结果一致,可以据此进行鉴别;多个产地来源的单叶蔓荆子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地域、纬度分布及品质关系密切,可据此分为3个居群类型。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蔓荆子、黄荆子、牡荆子的鉴别,也可用于蔓荆子品质分析、种内变异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荆子 黄荆子 牡荆子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单叶蔓荆植物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宗文 韩晓弟 +1 位作者 高原 杨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15439-15440,共2页
利用生物制片与显微技术,对单叶蔓荆营养器官外部形态、解剖结构及繁殖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从植物形态学角度看,单叶蔓荆具有盐生植物的典型特点。
关键词 单叶蔓荆 形态学 盐生植物
下载PDF
单叶蔓荆子化学成分研究初报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体强 朱金荣 +1 位作者 吴锦忠 余德亿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年第5期50-52,共3页
对产于福建(莆田平海)海滨沙地的单叶蔓荆子的一般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为开发利用福建沿海沙滩单叶蔓荆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福建产单叶蔓荆子的水分、脂肪、粗蛋白及灰分含量分别为10.8%、4.05%、5.9%和3.36%,符合2005年版《中... 对产于福建(莆田平海)海滨沙地的单叶蔓荆子的一般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为开发利用福建沿海沙滩单叶蔓荆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福建产单叶蔓荆子的水分、脂肪、粗蛋白及灰分含量分别为10.8%、4.05%、5.9%和3.36%,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其重金属元素含量Pb<0.01μg/g、As<0.1μg/g、Hg<0.01μg/g、Cd为0.02μg/g、Cu为6μg/g,达到《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WM2-2001)中重金属元素限量要求。蔓荆子生药材17种氨基酸总量为3.51%(mg/100 mg),此外还检出微量γ-氨基丁酸(GABA,2.203 mg/100 g)。蔓荆子生药材中含有10种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69.6%)为主,主要成分包括棕榈酸(6.6%)、硬脂酸(5.4%)、油酸(22.0%)、亚油酸(46.0)及少量亚麻酸(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圆叶蔓荆) 蔓荆子 化学成分 资源 开发利用
下载PDF
大鼠脊髓后角内神经降压素对一级传入C纤维突触前抑制效应的形态学证据(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和 张亦农 +2 位作者 张敏海 杨世明 李宏莲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29-235,W008,共8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大鼠脊髓后角内的神经降压素是否对一级传入 C纤维进行突触前调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 ,在脊髓 ~ 层内 ,神经降压素样免疫反应性 (NTL I)的分布与来源于西非单豆素的同工凝集素 - B4( - B)的结合位点到分布...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大鼠脊髓后角内的神经降压素是否对一级传入 C纤维进行突触前调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 ,在脊髓 ~ 层内 ,神经降压素样免疫反应性 (NTL I)的分布与来源于西非单豆素的同工凝集素 - B4( - B)的结合位点到分布有部分重叠。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显微镜下 ,在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的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内 ,一些 NTL I阳性终末与变性终末形成突触性和 /或非突触性接触。以上结果表明 ,NT可通过轴轴突触和 /或非突触性轴轴接触的一级传入 C纤维的传入进行突触前抑制。此外 ,脊髓后角内还存在变性终末与含 NTL I树突形成的轴树突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髓后角 神经降压素 一级传入 C纤维 突触前 抑制效应 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 西非单豆素I-B4 辣椒素
下载PDF
单叶血藤的胚胎学研究——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文哲 盛仙永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9-352,共4页
首次报道了大血藤科植物单叶血藤的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其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基本型。周缘细胞经2次平周分裂形成4层细胞,其中有些细胞仍能进行一次平周分裂,最后分别发育为纤维状加厚的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腺质绒毡层的... 首次报道了大血藤科植物单叶血藤的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其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基本型。周缘细胞经2次平周分裂形成4层细胞,其中有些细胞仍能进行一次平周分裂,最后分别发育为纤维状加厚的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腺质绒毡层的细胞中可见乌氏体和脂质球状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正四面体型四分体。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藤科 单叶血藤 胚胎学 小孢子 雄配子体
下载PDF
加纳籽中5-羟基色氨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聂利芳 李多伟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8年第1期47-49,56,共4页
5-羟基色氨酸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尤其在加纳籽中含量居多。在体内,5-羟基色氨酸是5-羟色胺的前体,是一类重要的神经类药物。对5-羟基色氨酸的生物学作用、检测、生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对5-羟基色氨酸资源匮乏的问题提出了... 5-羟基色氨酸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尤其在加纳籽中含量居多。在体内,5-羟基色氨酸是5-羟色胺的前体,是一类重要的神经类药物。对5-羟基色氨酸的生物学作用、检测、生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对5-羟基色氨酸资源匮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纳籽 5-羟基色氨酸 生物学作用 检测方法 生产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