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olid-phase Characteristics on Centrifugal Pump Performance 被引量:11
1
作者 LI Yi ZHU Zuchao +1 位作者 HE Weiqiang HE Zhaohu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184-1189,共6页
The law governing the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the centrifugal pump channel is complicated; thus, it is difficult to examine the solid-liquid two-phase turbulent flow in the pump. Consequently, the solid-liquid two-ph... The law governing the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the centrifugal pump channel is complicated; thus, it is difficult to examine the solid-liquid two-phase turbulent flow in the pump. Consequently, the solid-liquid two-phase pump is designed based only on the unary theory. However, the obvious variety of centrifugal-pump internal flow appear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solid phase, thus changing pump performa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lid-liquid two-phase pump. In the current paper, two-phas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centrifugal pump performance tests are carried out using different solid-particle diameters and two-phase mixture concentration conditions. Inner flow features are revealed by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compar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solid-phase characteristics on centrifugal-pump performance is small when the flow rate is low, specifically when it is less than 2 m3/h. The maximum efficiency declines, and the best efficiency point tends toward the low flow-rate direction along with increasing solid-particle diameter and volume fraction, leading to reduced pump steady efficient range. 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pump head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efficiency. The efficiency and head values of the two-phase mixture transportation are even larger than those of pure-water transportation under smaller particle diameter and volume fraction conditions at the low-flow-rate region. The change of the particle volume fraction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pump performance than the change in the particle diameter.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are totally smaller than the simulated value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optimal design of centrifugal pu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liquid two phase centrifugal pump performance test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TC4钛合金表面固体粒子冲蚀损伤行为及机理研究
2
作者 郭华锋 赵恩兰 +4 位作者 杨海峰 张万利 李龙海 刘磊 何绍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28-138,共11页
目的探究TC4钛合金在固体粒子冲蚀下的损伤行为,揭示钛合金表面的冲蚀机理。方法采用自主搭建的冲蚀试验装置,以TC4钛合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正交试验法和控制变量法开展常温干砂粒冲蚀试验。通过扫描电镜综合分析冲蚀区域表面和截面... 目的探究TC4钛合金在固体粒子冲蚀下的损伤行为,揭示钛合金表面的冲蚀机理。方法采用自主搭建的冲蚀试验装置,以TC4钛合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正交试验法和控制变量法开展常温干砂粒冲蚀试验。通过扫描电镜综合分析冲蚀区域表面和截面的微观形貌,采用能谱仪分析冲蚀区域元素的组成,利用电子天平测量冲蚀磨损质量;讨论工艺参数对钛合金损伤行为及冲蚀机理的影响。结果相较于冲砂量和冲蚀角度,冲蚀距离对冲蚀量的影响更大;冲蚀量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40°附近达到峰值。结合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钛合金的损伤形式和冲蚀机理与冲蚀角度密切相关,在低攻角时形成了较狭长的犁沟和挤压唇,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容易产生二次撞击,表现为微切削机制;在中攻角时,微切削与锤击效应共存,损伤最为严重;在冲蚀角度为90°时,形成了较多的撞击坑、挤压唇及少量的疲劳剥层,主要为锤击效应引起的疲劳破坏。在低攻角时,磨料动能损失较小,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加,磨料动能损失增大,且在不同攻角下均有破碎磨料嵌入基体。结论冲蚀距离和冲砂量对钛合金冲蚀损伤的影响较为显著,冲蚀角度会影响钛合金的冲蚀机理,此研究结论可为钛合金结构件抗冲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钛合金 固体颗粒冲蚀 正交试验 数值模拟 冲蚀机理
下载PDF
催化裂化提升管T型出口气固两相流冲蚀研究
3
作者 刘忠伟 苗超 +3 位作者 何萌 王振波 朱丽云 陈昇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4-81,共8页
针对冲蚀经常导致催化裂化(FCC)提升管反应器T型出口穿孔造成介质泄漏,以及强约束出口气固两相流动紊乱导致冲蚀损伤预测难的问题,采用密集离散相模型(DDPM),耦入能量最小化多尺度曳力模型(EMMS)结合Fluent Generic冲蚀模型,模拟提升管... 针对冲蚀经常导致催化裂化(FCC)提升管反应器T型出口穿孔造成介质泄漏,以及强约束出口气固两相流动紊乱导致冲蚀损伤预测难的问题,采用密集离散相模型(DDPM),耦入能量最小化多尺度曳力模型(EMMS)结合Fluent Generic冲蚀模型,模拟提升管T型出口冲蚀规律。通过交互正交实验法考察入口速度、盲通长度、出口直径及其交互作用对冲蚀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冲蚀位置都出现在T型出口竖直管与水平管相贯处的水平位置,最大冲蚀速率都在5×10^(-4)~9×10^(-4) kg/(m^(2)·s)之间。冲蚀速率关键影响因素权重大小排序为:入口速度>出口直径>盲通长度>各因素间两两交互作用。最优组合的入口气速为8 m/s,盲通长度和出口管路直径与进口直径之比均为1,此时冲蚀速率最小,小于1×10^(-4) kg/(m^(2)·s)。研究结果对于提升管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蚀磨损 提升管反应器 正交实验 气固两相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虚拟试验技术研究综述
4
作者 程博 宋媛 +2 位作者 陈欣欣 钱程远 许健 《测控技术》 2024年第1期1-8,49,共9页
试验测试是评估武器装备性能的重要技术,为解决传统试验方式存在的资源成本高、试验性能难以预示等问题,将虚拟试验技术与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测试领域结合,以缩短发动机试验周期、降低测试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基于固体火箭发动机主要... 试验测试是评估武器装备性能的重要技术,为解决传统试验方式存在的资源成本高、试验性能难以预示等问题,将虚拟试验技术与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测试领域结合,以缩短发动机试验周期、降低测试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基于固体火箭发动机主要试验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固体火箭发动机虚拟试验的总体架构,阐述了虚拟试验中需要构建的模型和结果的校核验证,进一步展望了科研人员未来可挖掘的潜在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试验 固体火箭发动机 一致性评估 仿真建模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仿真与模型优化研究
5
作者 苏日泰 李卓 姜皓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被动引射式高模试验研制周期久、成本高的问题,基于N-S方程与S-A模型,利用小扩张比喷管与小尺寸不同直径的高空舱、扩压器、压力远场域对高空模拟试车中的发动机建压、稳压、降压段进行数值仿真,同时分析各模型各阶...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被动引射式高模试验研制周期久、成本高的问题,基于N-S方程与S-A模型,利用小扩张比喷管与小尺寸不同直径的高空舱、扩压器、压力远场域对高空模拟试车中的发动机建压、稳压、降压段进行数值仿真,同时分析各模型各阶段高空舱及扩压器内流场结构。结果表明,在发动机压强达到稳定时,大尺寸高空舱相对于小舱而言舱内压强更加稳定,其引射系统中扩压器扩压效果更好,对舱内气体抽吸能力也更强。而大长径比扩压器在引射系统内的减速增压效果相对小长径比而言不明显,气流通过激波时压强与马赫数的变化量分别在2KPa和0.04以内,在扩压器出口处的计算误差与压力远场域的设定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高空模拟试车 数值仿真 扩压器
下载PDF
基于水气二相流固耦合土层注气变形规律研究
6
作者 郭小红 马健勇 +2 位作者 刘彬 李珂 高文元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2期138-146,共9页
为应对地铁联络通道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透水事故风险,在调研气压沉箱法和气压新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压隔水施工工艺。基于Biot固结理论、van Genuchten模型、达西定律和连续性定理建立了应力场、渗流场和相场耦合理论模型,提出了一种va... 为应对地铁联络通道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透水事故风险,在调研气压沉箱法和气压新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压隔水施工工艺。基于Biot固结理论、van Genuchten模型、达西定律和连续性定理建立了应力场、渗流场和相场耦合理论模型,提出了一种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和Biot固结系数反演方法,通过气压隔水可行性试验渗水量数据成功还原了试验粉土样相关参数。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粉土层注气后的空气扩散面积和地表沉降量规律。研究表明:①空气扩散面积随注气压力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地表隆起量则在注气压力>1.7倍静水压力后趋于平缓;②在粉土地层条件下,以一般地铁联络通道断面面积16m2为例,埋深由10m增加至50m,土层注气后的地表隆起量由6mm线性增加至4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反演 渗流 试验 变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核热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与启示
7
作者 彭乐钦 杨宝娥 +4 位作者 马元 高玉闪 杨岸龙 徐天罡 吴慧博 《火箭推进》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0,共17页
为解决航天任务中太阳能利用困难和化学能能力瓶颈的问题,发展空间核动力势在必行。核热火箭发动机具有运行能量转换效率高、推力调节范围广、比冲大、长驻留、启动快、可多次启停等优点,近年来再次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通过回顾美俄在... 为解决航天任务中太阳能利用困难和化学能能力瓶颈的问题,发展空间核动力势在必行。核热火箭发动机具有运行能量转换效率高、推力调节范围广、比冲大、长驻留、启动快、可多次启停等优点,近年来再次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通过回顾美俄在核热火箭发动机技术上的发展历程,梳理涉及的反应堆、发动机、推进剂管理、地面试验、系统仿真与核安全等相关的关键技术,总结美俄核热火箭发动机发展的启示,为未来空间核热火箭发动机的规划论证与技术研发提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堆芯 核热火箭 发动机 反应堆 地面试验 系统仿真
下载PDF
综采抛矸充填技术原理及抛沙试验研究
8
作者 吴玉意 刘成勇 +4 位作者 张鹏 刘文涛 黄剑斌 刘治成 王翰秋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4,共6页
目前矿山面临地表沉陷控制及固废处置难题,提出了一种“以抛代夯”的综采抛矸充填技术,基于抛矸充填技术原理,构建了抛矸运动数学模型,得到了抛矸充填基本参数。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抛矸充填模拟平台进行现场抛沙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综采抛... 目前矿山面临地表沉陷控制及固废处置难题,提出了一种“以抛代夯”的综采抛矸充填技术,基于抛矸充填技术原理,构建了抛矸运动数学模型,得到了抛矸充填基本参数。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抛矸充填模拟平台进行现场抛沙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综采抛矸充填技术的可行性及参数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抛矸过程各参数实际测量值及变化规律与理论值较为接近,可以通过理论来指导现场设计;(2)当抛射倾角为50°,抛矸速度大于8 m/s时即可满足抛矸充填需求;(3)采用抛矸充填整体充填率可达95%以上,且矸石堆积角大小较自然堆积有明显提升,充填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矸充填 固废处置 抛射参数 模拟试验
下载PDF
卧式双轴固液两相均浆设备流场试验及数值模拟
9
作者 孙建成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730-1735,共6页
溶剂萃取工艺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机械搅拌设备的土壤匀浆化效果对污染土壤修复影响显著。针对3 m3处理工况,对比分析了斜桨式与铲式2种卧式搅拌设备,采用内流场可视化试验与流场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种型式搅拌器与搅拌... 溶剂萃取工艺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机械搅拌设备的土壤匀浆化效果对污染土壤修复影响显著。针对3 m3处理工况,对比分析了斜桨式与铲式2种卧式搅拌设备,采用内流场可视化试验与流场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种型式搅拌器与搅拌转速的固液混合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转速下,与斜桨式搅拌器相比,铲式搅拌器土壤体积分数方差更小,底部固相沉积更少,应力显著降低,综合性能更好;对于铲式搅拌器,随着搅拌器转速的提高,固液两相混合效果增强,搅拌装置应力、应变略微增大,超过30 r·min-1后,固液两相混合效果基本不再变化,可作为推荐的工作转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式搅拌器 固液两相流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可视化试验
下载PDF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50
10
作者 李术才 宋曙光 +5 位作者 李利平 张乾青 王凯 周毅 张骞 王庆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3-890,共8页
围岩与水体的流固耦合作用对海底隧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很有必要开展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根据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特点,研制可用于模拟准三维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的新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的整体尺寸为3.4 m×3.0 m&... 围岩与水体的流固耦合作用对海底隧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很有必要开展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根据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特点,研制可用于模拟准三维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的新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的整体尺寸为3.4 m×3.0 m×0.8 m(宽×高×厚),由钢结构架、钢化玻璃试验箱和水压加载装置组成。其中钢结构架由6榀可独立操作的高强度合金铸钢构件通过高强螺栓连接组合而成;钢化玻璃试验箱结构,既能保证试验要求的密封性,又便于可视化观察施工过程中海底隧道围岩渗流、变形特征。同时,采用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和独立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相似材料依托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开展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揭示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壁压力和围岩位移场、渗流场等的变化规律。研究方法技术及结果对类似工程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海底隧道 流固耦合 模型试验 相似材料
下载PDF
气固两相流风洞内颗粒运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利珍 李运泽 王浚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3200-3202,共3页
对气固两相流风洞试验段的两相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于两相流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计算时选取标准k-ε两方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试件迎风面和背风面颗粒浓度较大,但背风面粒子分布梯度随流速变化更明显;背风面区域由于重力作用,... 对气固两相流风洞试验段的两相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于两相流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计算时选取标准k-ε两方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试件迎风面和背风面颗粒浓度较大,但背风面粒子分布梯度随流速变化更明显;背风面区域由于重力作用,粒径越大的颗粒沉积越显著;试件迎风面颗粒沉积总量受粒径和流速的影响较大,但背风面沉积量受到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分析两相流风洞中的流动特征,并能根据颗粒分布情况合理采取回收措施,为进行砂尘环境试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风洞 环境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健 张为华 +2 位作者 杨涛 夏智勋 张炜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1,78,共5页
通过分析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内部燃烧和流动过程,建立了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内弹道计算模型。在数值模拟基础上,分析了发动机内流场结构和燃速特性。理论计算表明发动机内流场呈现很强的二维特征,附着点位置与入口台阶高度和燃烧性能有... 通过分析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内部燃烧和流动过程,建立了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内弹道计算模型。在数值模拟基础上,分析了发动机内流场结构和燃速特性。理论计算表明发动机内流场呈现很强的二维特征,附着点位置与入口台阶高度和燃烧性能有关。为验证计算结果,设计并建成了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实验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 实验系统 燃烧性能 数值模拟 流场结构 燃烧速度
下载PDF
固体火箭包覆层脱粘调制红外热波检测法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郭兴旺 李苒笙 丁蒙蒙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5,共7页
调制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是一种可以检测材料内部缺陷的先进技术,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包覆层脱粘的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以有限元法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包覆层脱粘的调制红外热波检测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加热条件和结构对可检测性的影响。得... 调制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是一种可以检测材料内部缺陷的先进技术,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包覆层脱粘的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以有限元法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包覆层脱粘的调制红外热波检测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加热条件和结构对可检测性的影响。得出可检信息参数(表面过余温度幅值、相位和相位差)随热波激励条件(调制频率、热流强度)和结构参数(材料、缺陷大小、深度、厚度等)变化的规律。针对典型材料和结构尺寸,给出最佳调制频率、盲频以及相位差的预测值。调制红外热波检测法可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包覆层脱粘的无损检测,检测条件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调制热像法 仿真 固体火箭发动机 红外热波
下载PDF
流-固耦合相似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贺显群 刘志祥 +2 位作者 李夕兵 陈红江 彭述权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26,共5页
结合山东三山岛海下金矿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在借鉴了大量固相模型材料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流-固两相模型材料,较好地解决了固体模型材料遇水容易崩解的问题。通过对相似材料进行试验,重点研究了材料中不同骨料配比、骨料与胶结物的配... 结合山东三山岛海下金矿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在借鉴了大量固相模型材料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流-固两相模型材料,较好地解决了固体模型材料遇水容易崩解的问题。通过对相似材料进行试验,重点研究了材料中不同骨料配比、骨料与胶结物的配比以及胶结物中胶结材料的配比等因素对试块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调整材料配比可得到参数变化幅度较大的模型材料,从而可用来更广泛地模拟不同的岩体材料。这些研究成果为岩石力学相似模型试验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材料 材料配比 流-固耦合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壳装高能固体推进剂的殉爆实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5
作者 路胜卓 罗卫华 +4 位作者 陈卫东 王巍 张丰超 于艳春 李广武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07-1511,1552,共6页
随着现代固体推进剂能量的提高和火炸药技术的融合,含有炸药颗粒的高能固体推进剂具有较高的机械感度和冲击波感度,极易发生殉爆现象。为深入探询固体推进剂的殉爆特征,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某高能固体推进剂的殉爆过... 随着现代固体推进剂能量的提高和火炸药技术的融合,含有炸药颗粒的高能固体推进剂具有较高的机械感度和冲击波感度,极易发生殉爆现象。为深入探询固体推进剂的殉爆特征,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某高能固体推进剂的殉爆过程,揭示了壳装高能固体推进剂的殉爆特性。研究发现,由于主发推进剂爆炸冲击波的瞬间冲击作用,造成被发壳体局部破坏形成碎片,碎片高速撞击推进剂药柱颗粒,使被撞击区域热能无法均匀分布,集中在碎片的尖锐棱角或突出处,导致相应质点温度剧增达到临界爆发点,最终导致被发推进剂发生殉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推进剂 殉爆 爆轰 数值模拟 殉爆实验 壳体结构
下载PDF
基于KSⅡ试验的焊点失效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萌 毛博文 +1 位作者 王武荣 韦习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23-1827,共5页
基于8-Hex实体单元束焊点模型,对部件试验中焊点的失效进行模拟.设计了一种KSⅡ点焊试样试验装置,利用该装置分别进行KSⅡ0°和KSⅡ90°试验,确定焊点的失效剪切力和失效轴向力;对比分析了KSⅡ0°试验和点焊搭接试验(Lap-sh... 基于8-Hex实体单元束焊点模型,对部件试验中焊点的失效进行模拟.设计了一种KSⅡ点焊试样试验装置,利用该装置分别进行KSⅡ0°和KSⅡ90°试验,确定焊点的失效剪切力和失效轴向力;对比分析了KSⅡ0°试验和点焊搭接试验(Lap-shear)在测量焊点拉剪强度方面的差异;以KSⅡ0°仿真和实验为基础,确定焊点材料属性中的弹性模量和切线模量.基于KSⅡ试验确定的焊点失效模型,进行前纵梁的压溃实验及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KSⅡ试验的焊点失效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 焊点失效 KSII试验 实体单元
下载PDF
矿用潜水电泵性能正交试验 被引量:13
17
作者 施卫东 孙新庆 +2 位作者 陆伟刚 曹卫东 张华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2011年第1期6-10,共5页
以煤矿排水用的BQS20-40-5.5型固液两相流潜水电泵为例,选择对泵性能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叶片进口冲角、叶片出口安放角和叶片数,对3个因素分别取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得到9种试验方案.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中采用标准k-ε湍... 以煤矿排水用的BQS20-40-5.5型固液两相流潜水电泵为例,选择对泵性能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叶片进口冲角、叶片出口安放角和叶片数,对3个因素分别取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得到9种试验方案.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中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对正交试验中9种方案分别进行单相清水模拟和固液两相流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极差值计算,得到因素与效率指标的直方图.结果表明,叶片出口安放角和叶片数在清水模拟和两相流模拟的最优方案中取值不同,小固体颗粒在叶轮内集中分布于叶片工作面,并沿工作面向外运动,在叶轮出口处以很小的出口角流出,部分颗粒会在叶片出口处与叶片工作面相撞,加剧叶片磨损.因此在设计固液两相流泵叶轮时,叶片出口安放角不易过大.采用两相流理论对BQS20-40-5.5型泵进行优化设计,在设计工况下,泵效率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值,叶轮磨损有较大改善,提高了泵运行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潜水电泵 正交试验 固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颗粒分布
下载PDF
汽车通风盘式制动器的摩擦学性能测试和流固热耦合仿真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森 肖林京 +2 位作者 刘强 周坤 朱绪力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5-682,共8页
根据摩擦微凸理论和耦合控制方程组分析了汽车通风盘式制动器的弹塑性状态转变条件和对流换热机理,通过乘积解法实现了通风盘的三维传热计算;基于Link 3900 NVH测试台对制动器的平均摩擦因数和摩擦稳定系数进行了测试,得出制动速度、制... 根据摩擦微凸理论和耦合控制方程组分析了汽车通风盘式制动器的弹塑性状态转变条件和对流换热机理,通过乘积解法实现了通风盘的三维传热计算;基于Link 3900 NVH测试台对制动器的平均摩擦因数和摩擦稳定系数进行了测试,得出制动速度、制动压力和温度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制动器的流固热数值仿真模型,利用MPCCI平台实现了ABAQUS热固耦合和FLUENT流固耦合的同步迭代,通过耦合节点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得出盘体的瞬态温度场、应力场和耦合面的对流换热系数。结果表明,在单制动周期内通风盘表面的温度变化的数值模拟值与试验值基本一致,最大偏差仅为5.6%,这对于通风盘式制动器的性能评价和结构优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盘式制动器 摩擦因数 台架试验 流固热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巷道湿喷作业风流-粉尘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9
作者 聂文 张琦 +3 位作者 白若男 于海明 马骁 刘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77,共5页
为了解决巷道湿喷混凝土作业粉尘污染问题,针对巷道湿喷作业现场的风流场和颗粒场特点,采用κ-ε模型并运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了巷道湿喷作业风流-粉尘运移的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发现模拟... 为了解决巷道湿喷混凝土作业粉尘污染问题,针对巷道湿喷作业现场的风流场和颗粒场特点,采用κ-ε模型并运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了巷道湿喷作业风流-粉尘运移的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吻合。结果表明,湿喷产尘口下风侧0~6 m区域聚集了大量的高质量浓度粉尘云团,基本扩散至整个巷道断面,最低质量浓度高达12 mg/m3,湿喷产尘口下风侧6 m以后,高质量浓度粉尘云团消失,粉尘逐渐向巷道其他区域分散运移,但局部粉尘质量浓度依然高达30 mg/m3,直至湿喷口下风侧16.4 m以后,粉尘质量浓度迅速降低至3 mg/m3以下。由此提出了"湿喷作业粉尘三区理论",并提出将参与搅拌、上料等作业程序的设备和人员布置在"可接受粉尘区"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气固两相流 巷道湿喷作业 数值模拟 现场实测
下载PDF
基于MEMS的固体燃料微推进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建忠 梁导伦 +3 位作者 汪洋 杨玉新 施伟 周俊虎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4,共7页
随着航天器小型化的发展,微推进技术研究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意义.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固体燃料微推进器(MSPT)具有诸多优点,已成为微推进技术研究热点.介绍了MSPT的研究背景及优势,综述了国内外基于MEMS的固体燃料微推进器的结构... 随着航天器小型化的发展,微推进技术研究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意义.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固体燃料微推进器(MSPT)具有诸多优点,已成为微推进技术研究热点.介绍了MSPT的研究背景及优势,综述了国内外基于MEMS的固体燃料微推进器的结构与装配、点火部分研究、推进剂研究、推力测试装置设计、模型及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微机电系统 固体推进剂 微推进器 推力测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