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平面灵活供电特性的三极板SCC-WPT系统
1
作者 刘哲 苏玉刚 +2 位作者 胡宏晟 戴欣 孙跃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251-9261,共11页
单电容耦合无线电能传输(single capacitive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SCC-WPT)技术主要通过一对极板即可实现无线电能传输,不仅可以减少耦合机构的极板数量,还可以消除耦合机构极板之间的交叉耦合电容,因此,该技术在二维平面... 单电容耦合无线电能传输(single capacitive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SCC-WPT)技术主要通过一对极板即可实现无线电能传输,不仅可以减少耦合机构的极板数量,还可以消除耦合机构极板之间的交叉耦合电容,因此,该技术在二维平面移动设备的无线供电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基于该技术,文中提出一种可为二维平面上移动设备灵活供电的三极板SCC-WPT系统。通过分析三极板耦合机构的等效模型及绝缘介质对极板间互容的影响,给出系统的受控电压源等效电路及系统的谐振条件;结合耦合电容CM和互容系数kc给出系统的参数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提出的三极板耦合机构及系统参数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负载在平面上任意位置传输性能基本不变,且功率保持稳定。相比于传统的SCC-WPT系统,该文利用新增的一块极板可以增加对地耦合电容,克服了杂散电容对系统的影响,提高了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鲁棒性。研究成果可为二维平面移动设备的静态和动态无线电能供电提供新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单电容耦合 三极板耦合机构 移动设备灵活供电
下载PDF
地区电网采用不换位架设方式的高压输电线路潜供电流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晓华 谢金泉 +2 位作者 罗龙波 张波 李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01-1508,共8页
输电线路的不换位架设会造成其电气参数三相不对称,使得潜供电流呈现明显的分相特性,已成为影响单相自动重合闸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个问题,建立了不换位高压线路潜供电流的计算模型,通过EMTDC电磁暂态仿真软件对单回线路和双... 输电线路的不换位架设会造成其电气参数三相不对称,使得潜供电流呈现明显的分相特性,已成为影响单相自动重合闸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个问题,建立了不换位高压线路潜供电流的计算模型,通过EMTDC电磁暂态仿真软件对单回线路和双回线路分别研究了相序排列方式、故障相别和输送潮流对线路潜供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路不换位导致电气参数不对称是引起潜供电流增大的根本原因,故障点位置以及输送潮流对潜供电流具有重要影响。为使潜供电流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建议不换位同杆双回线路采用同相序架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供电流 不换位 电容耦合 电感耦合 输送潮流 相序排列方式 单相自动重合闸
下载PDF
大气等离子体抛光技术在超光滑硅表面加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巨帆 王波 董申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49-1755,共7页
发展了大气等离子体抛光方法,并用于超光滑表面加工。该技术基于低温等离子体化学反应来实现原子级的材料去除,避免了表层和亚表层损伤。运用原子发射光谱法证明了活性反应原子的有效激发,进而揭示了特定激发态原子对应的电子跃迁轨道... 发展了大气等离子体抛光方法,并用于超光滑表面加工。该技术基于低温等离子体化学反应来实现原子级的材料去除,避免了表层和亚表层损伤。运用原子发射光谱法证明了活性反应原子的有效激发,进而揭示了特定激发态原子对应的电子跃迁轨道。在针对单晶硅片的加工实验中,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在理论上对加工过程中的空间气体流场分布和样品表面温度分布进行了定性分析。后续的温度检测实验证实了样品表面温度梯度的形成,并表明样品表面最高温度仅为90℃。材料去除轮廓检测结果符合空间流场的理论分布模型,加工速率约为32 mm3/min。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表面粗糙度进行测量,证实了加工后样品表面在一定范围内表面粗糙度Ra=0.6 nm。最后,利用X射线光电子谱法研究了该方法对加工后表面材料化学成分的影响。实验和检测结果均表明,该抛光方法可以进行常压条件下的超光滑表面无损抛光加工,实现了高质量光学表面的无损抛光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等离子体抛光法 超光滑表面 单晶硅 电容耦合
下载PDF
带并联电抗器的超高压输电线路自适应重合闸新判据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博通 李永丽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48-54,共7页
对带并联电抗器线路发生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时跳开相的恢复电压特征进行了分析,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对恢复电压中的各种暂态分量进行了定量求解,从原理上揭示了恢复电压中衰减周期分量的产生原因。通过瞬时性故障与永久性故障时故障相端电... 对带并联电抗器线路发生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时跳开相的恢复电压特征进行了分析,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对恢复电压中的各种暂态分量进行了定量求解,从原理上揭示了恢复电压中衰减周期分量的产生原因。通过瞬时性故障与永久性故障时故障相端电压波形的对比,提出了识别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的跳开相端电压衰减周期分量幅值判据,并给出一种从跳开相端电压中提取低频衰减周期分量幅值的实用方法,该方法计算简单,判定迅速准确,且不受过渡电阻影响,可有效应用于带并联电抗器的超高压输电线路单相自适应重合闸故障性质的识别及重合时刻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重合闸 瞬时性故障 永久性故障 电容耦合电压 电磁耦合电压 衰减周期分量 并联电抗器
下载PDF
基于风电联络线恢复电压的自适应单相重合闸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月林 李凤婷 +1 位作者 王洪涛 李伟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9-74,共6页
首先分析了线路单相接地保护动作后非全相运行时的故障相恢复电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风电与常规能源的阻抗特性。在PSCAD中构建了故障相恢复电压模型,仿真研究了故障性质、风机类型、线路布置方式和电压等级对联络线非... 首先分析了线路单相接地保护动作后非全相运行时的故障相恢复电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风电与常规能源的阻抗特性。在PSCAD中构建了故障相恢复电压模型,仿真研究了故障性质、风机类型、线路布置方式和电压等级对联络线非全相运行时的恢复电压的影响。最后基于电容耦合电压提出了能够可靠地区分瞬时和永久故障的自适应重合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原理简单,易于实现,耐受过渡电阻能力强,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联络线 非全相运行 电容耦合 电感耦合 恢复电压 故障性质 单相自适应重合闸
下载PDF
电容耦合单电子晶体管有源负载 被引量:1
6
作者 沈波 蒋建飞 蔡琪玉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65-67,共3页
本文基于单电子隧道效应的半经典模型,由电容耦合单电子晶体管的本征,电流电压特性出发,研究了在各种组态下,电容耦合单电子晶体管有源负载的本征电流电压特性,讨论了它们的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
关键词 电容耦合 单电子晶体管 有源负载
下载PDF
低噪声集成压控振荡器噪声性能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陶蕤 王志功 顾峥 《电子工程师》 2000年第1期37-40,共4页
提出了一种低相位噪声时基核心电路的压控振荡器的设计方法。通过对采用由普通差分放大器单元和容性耦合差分放大器单元构成的环行振荡器的噪声分析得出,由容性耦合差分放大器单元构成的环行振荡器,因其带通特性和负阻特性而具有较好... 提出了一种低相位噪声时基核心电路的压控振荡器的设计方法。通过对采用由普通差分放大器单元和容性耦合差分放大器单元构成的环行振荡器的噪声分析得出,由容性耦合差分放大器单元构成的环行振荡器,因其带通特性和负阻特性而具有较好的抗噪声能力,可用于对频率稳定度有较高要求的VCO等电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控振荡器 差分放大器 噪声
下载PDF
基于LC补偿的单开关ECPT系统研究
8
作者 牟宪民 李佳霖 +1 位作者 郭骥巍 彭峰华 《电子技术应用》 2022年第7期124-130,共7页
单开关DC-DC变流器的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工作频率,但开关管承受的截止电压很高。提出了一种使用LC补偿网络的单开关Buck-Boost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引入的LC补偿网络可以降低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另一方面,... 单开关DC-DC变流器的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工作频率,但开关管承受的截止电压很高。提出了一种使用LC补偿网络的单开关Buck-Boost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引入的LC补偿网络可以降低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输出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同时,变流器等效工作在电流源模式,耦合电容较小时可以有效地传输功率。且电路能够实现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更加容易和安全。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关 LC补偿 电场耦合 无线电能传输 软开关
下载PDF
基于双边LC补偿的单电容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哲 苏玉刚 +2 位作者 邓仁为 钱林俊 戴欣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4306-4314,共9页
单电容耦合无线电能传输(SCC-WPT)消除了传统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EC-WPT)中交叉耦合电容的影响,更适用于二维平面移动设备的无线供电。但现有的SCC-WPT系统由于其功率等级小、传输效率低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文对SCC-WPT系... 单电容耦合无线电能传输(SCC-WPT)消除了传统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EC-WPT)中交叉耦合电容的影响,更适用于二维平面移动设备的无线供电。但现有的SCC-WPT系统由于其功率等级小、传输效率低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文对SCC-WPT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参数设计方法进行研究,给出一种可使系统输出功率和效率大幅度提升的拓扑结构和两种参数设计方法。基于提出的拓扑和参数设计方法搭建实验样机,通过实验对系统的能效特性、输出特性和抗偏移性能进行研究。实验样机在采用LCC配谐方法时输出功率达到1.43kW,效率达到85.9%,且具有恒流特性;采用LC配谐方法时,系统输出功率达到1.24kW,效率达到91.9%,且具有恒压特性;同时两种配谐方法都使系统具有较好的抗偏移特性。该文的研究成果给SCC-WPT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有利于促进SCC-WPT系统的机理研究和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WPT) 电场耦合 单电容耦合 双边LC补偿 输出特性
下载PDF
基于电容耦合原理的非接触式家用电压测量装置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正伟 殳国华 李丹 《电气自动化》 2020年第2期98-100,共3页
为实现家用电压的非接触测量,进一步降低配电网的安全风险,设计了一种非接触式的家用电压测量装置。装置基于电容耦合原理,在电缆外包裹铜皮形成圆柱形电容器,选择合适参数输入阻抗,设计合理的信号采集及硬件调理电路,结合单片机控制模... 为实现家用电压的非接触测量,进一步降低配电网的安全风险,设计了一种非接触式的家用电压测量装置。装置基于电容耦合原理,在电缆外包裹铜皮形成圆柱形电容器,选择合适参数输入阻抗,设计合理的信号采集及硬件调理电路,结合单片机控制模块,实现了家用电压的非接触测量与实时显示。结果表明,装置灵敏度高、测量稳定精确,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满足家用电压的非接触测量要求,为未来家用电表的新形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测量 电容耦合原理 家用电压 配电网 单片机系统
下载PDF
单电子晶体管/场效应管混合存储单元数值分析
11
作者 郭靖 蒋建飞 蔡琪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基于背景电荷不敏感单电子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混合存储单元利用单电子晶体管源漏电流随栅电压周期振荡的特性工作,以半经典的单电子正统理论为基础,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背景电荷不敏感单电子晶体管/常规场效应晶体管... 基于背景电荷不敏感单电子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混合存储单元利用单电子晶体管源漏电流随栅电压周期振荡的特性工作,以半经典的单电子正统理论为基础,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背景电荷不敏感单电子晶体管/常规场效应晶体管混合存储单元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性.提出了存储单元中分别以三结电容耦合单电子晶体管和单电子旋转栅替代双结单电子晶体管的新结构,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增加单电子器件中的串联隧道结数来抑制各种噪声.模拟结果表明,新结构的系统性能,特别是抗噪声性能有一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电子晶体管 混合存储单元 场效应管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基于单线电能传输的无线供电平台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瑜华 钱高荣 +1 位作者 陈国雄 苏翔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4-56,109,共4页
利用螺旋线圈与能量发送平台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螺旋线圈与大地之间的寄生电容进行位移电流的传导,实现一个基于单线电能传输的无线供电平台实验装置。实验中,平台由一个信号发生器后接一个功率放大器实现功率源,能量发送平台由一块铝... 利用螺旋线圈与能量发送平台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螺旋线圈与大地之间的寄生电容进行位移电流的传导,实现一个基于单线电能传输的无线供电平台实验装置。实验中,平台由一个信号发生器后接一个功率放大器实现功率源,能量发送平台由一块铝箔实现,接收端由一个螺旋线圈和LED灯实现。分析了系统工作原理和进行了必要的参数设计,并进行了多个负载、不同垂直距离、不同水平距离的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线电能传输 无线供电平台 电容耦合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polishing method in machining of silicon ultra-smooth surfaces 被引量:3
13
作者 Jufan ZHANG Bo WANG Shen DONG 《Frontier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 China》 CSCD 2008年第4期480-487,共8页
The modern optics industry demands rigorous surface quality with minimum defects,which presents challenges to optics machining technologies.There are always certain defects on the final surfaces of the compo-nents for... The modern optics industry demands rigorous surface quality with minimum defects,which presents challenges to optics machining technologies.There are always certain defects on the final surfaces of the compo-nents formed in conventional contacting machining proc-esses,such as micro-cracks,lattice disturbances,etc.It is especially serious for hard-brittle functional materials,such as crystals,glass and ceramics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polishing(APPP)method is developed.It utilizes 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reactive plasma and surface atoms to perform atom-scale material removal.Since the machining process is chemical in nature,APPP avoids the surface/subsurface defects mentioned above.As the key component,a capacitance coupled radio-fre-quency plasma torch is first introduced.In initial opera-tions,silicon wafers were machined as samples.Before applying operations,both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work-piece surface and the spatial gas diffusion in the machining process were studied qualitatively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Then the following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on the wafer surface predicted by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ndicated a peak temper-ature about 90uC in the center.By using commercialized form talysurf,the machined surface was detected and the result shows regular removal profile that corresponds well to the flow field model.Moreover,the removal profile also indicates a 32 mm^(3)/min removal rate.By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the surface roughness was also measured and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an Ra 0.6 nm surface roughness.Then the element composition of the machined surface was detected and analyz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technology.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e occurrence of the anticipated main reactions.All the experiments have proved that this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polishing method has the potential to achieve the manufacture of high quality optical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ultra-smooth surface single crystal silicon capacitance coupled polish-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