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改善
1
作者 郑翔 张明兴 +1 位作者 黄雅 单莎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7-553,共7页
背景:国内外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生物反馈疗法和三维步态功能分析的相关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是对二者结合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数据,研究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变效果。方... 背景:国内外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生物反馈疗法和三维步态功能分析的相关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是对二者结合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数据,研究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变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2-5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腰部动态干扰电的常规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仰卧搭桥和俯卧搭桥的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痛评分、肌电信号平均值和步态参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数字类比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数字类比表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步宽、步速、步频、健患侧步长比值、健患侧支撑相比值、患健侧摆动相比值、健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矢状面活动度和健患侧足偏角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能明显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改善了患者下肢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步态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步行功能 核心稳定训练
下载PDF
μ阿片样受体A118G基因多态性对男性手术患者电刺激痛觉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卫 张豪勇 +4 位作者 阚全程 常琰子 王中玉 袁静静 储勤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9-452,共4页
目的:探讨人类μ阿片受体基因A118G(OPRM1A118G)多态性对男性手术患者电刺激痛阈和耐痛阈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腹部手术男性患者132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OPRM1A118G多态性。根据基因型将患者分为野生... 目的:探讨人类μ阿片受体基因A118G(OPRM1A118G)多态性对男性手术患者电刺激痛阈和耐痛阈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腹部手术男性患者132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OPRM1A118G多态性。根据基因型将患者分为野生纯合子(A/A)(n=56)、突变杂合子(A/G)(n=60)和突变纯合子(G/G)(n=16)。采用电刺激测定3组患者痛阈和耐痛阈。结果:G等位基因频率为34.8%。3种基因患者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65,P=0.610)。3种基因型患者耐痛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36,P=0.025),G/G型患者耐痛阈高于A/A型和A/G型(P<0.05);A/G型耐痛阈高于A/A组(P<0.05)。结论:OPRM1A118G等位基因突变可提高男性手术患者电刺激痛的耐痛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阿片样受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电刺激 痛阈 耐痛阈 男性
下载PDF
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非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被引量:4
3
作者 伊庆同 吕坚伟 +2 位作者 蒋晨 吕婷婷 傅琦博 《上海医药》 CAS 2016年第16期6-8,17,共4页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非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6月非溃疡型女性IC/PBS患者30例,进行生物反馈盆底肌肉电刺激,每天1次,每次20~30 min,5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非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6月非溃疡型女性IC/PBS患者30例,进行生物反馈盆底肌肉电刺激,每天1次,每次20~30 min,5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记录患者治疗前后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ICSI)评分、间质性膀胱炎问题指数(ICPI)评分、盆腔疼痛和尿急/尿频症状(PUF)评分、24 h排尿次数和平均每次排尿量。结果:治疗后1周及1、3、6个月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76.7%(23/30)、66.7%(20/30)、53.3%(16/30)和23.3%(7/30);ICSI评分、ICPI评分、PUF评分、24 h排尿次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平均每次排尿量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事件。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非溃疡型IC/PBS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电刺激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非溃疡
下载PDF
μ阿片受体基因A118G多态性对患者电刺激痛觉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中玉 张豪勇 +4 位作者 常琰子 袁静静 李治松 张卫 阚全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目的探讨μ阿片受体基因A118G(OPRM1A118G)多态性对手术患者电刺激痛觉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腹部手术患者162例,ASAⅠ或Ⅱ级,男72例,女90例。采用电刺激测定患者痛阈和耐痛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 目的探讨μ阿片受体基因A118G(OPRM1A118G)多态性对手术患者电刺激痛觉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腹部手术患者162例,ASAⅠ或Ⅱ级,男72例,女90例。采用电刺激测定患者痛阈和耐痛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进行OPRM1A118G多态性位点的检测。结果共三种基因型:野生型纯合子(A/A)79例(男31例,女48例),突变型杂合子(A/G)64例(男34例,女30例),突变型纯合子(G/G)19例(男7例,女12例)。G等位基因频率为31.5%(男性33.3%,女性30.0%)。不同基因型患者年龄、BMI、痛阈和耐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基因型男性患者痛阈和耐痛阈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或P<0.01)。结论 OPRM1A118G等位基因突变对患者电刺激的痛阈和耐痛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阿片受体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 电刺激 痛阈 耐痛阈
下载PDF
用一次性非痛刺激记录痛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5
作者 孙世龙 张淑玲 +2 位作者 张斌 姚勇 宋新光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引导痛觉相关诱发电位(PREPs)的无创性电刺激方法。方法:右拇指 (食指)、Erb氏点表面电刺激,头皮Cz-A1A2导联记录,刺激方波脉宽0.5ms,强度5-70mA可 调,在不事先预告的情况下一次性给予。结果:各种刺激强度下,均在刺激后200ms... 目的:探讨引导痛觉相关诱发电位(PREPs)的无创性电刺激方法。方法:右拇指 (食指)、Erb氏点表面电刺激,头皮Cz-A1A2导联记录,刺激方波脉宽0.5ms,强度5-70mA可 调,在不事先预告的情况下一次性给予。结果:各种刺激强度下,均在刺激后200ms前后出现N2- P3-N3三相波,主波P3即P240(P250)波幅最高也最稳定,波幅数+微伏,远大于SSEP;一次性刺 激与10次刺激平均波形相似;刺激强度改变不影响潜时,仅影响波幅;30mA刺激强度基本无痛或 仅有微痛,能够耐受,且此强度下的末梢上行传导速度为18.0±8.6m/s,比其他强度更符合Aδ纤 维传导特性,P3潜时比体感P300短50-60ms,一次性刺激也不存在引导P300那样的认知过程,故 PREP并非体感P300。结论:本研究发展了一种研究痛觉相关诱发电位的新方法--无痛无创性一 次性30mA非预告性电刺激,用此法所获末梢传入传导速度在Aδ纤维范围,且与P300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电刺激 P300 波幅 无创性 无痛 痛觉诱发电位 认知过程 PREPS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低剂量氨酚羟考酮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红 刘晓金 马月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联合低剂量氨酚羟考酮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淮北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NSCLC...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联合低剂量氨酚羟考酮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淮北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NSCLC骨转移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给予低剂量氨酚羟考酮治疗癌痛,观察组患者加用TENS。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等效吗啡用量、暴发痛发作次数、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BPI)评分、生活质量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 d、治疗28 d等效吗啡用量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治疗28 d等效吗啡用量均显著小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治疗28 d暴发痛发作次数均显著少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治疗28 d暴发痛发作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治疗28 d最剧烈疼痛、最轻微疼痛、平均疼痛及当前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治疗28 d最剧烈疼痛、平均疼痛、当前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28 d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8 d精神、睡眠、日常活动、人际交往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氨酚羟考酮联合TENS治疗NSCLC骨转移疼痛安全、有效,有助于减轻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氨酚羟考酮 非小细胞肺癌 癌痛
下载PDF
非侵入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顾皓 谢蕴慧 石国凤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7期37-42,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疗效,以期获得循证优化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推荐方案。方法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万方;外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疗效,以期获得循证优化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推荐方案。方法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万方;外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Central,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5月之前,检索范围为已公开发表的经皮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通过筛选文献,提取数据,按Cochrane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共计样本量49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肩痛方面,相对常规康复治疗,经皮电刺激可显著降低VAS疼痛评分(MD=-1.24,95%CI[-1.35,-1.13],P<0.00001);在改善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方面,相对常规康复治疗,经皮电刺激可显著提高患者FMA评分(MD=5.49,95%CI[1.33,9.65],P=0.010);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相对常规康复治疗,经皮电刺激可显著提高患者BI指数(MD=7.21,95%CI[5.75,8.67],P<0.00001);在改善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方面,相对常规康复治疗,经皮电刺激可显著增加肩关节外旋角度(MD=16.41,95%CI[4.27,28.54],P=0.008),而在增加肩关节外展角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8.43,95%CI[-5.26,42.13],P=0.13)。结论:经皮电刺激可明显减轻卒中后患者肩痛,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性电刺激 脑卒中 肩痛 META分析
下载PDF
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炜 倪波业 施加加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8期27-29,共3页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招募4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招募4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经皮神经电刺激,观察组辅以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每周5d,1次/d,共持续2周。于治疗前后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imple Chines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SCODI)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部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S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SC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可以短期内有效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提高日常活动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 非特异性下腰痛 经皮神经电刺激 VAS评分 SCODI评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