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整体主义哲学看中国古代哲学超越性概念与范畴的翻译 被引量:1
1
作者 胡翠娥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中国古代哲学超越性概念与范畴的翻译问题,关系到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如何自我定位以及与世界哲学如何对话。对中国古代哲学是否存在超越性概念与范畴以及如何翻译这一问题,文化上的排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有不同的回答和主张。多元... 中国古代哲学超越性概念与范畴的翻译问题,关系到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如何自我定位以及与世界哲学如何对话。对中国古代哲学是否存在超越性概念与范畴以及如何翻译这一问题,文化上的排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有不同的回答和主张。多元论中的普遍主义强调文化共同性,特殊主义则强调个体的独特性。立足普遍性可以发现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但不是为了寻求一种把独特性沦为背景的世界语言;立足特殊性能够尊重各种文化的独特性,但是不能由此认为它们必然彼此互不相干。标举中国哲学独特性的特殊论者,倾向于放弃西方哲学传统中被认为具有高度超越意义的概念和范畴。整体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整体主义哲学翻译观认为,中西哲学传统中有着一些共通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范畴。中国哲学中的超越性范畴是确然存在的,诸如“天”“道”“自然”等普遍的人类经验和问题范畴,大可以寻找最相似的译名,这是“同”;而对这些范畴提供具体的解释和论述,就是在提供中国哲学对这些普遍问题的独特回应。哲学概念和范畴翻译中体现的这种“同-异”张力,尊重了中国哲学对共同问题的特有回应这一事实。这种名同实异、异趣同调的翻译主张能帮助中国哲学实现与世界哲学真正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为人类整体智慧的提升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哲学翻译 整体主义 超越性 内在性 概念与范畴
下载PDF
从内在批判到哲学人类学——哈贝马斯实证主义批判中研究方法的转变
2
作者 郑召利 杨建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5,共9页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会学界开启的关于实证主义的争论中,哈贝马斯一开始明确追随阿多诺,并采取一种内在批判的时域对实证主义展开批判。随着论战的深入,哈贝马斯的观点逐渐倾向于一种哲学人类学的视角。这一转变过程反映出哈贝马斯尝...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会学界开启的关于实证主义的争论中,哈贝马斯一开始明确追随阿多诺,并采取一种内在批判的时域对实证主义展开批判。随着论战的深入,哈贝马斯的观点逐渐倾向于一种哲学人类学的视角。这一转变过程反映出哈贝马斯尝试突破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的方法,进而构建自己版本的社会批判理论。这种转变尽管为哈贝马斯开启了新的语用学研究领域,并且导向交往行为理论的形成,但是内在批判的抛弃使得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丧失了历史性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批判 实证主义批判 哲学人类学 历史性原则
下载PDF
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的理性主义溯源
3
作者 李俊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45-147,共3页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不断演进,虽然理论模式和技术手段在不断更新,但其核心理论假设包括内在性、普遍语法和递归性等,是对传统理性主义观点的继承和突破。近年来,乔姆斯基开始关注语言的遗传属性,探讨语言的本质和起源,通过语言的遗...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不断演进,虽然理论模式和技术手段在不断更新,但其核心理论假设包括内在性、普遍语法和递归性等,是对传统理性主义观点的继承和突破。近年来,乔姆斯基开始关注语言的遗传属性,探讨语言的本质和起源,通过语言的遗传基础解释语言的本质,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观念,推动了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为生成语法和生物语言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为此,概述了传统理性主义语言观溯源,深入探析了乔姆斯基对传统理性主义的继承,以及乔姆斯基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主义 内在性假说 普遍语法 递归性 基因遗传
下载PDF
论“第二个结合”的内在性——从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关系讲起
4
作者 马凤阳 《甘肃理论学刊》 2024年第3期44-52,F0002,共10页
对“第二个结合”何以可能的论证必须从外在性的反思走向内在性的反思。马克思在对待自身文化传统时,走的是一条内在性的超越之路,他的这种内在性反思最终凝结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第一个结合”之所以成功地完成了对中国旧社会的社会... 对“第二个结合”何以可能的论证必须从外在性的反思走向内在性的反思。马克思在对待自身文化传统时,走的是一条内在性的超越之路,他的这种内在性反思最终凝结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第一个结合”之所以成功地完成了对中国旧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创造,恰恰因其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现了一种内在性的结合。同样,“第二个结合”并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抽象的、外在性的嫁接,而是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着眼于当前的主要问题和任务,着眼于社会主体的解放和发展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引领时代的新文化力量,不断推进人的解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内在性 历史唯物主义 人的解放和发展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的内在批判方法及其哲学基础
5
作者 黄秋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批判方法尽管在概念上有着内在批判的渊源,但又没有完全进入现实的内在批判。青年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内在地揭示了理性国家的二律背反,并发现了现代国家中由政治理智和政治解放都无力解决的非理性...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批判方法尽管在概念上有着内在批判的渊源,但又没有完全进入现实的内在批判。青年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内在地揭示了理性国家的二律背反,并发现了现代国家中由政治理智和政治解放都无力解决的非理性因素,由此使真正的哲学批判聚焦到无产阶级这一现代社会的内在分裂点上。不同于表象上的批判和非历史的、抽象的教条主义批判,青年马克思通过哲学把握时代问题的内在线索,聚焦于现代社会与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并以此为现实的否定性中介而内在揭示了德国的时代困境,最终为德国的现代化发展与人的解放打开了可能性。青年马克思具有现实性、历史性与规范性基础的内在批判方法是对理性主义批判方法的内在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内在批判 理性 辩证法 规范性
下载PDF
定位本雅明在批判理论内在批判思想史的贡献——兼评《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概念》
6
作者 廖优 《阴山学刊》 2024年第2期73-81,共9页
内在批判是批判理论的核心方法论。本雅明从德国浪漫主义(耶拿)的艺术批判概念中发展出自己的批判方法,并将其命名为内在批判。本雅明早年的内在批判与作为批判理论核心方法论的内在批判在缘起、致思路径、批判范式及最终旨趣上具有亲缘... 内在批判是批判理论的核心方法论。本雅明从德国浪漫主义(耶拿)的艺术批判概念中发展出自己的批判方法,并将其命名为内在批判。本雅明早年的内在批判与作为批判理论核心方法论的内在批判在缘起、致思路径、批判范式及最终旨趣上具有亲缘性,上述论证可确定本雅明的内在批判在整个批判理论内在批判发展史的位置。尽管由于各种因素本雅明博士论文的关注度低于他之后创作的作品,但实际上作为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在批判一直贯穿于本雅明的其他著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批判 本雅明 批判理论 亲缘性
下载PDF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实践存在论哲学意蕴
7
作者 纪方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1期74-81,332,共9页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他所实现的存在论哲学革命紧密相关。区别于既往的市民本体论式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含浓厚的实践存在论哲学意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市民社会”本身不具有规范性意味,它在根...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他所实现的存在论哲学革命紧密相关。区别于既往的市民本体论式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含浓厚的实践存在论哲学意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市民社会”本身不具有规范性意味,它在根本上表征着现实个人生存于其中的资产阶级社会体系;其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既是一种极具现实批判性的“理论”,也是资产阶级社会体系最终得以实现内在批判的实践需要。从对人的存在的崭新理解出发,马克思消解了市民本体论式政治哲学中“理论”相对于实践的霸权地位,他的“市民社会理论”不仅植根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的实践境况,而且还参与塑形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实践存在论 现实个人 无产阶级 内在批判
下载PDF
Detour and Access,Deleuze and Guattari’s Researches on Chinese Immanent Becoming
8
作者 DONG Shu-ba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5期739-749,共11页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s researches on Chinese immanent becoming,they explain the theory of rhizome,the theory of becoming and the immanent philosophy from the relation be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s researches on Chinese immanent becoming,they explain the theory of rhizome,the theory of becoming and the immanent philosophy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rass and China,the line and Chinese Poetry Painting,the figure and chinese thougth,and display the others'visual angle from which they enter into Western philosophy by Chine.Meanwhile,by the intermediary of French sinologist Fran?ois Jullien,Deleuze and Guattari encounter the immanent transcendence of modern neo-confucianism on the plane of immanence.This shows the interleaving 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thought and western philosophy,and presents the movements of the thoughts which become each other and fuse each other between Chinese thought and western philoso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EUZE GUATTARI RHIZOME BECOMING immanENCE
下载PDF
Critique in the Field of Immanence: The Case of New Polish Art
9
作者 Szymon Wróbel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9年第9期531-543,共13页
In the presented paper,the author,referring to several examples of Polish contemporary art,reflects on the concept of criticism.The author asks the question:Whether are we dealing in late capitalism with a post-critic... In the presented paper,the author,referring to several examples of Polish contemporary art,reflects on the concept of criticism.The author asks the question:Whether are we dealing in late capitalism with a post-critical turn in art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t all?He analyzes the post-critical turn by referring to other concepts such as immanent critique(S.Turkle),critique in the field of immanence(G.Deleuze),post-theoretical culture(T.Eagelton),assembly art(G.Didi-Huberman),“technical perfection”(M.Heidegger),mnemotechnics(J.Derrida),mechanosphere(G.Deleuze&F.Guattari),and finally the famous distinction of Walter Benjamin between“display value”of the work of art and its“cult value”.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article is to determine the possibility of criticism(critique)in the age of techno-or affective capitalism(L.Berlant&B.Stiergler).At the end,the author poses the question:To what society we belong?Are we part of the“society of display value”or a“co-creative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 CRITICISM escapism formativity immanENCE just image machinic ASSEMBLAGE mechanosphere mobile images techno-capitalism
下载PDF
Immanent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rocess Thinking*
10
作者 Jan B. F. N. Engberts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6期377-383,共7页
The main classical schoo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process thinking and their concepts are related to those of 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organism. (Neo-)Confucianism, Daoism, and Chinese Buddh... The main classical schoo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process thinking and their concepts are related to those of 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organism. (Neo-)Confucianism, Daoism, and Chinese Buddhism all find their roots in the Yi ding with a strong emphasis on human experience of the flux of time. These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views allow attempts to consciously experience experiential reality in terms of immanent transcendence. These attempts are discussed also by considering the functioning of the human brain,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brain asym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anent transcendence process thinking Yi Jing Alfred N. Whitehead neuronal networks brainasymmetry
下载PDF
理学思维下吴澄的文艺本体论与文道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万里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5期120-128,共9页
关于吴澄的文艺本体论问题学界已有不少论述,但就目前的主流研究来看似乎仍值得商榷。鉴于其在文气批评方面的理论成就,大多数学者将其视为气本论者。其实不然,我们应以吴澄的理学思维来理解其文艺观念。从万物构成的角度来说,“理在气... 关于吴澄的文艺本体论问题学界已有不少论述,但就目前的主流研究来看似乎仍值得商榷。鉴于其在文气批评方面的理论成就,大多数学者将其视为气本论者。其实不然,我们应以吴澄的理学思维来理解其文艺观念。从万物构成的角度来说,“理在气中”是其哲学本体观的概括表达,准确理解应是气为本原而理为本体。正是基于此一理学命题,他提出了“理主气辅”的著名文论观点,其中作为主宰的“理”依然是比“气”更为重要的一个范畴。唯有如此,作家才可通过积学明理变化气质,从而突破先天才气之局限和外界不良风气之侵袭,这也为其文艺复古理想提供了学理依据。“理主气辅”之中亦蕴含着文道贯一之思想,因此他主张为文当先闻道,文儒如此,释道亦然。与前辈理学家相比,吴澄文道观念的推导逻辑和阐释边界皆有自己的特色,对其文艺本体论及文道观的探讨启发我们,研究中国文论须遵循中国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澄 理主气辅 理在气中 本体论 文道观
下载PDF
“中国向何处去?”——《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问题》的相互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童世骏 《哲学分析》 2023年第3期16-35,196,共21页
在现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毛泽东发表于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大概是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在近代以来西方人撰写的有关中国的论著中,罗素出版于1922年的《中国问题》大概也是最著名的文本之一。对这两本书作相互解读... 在现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毛泽东发表于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大概是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在近代以来西方人撰写的有关中国的论著中,罗素出版于1922年的《中国问题》大概也是最著名的文本之一。对这两本书作相互解读,有助于在“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时刻,从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之分、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建构主义之争和文化参与者与文化观察者之别等角度,重温甚至重启这两个文本都讨论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进一步对“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的问题,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文化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 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建构主义 文化的参与者视角与文化的观察者视角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解析:哲学的视角
13
作者 杨永庚 陈欢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8-52,共5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理论体系,是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事”进行探索而“求”出来的“是”。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思想”等四个要素组成,当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理论体系,是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事”进行探索而“求”出来的“是”。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思想”等四个要素组成,当代中国国情(内在性平面)是它的一系列理论生发的本体和基础。由于实践的绝对运动决定了国情的变化发展性,这个概念的“所指”和“能指”也呈现出辩证运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国情 构成要素 实践创新 哲学释角
下载PDF
论马克思实践活动原理对意识内在性原理的根本超越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0-56,共7页
意识内在性原理是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马克思指明了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逻辑进展,对其进行了彻底批判。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批判,在于马克思通过实践活动原理根本克服了意识内在性原理。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原理,不是从自我意识... 意识内在性原理是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马克思指明了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逻辑进展,对其进行了彻底批判。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批判,在于马克思通过实践活动原理根本克服了意识内在性原理。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原理,不是从自我意识出发去贯通外在对象,而是对象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由此它彻底走出了意识内在性原理。马克思实践活动原理内蕴着双重批判,是形而上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一致和辩证统一,因此不能只从形而上学批判维度来定位它。否则,就不易切中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真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内在性原理 实践活动原理 双重批判
下载PDF
德勒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探析
15
作者 竺蓉 马丽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4-70,共7页
德勒兹认为,理念至上的柏拉图式传统导致了绝对的同一性逻辑,这是现代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他强调:资本通过强化同一支撑潜在的权力逻辑,这一逻辑以资本为依据,以一个高度自然化的意识形态暴力建构,将人与自然关系绝对化。在此基础上... 德勒兹认为,理念至上的柏拉图式传统导致了绝对的同一性逻辑,这是现代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他强调:资本通过强化同一支撑潜在的权力逻辑,这一逻辑以资本为依据,以一个高度自然化的意识形态暴力建构,将人与自然关系绝对化。在此基础上,为了促进生产,资本以欲望为逻辑生长点,试图将人类囿于生产关系中,以期实现规训主体行为,抑制主体能动性的目的。这一行为最终导致主体精神分裂。对此的反思,促使德勒兹从自然出发,重新思考人的生存状态。德勒兹的资本批判启示我们,人类不是作为自然的目的,而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以此解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而关注物质本身的能动特性,则可以认为人能够通过日常生活实践获致自然和人性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主义 自然主义 欲望生产 生命哲学 内在性
下载PDF
论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思想对后疫情时代的启示
16
作者 俞雪莲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7-52,共6页
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思想能为后疫情时代下的社会带来新的启发。一方面,以“生命”为核心的现象学理论为克服当代科学理论的危机提供了指引;另一方面,生命现象学下的身体观与共同体理念为生命意义的诠释打开了新的空间,有利于... 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思想能为后疫情时代下的社会带来新的启发。一方面,以“生命”为核心的现象学理论为克服当代科学理论的危机提供了指引;另一方面,生命现象学下的身体观与共同体理念为生命意义的诠释打开了新的空间,有利于人们重拾对生命的信念、克服精神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现象学 身体 内在 共同体
下载PDF
力量的内在性——从斯宾诺莎到“激进民主”
17
作者 宋一帆(译)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3年第2期370-401,共32页
斯宾诺莎对民主理论的重要贡献不在于作为“治理”的民主概念,而在于他追问民主问题的方式,即通过力量来思考民主政治。这一立场可被概述为“力量的内在性”,国家无法被视作一个超越的领域,而必须由“诸众的力量”构成,并积极回应诸众... 斯宾诺莎对民主理论的重要贡献不在于作为“治理”的民主概念,而在于他追问民主问题的方式,即通过力量来思考民主政治。这一立场可被概述为“力量的内在性”,国家无法被视作一个超越的领域,而必须由“诸众的力量”构成,并积极回应诸众变动不居的意见、要求和情感生活。“激进民主”是概述这种政治本体论最好的术语。《神学政治论》《政治论》和《伦理学》提供了民主的三个时刻——民主作为最自然的状态,与其说是一种建制形式,不如说是一种带有过程性和无限性特征的、由政治主体共享和栖居的共同世界——一种生活形式。因此,它能够为重思今日的激进民主之争(墨菲、奈格里、哈贝马斯等人)提供可能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激进民主 内在性 力量 生活形式
下载PDF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 被引量:55
18
作者 杜建政 祝振兵 李兴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结构,编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方法:选取在校本科生256人(男生141人,女生115人)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选取三所高校在校本科生345人(男生192人,女生153人)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结构,编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方法:选取在校本科生256人(男生141人,女生115人)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选取三所高校在校本科生345人(男生192人,女生153人)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了三个因素,按方差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终极公正、内在不公正、内在公正;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χ2/df=1.964,GFI=0.906,RMR=0.054,TLI=0.839;信度分析表明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08,各分量表的α系数也均在0.640以上。结论:问卷结构明晰,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可用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世界信念 终极公正 内在不公正 内在公正
下载PDF
精密测头技术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1
19
作者 石照耀 韦志会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共6页
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了精密测头技术的发展,分析了触发式测头、扫描式测头和非接触式光学测头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给出了最新测头案例,并对市场上存在的几种测头进行了性能比较,最后论述了精密测头技术的发展趋势。高精度、高效率、高... 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了精密测头技术的发展,分析了触发式测头、扫描式测头和非接触式光学测头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给出了最新测头案例,并对市场上存在的几种测头进行了性能比较,最后论述了精密测头技术的发展趋势。高精度、高效率、高集成化、多功能、数字化以及发展非接触测头是今后精密测头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头 精密测量 精密量仪 三坐标测量机
下载PDF
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0
20
作者 龚茂富 刘同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68,共4页
立足于当代学者关于视觉文化的论著,结合武术文化实践,运用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阐释武术文化的视觉特性。认为武术套路的视觉特殊在于:在武术套路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看”与自我的“看”形成了视觉文化的运作“场”;传统武术的“内视”... 立足于当代学者关于视觉文化的论著,结合武术文化实践,运用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阐释武术文化的视觉特性。认为武术套路的视觉特殊在于:在武术套路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看”与自我的“看”形成了视觉文化的运作“场”;传统武术的“内视”———武术对“形—气—心”一体三相的内视自觉,体现了“一人天,合内外”的大生命洪流;武术套路对技击实践的思维超越及对技击意境的精神表达,参与并形成了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套路 视觉文化 内视 视觉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