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9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dynamic Assessment of A New Nature-Based Armour Unit on Rubble Mound Breakwater for Coastal Protection
1
作者 Ehsan SAFA Alireza MOJTAHEDI +1 位作者 Abdolmajid MOHAMMADIAN Mohamad Ali Lotfollahi YAGHIN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4年第3期439-452,共14页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novel nature-based design of a new concrete armour unit for the cover layer of a rubblemoundbreakwater. Armour units are versatile with respect to shape, orientation, surface condition detail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novel nature-based design of a new concrete armour unit for the cover layer of a rubblemoundbreakwater. Armour units are versatile with respect to shape, orientation, surface condition details, and porosity.Therefore, a detailed analysis is required to investigate the exact state of their hydraulic interactions and structuralresponses. In this regard, the performance results of several traditional armour units, including the Antifer cube,Tetrapod, X-block and natural stone, are considered for the first step of this study. Then, the related observed results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or a newly designed (artificial coral) armour unit.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utilizesthe common wave flume test procedure. Furthermore, several verified numerical models in OpenFOAM code areused to gain the extra required data. The proposed armour is configured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shore protection as anenvironmental-friendly coastal structure. Thus it is designed with a main trunk including deep grooves to imitate thetypical geometry of a coral type configuration, so as to attain desirable performance. The observed results and a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oncept are used to compare the hydraulic performance of the studied traditionaland newly proposed (artificial coral) armour uni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rtificial coral armour unit demonstratesacceptable performance. The widely used traditional armour units might be replaced by newer designs for betterwave energy dissipation, and more importantly, for fewer adverse effects 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ble mound breakwater hydraulic interaction armour unit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umerical model
下载PDF
Wave Force on the Crown Wall of Rubble Mound Breakwaters at Intermediate Depths
2
作者 HAN Xinyu DONG She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53-64,共12页
Rubble mound breakwaters with a crown wall are a common coastal engineering structure.The wave force on crown walls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the practice engineering design.Particularly,the wave force on crown wa... Rubble mound breakwaters with a crown wall are a common coastal engineering structure.The wave force on crown walls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the practice engineering design.Particularly,the wave force on crown walls under intermediate depths has been studied through physical model tes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In this study,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wave flume wa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monochromatic wave interactions in a rubble mound breakwater with a crown wall.Armor blocks were modeled in detail.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for two-phase incompressible flows,combined with shear stress transport k-ωturbulence model and volume of fluid method for tracking the free surface,were solved.A set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validate the adopted model.Subsequently,a serie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implemented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hydrodynamic parameters(including wave height,incident wave period,and water depth)and the berm width on the wave force of the crown wall.Finally,a comparison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Martin method shows that the latter method is not suitable for this experimental scope.New empirical formulas are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wave force on crown walls under intermediate depth.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crown wall of rubble mound breakwaters at intermediate dep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 force crown wall rubble mound breakwater intermediate depth experimental test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砂床基础沉降作用下覆土卧罐安全性测试平台
3
作者 张玉 丁晓琳 +2 位作者 栾雅琳 刘振学 赵青松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99,共7页
卧式储罐常用于油气、危化品的储存,储罐覆土后可减少介质蒸发损耗、缩小与周围临近设施的安全间距,可有效降低爆炸冲击、碎片飞溅产生的破坏,该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应用较广。鉴于基础沉降、土体塌陷等地质灾害因素,以及覆土厚度、覆土... 卧式储罐常用于油气、危化品的储存,储罐覆土后可减少介质蒸发损耗、缩小与周围临近设施的安全间距,可有效降低爆炸冲击、碎片飞溅产生的破坏,该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应用较广。鉴于基础沉降、土体塌陷等地质灾害因素,以及覆土厚度、覆土边坡角度等工程建设因素均会影响覆土式卧罐的安全施工和运行维护,因此设计研制了砂床基础沉降作用下覆土式卧罐安全性测试平台。该平台可模拟卧罐在不同覆土厚度及边坡角度状态下的应变变化,也可模拟砂床基础的不同沉降长度和高度对卧罐安全性的影响;通过该测试平台可直接观测覆土的沉降位移,能够准确测定卧罐的应变以及罐周土压力,为研究卧罐在砂床基础沉降作用下的安全性提供依据。该平台依托于实际工程背景,兼顾工程实际与科研教学,为师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罐安全 覆土式卧罐 基础沉降 测试平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部署方向
4
作者 马德波 王珊 +7 位作者 陈永权 曹颖辉 闫磊 杜德道 杨敏 张君龙 徐兆辉 周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4-759,共16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具有优质的生储盖组合,是盆地级重大战略接替领域,但由于埋深大、层系古老,寒武系盐下勘探面临烃源岩、沉积储层与油气保存等基础地质方面诸多认识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分析与区域地震大...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具有优质的生储盖组合,是盆地级重大战略接替领域,但由于埋深大、层系古老,寒武系盐下勘探面临烃源岩、沉积储层与油气保存等基础地质方面诸多认识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分析与区域地震大剖面解释,重新认识寒武系盐下烃源岩、沉积储层、盖层与油气保存条件,结合已钻井分析,指出寒武系盐下有利勘探方向,优选有利勘探区带。结果表明:1)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分布受控于前寒武纪裂坳体系,主要分布在北部坳陷及周缘、塔西南地区,总面积约26.8×10^(4) km^(2)。2)寒武系盐下发育肖尔布拉克组内—中缓坡丘滩体、吾松格尔组礁后滩两套储层。肖尔布拉克组内—中缓坡丘滩体沿塔南古陆周缘分布,面积4.5×10^(4) km^(2);吾松格尔组礁后滩发育在轮南—古城台缘带内侧,面积5.3×10^(3) km^(2)。3)中寒武统膏盐岩盖层发育膏盐湖、膏云坪、泥云坪3个相带,由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膏盐湖中心向四周呈环带状展布,总面积大约25×10^(4) km^(2)。4)基于已钻井分析,提出近源、规模优质储盖组合与古隆起背景是寒武系盐下勘探突破的方向。优选塔中北斜坡、古城—肖塘南、温宿周缘、轮南地区4个Ⅰ类有利区与麦盖提斜坡1个Ⅱ类有利区,总面积5.4×10^(4) km^(2)。研究成果对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系盐下 肖尔布拉克组 吾松格尔组 丘滩体 膏盐岩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我国覆土式钢制储存容器研究与应用进展
5
作者 王泽武 张浩然 范海贵 《石油化工设备》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相对于地上储罐,覆土储罐不仅具有更好的环保性和更高的安全性,而且还能节省土地资源,改善厂区地表环境,但是复杂的环境载荷也给覆土储罐的结构设计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综合论述了覆土式卧式钢制储存容器、覆土式立式钢制储存容器和覆... 相对于地上储罐,覆土储罐不仅具有更好的环保性和更高的安全性,而且还能节省土地资源,改善厂区地表环境,但是复杂的环境载荷也给覆土储罐的结构设计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综合论述了覆土式卧式钢制储存容器、覆土式立式钢制储存容器和覆土式球形钢制储存容器在我国的应用情况,调查研究了我国覆土式储存容器存在的基础研究不足、缺少成熟的规范、缺少成熟的经验以及投资收益比低问题,总结了我国覆土式储存容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覆土储罐的理论研究、标准制定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存容器 覆土式 研究 应用 进展
下载PDF
地震剖面上丘形反射解释的认识
6
作者 王守军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255-256,共2页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目前丘形反射解释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构造作用形成的基底差异升降或海底滑塌的条带状延伸丘状体;水动力成因的丘状体,深水水道或冲沟内部轴向延伸的丘状体;沿陆坡侵蚀而成的等深流残丘和等深流水道、碳酸盐岩台地...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目前丘形反射解释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构造作用形成的基底差异升降或海底滑塌的条带状延伸丘状体;水动力成因的丘状体,深水水道或冲沟内部轴向延伸的丘状体;沿陆坡侵蚀而成的等深流残丘和等深流水道、碳酸盐岩台地周缘斜坡的漂积体;沉积物活化引起的丘状体,由液化砂岩、塑性泥岩、盐岩上侵而成;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丘状体四个方面。基于此,对地震剖面上丘形反射解释的难点和误区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形反射 构造作用 水动力作用 沉积物活化 滑塌体 等深流
下载PDF
“丘”与“台”:中国早期陵墓封土形态之缘起探究
7
作者 赵晓峰 王璐 赵天择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4期60-64,共5页
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关于墓葬建筑“封土”成因的三种认识:“山陵模拟说”“台榭享堂说”“居丘筑台说”。在“居丘筑台说”的基础上,详细考释了“丘”“台”“坟”的平面及空间形态,提出了封土墓的产生是丘、台直接影响的结果,质疑了当前... 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关于墓葬建筑“封土”成因的三种认识:“山陵模拟说”“台榭享堂说”“居丘筑台说”。在“居丘筑台说”的基础上,详细考释了“丘”“台”“坟”的平面及空间形态,提出了封土墓的产生是丘、台直接影响的结果,质疑了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认识:封土由享堂下的台榭转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形态 演变
下载PDF
黄河源高寒退化草地典型鼠丘土壤风蚀及养分流失规律研究
8
作者 越大林 李国荣 +5 位作者 李进芳 李希来 赵健赟 朱海丽 刘亚斌 胡夏嵩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3-617,共15页
黄河源高寒草地啮齿动物活动区存在大量鼠丘,在干燥、大风等气候影响下极易产生土壤风蚀,为阐明鼠丘土壤风蚀侵蚀特征与规律,本研究以黄河源流域不同海拔与植被覆盖度下14个试验区的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鼠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模拟风力... 黄河源高寒草地啮齿动物活动区存在大量鼠丘,在干燥、大风等气候影响下极易产生土壤风蚀,为阐明鼠丘土壤风蚀侵蚀特征与规律,本研究以黄河源流域不同海拔与植被覆盖度下14个试验区的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鼠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模拟风力侵蚀试验装置,对不同风速下各区域鼠丘土壤流失量及其养分流失规律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鼠丘土壤风蚀量在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风速较小时,2种不同鼠丘土壤流失差异不显著,当风速增加到12 m·s^(-1)时,高原鼠兔鼠丘土壤流失量>高原鼢鼠鼠丘土壤流失量(P<0.05);风速从3 m·s^(-1)增大到12 m·s^(-1),2种鼠丘土壤流失的平均增幅分别为238.16%和146.31%。(2)各试验区鼠丘土壤风蚀率总体呈现先快后慢的递减趋势,植被盖度是低风速下影响鼠丘土壤流失的显著因子,且与海拔高度有关。(3)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全氮含量、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都有明显下降,而全磷、全钾、速效磷呈现上升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黄河源不同区域鼠丘土壤风蚀作用的差异性与土壤含水率、颗粒大小、风速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啮齿动物 鼠丘 土壤风蚀 养分流失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9
作者 苏文杰 鲁慧丽 +3 位作者 乔德民 李辉 石磊 罗开通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米探1井等多口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中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展示出该区域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对盆地东北部马四段是否发育规模白云岩储层还存在争议,白云岩储层分布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基于岩心... 米探1井等多口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中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展示出该区域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对盆地东北部马四段是否发育规模白云岩储层还存在争议,白云岩储层分布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基于岩心、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对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开展了系统研究,并预测了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发育潮坪型白云岩储层、丘滩型白云岩储层和生物扰动型白云岩储层,3类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含少量微裂缝,平均孔隙度分别为4.77%、5.12%和2.52%。(2)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与丘滩体、生物扰动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白云石化作用是潮坪型白云岩储层晶间孔形成的关键,丘滩体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丘滩型白云岩储层发育,生物扰动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生物扰动型白云岩储层发育。(3)盆地东北部神木—靖边地区在奥陶纪马四期位于低隆起带上,有利于丘滩体发育和生物扰动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的发生,形成的白云岩储层可为天然气富集提供规模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化作用 生物扰动作用 丘滩体 白云岩储层 马四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10
作者 叶国辉 楚彬 +3 位作者 张飞宇 华铣泽 唐庄生 花立民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68-174,共7页
【目的】研究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栖息的高寒草甸为对象,设置4个不同高原鼢鼠鼠丘密度干扰区,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 【目的】研究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栖息的高寒草甸为对象,设置4个不同高原鼢鼠鼠丘密度干扰区,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应用多元排序分析方法。【结果】高原鼢鼠干扰造成栖息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异不显著,但是增加了特有物种和总的物种数量。高原鼢鼠干扰降低了优势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的重要值,各干扰强度样地重要值累积对数模型拟合曲线达到显著水平(R2>0.95,P<0.01);随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重要值整体下降。同时,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增加了杂类草植物在群落中占比(F=4.30,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分别解释物种和功能类群空间分布变异的22.6%和54.8%(P<0.05),土壤温度、全氮和水分对群落物种分布的贡献率最高,分别占总解释效应21.28%、18.31%和16.25%。【结论】极重度高原鼢鼠干扰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结构,鼢鼠干扰下土壤水热条件驱动高寒草甸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群落特征 高原鼢鼠 土壤因子 鼠丘密度
下载PDF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微生物丘结构类型与沉积演化
11
作者 王雪婷 张云峰 +5 位作者 刘倩虞 梁锋 连承波 李娟 欧家强 王立恩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7-256,共10页
丘滩复合体是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产出的最重要沉积相类型,而微生物丘是丘滩复合体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类型、规模、垂向演化的研究对灯影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蓬莱气区灯四段11口钻井的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的... 丘滩复合体是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产出的最重要沉积相类型,而微生物丘是丘滩复合体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类型、规模、垂向演化的研究对灯影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蓬莱气区灯四段11口钻井的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按空间形态划分了3类微生物丘,明确了其内部结构及演化规律。灯四段岩性以白云岩为主,按结构组分细分为微生物白云岩、颗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晶粒白云岩等岩石类型。微生物丘被划分为丘基、丘核、丘盖和丘翼等微相。灯四段发育3类微生物丘:垂向加积型微生物丘,形成于微生物丘营建速率与海平面上升速率接近的环境,呈“丘基→丘核→丘盖”的生长序列,在台地边缘发育的该类微生物丘单井累计厚度一般在64~93 m之间。侧向迁移型微生物丘,形成于微生物丘营建速率大于海平面上升速率的环境,呈“丘基→丘核→丘翼”、“丘核→丘翼”等生长序列,在台地边缘发育的该类微生物丘单井累计厚度一般在25~49 m之间。小型孤立型微生物丘分布于相对低洼的丘滩体之间,规模小,无法进一步识别生长序列。蓬莱气区灯四段微生物丘以垂向加积型和侧向迁移型为主,集中发育在灯四2—3亚段台地边缘,垂向累积厚度大,横向分布连续,是灯影组最有利的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白云岩 微生物丘 沉积模式 灯影组四段 蓬莱气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藏东高原浅丘红层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及活动性研究
12
作者 李金洋 尹国龙 +2 位作者 黄海 陈龙 田尤 《钻探工程》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藏东贡觉县高原浅丘红层区降雨条件有限,泥石流发生、发展主要受控于物源条件及沟道条件,属“物源控制型”泥石流。通过地质调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及活动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流域面积<1.0 km2、... 藏东贡觉县高原浅丘红层区降雨条件有限,泥石流发生、发展主要受控于物源条件及沟道条件,属“物源控制型”泥石流。通过地质调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及活动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流域面积<1.0 km2、沟道纵比降100‰~300‰的沟道容易发生泥石流;受构造、冻融风化及含石膏岩的影响,泥石流物源相对丰富,物源类型以坡面侵蚀为主,具有“点多面广”的分布特征,补给形式表现为“零存整取”的特征;受控于物源补给形式,泥石流形成主要包括:坡面冲刷起动→沟床汇聚堆积→揭底侵蚀3个阶段;受物质来源的影响,区内泥石流流体性质以粘性-过渡型为主,泥石流具有多期次、中低频率、单次泥石流规模较小的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高原 浅丘红层 泥石流 形成机制 活动特征
下载PDF
祁连山东缘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种间差异
13
作者 蒲强胜 王志成 +2 位作者 侯齐琪 张志明 苏军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1231,共11页
祁连山东缘是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baileyi)的同域分布区,高密度种群形成的鼠丘显著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为明确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调查了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两个活动高峰期(繁殖... 祁连山东缘是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baileyi)的同域分布区,高密度种群形成的鼠丘显著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为明确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调查了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两个活动高峰期(繁殖期和储食期)的鼠丘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差异与土壤、植被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均存在季节性差异;两个时期中,甘肃鼢鼠鼠丘高度、半径、表面积和体积均显著大于高原鼢鼠鼠丘(P<0.01);高原鼢鼠鼠丘密度显著高于甘肃鼢鼠鼠丘(P<0.05),且高原鼢鼠单只平均造丘数显著大于甘肃鼢鼠(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繁殖期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植被盖度、莎草科地下生物量、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高度相关,而杂类草地下生物量与甘肃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高度相关;储食期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与草丛高度、莎草科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高度相关,而土壤容重与豆科牧草地上生物量与甘肃鼢鼠造丘特征高度相关。可见除自身生物学特性导致的造丘方式不同之外,环境因子也与鼢鼠的造丘方式相关,且存在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共存 鼢鼠亚科 鼠丘特征 甘肃鼢鼠 高原鼢鼠 高寒草甸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高原鼢鼠驱动高寒草甸土壤碳氮含量变化的时效性
14
作者 王玲玲 李捷 +3 位作者 段媛媛 刘彩凤 吴彤 郭正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0,共10页
为明确小型地下啮齿动物鼠丘效应和边缘效应影响土壤碳氮含量的时效性,本研究采用分区取样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0~20 cm土层有机碳和氮随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鼠丘恢复年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鼠丘效应影响土壤有机碳... 为明确小型地下啮齿动物鼠丘效应和边缘效应影响土壤碳氮含量的时效性,本研究采用分区取样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0~20 cm土层有机碳和氮随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鼠丘恢复年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鼠丘效应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C∶N和铵态氮/硝态氮(ANR),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其中,鼠丘不同土层的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的铵态氮含量和C∶N在第4年时恢复至对照区水平,鼠丘0~10 cm土层的全氮、硝态氮含量和ANR在第3年时恢复至对照区水平;10~20 cm土层,鼠丘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在第5年恢复至对照区水平,土壤全氮在第1年恢复至对照区水平。边缘效应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及C∶N,亦表现出明显的时效性。其中,边缘区不同土层的铵态氮含量在第4年时恢复至对照区水平;0~10 cm土层,边缘区的土壤硝态氮、有机碳含量在第3年时恢复至对照区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和C∶N在第5年恢复至对照区水平;边缘区10~2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在第2年恢复至对照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鼠丘效应 边缘效应 有机碳 C∶N ANR
下载PDF
鼻丘气房形态特征及额窦口参数在慢性额窦炎中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李文意 余文发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三维重建分析鼻丘气房(ANC)形态特征及额窦口(FSO)参数在慢性额窦炎(CFS)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0例确诊单侧CFS患者鼻窦CT,通过Mimics21.0软件分别测量三组间ANC和FSO相关参数,采用... 目的三维重建分析鼻丘气房(ANC)形态特征及额窦口(FSO)参数在慢性额窦炎(CFS)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0例确诊单侧CFS患者鼻窦CT,通过Mimics21.0软件分别测量三组间ANC和FSO相关参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组间相关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ANC形态特征及FSO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其与CFS病情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ANC体积、表面积、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在三组间总体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分组ANC上下径均高于0分组、1分组(P<0.05)。2.FI值及FI截面积在三组间总体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分组FI值及FI截面积均高于1分组、2分组(P<0.05);1分组FI值及FI截面积均高于2分组(P<0.05)。3.FI值与FI截面积呈正相关(r=0.485,P<0.05);FI值、FI截面积分别与ANC体积、上下径及左右径均呈负相关(r=-0.372,r=-0.332,r=-0.357,r=-0.253,r=-0.423,r=-0.193,P<0.05)。结论1.鼻丘气房体积、上下径及左右径与FI值、FI截面积均呈负相关,ANC形态通过影响FI值、FI截面积,可使CFS病情加重。2.FI值、FI截面积与CFS病情程度呈负相关,可作为额窦口参数中评估FSO是否狭窄的一个客观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丘气房 额窦口 形态特征 慢性额窦炎
下载PDF
Effects of site preparation methods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outplanting success of coniferous seedlings in boreal forests
16
作者 Aleksey S.Ilintsev Elena N.Nakvasina Alexander P.Bogdanov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70-80,共11页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effect of patch scarification and mounding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oot layer and the success of tree planting in various types of forest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on 12 forest sites ...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effect of patch scarification and mounding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oot layer and the success of tree planting in various types of forest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on 12 forest sites in taiga forests of the European part of Russia.A total of 54 plots were set up to assess seedling survival;root collar diameter,height,and heigh increment were measured for 240 seedlings to assess growth.In the rooting layer,240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to determine physical properties.The study showed that soil treatment methods had no effect on bulk density and total porosity in Cladina sites.However,reduced soil moisture was noted,particularly in mounds,resulting in increased aeration.In Myrtillus sites,there were increased bulk density,reduced soil moisture,and total porosity in the mounds.Mounding treatment in Polytrichum sites resulted in reduced soil moisture and increased aeration porosity.In the Myrtillus and Polytrichum sites,patch scarification had no effects on physical properties.In Polytrichum sites,survival rates,heights,and heigh increments of bareroot Norway spruce seedlings in mounds were higher than in patches;however,the same did not apply to diameter.In Cladina and Myrtillus sites,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growth for bareroot and containerised seedlings with different soil treatments.Growing conditions and soil type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applying different soil treatment methods to ensure high survival rates and successful seedling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eal forests Mechanical site preparation Patch scarification moundING Soil properties Containerised seedlings Bareroot seedlings
下载PDF
川中地区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17
作者 夏茂龙 张本健 +5 位作者 曾乙洋 贾松 赵春妮 冯明友 李勇 尚俊鑫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0,共11页
结合岩心、薄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川中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蓬莱气田震旦系灯二段储层主要由凝块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及砂屑白云岩组成,储集空间包括孔隙、溶洞及... 结合岩心、薄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川中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蓬莱气田震旦系灯二段储层主要由凝块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及砂屑白云岩组成,储集空间包括孔隙、溶洞及裂缝,以残余格架孔和中小型溶洞为主,孔隙多发育于微生物黏结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中。灯二上亚段储层孔隙度为2.0%~11.0%,平均为4.43%,渗透率为0.005~10.000 mD,平均为1.190 m D;灯二下亚段储层孔隙度为2.00%~6.98%,平均为3.64%,渗透率为0.030 9~2.600 0 mD,平均为0.950 0 mD。(2)微生物丘滩体展布及准同生期岩溶作用、表生期岩溶作用共同控制了研究区灯二段储层的分布及品质,优质储层多发育于灯二上亚段中上部和灯二下亚段顶部。(3)研究区灯二下亚段总体属海进半旋回产物,仅上部发育孔洞/缝洞型储层,中部及下部储层欠发育。灯二上亚段多为海退半旋回产物,其1小层为次级海侵背景,丘滩体厚度薄,以孔隙型储层为主;2小层在海退背景下发育连片分布的丘滩体,储层厚,以孔洞型储层为主(多为Ⅱ类储层),为区内主力产气层段;3小层总体为海退晚期浅水台坪沉积,葡萄花边构造发育,岩溶改造作用较明显,储层多为缝洞叠加岩溶型储层(Ⅲ类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黏结白云岩 颗粒白云岩 微生物丘滩 准同生期岩溶 表生期岩溶 海进 海退 灯影组二段 震旦系 蓬莱气田 川中地区
下载PDF
西汉列侯墓葬封土及有关设施
18
作者 刘尊志 柴怡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4,101,共9页
西汉时期,具有相对较高等级的列侯墓葬获得较多地发展,封土的普遍使用即是内容之一。封土的形状与尺寸、筑建与配套设施、功能与作用及和封土有关的陪葬墓与陪葬坑等,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西汉列侯墓葬的内容内涵及发展演进,较好反映出与墓... 西汉时期,具有相对较高等级的列侯墓葬获得较多地发展,封土的普遍使用即是内容之一。封土的形状与尺寸、筑建与配套设施、功能与作用及和封土有关的陪葬墓与陪葬坑等,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西汉列侯墓葬的内容内涵及发展演进,较好反映出与墓葬及墓主等级相对应的墓葬封护与措施、制度和要求、设施修建与功用等有关的内容,对认识汉代列侯墓葬的发展可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列侯墓葬 封土 设施
下载PDF
四川盆地PS8井区灯影组四段丘滩体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19
作者 岑永静 梁锋 +5 位作者 王立恩 刘倩虞 陈泓位 王时林 党亿佳 雷宝泽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0,共11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是近期的重点勘探层位,PS8井灯影组四段试气获得高产,展示出灯影组四段天然气勘探的巨大潜力。基于钻井岩心、岩屑、薄片、分析化验和测井等资料,对PS8井区灯四段丘滩体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是近期的重点勘探层位,PS8井灯影组四段试气获得高产,展示出灯影组四段天然气勘探的巨大潜力。基于钻井岩心、岩屑、薄片、分析化验和测井等资料,对PS8井区灯四段丘滩体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PS8井区灯影组四段从裂陷槽向台内具有逐渐增厚的趋势,储集层岩性主要为藻凝块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砂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柱塞样孔隙度为0.86%~6.59%,平均3.58%,渗透率为0.00085~14.75mD,平均1.71mD,全直径孔隙度为1.15%~8.42%,平均3.84%,渗透率为0.003~16.8mD,平均2.16mD,属于低孔低渗型储层;②台缘带发育的微生物丘滩沉积是PS8井区灯影组四段优质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表生期风化壳岩溶和埋藏期热液溶蚀作用是PS8井区灯影组四段储层大量溶蚀孔洞发育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落实了研究区灯影组四段丘滩体储层特征,并明确了储层的成因机制,为后期储层发育分布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为评价方案的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滩体 震旦系 灯影组 储层特征 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颧骨皮肤韧带松解结合透明质酸填充改善颊中沟的临床应用
20
作者 杨任欢 徐赤宇 +2 位作者 徐鹤 刘琴 曾永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颧骨皮肤韧带松解结合透明质酸填充改善颊中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2例颊中沟凹陷女性就医者,均采用颧骨皮肤韧带松解结合透明质酸填充的方式进行治疗。分别于韧带深层填充、颧骨皮... 目的:观察颧骨皮肤韧带松解结合透明质酸填充改善颊中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2例颊中沟凹陷女性就医者,均采用颧骨皮肤韧带松解结合透明质酸填充的方式进行治疗。分别于韧带深层填充、颧骨皮肤韧带松解、真皮层填充,评估术后颊中沟的改善效果。结果:本组62例就医者,其中有10例在第6个月对治疗效果表示不满意,再次接受治疗。所有就医者术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颊中沟纠正有效率为93.55%、96.77%。术后第6个月和术后第12个月的颊中沟改善率为59.68%、74.19%。结论:采用颧骨皮肤韧带松解结合透明质酸填充治疗颊中沟创伤小,术后效果确切,维持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中沟 印第安纹 颧骨皮肤韧带 韧带深层填充 韧带松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