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ep-sea Pollen Record during 3.0-2.0 Ma B.P. from ODP Site 1143 and Its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s 被引量:1
1
作者 袁金红 罗运利 +1 位作者 徐兆良 孙湘君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6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探索和揭示2.5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m(3.0~2.0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ka/样... 为了探索和揭示2.5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m(3.0~2.0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ka/样,孢粉谱显示沉积率变化显著,以2.6MaBP为界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3.0~2.6MaBP相比,2.6~2.0MaBP时段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MaB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2.6MaBP以后,各类型孢粉沉积率高低变化揭示南海海平面有多次上升和下降,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3.0~2.0MaBP存在0.1Ma(偏心率)和46.9ka(斜率)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沉积率 3.0~2.0 MaBP ODP1143 南海南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南海ODP1143站底栖有孔虫Cibicidoides与Uvigerina稳定氧碳同位素值的均衡试验 被引量:6
2
作者 田军 汪品先 成鑫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从南海南部ODP184航次 114 3站上部合成深度 190 .77m共 1992个样品中 ,由老到新挑选了 6 4个样品 ,测试了同一样品中底栖有孔虫Uvigerinaperegerina与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的δ18O和δ13 C值 ,结果表明 114 3站U .peregerina与C .... 从南海南部ODP184航次 114 3站上部合成深度 190 .77m共 1992个样品中 ,由老到新挑选了 6 4个样品 ,测试了同一样品中底栖有孔虫Uvigerinaperegerina与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的δ18O和δ13 C值 ,结果表明 114 3站U .peregerina与C .wuellerstorfi的δ18O差值的平均值约为 (0 .6 14± 0 .0 7)× 10 -3 ,而δ13 C差值的平均值约为 (0 .6 92± 0 .0 4 )× 10 -3 .114 3站U .peregerina与C .wuellerstorfi的δ18O差值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标准差值 0 .6 4× 10 -3 比较接近 ,而δ13 C的差值却比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标准差值 0 .9× 10 -3 轻 0 .2 0 8× 10 -3 ,可能是由于南沙珊瑚礁区较低的生产力缩小了沉积物与海水之间的δ13 C的差异而引起的 .该均衡试验为南海甚至西太平洋的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上述 2种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值转换的标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ODP1143 底栖有孔虫 稳定氧碳同位素值 均衡试验
下载PDF
3.0~2.0 MaBP南海南部深海沉积物孢粉记录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9
3
作者 袁金红 罗运利 +1 位作者 徐兆良 孙湘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5-81,共7页
为了探索和揭示2.5 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 m(3.0~2.0 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 ... 为了探索和揭示2.5 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 m(3.0~2.0 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 ka/样,孢粉谱显示沉积率变化显著,以2.6 MaBP为界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3.0~2.6 MaBP相比,2.6~2.0 MaBP时段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 MaB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2.6 MaBP以后,各类型孢粉沉积率高低变化揭示南海海平面有多次上升和下降,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3.0~2.0 MaBP存在0.1 Ma(偏心率)和46.9 ka(斜率)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沉积率 3.0~2.0 MaBP ODP1143 南海南部
下载PDF
南海南部中上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与古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博士 赵泉鸿 翦知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3-79,共7页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上部150m的100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分析,求取中上新世3.5Ma以来表层生产力长期的演化趋势和短期的变化规律。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在2.85~1.58Ma和0.9~0Ma两个时期呈现相对高值,反映具较...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上部150m的100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分析,求取中上新世3.5Ma以来表层生产力长期的演化趋势和短期的变化规律。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在2.85~1.58Ma和0.9~0Ma两个时期呈现相对高值,反映具较高的古生产力,推测分别与上新世晚期北极冰盖形成和“中更新世革命”之后北极冰盖扩大事件密切相关。与有孔虫δ18O记录对比,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都显示在冰期增加,间冰期降低,反映了冰期具较高的表层生产力。冰期时较高的沉积物堆积速率和C/N比值反映低海平面时期陆源营养物质供应增加,是造成冰期表层生产力高的重要原因。同时推测冰期时低氧含量的底层水有利于有机物质的保存。频谱分析揭示,中上新世以来有机碳含量变化复杂,说明其变化除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周期变化的驱动外,还受到陆源物输入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主要受地球轨道周期变化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南海南部 上新世 ODP1143 表层生产力 有机碳含量 堆积速率 中更新世革命 陆源营养物质 周期变化 地球轨道 Δ^18O 变化规律 演化趋势 有机物质 频谱分析 含量变化 沉积物 碳分析 输出 有孔虫 间冰期 海平面
下载PDF
南海南部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冰期旋回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建 翦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4,共6页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氧同位素11—5e期大约2ka分辨率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ruber进行分析,发现其冰期/间冰期旋回与代表全球冰量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O)的变化相反,即在间冰期时含量低,而冰期时高,与其他海区的记录相反。海水表...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氧同位素11—5e期大约2ka分辨率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ruber进行分析,发现其冰期/间冰期旋回与代表全球冰量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O)的变化相反,即在间冰期时含量低,而冰期时高,与其他海区的记录相反。海水表层温度和温跃层深度转换函数结果以及碎壳率的变化显示,在一定的温度背景下,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可能是控制粉红色G.ruber冰期旋回的主要因素,而这段时期南海南部溶解作用的影响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旋回 粉红色壳体 Globigerinoides ruber 浮游有孔虫
下载PDF
南海ODP1143站晚中新世以来颗石形态变化及其钙化作用
6
作者 马晓旭 金晓波 +3 位作者 张洪瑞 马瑞罡 祝幼华 刘传联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8-284,共7页
对南海ODP1143站约9 Ma以来颗石形态变化进行了测量分析,并借此讨论了颗石藻的钙化作用及其环境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无论是颗石形态和钙化作用均存在4个明显的变化阶段:8.9-6 Ma,4-3 Ma,2-1 Ma和1-0 Ma。其中在8.9-6 Ma期间,颗石形态学... 对南海ODP1143站约9 Ma以来颗石形态变化进行了测量分析,并借此讨论了颗石藻的钙化作用及其环境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无论是颗石形态和钙化作用均存在4个明显的变化阶段:8.9-6 Ma,4-3 Ma,2-1 Ma和1-0 Ma。其中在8.9-6 Ma期间,颗石形态学参数包括长度、厚度和重量所指示的钙化作用较强,6 Ma时颗石的长度达到最高,但厚度和重量均较低。随后颗石的三个形态学参数均逐渐升高,但在4 Ma时降至最低。三个形态学参数在2 Ma时存在波动,1Ma以来钙化作用加强。晚中新世以来颗石藻钙化作用的变化主要受大气CO2浓度的影响,同时,颗石藻属种演化也可能是影响钙化作用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石形态 钙化作用 晚中新世 ODP1143 南海
原文传递
Records of Toba erup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lass shards from ODP 1143A 被引量:4
7
作者 梁细荣 韦刚健 +2 位作者 邵磊 李献华 王汝成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10期871-878,共8页
关键词 : South China Sea ODP 1143 site tephra shards Toba eruptions monsoon.
原文传递
Radiolarian record to paleo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events over the past 1.2 MaBP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8
8
作者 YANG Lihong CHEN Muhong +1 位作者 WANG Rujian ZHEN F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7期1478-1483,共6页
This note studies the Radiolarian fossil groups since 1.2 MaBP in ODP leg 184 site 1143,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result shows that radiolarian abundance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before 0.9 ... This note studies the Radiolarian fossil groups since 1.2 MaBP in ODP leg 184 site 1143,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result shows that radiolarian abundance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before 0.9 MaBP it remained at the extremely low level, but increased with low extent between 0.9-0.65 Ma, 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stage, and it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0.65 MaBP.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the average abundance became higher and higher in each stage, and showed regularly periodic fluctuations. The obvious increase after 0.65 MaBP is inferred to result from the enhanced up-welling in this region, which was induced by the intensified monsoon circulation after th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An outstanding result of the spectral analyses is that a long oscillation of - 0.2 Ma cycle was found in the records of radiolarian abundance and complex diversity, which corresponds well to the result of other paleoceanographic indexes. This probably indicated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LARIA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 site 114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