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VEST模型的太原市六城区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
1
作者 王璐垚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7期17-20,共4页
应用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对太原市六城区2000—2020年碳储量变化进行测算,基于2000、 2005、 2010、 2015、 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为城市空间优化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 应用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对太原市六城区2000—2020年碳储量变化进行测算,基于2000、 2005、 2010、 2015、 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为城市空间优化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年间,太原市六城区除草地面积下降14.26%外,其他5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呈增长态势;总体碳储量、土壤碳和死亡有机碳均呈不断下降趋势,地上和地下碳储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仅万柏林区碳储量在研究末期(2020年)比研究初期(2000年)增加0.6%,其他5个城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太原市六城区
下载PDF
碳纤维氢气瓶六轴缠绕装置结构设计研究
2
作者 刘志强 麻志浩 +1 位作者 袁鹏程 孟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67,171,共6页
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氢气瓶是其重要储能元件,而碳纤维缠绕气瓶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新趋势,设计一种碳纤维氢气瓶六轴缠绕装置。装置整体结构分为运动控制平台模块、丝嘴偏转模块、丝嘴旋转模块以及芯模固定旋转模块,对四个模... 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氢气瓶是其重要储能元件,而碳纤维缠绕气瓶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新趋势,设计一种碳纤维氢气瓶六轴缠绕装置。装置整体结构分为运动控制平台模块、丝嘴偏转模块、丝嘴旋转模块以及芯模固定旋转模块,对四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通过SolidWorks Simulation进行静力学分析和关键零部件模态分析,使用ADAMS对装置进行运动仿真。验证设计强度是否满足要求,保证良好的挠性,整个缠绕过程能否保证稳定的传动。建立碳纤维缠绕氢气瓶的数学模型,进行轨迹规划计算,获得测地线缠绕轨迹。设计、仿真和轨迹规划结果能够为今后碳纤维铺放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瓶 六轴缠绕 碳纤维 模态分析 运动仿真 轨迹规划
下载PDF
万吨级熟料烧成系统节能降碳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娇媚 王克东 +1 位作者 隋明洁 高为民 《水泥技术》 2023年第1期15-23,共9页
针对徐州中联1号万吨生产线面临的能效提升技术瓶颈,研究提出了烧成系统减污降碳解决方案,在中国水泥工业首次应用了五级改六级预热器技术,同时,进行分解炉扩容并采用自脱硝技术提高主燃区的效率,提高回转窑转速,采用带中置辊式破碎机... 针对徐州中联1号万吨生产线面临的能效提升技术瓶颈,研究提出了烧成系统减污降碳解决方案,在中国水泥工业首次应用了五级改六级预热器技术,同时,进行分解炉扩容并采用自脱硝技术提高主燃区的效率,提高回转窑转速,采用带中置辊式破碎机的第四代篦式冷却机替换原有冷却机。改造后,预热器出口温度降低了83℃,熟料单位产品综合煤耗降低约14kgce/t.cl,低于GB 16780-2021标准中的1级限额值约4%,每年节约标煤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8万吨;在现有窑尾框架内应用自脱硝源头减排技术,NOx排放浓度<25mg/Nm3,满足并优于当地环保标准要求,节约氨水用量1.0万吨,实现了能耗双控和超低排放目标下水泥生产技术的全新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吨生产线 熟料烧成 能效提升 五级改六级 节能降碳
下载PDF
水泥熟料烧成系统能效提升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娇媚 赵亮 +1 位作者 张建国 王科学 《水泥技术》 2023年第2期20-26,共7页
计算分析了现有水泥生产线热平衡支出项中影响热耗的主要因素,针对水泥行业能耗双控目标,提出了能效提升解决方案。现有生产线技改项目应用显示,烧成系统热效率再提升5%~9%,熟料标准煤耗降低10kg/t.cl以上,达到并优于GB 16780-2021标准... 计算分析了现有水泥生产线热平衡支出项中影响热耗的主要因素,针对水泥行业能耗双控目标,提出了能效提升解决方案。现有生产线技改项目应用显示,烧成系统热效率再提升5%~9%,熟料标准煤耗降低10kg/t.cl以上,达到并优于GB 16780-2021标准中熟料单位产品综合煤耗指标1级能效;能效提升的同时,通过应用分解炉自脱硝源头减排技术,分解炉出口CO浓度不超过500ppm,喷氨前NOX本底浓度<350mg/Nm^(3),氨水用量3kg/t.cl的条件下,NOX排放浓度<50mg/Nm^(3),满足国家环保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效提升 超低排放 节能降碳 五级改六级
下载PDF
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3
5
作者 郭嘉德 白永秀 关海玲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7-175,共9页
在梳理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10-2019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和城镇化的作用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和城镇化的共同作用与碳排放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但边际作... 在梳理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10-2019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和城镇化的作用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和城镇化的共同作用与碳排放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但边际作用较小,三者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且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滞后性,当只有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或城镇化的因素存在时,对碳减排是有利的,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人均水平也符合上述结论。研究进一步厘清了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的相互关系,对中部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全面FGLS估计法 中部六省
下载PDF
基于SBM-DEA模型中部六省碳排放效率测度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馨 范敏 谢运生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3年第1期26-31,共6页
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从区域碳减排方面入手,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根据2010—2019年省域数据,基于SBM-DEA模型及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解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测度了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效率及区域差异,研究发... 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从区域碳减排方面入手,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根据2010—2019年省域数据,基于SBM-DEA模型及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解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测度了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效率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1)中部六省碳排放效率静态结果总体呈先减后增的趋势,碳减排工作在2016年中部崛起计划后有明显推进。2)中部六省碳排放效率动态结果的ML指数均值为1.11>1,从ML指数的2个分解值来看,技术效率指数均值为1.01,技术进步指数为1.105,可看出技术进步指数略高于技术效率指数,说明提升技术效率是中部六省提升碳排放效率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效率 SBM-DEA模型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中部六省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现状和潜力 被引量:158
7
作者 吴庆标 王效科 +4 位作者 段晓男 邓立斌 逯非 欧阳志云 冯宗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7-524,共8页
根据近3次森林资源普查资料和六大林业工程规划估算了中国森林植被的固碳现状和潜力。我国森林植物的碳贮量从第4次森林清查(1989-1994年)的4220.45 Tg C增加到第6次森林清查(1999-2003年)的5156.71Tg C,平均年增长率为1.6%,年固碳... 根据近3次森林资源普查资料和六大林业工程规划估算了中国森林植被的固碳现状和潜力。我国森林植物的碳贮量从第4次森林清查(1989-1994年)的4220.45 Tg C增加到第6次森林清查(1999-2003年)的5156.71Tg C,平均年增长率为1.6%,年固碳量为85.30-101.95Tg·a^-1,主要集中在西藏、四川、内蒙古、云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和湖南等省份。根据我国林业工程建设规划,到2010年规划完成时,林业工程每年新增的固碳潜力为115.46 Tg·a^-1,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到2010年新增的固碳潜力分别为16.25、48.55、32.59、3.75和14.33 Tg·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六大林业工程 固碳现状 固碳潜力
下载PDF
环状碳酸酯单体的合成及其聚合 被引量:2
8
作者 刘芝兰 张健民 卓仁禧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5-648,共4页
以苯甲醛 ,对甲基苯甲醛或对甲氧基苯甲醛对季戊四醇进行保护 ,制得 3种双羟基保护二醇 ,该二醇分别与氯甲酸乙酯反应 ,合成了 3种新的环状碳酸酯单体 9\|苯基 2 ,4,8,10 四氧螺 [5 ,5 ]十一烷 3 酮 ,9 对甲苯基 2 ,4,8,10 四氧螺 [... 以苯甲醛 ,对甲基苯甲醛或对甲氧基苯甲醛对季戊四醇进行保护 ,制得 3种双羟基保护二醇 ,该二醇分别与氯甲酸乙酯反应 ,合成了 3种新的环状碳酸酯单体 9\|苯基 2 ,4,8,10 四氧螺 [5 ,5 ]十一烷 3 酮 ,9 对甲苯基 2 ,4,8,10 四氧螺 [5 ,5 ]十一烷 3 酮和 9 对甲氧苯基 2 ,4,8,10 四氧螺 [5 ,5 ]十一烷 3 酮 .化合物结构均经FTIR ,1HNMR表征 .以三异丁氧基铝为催化剂 ,单体 /催化剂摩尔浓度比为 10 0 ,反应时间 16h ,在 190℃或 2 10℃下本体开环聚合 ,对它们的开环聚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取代基对环状单体的开环聚合反应有一定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碳酸酯单体 合成 开环聚合反应 双羟基保护二醇 氯甲酸乙酯 催化剂 聚碳酸酯
下载PDF
新型含酯基的可生物降解聚碳酸酯的合成 被引量:2
9
作者 程巳雪 王浩 +1 位作者 汪连生 卓仁禧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8-702,共5页
通过2,2 二羟甲基 丙二酸二甲酯与氯甲酸乙酯的反应合成了环状碳酸酯单体5,5 二甲氧羰基 1,3 二氧六环 2 酮,再以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本体开环聚合,得到新型含酯基的聚碳酸酯.单体和聚合物结构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 通过2,2 二羟甲基 丙二酸二甲酯与氯甲酸乙酯的反应合成了环状碳酸酯单体5,5 二甲氧羰基 1,3 二氧六环 2 酮,再以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本体开环聚合,得到新型含酯基的聚碳酸酯.单体和聚合物结构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及核磁共振碳谱(13CNMR)表征.结果表明,开环聚合反应的产率和分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温度高于100℃时开环聚合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脱羧反应.研究得出该聚合反应合适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12h,聚合过程中基本无脱羧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元环状碳酸酯 开环聚合 聚碳酸酯
下载PDF
液相吸附法脱除碳六原料中的硫醇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广林 周红军 +1 位作者 扈文青 吴全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7-670,共4页
研究了应用吸附剂直接从碳六原料中吸附脱除微量硫醇的碳六原料精制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改性NaY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其吸附容量可达1.56%。同时研究了操作条件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升高温度不利于提高吸附容量,减少进料空速可以提高吸附容量... 研究了应用吸附剂直接从碳六原料中吸附脱除微量硫醇的碳六原料精制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改性NaY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其吸附容量可达1.56%。同时研究了操作条件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升高温度不利于提高吸附容量,减少进料空速可以提高吸附容量,但碳六原料中水含量会显著降低吸附剂吸附硫醇的性能,该吸附剂可以通过焙烧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六 正丁硫醇 吸附 NAY分子筛
下载PDF
环碳酸酯开环聚合物制备、性能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祝桂香 沈之荃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74,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环碳酸酯开环均聚与共聚产物的制备。
关键词 环碳酸酯 开环聚合 制备 性能 生物材料 脂肪族聚碳酸酯
下载PDF
新型除草剂丙酯草醚A环^(14)C均标记合成和鉴定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征敏 叶庆富 +2 位作者 唐庆红 吕龙 陈子元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1999-2003,共5页
以U-14C-对氨基苯甲酸为前体,通过酯化、缩合、还原和取代四步反应获得了A环14C均标记的丙酯草醚,用PHPLC对其进行纯化.采用HPLC-MS(ESI),MS(EI)和1HNMR验证了其结构,通过HPLC(外标法)确定其化学纯度大于98%;HPLC-LSC和TLC-IIA两种方法... 以U-14C-对氨基苯甲酸为前体,通过酯化、缩合、还原和取代四步反应获得了A环14C均标记的丙酯草醚,用PHPLC对其进行纯化.采用HPLC-MS(ESI),MS(EI)和1HNMR验证了其结构,通过HPLC(外标法)确定其化学纯度大于98%;HPLC-LSC和TLC-IIA两种方法分析表明,其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8%,其比活度为1.089±0.011mCi/mmol.合成的化学收率和放化收率均为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酯草醚(A-环-U-^14C) 放射性标记合成 鉴定 除草剂 ^14C 丙酯草醚 新型除草剂 合成 标记 A环
下载PDF
一种新的农药残毒快速检测装置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蕊 邹明强 +4 位作者 牟峻 储晓刚 郑健 于爱民 金钦汉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4-636,共3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农药残毒快速检测装置。该装置基于酶催化动力学原理,以酶抑制率反映蔬菜中残留农药的总毒性。该装置集化学分析、光机电、信息、生物等技术于一体,可对六种样品进行同时检测。测量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方便快速,适合...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农药残毒快速检测装置。该装置基于酶催化动力学原理,以酶抑制率反映蔬菜中残留农药的总毒性。该装置集化学分析、光机电、信息、生物等技术于一体,可对六种样品进行同时检测。测量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方便快速,适合于各种实际应用场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全固态光源 六通道 酶抑制法 有机磷 氨基甲酸酯
下载PDF
中部六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臣 张瑞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2-46,共5页
中部省份处于快速崛起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而能源需求特征使得碳减排相对困难。基于中部六省1996—2008的数据,引入出口、城市化等因素,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出口和城市化率对碳排放具有正效应,人均... 中部省份处于快速崛起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而能源需求特征使得碳减排相对困难。基于中部六省1996—2008的数据,引入出口、城市化等因素,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出口和城市化率对碳排放具有正效应,人均收入和能源价格为负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出口和延缓城市化速度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碳排放 动态面板 GMM估计
下载PDF
基于碳纳米线传感器的三维六向编织复合材料内部损伤定位 被引量:5
15
作者 万振凯 张志钢 +2 位作者 贾敏瑞 包玮琛 董卿霞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8-74,共7页
为研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实时结构健康状态监控,针对三维六向编织复合材料编织结构,采用三维四步六向编织方法将碳纳米线传感器以轴向纱和六向纱形式嵌入复合材料中,提出了一种构建智能三维复合材料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碳纳米线的三维编... 为研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实时结构健康状态监控,针对三维六向编织复合材料编织结构,采用三维四步六向编织方法将碳纳米线传感器以轴向纱和六向纱形式嵌入复合材料中,提出了一种构建智能三维复合材料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碳纳米线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试件内部损伤监测系统。基于碳纳米线测量的电阻值矩阵,采用四分矩阵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信号矩阵的主要特征,计算试件内部的损伤准确位置。实验采用5种不同类型损伤试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试件内部损伤位置与实际损伤一致,测量的损伤位置坐标误差小于1。该研究可为智能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健康监测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六向编织复合材料 碳纳米线传感器 内部缺陷 无损检测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基于Tapio脱钩模型、面板数据的滞后期工具变量法的研究 被引量:101
16
作者 齐绍洲 林屾 王班班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66,共8页
本文综合运用Tapio脱钩模型、面板协整检验、滞后期工具变量法和碳排放峰值预测,使用1995-2012年的18年长面板数据,研究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思路是先用Tapio脱钩模型考察中部各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人均... 本文综合运用Tapio脱钩模型、面板协整检验、滞后期工具变量法和碳排放峰值预测,使用1995-2012年的18年长面板数据,研究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思路是先用Tapio脱钩模型考察中部各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之间的关系,找到中部各省的个体差异和共性,接着检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在确定两者存在长期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滞后期工具变量具体考察中部六省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与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的关系,归纳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根据回归方程和中部六省的基础数据预测碳排放峰值的到来时间。得出中部六省经济增长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经历了由弱到强再到弱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一个由集约到粗放再回到相对集约的过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中部六省人均GDP增长对人均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弹性还很大,即人均GDP每升高1%,碳排放总量会上升1.246 7%;中部六省存在碳排放和碳强度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火力发电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和碳强度产生正的影响,前后两年间火力发电比例每提高1%,中部六省内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将分别提高0.505 1%和0.370 3%,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有利于中部六省的碳减排工作,前后两年间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研发强度代表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中部六省碳排放量将会分别降低2.286 1%、3.845 3%和48.167 6%,碳强度将会分别下降1.919 4%、3.163 0%、48.996 4%,城镇化和地区开放程度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影响不显著,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量和碳强度的影响是一致的;目前各省均已越过碳强度峰值,但还远未越过碳排放峰值。在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强化中部六省碳减排的协同合作和跨区域治理,打造中部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中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中部六省很有可能提前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区域碳减排 Tapio脱钩模型 滞后期工具变量法
下载PDF
40tT型6流中间包结构优化对高碳钢中夹杂物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勇 成泽伟 +2 位作者 陈伟庆 曹长法 王广顺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2,共4页
通过几何相似1:3的水模型对原中间包和优化的增设挡墙中间包进行去除夹杂物的模拟试验,根据水模拟试验结果,优化了40 t钢包结构并进行高碳钢82A和72A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增设挡墙优化结构后,中间包内滞止时间和实际停留时间延长,活塞... 通过几何相似1:3的水模型对原中间包和优化的增设挡墙中间包进行去除夹杂物的模拟试验,根据水模拟试验结果,优化了40 t钢包结构并进行高碳钢82A和72A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增设挡墙优化结构后,中间包内滞止时间和实际停留时间延长,活塞区比例提高,而死区比例减小;中间包结构优化后去除夹杂物的效果明显提高,采用优化的增设挡墙中间包生产的高碳钢Φ5.5 mm盘条中夹杂物数量由原来的2.06~2.52个/mm^2降至0.20~1.06个/mm^2,最大夹杂物尺寸由原来的(9.87~13.37)μm×(6.29~9.44)μm降至(4.01~8.33)μm×(3.41~7.62)μm;铸坯中大型夹杂物数量和尺寸也相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 t T型6流中间包 挡墙 高碳钢 夹杂物
下载PDF
六西格玛管理在高碳钢小方坯连铸中的应用
18
作者 齐志宇 李泽林 +1 位作者 梅雪辉 温荣宇 《鞍钢技术》 CAS 2016年第3期55-58,共4页
针对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总厂二分厂高碳硬线钢铸坯废品率高的问题,采用六西格玛管理的方法分析了工艺技术、设备和基础管理几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控制中间包钢水过热度、二冷水比水量、稳定拉速并控制电磁搅拌频率和电流,高碳硬线钢... 针对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总厂二分厂高碳硬线钢铸坯废品率高的问题,采用六西格玛管理的方法分析了工艺技术、设备和基础管理几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控制中间包钢水过热度、二冷水比水量、稳定拉速并控制电磁搅拌频率和电流,高碳硬线钢铸坯的废品率降至0.1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西格玛 高碳钢 铸坯 缩孔
下载PDF
城市低碳创新的形象传播与规划策略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敏 陆小成 资武成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5-121,共7页
构建和传播城市的低碳创新形象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传统粗放型城市形象、展现低碳城市新风貌的重要名片,是面向生态文明、推进低碳发展、加强创新驱动、重塑低碳、生态、和谐、宜居的现代城市形象的重要战略。城市低碳创新的形象... 构建和传播城市的低碳创新形象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传统粗放型城市形象、展现低碳城市新风貌的重要名片,是面向生态文明、推进低碳发展、加强创新驱动、重塑低碳、生态、和谐、宜居的现代城市形象的重要战略。城市低碳创新的形象传播应从城市精神、城市行为、城市视觉、风情感受、消费感受、经济感受等方面构建六维度规划模型。加强城市低碳创新形象传播与规划,应重视低碳创新的形象设计,树立低碳创新的城市理念,制定低碳创新的城市传播战略,构建低碳城市人居环境和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充实低碳创新的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低碳经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低碳创新 城市形象传播 六维度规划模型
下载PDF
多情境视角下中国中部六省碳达峰预测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兆良 梅加兰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16-222,共7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在甄别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搭建STIRPAT模型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量进行拟合,并设定不同情景参数对碳排放的达峰时间和峰值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低碳模式是所有情景模式中最早达...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在甄别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搭建STIRPAT模型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量进行拟合,并设定不同情景参数对碳排放的达峰时间和峰值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低碳模式是所有情景模式中最早达峰(2024年)且峰值最低(115734.31万t)的最佳发展模式;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且实现在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可采用高质量发展模式;绿色模式、节能模式、基准模式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116728.11万t、120789.11万t和129701.43万t;粗放模式下,在2040年不能实现碳达峰。基于此,提出中部各省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今后政策落实的侧重方向,早日实现中国整体碳达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RPAT模型 碳排放达峰 情景分析 中部六省 产业结构调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