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定就业如何影响技能形成——基于我国企业雇佣制度的历史考察
1
作者 李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2,共12页
技能,尤其是专有技能的形成,需要个体扎根某一岗位长时间的耕耘和摸索,这就需要为劳动者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就业保障。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执行统包统配的计划式就业,企业采取劳动竞赛、厂内师徒制、技术协作等方法促进个... 技能,尤其是专有技能的形成,需要个体扎根某一岗位长时间的耕耘和摸索,这就需要为劳动者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就业保障。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执行统包统配的计划式就业,企业采取劳动竞赛、厂内师徒制、技术协作等方法促进个体的技能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公有制企业以编制制度,为部分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就业稳定的制度保障,同时进一步延续和创新了技能竞赛、基于专家工作室的师徒制、职称评定等制度促进员工的技能形成,而非公有制企业则通过签订长期合同、竞业禁止等给予雇员稳定雇佣的可信承诺,并通过强化员工忠诚教育、建立内部人才上升和流动通道、建立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等措施,提升员工专有技能的形成效率。本质上,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内劳动力商品化和去商品化之间的一次再平衡。企业以稳定的雇佣承诺尊重和保护劳动者作为人的特质和需求,并通过师徒传承、生涯发展、锦标赛和内培内招四大机制,发挥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这一机制还受到国家经济体制以及规范有序的行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影响。未来我国的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应重点促进社会群体的稳定就业,通过积极创设稳定就业的制度环境、提升中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技能形成能力、提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结构性与合规性,协助企业构筑健康稳定、可预期的劳资合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就业 技能形成 专有技能 劳动力商品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下载PDF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
2
作者 雷呈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4期26-30,共5页
为了认真贯彻高等职业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技并修”有用人才,医学技术系在校党委正确领导下,积极培育“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坚持党建引领,解放思想,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加... 为了认真贯彻高等职业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技并修”有用人才,医学技术系在校党委正确领导下,积极培育“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坚持党建引领,解放思想,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加强德才兼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强化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内容,紧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不放松,深化学业评价改革,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名医名师工作室、校企融合、学生社团活动,突出职教特点,彰显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增加学生职业认同和专业自豪感。通过多措育人,教科研质量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职业教育 课程思政 德技并修 工学结合 劳动教育
下载PDF
统筹教育、培训和就业:内在逻辑、典型特征与职业教育行动路向
3
作者 张学英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11,共9页
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颠覆性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等国家发展战略势必引发劳动需求变迁、改变就业状况,统筹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旨在破解结构性就业不匹配难题。依据劳动需求的派生需求和联合需求... 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颠覆性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等国家发展战略势必引发劳动需求变迁、改变就业状况,统筹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旨在破解结构性就业不匹配难题。依据劳动需求的派生需求和联合需求特征阐释了统筹教育、培训和就业的内在逻辑,从异质性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分析了其持续性、全面性和高质量三个典型特征,探索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增量和存量劳动力就业、提升劳动力全生命周期就业力中的行动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需求 异质性人力资本 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 终身技能形成
下载PDF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时代价值、制度优势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毅峰 朱昶昊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42,共10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和制度创新的经验总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制度安排,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形成的制度创新,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出...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和制度创新的经验总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制度安排,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形成的制度创新,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出的制度选择,是对当前的民主迷思作出的制度回应。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安排中“选举+选拔”的选贤任能机制保障选举产生的政治领导人德才兼备,“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保障公共政策的公正合理,“分工+问责”的权力制约机制保障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加强党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领导,培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完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提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参与能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选举选拔制 分工问责制 政治参与能力 制度回应
下载PDF
智能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的新变化——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 被引量:1
5
作者 程恩富 潘越 《管理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共12页
智能经济深刻影响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要认识劳动过程的新变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为指导,其理论框架包括要素组织、过程管理和所有制关系。在智能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的要素构成和技术组织形式呈现出一系列智能化特征。社会... 智能经济深刻影响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要认识劳动过程的新变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为指导,其理论框架包括要素组织、过程管理和所有制关系。在智能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的要素构成和技术组织形式呈现出一系列智能化特征。社会组织形式的新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协作的数字化、分散化和扩大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智能经济对私有企业雇佣关系和公有企业录用关系的不同影响。劳动过程的要素运动、劳动者技能的变化以及其主体性的彰显等在不同企业中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劳动过程的管理而言,智能技术使科层制高效化、制度算法化、企业文化灵活化。在所有制关系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监督成本下降,信息不对称问题弱化;管理关系的组织协调更高效,劳动监督更严格;私有企业中劳动者竞争加剧,公有企业中劳动竞赛的意愿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经济 劳动过程 生产关系 所有制 政治经济学分析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路径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郭云珠 王泾丞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3-35,共1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进而激发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围绕“为什么能”“为什么要”和“如何去做”这一逻辑思路,梳理高校劳动教育助推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进而激发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围绕“为什么能”“为什么要”和“如何去做”这一逻辑思路,梳理高校劳动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在厘清高校劳动教育与共同富裕间的逻辑契合,辨析高校劳动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关键要义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高校劳动育人实际,研究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认为,从劳动技能、劳动认知、劳动理念上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需要在与新理念、新媒介、新形式的紧密结合之中,注重学科融合、成果凝练和总结提高;需要深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开展好劳动教育精品课程的全课程体系建设,谋划高校劳动教育的“认知提升”体系;需要通过日常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就业劳动教育等,共同形成劳动技能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体系,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劳动教育 高等教育 共同劳动 思想政治教育 劳动技能 价值理念
下载PDF
新劳动业态下职业教育赋能技能社会的前提、重点及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季晨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23-27,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面对新劳动业态下的技能社会新变化、新形势、新需求,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增强适应性,在动态变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共生维度看,职业教育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面对新劳动业态下的技能社会新变化、新形势、新需求,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增强适应性,在动态变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共生维度看,职业教育与技能社会具有强耦合逻辑,体现在人力资源供求链中的技能人才培育、大国工匠孵化池上的技能元素流通、技艺传承传播面下的技能学习服务等三个方面。技能视角下,职业教育需面对技能应用于社会分工、劳动生产、市场主体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自适力,为技能社会建设赋能增效,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融合导向、数字导向,解决好自身认知、方向指引、互通融通、治理服务等多方面的问题,真正在认识变化中适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技能社会 适应性 新劳动业态
下载PDF
复杂劳动还原与经济循环的内生增长动力
8
作者 肖磊 胡俊超 鲁保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89,共10页
自威廉·配第以降,关于复杂劳动还原问题形成了三种主要理论框架:总体劳动模型、市场过程模型和高价机器模型。马克思秉持市场过程思想,在劳动力的异质性和抽象劳动的同质性、有效市场、不同劳动类型剩余价值率相同的假定下论述了... 自威廉·配第以降,关于复杂劳动还原问题形成了三种主要理论框架:总体劳动模型、市场过程模型和高价机器模型。马克思秉持市场过程思想,在劳动力的异质性和抽象劳动的同质性、有效市场、不同劳动类型剩余价值率相同的假定下论述了复杂劳动还原的市场过程,并以还原后的简单劳动为基础构建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复杂劳动还原是市场过程的结果。对复杂劳动还原进行思想实验表明:经济增长是社会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劳动升级对增强国内循环内生增长动力和可靠性发挥关键作用。在新时代,要通过制度完善和机制设计,提高社会总体劳动复杂性水平,以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劳动还原 市场过程模型 劳动复杂程度 国内大循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技术的政治经济学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42
9
作者 王星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0-222,共23页
劳动过程是一个加工原材料的生产性转化过程,在其中实现了劳动与技术的双重转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通过劳动政治这一概念将生产体制与技术形成之间的相关性勾连起来。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多关注技术对劳动的殖民,对于劳动... 劳动过程是一个加工原材料的生产性转化过程,在其中实现了劳动与技术的双重转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通过劳动政治这一概念将生产体制与技术形成之间的相关性勾连起来。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多关注技术对劳动的殖民,对于劳动政治与技术形成复杂的互动过程鲜有触及。技术形成可区分为物化技术选择和技能生产两个面向,不同的劳动政治类型能够规制技能生产的路径走向,进而影响物化技术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与此相关的技术形成政治经济学是解释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不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形成 劳动过程 劳动政治
下载PDF
劳动力技能形成及收益模式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彦军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52,共4页
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扩大,加大对劳动力技能的投入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人们对劳动力技能的理解普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劳动力技能的本质是人力资本,其形成过程、收益模式可以用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规律来解释。根据技... 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扩大,加大对劳动力技能的投入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人们对劳动力技能的理解普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劳动力技能的本质是人力资本,其形成过程、收益模式可以用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规律来解释。根据技能形成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将技能划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形成过程和收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技能 人力资本 形成过程 收益模式
下载PDF
劳动过程的去技术化、空间生产政治与超时加班——基于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蔡禾 史宇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4,共11页
引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的视野,从"去技术化"和"空间生产政治"的角度考察资本与管理方对劳动生产过程的技术控制以及生产空间的再造,关注中国雇员加班发生的影响因素和对劳动者不同加班类型发生率的影响。结合对中... 引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的视野,从"去技术化"和"空间生产政治"的角度考察资本与管理方对劳动生产过程的技术控制以及生产空间的再造,关注中国雇员加班发生的影响因素和对劳动者不同加班类型发生率的影响。结合对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年数据的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人力资本因素和其他结构性因素后,雇员工作中的"技术控制"和"空间控制"因素对其合理加班或超时加班的发生有显著效应,且该效应存在不同户籍类型雇员群体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有必要采取政策鼓励企业革新其生产管理方式向"以劳动者为本"的方向发展,以推动建立更为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时加班 劳动过程 去技术化 空间生产政治
下载PDF
高技能劳动力与出口决定——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验证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萍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共7页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出口企业雇佣了更高技能的劳动者。本文利用员工学历构建高技能劳动力变量,采用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研究了高技能劳动力对出口决定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高技能劳动力对出口决定具有负向影响,...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出口企业雇佣了更高技能的劳动者。本文利用员工学历构建高技能劳动力变量,采用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研究了高技能劳动力对出口决定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高技能劳动力对出口决定具有负向影响,存在"高技能劳动力悖论",而分贸易方式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较高才是导致"高技能劳动力悖论"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能劳动力 出口 异质性 加工贸易
下载PDF
《国富论》的社会劳动分工对体育教学改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威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8-22,共5页
《国富论》的理论基础——社会劳动分工是体育教学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社会学理论本源。学校体育进行专项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运动技能的迁移,提高学习效率。在物性运动的基础上,满足人性需求。
关键词 劳动分工 专项教学 技能形成 人性需求
下载PDF
技能失范:理解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变异问题
14
作者 胡悦晗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第9期5-8,共4页
已有技能形成领域的研究难以解释转型时期制造业生产中对与既有技术条件相匹配的规范技能的降格运用,导致中低质量产品泛滥的现象。本文提出技能失范概念,旨在解释该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技能失范并非意味着去技能化或非技能化,而是意... 已有技能形成领域的研究难以解释转型时期制造业生产中对与既有技术条件相匹配的规范技能的降格运用,导致中低质量产品泛滥的现象。本文提出技能失范概念,旨在解释该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技能失范并非意味着去技能化或非技能化,而是意味着与既有技术条件不匹配的非规范技能替代了与既有技术条件相匹配的规范技能。这一过程并非布雷弗曼所声称的技能退化,而是技能的异化。这种非规范技能是一种不能够被现代科学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技巧与劳动经验,由劳动者在工作中累积的"试错"经验不断建构,无益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等级。劳动过程理论是考察该问题的重要视角。劳动过程控制权,是理解技能失范的关键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 技能失范 技能形成 劳动过程
下载PDF
后脱贫时代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贫困治理——技能形成的视角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学英 耿旭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94,共7页
中国于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进入治理相对贫困的后脱贫时代。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制度内贫困群体作为技术技能水平低、受教育水平低、应对非均衡能力低的低技能劳动力群体,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的三个重点群体。他们因源自于制度排斥... 中国于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进入治理相对贫困的后脱贫时代。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制度内贫困群体作为技术技能水平低、受教育水平低、应对非均衡能力低的低技能劳动力群体,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的三个重点群体。他们因源自于制度排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自身能力限制导致的可行能力不足而暴露在相对贫困风险中。低技能劳动力相对贫困的致因最终归结于自身能力限制,特别是技能水平低导致低质量就业而无法建构可持续生计。治理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贫困应从促进技能形成入手,从静态技能和动态技能两个层面、技能宽度和技能深度两个维度,借助正规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和国家资历框架三个路径,叠加制度保障和社会合作机制保障,落脚在改善就业质量以建构可持续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低技能劳动力 相对贫困治理 技能形成
下载PDF
低技能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比较研究——新加坡、韩国、日本的实践轨迹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学英 耿旭 张东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5-72,共8页
低技能劳动力是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水平低、工资收入水平低且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向质量转型,再加上劳动者本身要实现从次要劳动力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迭代,低技能劳动... 低技能劳动力是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水平低、工资收入水平低且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向质量转型,再加上劳动者本身要实现从次要劳动力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迭代,低技能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开发问题被各国高度重视。追溯新加坡、韩国、日本针对四类低技能劳动力群体实施职业能力开发的实践轨迹发现:中国的低技能劳动力涵盖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绝对低技能群体和相对低技能群体;其职业能力开发对技术进步至关重要,故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要通过明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把低技能劳动力纳入未来技能的就业领域,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技能劳动力 职业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投资 技能形成
下载PDF
知识无产者的产生过程及形成机制--基于教培机构教师劳动过程的分析
17
作者 赵培浩 杨嘉浩 《工会理论研究》 2021年第6期4-19,共16页
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而阶级生成和阶级区分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需要通过劳动转变为技术,进而转化为资本。但资本家掌控和主导了知识向资本转化的过程,导致该过程伴随着知识者与知识、技术、价值的... 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而阶级生成和阶级区分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需要通过劳动转变为技术,进而转化为资本。但资本家掌控和主导了知识向资本转化的过程,导致该过程伴随着知识者与知识、技术、价值的分离,知识者的知识并未演化出技术,或者演化出来的技术被资本家夺取,知识者空有知识而无法转化为价值,该过程即为“失技术化”。通过田野研究发现:资本通过组织结构分化收缴知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主导权,通过劳动内容圈定和劳动行为规训缩减知识工人的劳动自主性,而职业无感的员工也仅仅考虑即时性报酬。双方从即时理性出发,形成了“失技术化”的共谋,催生出愈来愈多的“知识无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 知识 劳动过程 失技术化 教育培训机构
下载PDF
智能经济中劳动过程新变化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18
作者 韩文龙 董鑫玮 唐湘 《经济纵横》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26,共11页
快速发展的智能经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在人工智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过程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文章以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新变化,以... 快速发展的智能经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在人工智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过程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文章以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新变化,以及生产力基本要素变化对智能劳动过程的影响。在智能经济中,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是统一的,只是智能生产的“无人化”趋势正在改变着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创造方式。同时,随着智能设备和工具的大量使用,智能劳动过程中的监督越来越精准化和隐形化。为减缓智能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的不利冲击,需要充分发挥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协同治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经济 劳动过程 价值形成 智能化 无人化
原文传递
蒋南翔德育思想研究与探讨
19
作者 江宇辉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7,共7页
蒋南翔德育思想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优秀德育传统和老清华办学经验的总结继承,对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德育工作探索实践的理论升华。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体现在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坚持和发展... 蒋南翔德育思想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优秀德育传统和老清华办学经验的总结继承,对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德育工作探索实践的理论升华。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体现在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坚持和发展“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坚持多措并举点面结合推进德育工作等方面。新的历史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挖掘和研究蒋南翔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核,助推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树立系统观念,把德育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视阈中考量;创新形式载体,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继承优良传统,推动“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创新发展;涵养体育文化,构建美育和劳动教育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南翔德育思想 又红又专 “双肩挑” 集体主义 五育融合
原文传递
数字劳动辨析: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三要素理论视角
20
作者 张海鹏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第10期110-116,共7页
数字劳动边界研究是数字时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学界主要围绕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等问题展开相关研究。但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数字劳动“泛化”等问题,对此需要回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视野,对数... 数字劳动边界研究是数字时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学界主要围绕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等问题展开相关研究。但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数字劳动“泛化”等问题,对此需要回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视野,对数字劳动的边界问题展开进一步辨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基本三要素,具有诸多新特征的数字劳动仍然符合这一科学理论。因此,要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向度,从马克思劳动过程三要素理论视角出发,对数字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范围的扩大化、劳动对象的非物质特征以及劳动资料的数字化应用进行深入剖析,为厘清数字劳动范围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马克思劳动过程三要素 数字异化 自由时间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