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引入湖南省浏阳的3个红梨品种美人酥、红酥脆与满天红进行了生长结果习性、适应性以及果实品质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3个红梨品种在浏阳地区均能正常完成年生长周期,美人酥与满天红生长旺,坐果稳,盛果期树666.7 m 2产量1400 kg,红酥...对引入湖南省浏阳的3个红梨品种美人酥、红酥脆与满天红进行了生长结果习性、适应性以及果实品质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3个红梨品种在浏阳地区均能正常完成年生长周期,美人酥与满天红生长旺,坐果稳,盛果期树666.7 m 2产量1400 kg,红酥脆长势稍弱,产量1200 kg。3个红梨品种着色均不稳定,果皮锈斑较严重,对着色影响大,以满天红着色相对较好,美人酥次之,红酥脆较差。3个红梨品种均在9月中旬前后成熟,单果重300 g以上,肉质细,石细胞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13.8%,可溶性糖含量9.05%~9.36%,均以美人酥含量最高,其次为满天红、红酥脆。总酸含量1.13~1.42 g/kg,以满天红最高,美人酥与红酥脆相近。综合分析认为,3个品种均不适宜在湖南地区大面积发展。展开更多
旨在筛选对黑色素生成起调节作用的小RNA,并探究其对山羊肤色及毛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采集了健康酉州乌羊(Youzhou dark goat, YZDG)、川东白山羊(Chuandong white goat, CDWG)100日龄胎羊皮肤样本(n=3),和健康2~3周岁大足黑山羊(Dazu ...旨在筛选对黑色素生成起调节作用的小RNA,并探究其对山羊肤色及毛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采集了健康酉州乌羊(Youzhou dark goat, YZDG)、川东白山羊(Chuandong white goat, CDWG)100日龄胎羊皮肤样本(n=3),和健康2~3周岁大足黑山羊(Dazu black goat, DBG)、内蒙古绒山羊(Inner Mongolia cashmere goat, IMCG)个体皮肤样本(n=3),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技术观察皮肤中黑色素沉积情况;通过小RNA测序技术筛选差异miRNAs;培养B16-F10皮肤黑色素瘤细胞,利用细胞转染、qPCR、Western Blot、黑色素含量检测等技术验证miR-129-5p对黑色素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黑色素颗粒明显在YZDG胎羊皮肤和DBG毛囊的毛球、毛干、外根鞘等部位沉积,而在CDWG胎羊皮肤和IMCG表皮、毛囊中没有被观察到。经测序分析,在肤色差异的YZDG和CDWG中筛选到62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31个在乌皮山羊中上调,31个下调。在毛色差异的DBG和IMCG中,筛选到38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10个在黑色被毛山羊中表达上调,28个表达下调。两组测序结果均显示miR-129-5p在乌皮和黑色被毛山羊皮肤中高表达(P<0.05)。在细胞中过表达miR-129-5p后,相比于对照组,mimics组细胞黑色素沉积量提高了18.9%(P<0.05),TYR、TYRP1基因表达量分别上调57.3%和16.5%(P<0.05),蛋白表达量分别显著上调49.2%和40.2%(P<0.05);但MITF基因及其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在抑制miR-129-5p后,inhibitor组TYR基因mRNA表达下调38.9%、蛋白表达水平下调21.1%(P<0.05);TYRP1、MITF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调25.3%及28.4%(P<0.05)。本研究发现,miR-129-5p在不同肤色及毛色的山羊皮肤中差异表达,且可通过调控TYR、TYRP1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影响黑色素的生成,是山羊肤色和毛色形成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展开更多
清道夫受体B类成员1(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member 1,Scarb1)作为细胞表面的膜受体蛋白,在动物体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Scarb1基因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色形成中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克隆虹鳟Scarb1基因的cDN...清道夫受体B类成员1(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member 1,Scarb1)作为细胞表面的膜受体蛋白,在动物体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Scarb1基因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色形成中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克隆虹鳟Scarb1基因的cDNA全长,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及其序列结构特征,同时使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Scarb1基因在虹鳟、金鳟及其杂交F_(1)代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carb1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032 bp,开放阅读框1479 bp,编码49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55.59 ku,且存在保守的CD36结构域和2个跨膜区。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虹鳟与其他硬骨鱼类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71.69%~98.58%;进化分析发现虹鳟与大马哈鱼亲缘关系最近,与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亲缘关系最远。qRT-PCR检测结果表明,在虹鳟与金鳟胚胎期及出膜后各发育阶段中Scarb1基因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且表现为受精期至桑葚期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对虹鳟与金鳟同一时期的差异分析发现该基因在胚胎期及7 dph(days post hatch)、1 M(month post hatch)、2 M和3 M时期中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1)。Scarb1基因在虹鳟与金鳟背部皮肤和背部肌肉等色素沉着性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其中在金鳟背部皮肤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虹鳟(P<0.01)。此外,Scarb1基因在杂交F_(1)代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规律与双亲一致;在不同组织中,该基因在杂交F_(1)代背部皮肤中的表达量介于双亲之间。研究结果表明,Scarb1基因与虹鳟体色形成有着密切关系,且可能在金鳟黄色体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展开更多
为了探索中国女性肤色分布情况,利用同一型号的皮肤影像分析系统测量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7个大区共10200名受试者的面部皮肤颜色。分析了这些样本在CIELAB色彩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多个色彩指标(L^(*)a^(*)b...为了探索中国女性肤色分布情况,利用同一型号的皮肤影像分析系统测量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7个大区共10200名受试者的面部皮肤颜色。分析了这些样本在CIELAB色彩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多个色彩指标(L^(*)a^(*)b^(*)、ITA°、Hue、RGB、HSV)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选取了相关性较低的ITA°和Hue来绘制一个二维平面用于展示该7个大区样本的聚类结果。采用了潘通肤色指南对该7个大区的样本进行了归类。最后通过改进kmeans算法在肤色聚类中的应用将样本分为9类,并对样本进行了归类。结果表明,全国整体分布方面,本次采样中没有观察到皮肤颜色分级(skin color categories)的Ⅵ型的样本,大部分样本属于Ⅲ型和Ⅱ型;在剔除样本数少于100(总样本量的1%)的色号后,仅观察到潘通肤色指南12个色号,其中4Y07的样本最多;聚类划分中,聚类分类4观察到的样本最多,聚类分类8样本最少。区域分布方面,从ITA°和Hue的分布来看:东北肤色最浅最黄,西南大区肤色最红;潘通肤色指南显示,西南肤色色调最偏红(红调占比10.78%),华南皮肤色调最偏黄(红调占比5.73%);聚类划分显示,各大区聚类分类4的人数均是最多的;聚类分类8均是最少的。在各大区内部,各聚类分类占比最高的分别是东北(聚类分类0)、西南(聚类分类1)、华中(聚类分类2)、华北(聚类分类3)、华南(聚类分类4、6、7、8)和西北(聚类分类5)。展开更多
文摘旨在筛选对黑色素生成起调节作用的小RNA,并探究其对山羊肤色及毛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采集了健康酉州乌羊(Youzhou dark goat, YZDG)、川东白山羊(Chuandong white goat, CDWG)100日龄胎羊皮肤样本(n=3),和健康2~3周岁大足黑山羊(Dazu black goat, DBG)、内蒙古绒山羊(Inner Mongolia cashmere goat, IMCG)个体皮肤样本(n=3),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技术观察皮肤中黑色素沉积情况;通过小RNA测序技术筛选差异miRNAs;培养B16-F10皮肤黑色素瘤细胞,利用细胞转染、qPCR、Western Blot、黑色素含量检测等技术验证miR-129-5p对黑色素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黑色素颗粒明显在YZDG胎羊皮肤和DBG毛囊的毛球、毛干、外根鞘等部位沉积,而在CDWG胎羊皮肤和IMCG表皮、毛囊中没有被观察到。经测序分析,在肤色差异的YZDG和CDWG中筛选到62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31个在乌皮山羊中上调,31个下调。在毛色差异的DBG和IMCG中,筛选到38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10个在黑色被毛山羊中表达上调,28个表达下调。两组测序结果均显示miR-129-5p在乌皮和黑色被毛山羊皮肤中高表达(P<0.05)。在细胞中过表达miR-129-5p后,相比于对照组,mimics组细胞黑色素沉积量提高了18.9%(P<0.05),TYR、TYRP1基因表达量分别上调57.3%和16.5%(P<0.05),蛋白表达量分别显著上调49.2%和40.2%(P<0.05);但MITF基因及其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在抑制miR-129-5p后,inhibitor组TYR基因mRNA表达下调38.9%、蛋白表达水平下调21.1%(P<0.05);TYRP1、MITF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调25.3%及28.4%(P<0.05)。本研究发现,miR-129-5p在不同肤色及毛色的山羊皮肤中差异表达,且可通过调控TYR、TYRP1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影响黑色素的生成,是山羊肤色和毛色形成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
文摘清道夫受体B类成员1(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member 1,Scarb1)作为细胞表面的膜受体蛋白,在动物体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Scarb1基因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色形成中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克隆虹鳟Scarb1基因的cDNA全长,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及其序列结构特征,同时使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Scarb1基因在虹鳟、金鳟及其杂交F_(1)代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carb1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032 bp,开放阅读框1479 bp,编码49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55.59 ku,且存在保守的CD36结构域和2个跨膜区。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虹鳟与其他硬骨鱼类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71.69%~98.58%;进化分析发现虹鳟与大马哈鱼亲缘关系最近,与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亲缘关系最远。qRT-PCR检测结果表明,在虹鳟与金鳟胚胎期及出膜后各发育阶段中Scarb1基因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且表现为受精期至桑葚期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对虹鳟与金鳟同一时期的差异分析发现该基因在胚胎期及7 dph(days post hatch)、1 M(month post hatch)、2 M和3 M时期中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1)。Scarb1基因在虹鳟与金鳟背部皮肤和背部肌肉等色素沉着性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其中在金鳟背部皮肤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虹鳟(P<0.01)。此外,Scarb1基因在杂交F_(1)代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规律与双亲一致;在不同组织中,该基因在杂交F_(1)代背部皮肤中的表达量介于双亲之间。研究结果表明,Scarb1基因与虹鳟体色形成有着密切关系,且可能在金鳟黄色体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摘为了探索中国女性肤色分布情况,利用同一型号的皮肤影像分析系统测量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7个大区共10200名受试者的面部皮肤颜色。分析了这些样本在CIELAB色彩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多个色彩指标(L^(*)a^(*)b^(*)、ITA°、Hue、RGB、HSV)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选取了相关性较低的ITA°和Hue来绘制一个二维平面用于展示该7个大区样本的聚类结果。采用了潘通肤色指南对该7个大区的样本进行了归类。最后通过改进kmeans算法在肤色聚类中的应用将样本分为9类,并对样本进行了归类。结果表明,全国整体分布方面,本次采样中没有观察到皮肤颜色分级(skin color categories)的Ⅵ型的样本,大部分样本属于Ⅲ型和Ⅱ型;在剔除样本数少于100(总样本量的1%)的色号后,仅观察到潘通肤色指南12个色号,其中4Y07的样本最多;聚类划分中,聚类分类4观察到的样本最多,聚类分类8样本最少。区域分布方面,从ITA°和Hue的分布来看:东北肤色最浅最黄,西南大区肤色最红;潘通肤色指南显示,西南肤色色调最偏红(红调占比10.78%),华南皮肤色调最偏黄(红调占比5.73%);聚类划分显示,各大区聚类分类4的人数均是最多的;聚类分类8均是最少的。在各大区内部,各聚类分类占比最高的分别是东北(聚类分类0)、西南(聚类分类1)、华中(聚类分类2)、华北(聚类分类3)、华南(聚类分类4、6、7、8)和西北(聚类分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