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nominal and standardized catch per unit effort data in quantifying habitat suitability of skipjack tuna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被引量:3
1
作者 Cheng Zhou Yuanyuan Hu +6 位作者 Jie Cao Liuxiong Xu Xuefang Wang Rong Wan Yu Xiao Jiangfeng Zhu Hao T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upper strata waters exhibit highly dynamic oceanographic features under ENSO variability.This has been prov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ynamic change of both abundance and zon...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upper strata waters exhibit highly dynamic oceanographic features under ENSO variability.This has been prov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ynamic change of both abundance and zonal distribution of skipjack tuna(Katsuwonus pelamis).Although causality has been suggested by researchers using physical-biological interaction models,cumulative evidence needs to be obtained and the tenability of assertion needs to be tested from an ecological habitat perspective,based on fisheries data.For purse seine fishery,the use of 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as an indication of the abundance is confusing because of technical improvements over the whole exploitation history and unbalanced individual fishing characteristic of vessels.It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in comparative scenarios of CPUE application.This study identified habitat traits based on a series of oceanographic factors from a global ocean reanalysis model.A comparison was conducted between two habitat models based on unprocessed purse seine CPUE and standardized CPUE considering fishing characteristic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andardized CPUE could model the regular zonal shift of habitat compatible with the observed fishing efforts transfer,and achieved better prediction capacity than unprocessed CPUE.Furthermore,the habitat of skipjack tuna was also characterized and linked with surface and subsurface thermal environment,ocean current,dissolved oxygen,biotic environment,and ENSO variability.The monthly-averaged habitat suitable index,derived from the optimal habitat model prediction,showed a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which suggested that El Ni?o episodes eventually provide more preferable habitat for skipjack tuna under ENSO var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ipjack tuna free-swimming schools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ENSO events CPUE standardization
下载PDF
Characterizing Potential Fishing Zone of Skipjack Tuna during the Southeast Monsoon in the Bone Bay-Flores Sea Using Remotely Sensed Oceanographic Data
2
作者 Mukti Zainuddin Alfa Nelwan +4 位作者 Siti Aisjah Farhum Najamuddin   Muhammad A. Ibnu Hajar Muhammad Kurnia Sudir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3年第1期259-266,共8页
Potential fishing zones for skipjack tuna in the Bone Bay-Flores Se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satellite-based oceanography and catch data, using a linear model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constructed from generalized add... Potential fishing zones for skipjack tuna in the Bone Bay-Flores Se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satellite-based oceanography and catch data, using a linear model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constructed from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Monthly mean remotely sens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urface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southeast monsoon (April-August) were used for the year 2012. The best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was sele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marine environment variable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on skipjack tuna abundance (catch per unit effort). Then, the appropriate linear model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of th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for generating a robust predictive model. Model selection process for th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was based on significance of model terms, decrease in residual deviance, and increase in cumulative variance explained, whereas the model selection for the linear model was based on decrease in residual deviance, reduction in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increasing cumulative variance explained and significance of model terms. The best model was selected to predict skipjack tuna abundance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ver entire study area. A simple linear model was used to verify the predicted valu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otential fishing zones for skipjack during the southeast monsoon were well characterized b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28.5℃ to 30.5 ℃ and chlorophyll-a ranging from 0.10 to 0.20 mg·m-3. Predicted highest catch per unit efforts were significantly consistent with the fishing data (P 2 = 0.8), suggesting that the oceanographic indicators may correspond well with the potential feeding ground for skipjack tuna. This good feeding opportunity for skipjack was driven the dynamics of upwelling operating within study area which are capable of creating a highly potential fishing zone during the southeast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ipjack tuna Satellite Data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Linear Model Upwelling Potential FISHING Zones BONE BAY and FLORES SEA Southeast MONSOON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acid-and pepsin-soluble collagens from spines and skulls of skipjack tuna(Katsuwonus pelamis) 被引量:15
3
作者 YU Di CHI Chang-Feng +2 位作者 WANG Bin DING Guo-Fang LI Zhong-Rui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9期712-720,共9页
Acid-soluble collagen(ASC) and pepsin-soluble collagen(PSC) from the spine(ASC-SP and PSC-SP) and skull(ASC-SK and PSC-SK) of the skipjack tuna, Katsuwonus pelamis,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yi... Acid-soluble collagen(ASC) and pepsin-soluble collagen(PSC) from the spine(ASC-SP and PSC-SP) and skull(ASC-SK and PSC-SK) of the skipjack tuna, Katsuwonus pelamis,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yields of ASC-SP, PSC-SP, ASC-SK and PSC-SK were(2.47 ± 0.39)%,(5.62 ± 0.82)%,(3.57 ± 0.40)%, and(6.71 ± 0.81)%,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dry weight. The four collagens contained Gly(330.2-339.1 residues/1 000 residues) as the major amino acid, and their imino acid contents were between 168.8 and 178.2 residues/1 000 residues. Amino acid composition, SDS-PAGE, and FTIR investigations confirmed that ASC-SP and ASC-SK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type I collagen, and had higher contents of high-molecular weight cross-links than those of PSC-SK and PSC-SP. The FTIR investigation also certified all the collagens had triple helical structure. The denaturation temperatures of ASC-SK, PSC-SK, ASC-SP, and PSC-SP were 17.8, 16.6, 17.6, and 16.5 °C, respectively. All isolated collagens were soluble at acidic pH(1-5) and lost their solubilities when the NaCl concentration was above 2%(W/V). The isolated collagens from the spines and skulls of skipjack tuna could serve as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collagens for further application in food, cosmetic, bio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tsuwonus pelamis skipjack tuna Spine Skull Acid soluble collagen(ASC) Pepsin soluble collagen(PSC) CHARACTERIZATION
原文传递
鲣鱼佃煮工艺优化及佃煮液组分分析
4
作者 张建友 费溧锋 +3 位作者 孙蕾 王珍 吕飞 丁玉庭 《肉类研究》 2023年第4期13-20,共8页
以鲣鱼为研究对象,通过色差、质构和感官评定探究鲣鱼佃煮最优工艺,利用还原糖、蛋白质含量和pH值等指标进行营养品质评价,同时分析佃煮液中还原糖和氨基态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梯度佃煮制得的鲣鱼产品感官评分最高为92.5分,... 以鲣鱼为研究对象,通过色差、质构和感官评定探究鲣鱼佃煮最优工艺,利用还原糖、蛋白质含量和pH值等指标进行营养品质评价,同时分析佃煮液中还原糖和氨基态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梯度佃煮制得的鲣鱼产品感官评分最高为92.5分,还原糖和非蛋白氮含量较高,分别为6.22、3.63 g/100 g,工艺A和B鲣鱼产品的盐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15.18、14.65 g/100 g,显著高于工艺C产品,工艺A产品的碱溶性蛋白含量为43.22 g/100 g,显著高于工艺B、C产品,表明鲣鱼经工艺A梯度佃煮后蛋白含量变化较小,营养成分流失少,产品风味最佳;佃煮液浸泡组的质构品质较好,产品富有弹性和咀嚼性,各组pH值没有显著差异;梯度佃煮液中的还原糖为美拉德反应提供充足的羰基化合物,促进产品产生良好的色泽及风味,氨基态氮含量的变化较小验证了经梯度佃煮制得的鲣鱼产品具有较好的营养品质。综合各指标结果,梯度佃煮产品品质最优,在保持较好质构特性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色泽和蛋白质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佃煮鲣鱼 加工品质 感官评价 营养 质构特性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CPUE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冯虎年 陆化杰 汪金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探究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017―2021年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金汇58轮”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生产统计的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 【目的】探究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017―2021年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金汇58轮”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生产统计的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高度等环境数据,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鲣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逐步回归分析CPUE与各因子的差异显著性,利用软件Arcgis10.7对标准化后鲣鱼CPUE进行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叠加分析。【结果】经度和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高度)对鲣鱼CPUE均有显著影响(P<0.05),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温度表现为极显著影响(P<0.01),海表面温度对CPUE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叶绿素a浓度、经度、海表面高度;2017―2021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年均CPUE最大值(46.59 t/网)出现在2018和2020年,月均最大值(51.79 t/网)出现在2月,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5.0°S―5.0°N、165.0°E―180.0°E;鲣鱼平均CPUE较大值(>42.25 t/网)出现在5.5°―4.5°S,166.5°―168.5°E;1.5°―0.5°S,166.5°―173.5°E;1.5°―0.5°S,173.5°―169.5°W四点连成的海域内。【结论】鲣鱼渔场最适海表面温度为29.25~30.25℃,最适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0.138~0.171 mg/m3,最适海表面高度为65.00~75.6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流化冰保鲜对鲣鱼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高萌 张宾 +2 位作者 王强 邓尚贵 Santiago AUBOURG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04-309,共6页
为探索流化冰对冰鲜水产品保鲜效果,以鲣鱼鱼肉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碎块冰保鲜为对照,探讨流化冰处理对鲣鱼肌肉蛋白质功能特性影响。结果表明:1)流化冰冰粒子呈球形,外表光滑、单位表面积大且流动性能好,8 min内可将鱼肉整体温度由35℃... 为探索流化冰对冰鲜水产品保鲜效果,以鲣鱼鱼肉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碎块冰保鲜为对照,探讨流化冰处理对鲣鱼肌肉蛋白质功能特性影响。结果表明:1)流化冰冰粒子呈球形,外表光滑、单位表面积大且流动性能好,8 min内可将鱼肉整体温度由35℃降低至1.3℃;2)-4℃贮藏18 d后,流化冰保鲜处理的鱼肉弹性和咀嚼性依次为1.19 mm和5.50 m J,而空白(不加冰)、淡水碎块冰组分别为0.67 mm和1.65 m J、0.95 mm和3.32 m J,可见流化冰对鱼肉质构特性保持效果显著(P<0.05);3)0~18 d贮藏期内,不同处理鲣鱼肌原纤维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及总巯基含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以流化冰处理对鲣鱼蛋白质功能特性的保持效果最佳;此外,流化冰保鲜还兼具有抑制鱼肉氧合肌红蛋白自动氧化、维持肌肉原有色泽的作用。流化冰处理显著保持了鲣鱼肌肉组织的质构和相关蛋白质功能特性,可满足冰鲜水产品远洋、长距离运输和保鲜贮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流化冰 碎块冰 保鲜 蛋白质 功能特性
下载PDF
不同解冻方式对鲣鱼鱼肉蛋白及组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天翔 包海蓉 +3 位作者 王锡昌 郭全友 韩秋煜 张青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0-185,共6页
以冷冻鲣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解冻方式(自然空气解冻、静水解冻、流水解冻、冷藏库解冻)对其高铁肌红蛋白(metmyoglobin,met Mb)、可溶性肌原纤维蛋白(soluble myofibrillar proteins,SMP)、可溶性肌浆蛋白(soluble sarcoplasmic prot... 以冷冻鲣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解冻方式(自然空气解冻、静水解冻、流水解冻、冷藏库解冻)对其高铁肌红蛋白(metmyoglobin,met Mb)、可溶性肌原纤维蛋白(soluble myofibrillar proteins,SMP)、可溶性肌浆蛋白(soluble sarcoplasmic proteins,SSP)、Ca^(2+)-ATPase活性、活性巯基(reactive sulfhydryl,A-SH)及组胺含量的影响,并结合解冻汁液流失率、色泽、质构评价。结果表明,解冻汁液流失率和咀嚼性与肌原纤维蛋白变化指标(SMP含量、Ca^(2+)-ATPase活性、A-SH含量)之间,Ca^(2+)-ATPase活性与A-SH含量之间分别极显著相关(P<0.01)。相比其他3种解冻方式,冷藏库解冻显著(P<0.05)的抑制组胺的生成及氧合肌红蛋白的氧化,保持色泽。此外,冷藏库解冻较好地保持了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汁液流失率最低,质构较好。因此,冷藏库解冻适合作为鲣鱼罐头生产的解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解冻方式 蛋白 组胺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鲣鱼丰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胡奎伟 朱国平 +1 位作者 王学昉 许柳雄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7-422,共6页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海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作业对象。本研究利用1983~2007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温度(SST)数据,分析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在时间序列和空间位置上...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海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作业对象。本研究利用1983~2007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温度(SST)数据,分析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在时间序列和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983~2002年,各年平均CPUE在时间序列上呈一定的上升趋势,1983~2002年,平均SST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平均CPUE和平均SST无显著相关性;2003~2007年,平均CPUE和平均SST均呈较大幅度上升,两者呈显著相关。从空间位置分析,鲣鱼资源量集中出现在SST为28~30℃之间的海域,在5°N和10°S附近海域CPUE反映的总体资源量较高,而在0°和5°S的资源量较低。鲣鱼资源量较大区域分布在冷暖水团交汇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鲣鱼 金枪鱼围网 海洋表面温度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渔获量时空分布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沈建华 陈雪冬 崔雪森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1期13-19,共7页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00×104t左右,其中鲣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从20世...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00×104t左右,其中鲣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数的增加,中西太平洋的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量分布,从太平洋岛屿近海逐渐向太平洋热带中部海域扩展。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向东移动的趋势,70年代在128°E附近变化,80年代在144°E左右,90年代在153°E左右,近年在158°E左右变化。而鲣鱼渔获量纬度重心位于赤道区域,70年代在2°N附近,80年代在1°30′S左右,90年代在2°50′S左右,近年在2°55′S左右变化。经纬度5°×5°单个小区范围内10年内的最高总产量则从70年代的11×104t,增加到90年代超过了69×104t。渔获量空间分布除了随着渔业发展向外海向赤道以南扩展以外,还受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明显影响,一般来说在相邻的数年中渔获量经度中心在厄尔尼诺年比较偏东,在拉尼娜年比较偏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围网 鲣鱼 渔获量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流化冰对于鲣鱼的保鲜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萌 张宾 +2 位作者 邓尚贵 励建荣 AUBOURG Santiago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3-1029,共7页
以远洋鲣鱼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淡水碎冰保鲜为对照,研究流化冰处理对鲣鱼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C冷藏18d后,流化冰保鲜鱼肉pH值、TVB-N、TBA、a*值和菌落总数依次为5.57、10.2mgN/100g、2.87mg/100g、8.92... 以远洋鲣鱼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淡水碎冰保鲜为对照,研究流化冰处理对鲣鱼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C冷藏18d后,流化冰保鲜鱼肉pH值、TVB-N、TBA、a*值和菌落总数依次为5.57、10.2mgN/100g、2.87mg/100g、8.92和2.61lgCFU/g,而淡水碎冰保鲜鱼肉各指标已达6.05、20.3mgN/100g、6.60mg/100g、7.16和3.02lgCFU/g,故可知流化冰保鲜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碎冰保鲜。(2)在25±1°C室温条件下,将冰与鱼放入保温箱内保鲜8h后,流化冰保鲜鱼肉的a*值、pH值、TVB-N、TBA、菌落总数和汁液流失率均显著低于空白和淡水碎冰保鲜处理组(P<0.05)。流化冰保鲜可显著减缓鱼体的腐败进程、延长产品货架期,进而满足冰鲜水产品的远洋及长距离运输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skipjack tuna) 流化冰 淡水碎冰 保鲜效果
下载PDF
烟熏鲣鱼粉复合酶解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顾赛麒 彭玲玲 +3 位作者 丁玉庭 高莹 赵丹丹 周绪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0-185,共6页
采用优化后的酶解工艺(胰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活力配比2∶1、总加酶量3 000 U/g),对烟熏鲣鱼加工副产物"烟熏鲣鱼粉"进行双酶水解,并对酶解液品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30 h内水解度不断增大,酶解液感官评分10 h内较高... 采用优化后的酶解工艺(胰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活力配比2∶1、总加酶量3 000 U/g),对烟熏鲣鱼加工副产物"烟熏鲣鱼粉"进行双酶水解,并对酶解液品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30 h内水解度不断增大,酶解液感官评分10 h内较高,10 h后急剧下降,挥发性盐基氮含量10 h内缓慢增加,后急速增加;可溶性氮指数20 h内呈不断上升趋势,之后增幅不大;整个酶解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始终呈上升趋势,20 h后增速变缓,谷氨酸对酶解液整体滋味轮廓贡献最为显著,其滋味活性值较高。酶解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酚类和醛类为主,两者相对含量均随酶解时间延长而不断降低,醛类具有较高的相对气味活性值,对酶解液烟熏风味具有显著贡献。本研究结果可指导制备高风味品质的烟熏鲣鱼粉酶解液,可为相关企业进一步研发海鲜调味制品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熏鲣鱼粉 复合酶解 感官评价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 品质变化
下载PDF
基于不同环境因子的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灰色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5
12
作者 方舟 陈洋洋 +1 位作者 陈新军 郭立新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67,共8页
鲣Katsuwonus pelamis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其中以中西太平洋资源量最为丰富。综合评价环境因子对鲣鱼资源量的影响,构建科学的资源预报模型可为我国可持续合理开发该鱼种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渔获... 鲣Katsuwonus pelamis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其中以中西太平洋资源量最为丰富。综合评价环境因子对鲣鱼资源量的影响,构建科学的资源预报模型可为我国可持续合理开发该鱼种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渔获量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资源相对丰度指标,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鲣鱼资源相对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选取合适的环境因子,并基于不同环境因子构建不同的灰色预测模型对鲣鱼资源相对丰度进行预测,比较选择最优模型。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鲣鱼的产量逐年递增,而CPUE在年间有着较大的波动。灰色关联分析认为,海表面温度与CPUE的平均关联度最大,其次为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其他的环境因子与CPUE的关联度较小。基于多环境因子的预测模型中,包含所有因子(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叶绿素质量浓度a和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的模型M1有着最佳的拟合效果,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6.475 2,相关系数为0.687 4;而基于单一环境因子的预测模型中,去除11月SST数据的模型S2有着最佳的拟合效果,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7.419 2,相关系数为0.791 0。相比多环境因子的预测模型,单一环境因子预测模型有着较高的稳定性,实际值与预测值直接相关性也较高,可以作为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相对丰度预报的最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环境因子 灰色系统 资源相对丰度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出口金枪鱼罐头中组胺及微生物控制的HACCP应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微微 吴祖芳 +1 位作者 周秀锦 沈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81,共7页
以金枪鱼(Skipjack Tuna)罐头生产加工过程为例,分析了生产原料及罐头生产流程各环节物料微生物变化情况,部分工艺参数对细菌总数及组胺产生的影响;确定了原料验收、解冻清洗、预蒸煮和配料封罐为主要关键控制点,并制定HACCP计划,建立... 以金枪鱼(Skipjack Tuna)罐头生产加工过程为例,分析了生产原料及罐头生产流程各环节物料微生物变化情况,部分工艺参数对细菌总数及组胺产生的影响;确定了原料验收、解冻清洗、预蒸煮和配料封罐为主要关键控制点,并制定HACCP计划,建立相应的监控程序和纠偏措施。经HACCP计划实施前后细菌总数与组胺质量分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解冻阶段细菌数减少约30%,成品细菌总数减少49%,成品中组胺质量分数也从3.5 mg/kg降至1.5 mg/kg,同时提高了水产制品卫生品质及保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组胺 微生物 控制 HACCP
下载PDF
鲣鱼双酶酶解工艺优化及其产物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绪霞 高莹 +2 位作者 顾利伟 赵丹丹 丁玉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1-96,共6页
以鲣鱼为对象,优化了胰蛋白酶(trypsin)与木瓜蛋白酶(papain)复合酶解鱼肉蛋白的条件,研究了酶解过程中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肽分子质量分布以及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双酶酶解鲣... 以鲣鱼为对象,优化了胰蛋白酶(trypsin)与木瓜蛋白酶(papain)复合酶解鱼肉蛋白的条件,研究了酶解过程中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肽分子质量分布以及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双酶酶解鲣鱼最优条件为:最适比例1:3,总酶添加量3 000 U/g,底物浓度为25%。酶解过程中,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不断增加,酶解6 h后,呈苦味氨基酸含量有所减少,而呈鲜味氨基酸大幅增加;对氨基酸呈味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的分析表明,Glu、Met、Ile和His等几种氨基酸对酶解液的呈味特性起了关键作用。随着酶解时间的增加,大分子质量蛋白和肽类组分逐渐减少而小分子质量肽类组分逐渐增多,酶解6 h后分子质量小于0.5 ku的组分含量达到80.17%。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随酶解时间缓慢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双酶酶解 呈味特性 变化规律
下载PDF
鲣鱼脱腥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淑芳 邓尚贵 +2 位作者 唐艳 黄薇 陈晶晶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33-38,共6页
通过采用酵母发酵、β-CD包埋、柠檬酸和CaCl2混合溶液浸泡、乙醇萃取等对鲣鱼肉进行脱腥处理,以三甲胺含量和感官评定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各法脱腥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发酵法脱腥效果最好,最佳工艺参数为:酵母浓度2.... 通过采用酵母发酵、β-CD包埋、柠檬酸和CaCl2混合溶液浸泡、乙醇萃取等对鲣鱼肉进行脱腥处理,以三甲胺含量和感官评定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各法脱腥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发酵法脱腥效果最好,最佳工艺参数为:酵母浓度2.00%,时间1.5 h,温度40℃,pH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脱腥 技术研究
下载PDF
金枪鱼酶解液脱色工艺及其对腥味物质和金属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建华 季金箭 +2 位作者 王斌 方亦舟 丁玉庭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3-750,共8页
为了研究活性炭对金枪鱼酶解液脱色的最佳条件,本文利用活性炭对金枪鱼暗色肉酶解液进行处理,研究活性炭添加量、p H值、温度(T)和脱色时间(t)对脱色率和蛋白质损失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脱色工艺进行优化,同时探究了活性炭脱色工艺... 为了研究活性炭对金枪鱼酶解液脱色的最佳条件,本文利用活性炭对金枪鱼暗色肉酶解液进行处理,研究活性炭添加量、p H值、温度(T)和脱色时间(t)对脱色率和蛋白质损失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脱色工艺进行优化,同时探究了活性炭脱色工艺对酶解液腥味物质和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枪鱼暗色肉酶解液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3%、p H值3.0、温度70℃、时间1h。该条件下脱色率为89.77%±0.77%,蛋白质损失率为13.47%±0.72%;脱色后酶解液挥发性物质含量降低了85.39%,其中三甲胺、己醛、壬醛等特征腥味物质显著降低;活性炭对Pb的吸附作用较明显,其吸附率为93.2%,而对其他金属元素的吸附率不大。研究表明,经过活性炭处理过的酶解液颜色浅,腥味低,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可为酶解液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酶解液 活性炭 脱色 腥味 金属元素
下载PDF
基于捕捞努力量的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业入渔预测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洋洋 陈新军 +3 位作者 郭立新 王冉 肖卫平 徐良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45,共14页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主要的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渔场,渔场极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但渔场分布在众多岛国的管辖海域,如何科学指导企业准确入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主要的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渔场,渔场极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但渔场分布在众多岛国的管辖海域,如何科学指导企业准确入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取产量最高的22个海区(5°×5°),结合Ni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SSTA)和作业海域表温(SST),研究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以各海区捕捞努力量(作业次数)所占的百分比为入渔指标,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入渔决策模型。研究认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捕捞努力量在纬度方向上主要分布于5°S^5°N,其累计捕捞努力量占所有作业海区的87.4%,其中以130°~140°E经度范围为最高,其捕捞努力量占22个海区的45.08%。入渔指标与Nio3.4区的SSTA、作业海域SST均符合正态模型(P<0.01),Nio3.4区的SSTA最适值为0.25℃,作业海域SST最适值在29.5℃左右。对预测和实际排名前十的海域进行统计发现,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研究认为,所建立的入渔预测模型可有效指导企业的渔业生产,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鲣鱼 捕捞努力量 空间分布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鲣鱼资源渔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亚楠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49-57,共9页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与方法,以Web of Science和ASFA数据库获得的168篇涉及鲣鱼资源渔场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世界鲣鱼资源渔场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认为,鲣鱼资源开发可分为3个阶段:小规模开发初级阶段(1950-1970年)...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与方法,以Web of Science和ASFA数据库获得的168篇涉及鲣鱼资源渔场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世界鲣鱼资源渔场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认为,鲣鱼资源开发可分为3个阶段:小规模开发初级阶段(1950-1970年),大规模开发发展阶段(1970-1990年),和可持续开发阶段(1990-2015年)。目前世界上65%的鲣鱼捕获量来自于西太平洋海域。1950年以来,国内外对鲣鱼资源渔场的研究发展迅速,其研究成果不仅发表于海洋类主流期刊,一些国际顶尖期刊也对其研究给予了较多关注,许多渔业国和地区均参与了有关鲣鱼资源渔场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文献内容分析,发现在过去60多年间,鲣鱼资源量基本保持稳定,但鲣鱼渔场的时空分布由于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对鲣鱼研究多集中在鲣鱼的资源评估和资源渔场与环境变化关系这两个方面,在今后研究中应结合社会经济等,加强资源评估与管理的研究,为鲣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资源 渔场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鲣鱼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及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展望 被引量:10
19
作者 靳少非 樊伟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4年第4期272-279,共8页
最近几个世纪以来,以全球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金枪鱼渔业在全球远洋渔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金枪鱼渔业中,2005年以来鲣鱼年捕捞量已超过金枪鱼总捕捞量的一半以上。当前,在... 最近几个世纪以来,以全球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金枪鱼渔业在全球远洋渔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金枪鱼渔业中,2005年以来鲣鱼年捕捞量已超过金枪鱼总捕捞量的一半以上。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未来鲣鱼渔业的响应和预测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从鲣鱼捕捞历史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模型发展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等三个方面描述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鲣鱼渔业,以期能够为鲣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鲣鱼 金枪鱼 中西太平洋 渔业资源
下载PDF
鲣鱼蒸煮与冷却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传堂 王坚强 +1 位作者 郝云彬 张小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410-414,419,共6页
建立和验证了用于模拟鲣鱼罐头的蒸煮和冷却的动力模型。主要运用有限元法(FEM)和有限差分法(FDM)对鲣鱼进行模块化划分,监控记录鲣鱼蒸煮与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和性状的变化,结合数学方法模拟鲣鱼蒸煮与冷却过程中规律性,通过对实验数据... 建立和验证了用于模拟鲣鱼罐头的蒸煮和冷却的动力模型。主要运用有限元法(FEM)和有限差分法(FDM)对鲣鱼进行模块化划分,监控记录鲣鱼蒸煮与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和性状的变化,结合数学方法模拟鲣鱼蒸煮与冷却过程中规律性,通过对实验数据和生产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对该模型进行测试。结果证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得到良好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有限元法 有限差分法 蒸煮 冷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