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value of PET using 18- fluoro-2-deoxyglucose, CT and MR1 in detecting skull base invas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s 被引量:3
1
作者 Xiumei Ma Ming Ye Taifu Liu Li Li Liyan Dai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9年第8期456-459,共4页
Objective: We compare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using 18-fluoro-2-deoxyglucose (FDG),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detecting skull base invasion of nasop... Objective: We compare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using 18-fluoro-2-deoxyglucose (FDG),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detecting skull base invas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s (NPC) an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ese three methods in determining the existence of skull base invas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s. Methods: The images of enhanced CT, MRI and PET-CT scans, performed at intervals -〈 20 days on 57 NPC patients from July 2004 to February 2007, were selected and reviewed. The endpoints of the comparison wer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 of Enhanced CT, MRI and PET-CT, based on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or clinical imaging follow-up for at least 6 months. Results: For detecting skull base invasion of NPC, the sensitivity of enhanced CT, MRI and PET-CT were 68.18%, 84.09%, 97.67% respectively; speci- ficity were 76.92%, 69.23%, 57.14% respectively; accuracy were 70.18%, 80.7%, 87.72% respectively; PPV were 90.9%, 90.24%, 87.5% respectively; NPV were 41.67%, 56.25%, 88.8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ET-CT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sensitivity over CT (P 〈 0.05) and MRI, better than the two methods in accuracy and NPV and may be more valuable for new patients in detecting skull base invasion of NP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18-fluoro-2-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skull base invasion
下载PDF
鼻窦CT在内镜鼻窦手术前前颅底解剖变异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车福盈 王昭迪 +4 位作者 贾德进 臧志敏 章永涛 孙书连 王恒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究鼻窦CT在内镜鼻窦手术前前颅底解剖变异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间收治的鼻内镜手术患者150例(300侧)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测量筛板和筛孔中心之间外侧板的长度(LLCP... 目的探究鼻窦CT在内镜鼻窦手术前前颅底解剖变异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间收治的鼻内镜手术患者150例(300侧)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测量筛板和筛孔中心之间外侧板的长度(LLCP长度)并进行Keros分型,测量筛前动脉(anterior ethmoidal artery,AEA)至颅底的距离并进行分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EA悬空与Keros分型的相关性,测量LLCP与筛板向外侧的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LLCP-CP角),根据LLCP-CP角进行医源性损伤风险分型(Gera分型),观察钩突上附着点(superior attachment of uncinate process,SAUP)的解剖位置并进行分型,分析SAUP分型与钩突内引流、外引流以及额窦炎发生率的关系。结果150例患者嗅凹深度(5.82±1.16)mm,AEA至颅底距离(3.78±1.09)mm,AEA至额嘴长度(13.97±2.45)mm,LLCP长度0.5~13(5.60±1.24)mm,LLCP-CP角69.22°±12.85°;AEA位置I型64例(42.67%),Ⅱ型28例(18.67%),Ⅲ型58例(38.67%),AEA悬空率38.67%,AEA悬空与AEA非悬空患者AEA至额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Keros分型的AEA悬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EA悬空率与Keros分型呈正相关(r=0.613,P<0.001);Gera分型Ⅰ型35例(23.33%),Ⅱ型108例(72.00%),Ⅲ型7例(4.67%),Gera分型与Keros分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150例患者(300侧)中,SAUP分型Ⅰ型164侧(54.67%),Ⅱ型16侧(5.33%),Ⅲ型12侧(4.00%),Ⅳ型60侧(20.00%),Ⅴ型48侧(16.00%),钩突内引流162侧,钩突外引流138侧,钩突内引流额窦炎发生率高于钩突外引流(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前行鼻窦CT检查,可明确AEA位置、LLCP-CP角、SAUP位置等的解剖变异情况,有助于识别颅底损伤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Paranasal Sinuses)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内窥镜检查(Endoscopy) 鼻窦炎(Sinusitis) 颅底(skull Base) 解剖变异(anatomical variation) 筛前动脉(anterior ethmoidal artery)
下载PDF
颅底软骨肉瘤CT、MRI与病理表现 被引量:18
3
作者 彭泽峰 夏宇 +4 位作者 陈风华 蒋星军 李学军 杨治权 张明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8-400,共3页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CT、MR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的CT、MR影像学资料,及与之相对应的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颅底软骨肉瘤中4例为高分化软骨肉瘤,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CT...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CT、MR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的CT、MR影像学资料,及与之相对应的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颅底软骨肉瘤中4例为高分化软骨肉瘤,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CT的共同特点是均有骨质破坏,但高分化软骨肉瘤钙化明显,MR共同点是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而T1WI上,黏液样软骨肉瘤多为均一的低信号,高分化软骨肉瘤则表现为不均一的低等信号,增强扫描上强化更明显。结论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表现与病理相关,不同亚型在CT及MR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术前正确诊断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颅底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颅骨软骨肉瘤的临床表现和CT诊断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隋庆兰 曹来宾 +2 位作者 徐爱德 冯卫华 徐子森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7年第4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颅骨软骨肉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4例起源于颅骨,其中3例发生于颅底,临床表现与颅神经、脑质结构受压或受侵以及颅内压增高有关。CT检查所有肿瘤均见等或... 目的:探讨颅骨软骨肉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4例起源于颅骨,其中3例发生于颅底,临床表现与颅神经、脑质结构受压或受侵以及颅内压增高有关。CT检查所有肿瘤均见等或略低密度软组织,并含有钙化。结论:颅骨软骨肉瘤CT检查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软骨肉瘤 临床表现 CT诊断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原发性颅底软骨肉瘤CT和MRI诊断 被引量:7
5
作者 周伏庚 洪军 曾庆跃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89-191,195,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在颅底软骨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9例颅底软骨肉瘤,全部病例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9例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的分叶状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伴有... 目的分析原发性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在颅底软骨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9例颅底软骨肉瘤,全部病例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9例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的分叶状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且形态不规则,呈散在沙粒样或弧形及粗糙团块状,同时合并骨质破坏;增强后病灶呈非均匀强化。MRI检查T1WI呈等低信号混杂影,T2WI呈高低信号混杂影,肿瘤内钙化在T1WI、T2WI均为无信号区,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性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有较特有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是诊断颅底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软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放 沙炎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7期742-745,共4页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4例,类圆形2例,伴不同程度点状、斑片状及周边弧形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 T1WI示肿块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多房分叶状明显高信号,内有低信号分隔,其中3例黏液样软骨肉瘤信号较均匀,其余信号不均匀,有片状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伴周边及间隔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可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易造成误诊;CT可显示钙化及骨质破坏,MRI上肿块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软骨肉瘤 咽旁间隙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T与MRI在颅底软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曾莎莎 郭建东 张水兴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影像征象,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底软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8例软骨肉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本组中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均位... 目的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影像征象,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底软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8例软骨肉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本组中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的硬膜外,其中鞍旁4例、颈静脉孔区2例、前颅窝底及后颅窝底各1例。病变呈分叶状7例,呈类圆形1例。周围骨质呈溶骨性破坏6例,膨胀性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可见形态不一钙化,多呈稀疏散在分布(6例),大部分钙化灶边缘较模糊;增强扫描轻度至中度不均匀强化。MR信号不均匀,平扫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4例表现为周边及内部分隔中度强化,呈花环状或蜂窝状强化改变(病理类型为高分化型软骨肉瘤I^II级),2例呈不均匀斑片状明显强化(高分化型III级及间叶性软骨肉瘤)。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好发于颅底中线旁,CT可以清晰显示瘤内特征性的钙化及周围骨质破坏征象,MRI增强扫描强化特点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两者结合有利于该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软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鼻颅沟通性软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3
8
作者 于友国 王万军 +1 位作者 郝广新 李洋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6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探讨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10例行CT平扫,12例行MRI平扫,9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12例病变均位于鼻部及颅... 目的探讨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10例行CT平扫,12例行MRI平扫,9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12例病变均位于鼻部及颅底。肿瘤主体位于中线区4例,左侧3例,右侧5例。CT表现:行CT平扫的10例CHS均见鼻及颅底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周围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轻度膨胀性改变5例,明显虫噬状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轻度模糊斑片状、地图样溶骨性骨质改变3例,肿瘤内明显粗条状、环形钙化5例。MRI表现:12例均见鼻及颅底混杂T_1、混杂T_2软组织肿块影,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边缘呈现波纹状小分叶外观。T_2WI上肿块局部见明显高信号影8例,8例肿瘤内部多发小叶状结构伴较明显的分隔,分隔周围见大量粗条状长T_1、短T_2信号5例,少量斑点状长T_1、短T_2信号3例。9例MR增强检查示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间隔明显强化,内部无强化。结论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总结其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相互对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鼻颅沟通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影像征象对照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水兴 郭建东 +1 位作者 曾莎莎 陈文波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结合病理对照分析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的CT与MRI征象。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例软骨肉瘤及7例软骨瘤患者的完整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与MRI特点。13例中,7例同时行MRI、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CT平扫... 目的结合病理对照分析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的CT与MRI征象。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例软骨肉瘤及7例软骨瘤患者的完整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与MRI特点。13例中,7例同时行MRI、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好发部位相似,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的硬膜外,具体定位:鞍旁7例(软骨肉瘤3例,软骨瘤4例),颈静脉孔区3例(软骨肉瘤1例,软骨瘤2例),前颅窝底2例(软骨肉瘤2例),后颅窝底1例(软骨瘤1例)。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有部分共性影像学征象: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均可见形态不一钙化;MRI信号多不均匀,T2WI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扫描有7例(软骨肉瘤2例,软骨瘤5例)延迟强化。部分征象有助于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的鉴别:6例颅底软骨肉瘤均呈分叶状;5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瘤内钙化以稀疏分布为主,钙化边缘多较模糊。颅底软骨瘤以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瘤内钙化边缘清晰,3例为瘤内大量钙化,2例为稀疏钙化。4例软骨瘤T2WI上边缘出现环状低信号包膜影。结论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好发于颅底中线旁,两者CT及MRI征象有一定的共性特点;肿瘤边界、周围骨质破坏程度及瘤内钙化形态等征象对两者鉴别有一定价值。CT及MRI联合应用可提高两者术前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软骨肉瘤 软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翼腭窝及其通道的解剖学和影像学
10
作者 陶建华 王振常 李静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年第1期-,共3页
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的翼腭窝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的翼腭窝段和翼腭神经节的节前、节后神经纤维等重要结构走行.同时翼腭窝与头颈部多个腔隙相通,是病变扩散的重要途径.随着以内镜为代表的颅底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临床对翼腭窝及其通道... 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的翼腭窝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的翼腭窝段和翼腭神经节的节前、节后神经纤维等重要结构走行.同时翼腭窝与头颈部多个腔隙相通,是病变扩散的重要途径.随着以内镜为代表的颅底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临床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翼腭窝及其通道在解剖学和影像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skull) 解剖学 局部(Anatomy Regional)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