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铝合金带坯双辊式连续铸轧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武子原 王祝堂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持续发展,中国铝加工业不但已成为铝带坯双辊连续铸轧世界大国,而且已成为世界铸轧产业领跑者。中国的铝带坯双辊式连续铸轧产业是完全在改革开放期间发展壮大的,截至2018年,中国生产铸轧带坯的企业210家,共有铸...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持续发展,中国铝加工业不但已成为铝带坯双辊连续铸轧世界大国,而且已成为世界铸轧产业领跑者。中国的铝带坯双辊式连续铸轧产业是完全在改革开放期间发展壮大的,截至2018年,中国生产铸轧带坯的企业210家,共有铸轧机约950台,其中引进的12台,总生产能力约9 000 kt/a。从2000年起中国再也没有引进铸轧机,同时成为铸轧机净出口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式连续铸轧 JUMBO 3C■与3CM■ 倾斜式铸轧机 铸轧区 铸轧辊
下载PDF
特厚煤层分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余学义 刘俊 +1 位作者 王鹏 赵兵朝 《中州煤炭》 2013年第7期4-7,11,共5页
针对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简称孟巴矿)地表松散富含水层水体下安全开采问题,通过分析该矿1112工作面具体地质条件与开采条件,在应用经验公式预测合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基础上,选用先进的井下仰孔注水测漏法对Ⅵ煤首分层综采采... 针对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简称孟巴矿)地表松散富含水层水体下安全开采问题,通过分析该矿1112工作面具体地质条件与开采条件,在应用经验公式预测合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基础上,选用先进的井下仰孔注水测漏法对Ⅵ煤首分层综采采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了现场探测,进行了1个对比孔与3个观测孔的注水漏失量观测,并分析了对比孔和观测孔注水漏失量随钻孔深度变化曲线,获得了该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开采 导水裂隙带 发育高度 井下仰孔 注水漏失量
下载PDF
沈家湾煤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艳波 赵伏军 +1 位作者 申培文 黄寿元 《矿业工程研究》 2009年第3期31-33,共3页
基于沈家湾煤矿2666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和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构建了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模型,运用岩石破断过程(RFPA2D)分析软件,对上覆岩层的变形、冒落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三下"开采规程中计算公式对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 基于沈家湾煤矿2666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和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构建了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模型,运用岩石破断过程(RFPA2D)分析软件,对上覆岩层的变形、冒落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三下"开采规程中计算公式对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了验算,应用井下仰孔注水测漏法实测了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及现场观测得到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基本上一致.该研究为确定沈家湾煤矿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高度以及类似矿井水体下开采提供了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PA 导水裂隙带 数值模拟 井下仰孔测漏法
下载PDF
高静区指标电波暗室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松高 郑生全 喻菁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05年第G00期21-24,38,共5页
从几何光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依据电波暗室的静区大小和位置运用几何光学原理计算金属斜板的敷设位置、敷设角度、斜板高度等问题,从高效费比暗室设计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影响暗室尺寸优化的主要因素,并开发出了相关计算软件进行仿真... 从几何光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依据电波暗室的静区大小和位置运用几何光学原理计算金属斜板的敷设位置、敷设角度、斜板高度等问题,从高效费比暗室设计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影响暗室尺寸优化的主要因素,并开发出了相关计算软件进行仿真和优化设计,实验验证结果与上述软件的计算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波暗室 静区指标 优化设计 几何光学原理 金属斜板
下载PDF
仰孔中声波法测试围岩松动范围的孔内堵水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蒲成志 张春阳 黄永恒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5-29,共5页
声波法是现场测试巷道围岩松动破坏范围最常用的技术.基于声波法在裂隙发育围岩仰孔中进行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现场测试时的不足,提出将耦合水封闭在探头有效测试范围内的设计思路,并据此设计孔内堵水方案,研制出一种新的孔内堵水装置,... 声波法是现场测试巷道围岩松动破坏范围最常用的技术.基于声波法在裂隙发育围岩仰孔中进行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现场测试时的不足,提出将耦合水封闭在探头有效测试范围内的设计思路,并据此设计孔内堵水方案,研制出一种新的孔内堵水装置,并将其应用在金川深部矿区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测试工作中,测试结果表明:这种孔内堵水装置使得钻孔内耦合水集中在探头所处钻孔长度范围内,因而能够有效控制耦合水在钻孔内的渗流面积与散失速率,进而达到测试工作中探头被耦合水完全包裹的目的,使得声波信号的稳定性满足测试要求.工程实例表明:采用孔内堵水技术的设计方法在复杂围岩条件及测试环境下测试围岩破坏范围具有普遍实用性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孔 松动圈厚度 孔内堵水技术 声波测试技术
下载PDF
19万t/a醋酸乙烯精馏装置的技术改造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华茂 刘永忠 付武华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5-47,共3页
应用计算机模拟了进料热状况对醋酸乙烯精馏系统的影响,并计算了不同回流比下的塔板数、能耗、冷却负荷等参数值,通过改变进料热状况消除塔内恒浓区,优选出最佳精馏方案,即进料气化率20%、同流比为2、理论板数为63。应用复合斜孔塔板... 应用计算机模拟了进料热状况对醋酸乙烯精馏系统的影响,并计算了不同回流比下的塔板数、能耗、冷却负荷等参数值,通过改变进料热状况消除塔内恒浓区,优选出最佳精馏方案,即进料气化率20%、同流比为2、理论板数为63。应用复合斜孔塔板代替筛板塔板,对醋酸乙烯精馏塔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造后装置生产能力提高至19万t/a,节能20%,产品质量稳定,醋酸乙烯精馏塔运行周期延长至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斜孔塔板 醋酸乙烯 精馏塔 恒浓区
下载PDF
基于sP前驱震相叠加研究南美中部地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形态 被引量:3
7
作者 崔清辉 高雅健 周元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89-2598,共10页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是上地幔内具有负速度梯度的地震波速度界面.对俯冲带区域LAB开展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2006-201...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是上地幔内具有负速度梯度的地震波速度界面.对俯冲带区域LAB开展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2006-2012年发生于南美中部地区4个深源地震的垂向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线性倾斜叠加处理得到了相对走时-慢度域的灰度图,并成功提取了sP在LAB底反射的前驱震相S_(LAB)P.基于改进的一维速度模型IASP91-SA计算得出了6个S_(LAB)P震相反射点的水平分布,并划分为西部(Ⅰ)和东部(Ⅱ)分区:分区工内LAB深度位于60~63 km,平均深度为61 km,起伏为3 km;分区Ⅱ内LAB深度位于78~82 km,平均深度为80 km,起伏为4 km.研究结果显示南美中部地区LAB深度自西向东呈变大的趋势,这可能反映了大陆岩石圈受改造程度的差异.我们推测在靠近海沟的地区,软流圈内部分熔融程度较高且熔体较为富集,对大陆岩石圈的侵蚀作用较强;在远离海沟的地区,软流圈内部分熔融程度降低且熔体分布减少,对大陆岩石圈的侵蚀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 南美中部地区 俯冲带 sP前驱震相 倾斜叠加
下载PDF
缅甸弧中部俯冲带下方地幔间断面起伏形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崔清辉 高原 +2 位作者 周元泽 魏荣强 李国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1-483,共13页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印度板片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处缅甸弧俯冲带进入深部地幔.开展缅甸弧俯冲带下方地幔间断面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印度大陆岩石圈的碰撞-俯冲过程及其对上地幔结构的影...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印度板片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处缅甸弧俯冲带进入深部地幔.开展缅甸弧俯冲带下方地幔间断面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印度大陆岩石圈的碰撞-俯冲过程及其对上地幔结构的影响.本文选用了发生于缅甸弧地区的3个中源地震事件,获取了欧洲和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多个密集地震台网/台阵记录的高质量宽频带波形,利用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N=1,4)提取了缅甸弧中部俯冲带下方地幔间断面处产生的次生SdP转换震相.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410-km间断面的深度范围为392~407 km,平均深度为400 km;相比于IASP91模型,410-km间断面的平均抬升幅度为10 km.我们推测印度板片在缅甸弧中部俯冲带下方已经穿过410-km间断面并进入到地幔转换带,410-km间断面的抬升与冷俯冲板片的影响有关;(2)X间断面深度在289~314 km之间,平均深度为306 km,推测该间断面可能与大陆地壳深俯冲背景下形成的超高压变质岩中柯石英(coesite)到斯石英(stishovite)的相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弧俯冲带 410-km间断面 X间断面 SdP转换震相 N次根倾斜叠加
下载PDF
预警机支援下的地空导弹杀伤区远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吴小鹤 李彦宽 +1 位作者 代进进 唐嘉钰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4-98,共5页
基于等角航线目标运动模型,构建了预警机支援下杀伤区坐标系,并给出了地空导弹杀伤区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地理环境,对预警机和阵地之间的位置进行分析,得到了跟踪探测空间范围的计算方法,分析出在该空间范围内导弹最大飞行斜距是限制杀... 基于等角航线目标运动模型,构建了预警机支援下杀伤区坐标系,并给出了地空导弹杀伤区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地理环境,对预警机和阵地之间的位置进行分析,得到了跟踪探测空间范围的计算方法,分析出在该空间范围内导弹最大飞行斜距是限制杀伤区远界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斜距的计算方法,确定杀伤区远界点位置;算例结果表明:预警机支援下地空导弹超视距拦截低空超低空目标的杀伤区远界得到了有效的、高倍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机 地空导弹 杀伤区远界 等角航线 最大飞行斜距
下载PDF
中原油田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林 柳金钟 +2 位作者 侯鲁亮 田桂凌 牛增海 《录井工程》 2010年第1期11-15,共5页
为了充分发挥录井技术在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作用,通过地质导向实现提高油层钻遇率,增加储集层裸露面积,从而达到有效挖掘剩余油、增加单井油气产量、减少勘探开发成本的目的,针对中原油田的地质特点开展了研究,编制了专用软件,利用录井... 为了充分发挥录井技术在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作用,通过地质导向实现提高油层钻遇率,增加储集层裸露面积,从而达到有效挖掘剩余油、增加单井油气产量、减少勘探开发成本的目的,针对中原油田的地质特点开展了研究,编制了专用软件,利用录井过程中采集的各项参数和资料绘制了地质导向图。通过地层对比,准确预测并卡准水平段目标层的位置;借助油层和非油层的曲线特征,判断钻头是否在油层中穿行;通过准确计算地层倾角,指导钻头尽可能多地在油层中穿行。该项技术经过现场试验性应用,表明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已成为水平井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油田 水平井 地质导向 斜深校直 对比卡层 油层判断 地层倾角
下载PDF
复合斜孔塔板在醋酸乙烯生产中的应用
11
作者 陈华茂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50,共4页
采用复合斜孔塔板对醋酸乙烯精馏塔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计算机模拟进料热状况对醋酸乙烯精馏系统的影响以及不同回流比下塔板数、能耗、冷却负荷等,通过改变进料热状况消除塔内恒浓区,优选出最佳精馏方案即进料汽化率20%、回流比R=2、... 采用复合斜孔塔板对醋酸乙烯精馏塔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计算机模拟进料热状况对醋酸乙烯精馏系统的影响以及不同回流比下塔板数、能耗、冷却负荷等,通过改变进料热状况消除塔内恒浓区,优选出最佳精馏方案即进料汽化率20%、回流比R=2、理论板数为63;并应用复合斜孔塔板代替筛板塔板,改造后生产能力提高一倍,节能20%,产品质量稳定,醋酸乙烯精馏塔运行周期从1年延长至3~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斜孔塔板 醋酸乙烯 精馏 恒浓区
下载PDF
浅谈日本家族式集合住宅建筑设计
12
作者 王艺武 徐璐 《新建筑》 2010年第3期43-46,共4页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其原始文化很多起源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日本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集合住宅作为日本近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研究其建筑设计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其原始文化很多起源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日本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集合住宅作为日本近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研究其建筑设计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对中国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日本建筑基本法规的部分解析、平面设计及户型设计等的分析,试图探讨日本近现代集合住宅建筑设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住宅 土地用途地域 建筑斜线 户型设计
下载PDF
孟巴矿特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测定 被引量:15
13
作者 余学义 刘俊 +1 位作者 赵兵朝 王金东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9-171,174,共4页
针对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地表松散富含水层水体下安全开采问题,采用井下仰孔注水测漏法对Ⅵ煤首分层综采采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了现场探测,实测覆岩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为61.46 m;应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模拟计算了首分层和... 针对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地表松散富含水层水体下安全开采问题,采用井下仰孔注水测漏法对Ⅵ煤首分层综采采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了现场探测,实测覆岩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为61.46 m;应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模拟计算了首分层和二分层开采覆岩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65 m和88 m;通过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确定首分层开采覆岩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为65 m,裂采比为21.67,并给出了中硬顶板条件下分层综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综采 导水裂隙带 井下仰孔注水测漏法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浅埋极近距采空区下工作面顶板结构及支架载荷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黄庆享 曹健 贺雁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3153-3159,共7页
针对浅埋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开采支架载荷确定难题,以神府矿区某矿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为背景,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方法,揭示了采空区垮落顶板二次采动结构的运动特征,建立了极近距离采空区下开采顶板结构模型,得出了支... 针对浅埋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开采支架载荷确定难题,以神府矿区某矿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为背景,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方法,揭示了采空区垮落顶板二次采动结构的运动特征,建立了极近距离采空区下开采顶板结构模型,得出了支架载荷计算公式。研究表明,上层煤顶板垮落稳定后在采空区形成"自由冒落区"和"斜柱条梁区"。极近距离下煤层开采时,"斜柱条梁区"的顶板结构运动分为铰接离层段和沉降压实段,通过建立这2个阶段的顶板结构模型,给出了支架载荷计算公式,确定了以沉降压实段的支架载荷作为工作面支架选型的依据,通过石圪台煤矿浅埋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实践分析,验证了公式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极近距离煤层 自由冒落区 斜柱条梁区 顶板结构 支架载荷
原文传递
伊豆-小笠原地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辉辉 高雅健 周元泽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1-720,共10页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LAB)是上地幔内具有负速度梯度的地震间断面.开展对俯冲带区域LAB的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板块俯冲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2002~201...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LAB)是上地幔内具有负速度梯度的地震间断面.开展对俯冲带区域LAB的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板块俯冲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2002~2014年发生于伊豆-小笠原地区的3个深源地震(400~600 km)的垂向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线性倾斜叠加方法对波形数据进行处理后获得了相对走时-慢度域的灰度图和叠加波形图,并成功提取了s_P震相在LAB反射的前驱震相s_(LAB)P,该震相的极性与s_P相反,幅度比为0.17~0.21.基于改进的一维速度模型IASP91-IB计算获得了近源区6个s_(LAB)P震相反射点的分布.研究表明伊豆-小笠原岛弧下方LAB深度位于58~65 km,平均深度为62 km,起伏变化较小(7 km).与菲律宾海构造稳定地区研究结果相比,伊豆-小笠原岛弧地区海洋岩石圈出现了明显减薄的现象,其应与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在地球深部持续释放的挥发分物质导致了软流圈出现部分熔融以及弧后地幔楔内小尺度对流的强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 伊豆-小笠原地区 俯冲带 sP前驱震相 线性倾斜叠加
原文传递
基于次生震相的汤加-斐济地区上地幔间断面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晓冉 李国辉 +1 位作者 崔辉辉 周元泽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89-2099,共11页
上地幔结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温度变化和化学结构的重要手段,并对理解地球内部对流等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收集的数据是中国数字测震台网(CDSN)和日本Hi-net台网记录到的2010年以来发生在汤加-斐济地区、震源深度介于270-60... 上地幔结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温度变化和化学结构的重要手段,并对理解地球内部对流等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收集的数据是中国数字测震台网(CDSN)和日本Hi-net台网记录到的2010年以来发生在汤加-斐济地区、震源深度介于270-600km且体波震级Mb介于5-7之间的3个地震的宽频带/短周期波形资料.对这些波形资料按照震中距和反方位角两个标准分区,并分别进行N次根倾斜叠加处理,最后绘制了分辨率较高的叠加灰度图.通过慢度差和时差对比,提取来自上地幔间断面反射转换的sdP、pdP震相和透射转换的SdP震相,最终得到上地幔不同间断面转换点的深度以及位置.据此,发现位于汤加-斐济地区东南部的410km间断面深度上升了约20km,在俯冲拐弯的北部区域,该间断面靠俯冲板块一侧也出现了上升现象,上升约13-27km,而离俯冲板块较远区域该间断面却出现了下降现象,最大下降深度约12km,表明汤加地区的410km间断面非常复杂,不仅受到冷的俯冲板片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自俯冲板片脱水或其他挥发分的影响.总体而言,660km间断面深度在汤加-斐济地区北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最深可达47km,并存在双重下陷现象,且越靠近汤加海沟,其下降的深度越大,表明汤加地区660km间断面确实受到太平洋板片深俯冲的影响;本文还发现,在汤加地区的东南部存在300km间断面,其深度变化为280-297km,其可能由来自于洋中脊玄武岩组成的洋壳残余中的榴辉岩物质,在板片向下俯冲过程中滞留所形成的残余,而且认为其为斜方辉石到高压相单斜辉石的相变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幔结构 N次根倾斜叠加 中国数字测震台网 日本Hi-net台网 汤加-斐济地区
原文传递
Snow/Rainfall Anomaly in Winter of Northern China and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Aerosol Distribution Features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多 王继志 +1 位作者 李泽椿 刘华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1年第6期783-796,共14页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China station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960 to 2008, and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data in northern China from 1980 to 2004,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variability of winter...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China station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960 to 2008, and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data in northern China from 1980 to 2004,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variability of winter snow/rainfall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aeroso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by using composit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nt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ern China has been generally increasing since the 1960s. Among the winters of 1990 2008, the years with more rain/snow (MRSYs) are 1998, 2003, and 2006, while the years with less rain/snow (LRSYs) are 2005, 1997, and 2001. Composite analysis finds that MRSYs and LRSYs are as follows the main differences of atmospheric 1) In MRSYs, strong low-level cold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between air over the northern polar region and Taymyr Peninsula migrates southward to northern China (Northwest,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establishing a channel favoring continuous southward tronsport of cold air. In LRSYs, however, this cold air channel does not exist. 2) In MRSYs, the frontal zone and westerlies are over North China, and the low-level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from eastern China to West Pacific exhibits an "east high, west low" pattern, which is conducive to easterly and southerly airflows moving northward along 110°E. In LRSYs, the 500-hPa prevailing westerly winds stay far away from China and the low-level southeasterlies move to higher latitudes, which are disadvantageo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cipitation in northern China. 3) In MRSYs, large-scale upward motions combined with local-scale updrafts develop into strong slanted climbing airflows, forming a vertical circulation that favors the generation of heavy snows in eastern China. In LRSYs,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moves eastward into the Pacific Ocean. Furthermore,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AOD and winter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eriod 1980 2004 in northern China reveals that AOD differs significantly between MRSYs and LRSYs and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winter rain/snow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AOD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415 at the 0.001 significance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snow/rainfall frontal zone slanted climbing airflows aerosol effe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