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icacy of biofeedback therapy via a mini wireless device on sleep bruxism contrasted with occlusal splint:a pilot study 被引量:4
1
作者 WeiPing Gu Jie Yang +3 位作者 FeiMin Zhang XinMin Yin XiaoLong Wei Chen Wang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60-168,共9页
The putative causes of bruxism are multifactorial and there are no definite measures for bruxism management.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biofeedback therapy on sleep bruxism,compared with occl... The putative causes of bruxism are multifactorial and there are no definite measures for bruxism management.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biofeedback therapy on sleep bruxism,compared with occlusal splint.Twenty-four volunteers with sleep bruxism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GTB group that were treated with biofeedback therapy(n 512) and the GTO group that were treated with occlusal splint(n 512).A mini pressure sensor integrated with a monitoring circuit by use of a maxillary biofeedback splint was fabricated.To foster the relaxation of the masticatory muscles and the nervous system,the wireless device received signals from bruxism events and vibrations alerted the bruxer when the threshold was exceeded.Total episodes and average duration of bruxism events during8 hours of sleep were analyzed with the monitoring program(TRMY1.0).After 6 and 12 weeks,the episodes(P 50.001) and duration(P,0.05) in the GTB group declined dramatically.In contras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TO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P.0.05).Furthermore,the episod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TB group and the GTO group after the same period of treatment(P 5 0.000).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iofeedback therapy may be an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measure for mild bruxers,when compared with occlusal splint therapy.The mini wireless biofeedback method may be of valu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ruxism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ep bruxism BIOFEEDBACK occlusal splint MINIATURIZATION VIBRATION wireless technology
下载PDF
Effects of sleep bruxism on functional and occlusal parameters: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investiga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Michelle Alicia Ommerborn Maria Giraki +5 位作者 Christine Schneider Lars Michael Fuck Jrg Handschel Matthias Franz Wolfgang Hans-Michael Raab Ralf Schf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141-145,共5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a preceding retrospective pilot study by means of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a larger sample size.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clinical investiga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a preceding retrospective pilot study by means of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a larger sample size.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clinical investigation wa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bruxism and several functional and occlusal parameters. The null hypothesis of this study was that there would be no differences among sleep bruxism subjects and non-sleep bruxism controls regarding several functional and occlusal parameters. Fifty-eight sleep bruxism subjects and 31 control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diagnosis sleep bruxism was based on clinical criteria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Sixteen functional and occlusal parameters were recorded clinically or from dental study casts. Similar to the recently published retrospective pilot study, with a mean slide of 0.77 mm (s.d., 0.69 mm) in the sleep bruxism group and a mean slide of 0.4 mm (s.d., 0.57 mm)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valuation of the mea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emonstrated a larger slide from centric occlusion to maximum intercuspation in sleep bruxism subjects (Mann-Whitney U-test; P=O.O08). However, following Bonferroni adjustment, none of the 16 occlusal and functional variabl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sleep bruxism subjects and the non-sleep bruxism controls.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the occlusal and functional parameters evaluated do not differ between sleep bruxism subjects and non-sleep bruxism subjects. However, as the literature reveals a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bruxism and certain subgroups of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it appears advisable to incorporate the individual adaptive caoacitv of the stomatognathic svstem into future investig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tal occlusion functional parameters prospective study sleep bruxism
下载PDF
夜磨牙相关研究现况
3
作者 赵力博 韩海平 +2 位作者 赵哲 范利 刘霖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夜磨牙在生活中很常见,其发病率大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夜磨牙病因复杂多样,相关生物学机制包括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目前不同研究之间,对夜磨牙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长期磨牙可引起牙冠磨损、牙敏感、牙周炎等并发症,... 夜磨牙在生活中很常见,其发病率大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夜磨牙病因复杂多样,相关生物学机制包括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目前不同研究之间,对夜磨牙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长期磨牙可引起牙冠磨损、牙敏感、牙周炎等并发症,会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咀嚼肌疲劳压痛、咬肌肥大、头颈疼痛等,同时磨牙可能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该文主要介绍夜磨牙相关研究情况,帮助正确认识该病,了解夜磨牙的影响因素、身体危害和治疗方法,关注其与睡眠情况的相互影响,突出个体化的病因干预,实施有效的多科联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症 影响因素分析 睡眠障碍 综述
下载PDF
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4
作者 夏滴 何美娟 +1 位作者 俞蕾蕾 郑吉驷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10期739-744,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 目的探讨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ro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MMHI-60)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就诊的120例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PSQI得分为(7.77±4.63)分;不同学业压力、夜磨牙的患者其睡眠质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SQI得分与疼痛得分呈正相关(r=0.45,P<0.001),疼痛影响睡眠质量;与MMHI-60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74,P<0.001),心理健康者睡眠质量较好;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业压力(OR=2.511,95%CI=1.307~4.828)、夜磨牙(OR=3.694,95%CI=1.394~9.791)、疼痛得分(OR=2.104,95%CI=1.095~4.041)、心理得分(OR=1.039,95%CI=1.021~1.058)为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睡眠质量普遍较低,学业压力、夜磨牙、疼痛和心理健康状况是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前移位 青少年 睡眠质量 影响因素 夜磨牙 疼痛 心理健康
下载PDF
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青年夜磨牙症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朱宁 黄莎 +2 位作者 卢眺眺 陶明 陈建治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11期65-68,共4页
目的研究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BTX-A)对青年磨牙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附属树兰(杭州)医院接诊的42例夜磨牙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1)和试验组(n=21... 目的研究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BTX-A)对青年磨牙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附属树兰(杭州)医院接诊的42例夜磨牙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1)和试验组(n=21)。治疗前对两组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试验组咬肌区注射BTX-A,对照组咬肌区注射生理盐水,注射4周后再次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多导睡眠监测参数、咀嚼肌节律性运动(rhythmic masticatory muscle activity,RMMA)事件参数、疼痛水平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注射4周后,两组多导睡眠监测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咀嚼肌节律性运动发作期间咬肌肌电爆发的峰值幅度(peak amplitude of electromyography burst in the masseter muscle during rhythmic masticatory muscle activity,RMMA.MA)及咬肌最大自主收缩时咬肌肌电爆发的峰值幅度(peak amplitude of electromyography burst in the masseter muscle during maximal voluntary clenching,MVC.M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均低于注射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报告吞咽困难或咀嚼不良事件。结论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不能减少夜磨牙的发生,但其通过降低咬肌的强度能缓解夜磨牙症的牙齿磨损和咬肌酸痛,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症 肉毒杆菌毒素 多导睡眠图 咀嚼肌节律性运动
下载PDF
夜磨牙症患者咀嚼肌节律性运动特征与睡眠周期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刘伟才 范震 +1 位作者 王海波 李强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61-264,共4页
目的:研究夜磨牙症(sleep bruxim,SB)患者睡眠期咀嚼肌节律性运动(RMMA)的发生特征及其与睡眠周期的关系。方法:对30名SB患者、30名正常人进行连续2夜的多导睡眠监测,统计睡眠结构、睡眠效率、微觉醒指数以及磨牙指数。分析RMMA事件成群... 目的:研究夜磨牙症(sleep bruxim,SB)患者睡眠期咀嚼肌节律性运动(RMMA)的发生特征及其与睡眠周期的关系。方法:对30名SB患者、30名正常人进行连续2夜的多导睡眠监测,统计睡眠结构、睡眠效率、微觉醒指数以及磨牙指数。分析RMMA事件成群性,RMMA分布与睡眠周期的相关性。结果:SB患者微觉醒指数与正常对照相似(P=0.5641),且具有正常的睡眠效率及睡眠结构;但发生RMMA的频率约3倍于正常对照组(P<0.0001),并高发于睡眠周期的S1、S2期。2组监测对象男女之间微觉醒指数与磨牙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相关的RMMA成群率达到75%,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3%。56.4%SB患者的睡眠期,在RMMA发生后20 s与其发生前20 s时相比,睡眠时相发生了改变。孤立和成群出现RMMA时,睡眠时相改变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RMMA后60 s夜磨牙患者睡眠时相发生改变的比例降至29.1%。结论:SB患者发生RMMA的频率约3倍于正常对照组,且高发于S2、S1期,虽约50%发生了睡眠时相的改变,但时间短暂,可迅速恢复。故SB患者具有正常的睡眠效率和睡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症 微觉醒 咀嚼肌节律性运动 睡眠循环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夜磨牙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红 骆小平 +1 位作者 黄丽娟 杨家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1-594,共4页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方法治疗夜磨牙症的效果。方法:选择30名夜磨牙患者,先在正中矢状面旁9 cm、正中冠状面前4 cm左右,通过前后和左右的微移来确定最终能引起连续5个运动诱发电位的最小磁刺激强度所在的热点即hot spot,该最小...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方法治疗夜磨牙症的效果。方法:选择30名夜磨牙患者,先在正中矢状面旁9 cm、正中冠状面前4 cm左右,通过前后和左右的微移来确定最终能引起连续5个运动诱发电位的最小磁刺激强度所在的热点即hot spot,该最小磁刺激强度的值,即运动阈值(Active motor threshold,AMT)。然后在hot spot给予1 Hz(90%AMT)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进行治疗,左右每侧各20 min,共40 min,连续进行7 d。在治疗前两天和治疗后,给患者佩戴夜磨牙检测垫观察牙齿磨动的情况;同时对患者的咬肌浅、深层及颞肌前、中、后份进行触诊,让患者对触诊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夜磨牙检测片上色素被磨除区域的面积、咬肌浅、深层,颞肌前、中、后份的触诊疼痛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经过7 d低频rTMS治疗后,夜磨牙检测垫上色素被磨除区域的面积、咬肌浅、深层,颞肌前份的评分均显著下降( P <0.05);颞肌中、后份的评分无显著改变。结论:低频rTMS可以减少夜磨事件的发生,对夜磨牙症有治疗作用,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症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夜磨牙检测垫
下载PDF
不同类型磨牙症与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相关性的调查 被引量:7
8
作者 刘芳 逯文华 +2 位作者 刘姝雅 牛凯宇 贾静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不同类型磨牙症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及不同类型磨牙症的颞下颌关节症状发生状况。方法:选取45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征得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发放社会人口学信息调查表和初级保健精神障碍患者健康问卷的抑郁分量...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不同类型磨牙症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及不同类型磨牙症的颞下颌关节症状发生状况。方法:选取45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征得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发放社会人口学信息调查表和初级保健精神障碍患者健康问卷的抑郁分量表等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焦虑、吸烟是白天磨牙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独生子女是白天磨牙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抑郁、危机知觉、咖啡是夜磨牙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白天磨牙症组出现颞下颌关节疼痛、面部疼痛、关节绞锁或开口困难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磨牙症组(P<0.05),夜磨牙症组出现颞下颌关节疼痛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磨牙症组(P<0.05)。结论:焦虑、吸烟是白天磨牙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独生子女是白天磨牙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抑郁、危机知觉、咖啡是夜磨牙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白天磨牙症患者发生颞下颌关节疼痛、面部疼痛、关节绞锁或开口困难的比例较高,夜磨牙症患者发生颞下颌关节疼痛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天磨牙 夜磨牙 心理社会因素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夜磨牙患者的多导睡眠监测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雪峰 刘洪臣 +1 位作者 邓斌 戴洪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6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研究夜磨牙(sleepbruxism,SB)患者与正常人睡眠状况的不同,磨牙症状在不同睡眠阶段的分布,以及磨牙症状与患者睡眠姿势的关系。方法:对实验组6名夜磨牙患者,对照组8名正常人,都进行一整夜的多导睡眠监测。结果:1.与对照组比,夜磨... 目的:研究夜磨牙(sleepbruxism,SB)患者与正常人睡眠状况的不同,磨牙症状在不同睡眠阶段的分布,以及磨牙症状与患者睡眠姿势的关系。方法:对实验组6名夜磨牙患者,对照组8名正常人,都进行一整夜的多导睡眠监测。结果:1.与对照组比,夜磨牙患者快速动眼睡眠期(Rapideyemovement,REM)时间较长,其睡眠百分比较高,通过t检验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2.SB患者磨牙症状散在的发生于各个睡眠阶段;3.患者中有2名右侧尖牙磨损较重者,睡眠时以左侧卧位为主;3名左侧尖牙磨损较重的,睡眠时以右侧卧位为主;1名前后牙磨损均较重者,以仰卧睡眠姿势为主;对照组4名以双侧卧位睡眠为主,2名以单侧卧位睡眠为主,2名仰卧位睡眠为主,未发现左右侧、前后牙齿磨损的不均衡。结论:1.SB患者组的快速动眼睡眠期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磨牙症状散在的发生于各个睡眠阶段;3.磨牙与睡眠姿势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 多导睡眠监测 快速动眼睡眠期 非快速动眼睡眠期
下载PDF
夜磨牙与微觉醒及心脏交感神经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伟才 王海波 +1 位作者 陈威 李强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研究夜磨牙(sleep bruxism,SB)患者睡眠期咀嚼肌节律性运动(RMMA)发生的微觉醒机制。方法 :对30名夜磨牙患者、30名正常人进行连续2夜的多导睡眠监测,研究RMMA事件与微觉醒(MA)的时间相关性;比较2组间RMMA指数及MA指数的差异;RMMA... 目的:研究夜磨牙(sleep bruxism,SB)患者睡眠期咀嚼肌节律性运动(RMMA)发生的微觉醒机制。方法 :对30名夜磨牙患者、30名正常人进行连续2夜的多导睡眠监测,研究RMMA事件与微觉醒(MA)的时间相关性;比较2组间RMMA指数及MA指数的差异;RMMA事件发生前60 s、前40 s、前20 s、前5 s,共5个时间点的各连续10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心率,以及RMMA事件发生前后各5个心动周期的心率变化。结果:夜磨牙症患者微觉醒指数(7.72±1.21)与正常对照相似(7.53±1.33,P=0.5641);但咀嚼肌节律性运动频率,即磨牙指数[(6.10±1.05)次/h]约3倍于正常对照组[(1.81±0.39)次/h,P<0.0001)]。RMMA事件与MA存在高度时间相关性。夜磨牙患者RMMA事件发生前1个心动周期开始心率明显加快。结论:夜磨牙患者较正常人群有较高的RMMA频率,RMMA与睡眠微觉醒相关,磨牙事件发生时伴随明显的心脏交感神经活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 心率变化 微觉醒 睡眠周期
下载PDF
稳定牙合垫治疗磨牙症的多导睡眠监测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庞春燕 任小华 牟雁东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9年第5期68-69,共2页
目的观察稳定牙合垫对于磨牙症的短期疗效。方法使用多导睡眠监测技术记录磨牙症患者戴用牙合垫前及2周后的磨牙事件,并进行比较。结果使用稳定牙合垫2周后,每小时磨牙事件比治疗前有所较少。结论稳定牙合垫对于磨牙症的治疗短期内是有... 目的观察稳定牙合垫对于磨牙症的短期疗效。方法使用多导睡眠监测技术记录磨牙症患者戴用牙合垫前及2周后的磨牙事件,并进行比较。结果使用稳定牙合垫2周后,每小时磨牙事件比治疗前有所较少。结论稳定牙合垫对于磨牙症的治疗短期内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垫 磨牙症 多导睡眠监测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磨牙症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庞春燕 胡春梅 牟雁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年第11期59-60,共2页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发生磨牙症的情况。方法使用多导睡眠检测技术对38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磨牙事件进行分析。结果38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共有磨牙症患者238例(62.5%),出现阻塞性...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发生磨牙症的情况。方法使用多导睡眠检测技术对38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磨牙事件进行分析。结果38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共有磨牙症患者238例(62.5%),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2520次,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末端出现磨牙事件的有1437次(57.0%)。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常伴有磨牙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下载PDF
高职大学生夜磨牙症患病情况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的:了解高职大学生夜磨牙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 562名高职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采用Excel表格和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高职大学生夜磨牙症发病率为10.34%,其中男生9.72%,女生为10.93%,女... 目的:了解高职大学生夜磨牙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 562名高职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采用Excel表格和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高职大学生夜磨牙症发病率为10.34%,其中男生9.72%,女生为10.93%,女生略高于男生,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损害状况以颞下颌关节紊乱和牙齿磨损多见;影响因素以精神紧张因素多见。结论:高职大学生夜磨牙症发病率较高,学校应加强口腔健康宣传教育,减少夜磨牙症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夜磨牙症 调查
下载PDF
夜磨牙(SB)患者咬肌抑制反射(MIR)及其恢复曲线实验
14
作者 黄黄 宋宇涵 +2 位作者 王继军 郭茜 刘伟才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1-544,555,共5页
目的探索夜磨牙(sleep bruxism,SB)患者三叉神经运动脑干系统的神经生理,为后续的SB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6名SB患者及30名正常人采用单脉冲和双脉冲模式磁刺激颏神经,分别进行咬肌抑制反射(masseter inhibitory reflex,MIR)及其恢... 目的探索夜磨牙(sleep bruxism,SB)患者三叉神经运动脑干系统的神经生理,为后续的SB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6名SB患者及30名正常人采用单脉冲和双脉冲模式磁刺激颏神经,分别进行咬肌抑制反射(masseter inhibitory reflex,MIR)及其恢复曲线实验,双脉冲模式中设置不同间隔时间:100、200、300、400、500、600ms,分析比较单脉冲模式中早期静息期(the early silent period,SP1)和晚期静息期(the late silent period,SP2)以及双脉冲模式中测试刺激SP2的恢复程度。结果单脉冲模式中SB患者组SP1潜伏期、持续时间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SP2有5人缺失,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脉冲模式中SB患者不同间隔时间下测试刺激SP2的恢复程度较正常人低。结论 SB患者三叉神经运动脑干系统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SB) 静息期 咬肌 反射 磁刺激 三叉神经运动脑干系统
下载PDF
磨牙检测片在夜磨牙定量诊断研究中的应用评价
15
作者 杨家平 黄丽娟 +1 位作者 李玥 张红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20年第4期202-206,共5页
目的评价磨牙检测片在夜磨牙定量诊断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0名夜磨牙患者,在正中矢状面旁9 cm、正中冠状面前4 cm左右,找到能引起连续5个运动诱发电位的最小磁刺激强度(即运动阈值)所在的区域,给予1 Hz(90%AMT)低频重复经颅磁刺... 目的评价磨牙检测片在夜磨牙定量诊断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0名夜磨牙患者,在正中矢状面旁9 cm、正中冠状面前4 cm左右,找到能引起连续5个运动诱发电位的最小磁刺激强度(即运动阈值)所在的区域,给予1 Hz(90%AMT)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左右每侧20 min,共40 min,给予连续7 d的治疗。所有患者于实验前2 d、前1 d及实验结束当天于夜间睡眠时戴用磨牙检测片制作的检测垫,通过计算检测垫上色素被磨除区域的面积来评价夜磨牙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前2 d与前1 d相比,检测垫上色素被磨除区域的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99.8±89.5)mm2与治疗前(334.6±94.4)mm2相比,检测垫上色素被磨除区域的面积显著降低(P<0.05)。结论磨牙检测片可以用于夜磨牙定量诊断与评价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 磨牙检测片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全程数字化夜磨牙保护牙合垫的制作和初步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时敏 李峥 +5 位作者 王冠博 叶红强 刘云松 佟岱 高文慧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目的:建立一套夜磨牙保护牙合垫的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流程,并将其初步应用于临床,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通过佩戴牙合垫缓解夜磨牙症的患者24名,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的上下牙列数字印模和抬高... 目的:建立一套夜磨牙保护牙合垫的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流程,并将其初步应用于临床,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通过佩戴牙合垫缓解夜磨牙症的患者24名,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的上下牙列数字印模和抬高后的咬合关系,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进行数字化设计,将设计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制作软件(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进行切削;对照组通过真空压膜法制作传统软牙合垫。将两种方法制作的牙合垫分别让两组患者进行口内试戴,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佩戴两种牙合垫后的牙合接触特征,并由患者对牙合垫的固位、美观与咬合舒适度进行评分,采用IBM SPSS 20. 0软件进行Mann-Whitney双侧检验,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成功建立了夜磨牙保护牙合垫的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流程。临床应用发现,两组患者对两种牙合垫的固位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 538,P=0. 590),实验组的美观评分(Z=2. 038,P=0. 042)与咬合舒适度评分(Z=-2. 579,P=0. 01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can结果显示,正中咬合时,对照组仅有双侧第二磨牙区存在牙合接触,而实验组可与下颌全牙列接触,前后牙合力均匀。结论: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的夜磨牙保护牙合垫改良了咬合设计,极大地简化和优化了牙合垫的制作流程,节约了医疗资源,有益环保,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为患者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夜磨牙症 牙合垫
下载PDF
磨牙症与非龋性牙颈部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庞春燕 邓军 牟雁东 《现代医药卫生》 2009年第21期3219-3220,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磨牙症与非龋性牙颈部缺失(NCL)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技术记录磨牙症患者的磨牙情况,对其严重程度分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NCL的发生情况。结果:磨牙症患者NCL发生率(21.4%)高于对照组(15.7%),不同程度...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磨牙症与非龋性牙颈部缺失(NCL)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技术记录磨牙症患者的磨牙情况,对其严重程度分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NCL的发生情况。结果:磨牙症患者NCL发生率(21.4%)高于对照组(15.7%),不同程度两组患者的NCL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NCL发生率在磨牙症患者中高于对照人群,但与磨牙症的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 非龋性牙颈部缺损
下载PDF
夜磨牙症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静怡 唐亮 《口腔疾病防治》 2017年第3期200-204,共5页
夜磨牙症是口腔常见病之一,对人类的咀嚼系统功能有严重的影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夜磨牙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治愈方法。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夜磨牙症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夜磨牙症 咬合板治疗 药物治疗 生物反馈法治疗 心理行为法治疗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夜磨牙患者颞下颌关节中的测量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佳 张娟 +1 位作者 李泽奎 高平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490-493,共4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夜磨牙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的骨性结构特征。方法 30例夜磨牙患者(夜磨牙组)和3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均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使用Invivo5软件对2组左、右侧分别进行TMJ重建影像和如下相关项目测量。(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夜磨牙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的骨性结构特征。方法 30例夜磨牙患者(夜磨牙组)和3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均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使用Invivo5软件对2组左、右侧分别进行TMJ重建影像和如下相关项目测量。(1)轴位测量。主要有髁状突前后径、髁状突内外径、髁状突水平角。(2)矢状位测量。主要有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斜度及关节上前后间隙。(3)冠状位测量。髁状突受力角。结果夜磨牙组和对照组组内左、右侧TMJ各测量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磨牙组与对照组在前后径、内外径、关节窝深度、前间隙和受力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夜磨牙组髁状突的前后径、内外径减小,前间隙、关节窝深度、受力角增大,其余TMJ测量值无明显差异。结论夜磨牙患者双侧TMJ骨性结构基本对称;髁突在关节窝位置无明显改变,髁突前斜面吸收,髁突有变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显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夜磨牙症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下颌咀嚼运动与夜磨牙症特征相关性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曾筱 王永 +3 位作者 董强 马敏先 刘琴 谭建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夜磨牙症各临床诊断标准和睡眠时下颌咀嚼运动发生频率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视频多导睡眠监测方法,对20例健康成人,具有至少以下一项临床症状和体征且诊断为夜磨牙症的实验参与者进行记录:1)有牙齿频繁磨耗的报告;2)至少有3颗... 目的探讨夜磨牙症各临床诊断标准和睡眠时下颌咀嚼运动发生频率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视频多导睡眠监测方法,对20例健康成人,具有至少以下一项临床症状和体征且诊断为夜磨牙症的实验参与者进行记录:1)有牙齿频繁磨耗的报告;2)至少有3颗牙的咬合面有牙齿磨损与牙本质暴露;3)早晨咀嚼肌症状;4)咬肌肥大。对咀嚼肌节律性运动(RMMA)和孤立强直性咀嚼肌收缩发作事件进行评分。将这些变量与临床症状和体征存在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对孤立下颌强直运动发作的患者和RMMA受试者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生率进行调查。结果20例受试者中,RMMA事件发作的频率为(5.8±3.1)次·h-1,孤立强直性发作的频率为(2.1±0.9)次·h-1。室友报告有磨牙体征的RMMA事件显著高于磨牙体征者(P<0.05);牙齿磨耗者的RMMA事件显著高于无牙齿磨耗者(P<0.05)。但是,RMMA事件的发生与早晨咀嚼肌症状或咬肌肥大之间无差异。RMMA发生者的TMD发生率显著高于孤立下颌强直运动发作者。结论常用于诊断夜磨牙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体现在睡眠期间不同的临床和生理方面的下颌运动,即在睡眠期间RMMA可反映牙齿磨耗的发生,而且TMD的发生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症 多导睡眠图 咀嚼肌节律性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