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n Moho offset induced by aseismic slip of deeply buried faults
1
作者 Zhen Fu Hai-ming Zhang Shu-wen Dong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3期247-256,共10页
Recent high-resolution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the Kunlun fault in northeastern Tibet shows clearly that the Moho is cut off by a complex thrust fault system. Moho offset is a general phenomenon, but li... Recent high-resolution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the Kunlun fault in northeastern Tibet shows clearly that the Moho is cut off by a complex thrust fault system. Moho offset is a general phenomenon,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ynamic mechanism. In this study, contact models with Maxwell materials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mechanical process of Moho offset induced by the aseismic slip of deeply buried faults. Based on the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we project a single fault model and a complex fault system model with two faults inter- secting. The deformations of the Moho, the aseismic slips, and contact stresses on faults in different model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ho offset might be produced by aseismic slip of deeply buried faults, and the magnitude is influenced by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faults and the viscosity of the lower crust. The maximum slip occurs near the Moho on the single fault or at the crossing point of two intersecting faults system. Stress concentrates mainly on the Moho, the deep end of faults, or the crossing point. This study will throw light 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Moho offset and aseismic slip of deeply buried faults. The results of complex fault system with two faults intersecting are also useful to understand the shallow intersecting faults that may cause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o offset Aseismic slip - Deeply buriedfaults Numerical simulation Viscoelastic contact model
下载PDF
Revisiting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Northeast Tibet 被引量:7
2
作者 LI Jian ZHANG Yueqiao +3 位作者 LI Hailong XIONG Jinhong LI Jianhua WU Tair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86-502,共17页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was estimat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terpretation,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ifferential Global P...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was estimat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terpretation,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measurements of offset river terraces, and 14 C dating of snail shells collected from offset ris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ft-slip rate along the segment is 3–5 mm/a, and that the vertical slip rate is 0.3–0.5 mm/a. Bot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lips on the segment remain consistent over a distance of ~100 km. It means that no slip gradient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occurred along the Maqu segment, and which thus might behave as an independent seismogenic fault. Judging from multiple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terrace offsets, we infer that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produced by a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with a magnitude of Ms7.0–7.5 on the Maqu fault could generate a horizontal slip of 4.5–5 m and a vertical slip of 0.45–0.5 m, with a corresponding ratio(Dh/Dv) of about 9. Two surface rupture events must have occurred over the past 3300 years, the latest one possibly between 1485 cal BP and 1730 cal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Kunlun fault Maqu fault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offset terraces paleo-seismicity
下载PDF
Paleoseismological Study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along the South Barkol Basin Fau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Eastern Tian Shan,Xinjiang 被引量:1
3
作者 WU Fuyao RAN Yongkang +2 位作者 XU Liangxin CAO Jun LI 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29-442,共14页
The easternmost Tian Shan lies in eastern Xinjiang, Central Asia. The South Barkol basin fault(SBF)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most Tian Shan is a major tectonic structure in this orogenic region. The late Q... The easternmost Tian Shan lies in eastern Xinjiang, Central Asia. The South Barkol basin fault(SBF)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most Tian Shan is a major tectonic structure in this orogenic region. The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paleoseismology,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process of the eastern Tian Shan orogen and implementing seismic mitigation. Through interpret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measurements, and detailed geological and geomorphic investigat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fault exhibits clear left-lateral slip along its western segment. Paleoseismic trenches dug near Xiongkuer reveal evidence of six large paleoearthquakes. The four latest paleoearthquakes were dated: the oldest event occurred at 4663 BC–3839 BC. Data on the horizontal offsets along the probable 1842 Barkol earthquake coseismic rupture suggest clear multip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mulative offsets and possible ~4 m of coseismic left-lateral slip per event. From the cumulative offsets and 14 C sample ages, we suggest an average Holocene left-lateral slip rate of 2.4–2.8 mm/a on the SBF, accounting for ~80% of lateral deformation within the entire eastern Tian Shan fault system. This result is comparable with the shortening rate of 2–4 mm/a in the whole eastern Tian Shan, indicating an equal role of strike-slip tectonics and compressional tectonics in this orogen, and that the SBF may accommodate substantial lateral tectonic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Tian Shan South Barkol basin fault PALEOSEISMOLOGY left-lateral offset slip rat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Proto-Tethys
下载PDF
库水位循环下岸坡-桥梁桩基相互作用致损机理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高峰 姚国文 +3 位作者 孔国英 刘佳伟 吴树杭 周干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17-2325,共9页
库水位循环作用下,库岸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劣化,引起岸坡变形、滑移,将对桥梁基础、桥墩及上部结构产生不同程度损伤,甚至会导致桥梁上部结构落梁、垮塌。针对重庆万州长江二桥库岸边坡失稳致灾问题,采用FEM-SPH(finite element met... 库水位循环作用下,库岸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劣化,引起岸坡变形、滑移,将对桥梁基础、桥墩及上部结构产生不同程度损伤,甚至会导致桥梁上部结构落梁、垮塌。针对重庆万州长江二桥库岸边坡失稳致灾问题,采用FEM-SPH(finite element method-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转换耦合算法建立了岸坡-桥梁三维有限元模型,结合桥位处地质勘测数据模拟了变动水位条件下岸坡变形、滑移、失稳全过程,揭示了岸坡滑移与桥梁桩基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了桥墩偏位规律及下部结构失效模式。结果表明:以滑动带有限元网格悉数转换为SPH(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粒子作为岸坡失稳判据,FEM-SPH转换耦合算法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模拟库岸边坡从变形、滑移至失稳全过程;桥位处岸坡将在第16、20次水位升降循环过程中发生失稳破坏;随着岸坡变形、滑移、失稳演化,桥墩偏位呈“缓增-激增”的变化趋势;岸坡发生第2次失稳时,桩基础在土-岩交界面上部发生剪切破坏,破坏面与水平面夹角约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水位循环作用 岸坡滑移 桥梁桩基础 桥墩偏位 失效模式 FEM-SPH转换耦合算法
下载PDF
小偏置碰撞结构的优化设计
5
作者 王月 吴靖 +2 位作者 曹国洋 王瑞卓 唐莉 《汽车零部件》 2023年第4期19-24,共6页
为了提高小偏置碰撞结构的安全性能,通过对小偏置碰撞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结构优化策略,并对轮胎滑移策略进行了细化研究,包括系统级试验设计、整车碰撞仿真分析以及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是有效且可行的,可降低对乘员... 为了提高小偏置碰撞结构的安全性能,通过对小偏置碰撞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结构优化策略,并对轮胎滑移策略进行了细化研究,包括系统级试验设计、整车碰撞仿真分析以及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是有效且可行的,可降低对乘员舱的冲击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车辆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偏置碰撞 轮胎滑移 安全性能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车尔臣河以西晚第四纪以来的滑动速率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峰 徐锡伟 +1 位作者 郑荣章 陈文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0-208,共9页
通过分析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车尔臣河出山口以西 85°~ 86°E的高精度SPOT卫星影像 ,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研究 ,对阿尔金断裂带西段 3个典型走滑断层的断错地貌进行了研究。在库拉木拉克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自 (6 0 2± 0 ... 通过分析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车尔臣河出山口以西 85°~ 86°E的高精度SPOT卫星影像 ,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研究 ,对阿尔金断裂带西段 3个典型走滑断层的断错地貌进行了研究。在库拉木拉克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自 (6 0 2± 0 4 7)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11 6± 2 6 )mm/a ,自 (15 6 7± 1 19)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9 6± 2 6 )mm/a ;阿羌牧场附近 ,自 (2 0 6± 0 16 )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12 1± 1 9)mm/a ;达拉库岸萨依附近 ,自 (4 91± 0 39)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12 2± 3 0 )mm/a。由此得到阿尔金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 (11 4± 2 5 )mm/a。以阿尔金断裂带走向N75°E计算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左旋走滑所吸收的青藏高原SN向缩短速率为 (3 0±0 6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走滑断层 断错地貌 地质年代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的地质新证据 被引量:38
7
作者 张岳桥 陈正乐 杨农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12,共5页
通过对沿阿尔金断裂中段 (位于东经 88°至 92°)发育的晚第三纪走滑盆地沉积历史和走滑变形过程的野外观测以及对第四纪索尔库里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的沉积环境复原的分析 ,提出了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的地质新... 通过对沿阿尔金断裂中段 (位于东经 88°至 92°)发育的晚第三纪走滑盆地沉积历史和走滑变形过程的野外观测以及对第四纪索尔库里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的沉积环境复原的分析 ,提出了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的地质新证据。研究表明 ,晚第三纪走滑盆地经历了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斜张走滑拉分和上新世晚期以来左旋错动的演化过程 ,沉积体沿断裂的错位分布特征指示至少发生了 80 km的左旋走滑位错。发育于阿尔金山链内部的索尔库里盆地起源于晚第三纪早期强烈的侵蚀作用 ,成为柴达木盆地快速沉积的主要物源区。该侵蚀盆地于中晚更新世闭合并演化成一个独立的沉积盆地。通过侵蚀盆地外流通道的复原指示阿尔金断裂自晚第三纪以来累积了 80~ 1 0 0 km的左旋位错。在此基础上 ,结合穿越断裂构造的 级区域水系形成的洪积裙宽度和主干河道沿断裂迹线的拐折长度 ,探讨了阿尔金断裂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量沿走向分布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索尔库里盆地 左旋走滑位错 晚新生代 构造运动 走滑速率
下载PDF
曲江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洋 张波 +1 位作者 侯建军 艾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77-1192,共16页
曲江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端,沿该断裂地震活动强烈,是1970年M_s7.7通海地震的发震断裂。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貌观测结果、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解析,总结认为曲江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右旋走滑为主且具有倾滑运动... 曲江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端,沿该断裂地震活动强烈,是1970年M_s7.7通海地震的发震断裂。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貌观测结果、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解析,总结认为曲江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右旋走滑为主且具有倾滑运动分量,沿断裂走向运动学存在差异。NW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局部有明显正断分量;SE段为右旋走滑兼NE盘向SW盘逆冲。曲江断裂在全新世活动强烈,沿走向错断地貌广泛发育,累积水平位错量3.7~830m。通过对错断地质体、地貌单元的断距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14C或光释光定年,得到断裂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为2.3~4.0mm/a。断裂活动速率的变化与运动学分段有很好的响应:NW段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滑动速率〉3.0mm/a,存在0.6~0.8mm/a的构造抬升;由于受到小江断裂的影响,断裂sE段逆冲分量增加,滑动速率相应降低(〈3.0mm/a),存在1.1mm/a的构造抬升,表明断裂NW段和SE段存在差异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江断裂 晚第四纪 右旋走滑 错断地貌 滑动速率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 被引量:26
9
作者 魏占玉 何宏林 +3 位作者 石峰 徐岳仁 毕丽思 孙浩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2-293,共12页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际河断裂和布拖断裂的详细野外调查、典型构造地貌GPS精细测量以及断错地貌的时间约束,获得大凉山断裂带南段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2.5~4.5mm/a,交际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略大于布拖断裂的滑动速率。对比滑动速率发现,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西支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水平滑动速率相当,表明大凉山断裂带活动强度不低于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随着大凉山断裂带逐渐取代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在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作用,大凉山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将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 左旋位移速率 错断地貌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距今20ka以来的滑动速率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峰 徐锡伟 郑荣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9-358,共10页
阿尔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 ,其走滑量和走滑速率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 ,对这样一条大陆内部巨型走滑断裂带的滑动速率进行研究 ,对于了解阿尔金断裂带左旋走滑和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之间的耦合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在阿尔金断裂带东... 阿尔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 ,其走滑量和走滑速率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 ,对这样一条大陆内部巨型走滑断裂带的滑动速率进行研究 ,对于了解阿尔金断裂带左旋走滑和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之间的耦合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在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疏勒河口以西 ,阿尔金断裂错断了几条规模相近的河流阶地和洪积扇 ,形成典型的走滑断层断错地貌。通过对这些典型断错地貌点的地貌观测和年代学研究 ,得到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石堡城以东疏勒河以西自 2 0kaBP以来的滑动速率约为 4~ 5mm/a。自 50kaBP以来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断层平均滑动速率具有较高的时间、空间一致性 ,约为 4~ 6mm/a ,表明利用河流阶地和洪积扇位错作为断层走滑位移标志计算断层滑动速率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走滑断层 断错地貌 滑动速率 河流阶地 洪积扇位错
下载PDF
用阶地测量方法探讨阿尔金断裂中段全新世滑动速率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峰 徐锡伟 郑荣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70,共10页
通过分析高精度数字化SPOT卫星影像 ,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测试 ,对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的 3个典型走滑断层断错地貌点进行了研究。在安南坝沟 ,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一主要分支自 (9.36± 0 .73)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7.5... 通过分析高精度数字化SPOT卫星影像 ,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测试 ,对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的 3个典型走滑断层断错地貌点进行了研究。在安南坝沟 ,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一主要分支自 (9.36± 0 .73)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7.5± 1.7)mm/a ;在七个泉子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有 4条分支 ,其中 1条规模较小的断层分支自 (13 86± 1 0 7)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2 .3±0 5 )mm/a ,由此推断七个泉子附近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 (6 .9± 1.5 )~ (9.2± 2 .0 )mm/a ;约马克其断裂带自 (4 .73± 0 .38)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10 .6± 3.0 )mm/a。综合以上各点结果 ,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中段 88°30′E与 93°0 5′E之间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 7~ 11mm/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带 走滑断层 断错地貌 阶地测量 滑动速率 阿尔金断裂带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南段中新世以来大型右旋位错量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向宏发 虢顺民 +5 位作者 张晚霞 韩竹军 张秉良 万景林 董兴权 陈立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50,共17页
红河断裂带南段(元江-元阳-带)穿经盆地内的“中谷断裂”,是一条新构造期明显活动的主平移断裂。它的新近活动将中新世红河盆地一分为二,右旋切错至倮头山-大曼迷一带。与此相伴,山前断裂则以正断活动为主。沿“中谷断裂”高角度... 红河断裂带南段(元江-元阳-带)穿经盆地内的“中谷断裂”,是一条新构造期明显活动的主平移断裂。它的新近活动将中新世红河盆地一分为二,右旋切错至倮头山-大曼迷一带。与此相伴,山前断裂则以正断活动为主。沿“中谷断裂”高角度切错中新统的剪切走滑断面,被断错的中新世条形盆地内发育轴向NE的挤压褶皱及压缩变形的空间变化特征,下中新统、中上中新统、上新统及第四系的分布依次自sE向NW有序迁移且在“中谷断裂”的东北盘节节错后分布等,均表明红河断裂南段中新世以来自SE向NW的不断破裂扩展和右旋走滑位错;区段内中下中新统较厚的山前磨拉石沉积建造、卷入“中谷断裂”剪切变形的强度中新统明显强于上新统等表明,红河断裂南段大规模的右旋走滑运动应发生在中中新世前后,其FT年龄约为距今13.7Ma;根据切错的中新统的平面尺度、用平衡剖面法恢复压缩前盆地的长度和由断层变形带宽度等计算,求得红河断裂带南段中新世以来大型右旋位错总量介于62-69km,中值为65km。研究资料还表明,红河断裂右旋走滑运动作为一个过程,经历转换活动期(N1)、右旋走滑初始期(N1^2)、大型右旋走滑期(N1^3-N2^1)和右旋走滑扩展期(N2^2-Q2^1)等多个发生、发展与演化阶段。与其相应的断裂活动性质也存在着从剪切走滑一张性走滑不断交替的转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与构造变形 盆地扩展方式 右旋位错运动与位错量 红河断裂带南段 云南
下载PDF
敦化-密山断裂带的平移距离:来自松嫩-张广才岭-佳木斯-兴凯地块古生代-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枫 许文良 +3 位作者 葛文春 杨浩 裴福萍 吴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9-1140,共12页
敦化-密山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北段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大规模左行走滑发生的时限以及平移距离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佳木斯地块以及兴凯地块之上古生代-中生代火成岩的锆石U-Pb年代学资料,结合其空间... 敦化-密山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北段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大规模左行走滑发生的时限以及平移距离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佳木斯地块以及兴凯地块之上古生代-中生代火成岩的锆石U-Pb年代学资料,结合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敦化-密山断裂带的平移时限及距离提供了制约。研究表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与兴凯地块在古生代-中生代期间具有类似的岩浆活动历史,两个地块之上该时期的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8个主要期次:中-晚寒武世(ca.500-516Ma)、早奥陶世(ca.480-486Ma)、晚奥陶世(ca.450-456Ma)、中志留世(ca.426-430Ma)、早二叠世(ca.285-292Ma)、晚二叠世(ca.255-260Ma)、晚三叠世(ca.202-210Ma)和早侏罗世(ca.185-186Ma)。相比之下,佳木斯地块中的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岩浆事件则集中在晚寒武世(-492Ma)、晚泥盆世(-388Ma)、早二叠世(-288Ma)、晚二叠世(-259Ma)和早侏罗世(-176Ma),而晚奥陶世-志留纪和晚三叠世的岩浆活动在佳木斯地块未见报道。早白垩世晚期(ca.105-110Ma)和晚白垩世(ca.90-94Ma)的岩浆活动在三个地块均存在。上述结果表明兴凯地块东缘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共同的地质演化历史,而中生代早期,兴凯地块西缘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经历了同样的岩浆作用历史。上述结果暗示,敦化-密山断裂可能经历了至少两次平移,分别发生在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和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推测其总的平移距离约400km。结合研究区中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历史,敦化-密山断裂中生代的左行平移应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古太平洋板块(Izanagi板块)的斜向俯冲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化-密山断裂带 兴凯-佳木斯-松嫩-张广才岭地块 古生代-中生代 岩浆作用 同位素年代学 平移时间 平移距离
下载PDF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66
14
作者 李海兵 Franck Valli +6 位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Paul Tapponnier Robin Lacassin 陈松永 戚学祥 Marie-Luce Chevalier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39-255,共17页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形成时代、构造演化以及它的构造意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地区,沿断裂出露具右旋剪切应变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花岗岩,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其存在高温右旋剪切变形特征,并伴随...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形成时代、构造演化以及它的构造意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地区,沿断裂出露具右旋剪切应变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花岗岩,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其存在高温右旋剪切变形特征,并伴随淡色同构造花岗岩的产生,同构造结晶锆石所记录的U-Pb同位素年龄,暗示了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在23-25Ma以前,其连续变形作用持续到-12Ma,之后伴随阿伊拉日居山的快速隆升以及噶尔盆地开始形成。综合分析表明喀喇昆仑断裂生长过程可能是由南东向北西扩展的过程,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持续碰撞的结果。断裂的累积位移量至少为280km,其长期平均滑移速率约为11mm/a。通过块体间运动学分析,表明在-23-25Ma以后青藏高原物质以约16.2mmn/a的速率向-N108°方向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同构造花岗岩 累积位移量 滑移速率 喀喇昆仑断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第四纪以来的水系位错与滑动速率 被引量:21
15
作者 向宏发 虢顺民 +1 位作者 张晚霞 张秉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从阿克塞西红崖子向东经肃北至红柳峡口长约 150km的范围内 ,通过沟、脊位错的分级与相关阶地年龄测试分析 ,将第四纪以来的水系位错量分为 8级 ,并分别给出其形成年龄 ,得到各时段的断裂滑动速率介于 4 .7~ 6.7mm/a ,平均值 6.0mm /a... 从阿克塞西红崖子向东经肃北至红柳峡口长约 150km的范围内 ,通过沟、脊位错的分级与相关阶地年龄测试分析 ,将第四纪以来的水系位错量分为 8级 ,并分别给出其形成年龄 ,得到各时段的断裂滑动速率介于 4 .7~ 6.7mm/a ,平均值 6.0mm /a,局部段落某个时段内最高滑动速率值7.7mm/a。位错量与滑动速率的空间分布有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 ,这可能表明破裂从中间向两端发展的过程 ;在时间上 ,上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比其它各个时段都大 ,这可能与青藏地块在距今 5Ma以来的快速隆升及大规模挤出运动相关。资料表明 ,断裂破裂有从主体断裂某一段落扩展到邻近地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位错 滑动速率 阿尔金断裂 断裂带 第四纪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山南部富蕴右旋走滑断裂带晚第四纪错断水系的遥感分析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之武 付碧宏 Yasuo Awata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279,共7页
富蕴断裂带位于阿尔泰山南侧,横切阿尔泰山褶皱带南缘及额尔齐斯深断裂,是一条呈北北西向展布的右旋走滑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一系列错断水系、错断冲积扇、挤压脊、走滑拉分盆地等反映右旋走滑活动的典型构造地貌标志。本研究在高分... 富蕴断裂带位于阿尔泰山南侧,横切阿尔泰山褶皱带南缘及额尔齐斯深断裂,是一条呈北北西向展布的右旋走滑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一系列错断水系、错断冲积扇、挤压脊、走滑拉分盆地等反映右旋走滑活动的典型构造地貌标志。本研究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构造地貌测量,对沿富蕴断裂带发育的系统错断水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沿富蕴断裂带发育不同级别的错断水系,大致可划分为6级:1931年地震形成的冲沟;9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15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50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150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2000m以上断距的错断水系。同时,结合研究区及邻区的第四纪冰川资料讨论了不同级别水系可能形成时间:恰尔沟三级支流可能形成时间为末次冰期Ⅲ阶段末期,约20ka;恰尔沟二级支流可能形成时间为末次冰期Ⅰ阶段末期,约120ka;恰尔沟一级支流可能形成于该地区冰川广泛消融的倒数第2次冰期的Ⅱ阶段末期,约为250ka;恰尔沟、水磨沟、白杨沟、乌铁布拉克河、卡布尔特河等可能形成于倒数第3次冰期Ⅱ阶段末期,约为360ka。最后,我们估算出富蕴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1.46—4.99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走滑 走滑速率 系统水系错断 富蕴断裂带 阿尔泰山
下载PDF
曲江断裂南东段全新世滑动速率 被引量:2
17
作者 荆振杰 刘风香 +1 位作者 张井飞 谢富仁 《世界地质》 CAS 2016年第3期778-784,819,共8页
高精度SPOT卫星影像和野外地质调查表明,曲江断裂南东段断错山前冲沟及河流Ⅰ级和Ⅱ级阶地,在探槽中见到断裂断错全新世地层,是一条右旋走滑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兼有逆冲性质,断裂的最新活动是1970年通海7.8级地震。对曲江断裂典型走滑断... 高精度SPOT卫星影像和野外地质调查表明,曲江断裂南东段断错山前冲沟及河流Ⅰ级和Ⅱ级阶地,在探槽中见到断裂断错全新世地层,是一条右旋走滑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兼有逆冲性质,断裂的最新活动是1970年通海7.8级地震。对曲江断裂典型走滑断错地貌进行研究,曲江断裂南东段在五街一带水平滑动速率为(3.36±0.1)mm/a,白林山一带水平滑动速率为(3.21±0.3)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江断裂 全新世活动 滑动速率 断错地貌
下载PDF
GPS接收机钟跳的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杨剑 王泽民 +2 位作者 王贵文 柳景斌 孟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3-127,共5页
介绍了GPS接收机的钟跳现象,并从GPS观测模型入手,深入分析了钟跳的基本原理及其对GPS载波相位观测值和伪距观测值产生的影响,同时将其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周跳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算例表明,接收机钟跳引起的GPS观测数据跳跃对定位解算... 介绍了GPS接收机的钟跳现象,并从GPS观测模型入手,深入分析了钟跳的基本原理及其对GPS载波相位观测值和伪距观测值产生的影响,同时将其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周跳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算例表明,接收机钟跳引起的GPS观测数据跳跃对定位解算没有影响,因此在GPS数据预处理过程中不必对其进行任何改正,而只须将其同周跳现象进行正确的区分处理,从而确保定位解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接收机 钟差 钟跳 周跳 数据预处理
下载PDF
河西走廊西端黑山断裂运动学特征及其在构造转换中的意义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宁 郑文俊 +5 位作者 刘兴旺 王伟涛 李新男 何文贵 雷启云 邵延秀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245-257,共13页
河西走廊西端北侧的黑山断裂不仅构成了河西走廊重要组成部分——酒西盆地的北部边界,同时也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界重要断裂——阿尔金断裂东端构造组成和转换的重要部分。通过对黑山断裂野外调查、典型断错地貌面的测量以及年代测定,获得... 河西走廊西端北侧的黑山断裂不仅构成了河西走廊重要组成部分——酒西盆地的北部边界,同时也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界重要断裂——阿尔金断裂东端构造组成和转换的重要部分。通过对黑山断裂野外调查、典型断错地貌面的测量以及年代测定,获得了黑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逆冲滑动速率为每年(0.26±0.06)mm,同时证实该断裂为一条以高角度逆冲为主要运动特征的断裂,其运动性质与阿尔金断裂存在明显的不同。结合对阿尔金断裂东端部运动学特征的讨论,总结前人在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内NW向断裂定量研究成果,得到河西走廊西端这些NWW向逆冲断裂和褶皱在平行于阿尔金断裂走向上的缩短速率总和为每年1.4~2.4mm,这与阿尔金断裂东端部每年1~2mm水平走滑速率相当,由此推断阿尔金断裂东端的左旋走滑被活动的逆冲断裂、第四纪褶皱隆起引起的地壳缩短吸收和转换了,阿尔金断裂在其东端部水平滑动速率逐步降低,断裂终止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宽滩山一带,而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北侧的黑山断裂与其走向上相联接的磴磴山断裂、金塔南山断裂可能共同构造了青藏高原朝NE向扩展的最前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黑山断裂 断错地貌 逆冲速率 构造转换 变形几何 酒西盆地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侧向侵蚀相关的走滑断裂滑动速率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6
20
作者 任治坤 张竹琪 +1 位作者 陈涛 王伟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20-1028,共9页
断层滑动速率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反映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之一.随着测年技术不断发展和测年精度大幅度提高,全新世甚至千年尺度和百年尺度的年轻地质体的位错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断层滑动速率计算.用走滑断裂带... 断层滑动速率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反映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之一.随着测年技术不断发展和测年精度大幅度提高,全新世甚至千年尺度和百年尺度的年轻地质体的位错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断层滑动速率计算.用走滑断裂带上地质体实测年龄计算滑动速率,会受到2种因素影响:1)累积位移时间是否与所测地质体年代相符合;2)地质体位移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侵蚀.在利用全新世地质体计算断层滑动速率时,应将侧向侵蚀的影响剔除.因此,文中提出1种计算走滑断层滑动速率的新方法——差值法.走滑断层上河流阶地演化与断层位错分析表明,在阶地拔河高度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阶地拔河高度与年龄按比例进行计算.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计算滑动速率的精度,但是需要至少有3级不同阶地的拔河高度、年龄以及位错信息.若阶地拔河高度近似呈等差排列,即各级阶地上侧向侵蚀量近似相等的情况下,利用高-低阶地累积位错量之差与对应阶地年龄差来计算滑动速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述2种因素对滑动速率的影响.应用差值法计算得到阿尔金与昆仑断裂的滑动速率为4.7~ 8.8mm/a,与前人获得的地质学滑动速率、测地学滑动速率、缩短速率以及强震复发周期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断层滑动速率 侧向侵蚀 差值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