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seismic fault model of the 2017 M_(W)6.5 Jiuzhaigou earthquak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ional fault slip pattern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 Liu Yangmao Wen +2 位作者 Zhicai Li Ying Peng Caijun Xu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CSCD 2022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On August 8,2017,an M_(W)6.5 earthquake occurred in Jiuzhaigou County,Sichuan Province,China,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and fault model w... On August 8,2017,an M_(W)6.5 earthquake occurred in Jiuzhaigou County,Sichuan Province,China,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and fault model with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Sentinel-1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images,aftershock distribution,and elastic half-space dislocation model.The regional fault slip pattern is then quantita-tively examined using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s display an overall NNW-SSE trend,with more significant deformation on the southwest side of the fault.The coseismic fault geometry is divided into NW and SE sub-faults with strikes of 162.1°and 149.3°,respectively.The coseismic fault slip is dominated by a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with an average rake of-2.31°,mainly occurring at a depth of 0-13.04 km with a shape of an approximately inverted triangle.The fault slip features two peak slip zones,with a maximum of 1.39 m.The total seismic moment is 6.34×10^(18) N·m(M_(W)6.47).The boundary element calculation quantitatively indicates that the regional fault slip pattern may be mainly attributable to the changing strike and dip.The strike changes from NNWeSSE to nearly NS direction,and the dip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fault in the north to the Huya fault in the south.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the Huya and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faults form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Minshan uplift zone and accommodate the accumulated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 M_(W)6.5 Jiuzhaigou earthquake INSAR Fault model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Regional fault slip pattern
下载PDF
Effect of patterned hydrodynamic slip on electromagnetohydrodynamic flow in parallel plate microchannel
2
作者 Chun-Hong Yang Yong-Jun Jian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08-314,共7页
A fully developed electromagnetohydrodynamic(EMHD) flow through a microchannel with patterned hydrodynamic slippage on the channel wall is studied. The flow is driven by the Lorentz force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int... A fully developed electromagnetohydrodynamic(EMHD) flow through a microchannel with patterned hydrodynamic slippage on the channel wall is studied. The flow is driven by the Lorentz force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 externally imposed lateral electric field and a perpendicular magnetic field.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the velocity with patterned slip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solved analytically by perturbation techniques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small Reynolds number Re. In addition,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for the velocity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and they are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within admissible parameter rang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the velocity and volume flow rate due to patterned hydrodynamic slippag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cluding wave-number K, Hartmann number Ha, amplitude δ of the patterned slip length, and normalized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tterned slippage over microchannel walls can induce transverse flows, which will increase the mixing rates in microfluidic devices. In addition, we also find that precise flow control can be achieved by controlling the magnetic flux and the wave-number and also by well choosing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ur analysis can be used for designing the efficient micro-fluidic mix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ohydrodynamic(EMHD)flow patterned slip wall
下载PDF
复杂构造变形区断控裂缝发育分布模式
3
作者 鞠玮 杨慧 +3 位作者 侯贵廷 宁卫科 李永康 梁孝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38,共9页
天然裂缝是油气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在复杂构造变形区,裂缝明显受断层影响控制,但其规律和模式尚不清晰。为此,本次研究以库车坳陷为例,通过现场地质观测、成像测井裂缝解译和理论分析,计算断控裂缝系数,揭示走滑断层、逆冲断层... 天然裂缝是油气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在复杂构造变形区,裂缝明显受断层影响控制,但其规律和模式尚不清晰。为此,本次研究以库车坳陷为例,通过现场地质观测、成像测井裂缝解译和理论分析,计算断控裂缝系数,揭示走滑断层、逆冲断层控制复杂构造变形区天然裂缝的规律,提出断控裂缝发育分布模式。结果表明:(1)逆冲断层对天然裂缝产状和发育程度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裂缝密度与距断层距离呈现负指数关系,距断层由近及远可以划分为断层强控制裂缝带、断层弱控制裂缝带和区域裂缝带。(2)走滑断层包括调节走滑断层和逆冲走滑断层。调节走滑断层与地层走向近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发育断层控制裂缝带,其受断层规模影响显著;逆冲走滑断层与地层走向近平行或者小角度斜交,天然裂缝主要局限于断层带内,沿断层走向断裂带宽度发生变化。(3)定义断控裂缝系数(K),即断层强控制裂缝带宽度与断层断距(滑距)的比值,通过分析,库车坳陷逆冲断层K值为1.50~1.80,走滑断层K值为0.125~0.150。研究成果对复杂构造变形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分布模式 断控裂缝系数 走滑断层 复杂构造变形区 库车坳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多层叠加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4
作者 杨海军 能源 +4 位作者 邵龙飞 谢舟 康鹏飞 袁敬一 付永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400,共14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大型走滑断裂的多层叠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在古生界主要发育5个结构层,分别为下寒武统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盐构造层、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上奥陶统—石炭系碎屑岩构造层和二叠系岩浆岩构造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及走滑断裂带活动的影响,5层结构在空间上具有带状分布、垂向叠置、差异叠加的特征;断裂叠加类型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连接型、叠接型、反转叠加型及反转改造型4种;走滑断裂带叠加方式影响了石油地质条件,可形成多层差异聚集油气藏,主要包括Ⅰ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Ⅱ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志留系碎屑岩油气藏及二叠系岩浆岩油气藏)及Ⅲ型油气藏(寒武系盐下层白云岩油气藏)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盆区 走滑断裂带 多层结构 构造样式 叠加类型 成因机制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基于宽频带混合法的跨断层地震动模拟研究
5
作者 陈何煜 陈力波 +2 位作者 栗怀广 金洋 谷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8,共14页
跨断层区域地震动(跨断层工程结构所在极近断层区域的地震动,以下简称跨断层地震动)与近场地震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存在显著差异,而跨断层地震动记录匮乏导致跨断层结构抗震研究难以开展。文中简要介绍了宽频带混合法模拟地震动的基本... 跨断层区域地震动(跨断层工程结构所在极近断层区域的地震动,以下简称跨断层地震动)与近场地震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存在显著差异,而跨断层地震动记录匮乏导致跨断层结构抗震研究难以开展。文中简要介绍了宽频带混合法模拟地震动的基本理论,并以则木河断层为工程背景进行跨断层地震动的模拟,系统研究了跨断层地震动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模拟的跨断层地震动符合断层滑动模式,并且存在显著的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和滑冲效应,总体上模拟的跨断层地震动强度符合一定的衰减规律,但受断层破裂的影响会导致不规律甚至反规律。同时,实际地表破裂位置与断层破裂大滑移区对跨断层地震动分布规律会造成较大的影响。通过宽频带混合法人工模拟的跨断层地震动时间序列能解决跨断层地震动实测记录不足的问题,为跨断层结构抗震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地震动 左旋逆走滑断层 地震动分布规律 宽频带混合法 断层破裂模型
下载PDF
双层土质滑坡临界滑动面判识与失稳机理研究
6
作者 郭双枫 何嘉元 +3 位作者 张志华 张鹏 李宁 朱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0-1029,共10页
研究层状土质边坡的临界滑动面和失稳机制是岩土工程中经典的研究课题。聚焦引起边坡失稳破坏的不同诱发机制和触发因素,关注边坡的破坏模式和失稳过程,有利于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加固措施。针对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非均质边坡,研发了适合双... 研究层状土质边坡的临界滑动面和失稳机制是岩土工程中经典的研究课题。聚焦引起边坡失稳破坏的不同诱发机制和触发因素,关注边坡的破坏模式和失稳过程,有利于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加固措施。针对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非均质边坡,研发了适合双层土质边坡的有限元程序。研究了土坡在不同几何形态下,稳定性态、临界滑动面位置、失稳模式及破坏机制的演化规律;推导了非均质土坡的安全系数FS与土体特性和几何形态之间的内在函数关系式;提出了双滑面失稳机理与临界强度比的概念,给出了边坡稳定性态与失稳破坏的临界转折点和双滑面失稳的判别准则;揭示了双层不排水边坡的破坏机制,建立了不排水边坡稳定性态和失稳机理的相关设计图表。工程验证表明,计算所得的边坡稳定数及稳定状态与工程实际非常接近,该运算程序能够精准快速地判定潜在临界滑动面,准确评估边坡破坏机制,为双层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土质边坡 稳定性态 临界滑动面 失稳机理 临界强度比 演化规律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Taper Rolling Time in Plan View Pattern Control Process 被引量:2
7
作者 JIAO Zhi-jie HU Xian-lei ZHAO Zhong LIU Xiang-hua WANG Guo-dong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3,共3页
The forward slip model with adhesion was used to derive the formula of calculating taper rolling tim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olling time and the taper length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olling time and the taper... The forward slip model with adhesion was used to derive the formula of calculating taper rolling tim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olling time and the taper length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olling time and the taper thickness can be obtained. The numerical solution for this formula was used on site.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 the roll gap value should be changed linearly with rolli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 view pattern control forward slip model TAPER time calculation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隆起段发育特征与演化机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红波 周雨双 +3 位作者 沙旭光 邓尚 沈向存 姜忠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1-334,共14页
顺北5号带作为一条贯穿两大古隆起的主干走滑断裂带,可分为四段:北段、中段、南段以及隆起段,一直以来是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及邻区走滑断裂体系形成及演化的研究重点。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顺北5号带隆起段精细解... 顺北5号带作为一条贯穿两大古隆起的主干走滑断裂带,可分为四段:北段、中段、南段以及隆起段,一直以来是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及邻区走滑断裂体系形成及演化的研究重点。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顺北5号带隆起段精细解析,厘定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揭示顺北5号带形成演化过程。基于走向角度变化与分段变形样式,可将隆起段分为3段:隆Ⅰ“平移”段(NE16°)、隆Ⅱ“拉分”段(NE19°)、隆Ⅲ“压隆”段(NE25°)。隆起段自下而上发育高陡走滑断层与多套雁列正断层组合的分层变形样式,共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中-晚期和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多期走滑活动,在研究区内表现为“隆Ⅱ、Ⅲ段强,隆Ⅰ段弱”的活动特征。受SN差异应力传递影响,顺北5号断裂隆起段和南段初期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为界自南向北左行走滑,北段和中段自北向南右行活动,最大主应力发生了NW向到NE向偏转;加里东晚期后,顺北5号断裂整体左行走滑;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顺北5号断裂隆起段反转为右行走滑活动,最大主应力方向由NW向转为NE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样式 走滑断裂带 构造演化 塔中隆起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不同竖向荷载下带“昂”柱头铺作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爱群 刘崇治 +1 位作者 贺俊筱 蒋永慧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54,共14页
带昂柱头铺作的抗震性能研究是应县木塔抗震性能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揭示不同竖向荷载下该类铺作的变形模式和抗震性能,该研究以应县木塔二层明层外槽带昂柱头铺作为原型,制作了2个1∶3.7的缩尺试件,进行了拟静力抗震性能试验。通过分析... 带昂柱头铺作的抗震性能研究是应县木塔抗震性能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揭示不同竖向荷载下该类铺作的变形模式和抗震性能,该研究以应县木塔二层明层外槽带昂柱头铺作为原型,制作了2个1∶3.7的缩尺试件,进行了拟静力抗震性能试验。通过分析该铺作的水平力-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等,明确了竖向荷载对该铺作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竖向荷载的变化基本不影响该铺作的变形特征,但竖向荷载的增大会加剧滞回曲线的不对称性,且会显著提高该类铺作的水平承载力、初始刚度和耗能能力。竖向荷载增大3.7倍,水平承载力在正向和负向分别提高了2.2倍和2.9倍,初始刚度提高了2.4倍,耗散能量增加了3.0倍;增大竖向荷载虽然会改变铺作初始滑移出现的位置,但不改变该试验铺作的滑移累积方式和薄弱位置,最终两个铺作的滑移模式都表现为两跳华栱间的相对滑移。提出了该铺作节点的位移-承载力骨架曲线简化模型,得到了不同竖向荷载对抗侧刚度和水平承载力的影响系数β_(k)和β_(F),用以修正骨架曲线简化模型在不同竖向荷载下的刚度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昂柱头铺作 竖向荷载 滑移变形模式 薄弱位置 传力路径 抗震性能
下载PDF
渝西地区走滑断裂活动背景下地层水对页岩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邹辰 吴永辉 +7 位作者 梁兴 姜振学 王高成 张介辉 章超 何叶 端祥刚 宫厚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9,共9页
为了搞清渝西地区来苏-云锦向斜走滑断裂附近地层水活动对页岩气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含水饱和度对比、含水饱和度与裂缝分布特征关系的分析,研究不同构造部位含水饱和度差异并明确其控制因素。通过井温对比、地层水氢氧同位素示踪、盆... 为了搞清渝西地区来苏-云锦向斜走滑断裂附近地层水活动对页岩气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含水饱和度对比、含水饱和度与裂缝分布特征关系的分析,研究不同构造部位含水饱和度差异并明确其控制因素。通过井温对比、地层水氢氧同位素示踪、盆地模拟及构造演化分析,搞清页岩中地层水的来源,明确地层水活动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走滑断裂走向转折端的构造低部位页岩的含水饱和度高且受控于裂缝发育程度,该部位页岩中的水来源于深部流体,页岩大量生气时期早于断裂走滑活动期和深部流体上涌期。走滑断裂活动背景下页岩气富集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侏罗纪—早白垩世构造挤压阶段,页岩大量生气且保存条件好,来苏-云锦向斜利于页岩气保存,第2阶段为晚白垩世—现今的走滑断裂活动阶段,云锦向斜南部受到的走滑挤压分量小,深部流体上涌进入页岩储层,导致页岩含气性差。研究成果可为川南坳陷同类地质条件的页岩气勘探部署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西地区 来苏-云锦向斜 走滑断裂 地层水 页岩气 富集模式
下载PDF
湖南桑植—石门复向斜走廊剖面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1
作者 郭建华 朱美衡 +3 位作者 刘辰生 刘学锋 张或丹 王明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5-222,共8页
为了查明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地表、地下构造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采取了详细的地表走廊剖面的测量,以及结合地震勘探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的综合解释。桑植—石门复向斜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次一级的构造带,从北向南依此是:堰塘湾... 为了查明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地表、地下构造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采取了详细的地表走廊剖面的测量,以及结合地震勘探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的综合解释。桑植—石门复向斜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次一级的构造带,从北向南依此是:堰塘湾构造带、四望山构造带、江垭构造带及教子垭构造带。江垭构造带和教子垭构造带的地面构造特征与地下构造特征具有一致性,基本上为构造简单的北倾斜坡;而四望山构造带的地面构造特征与地下构造特征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变形特征可解释为沿盖层间滑脱面的逆冲,以及断弯背斜的形成,上覆构造层中的褶皱向下消失在滑脱面上,形成所谓的“无根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植-石门复向斜 构造样式 构造滑脱面 变形机制
下载PDF
活动断层的滑动样式与段落类型初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冉勇康 汪一鹏 方仲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通过历史地震破裂、古地震重复和断层活动特征等实例的研究,揭示出活动断层至少存在8种滑动样式及其相应的段落。这些段落以滑动特征而论可归纳为稳定型、暂时型、随变型和萎缩型4大类,而据发震特点则可分为典型特征地震型、广义特征地... 通过历史地震破裂、古地震重复和断层活动特征等实例的研究,揭示出活动断层至少存在8种滑动样式及其相应的段落。这些段落以滑动特征而论可归纳为稳定型、暂时型、随变型和萎缩型4大类,而据发震特点则可分为典型特征地震型、广义特征地震型和非特征地震型。稳定型段落为活动断层的最重要、最普遍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滑动样式 类型 地震
下载PDF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干预模式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明星 宋健 +2 位作者 赵六奇 石磊 王会义 《公路交通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4-96,共3页
防滑控制系统是新型实用汽车安全技术。本文介绍了防滑控制系统的发展简况和驱动防滑的控制方式。
关键词 汽车 驱动防滑 控制方式
下载PDF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式与技术 被引量:17
14
作者 尹安东 孙骏 +1 位作者 赵虎 王荣贵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25-329,共5页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是继制动防抱系统(ABS)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主动安全控制技术,它能够改善汽车的牵引性、操纵性和稳定性。文章主要介绍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结构,分析了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可能采用的各...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是继制动防抱系统(ABS)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主动安全控制技术,它能够改善汽车的牵引性、操纵性和稳定性。文章主要介绍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结构,分析了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可能采用的各种控制模式及其实现的可行性,并对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驱动防滑 控制模式 关键技术
下载PDF
基于巴西劈裂试验的顺层板岩边坡“滑移-拉裂”破坏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董辉 张海明 +2 位作者 傅鹤林 刘运思 饶军应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4-100,共7页
怀通高速公路沿线边坡以板岩边坡为主,为揭示板岩边坡的破坏模式与板岩层理角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获得板岩边坡的稳定性判据,进行针对性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选取沿线边坡岩样并按照不同层理角θ进行分组,开展巴西圆盘劈裂试验。试验发现... 怀通高速公路沿线边坡以板岩边坡为主,为揭示板岩边坡的破坏模式与板岩层理角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获得板岩边坡的稳定性判据,进行针对性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选取沿线边坡岩样并按照不同层理角θ进行分组,开展巴西圆盘劈裂试验。试验发现:随着层理角度的变化,试样发生5种破坏模式,0°<θ<30°时为拉伸破坏,30°<θ<45时为拉裂-滑移破坏,45°<θ<75°时为滑移-拉裂破坏,75°<θ<90°时为滑移破坏,θ=90°时为压张型破坏;其次,对顺层板岩边坡整体滑移破坏和局部滑移-拉裂破坏判据进行推导,得出发生整体滑移破坏的临界坡高公式以及发生局部滑移-拉裂破坏的临界坡长方程。最后,结合怀通高速公路沿线板岩边坡进行实际应用,与沿线板岩边坡实际稳定性情况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岩 顺层边坡 巴西劈裂试验 变形模式 滑移-拉裂
下载PDF
渤海南部黄河口凹陷晚期成藏特征及富集模式 被引量:72
16
作者 孙和风 周心怀 +4 位作者 彭文绪 邹华耀 杨波 贺电波 曾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7-313,共7页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海域的主要含油区之一,具有明显的晚期成藏特征。应用Easy Ro%模型模拟了烃源岩生烃演化史,结果表明主力烃源岩距今5.1 Ma以来快速成熟;通过断裂分析开展了油气输导体系研究,认为研究区油气运移以断裂输导为主;流体包...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海域的主要含油区之一,具有明显的晚期成藏特征。应用Easy Ro%模型模拟了烃源岩生烃演化史,结果表明主力烃源岩距今5.1 Ma以来快速成熟;通过断裂分析开展了油气输导体系研究,认为研究区油气运移以断裂输导为主;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油气藏主成藏期为距今5.1 Ma以来。研究结果表明,晚期快速生烃、晚期垂向断裂输导、近源成藏和晚期充注是黄河口凹陷油气晚期成藏的主要特征。沙河街组和明化镇组下段区域性储盖组合、优势运移通道和新构造作用形成的相关圈闭是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古近系近源压控和新近系断控浅水三角洲富集模式是黄河口凹陷最重要的两种油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凹陷 晚期成藏 浅水三角洲 走滑断层 富集模式
下载PDF
龙门山推覆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72
17
作者 林茂炳 吴山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46-55,共10页
文章把龙门山推覆构造划分为4个推覆体和3个滑覆体。分别叙述了它们各自的变形特征。计算了造山带的地壳缩短率为42~63%。最后确认了龙门山推覆构造的推覆模式是推覆滑覆叠加模式,其发展方向为由北西向东南,扩展方式为背驮式(或前展式)。
关键词 龙门山 推覆构造 变形特征
下载PDF
伊通地堑——走滑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献甫 陈全茂 +3 位作者 张学海 张春华 张付生 张振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9-24,共6页
伊通地堑是一个主体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第三纪含油气走滑断陷盆地。它具有狭长不对称的地堑结构 ,断裂构造复杂 ,发育有正滑动断裂和逆滑动断裂。张扭和压扭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型叠加构造为其主要构造样式。地堑的形成演化... 伊通地堑是一个主体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第三纪含油气走滑断陷盆地。它具有狭长不对称的地堑结构 ,断裂构造复杂 ,发育有正滑动断裂和逆滑动断裂。张扭和压扭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型叠加构造为其主要构造样式。地堑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初始断陷期、主断陷期和重新活动期 3个阶段。地堑在形成过程中 ,由于边界断裂的限制造成应力不均匀分布 ,导致地堑内部东西差异沉降和南北隆凹相间 ,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随着断裂活动期次的不同而发生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断裂 差异沉降 演化 形成机制 构造样式 走滑断陷盆地 伊通地堑 石油地质
下载PDF
皮球集流油气水三相流涡轮流量计测量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金宁德 胡凌云 +1 位作者 郑华 张淑英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基于皮球集流涡轮流量计与放射性密度-持水率计组合仪在油气水三相流流动环中的动态测量结果,建立了预测三相流总流量的涡轮流量计物理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等效“气液”滑脱速度及流型影响。由于流型转变与两相流运动波传播特性密切相关,... 基于皮球集流涡轮流量计与放射性密度-持水率计组合仪在油气水三相流流动环中的动态测量结果,建立了预测三相流总流量的涡轮流量计物理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等效“气液”滑脱速度及流型影响。由于流型转变与两相流运动波传播特性密切相关,还提出了基于“气液”两相流运动波传播速度特征的流型划分准则,并利用该准则在不同流型区域内提取了气相漂移速度及相分布系数2个重要的流动特性参数。最后,将研究所得的三相流流动特性与涡轮流量计物理模型相结合,给出了具有较高精度的三相流总流量预测结果,表明利用集流型涡轮流量计仍然可以有效地测量油气水三相流总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流测井 涡轮流量计 物理模型 滑脱效应 流型 两相流波
下载PDF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走滑断层的发现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铭 孙彦达 +3 位作者 张玎 樊辉 邢卫新 何祖荣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7年第3期27-29,33,共4页
泌阳凹陷正断层较多,走滑断层研究较少。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局部构造的日益落实,一些构造现象用正断层无法解释。文章以新庄油田为例,根据构造的不协调性、不协调带两侧的拖曳牵引现象、时间切片及岩心证据等,首次在泌阳凹陷内部... 泌阳凹陷正断层较多,走滑断层研究较少。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局部构造的日益落实,一些构造现象用正断层无法解释。文章以新庄油田为例,根据构造的不协调性、不协调带两侧的拖曳牵引现象、时间切片及岩心证据等,首次在泌阳凹陷内部发现、论证了走滑断层的存在,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新庄油田 走滑断层 形成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