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侵蚀因素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耕层质量影响 被引量:30
1
作者 史东梅 蒋光毅 +3 位作者 蒋平 娄义宝 丁文斌 金慧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70-279,共10页
土壤侵蚀是导致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退化和土壤生产力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该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为例,对坡耕地不同地力等级耕层土壤质量、渗透性能及耕层类型进行聚类分析,讨论了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厚度影响及合理耕层土体构型。结果... 土壤侵蚀是导致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退化和土壤生产力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该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为例,对坡耕地不同地力等级耕层土壤质量、渗透性能及耕层类型进行聚类分析,讨论了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厚度影响及合理耕层土体构型。结果表明:(1)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具有中等程度变异性,有效土层厚度(15~80 cm)和耕层厚度(15~25 cm)变异系数分别为12.18%和37.26%,土壤有效磷变异系数可达94.51%,说明土壤物理指标变异性小于化学指标变化;三级以下地力耕层构型为近似全虚或全实剖面结构,五等地力坡耕地产量下降50%左右。(2)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坡位、不同垂直深度的耕层土壤物理性质、持水性能及耕作性能差异显著(P<0.05),土壤容重为上坡>下坡>中坡,土壤抗剪强度为上坡>中坡>下坡,土壤稳定入渗为下坡>中坡>上坡,土壤贯入阻力表现为中坡>上坡>下坡;除土壤入渗外,土壤容重、抗剪强度、贯入阻力均表现为底土层>心土层>耕层;坡耕地0~40 cm土层中蓄存降水可被农作物利用70%左右。(3)中度侵蚀程度坡耕地,年均耕层厚度薄化值为1.04~3.04 mm,坡耕地合理耕层建立可选择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抗剪强度、土壤有机质、土壤渗透性为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最小数据集,耕层构型总体保持上虚下实型、耕层厚度20~25 cm、有效土层厚度50~60 cm。(4)紫色土坡耕地可分为四种耕层类型,其障碍耕层主要表现为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第II类)、耕层厚度限制型(第III类)和土壤养分限制型(第IV类),分别占耕层总量30%、10%、3%;紫色土坡耕地合理耕层建立应重点关注有效土层厚度和耕层厚度调控。研究结果可为客观认识土壤侵蚀与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退化关系、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养分 耕层 坡耕地 土壤质量 最小数据集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天雷 胡雪琴 +2 位作者 黄先智 史东梅 蒋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0,共5页
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理化分析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和自然生草埂模式下的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物埂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 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理化分析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和自然生草埂模式下的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物埂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均表现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相比自然生草埂,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48.6%,45.8%,27.9%。生物埂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的团聚状况,增强了土壤结构稳定性;(2)不同生物埂土壤入渗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后均趋于一个稳定值。入渗初期(0-2min),不同生物埂入渗率最大,桑树埂的初始入渗率最大(1.91mm/min),分别是花椒埂、紫花苜蓿埂和自然生草埂的1.05,1.28,1.61倍;随着时间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入渗速率依然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变缓;30min之后,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入渗基本保持稳定,即达到了稳定入渗状态。且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3)不同生物埂模式下土壤入渗性能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粒径〉0.25mm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埂 土壤结构特征 入渗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几种保护措施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郭天雷 史东梅 +3 位作者 卢阳 张怡 辛新涪 秦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7-203,共7页
探索生物炭、聚丙烯酰胺以及玉米秸秆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以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保护措施提供最优选择。采用土壤理化分析对无保护措施(CK)、单施生物炭(BC)、聚丙烯酰胺表施(PAM)、玉米秸... 探索生物炭、聚丙烯酰胺以及玉米秸秆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以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保护措施提供最优选择。采用土壤理化分析对无保护措施(CK)、单施生物炭(BC)、聚丙烯酰胺表施(PAM)、玉米秸秆覆盖(SM)处理下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团聚体以>5mm和5~2mm粒级为主,分别占58.18%~40.12%和30.34%~24.46%。与CK相比,3种保护措施都有效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其中SM处理效果最好。不同措施下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基本表现为SM>PAM>BC>CK,团聚体分形维数规律与MWD相反。(2)不同保护措施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随团聚体粒级表现出较大差异,但多在0.5~0.25mm粒级范围达到峰值,在0—30cm土层范围内,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平均含量基本表现为SM>PAM>BC>CK,且随土层的增加,同一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呈减少趋势。(3)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在>5mm和5~2mm粒级范围达到最大,前者贡献率为53.64%~27.92%,平均达40.12%,后者为30.92%~11.80%,平均达25.35%,可将>2mm粒级团聚体作为紫色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特征团聚体。(4)不同保护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基本上表现为SM>PAM>BC>CK,相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增加而减小,且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也随土层增加而减小。3种保护措施均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以秸秆覆盖措施效果最好,表明秸秆覆盖为研究区较为理想的一种坡耕地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措施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紫色土区不同植物篱模式控制坡耕地氮素流失效应 被引量:13
4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2 位作者 林超文 倪九派 魏朝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38-147,共10页
为优选紫色土区控制农田氮磷等养分流失的复合农林模式,利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结合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植物篱模式控制紫色土区坡耕地氮素流失效应。结果表明,植物篱模式减少了坡耕地总氮及各形态氮流失负荷,就总氮而言,20°... 为优选紫色土区控制农田氮磷等养分流失的复合农林模式,利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结合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植物篱模式控制紫色土区坡耕地氮素流失效应。结果表明,植物篱模式减少了坡耕地总氮及各形态氮流失负荷,就总氮而言,20°坡耕地紫穗槐与香根草模式下年均总氮流失负荷分别比横坡农作模式降低92.4%、90.0%;13°坡耕地紫花苜蓿与蓑草模式的年均总氮流失负荷分别比横坡农作模式降低88.7%、83.9%。径流与泥沙流失量的减少与径流氮浓度的降低是植物篱控制坡耕地氮素流失的主要机制。紫穗槐、香根草、紫花苜蓿与蓑草植物篱模式可作为西南紫色丘陵区农业非点源氮素污染的源头控制技术,特别是20°以上坡耕地推广与实施灌木类植物篱模式,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农田盈余氮素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径流 紫色土区 植物篱模式 坡耕地 氮素流失 效应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 被引量:19
5
作者 汪三树 刘德忠 +4 位作者 史东梅 黄先智 唐学文 李叶鑫 甘雪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4091-4100,共10页
【目的】研究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方法】采用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力学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4种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生物埂措施的土壤总孔隙度表现... 【目的】研究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方法】采用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力学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4种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生物埂措施的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生物埂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2)生物埂土壤有效库容与对照自然生草埂相比差异明显(P<0.05),表现为木本埂>草埂>对照自然生草埂;在生物埂蓄水过程中,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性能越好,土壤水库库容越大;生物埂土壤容重越大,则土壤渗透性和通透性越差,导致土壤无效库容越大,坡耕地农作物水分利用困难。(3)生物埂土壤抗剪强度表现为紫花苜蓿埂(0.38 kg·cm-2)>花椒埂(0.25 kg·cm-2)>桑树埂(0.22 kg·cm-2)>自然生草埂(0.18 kg·cm-2),内摩擦角以花椒埂最大(20.76°);生物埂土壤内摩擦角与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初始含水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黏聚力和抗剪强度与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分散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微团聚体分形维数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由于紫色丘陵区生物埂措施对土壤孔隙结构等物理性质具有改良作用,提高了土壤有效库容,这对抵御坡耕地季节性干旱作用成效明显;同时也增强了土壤抗剪强度,使得地埂抵抗降雨和径流剪切的能力增强,保证了坡耕地土地生产力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埂 蓄水保土 效应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紫色土区坡耕地植物篱模式综合生态效益评价 被引量:16
6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1 位作者 倪九派 魏朝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51,共8页
科学评价植物篱模式提高坡耕地生态效益是进一步评价其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基础,可促进优化植物篱模式在山丘区的推广与应用。针对已有文献对植物篱模式生态效益评价存在评价指标片面等问题,选择植物篱模式下水土与农业面源污染... 科学评价植物篱模式提高坡耕地生态效益是进一步评价其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基础,可促进优化植物篱模式在山丘区的推广与应用。针对已有文献对植物篱模式生态效益评价存在评价指标片面等问题,选择植物篱模式下水土与农业面源污染物流失、土壤抗侵蚀力与土地生产力4方面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西南紫色土区坡耕地紫穗槐、香根草、紫花苜蓿与蓑草4种植物篱模式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植物篱模式的综合生态效益和不同类型生态效益较常规横坡农作模式明显提高,其中综合生态效益指数(A)、保持水土效益指数(B1)、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效益指数(B2)、土壤抗侵蚀力效益指数(B3)、土地生产力效益指数饵4)分别增加206.4%~301.9%、228.6%~278.4%、212.6%-346.6%、93.7%~126.0%、23.6%~35.8%。植物篱模式不同类型生态效益指数大小顺序为B2(1.165)〉B1(0.962)〉B4(0.495)〉B3(0.332)。不同植物篱模式提高坡耕地综合生态效益的效应表现为20°坡地紫穗槐模式〉香根草,13°坡地紫花苜蓿〉蓑草。20°坡耕地植物篱模式综合生态效益指数平均增加幅度(295.0%)大于13°坡地植物篱模式(211.0%)。说明在西南紫色丘陵区的坡耕地,尤其是20°以上坡耕地推广与实施灌木类植物篱可大幅提高其综合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区 坡耕地 植物篱模式 综合生态效益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下载PDF
四川农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世全 李廷轩 +3 位作者 陈远学 庞学勇 向双 邹金龙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432-438, ,共7页
四川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发生在东部盆地的紫色丘陵农区,泥土流失主要来自坡度≥6°的坡土。全省坡土面积316-6 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48 % ,坡土中坡度≥25°的陡坡土占17% 。因此,坡土的水土流失治理是... 四川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发生在东部盆地的紫色丘陵农区,泥土流失主要来自坡度≥6°的坡土。全省坡土面积316-6 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48 % ,坡土中坡度≥25°的陡坡土占17% 。因此,坡土的水土流失治理是我省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坡土水土流失治理,除陡坡土退耕还林种草外,还有83% 的坡土不仅要继续耕种,而且要持续稳定高产,治理难度大且任务艰巨。坡土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以集雨拦洪(地表径流) 蓄水即治水为中心,旱、洪兼治;主要治理途径是:充分开发土壤、工程( 以小微型蓄水工程为主) 、生物( 森林) 三大“水库”的拦洪蓄水功能,有效集蓄和利用天然雨水资源,兴利除害,为持续农业创造良性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丘陵农区 坡土 水土流失 治理 集雨拦洪蓄水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占彪 朱波 +2 位作者 林立金 杨远祥 朱雪梅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0-485,共6页
通过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研究了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年际间存在差异;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呈增加的趋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降雨量与坡面径流深、土壤侵蚀量之间存在显著的... 通过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研究了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年际间存在差异;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呈增加的趋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降雨量与坡面径流深、土壤侵蚀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降雨强度、降雨历时与土壤侵蚀量分别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和二次函数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为坡耕地主要的土壤侵蚀因子,降雨历时对土壤侵蚀的贡献率随坡度的增加逐渐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紫色土 坡耕地 土壤侵蚀
下载PDF
紫色土坡耕地生物埂土壤抗剪强度对干湿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史东梅 蒋平 +3 位作者 何文健 丁文斌 汪三树 彭旭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39-146,共8页
生物埂土壤水分在次降雨中存在"干-湿-干"变化过程,这对生物埂土壤抗剪强度具有削弱作用。该文以紫色丘陵区花椒埂(HJ)和桑树埂(SS)为研究对象,通过根系现场挖掘法和土壤物理、力学性质测定等综合方法,研究生物埂土壤水分及抗剪... 生物埂土壤水分在次降雨中存在"干-湿-干"变化过程,这对生物埂土壤抗剪强度具有削弱作用。该文以紫色丘陵区花椒埂(HJ)和桑树埂(SS)为研究对象,通过根系现场挖掘法和土壤物理、力学性质测定等综合方法,研究生物埂土壤水分及抗剪强度在天然降雨干湿作用下的衰减-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生物埂土壤含水率随干湿作用表现出"急剧增加-急剧降低-稳定波动"趋势,小雨条件下生物埂0~20 cm土壤含水率变化明显;而在大雨和暴雨条件下,生物埂0~30 cm土壤含水率均变化明显,且分别在3种降雨发生后第5、7、9天土壤含水率趋于稳定;2)生物埂土壤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呈现"急剧衰减—相对稳定—逐渐恢复"趋势,小雨条件下生物埂对土壤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具有增强效应且随垂直深度呈降低趋势;3)花椒埂、桑树埂在暴雨条件下能显著削弱干湿作用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劣化效应,2种生物埂的土壤黏聚力劣化率较对照埂分别降低44.03%、65.05%,而内摩擦角劣化率分别降低42.47%、45.70%。研究结果可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设计和坡耕地耕层水土资源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抗剪强度 降雨 生物埂 衰减—恢复效应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小流域磷收支估算及污染潜势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京 郭劲松 +2 位作者 方芳 李哲 陈猷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85-1392,共8页
为了解三峡库区磷收支情况,进行污染潜势评价,对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坡耕区新政小流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新政小流域单位面积磷输入量为139.82 kg/(hm2.a),输出量为101.69 kg/(hm2.a).肥料磷输入是新政小流域磷输入的主要来源,占磷... 为了解三峡库区磷收支情况,进行污染潜势评价,对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坡耕区新政小流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新政小流域单位面积磷输入量为139.82 kg/(hm2.a),输出量为101.69 kg/(hm2.a).肥料磷输入是新政小流域磷输入的主要来源,占磷输入总量的72.26%;人畜排泄物磷是新政小流域磷的主要输出方式,占磷输出总量的56.01%;新政小流域磷损失负荷为18.26 kg/(hm2.a),人畜排泄物损失磷是磷损失的主要形式,占磷损失总量的46.75%;磷盈余负荷为38.13 kg/(hm2.a),高于全国平均值26.1 kg/(hm2.a).坡耕地磷污染潜势呈现,磷肥的过量施用是造成污染潜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耕地 磷收支 三峡库区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土壤抗冲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宏忠 汪三树 +2 位作者 于亚莉 蒋光毅 史东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6-209,共4页
本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抗冲性。结果表明:(1)各种生物埂径流含沙量随着冲刷时间的继续出现"先急剧减小后平稳减小直至稳定"的变化趋势。在冲刷0~3min,各生... 本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抗冲性。结果表明:(1)各种生物埂径流含沙量随着冲刷时间的继续出现"先急剧减小后平稳减小直至稳定"的变化趋势。在冲刷0~3min,各生物埂土壤的径流含沙量均较大,随后径流含沙量平稳变化并趋于稳定。(2)生物埂抗冲刷过程可划分为快速冲刷阶段(0~3min)、慢速冲刷阶段(3~20min)和平稳冲刷阶段(20~28min)3个阶段。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冲刷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强,两者之间可用幂函数表示,其R2值在0.848 7~0.989 9。(3)各种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坡度的增大而降低,两者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R2=0.790 7,N=12,p〈0.001),可用幂函数表示。研究结果可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合理布置及其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埂 土壤抗冲性 坡耕地 坡度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缓坡耕地土壤风蚀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康玉梅 常春平 +1 位作者 王仁德 李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58,共4页
研究采用野外观测手段对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土壤风蚀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①缓坡耕地不同地形部位,风速随地形升高而增大,主要由于微地形作用,使南坡风速略高于北坡。②土壤风蚀量随风速变化呈现出指数函数变化趋势,风速增大则... 研究采用野外观测手段对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土壤风蚀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①缓坡耕地不同地形部位,风速随地形升高而增大,主要由于微地形作用,使南坡风速略高于北坡。②土壤风蚀量随风速变化呈现出指数函数变化趋势,风速增大则风蚀量也增大。③以坡顶为对称轴,北坡和南坡的风蚀量基本呈对称分布,北坡风蚀量占南坡风蚀量的88.6%;5个地形部位的风蚀量相比,最大值并非出现在坡顶部位。④坡中和坡底在0~6cm高度范围内,坡顶在0~8cm高度范围内,随高度和风速增加,风蚀量呈线性增大;在8~60cm高度范围内,风蚀量随高度增加呈现出负指数函数递减的规律,6cm<高度<20cm递减率较大,高度>20cm递减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缓坡耕地 土壤风蚀
下载PDF
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史东梅 江娜 +3 位作者 蒋光毅 杨军 叶青 张健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5-143,共9页
坡耕地耕层质量变化特征由降雨侵蚀、耕作活动交互作用影响。该文以紫色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主成分分析与评价模型对耕层质量特征进行分析,并解析了海拔、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和坡位4个地形因子对坡耕地耕层质量的影响及敏感性。结... 坡耕地耕层质量变化特征由降雨侵蚀、耕作活动交互作用影响。该文以紫色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主成分分析与评价模型对耕层质量特征进行分析,并解析了海拔、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和坡位4个地形因子对坡耕地耕层质量的影响及敏感性。结果表明:1)小流域坡耕地耕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均处于适宜性区间内,各土壤养分指标总体处于中低水平;土壤容重(变异系数CV为7.97%)和总孔隙度(CV为8.36%)变异系数相对较低,处于弱分异(CV<10%)水平,其余土壤指标均属中等分异水平。2)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容重、贯入阻力、有机质、土壤黏粒含量、耕层厚度、抗剪强度、饱和导水率和有效磷8个指标组成。基于MDS评价表明,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坡位耕层质量指数为下坡(0.458)>中坡(0.443)>上坡(0.417),下坡较中坡和上坡分别提升3.39%和9.83%。3)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影响因素可分为4类,Ⅰ类坡度限制型、Ⅱ类坡位限制型、Ⅲ类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Ⅳ类海拔限制型,4种耕层类型的样本数分占坡耕地耕层样本总数的38.89%、22.22%、14.81%和24.08%,主要影响因素是坡度。4)坡耕地耕层质量与有效土层厚度、坡位为正相关,与海拔、坡度表现为负相关,地形因子对耕层质量敏感程度为海拔(-0.399)>坡位(0.192)>坡度(-0.112)>有效土层厚度(0.110),海拔敏感程度为有效土层厚度的3.56倍。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评价及有效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紫色土坡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坡耕地 耕层质量 影响因素 敏感性分析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研究 被引量:34
14
作者 史东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44,251,共7页
坡耕地是紫色丘陵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本文基于RUSLE模型对四川盆地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评价,提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的RUSLE工程,可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框架。研究认为:(1)降雨侵蚀... 坡耕地是紫色丘陵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本文基于RUSLE模型对四川盆地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评价,提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的RUSLE工程,可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框架。研究认为:(1)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蚀性因子(K)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R因子变化主要由当地降雨条件的时空变化引起的;坡耕地耕作土壤的土壤可蚀性K因子空间变化从本质上是由于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所决定的,时间变化从本质上是由于各种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所造成的;作物覆盖因子(C)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特点,不同的坡耕地利用模式其覆盖度的年内变化差异很大,由降雨侵蚀力和作物覆盖因子在时间上的配合组合情况决定了当地坡耕地的实际水土流失量;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表现为"短坡长、陡坡地"特点,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应以不同频率水文年条件下当地常规种植模式的持续稳定生产力获得为最终目标。(2)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保持RUSLE工程为以自然年降雨条件(分配)与作物年地表覆盖度的配合状况为依据,通过农业种植模式选择以增大地表覆盖度主动避让年内降雨侵蚀力最大的5,6,7月;以降低土壤可蚀性为目标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耕作性质,保持一定厚度的耕作土层以降低土壤侵蚀危险性;以"保土排水"为目标实施可改善坡耕地微观地形的聚土免耕、植物篱技术,减少坡面土壤流失量并降低坡耕地季节性干旱危险性,保持稳定的土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水土保持 紫色丘陵区 调控措施 RUSLE模型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资源组合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廖晓勇 张先婉 朱波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4-88,共5页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该文采用典型调查法对坡坎生态系统的光热、水土与植被等生境条件予以调查分析,综合评价其资源组合特征。结果表明紫色丘陵区不同地形部位的坡坎生态系统,其小气候、土壤及植被等资源特征...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该文采用典型调查法对坡坎生态系统的光热、水土与植被等生境条件予以调查分析,综合评价其资源组合特征。结果表明紫色丘陵区不同地形部位的坡坎生态系统,其小气候、土壤及植被等资源特征不同。逆倾陡坡坡坎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较差,雨后径流水分易于泄去,植被类型较为单一;顺倾缓坡坡坎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高,雨后径流入渗快而易于保蓄,光热资源利用充分,对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温湿调节作用,植被组合结构完整,类型丰富;梯地边坡与田边地埂坡坎生态系统,受人为耕作影响大,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能得到梯地、稻田连续的水分供应,可利用的光热资源充足,覆地植物种类多,鲜生物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坎生态系统 紫色丘陵区 资源组合特征
下载PDF
格网式垄作及其效益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文元 李大祥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5-28,共4页
格网式垄作是群众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的一种保土耕作方法,与横坡垄作相比较,可减少坡地径流63%~67%,减少土壤冲刷68%~73%,增产4.0%~7.7%。该法主要适用于沙土、壤土等入渗性能较好的土壤。
关键词 坡耕地 土壤侵蚀 格网式垄作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紫色丘陵区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1
17
作者 娄义宝 史东梅 +3 位作者 蒋光毅 金慧芳 陈正发 林姿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85,共11页
耕层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为准确评价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本文以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和广东南雄4个区域紫色土坡耕地耕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相结合方法对12个土壤属性... 耕层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为准确评价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本文以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和广东南雄4个区域紫色土坡耕地耕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相结合方法对12个土壤属性指标筛选,建立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最小数据集并对耕层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养分较为贫瘠,土壤有机质(14.89 g/kg)和全氮(0.85 g/kg)为四级水平,有效磷(28.84 mg/kg)为二级水平,p H值显弱酸性;土壤密度为0.93~1.62 g/cm3,耕层厚度在15~30 cm变化,总体看土壤化学指标变异性大于物理指标变异性,2)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土壤密度、有效磷、有机质、饱和导水率、贯入阻力、砂粒、耕层厚度7个指标构成,可反映紫色土耕层土壤质量有效信息,评价结果具有较好准确性,3)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表现为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广东南雄。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改良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科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 土壤质量 坡耕地 最小数据集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表土的可蚀性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文秀 韦杰 +2 位作者 李进林 鲍玉海 李沙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1,18,共6页
[目的]揭示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表土可蚀性特征,为水土保持措施空间配置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方法]以无措施坡耕地为对照,选取紫色土区埂坎、水平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土测试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利用EPIC(environmental policy-i... [目的]揭示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表土可蚀性特征,为水土保持措施空间配置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方法]以无措施坡耕地为对照,选取紫色土区埂坎、水平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土测试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利用EPIC(environmental policy-integrated climate)模型计算可蚀性指标,比较3种坡耕地表土的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和可蚀性指标。[结果]①紫色土坡耕地表土粉粒含量较高,黏粒含量较低,分别为45.78%~76.29%和6.05%~10.58%。坡面尺度内,埂坎坡耕地上地块下坡位表土粉粒含量明显高于紧邻的下地块上坡位,砂粒含量则相反。地块尺度内,上坡位砂粒含量较高,中下坡位粉粒含量和黏粒含量较高。②紫色土坡耕地表土有机质含量为0.61%~1.48%。坡面尺度内,埂坎坡耕地上地块下坡位表土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紧邻的下地块上坡位。地块尺度内,有机质主要在中下坡位富集。③紫色土坡耕地表土可蚀性K值介于0.0438~0.0592之间。坡面尺度内,埂坎和水平沟坡耕地下地块上坡位表土可蚀性K值分别比紧邻的上地块下坡位低16.55%和6.30%。地块尺度内,中下坡位的表土可蚀性K值较大,且最高值出现在坡面的3/4处。表土可蚀性K值与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表土抗蚀能力较弱,埂坎和水平沟均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对提高坡耕地抗蚀性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紫色土 坡耕地 三峡库区
下载PDF
早膜玉米、米麦间作在风蚀耕地上应用的试验研究
19
作者 张利 修竹奇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8-30,共3页
在吉林省西部风蚀耕地上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提早覆-膜栽培玉米和玉米小麦间作两种耕作措施,可分别使玉米年产提高16.2%~21.2%和14.4%,并增收部分小麦,每公顷可分别增加收入187.7元和298.5元,早膜玉米... 在吉林省西部风蚀耕地上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提早覆-膜栽培玉米和玉米小麦间作两种耕作措施,可分别使玉米年产提高16.2%~21.2%和14.4%,并增收部分小麦,每公顷可分别增加收入187.7元和298.5元,早膜玉米还具有提高地温和土壤含水率的作用,玉米小麦间作可增加地面粗糙度和提高起沙风速,两种耕作措施都可有效地减轻土壤风蚀,是吉林省西部风蚀耕地两项较好的保土种植技术,应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耕地 地膜覆盖 带状间作 玉米 小麦
下载PDF
西南紫色土坡耕地农作物-耕层质量适宜性的耦合度诊断 被引量:6
20
作者 娄义宝 史东梅 +3 位作者 金慧芳 蒋光毅 段腾 江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61-675,共15页
【目的】紫色土坡耕地是西南区农业生产重要的耕地资源,其耕层质量集中表现为侵蚀性退化严重且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在地块尺度上农作物产量变化较土壤质量退化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效应。论文在紫色土不同地力等级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分析基... 【目的】紫色土坡耕地是西南区农业生产重要的耕地资源,其耕层质量集中表现为侵蚀性退化严重且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在地块尺度上农作物产量变化较土壤质量退化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效应。论文在紫色土不同地力等级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分析基础上,定量分析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程度。【方法】在不同地力等级耕层质量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基础上,对农作物-耕层适宜性的耦合度程度进行诊断分析。【结果】(1)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地力等级的耕层厚度为19—21 cm,有效土层厚度在21—43 cm变化,耕层厚度比较稳定但有效土层浅薄现象严重,五级坡耕地不存在心土层;五级坡耕地产量限制因素为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2)紫色土坡耕地3种耕层类型特征明显,其中Ⅰ类耕层土壤显弱酸性(pH 6.4),阳离子交换量(21.0 cmol(+)·L^(-1))最大;Ⅱ类耕层田面坡度最小(11°),有效土层厚度(38 cm)和耕层厚度(22 cm)最厚,土壤速效钾含量(136.5 mg·kg^(-1))最多;Ⅲ类耕层有效土层厚度(28 cm)最薄,土壤显酸性(pH 4.8),阳离子交换量(9.2 cmol(+)·L^(-1))最小;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酸化,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坡耕地作物产量主导因子。(3)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地力等级的农作物与耕层适宜性存在协调发展类和失调衰退类两种状态和同步型、滞后型、损益型、共损型4种表现,在同样地力条件下,农作物产量较耕层质量更为敏感,衰退表现更加明显;农作物-耕层耦合关系(C_d)为Ⅰ类耕层(0.4820)和Ⅱ类(0.5207)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类农作物耕层同步型,农作物生长勉强适宜;Ⅲ类(0.3343)濒临失调衰退类耕层损益型,农作物生长中度不适宜。【结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厚度比较稳定但有效土层浅薄化现象严重,不同地力等级的农作物与耕层适宜性存在协调发展类和失调衰退类两种状态和同步型、滞后型、损益型、共损型4种表现,紫色土坡耕地改良应减小田面坡度,增加有效土层厚度,调节土壤酸碱度。研究结果可为地块尺度上紫色土坡耕地合理耕层调控及构建提供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耕层质量 耦合度 合理耕层 适宜性 紫色土丘陵区 西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