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的孕灾地质基因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永双 王冬兵 +5 位作者 李雪 吴瑞安 唐渊 任三绍 李金秋 罗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2-1005,共14页
孕灾地质基因是指一定区域所具有的促进地质灾害孕生的内在关键因素。板块构造混杂岩带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决定了其复杂的演化过程和特殊的地质基因。本文在梳理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其孕灾地质基因,包括活... 孕灾地质基因是指一定区域所具有的促进地质灾害孕生的内在关键因素。板块构造混杂岩带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决定了其复杂的演化过程和特殊的地质基因。本文在梳理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其孕灾地质基因,包括活跃的地质构造、复杂的水热条件、混杂的岩性组合、特殊的蚀变软岩和构造岩溶导水通道等,是引发重大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安全风险的根源。结合典型案例,剖析了构造混杂岩带大型滑坡的成因类型主要有三大类:构造控制型、泥质软岩控制型和蚀变蛇绿岩带控制型,其中蚀变蛇绿岩带是构造混杂岩带最具特色的易滑地质结构,具有典型的地质构造与特殊岩性联合控制特征。构造混杂岩带隧道工程变形破坏主要有塌方、水平收敛、环向收敛、底鼓和错断等五种模式,黏土化蚀变软岩的不良工程特性是制约构造混杂岩带隧道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针对传统的工程地质理论和灾害风险防控技术难以适应构造混杂岩带大规模工程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和防灾减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结合带 地质基因 蚀变蛇绿岩带 斜坡地质灾害 隧道稳定性
下载PDF
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斜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冉涛 徐如阁 李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187,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有效防控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洛隆―八宿)的地质灾害风险,采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GIS空间分析、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分析以及敏感性指数(E)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区内共... 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有效防控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洛隆―八宿)的地质灾害风险,采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GIS空间分析、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分析以及敏感性指数(E)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区内共识别出斜坡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变形体)992处,分析了灾害的数量、规模和破坏模式等发育特征,揭示了灾害的易发区间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高程[2672,4500)m,坡度[20,35)°,坡向E、SE、S、SW、W是灾害易发的地形地貌区间;砂砾岩、泥页岩、灰岩岩组、砂板岩夹火山岩岩组、碳酸盐岩岩组、砂板岩夹煤层岩组、大理岩、灰岩夹片岩岩组、片岩、硅质岩和砂板岩岩组是灾害易发的地层岩组;距断裂和距水系距离小于1 km均为灾害易发范围。其中,高程[2672,3000)m、坡度[25,35)°、坡向SW、碳酸盐岩岩组和砂板岩夹煤层岩组是灾害最易发生的因子范围。选取的6个影响因子对斜坡地质灾害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高程、岩组、坡度、距水系距离、距断裂距离和坡向,其中前5个因子是灾害的主控因素。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川藏交通廊道 斜坡地质灾害 遥感解译 破坏模式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Geohazards Induced by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Typical Examples, Types and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被引量:24
3
作者 ZHANG Yongshuang DONG Shuwen +5 位作者 HOU Chuntang GUO Changbao YAO Xin LI Bin DU Jianjun ZHANG Jiag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646-657,共12页
Geohazards induced by the Lushan Ms 7.0 earthquake on April 20, 2013 mainly have four types: collapse, landslide, slope debris flow, and sand-soil liquefaction. These geohazards mainly occurred near the epicenter, on... Geohazards induced by the Lushan Ms 7.0 earthquake on April 20, 2013 mainly have four types: collapse, landslide, slope debris flow, and sand-soil liquefaction. These geohazards mainly occurred near the epicenter, on steep slopes or below cliffs in high mountain and deep valley areas, and at or near fault ends. They have no obvious relationships to active faults, but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weathering degree and structures of rock and rock mass are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 on May 12, 2008, the Lnshan earthquake is relatively little in the impact force and the throwing amount. All of these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not very large but not very little. This character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would make some processes uncompleted so as to bring about some concealed geohazards. Finally, in order to deal with challenges presented by such conceal geohazards, some brief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geohazard COLLAPSE LANDSLIDE slope debris flow sand-soil liquation
下载PDF
基于斜坡单元鄂西山区典型集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彧磊 熊启华 +3 位作者 龙婧 王芮琼 陈标典 曾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26-2338,共13页
鄂西山区处于全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灾害频发,风险呈现加剧之势。以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集镇为研究区,通过以斜坡为单元地质灾害调(勘)查工作,归纳了孕灾地质条件,并构建了斜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首先基于斜坡单元进行评价单元划分;... 鄂西山区处于全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灾害频发,风险呈现加剧之势。以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集镇为研究区,通过以斜坡为单元地质灾害调(勘)查工作,归纳了孕灾地质条件,并构建了斜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首先基于斜坡单元进行评价单元划分;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斜坡坡度、斜坡高差、剖面曲率、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斜坡结构、水系密度、植被覆盖率等8个评价因子,对区内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研究;综合考虑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的诱发影响,进行不同降雨重现期工况下危险性区划;根据研究区人口、建筑、道路、土地等承灾体分布,分别进行人口和经济易损性评价;最后根据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野三关集镇发展规划、精细化“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高风险区和极高风险区的面积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北片区,针对极高、高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有变形迹象的斜坡建议采取工程治理或专业监测措施,制定应急预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 危险性 易损性 风险性 斜坡单元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斜坡地震响应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50
5
作者 许强 陈建君 +2 位作者 冯文凯 肖锐铧 左雅娅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6-272,共7页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诱发了数以万计的崩滑灾害,这些灾害还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动力学特征。为了研究和探索强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利用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强震作用下地震力作用方向、坡体结构、坡体形...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诱发了数以万计的崩滑灾害,这些灾害还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动力学特征。为了研究和探索强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利用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强震作用下地震力作用方向、坡体结构、坡体形态特征等因素对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强震诱发斜坡失稳破坏的主要模式和过程。研究发现:地震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大惯性力是导致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强大的水平地震惯性力,首先在斜坡坡顶产生走向垂直于地震力作用方向的竖向拉裂缝,同时带动裂缝外侧变形体沿水平方向运动,产生近水平或外倾的拉剪结构面(滑动面),最后沿此面整体失稳破坏。强震作用下,坡体中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岩体中控制性结构面组合特征是影响斜坡变形破坏模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斜坡 动力响应 物理模拟
下载PDF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坝区高陡边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滨 张青 +5 位作者 王文沛 赵其苏 王晨辉 贺凯 高杨 张晓飞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556-564,共9页
文章以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坝区右岸水垫塘高陡边坡为例,系统探索了高度超过500 m的高陡边坡地质灾害调查识别与监测预警技术。针对常规方法难以准确捕捉高陡边坡危岩体变形破坏特征这一问题,创新采用了"登山攀岩速降技术与地... 文章以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坝区右岸水垫塘高陡边坡为例,系统探索了高度超过500 m的高陡边坡地质灾害调查识别与监测预警技术。针对常规方法难以准确捕捉高陡边坡危岩体变形破坏特征这一问题,创新采用了"登山攀岩速降技术与地质调查、工程地质测绘相结合"的方法,在乌东德水电站坝区水垫塘高陡边坡共调查识别了178个危岩体。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分布式光纤应变实时监测系统和具有明显裂缝的危岩体布设拉绳位移传感器,实现了高陡边坡危岩体形变的实时监测,监测结果与实际危岩体变形一致。此外,在高程580~1600 m的坡体上还布设了6个地震动监测台站,捕捉到了包括2016年12月8日乌东德地震和2017年3月12日的鲁甸地震在内的大量地震加速度数据,并以此分析了乌东德地震波作用下的岩体动力响应特征,结果显示该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上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对西南水电站高陡边坡稳定性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高陡边坡 地质灾害 调查识别 监测预警 乌东德水电站
下载PDF
马兰黄土动强度及其微结构变化实验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念秦 罗东海 +2 位作者 姚勇 陈效星 杨建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7-471,共5页
黄土斜坡灾害已经成为黄土地区农村城镇化及交通建设的瓶颈,是当前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热点。因震(振)动影响而降低黄土强度、改变黄土自身结构形态的研究是揭示黄土斜坡灾变机理的基础。基于GDS试验系统,采用应变控制等效正弦波逐级加... 黄土斜坡灾害已经成为黄土地区农村城镇化及交通建设的瓶颈,是当前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热点。因震(振)动影响而降低黄土强度、改变黄土自身结构形态的研究是揭示黄土斜坡灾变机理的基础。基于GDS试验系统,采用应变控制等效正弦波逐级加载方式,进行马兰黄土动三轴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马兰黄土试验前后微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马兰黄土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应力松弛现象,应力松弛程度随围压和动应变增加而减小,而破坏动应力随围压增大而线性增大,依摩尔库伦破坏准则,作图得到马兰黄土动强度,和静强度比较,内摩擦角明显变小,而内聚力降低幅值较小。原因在于:马兰黄土的大孔架空微胶结结构在受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微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颗粒接触关系从点-点接触为主转化为面-面接触为主,呈镶嵌微孔微胶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兰黄土 GDS试验系统 应力松弛 微结构
下载PDF
西江上游封开段花岗岩边坡变形破坏宏观判据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广宁 黄长生 +1 位作者 齐信 王芳婷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1,113,共7页
为了查明西江上游封开段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以1∶50 000面上调查为基础,取得了翔实的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据此对边坡破坏类型及失稳模式进行划分,对变形破坏机理进行分析,进而对破坏宏观判据进行研究,... 为了查明西江上游封开段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以1∶50 000面上调查为基础,取得了翔实的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据此对边坡破坏类型及失稳模式进行划分,对变形破坏机理进行分析,进而对破坏宏观判据进行研究,以作为区内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依据。研究区共调查花岗岩地质灾害点87处,均为小型,以全风化和微风化灾害居多,多发育分布在50~220 m、25°~45°的边坡地带;风化程度对其变形破坏模式起到控制作用,总体可划分为"滑移(滑塌)、倾倒、崩落(坠落)"3种类型。风化程度、坡型特征、地形坡度、节理裂隙发育状况、宏观变形特征等5个因素可作为研究区花岗岩类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失稳前的宏观判据。研究区花岗岩地质灾害主要包括"软化崩解、累进性破坏、刚性破坏"3种变形破坏机理。其中累进性变形破坏机理覆盖了所有花岗岩地质灾害体,软化崩解机理主要体现在中-全风化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中,而刚性变形破坏机理主要体现在微风化和球状风化花岗岩类边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边坡 地质灾害 变形破坏机理 宏观判据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何健 梁前勇 +2 位作者 马云 石要红 夏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8,共14页
南海北部陆坡区存在着有利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条件,综合调查及钻探结果揭示南海北部陆坡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多发育在构造活动复杂地区,同时也是灾害地质因素高发区,潜在的灾害地质因素对水合物的赋存及商业开... 南海北部陆坡区存在着有利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条件,综合调查及钻探结果揭示南海北部陆坡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多发育在构造活动复杂地区,同时也是灾害地质因素高发区,潜在的灾害地质因素对水合物的赋存及商业开发是极大的威胁。本文基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多年来在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采集的大量2D、3D、浅地层剖面及多波束测深资料对南海北部水合物发育区进行海底灾害地质研究,对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灾害地质因素类型、特征、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阐述了灾害地质因素与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南海北部陆坡区天然气水合物区成矿预测、试采井布置及未来灾害风险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天然气水合物 灾害地质 海底滑坡
下载PDF
煤矸石堆积体稳定性及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巨能攀 何兴江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146,共5页
在对矸石堆积体地质条件、结构特征和已有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堆积体产生变形的机理和潜在破坏模式,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矸石堆积体的变形特征和破坏规律进行模拟,确定潜在滑动面位置和形态,分析各种工况下矸石堆积体的稳定性... 在对矸石堆积体地质条件、结构特征和已有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堆积体产生变形的机理和潜在破坏模式,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矸石堆积体的变形特征和破坏规律进行模拟,确定潜在滑动面位置和形态,分析各种工况下矸石堆积体的稳定性,确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提出了防治矸石灾害的对策。实例研究表明,在强降雨的条件下矸石堆积体沿基覆界面滑动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在堆积体的后缘存在局部失稳的可能,采用削方压脚、排水及挡墙等综合治理方法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变形机理 边坡稳定性 灾害防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地区泥石流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春玲 祁生文 +2 位作者 童立强 张世殊 邹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5-441,共7页
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也是最年轻的山脉,这里地处两大板块的碰撞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山地灾害发育,泥石流异常活跃,经常给生命线工程和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但是由于高寒缺氧,加之技术手段所限,研究程度一... 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也是最年轻的山脉,这里地处两大板块的碰撞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山地灾害发育,泥石流异常活跃,经常给生命线工程和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但是由于高寒缺氧,加之技术手段所限,研究程度一直很低。本文在对该区大型、巨型泥石流进行了遥感研究和实地调查资料基础上,发现该区泥石流存在16个泥石流较集中分布区,并且北坡比南坡更为发育。在此基础上,对其发育规律进行细致分析,发现:(1)喜马拉雅山地区泥石流的活动目前正处于活跃期;(2)研究区泥石流沟口主要分布在两个高程段,一个是2800-3400m范围,另一个是4200-4900m范围;(3)研究区衰败期泥石流沟道比降大都小于100‰,而发育期的泥石流沟道比降一般比较大,大都大于300‰,旺盛期的泥石流沟道比降则介于100‰-300‰之间。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本区冰雪融水与雨水型泥石流的沟道比降几乎相同,其动力条件相差不大。这对于该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判断泥石流的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地质灾害 泥石流 坡降 规律
下载PDF
三峡水库库岸地质灾害防治之我见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信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6-170,共5页
三峡库区是地质灾害频发区,水库蓄水运行降低两岸坡地稳定性,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活动增加。蓄水后的地质灾害活动变化可分为:(1)加剧期;(2)强烈期;(3)减弱期;(4)"准稳定态"期。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不仅和灾害体的规模、位置... 三峡库区是地质灾害频发区,水库蓄水运行降低两岸坡地稳定性,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活动增加。蓄水后的地质灾害活动变化可分为:(1)加剧期;(2)强烈期;(3)减弱期;(4)"准稳定态"期。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不仅和灾害体的规模、位置和活动方式有关,还和受灾对象的重要性、受害方式和修复的难易有关,大型滑坡、崩塌产生的次生涌浪灾害也是三峡水库地质灾害重要的成灾方式。根据三峡水库面山地带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灾害特点和受灾对象的重要性,考虑到对地质灾害认知的不确定性,结合当地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因‘物’制宜,避让为主,治理为辅"的防治方针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库岸 地质灾害 防治
下载PDF
望霞大斜坡地质灾害链形成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小婷 黄波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2-86,共5页
望霞大斜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北岸横石溪背斜核部。由于软硬相间的地质结构,望霞大斜坡发育危岩体、滑坡多处。根据地质灾害历史和崩滑体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存在崩塌-滑坡链式地质灾害。从望霞大斜坡地貌演化过程来看,其变形改造一方... 望霞大斜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北岸横石溪背斜核部。由于软硬相间的地质结构,望霞大斜坡发育危岩体、滑坡多处。根据地质灾害历史和崩滑体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存在崩塌-滑坡链式地质灾害。从望霞大斜坡地貌演化过程来看,其变形改造一方面与河流下切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自身的地质结构相关,而后者在第四纪以后起着主导作用。现今受采矿及水库蓄水的影响地貌改造进程会加速。通过坡形对比,望霞大斜坡存在的直接地质灾害问题是危岩体崩塌,间接地质灾害问题是因崩塌而产生的滑坡。通过调查,该大斜坡长期稳定性差。目前桐心村危岩体变形剧烈,一旦失稳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基于这些认识,建议该区域进行生态移民,对桐心村危岩体进行工程治理,并加强向家湾滑坡后缘陡崖危岩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霞大斜坡 链式地质灾害 斜坡地貌过程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崩滑灾害机制及其地质力学模式 被引量:262
14
作者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39-1249,共11页
汶川8.0级地震由于地震震级高、持续时间长、震区地形地质环境复杂,因而所触发的崩塌、滑坡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成因机制也极为复杂,具有与通常重力环境下斜坡失稳机制迥异的特征,许多现象非常特殊并超越了人们过去的认识。通过现场调查,... 汶川8.0级地震由于地震震级高、持续时间长、震区地形地质环境复杂,因而所触发的崩塌、滑坡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成因机制也极为复杂,具有与通常重力环境下斜坡失稳机制迥异的特征,许多现象非常特殊并超越了人们过去的认识。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强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以下特殊的动力过程,即独特的震动溃裂现象,特殊的溃滑失稳机制,超强的动力特性和大规模的高速抛射与远程运动,大量山体震裂松动等。为此,定义了若干新的词语,如震裂、溃滑、溃崩、抛射等来描述这些独特的动力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斜坡结构,提出了对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成因机制的分类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五大类、14种类型。重点分析了一些典型类型斜坡失稳的发生过程,地质力学机制及相应的"概念模型",尤其是与大型滑坡发生最为密切的溃滑型滑坡的发生过程及动力机制,初步较为系统的揭示了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地质模式和动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汶川8.0级地震 地质灾害 形成机制 分类
下载PDF
四川芦山M_s 7.0级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运生 全清 +2 位作者 罗永红 张磊 申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92-98,共7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此次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备受各界关注。基于遥感解译与震后现场调查,对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主要有:诱发较为广泛的崩塌等次生山...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此次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备受各界关注。基于遥感解译与震后现场调查,对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主要有:诱发较为广泛的崩塌等次生山地灾害,崩塌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双石—大川断裂带槽谷以及北西向几个深切峡谷段,如S210省道芦山—宝兴峡谷、芦山—双石峡谷、龙门—太平峡谷,其中震中区宝盛、太平镇崩塌密度最大;泥石流动静物源有不同程度增加,崩塌新增了泥石流沟的物源;斜坡上缓坡带也堆积有新的崩塌物源,使震后沟谷泥石流与坡面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增加;斜坡震裂现象较普遍,震动引起斜坡表层覆盖层不均匀沉降,宏观上表现为地面开裂、房屋开裂以及公路路基失效等;沙土液化加重灾害程度,震动引起发震断裂槽谷区砂土液化,使发震断裂带上地基失效,震害加重;厚覆盖层场地效应使地震下盘平坝区震害异常,下盘前陆盆地厚覆盖层地区地震波放大效应使芦山县龙门、清仁以及天全县老场、仁义平坝区及斜坡地带震害严重;芦山地震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区域是震中区太平—宝盛一带,其次是断裂带下盘5km—上盘5km的地带、宝兴县城区域及前陆盆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影响 崩塌 斜坡裂缝 沙土液化 路基沉陷
下载PDF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滑坡和防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祖煜 《重庆建筑》 2005年第6期22-29,共8页
本文简要回顾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滑坡事故以及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各种加固措施。本文还简要分析了各种边坡稳定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着重讨论了在一些规范中规定的传递系数法的局限性。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 防冶 极限平衡分析 传递系数法 加固措施 滑坡事故 边坡稳定 局限性
下载PDF
活动断裂带工程地质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张永双 任三绍 +2 位作者 郭长宝 姚鑫 周能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3-775,共13页
活动构造带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界长期关注的难点,主要涉及断裂剧烈活动(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隧道震害、斜坡地质灾害、非震期活动断裂带隧道应力异常、碎裂岩带大变形,以及活动断裂长期演化过程中对地形地貌、斜坡岩体... 活动构造带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界长期关注的难点,主要涉及断裂剧烈活动(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隧道震害、斜坡地质灾害、非震期活动断裂带隧道应力异常、碎裂岩带大变形,以及活动断裂长期演化过程中对地形地貌、斜坡岩体结构和局部地应力场的影响等。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活动断裂带工程地质研究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重点梳理总结了地面工程避让活动断裂、隧道工程穿越活动断裂带的稳定性评价、活动断裂带斜坡地质灾害效应等方面的主要进展,结合作者以往研究认为:①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的影响带宽度或避让距离有所差异,逆断型地表破裂影响带宽度(D)与垂直位移(H)基本符合线性关系D=10H+16.0m,可据此确定避让距离,走滑型地表破裂的避让距离取15m为宜。②结合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选线和施工过程,给出了隧道工程穿越活动断裂带的合理角度,以及地震期和非地震期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隧道变形破坏特征。③从活动断裂带对地形地貌和岩体结构的影响、断裂剧烈活动(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断裂蠕滑作用对斜坡应力场和稳定性的影响、断裂活动为地质灾害链提供大量物源等方面,揭示了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综合以上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值得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对于活动构造区工程地质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带 避让距离 隧道稳定性 斜坡地质灾害 重大工程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发生规律 被引量:36
18
作者 孙萍萍 张茂省 +3 位作者 程秀娟 黄玉华 薛强 刘洁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7-746,共10页
我国每年约有30%地质灾害发生在约占国土面积6%黄土高原地区,灾害数量多、危害严重、机理复杂,然而由于对黄土灾害的发生规律仍然不明晰,长期以来制约了区内大型工程建设、移民搬迁选址等工作.依托1:5万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 我国每年约有30%地质灾害发生在约占国土面积6%黄土高原地区,灾害数量多、危害严重、机理复杂,然而由于对黄土灾害的发生规律仍然不明晰,长期以来制约了区内大型工程建设、移民搬迁选址等工作.依托1:5万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过专题要素图件编制和数理统计等手段,重点分析11680处地质灾害,总结了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在区域地质构造抬升的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地貌沟壑纵横,具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特点.2)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发生规律,在整个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上,地貌演化与斜坡结构控制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和斜坡破坏模式;在流域尺度上,老年期、壮年期、幼年期等沟谷发育期控制着地质灾害变形破坏模式及危害程度;在具体斜坡点上,坡型、坡度、坡高等坡体几何形态控制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失稳概率;在时间上,降雨及冻融作用控制年内地质灾害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质灾害 滑坡 发生规律 斜坡结构
下载PDF
福建平潭虎潮山滑坡成因机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秦刚 姚环 林燕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10-13,共4页
虎潮山滑坡位于平宏公路12k+704~12k+884段北侧山坡体上,是平潭海岛通往陆地的唯一公路通道。论文通过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和定量计算评价了虎潮山坡体稳定性的变化趋势,提出改建公路超挖深切坡脚和持续长时间强降雨导致的孔隙水压... 虎潮山滑坡位于平宏公路12k+704~12k+884段北侧山坡体上,是平潭海岛通往陆地的唯一公路通道。论文通过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和定量计算评价了虎潮山坡体稳定性的变化趋势,提出改建公路超挖深切坡脚和持续长时间强降雨导致的孔隙水压力作用是边坡发生滑动破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地质灾害 边坡稳定分析 极限平衡法 简化毕肖普法 福建平潭
下载PDF
山西吕梁山区城镇边坡风险分级与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佳运 毕俊擘 +3 位作者 杨旭东 李彦娥 马红娜 罗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04-2012,共9页
因地质环境容量有限,吕梁山区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吕梁山区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解决城镇边坡安全的首要问题是城镇边坡风险分级,即确定边坡的风险,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边坡地质灾害风险防... 因地质环境容量有限,吕梁山区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吕梁山区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解决城镇边坡安全的首要问题是城镇边坡风险分级,即确定边坡的风险,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边坡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措施。以吕梁山区吉县城区为例,在风险分级系统评分指标优化、风险调查与评分的基础上,基于数理统计学理论,依据统计趋势线的自然拐点法对边坡的危险性与危害性分级标准进行了改进与厘定,并划分为高、中、低、很低4个等级,建立了吉县城区边坡风险分级表。依据吉县城区边坡风险分级表,结合边坡的危险性与危害性级别,判定吉县城区高风险边坡22处,中风险84处,低风险21处,风险很低8处。吉县城镇边坡风险分级方法与技术的探索研究,可为吕梁山区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与防控、土地利用规划及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山区 城镇边坡地质灾害 风险分级 山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