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grated simulation and monitoring to analyz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anti-dip layered slope with soft and hard rock interbedding 被引量:2
1
作者 Jinduo Li Yuan Gao +5 位作者 Tianhong Yang Penghai Zhang Yong Zhao Wenxue Deng Honglei Liu Feiyue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147-1164,共18页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ft rock and hard rock results in the complexity of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anti-dip layered slope with soft and hard rock interbedding.In order to rev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ft rock and hard rock results in the complexity of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anti-dip layered slope with soft and hard rock interbedding.In order to reveal the landslide mechanism,taking the north slope of Fushun West Open-pit Min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landslides with monitoring and field surveys,and simulated the evolution of landslides.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when the green mudstone(hard rock)of the anti-dip slope contains siltized intercalations(soft rock),the existence of weak layers not only aggravates the toppling deformation of anti-dip layered slope with high dip,but also causes the shear failure of anti-dip layered slope with stable low dip.The shear failure including subsidence induced sliding and wedge failure mainly exists in the unloading zone of the slope.Its failure depth and failure time were far less than that of toppling failure.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toppling deformation has the long-term and progressive characteristics,but shear failure deformation has the abrupt and transient characteristics.This study has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such slope landslide mechanism,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dip layered slope soft and hard rock interbedding toppling failure Wedge failure Fushun West Open-pit Mine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y on stability evolution of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eservoir slopes 被引量:1
2
作者 WU Qiong ZHANG Bo +3 位作者 TANG Hui-ming WANG di LIU Zhi-qi LIN Zhi-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9期2744-2755,共12页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ock slopes,which is prone to failure,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China.Limit equilibrium method(LEM)is commonly used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bedding rock...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ock slopes,which is prone to failure,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China.Limit equilibrium method(LEM)is commonly used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bedding rock slopes that have a single failure plane.However,this method cannot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stability of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eservoir slopes because the strength parameters of a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rock mass vary spatially along the bedding plane and deteriorate with time due to periodic fluctuations of reservoir level.A modified LEM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stability evolution of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eservoir slopes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 and temporal deterioration of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of rock masses and bedding planes.In the modified LEM,the S-curve model is used to defin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and general deterioration equations of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wettingdrying cycles(WDC)are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temporal deterioration.Also,this method i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stability evolution of a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eservoir slope,located at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The results show that neglect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 and temporal deterioration of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may overestimate slope stability.Finally,the modified LEM provides useful guidance to reasonably evaluat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eservoir slopes in reservoi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rock slop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Spatial variation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Plane failure Stability evolution
下载PDF
地面爆炸下软硬不均地层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动力响应分析
3
作者 杨春山 魏立新 +4 位作者 朱旻 刘力英 包小华 赵泽乾 陈湘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2-20,共9页
近年来港口危化品堆场爆炸灾害频出,盾构隧道面临着潜在的地面爆炸荷载威胁。采用多物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ALE)流固耦合建模方法,考虑到螺栓、钢筋、混凝土管片等多种结构复杂的非线性行为,建立了地面... 近年来港口危化品堆场爆炸灾害频出,盾构隧道面临着潜在的地面爆炸荷载威胁。采用多物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ALE)流固耦合建模方法,考虑到螺栓、钢筋、混凝土管片等多种结构复杂的非线性行为,建立了地面爆炸荷载下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精细化模型,通过对炸药当量、埋深、爆源偏心距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地面爆炸荷载对所处上软下硬地层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和损伤过程,并对管片接缝处的变形模式及螺栓的塑性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面爆炸荷载下盾构隧道损伤由顶部向两肩发展,纵向接缝形成错动,环向接缝开合交替;区别于整体结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在地面爆炸荷载冲击下应着重加强隧道两肩和接缝处的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爆炸 数值模拟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 上软下硬地层 动力响应
下载PDF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河漫滩软土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祝欢 吴涛 +3 位作者 周小涵 张吉禄 刘瀚之 张馨元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6期63-71,共9页
以南京市乌龙山大跨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为背景,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口边坡的安全系数和塑性区分布特征,探明了不同坡角和隧道埋深下边坡稳定性情况与破坏模式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施工建议。结果表明:边坡角度越大... 以南京市乌龙山大跨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为背景,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口边坡的安全系数和塑性区分布特征,探明了不同坡角和隧道埋深下边坡稳定性情况与破坏模式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施工建议。结果表明:边坡角度越大、隧道埋深越小时,隧道开挖过程中上覆边坡的安全系数越低。及时施作隧道衬砌能大幅度提高坡体稳定性,但当隧洞顶部埋深超过洞高的1.5倍后,衬砌加固效果相对有限;当边坡角度为60°时,坡体潜在滑动面将沿隧道浅埋侧拱顶附近产生,当隧道洞顶埋深达1.5倍洞高时,边坡破坏面不再经过隧道,而是分布于拱顶上方;针对隧道洞口段安全性较差问题,建议根据不同隧道埋深和边坡角度采用不同范围的坡表注浆加固方案。当隧道埋深>1.5倍洞高时,无须坡表注浆;当隧道埋深<1.5倍洞高且边坡角度<60°时,应在隧道浅埋侧施工前对坡脚至中隔墙区域进行注浆,且加固深度不应小于隧道拱腰埋深;当边坡角度达60°时,深埋和浅埋侧隧道施工前均需进行坡表注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连拱隧道 软弱土层 强度折减法 边坡稳定性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上软下硬地层CSM整体式止水帷幕施工关键技术
5
作者 马乐 李云 陈晨文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1期97-102,共6页
上软下硬地层且富水环境中,基坑止水帷幕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基坑开挖安全和变形控制。依托青岛市地铁7号线周村站深大基坑工程,从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信息化角度探讨CSM工法,形成整体式止水帷幕施工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了CSM刀盘选型与... 上软下硬地层且富水环境中,基坑止水帷幕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基坑开挖安全和变形控制。依托青岛市地铁7号线周村站深大基坑工程,从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信息化角度探讨CSM工法,形成整体式止水帷幕施工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了CSM刀盘选型与配置,浆液材料配合比,双轮铣头多点喷浆技术及注浆参数,浆液制备、存储方法,跳打搭接循环施工方法,以及CSM钻进全过程数据信息化监测方法。基于现场监测结果,CSM工法水泥土墙深基本超出设计墙深0.5%,基坑开挖过程外围水位最大降深为1.5m,右邻省道最大沉降值为13.1mm,基坑开挖安全,表明CSM整体式止水帷幕适应性强、成墙质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基坑 上软下硬地层 CSM工法 止水帷幕
下载PDF
陡倾片麻岩滑坡演化过程研究——以兰陵溪滑坡为例
6
作者 王建平 马思哲 党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58,共7页
弯曲-倾倒破坏是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一种变形模式,当其折断面贯通形成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引入反转应力法、梁板强度理论对滑坡变形模式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岩质斜坡具有典型的陡倾顺... 弯曲-倾倒破坏是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一种变形模式,当其折断面贯通形成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引入反转应力法、梁板强度理论对滑坡变形模式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岩质斜坡具有典型的陡倾顺层、岩体结构软硬相间的特点,为其发生弯曲-倾倒破坏提供了先天性条件。②差异性风化是兰陵溪滑坡发生弯曲-倾倒变形的主要原因,片状片麻岩抗弯强度变弱,促使片麻岩逐渐发生弯曲,最后产生弯曲折断-倾倒变形破坏。③兰陵溪滑坡演化过程历经差异性风化、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倾倒破坏、折断面贯通等4个阶段,所有折断面贯通形成潜在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研究成果可为该滑坡工程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同类型岩质斜坡治理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倾顺层岩质斜坡 弯曲-倾倒破坏 软硬相间 差异性风化 反转应力法 梁板强度理论 兰陵溪滑坡 三峡库区
下载PDF
上软下硬地层盾构隧道施工控制技术
7
作者 栾义浩 王旭春 +2 位作者 罗敏鹤 刘绪壮 郝展鹏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1期114-118,共5页
为解决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施工遇到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通过分析土仓压力、推力、刀盘转速和掘进速度等掘进参数,验证施工措施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施工采取“满土仓、小推力、低转速和... 为解决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施工遇到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通过分析土仓压力、推力、刀盘转速和掘进速度等掘进参数,验证施工措施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施工采取“满土仓、小推力、低转速和慢掘进”的施工控制方法,能够满足地表沉降规范要求。文中研究结果可为相似地层中盾构隧道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软下硬地层 盾构隧道 掘进参数 地表沉降
下载PDF
上软下硬地层浅埋大跨地铁车站施工技术
8
作者 牛富生 郑若泓 +2 位作者 卫心怡 杨朝帅 李达强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8期45-48,共4页
针对上软下硬地层浅埋大跨地铁车站施工技术需求,融合双侧壁导坑法和拱盖法,提出一种适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浅埋大跨地铁车站施工方法。在提炼出一些创新技术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上软下硬地层浅埋大跨地铁车站施工技术。通过工程应... 针对上软下硬地层浅埋大跨地铁车站施工技术需求,融合双侧壁导坑法和拱盖法,提出一种适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浅埋大跨地铁车站施工方法。在提炼出一些创新技术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上软下硬地层浅埋大跨地铁车站施工技术。通过工程应用案例示范,给出了具体施工工序和施工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浅埋大跨 施工技术 上软下硬地层
下载PDF
基于ABAQUS的变电站GIL管廊基坑边坡稳定性分析
9
作者 孙晓雷 夏强 申政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6期295-301,共7页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综合管廊工程(gas-insulated rnetal-enclosed transmission lines,GIL管廊)以其安全、可靠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城市变电站建设。GIL管廊安全施工的前提是保证开挖基坑边坡稳定。基于Mohr-Coulomb强度准则,采用AB...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综合管廊工程(gas-insulated rnetal-enclosed transmission lines,GIL管廊)以其安全、可靠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城市变电站建设。GIL管廊安全施工的前提是保证开挖基坑边坡稳定。基于Mohr-Coulomb强度准则,采用ABAQUS模拟上软下硬地层GIL管廊土方开挖边坡地层变形情况,利用地应力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法确定边坡安全系数,验证工程支护方案的合理性,进而分析边坡失稳机理,为边坡地层变形预测、支护方案确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ABAQUS可以有效模拟强度折减;加固后边坡的最大位移减小60.5%,地面沉降不再出现,安全系数由原来的0.987提高至1.527,增大54.7%;上软下硬地层边坡开挖时,上部软弱土层形成按地层分布的多个潜在滑移面,下部岩层会以楔形体滑移模式对坡脚形成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GIL管廊 上软下硬地层 基坑边坡稳定 ABAQUS数值模拟 强度折减 失稳机理
下载PDF
“上硬下软”土层既有建筑基础加固方法
10
作者 杨砚宗 《地基处理》 2024年第3期270-277,共8页
广西某工程项目地质条件复杂,土层力学特性变化明显,土层刚度呈现“上硬下软”状态,且分布厚度不一,多栋建筑封顶后出现不均匀沉降,本文旨在确定一种基础加固方案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针对土层“上硬下软”的特点,对于沉降较大的区... 广西某工程项目地质条件复杂,土层力学特性变化明显,土层刚度呈现“上硬下软”状态,且分布厚度不一,多栋建筑封顶后出现不均匀沉降,本文旨在确定一种基础加固方案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针对土层“上硬下软”的特点,对于沉降较大的区域创新采用“Φ377+Φ127组合钢管桩”进行基础加固,防止沉降继续发展。浅层硬壳层采用Φ377钢管桩提供承载力,深部软土层采用Φ127钢管桩深入原CFG桩下1~2 m,结合注浆工艺,加固松软土体,对原CFG桩桩底进行加固。对于沉降较小的区域创新采用高压注浆深层扰动技术,增加局部沉降。采用动阻力控制作为终桩条件,解决土层起伏剧烈地区桩端持力层无法判断的工程难题。“Φ377+Φ127组合钢管桩”极大地提高了原工程桩承载力,从而解决了坚硬土层难以沉桩、软弱土层承载力不足的工程难题。该基础加固方案成功解决了既有建筑的不均匀沉降工程难题,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为“上硬下软”复杂土层既有建筑基础加固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加固 锚杆静压桩 组合钢管桩 不均匀沉降 高压注浆 上硬下软土层
下载PDF
坡脚岩体劣化条件下库区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和稳定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江巍 齐志宇 +2 位作者 邓华锋 徐建城 王彦海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81-193,共13页
大型水电工程库区内的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坡脚岩体位于消落带范围内时其物理力学性质在周期性水-岩作用下可能劣化,威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基于三峡库区典型岩石和结构面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质劣化研究成果,选取砂岩和砂质... 大型水电工程库区内的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坡脚岩体位于消落带范围内时其物理力学性质在周期性水-岩作用下可能劣化,威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基于三峡库区典型岩石和结构面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质劣化研究成果,选取砂岩和砂质泥岩为硬岩和软岩原型,建立软硬岩层等厚的互层反倾边坡数值模型,使用GDEM软件模拟坡脚岩体劣化条件下的边坡变形破坏过程,揭示其破坏机制并明确稳定性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坡脚岩体劣化条件下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的破坏存在诱发型和触发型两种机制。诱发型机制下坡脚岩体劣化后的变形导致边坡破裂面出现,随着劣化程度增加破裂面不断向上延伸,最终边坡失稳或形成倾倒趋势。触发型机制下坡脚岩体劣化打破了边坡沿已存在的非贯通破裂面的力学平衡,导致边坡失稳破坏。诱发型机制下,边坡破裂面多为上陡下缓的折线,转折点位于劣化区与非劣化区的区域分界,岩层倾角α和坡角β是决定该折线形态的主要因素。坡脚岩体劣化条件下边坡安全系数初期下降幅度较大,后期下降幅度趋缓,安全系数的下降幅度与岩层倾角α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 坡脚劣化 破坏机制 稳定性
下载PDF
富含伊利石软弱夹层的宣威群路堑顺层边坡开挖优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天降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宣威群地层包含多层富伊利石软弱夹层,该地层路堑边坡开挖极易诱发顺层滑坡,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含软弱夹层的路堑顺层边坡开挖优化分析对宣威群路堑边坡的减灾防灾具有较重要的意义。选取杨宣高速K54左侧路堑顺层边坡为研... 宣威群地层包含多层富伊利石软弱夹层,该地层路堑边坡开挖极易诱发顺层滑坡,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含软弱夹层的路堑顺层边坡开挖优化分析对宣威群路堑边坡的减灾防灾具有较重要的意义。选取杨宣高速K54左侧路堑顺层边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变形特征和软弱夹层滑带土的矿物成分,开展了在不同法向应力作用下滑带土的慢剪试验和直剪蠕变试验,探讨了软弱夹层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针对单级、二级和三级路堑边坡的概化模型,研究了不同坡高和开挖坡率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富含伊利石软弱夹层的存在对边坡稳定性控制作用明显,与不考虑软弱夹层路堑顺层边坡相比,其稳定性系数下降了16%;6 m高单级边坡的优化开挖坡率为1∶1.25,8 m高单级边坡的优化开挖坡率为1∶1.75,10 m高单级边坡的优化开挖坡率为1∶2.5;12 m高二级边坡的优化开挖坡率为1∶1.75,14 m高二级边坡的优化开挖坡率为1∶2.0,16 m高二级边坡的优化开挖坡率为1∶2.25;18 m高三级边坡的优化开挖坡率为1∶2.0,20 m和22 m高三级边坡的优化开挖坡率为1∶2.25,24 m高三级边坡的优化开挖坡率为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威群地层 路堑顺层边坡 软弱夹层 伊利石 开挖分析
下载PDF
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深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涛 李林洋 赵建军 《地下水》 2023年第2期125-128,共4页
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难以防治。为进一步探明此类边坡倾倒变形深度的变化规律,利用二维颗粒流方法并结合重度增加法,研究了不同岩性组合对倾倒变形深度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1)边坡倾倒变形过程中产生... 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难以防治。为进一步探明此类边坡倾倒变形深度的变化规律,利用二维颗粒流方法并结合重度增加法,研究了不同岩性组合对倾倒变形深度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1)边坡倾倒变形过程中产生1~3级破裂面,且破坏模式主要有倾倒-滑移破坏、倾倒-弯曲和倾倒-折断3类,破裂面级数和破坏模式随岩层厚度增大而逐渐变化。(2)随着硬岩层厚的增大,软岩层厚为0.5 m的边坡深层主破裂面、第一次级破裂面和第二次级破裂面深度逐渐增大,而软岩层厚为1.0 m的边坡深层主破裂面、第一次级破裂面逐渐减小,第二次级破裂面不发育。(3)总体上,随着软岩层厚的增大,硬岩层厚为0.5 m和1 m的边坡深层主破裂面和第一次级破裂面深度逐渐减小,且影响程度前者大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 反倾岩质边坡 倾倒变形深度 主破裂面 次级破裂面 颗粒流
下载PDF
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及破坏模式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霍逸康 石振明 +1 位作者 郑鸿超 黄达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80-1688,共9页
反倾边坡破坏会诱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因此对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及破坏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离散元UDEC软件,首先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法,考虑了边坡坡角、岩层倾角、坡高、相邻软硬岩层总厚度... 反倾边坡破坏会诱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因此对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及破坏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离散元UDEC软件,首先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法,考虑了边坡坡角、岩层倾角、坡高、相邻软硬岩层总厚度、硬软岩层厚度比、硬软岩层力学参数序号比、结构面力学参数7个因素的影响,设计了32组正交试验,利用强度折减法对边坡的稳定性及可能的破坏模式进行模拟,并从边坡稳定系数和位移两个方面对计算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坡角和岩层倾角对稳定系数影响较大,结构面力学参数和坡高对边坡位移影响较大;然后对边坡的破坏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将软硬互层反倾边坡的破坏模式分为弯曲倾倒破坏、坍塌滑动破坏和块体倾倒破坏3种类型,并对每种破坏类型的边坡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倾边坡 软硬互层 数值模拟 UDEC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曲线段大直径盾构掘进引发管片上浮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焦建林 傅鹤林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49-55,共7页
为研究曲线段大直径盾构隧道在上软下硬地层对管片上浮的影响,针对曲线段盾构隧道施工开挖面支护力、管片上浮的施工风险因素进行研究,采用极限平衡法研究开挖面支护力稳定性的影响,对开挖产生的不规则类棱台型土体进行横向竖向受力分析... 为研究曲线段大直径盾构隧道在上软下硬地层对管片上浮的影响,针对曲线段盾构隧道施工开挖面支护力、管片上浮的施工风险因素进行研究,采用极限平衡法研究开挖面支护力稳定性的影响,对开挖产生的不规则类棱台型土体进行横向竖向受力分析,建立静力平衡方程,求解开挖面处于极限平衡时的极限支护力.进一步研究开挖面支护力、曲线段大直径盾构隧道在上软下硬地层掘进对管片上浮的影响,并且分析影响管片上浮的地质以及盾构掘进姿态等因素,提出相应盾构管片上浮综合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当破裂角φ_(1)=29.0°,φ_(2)=25.5°时,极限支护力T=128.5 k Pa.应合理控制盾构掘进姿态,保证合理的支护力,防止在上软下硬地层大直径盾构盾尾注浆滞后以及浆液硬化滞后,隧道产生偏离曲线掘进轴线的上下摆动,造成管片上浮;对于上浮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采用双液注浆法,阻止管片上浮;对于已经产生管片上浮的区域,可以采取“上压下放”的方式增加隧道的配重或采用抗拔装置施加外力来抵抗地下水上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隧道 盾构隧道 上软下硬地层 管片上浮
下载PDF
青岛某隧道盾构法与矿山法施工交界处围岩快速加固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超 秘金卫 +1 位作者 齐阳 白晓宇 《工程勘察》 2023年第4期7-11,30,共6页
隧道开挖遇到上软下硬地层等不良地质条件时,常采用多种开挖方法交替施工,不同开挖方法交界处的围岩若采用单一加固方式如隧道内超前注浆、洞内帷幕注浆等易引起隧道围岩的涌砂与塌方,甚至引起突水风险。本文基于青岛地铁某区间隧道围... 隧道开挖遇到上软下硬地层等不良地质条件时,常采用多种开挖方法交替施工,不同开挖方法交界处的围岩若采用单一加固方式如隧道内超前注浆、洞内帷幕注浆等易引起隧道围岩的涌砂与塌方,甚至引起突水风险。本文基于青岛地铁某区间隧道围岩较为破碎且含水丰富等特点,提出了上软下硬地层、左右线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以及地下水丰富(连通海水)等不良地质情况下盾构法与矿山法隧道交界处的一种安全、稳定且快速的加固方法。实践证明,该加固方式提高了围岩的力学性能,从而保证了隧道的安全施工,并减少了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软下硬地层 盾构法 矿山法 围岩加固
下载PDF
钢管桩-注浆加固盾构换刀区稳定性分析
17
作者 戴治恒 张孟喜 +2 位作者 魏辉 顾婕 张晓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0-699,共10页
以佛-莞城际线路长隆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常压开仓时换刀区失稳和渐进破坏过程.结合工程实际建立数值模型,采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分析钢管桩-注浆方案常压换刀区地层的安全系数,对比分析钢管桩-注浆加固方案对... 以佛-莞城际线路长隆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常压开仓时换刀区失稳和渐进破坏过程.结合工程实际建立数值模型,采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分析钢管桩-注浆方案常压换刀区地层的安全系数,对比分析钢管桩-注浆加固方案对换刀区地层应力释放和位移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常压开仓时盾构开挖面首先失稳,并引起土体流失以及土压力释放现象;随着刀盘后移,逐渐诱导换刀区地层出现大范围竖向位移,最终贯通至地表.采用钢管桩-注浆方案,换刀区安全系数得到显著提高,地层应力释放和位移均得到有效控制.与注浆加固方案相比,钢管桩-注浆方案具有工期短、污染少的优点且钢管桩可回收,不影响土体后续使用,为工程提供新的地层加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换刀 钢管桩-注浆加固 开挖面稳定性 全风化地层 上软下硬地层
下载PDF
上软下硬地层浅覆土超大直径盾构扰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厚朴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3年第7期128-135,共8页
为揭示上软下硬地层中浅覆土盾构施工引起的扰动规律,以深圳市妈湾超大直径海底隧道始发段为依托,建立了浅覆土段双线盾构三维数值模型,根据地表沉降数据验证模型并分析了浅覆土双线盾构的地表沉降规律。基于莫尔-库伦强度理论提出强度... 为揭示上软下硬地层中浅覆土盾构施工引起的扰动规律,以深圳市妈湾超大直径海底隧道始发段为依托,建立了浅覆土段双线盾构三维数值模型,根据地表沉降数据验证模型并分析了浅覆土双线盾构的地表沉降规律。基于莫尔-库伦强度理论提出强度余量的概念,重点分析了不同掌子面支护力、注浆压力下双线盾构显著扰动范围交叠区内土体单元的强度余量变化历程。结果表明:浅覆土段双线盾构分别诱发的地表沉降交叠范围较小,地表呈现“ω”形沉降;随着后开挖线盾构掌子面支护力的提高,双线间土体单元在盾构到达前至盾构穿越过程中的强度余量下降更大,更接近塑性;随着后开挖线盾构注浆压力的下降,双线间土体单元在盾尾脱出3环内的强度余量下降更大,更接近塑性;计算结果表明,当后开挖线盾构掌子面支护力相比土压提高50kPa时或盾构注浆压力低至160kPa时,双线间土体单元已接近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盾构 上软下硬地层 浅覆土 数值模拟 沉降
下载PDF
上软下硬砂砾地层地铁通道施工技术比选
19
作者 徐毅夫 肖洪波 +2 位作者 倪志国 刘运思 彭亚雄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3年第7期46-50,共5页
针对上软下硬砂砾地层地铁通道施工的复杂性,依托长沙市轨道交通5号线火炬村站通道施工,从适用性、工期和造价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暗挖法、矩形机械顶管和人工顶管法在上软下硬砂砾地层隧道施工中的优缺点,综合考虑各因素确定了人工顶管... 针对上软下硬砂砾地层地铁通道施工的复杂性,依托长沙市轨道交通5号线火炬村站通道施工,从适用性、工期和造价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暗挖法、矩形机械顶管和人工顶管法在上软下硬砂砾地层隧道施工中的优缺点,综合考虑各因素确定了人工顶管法施工。详细分析了人工顶管法施工技术,通过现场实践验证了人工顶管法在上软下硬砂砾岩地层施工的有效性,在保证城市道路路面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地铁车站通道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隧道 上软下硬地层 人工顶管法 施工技术
下载PDF
倾斜软硬交互岩层双基本顶切顶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华博 花少震 王浩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2-149,共8页
对倾斜软硬交互岩层双基本顶切顶留巷围岩控制难题,阐明了该地质条件下采空侧-顶板-实体煤帮综合护巷机理,针对性地提出了采空区侧“U型钢插顶插底+高强锚索补强+金属网挡矸护帮”、留巷顶板“槽钢桁架锚索+切顶锚索+单体柱撑顶”、实... 对倾斜软硬交互岩层双基本顶切顶留巷围岩控制难题,阐明了该地质条件下采空侧-顶板-实体煤帮综合护巷机理,针对性地提出了采空区侧“U型钢插顶插底+高强锚索补强+金属网挡矸护帮”、留巷顶板“槽钢桁架锚索+切顶锚索+单体柱撑顶”、实体煤帮“槽钢桁架锚索强力锚固”的综合控制技术;提出了布孔形式、布孔间距及角度、布孔深度、装药参数及封泥长度等爆破切顶参数。现场结果表明:9.5 m深度的切顶孔利于倾斜软硬交互岩层切顶留巷围岩控制,切缝侧顶板与实体煤帮稳定后的最终变形量约为192 mm与119 mm,保证了下工作面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煤层 软硬交互岩层 双基本顶 切顶留巷 围岩综合控制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