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水盾构高含水率超高黏粒含量废弃泥浆絮凝脱水试验研究
1
作者 豆留盼 王峻 +3 位作者 李海涛 吴东阳 张心源 魏力峰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1-782,共12页
针对江阴第二过江通道工程中泥水盾构产生的高含水率超高黏粒含量废弃泥浆泥水分离困难、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采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3种絮凝剂开展泥浆絮凝试验,研究不同絮凝剂的絮凝脱水效... 针对江阴第二过江通道工程中泥水盾构产生的高含水率超高黏粒含量废弃泥浆泥水分离困难、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采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3种絮凝剂开展泥浆絮凝试验,研究不同絮凝剂的絮凝脱水效果,选取底泥等效含水率、界面沉降速率、上清液浊度、泥浆脱水率以及Zeta电位作为评价指标,分析絮凝剂类型、用量、复配形式等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絮凝剂的絮凝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絮凝剂对应的泥浆脱水效果排序为APAM>PAFC+APAM≥PAC+APAM>PAFC≥PAC,上清液浊度去除效果排序为PAFC>PAC>PAFC+APAM>PAC+APAM>APAM;2)有机絮凝剂APAM的最适投加量与其分子量密切相关,且不同分子量APAM的极限脱水率不尽相同,药剂分子量保持在1200万~1400万时,脱水效果最佳;3)PAFC+APAM复配絮凝剂对本依托工程中高含水率超高黏粒含量废弃泥浆调理效果最好,PAFC溶液和APAM溶液的最适投加量分别为33 g·L^(-1)和233 g·L^(-1),对应的PAFC和APAM干物质投加量分别为1.6 g·L^(-1)和0.466 g·L^(-1),在此条件下,泥浆90 min脱水率为29.6%,上清液浊度可降低至62.0 NTU;4)复配絮凝剂的脱水效果主要由有机絮凝剂APAM长链的吸附架桥作用主导,对上清液浊度的去除主要与无机絮凝剂PAC和PAFC的电性中和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水盾构 絮凝 废弃泥浆 超高黏粒含量 高含水率 脱水性能
下载PDF
PAM类有机絮凝剂对高黏粒含量废弃泥浆脱水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春林 吴言坤 +3 位作者 吕焕杰 王登峰 杜昌言 闵凡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0-267,共8页
针对泥水盾构长距离穿越粉质黏土地层时产生的大量高黏粒含量泥浆难以快速脱水的问题,开展PAM类有机絮凝剂与泥浆混合后的絮凝沉降试验,研究泥浆中颗粒沉降速率的变化,通过颗粒粒径、上清液浊度和Zeta电位等性质变化分析絮凝沉降效果的... 针对泥水盾构长距离穿越粉质黏土地层时产生的大量高黏粒含量泥浆难以快速脱水的问题,开展PAM类有机絮凝剂与泥浆混合后的絮凝沉降试验,研究泥浆中颗粒沉降速率的变化,通过颗粒粒径、上清液浊度和Zeta电位等性质变化分析絮凝沉降效果的差异,并通过比阻试验评价其脱水性能。结果表明:1)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添加量为0.12%~0.15%、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添加量为0.06%~0.09%时絮凝沉降效果较好,可在2 h之内降低泥浆约10%的水分;2)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无法有效降低泥浆含水率;3)PAM类絮凝剂通过团聚泥浆中黏土颗粒形成大尺寸的絮团,是实现泥浆快速絮凝沉降的关键因素,APAM对泥浆Zeta电位影响较小,CPAM添加量的增加使Zeta电位逐渐减小;4)PAM类絮凝剂可加快泥浆的前期排水速率,使泥浆比阻值降低至10;cm/g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水盾构 高黏粒含量泥浆 PaM类有机絮凝剂 絮凝沉降 脱水性能
下载PDF
开滦地区煤泥浮选的搅拌调浆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徐中金 陶秀祥 胡忠波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2-94,共3页
文章针对开滦地区的煤泥进行分析,认定该地区煤泥属于高灰难选细粒煤泥。为了解决该地区钱家营选煤厂煤泥浮选矿化效果不好的问题,通过调节搅拌速度、矿浆浓度和搅拌时间来研究浮选矿化效果,并利用正交试验寻找出最佳的矿浆矿化条件。... 文章针对开滦地区的煤泥进行分析,认定该地区煤泥属于高灰难选细粒煤泥。为了解决该地区钱家营选煤厂煤泥浮选矿化效果不好的问题,通过调节搅拌速度、矿浆浓度和搅拌时间来研究浮选矿化效果,并利用正交试验寻找出最佳的矿浆矿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速度在1950r/min、矿浆浓度在80g/l和搅拌时间在4min时,浮选效果较好,精煤产率提高了6%左右,灰分降低了2%左右,并且找出了三因素的主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灰 难选 细粒 矿化 搅拌调浆 正交实验
下载PDF
高含水率疏浚泥沙堆场的颗粒分选特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瑞敏 丁建文 章振宁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66,共8页
疏浚泥吹填时的水力分选,导致堆场疏浚泥土性分区,影响堆场存储能力评估和疏浚泥脱水工艺选择。基于不平衡输沙理论,将连续方程、悬移质级配等离散求解,构建疏浚泥分选模型,分析底泥物质组成、初始含水率和吹填速率对分选的影响。结果表... 疏浚泥吹填时的水力分选,导致堆场疏浚泥土性分区,影响堆场存储能力评估和疏浚泥脱水工艺选择。基于不平衡输沙理论,将连续方程、悬移质级配等离散求解,构建疏浚泥分选模型,分析底泥物质组成、初始含水率和吹填速率对分选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物质组成对分选起主导作用,初始含水率和吹填速率对分选具有显著影响。底泥细颗粒含量高、不均匀系数大时,分选系数大,颗粒分选显著,偏离系数沿程增大,堆场疏浚泥颗粒组成与底泥差异增大。偏离系数的沿程分布特性受控于底泥物质组成。初始含水率越高,分选系数越大,偏离系数越小。吹填速率越大,分选系数和偏离系数越大。堆场疏浚泥分选规律与土性分布的相关性较好,可有效预测堆场疏浚泥土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率 疏浚泥 分选模型 分选特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高效催化裂化油浆净化系统开发与应用总结 被引量:3
5
作者 白旭辉 鲁维民 +1 位作者 许友好 刘涛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2年第10期14-19,共6页
过滤法油浆净化技术具有近四十年的开发历史,但过滤器切换频繁、无法长周期运行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提出了油浆中催化剂细颗粒和胶质/沥青质形成的“团聚物”在滤芯上富集是导致过滤器进出口压差突变,进而造成滤芯堵塞的原因。基于现... 过滤法油浆净化技术具有近四十年的开发历史,但过滤器切换频繁、无法长周期运行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提出了油浆中催化剂细颗粒和胶质/沥青质形成的“团聚物”在滤芯上富集是导致过滤器进出口压差突变,进而造成滤芯堵塞的原因。基于现有的过滤设备,首次从改变油浆性质入手,开发了油浆净化系统,形成了油浆净化系统+过滤器、油浆净化系统+沉降罐+过滤器的油浆净化工业应用技术方案。工业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使三环和四环芳烃组分年产量从19.3 kt提高到30.5 kt,增幅58.0%,过滤器运行时间提高2.5倍以上,反冲洗时间控制在5 min以内,且能够长周期运行,满足下游装置对颗粒物含量的要求。油浆净化系统+沉降罐+过滤器的方案可控制催化剂颗粒物质量分数长期稳定在5μg/g以下,满足油浆利用更苛刻的要求。油浆净化系统彻底解决了目前油浆过滤装置面临的切换频繁、无法长周期运行的难题,实现了油浆催化剂细颗粒高效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油浆净化系统 过滤器 滤渣组成 高价值馏分 细颗粒含量 平稳高效运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