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tical Modeling for Corrosion-Induced Cover Cracking of Corrosiv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小刚 王娇 周英武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2年第4期285-290,共6页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corrosion-induced cracking of concrete cover of reinforced concrete(RC) structures was developed.The effects of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practical initial defects,corrosion rate...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corrosion-induced cracking of concrete cover of reinforced concrete(RC) structures was developed.The effects of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practical initial defects,corrosion rate,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concrete on the corrosion-induced cracking of concrete cover were investigated.It was found that the size of practical initial defects was the most effective factor.Therefore,improving the compactness of concret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durability of RC structures.It wa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celerated corrosion tests may be unfavorable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cking time and crack wid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itial crack width corrosion-induced cracking rc structure analytical model
下载PDF
Nonlinear damage model for seismic damage assessm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members and structures 被引量:1
2
作者 Shuijing Xiao Longhe Xu Xiao Lu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949-962,共14页
A nonlinear damage model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hysteretic energy and its validation with experiments are presented.Also,a combination parameter is defined to consider the mutual effect of deforma... A nonlinear damage model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hysteretic energy and its validation with experiments are presented.Also,a combination parameter is defined to consider the mutual effect of deformation and hysteretic energy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loading stages.Four reinforced concrete (RC) columns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using the nonlinear damage model.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amage evolution evaluated by the model agrees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on.Furthermore,the seismic damage evolution of a six-story RC frame was analyzed,revealing four typical failure modes according to the interstory drift distribution of the structure;the damage values calculated using the nonlinear damage model agree well with the four typical failure m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 FRAME structure NONLINEAR DAMAGE model DAMAGE evolution COMBINATION PARAMETER Hysteretic energy
下载PDF
Achievements of Truss Model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被引量:2
3
作者 P. G. Papadopoulos H. Xenidis +3 位作者 P. Lazaridis A. Diamantopoulos P. Lambrou Y. Arethas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2年第3期125-131,共7页
Achievements are presented for truss models of RC structures developed in previous years: 1. Two constitutive models, biaxial and triaxial, are based on regular trusses, with bars obeying nonlinear uniaxial σ-ε laws... Achievements are presented for truss models of RC structures developed in previous years: 1. Two constitutive models, biaxial and triaxial, are based on regular trusses, with bars obeying nonlinear uniaxial σ-ε laws of material under simulation;both model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est results and show a dependence of Poisson ratio on curvature of σ-ε law. 2. A truss finite element has been used in the nonlinear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plane RC frames;it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est results and describes, in a simple way, the formation of plastic hinges. 3. Thanks to the very simple geometry of a truss,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s can be easily written and the stiffness matrix can be easily updated, both with respect to the deformed truss, within each step of a static incremental loading or within each time step of a dynamic analysis, so that to take into account geometric nonlinearities. So the confinement of a RC column is interpreted as a structural stability effect of concrete. And a significant role of the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 is revealed, that of preventing, by its close spacing and sufficient amount, the buckling of inner longitudinal concrete struts, which would lead to a global instability of the RC column. 4. The proposed truss model is 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so it exhibits some features, which are not met by the “strut-and-ti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RUSS model CONSTITUTIVE Law Material and Geometric NONLINEARITIES CONCRETE Cracking Reinforcement Yield CONCRETE ULTIMATE Compressive Strength Plastic HINGE rc Column Confinement Buckling of Inner CONCRETE Struts Global Instability
下载PDF
Small-scale multi-axial hybrid simulation of a shear-critica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4
作者 Vahid Sadeghian Oh-Sung Kwon Frank Vecchi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7年第4期727-743,共17页
This study presents a numerical multi-scale simulation framework which is extended to accommodate hybrid simulation (numerical-experimental integration). The framework is enhanced with a standardized data exchange f... This study presents a numerical multi-scale simulation framework which is extended to accommodate hybrid simulation (numerical-experimental integration). The framework is enhanced with a standardized data exchange format and connected to a generalized controller interface program which facilitates communication with various types of laboratory equipment and testing configurations. A small-scale experimental program was conducted using a six degree-of-freedom hydraulic testing equipment to verify the proposed framework and provide additional data for small-scale testing of shear- critical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The specimens were tested in a multi-axial hybrid simulation manner under a reversed cyclic loading condition simulating earthquake forces. The physical models were 1/3.23-scale representations of a beam and two columns. A mixed-type modelling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remainder of the structures. The hybrid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against those obtained from a large-scale test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The study found that if precautions are taken in preparing model materials and if the shear-related mechanisms are accurately considered in the numerical model, small-scale hybrid simulations can adequately simulate the behaviour of shear-critical structures. Although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promising, to draw general conclusions additional test data are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simulation small-scale testing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shear behaviour multi-scale modelling
下载PDF
近海大气环境下RC框架结构时变地震易损性分析
5
作者 郑山锁 徐玉海 +2 位作者 杨松 明铭 可亮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11,共15页
由于近海大气环境中存在的氯离子会侵蚀RC框架结构,造成材料性能不断劣化,最终降低了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研究近海大气环境下RC框架结构地震损伤风险变化规律,基于钢筋均匀锈蚀模型及混凝土开裂前后钢筋锈蚀速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 由于近海大气环境中存在的氯离子会侵蚀RC框架结构,造成材料性能不断劣化,最终降低了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研究近海大气环境下RC框架结构地震损伤风险变化规律,基于钢筋均匀锈蚀模型及混凝土开裂前后钢筋锈蚀速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钢筋锈蚀率概率模型,并构建材料性能劣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解析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考虑氯离子侵蚀的近海大气环境RC框架结构时变易损性分析方法,并构建典型结构,分析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时变易损性曲线,评估其时变易损性与损伤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当地震动强度指标取值相同时,各损伤状态结构在服役龄期内的地震易损性呈现出非线性增大趋势,抗震性能不断退化;以易损性指数作为结构损伤指标时,按照我国规范设计的RC框架结构,在30 a服役龄期内能够满足我国三性能抗震设防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大气环境 劣化模型 地震易损性 抗震性能 rc框架结构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模型的RC框架撞击倒塌响应数值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程小卫 李易 +1 位作者 陆新征 闫维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88,114,共8页
为了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提高撞击荷载作用下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分析的计算效率,基于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了撞击响应分析的多尺度模型。针对该模型分别采用拆除构件法和撞击全过程分析法分析了撞击荷载下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动力响... 为了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提高撞击荷载作用下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分析的计算效率,基于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了撞击响应分析的多尺度模型。针对该模型分别采用拆除构件法和撞击全过程分析法分析了撞击荷载下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动力响应。结果表明:拆除构件法在分析撞击作用下结构的连续倒塌时,由于忽略了撞击力及其对周围结构造成的初始损伤、初始位移和初始速度,低估了结构的动力响应,不能合理反映撞击作用下框架结构的破坏模式;多尺度模型能够准确模拟撞击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同时计算时间仅为精细模型的三分之一,满足整体结构系统撞击倒塌分析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多尺度模型 撞击荷载 连续倒塌
下载PDF
大型火力发电厂SRC框架柱-RC分散剪力墙主厂房混合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白国良 康灵果 +2 位作者 李红星 李晓文 赵春莲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26,共7页
针对我国高烈度区大容量机组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框排架主厂房"先天不足"以及钢结构主厂房造价高的现状,现提出采用型钢混凝土(SRC)框架柱—钢筋混凝土(RC)分散剪力墙混合结构体系作为主厂房框排架新型结构体系。根据该结构... 针对我国高烈度区大容量机组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框排架主厂房"先天不足"以及钢结构主厂房造价高的现状,现提出采用型钢混凝土(SRC)框架柱—钢筋混凝土(RC)分散剪力墙混合结构体系作为主厂房框排架新型结构体系。根据该结构体系特点,选取三榀三跨结构进行1∶7比例空间模型抗震性能拟动力和拟静力试验,研究该新型结构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刚度退化规律、结构滞回性能、变形性能和薄弱部位等。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框排架结构体系能够满足"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结构的位移-荷载滞回曲线较饱满,结构的耗能能力和变形性能较强,薄弱部位发生在汽轮发电机运转平台层处,实际设计中应加强注意。该混合结构体系能够满足8度地区大容量机组主厂房结构的抗震要求,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新型结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c框架柱-rc分散剪力墙 混合结构 抗震性能 模型试验
下载PDF
RC框架结构合理破坏机制的实现 被引量:11
8
作者 韩军 李英民 姬淑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03-2008,共6页
为使RC框架结构在强震中有效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OpenSees平台模拟变轴力柱弯曲性能和结构反应下降段的基于柔度法纤维模型,考虑楼板及板筋、结构超强、内力重分布等影响因素,对按现行规范设计的各设防烈度区6层规... 为使RC框架结构在强震中有效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OpenSees平台模拟变轴力柱弯曲性能和结构反应下降段的基于柔度法纤维模型,考虑楼板及板筋、结构超强、内力重分布等影响因素,对按现行规范设计的各设防烈度区6层规则框架进行非线性Pushover分析,考察了我国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措施的有效性及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与汶川地震震害现象进行对比,并通过算例分析探讨了实现以梁铰为主的合理破坏机制的有效措施.分析结果表明:大震下6度区框架出铰较少,7度、8度区框架以柱铰为主,并出现了层侧移机构,结构抗震能力不足,与震害现象基本相符9,度区形成了以梁铰为主的梁柱铰机构.现行规范措施除9度区以外均不能实现框架结构预期的破坏机制,提高强柱弱梁系数、减小轴压比和提高小震设计地震力等措施可有效避免柱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抗震设计 破坏机制 纤维模型 PUSHOVER OPENSEES 汶川地震
下载PDF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兵 李宏男 +1 位作者 史文学 陈鑫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6年第3期393-396,共4页
目的为简化计算过程,提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宏观力学模型,考虑剪力墙边柱对扭转的贡献,对框-剪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方法在这一宏观模型中,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整体结构采用杆系-层模型,混凝土柱和剪力墙采用简化的宏观有... 目的为简化计算过程,提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宏观力学模型,考虑剪力墙边柱对扭转的贡献,对框-剪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方法在这一宏观模型中,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整体结构采用杆系-层模型,混凝土柱和剪力墙采用简化的宏观有限元模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和混凝土采用不同的恢复力模型进行模拟,结构的反应通过时程分析法获得,并与偏心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当结构的多数构件的破坏并不十分严重时,整个结构表现出很好的弹性性质,当结构多数构件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且个别构件破坏严重时,整个结构的非线性性质表现明显.计算的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与试验值符合较好.结论证明了笔者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且结构的偏心将使结构产生扭转,这将使结构的角柱的负担加重,因此,在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中应充分考虑偏心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扭转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rc框架-剪力墙结构 非线性时程分析 宏观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多遇地震下填充墙侧向刚度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阎红霞 杨庆山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4-60,共7页
目前,我国R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通常采用纯框架模型:将填充墙作为非结构构件,不考虑其抗侧力作用仅将墙体重量当作外荷载加到计算模型上,通过减小结构自振周期考虑填充墙对结构整体刚度增大作用。然而,多遇地震下填充墙具有一定的抗侧刚度... 目前,我国R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通常采用纯框架模型:将填充墙作为非结构构件,不考虑其抗侧力作用仅将墙体重量当作外荷载加到计算模型上,通过减小结构自振周期考虑填充墙对结构整体刚度增大作用。然而,多遇地震下填充墙具有一定的抗侧刚度,在其影响下纯框架计算模型是否合理有待商榷。针对该问题,建立考虑填充墙布置的RC框架结构计算模型,并进行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当填充墙均匀布置时,从框架部分承担水平地震作用力方面考虑纯框架模型是合理的,而从框架柱轴压力方面考虑又是不合理的;当填充墙不均匀布置时,结构抗震性能的各个指标均有很大的不同,纯框架模型是不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充墙 抗侧刚度 rc框架结构 等效斜撑模型
下载PDF
基于改进Park-Ang双参数模型的RCS混合框架结构地震损伤评估 被引量:15
11
作者 门进杰 张谦 +1 位作者 徐超 史庆轩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3-143,共11页
为了评估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程度,基于Park-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通过修正相关参数,建立了适用于RCS混合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模型。通过分析楼板对模型关键参数的影响,给出了考虑楼板影响的组合梁构件极限变... 为了评估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程度,基于Park-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通过修正相关参数,建立了适用于RCS混合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模型。通过分析楼板对模型关键参数的影响,给出了考虑楼板影响的组合梁构件极限变形计算公式,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基于试验结果,通过使构件破坏点损伤指数等于1的方法进行反演,得到组合梁构件循环荷载影响参数β。给出了结构不同破坏程度对应的损伤指数范围,并提出了该种结构的地震损伤评估方法。对一栋4层RCS混合框架结构在El-Centro波作用下的损伤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地震损伤模型能够比较好地反映RCS混合框架结构的损伤演化过程与程度,研究结果为RCS混合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评估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S混合框架结构 地震损伤模型 损伤评估 极限变形 循环荷载影响参数
下载PDF
填充墙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及其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管民生 万新 杜宏彪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71-74,85,共5页
针对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合汶川地震,分析了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产生震害的原因.在总结国内外大量关于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承载能力、刚度、变形等性能影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立合理的填充... 针对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合汶川地震,分析了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产生震害的原因.在总结国内外大量关于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承载能力、刚度、变形等性能影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立合理的填充墙模型对研究过程的难易程度及研究结果精确度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今后填充墙模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填充墙模型 抗震性能
下载PDF
考虑剪切变形RC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强 周德源 +1 位作者 王宇辉 李培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1,共3页
在钢筋混凝土桥梁和高层建筑结构中,由于柱轴压比的限制,在结构中经常形成短柱,地震时易发生脆性剪切破坏而导致结构破坏甚至倒塌。本文基于考虑弹塑性剪切变形的梁柱单元,建立了含短柱框架结构整体非线性分析的计算模型,编制了程序,在... 在钢筋混凝土桥梁和高层建筑结构中,由于柱轴压比的限制,在结构中经常形成短柱,地震时易发生脆性剪切破坏而导致结构破坏甚至倒塌。本文基于考虑弹塑性剪切变形的梁柱单元,建立了含短柱框架结构整体非线性分析的计算模型,编制了程序,在截面刚度矩阵中,剪切变形和轴向、弯曲变形不耦合,但是剪切和弯曲力在单元层面耦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静力加载程序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纤维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整体结构在压、弯、剪荷载共同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纤维模型 非线性分析 剪切变形
下载PDF
基于成本-效益准则的高层RC框架结构优化设计(Ⅰ)——方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跃 吕西林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成本-效益准则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重要原则,该准则在设计中除了考虑技术要素外,还考虑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它所追求的设计目标为结构在其寿命周期内的总造价最小。因此,结构全寿命造价评估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基本问题。在已... 成本-效益准则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重要原则,该准则在设计中除了考虑技术要素外,还考虑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它所追求的设计目标为结构在其寿命周期内的总造价最小。因此,结构全寿命造价评估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基本问题。在已有全寿命造价优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目标函数全寿命造价优化模型。与已有的全寿命造价模型相比,该模型除考虑结构初始造价、损失期望外,还考虑了反映结构设计与施工复杂性的构件截面类型数量;另外,还将结构在其运行期间的检查、维护费用及由于优化导致建筑使用面积变化所引起的租金收益影响也列入到结构全寿命造价中。最后,基于所提出的优化模型,给出了以多目标遗传算法为搜索引擎、运用MATLAB语言开发的高层RC框架结构基于成本-效益准则的自动优化程序流程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寿命造价 优化模型 多目标遗传算法 高层rc框架结构 成本-效益准则 PUSHOVER分析
下载PDF
混凝土本构模型在基于分层壳建模的RC板壳极限荷载分析中的对比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军锋 贾继龙 +2 位作者 徐世瑶 朱冰 刘庆帅 《力学季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1010,共10页
为明确Abaqus中混凝土弥散开裂模型(SCCM)与塑性损伤模型(CDPM)在基于分层壳单元建模的Reinforced Concrete (RC)板壳结构静力极限承载能力分析中的适用性和合理的参数取值,在对两种本构模型基本特性阐述的基础上,以两块RC板和一RC双曲... 为明确Abaqus中混凝土弥散开裂模型(SCCM)与塑性损伤模型(CDPM)在基于分层壳单元建模的Reinforced Concrete (RC)板壳结构静力极限承载能力分析中的适用性和合理的参数取值,在对两种本构模型基本特性阐述的基础上,以两块RC板和一RC双曲冷却塔为例,分别采用两种本构并配合不同参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Abaqus中的弥散开裂模型和塑性损伤模型均可用于基于分层壳单元建模的RC板壳结构静力极限承载特性分析;弥散开裂模型中不同拉伸硬化参数TS值对结构的开裂荷载无影响,但对钢筋屈服和破坏极限两种状态时的荷载和位移影响较大,两者一般随TS值的增加而增大,且此影响程度还与结构形式和配筋率有关;弥散开裂模型与塑性损伤模型所得结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开裂后;弥散开裂模型取TS=10时所得结构荷载位移曲线与塑性损伤模型一致性较好,但由于塑性损伤模型的极限应变更大,其所得结构延性更好,可更好地模拟RC结构的极限承载特性,而TS=10的弥散开裂模型对部分结构无法获取钢筋屈服后的完整破坏过程,需提高TS取值才可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板壳结构 弥散开裂模型 塑性损伤模型 静力极限承载特性
下载PDF
复合加固震损RC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褚云朋 施毕新 +2 位作者 钟燕 龚寅东 封天赐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82,共11页
碳纤维布和角钢混合加固后能有效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及延性,发挥二者材料性能各自优势。采用纤维布、纤维布加角钢及增设斜支撑3种方法对震损RC框架进行加固,开展低周往复加载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纤维布加固后未能明显提高... 碳纤维布和角钢混合加固后能有效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及延性,发挥二者材料性能各自优势。采用纤维布、纤维布加角钢及增设斜支撑3种方法对震损RC框架进行加固,开展低周往复加载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纤维布加固后未能明显提高节点协调梁柱变形能力,梁端破坏严重,节点处纤维布随混凝土一起脱落,承载力未恢复到震损前承载力;复合加固后节点及柱脚均未发生明显破坏,实现了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采用斜支撑加固后,能明显提高框架承载力及刚度,但发生锚栓失效,导致承载力快速降低,故应提高锚栓承载富余量;复合加固后试件承载能力明显提高,滞回曲线更饱满,累积耗能能力更强,经受循环加载次数明显增多,承载力降低系数减小,角钢提高了节点抗破坏能力,角钢与支撑配合使用更能明显提高试件刚度及承载力;综合考虑抗震性能、经济性、加固工艺,选用CFRP布与角钢复合加固工艺,能很好地实现对震损框架的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工程 震损rc框架 复合加固 试验研究 抗震性能 破坏模式
下载PDF
考虑粘结滑移RC结构非线性分析
17
作者 张强 周德源 王宇辉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18,54,共4页
基于纤维模型有限单元柔度法,考虑粘结滑移效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承受单调荷载作用下进行非线性分析。考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计算出构件截面的转角和曲率,迭代过程中,在截面层次用该曲率对原来的截面曲率进行修正,计算出荷载... 基于纤维模型有限单元柔度法,考虑粘结滑移效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承受单调荷载作用下进行非线性分析。考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计算出构件截面的转角和曲率,迭代过程中,在截面层次用该曲率对原来的截面曲率进行修正,计算出荷载—位移曲线。通过对考虑粘结滑移和不考虑粘结滑移两种情况结果的对比,以及两种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发现:计算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纤维模型 非线性 粘结滑移
下载PDF
地面运动强度参数对RC桥梁地震需求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雪源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4-158,共5页
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BEE)中,建立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时需要对桥梁结构的工程需求参数(EDP)进行概率估计。其中,强地面运动参数(IM)的选择对EDP的概率估计影响很大,因此需要正确选择IM。分别采用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结构第一模态... 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BEE)中,建立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时需要对桥梁结构的工程需求参数(EDP)进行概率估计。其中,强地面运动参数(IM)的选择对EDP的概率估计影响很大,因此需要正确选择IM。分别采用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结构第一模态周期弹性谱加速度(5%阻尼比)Sa(T1,5%)和峰值地面加速度PGA作为IM,选择实际地震波并进行合理的调值,对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墩进行IDA分析,其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性质EDP的概率估计值,以PGA作为IM计算所得的结果明显偏于非保守,且离散度一般也更大。说明可以针对不同性质的EDP,根据地面运动强度的大小,选择不同的IM,通过合理的调值对EDP进行概率估计,可以更加精确、高效地建立PSD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运动强度参数 钢筋混凝土桥墩 结构第一周期谱加速度 峰值地面运动加速度 地震需求参数(EDP)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PSDA)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 IDA分析
下载PDF
基于OpenSees的不规则三维RC框架结构弹塑性分析
19
作者 张望喜 肖龙杰 +1 位作者 谭泽腾 李琛骏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8-353,共6页
以一局部平面不规则的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See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均匀加载、倒三角加载、抛物线加载和按第一振型分布加载4种侧向加载模式,对结构沿横向进行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依次求解结构在这4种侧向加载模式下从多遇、... 以一局部平面不规则的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See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均匀加载、倒三角加载、抛物线加载和按第一振型分布加载4种侧向加载模式,对结构沿横向进行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依次求解结构在这4种侧向加载模式下从多遇、设防到罕遇地震下的性能点顶点位移和基底剪力。然后研究了两榀框架二维Pushover分析与整体结构的三维Pushover分析结果的异同,并就各性能点处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均匀分布模式结果偏差较大,不适用,倒三角分布加载模式在三维模型Pushover分析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二维模型分析的性能点顶点位移偏小,与三维模型分析结果的差值随着地震强度提高而增大,三维模型能更好体现结构薄弱层所处位置,简化的平面分析结果偏于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SEES 三维模型 不规则rc框架 PUSHOVER分析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基于质量比和间隙比的相邻等高RC框架结构碰撞反应分析
20
作者 周奎 林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6期178-182,188,共6页
地震作用下,相邻建筑结构由于明显的动力特性差异以及没有足够的间距,容易使结构遭受严重的碰撞破坏甚至倒塌。采用简化的Hertz-damp碰撞模型将相邻结构简化为带间隙的非弹性杆单元,以相邻3层RC框架结构为例,以Open Sees软件平台为依托... 地震作用下,相邻建筑结构由于明显的动力特性差异以及没有足够的间距,容易使结构遭受严重的碰撞破坏甚至倒塌。采用简化的Hertz-damp碰撞模型将相邻结构简化为带间隙的非弹性杆单元,以相邻3层RC框架结构为例,以Open Sees软件平台为依托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反应,分析两相邻结构在不同的间隙比和质量比工况下,地震碰撞对其结构特性的影响以及影响两相邻等高RC框架结构间地震碰撞的因素。研究表明:间隙比及质量比是影响相邻等高RC框架结构间碰撞效应的两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作用 质量比 间隙比 相邻等高rc框架结构 简化Hertz-damp模型 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