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3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个基于Wells-Dawson型多酸的三核铜簇的合成、结构及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应俊 宁亚莉 +1 位作者 侯雪 田爱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7-274,共8页
在水热条件下,通过Wells—Dawson型多酸[As2W18O62]^6-、氯化铜(CuCl2·2H2O)和5-(4-毗啶基)-1H-四氮唑(4-ptz)的反应,在同一反应釜中合成出2个结构完全不同的、都包含三核铜簇的多酸基化合物[Cu3(4-ptz)4(H2O)7(As2W1... 在水热条件下,通过Wells—Dawson型多酸[As2W18O62]^6-、氯化铜(CuCl2·2H2O)和5-(4-毗啶基)-1H-四氮唑(4-ptz)的反应,在同一反应釜中合成出2个结构完全不同的、都包含三核铜簇的多酸基化合物[Cu3(4-ptz)4(H2O)7(As2W18O62)]·42H2O(1)和[Cu3(4-ptz),(H2O)5(As2W18O62)]·47H2O(2);当我们以另一种Wells—Dawson型多酸[P2W18O62]^6-、氯化铜(CuCl2·2H2O)和5-(3-吡啶基)-1H-四氮唑(3-ptz)反应,获得了另一种多酸基三核铜簇化合物[Cu3(3-ptz)4(H2O)8(P2W18O62)]·33H2O(3)。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化合物1为多酸单支撑三核铜簇的悬臂式结构,化合物2的多阴离子被三核铜簇交替连接形成一维链式结构.而化合物3为多阴离子和三核铜簇形成的孤立结构。吡啶-四氮唑类配体(3-ptz和4-ptz)是形成化合物1~3中三核铜簇的重要结构因素。同时,研究了3个化合物的电化学以及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ls-Dawson型多酸 多核铜簇 水热合成 电化学 光催化
下载PDF
Advantages of employing multilevel monitoring wells for design of tunnels subjected to multi-aquifer alluvial
2
作者 Mohsen GOLIAN Ebrahim SHARIFI TESHNIZI +6 位作者 Hamed TAVASOLI ROSTAMI Homayoon KATIBEH Mario PARISE Masoud MAHDAD Habib SAADAT Mehdi ABBASI Mahshid EBAD ARDESTAN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219-232,共14页
For tunnels being excavated through multiple knowledge of the aquifers’hydraulic head becomes essential for determining groundwater inflow into the tunnel and analyzing its stability,specifically using multilevel mon... For tunnels being excavated through multiple knowledge of the aquifers’hydraulic head becomes essential for determining groundwater inflow into the tunnel and analyzing its stability,specifically using multilevel monitoring systems.In the multi-aquifer alluvial section of the Glas tunnel(Iran),since the hydraulic head calculations were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single-piezometer boreholes,the excavation risk was assessed to be at high level and the tunnel seemed to be unstable,thus an incorrect conclusion was derived from the misleading data.To take cost mitigation measures into account,it was necessary to calculate the hydraulic head at tunnel level accurately.By installing nested and clustered wells the mean hydraulic head was measured to be 70 m,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90 m previously determined by boreholes.Considering the updated value,the groundwater inflow and bulkhead load,formerly calculated as 0.65 m^(3)/s and 9.5 bars,were determined to be 0.49 m^(3)/s and 7.5 bars,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sted wells clustered wells Hydraulic head Pumping test Mechanized tunneling Iran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well pad design and drilling-well clustering
3
作者 ABRAMOV Aleksand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3期614-620,共7页
A model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30 parameters of drilling projects, and a computer program to enumerate groupings of the wells of a pad with consequent calculations of technical-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re develope... A model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30 parameters of drilling projects, and a computer program to enumerate groupings of the wells of a pad with consequent calculations of technical-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re developed and tested. Seven drilling scenarios for a 24-well pad with different starting oil flow rates for the wells are studied. Optimal well groupings in terms of Net Present Value (NPV) for three discount rates and five oil production decline rates have been fou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PV-maximizing well pad designs with unequal (varying) numbers of wells in groups (clusters) may require only slight alterations of existing designs (changing the configurations of a couple of well clusters);relative NPV gain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absolute value of NPV;observed increases in NPV in groupings with varying numbers of wells reach up to 1% with respect to groupings with equal (constant) numbers of wells in groups for conventional projects, and could reach 2% and more for shale formation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up to 45% for marginal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 DRILLING MULTI-well PAD well groupings BATCH DRILLING clusters of wells
下载PDF
A new calculation approach of wellbore separation factor based on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adjacent wells
4
作者 HONG Difeng TANG Xueping +3 位作者 GAO Wenkai MAO Weimin WANG Peng LIU K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1期196-203,共8页
As the current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wellbore separation factor have some deficiencies, we propose and analyze a new calculation approach for wellbore separation factor based on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adjacent wel... As the current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wellbore separation factor have some deficiencies, we propose and analyze a new calculation approach for wellbore separation factor based on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adjacent wellbores, named as relative position method for short. Based on the trajectory error ellipsoid model of single wellbore, the error ellipsoids model of adjacent wellbore was derived considering the correlation of trajectory errors between adjacent wells. Furthermore,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the separation factor based on relative position of adjacent wellbore was derived and solved with the conjugate gradient algorithm.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new approach is more precise and higher in applicability than the ellipsoid scaling method and the minimum distance method, it can evaluate the state of well collision more reasonably. By doing batch calculation with the new method and following the criterion of well collision avoidance, the permissible ranges of key parameters in the well design can be worked out quickly. This method has good application in the design of cluster wells and directional w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lhole separation factor wellhole COLLISION AVOIDANCE RELATIVE wellbores error CONJUGATE gradient algorithm cluster wells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parameter control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in pumping unit of cluster well
5
《石油石化节能》 2012年第11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石油石化节能》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23
下载PDF
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集群式开发井位部署参数研究与应用——以HTC地热田为例
6
作者 盖长城 赵忠新 +2 位作者 任路 颜艺灿 侯本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8-646,共9页
在中国“双碳”战略背景下,清洁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而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是一种储量丰富、运行稳定、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近年来,随着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逐渐增加,开发模式逐渐向集群式发展,相比以往的... 在中国“双碳”战略背景下,清洁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而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是一种储量丰富、运行稳定、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近年来,随着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逐渐增加,开发模式逐渐向集群式发展,相比以往的分布式开发模式,集群式开发具有经济、稳定、抗风险能力高、改扩建能力强等优点。但开发模式、采灌井网、采灌井距等关键参数仍在探索阶段,这些参数对集群式开发影响明显,亟须对此开展机理研究、优化关键参数。以HTC地热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耦合地下温度场、压力场、水流场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不同开发模式、采灌井网、采灌井距条件下地下温度场、压力场、水流场变化规律,确定最优参数,指导矿场生产。实践证实,该方法可有效保障地热开发项目稳定运行,实现地热开发项目经济效益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 集群式开发 数值模拟 开发模式优化 井网优化 井距优化
下载PDF
顶板水平井分段分簇压裂治理掘进巷道瓦斯模式研究
7
作者 王博 侯恩科 +5 位作者 马良 孙四清 杜新峰 杨建超 王正喜 单元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6,共13页
为了解决淮南矿区碎软低渗煤层掘进巷道瓦斯抽采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分簇压裂瓦斯治理模式。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和物理相似模拟方法研究了煤层顶板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过程;运用产能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分段分簇压裂的... 为了解决淮南矿区碎软低渗煤层掘进巷道瓦斯抽采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分簇压裂瓦斯治理模式。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和物理相似模拟方法研究了煤层顶板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过程;运用产能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分段分簇压裂的产气效果,对分簇压裂和不分簇压裂进行了剩余瓦斯含量对比分析。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煤层顶板水平井内的裂缝能够扩展至煤层,将煤层全部压开,且由于煤层的塑性大于顶板砂质泥岩,煤层形成比顶板更为宽泛的压裂缝。裂缝扩展物理相似模拟结果表明:在考虑了泥岩伪顶发育的条件下,水平钻孔布置在碎软煤层顶板的砂岩内,在合理的垂直距离和大排量压裂液施工的环境下,若煤层发育有较薄的泥岩伪顶,裂缝能沿着射孔孔眼穿过直接顶−伪顶界面(粉砂岩−泥岩界面)和伪顶−煤层界面(泥岩−煤层界面),扩展至下伏煤层内,裂缝延伸形成1条弯曲不规则的阶梯型裂缝,能实现对碎软煤层的压裂改造目标。但是,当煤层发育有较厚的泥岩伪顶时,泥岩对水力压裂产生了阻挡作用,导致裂缝难以压开下伏煤层。产能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地层环境和施工条件下,经过3 a的抽采,单段不分簇压裂能够产生更大的瓦斯抽采影响范围,但不能均匀降低掘进巷道的瓦斯含量,压裂段之间出现了瓦斯抽采空白带,分簇压裂产生的瓦斯抽采影响范围小,却能够更均匀的降低掘进巷道的瓦斯含量。经过在淮南地区潘谢煤矿的工程验证,在10 m^(3)/min的施工排量下,裂缝长度最长可以达到193.8 m,最大缝高27.0 m,单井日产气量最高达到1490 m^(3)/d,2 a的瓦斯抽采量达到31×10^(4) m^(3),说明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分簇压裂技术是淮南地区碎软低渗煤层掘进巷道瓦斯高效抽采的有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巷道 瓦斯治理 顶板水平井 分段分簇压裂 裂缝形态 产能模拟
下载PDF
恒压供水在井群长距离输水工程中应用与研究
8
作者 王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8-194,共7页
北京市未来科技城供水工程是保证供水安全,支撑未来科技城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未来科技城供水工程设计实例,就恒压供水方式对整个供水系统的影响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供水系统中各个参数对系统的影响,研究类似工程中的水泵、... 北京市未来科技城供水工程是保证供水安全,支撑未来科技城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未来科技城供水工程设计实例,就恒压供水方式对整个供水系统的影响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供水系统中各个参数对系统的影响,研究类似工程中的水泵、变频与调流阀的联合控制等问题。对水泵进行调速性能曲线拟定,通过对各水泵并联曲线拟合,通过作图法求出调速比,对整个输水系统建立模型,进行输水系统过度过程计算及分析;对低流量工况下,工频与变频对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简要阐述了输水系统中封闭管道流体数学模型的原理及分析过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提出了未来科技城供水工程过渡过程计算的分析结果,为井群离输水工程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群 长距离输水 变频 调流阀
下载PDF
水平井射孔簇内支撑剂分布数值模拟
9
作者 王春生 孙铭成 +1 位作者 武君 田明磊 《化工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为研究水平井射孔簇内支撑剂的运移规律,建立了水平井筒几何模型,并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分析了不同注入流量、压裂液黏度和注入φ(砂粒)对支撑剂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平井筒中,支撑剂的分布向趾部偏移。增加注入流速能促进颗粒... 为研究水平井射孔簇内支撑剂的运移规律,建立了水平井筒几何模型,并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分析了不同注入流量、压裂液黏度和注入φ(砂粒)对支撑剂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平井筒中,支撑剂的分布向趾部偏移。增加注入流速能促进颗粒的分散,但会降低射孔内的均匀性;提高压裂液黏度能减缓颗粒沉降,有助于支撑剂的均匀分布;增加注入φ(砂粒)会增加井筒堵塞风险,因此选择注入φ(砂粒)<10%。此外,雷诺数与归一化标准差呈自然对数关系,较高的雷诺数有助于提高颗粒在射孔流出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筒 水力压裂 欧拉模型 支撑剂运移 射孔簇
下载PDF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抽油机井示功图自动聚类与批量标注方法
10
作者 王相 邵志伟 +2 位作者 张雷 张中慧 肖姝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为充分利用大量未标注样本、节约人力与时间,提出了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抽油机井示功图自动聚类与批量标注方法。首先,将抽油机驴头往复运动产生的位移、载荷数据转化为示功图图片样本,其中,示功图的横坐标为位移,纵坐标为载荷;其次,加载在... 为充分利用大量未标注样本、节约人力与时间,提出了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抽油机井示功图自动聚类与批量标注方法。首先,将抽油机驴头往复运动产生的位移、载荷数据转化为示功图图片样本,其中,示功图的横坐标为位移,纵坐标为载荷;其次,加载在ImageNet上训练过的带有一系列权重参数、具有强特征提取能力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去除该网络模型的全连接层,利用该网络模型提取示功图图片样本的特征;最后,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提取到的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将具有相似特征的示功图聚到同一文件夹中。批量的对示功图聚类结果进行快速标注,从而形成抽油机井故障诊断的示功图样本集。实验随机搜集了100口抽油机井的20 000条示功图数据,结果表明,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抽油机井示功图自动聚类与批量标注方法耗时短、准确率高,为示功图样本集标注提供了一种高效方法,对于充分挖掘油田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具有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机 示功图 故障诊断 K-MEANS聚类 样本标注
下载PDF
深层地热能丛式多分支U型井采热技术及传热算法
11
作者 李守定 张苏鹏 +8 位作者 徐涛 张召彬 郑博 马世伟 孔彦龙 张文秀 赫建明 庞忠和 李晓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7-1411,共15页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资源量大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新能源,当前的主要开采方法有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环绕式井筒换热系统(AGS)、断层带流体循环开采和同轴套管开采法,但存在采热功率不稳定、地震风险高和采热效率低等难题。针对...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资源量大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新能源,当前的主要开采方法有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环绕式井筒换热系统(AGS)、断层带流体循环开采和同轴套管开采法,但存在采热功率不稳定、地震风险高和采热效率低等难题。针对当前深层地热开采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以开采过程只有能量交换而没有物质交换为原则,以深层干热岩地热规模化可持续稳定开发为目标,提出了深层地热能丛式多分支U型井采热方法(UMW-DGS)及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井筒轴对称热传导模型,以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深部干热岩储层为背景,提出了高温高压岩石热导率测试新方法,计算了在定井径条件下井周温度场和采热功率的时空演化规律,分析了温度差、热导率和井径等3个敏感因素对采热功率的影响。此外,针对UMW-DGS定解问题,研发了基于有限体积法(FVM)的三维热流固耦合数值算法,研究了UMW-DGS单水平井段换热效率和在不同泵注量条件下温度场时空演化。通过分析不同流量的有效换热量、换热时长和功率发现:泵注流量的增加会导致有效换热能量和有效换热时长的降低,并且使有效换热功率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表明,深层地热能开发需要在平衡换热温度和功率的条件下设计注入排量,从而得到最优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热 丛式多分支U型井 高温高压岩石热导率 储层-工质流固耦合热传导算法
下载PDF
非均质砂砾岩储层地应力解释及压裂设计优化
12
作者 盛茂 蒋富民 +3 位作者 胡诗梦 吕振虎 孔明炜 司丽娟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玛南砂砾岩储层地应力分布非均质性强,亟需建立适合非均质砂砾岩储层的地应力解释模型,用于指导压裂段簇设计。通过开展井下岩心岩石力学和地应力测试实验,获得了砂砾岩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关系,建立了玛南砂砾岩组合弹簧地应力模型,优... 玛南砂砾岩储层地应力分布非均质性强,亟需建立适合非均质砂砾岩储层的地应力解释模型,用于指导压裂段簇设计。通过开展井下岩心岩石力学和地应力测试实验,获得了砂砾岩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关系,建立了玛南砂砾岩组合弹簧地应力模型,优选了关键参数取值。基于地应力计算数据,建立了水平井段水平地应力差无监督聚类模型,获得了分米级空间分辨率的水平地应力差分布和聚类类别;综合考虑缝间应力干扰、套管接箍位置、桥塞位置和地应力聚类结果,优选段内水平地应力差均值10%范围内布置射孔簇,形成了砂砾岩储层水平井布缝优化方法并编制了计算机算法。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弹簧模型地应力计算误差0.7%~1.5%;储层纵向地应力标准差0.45,存在显著的非均匀分布特征。针对玛南区块一口典型砂砾岩储层水平井进行地应力解释与无监督聚类压裂段簇优化,地应力聚类12类,优选压裂段数17,段内射孔簇选择在水平地应力差相近井段,有望提高压裂改造均衡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压裂 地应力 机器学习 段簇优化
下载PDF
玛北油田玛2井区地质特征及开发措施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号晋 白佳帅 +2 位作者 王立伟 雷声 陈玉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2期46-52,共7页
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玛2井区百口泉组油藏水平井出现压力下降快、日产量低、含水下降慢、压裂液返排率高和排液时间长等问题,且南北区域产量差异大,新投水平井井筒异常比例高于老井。在充分掌握玛2井区砂体分布、沉积特征、储层物性、... 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玛2井区百口泉组油藏水平井出现压力下降快、日产量低、含水下降慢、压裂液返排率高和排液时间长等问题,且南北区域产量差异大,新投水平井井筒异常比例高于老井。在充分掌握玛2井区砂体分布、沉积特征、储层物性、裂缝特征等基础地质资料背景下,开展水平井开发措施研究,评价影响玛2井区水平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对比分析不同施工参数条件下油层缝网扩展规律。先导试验区开发效果较明显,南区5口典型井平均日产油16.32m^(3)/d,北区5口典型井平均日产油15.47m^(3)/d,南区典型井的裂缝规模、有效改造体积更大。同时开发措施仍需进一步改进,包括优化水平井压裂开发簇数和簇间距、水平井段簇优化及施工参数优选等。玛2井区具有开展小井距开发试验的基础,建议井距在150~200m,水平段长在1400m左右,簇间距在20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压裂 裂缝特征 缝网扩展规律 簇间距 井距 有效改造体积
下载PDF
基于聚类及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预测油田产量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洪亮 林霞 +1 位作者 蒋丽维 刘宗尚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1期62-72,共11页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油田产量的精度与训练样本的代表性及数量息息相关。通常,采用油田生产数据或者油井生产数据构建训练样本。将油田作为训练样本,存在“小样本”的问题;将油井作为训练样本,由于老油田一般具有开发层系多、生产历史...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油田产量的精度与训练样本的代表性及数量息息相关。通常,采用油田生产数据或者油井生产数据构建训练样本。将油田作为训练样本,存在“小样本”的问题;将油井作为训练样本,由于老油田一般具有开发层系多、生产历史长、油井投产批次多等特点,人工标注能够代表油田产量递减规律的训练样本难度大,且耗时费力。本文将油田和油井生产数据有机融合构建训练样本,建立产量智能预测模型,预测油田产量。首先,采用无监督学习的K均值聚类算法,依据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信息对油井进行聚类分析,识别产量递减类别,并将每类油井转换成一口典型油井作为该类油井的代表;其次,将典型井作为预测对象,通过从每类油井中按比例随机抽取油井来增加训练样本数量,即将典型井和油井生产数据融合构建训练样本;最后,基于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建立模型预测典型井产量,进而预测油田产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既解决了油田数据作为训练样本的“小样本”问题,又降低了油井数据作为训练样本的标注难度与工作量,并且精度符合现场生产要求,对油气产量智能预测的工程化落地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产量 K-MEANS聚类 样本标注 神经网络 人工智能
下载PDF
水平井体积改造井距和簇间距优化研究
15
作者 马泽元 胥云 +2 位作者 翁定为 郭英 鄢雪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为研究页岩油水平井最优井距和簇间距的工程问题,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地质特征,采用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流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簇间距条件下的复杂缝网扩展,依据全缝长频率分布优化井距。采用非结构化数值模... 为研究页岩油水平井最优井距和簇间距的工程问题,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地质特征,采用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流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簇间距条件下的复杂缝网扩展,依据全缝长频率分布优化井距。采用非结构化数值模型预测水平井的生产动态,确定产量最高的分段分簇方案。数值模拟分析表明,采用缝长累积频率分布中P90值对应的缝长作为水平井井距,有助于提高复杂缝网对储量的控制程度,簇间距缩小到3∼5 m时建议水平井井距为200 m左右;簇间距从15 m缩小到3 m,支撑裂缝总表面积提高108%,同时体积改造程度提高142%;对于目标储层,簇间距从15 m缩小到3 m,投产3 a累产油量增加75.91%;采用3 m簇间距方案无法满足经济效益的需求,建议以5 m作为簇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改造 长7储层 井距 簇间距 页岩油
下载PDF
分段多簇密切割压裂技术在淮南矿区煤层气抽采中的应用
16
作者 刘超 袁广 +3 位作者 李浩哲 刘亮 孙四清 彭煜敏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针对淮南矿区碎软低渗煤层瓦斯抽采技术难题,以13-1煤层为例,在分析煤层及其顶底板概况的基础上,采用煤层顶板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充分利用水平井水平段,单段分3簇射孔,簇间距25 m,实现分段多簇密切割体积压裂改造。微地震监测结果表明... 针对淮南矿区碎软低渗煤层瓦斯抽采技术难题,以13-1煤层为例,在分析煤层及其顶底板概况的基础上,采用煤层顶板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充分利用水平井水平段,单段分3簇射孔,簇间距25 m,实现分段多簇密切割体积压裂改造。微地震监测结果表明,单段裂缝长度102.5~211.4 m,缝高17.3~27 m,裂缝主体向下延伸,实现了井筒与煤层的沟通。排水采气效果表明,最高产气量1519 m^(3)/d,取得了良好的产气效果。研究成果为淮南矿区煤层气地面预抽和瓦斯区域治理提供了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多簇密切割压裂 煤层顶板水平井 淮南矿区 煤层气 微地震监测
下载PDF
超深水平井电缆泵送桥塞射孔联作系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燕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27-33,共7页
根据泵送式电缆射孔与可溶桥塞分段压裂的工艺特点,对桥塞工具串在超深水平井下的活动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遍历全井段的泵送排量动态控制方法和缆线张力计算方法,并对狗腿度(井身全角变化率)、井斜角与泵送排量的关系,以及泵送排量... 根据泵送式电缆射孔与可溶桥塞分段压裂的工艺特点,对桥塞工具串在超深水平井下的活动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遍历全井段的泵送排量动态控制方法和缆线张力计算方法,并对狗腿度(井身全角变化率)、井斜角与泵送排量的关系,以及泵送排量、工具串长度、间隙宽度、缆线张力等相关因素作了分析。分析表明:当狗腿度增大时,泵送排量近似于二次方指数式加大;当井斜角增大时,泵送排量呈线性加大。此外,在进入直井段时缆线张力与泵送排量的相关性不明显;但进入弯曲段时缆线张力与泵送排量、工具串长度之间均明显呈线性相关,且缆线张力随间隙宽度的减小而近似于指数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泵送桥塞 动力学 分段压裂 分簇射孔
下载PDF
页岩气丛式水平井上部井段防碰关键参数设计
18
作者 尹虎 范涛 江星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342-9349,共8页
采用丛式井平台模式是大力开发页岩气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丛式平台井的井距较小,当前井与邻井的交碰风险大,井眼轨道的防碰设计困难。常规的轨道设计方法是,先设计轨道再防碰扫描,直到满足防碰指标。需要进行大量的试算,耗费人力。提出... 采用丛式井平台模式是大力开发页岩气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丛式平台井的井距较小,当前井与邻井的交碰风险大,井眼轨道的防碰设计困难。常规的轨道设计方法是,先设计轨道再防碰扫描,直到满足防碰指标。需要进行大量的试算,耗费人力。提出了利用井眼轨迹误差分析理论,计算出满足防碰要求的轨道关键参数,从而提高丛式井井眼轨道设计效率。采用ISCWSA误差模型,分析了轨道关键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丛式井井眼轨道上部平行井眼防碰临界深度与井口间距密切相关,随井口间距增加,临界深度增加。造斜点的位置必须小于防碰临界深度,适当提前造斜有利于井眼防碰。造斜点位置的提前量与造斜率有关,增加造斜点提前量可降低造斜点造斜率要求。同时,建立了平行井眼防碰临界深度、造斜点临界造斜率、造斜点提前量以及稳斜段临界井斜角计算模型,为快速设计出满足防碰要求的井眼轨迹提供了理论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式井 误差椭球 防碰 分离系数 井眼轨道设计
下载PDF
井工厂井网部署与压裂模式发展现状与展望
19
作者 王遵察 程万 +2 位作者 艾昆 胡清海 石育钊 《钻探工程》 2024年第3期9-19,共11页
随着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逐渐加剧,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能源成为了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井工厂压裂技术因其可以改造低渗透性地层、大幅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用地而被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 随着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逐渐加剧,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能源成为了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井工厂压裂技术因其可以改造低渗透性地层、大幅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用地而被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开发之中。本文在论述井工厂压裂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丛式水平井的井筒走向、水平段长度、井筒间距等井网部署特点,统计分析了水平井分段分簇的裂缝长度、簇间距和射孔簇数等关键技术参数特点;介绍了丛式水平井井工厂压裂常用的压裂方式,包括双井同步压裂、双井拉链式压裂和多井组合压裂等,对比分析了各种压裂方式的利弊。建议有针对性的发展立体井网井间裂缝干扰预测、井丛压裂孔簇设计等理论,为我国非常规油气储层井工厂压裂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井工厂压裂 丛式水平井 分段分簇 井网部署 井丛压裂 立体井网 非常规油气
下载PDF
丛式井勘探开发集约解决单井场运行成本高难题
20
作者 刘易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4,188,共12页
丛式井场在减少土地占用、降低生态环境影响方面优势突显,但丛式井自身易偏磨、碰撞控制要求高、后期运维成本高和投产节奏慢等特点影响其持续推广。为此,综合平台设计、数智化提效、新能源节能以及钻完井方式及相关运行费用等多方面要... 丛式井场在减少土地占用、降低生态环境影响方面优势突显,但丛式井自身易偏磨、碰撞控制要求高、后期运维成本高和投产节奏慢等特点影响其持续推广。为此,综合平台设计、数智化提效、新能源节能以及钻完井方式及相关运行费用等多方面要求,对丛式井是否可以降低井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进行充分论证。对单井开发井场、1台钻机2口井丛式井场、1台钻机5口井丛式井场等3种设计方案的钻前土地及地面施工费用、钻井阶段费用和后期运维管理成本进行了对比,5口井丛式井场钻前费用投入较单井开发井场可节约600万元以上;2口井丛式井场相同周期累计产量最高;5口井丛式井场运行效率高于2口井丛式井场;因丛式井场高度集成化的特点,采取集约化管理模式,可进一步降本增效。丛式井场不仅很好应对了当前油田征地困难的问题,还降低了环保风险,约可节约综合投资3%左右,实现油气田高效益、高质量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技术 丛式井场 土地使用 临时用地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