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wo-phase flow and droplet breakage of glycerin-water mixture and kerosene in the cyclone reactor 被引量:2
1
作者 Yanni Chi Rui Zhang +4 位作者 Xianghai Meng Jian Xu Wei Du Haiyan Liu Zhichang Li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50-159,共10页
A liquid-liquid cyclone reactor(LLCR)was designed to achieve mixing-reaction-separation integration during isobutane alkylation catalyzed by ionic liquids.However,studies of the droplets deformation and breakage in th... A liquid-liquid cyclone reactor(LLCR)was designed to achieve mixing-reaction-separation integration during isobutane alkylation catalyzed by ionic liquids.However,studies of the droplets deformation and breakage in the kind of reactors are lacking.In this work,the research studied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pressure field,and turbulent field to investigate the flow pattern and the main energy loss location in the LLCR through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method.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verified by experiemnts to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odel.Then the deformation and breakage process of droplets,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roplets breakage were studied by remodeling which was based on the tangenti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result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model.The three dimensional simulation results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pressure of the LLCR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ne section and fluid turbulent motion was the most intense near the lateral wall.The reconstruct the results of the two dimensional model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deformation and breakage location of droplets were mainly occurred in the velocity boundary layer,while it was difficult to break in the mainstream region.In addition,low surface tension and high Weber number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droplet break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liquid cyclone reactor Ionic liquid separation Droplet deformation Droplet breakag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t Coke Samples Adhering to Cyclone Walls of a Commercial RFCC Reactor 被引量:2
2
作者 Li Xiaoman Song Jianfei +2 位作者 Sun Guogang Yan Chaoyu Wei Yaodo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1期8-14,共7页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cok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4 different wall regions of the cyclone in the reactor of a residue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unit(RFCCU)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scanning-electro...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cok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4 different wall regions of the cyclone in the reactor of a residue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unit(RFCCU)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scanning-electron microscope(SEM), and the possible coke formation processes were investigated as we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me of the heavy nonvolatile oil droplets entrained in the flowing oil and gas mixture could possibly deposit or collide on the walls by gravity settling or turbulence diffusion, and then were gradually carbonized into solid coke by condensing and polymerization along with dehydrogenation. Meanwhile some of fine catalyst particles also built up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solid coke. The cok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namely, the hard coke and the soft coke, according to its property,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The soft coke is formed in the oil and gas mixture's stagnant region where the oil droplets and catalyst particles are freely settled on the wall. The soft coke appears to be loose and contains lots of large catalyst particles. However, the hard coke is formed in the oil and gas mixture's flowing region where the oil droplets and catalyst particles diffuse towards the wall. This kind of coke is nonporous and very hard, which contains a few fine catalyst particles. Therefore, it is clear that the oil and gas mixture not only carries the oil droplets and catalyst particles, but also has the effects on their deposition on the wall, which can influence th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posited c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 reactor cyclone coke formation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离子液体烷基化用轴流式旋流反应器结构优化
3
作者 李发健 毕京贺 +1 位作者 朱丽云 王振波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3,共7页
为了研究结构参数对离子液体烷基化用旋流反应器分离性能的影响,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和Eulerian多相流模型研究不同结构参数对旋流反应器轻相收率、重相收率及综合效率的影响;同时结合响应面法分析结构参数对反应器分离性能影响的相互作用... 为了研究结构参数对离子液体烷基化用旋流反应器分离性能的影响,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和Eulerian多相流模型研究不同结构参数对旋流反应器轻相收率、重相收率及综合效率的影响;同时结合响应面法分析结构参数对反应器分离性能影响的相互作用,确定最优的反应器结构。结果表明:锥段角度z增加,旋流反应器轻重两相分离效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在z=5°时,分离效率有最优值;溢流管插入深度l增加,旋流反应器两相分离效率先稳定不变后缓慢下降再趋于稳定,整体变化在10%以内;溢流管直径d对反应器分离效率的影响较小;依据响应面法分析得到结构参数对反应器分离效率的影响显著性顺序为:锥段角度z>溢流管插入深度l>溢流管直径d,同时得到旋流反应器最优结构为:z=5°,l=13 mm,d=13 mm;在该结构参数组合下,旋流反应器综合效率为82.28%,较优化前提高了17.19%。研究结果可为实现两相的充分分离提供更优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烷基化 旋流反应器 结构优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分散相入口结构参数对液液旋流反应器速度场的影响
4
作者 田海彤 朱文杰 +5 位作者 孙浩 马淑娟 李臣毅 张明阳 王振波 张谦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76,共7页
为解决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在工业生产中存在产物分离不及时导致的停留时间过长,副反应产物增多等诸多问题,将一种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液液旋流反应器直接用于该工艺中,利用旋流反应器实现反应分离一体化,并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分散相结构入... 为解决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在工业生产中存在产物分离不及时导致的停留时间过长,副反应产物增多等诸多问题,将一种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液液旋流反应器直接用于该工艺中,利用旋流反应器实现反应分离一体化,并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分散相结构入口参数对旋流反应器内速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相同的入口面积下,切向缝(分散相入口的主要部分)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分散相切向速度增大,而对轴向速度的影响较小,20 mm-6的切向缝设置效果最佳;将分散相入口中心,缓冲腔中心和切向缝中心设置至同一条直线上,切向速度和轴向速度均会减小;切向缝位置越接近导向叶片,同一截面下切向速度越大,在稳定的非涡流区域轴向速度也会增大。最终对比分析得到高度-数量为30 mm-4,三心合一后,切向缝位置z=82—112 mm,轴向截面位置为80 mm的速度场混合程度最高,效果最好。此研究为旋流反应器应用于离子液体烷基化反应时的结构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化 离子液体 旋流反应器 速度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纳米锌水解制氢实验 被引量:6
5
作者 徐波 王树林 +3 位作者 李生娟 韩光强 陈星建 丁浩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75-1280,共6页
开发一套全新的纳米锌粉水解制备氢气的实验装置,采用旋流反应器同时完成化学反应和气固分离过程,节省分离设备所需投资。研究表明:研磨11h的纳米锌结构具有优异的性能,可使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迅速完成;反应温度为250℃时,固体颗粒的转化... 开发一套全新的纳米锌粉水解制备氢气的实验装置,采用旋流反应器同时完成化学反应和气固分离过程,节省分离设备所需投资。研究表明:研磨11h的纳米锌结构具有优异的性能,可使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迅速完成;反应温度为250℃时,固体颗粒的转化率为89%,固相产物氧化锌与未完全反应的锌形成棒状与片状共存的独特结构;旋流反应器内气流带动颗粒作高速旋转运动,改善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过程,加快反应进程,颗粒夹带在气流中,可以简单、连续、可控地进出料,有利于工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锌粉 旋流反应器 制氢 水解反应
下载PDF
旋风反应器内压力降及分离效率的计算及测定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民权 莫炳禄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3-37,67,共6页
利用模型计算了旋风反应器的压力降及分级分离效率,并通过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可以作为旋风反应器设计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旋风反应器 压力降 分离效率 测定 高温反应器
下载PDF
催化裂化新型反应器的冷模探索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克峰 毛安国 +1 位作者 许克家 侯栓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7-53,共7页
提出了一种由提升管加流化床层以及旋风分离器组成的催化裂化新型反应器结构,在大型冷模装置上考察了床层料位、床层线速、快分结构对装置催化剂回收的影响,给出了装置的适宜操作条件,并对反应器催化剂稀相密度进行了关联计算。装置... 提出了一种由提升管加流化床层以及旋风分离器组成的催化裂化新型反应器结构,在大型冷模装置上考察了床层料位、床层线速、快分结构对装置催化剂回收的影响,给出了装置的适宜操作条件,并对反应器催化剂稀相密度进行了关联计算。装置运行结果表明,在料位上限平稳运行时,旋风分离器入口催化剂的密度在0.62~3.75kg/m^3,说明催化剂回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提升管反应器 流化床 旋风分离器 数据关联
下载PDF
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用新型旋流反应器压降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磊 张明阳 +2 位作者 朱丽云 王振波 金有海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10,21,共5页
在室内对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用旋流反应器的压降比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用旋流反应器的压降比,随着溢流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进料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入口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旋流反应器的压... 在室内对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用旋流反应器的压降比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用旋流反应器的压降比,随着溢流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进料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入口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旋流反应器的压降比计算模型;随着压降比的增大,轻相回收率增大,重相回收率减小;旋流反应的压降比把回收率与操作参数联系起来,用于指导旋流反应器适应不同的现场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反应器 离子液体烷基化 压降比 操作参数 回收率
下载PDF
丙烯腈反应器新型两级旋风分离器性能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建义 罗晓兰 时铭显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61,共5页
丙烯腈反应器新型两级旋风分离器由常规的PV型和新开发的PV E型旋风分离器组成。这种分离器具有结构简单、分离性能好、操作稳定等优点 ,能增加现有丙烯腈反应器的处理能力 ,但是目前缺少一种可靠的计算其性能的方法。根据PV型和PV E型... 丙烯腈反应器新型两级旋风分离器由常规的PV型和新开发的PV E型旋风分离器组成。这种分离器具有结构简单、分离性能好、操作稳定等优点 ,能增加现有丙烯腈反应器的处理能力 ,但是目前缺少一种可靠的计算其性能的方法。根据PV型和PV E型旋风分离器的异同 ,提出了一种基于PV型旋风分离器性能计算法的修正方法。冷态试验结果及工业标定数据表明 ,该方法的计算结果可靠 ,精度较高 ,能用于丙烯腈反应器新型两级旋风分离器的设计或指导生产。以齐鲁石化公司 4× 10 4t/a丙烯腈装置为例进行了计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 反应器 两级旋风分离器 性能 计算方法
下载PDF
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混合腔内气固混合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玉春 王振波 +1 位作者 金有海 马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4-432,共9页
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对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混合腔内固相的体积分数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混合腔内的气流在切向进气的作用下得到了一定的混合加速效果,切向的高速射流有效地缩短了气固停留时... 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对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混合腔内固相的体积分数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混合腔内的气流在切向进气的作用下得到了一定的混合加速效果,切向的高速射流有效地缩短了气固停留时间,保证短接触反应效果。通过对两种不同混合腔结构反应器的对比计算发现,在相同入口速度条件下,结构2(切向进气管位于混合腔顶部)较结构1(切向进气管位于混合腔下部)气固停留时间短,由于切向气流的迅速作用,增加了混合腔内的湍动强度,使催化剂颗粒迅速有效扩散、增强气固接触效果而更有利于催化裂化反应的进行,更易实现短接触操作要求。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的比较表明,模型能有效地描述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lerian模型 气固两相流 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 混合特性
下载PDF
催化裂化用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气固滑移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丽云 赵文斌 +3 位作者 仲理科 张玉春 王振波 金有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468-3475,共8页
利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分离腔内气固滑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切向气固滑移速度的分布规律,并考察了操作参数和物性参数对分离腔内切向滑移速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分离腔内切向气固滑移速度沿径向呈&#... 利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分离腔内气固滑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切向气固滑移速度的分布规律,并考察了操作参数和物性参数对分离腔内切向滑移速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分离腔内切向气固滑移速度沿径向呈'驼峰'分布;当气相入口速度增大或者剂气比减小时,切向气固滑移速度变小,颗粒切向速度增大,离心力增大,有利于提高气固分离效率;颗粒密度对切向滑移速度分布影响不大;颗粒粒径较大时,在排尘口易出现堵塞,不利于长周期运行;建立了截面平均切向气固滑移速度计算模型,计算值与模拟结果误差在±7.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接触旋流反应器 分离腔 滑移速度 模拟 分离 模型
下载PDF
虚拟设计在过程设备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慧峰 王树林 +1 位作者 丁浩然 吴明霞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7-71,共5页
简述了目前化学工业和过程设备设计发展的现状,指出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由此引入了虚拟设计这种全新的设计模式。结合过程设备设计的特点,对虚拟设计的概念、优势和一般方法作了详细的说明。最后以旋流反应器的设计为例,研究其内部的... 简述了目前化学工业和过程设备设计发展的现状,指出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由此引入了虚拟设计这种全新的设计模式。结合过程设备设计的特点,对虚拟设计的概念、优势和一般方法作了详细的说明。最后以旋流反应器的设计为例,研究其内部的流场特性,为设备结构的合理化提供理论依据。展示了虚拟设计方法在具体的设备设计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设计 过程设备设计 数值模拟 旋流反应器
下载PDF
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分离腔气固分离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玉春 王振波 +1 位作者 金有海 马艺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29,45,共7页
采用欧拉模型对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分离腔内气固两相的分离过程。具体考察了导叶下部柱段与锥段分离空间以及排剂口附近固相体积分数的分布情况,评估气固两相在分离腔不同部位的分离效果,重... 采用欧拉模型对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分离腔内气固两相的分离过程。具体考察了导叶下部柱段与锥段分离空间以及排剂口附近固相体积分数的分布情况,评估气固两相在分离腔不同部位的分离效果,重点对比分析了固相粒径差异对流动情况以及颗粒聚集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5μm颗粒在分离腔的浓度分布规律不同于10μm和30μm颗粒,由于颗粒粒径较小易被气流携带,在分离空间以及排剂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返混,对分离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lerian模型 Fluent模型 气固两相流 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 数值模拟 分离过程
下载PDF
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导叶位置对气相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峰 张玉春 +2 位作者 王振波 孙治谦 金有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153-3160,共8页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对不同导叶位置下的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气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并且用组分输运方程研究了气体在旋流反应器内停留时间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导叶位置对反应器内气相停留时间分布、气相流场以及排气管入口短路流的影响。结果...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对不同导叶位置下的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气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并且用组分输运方程研究了气体在旋流反应器内停留时间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导叶位置对反应器内气相停留时间分布、气相流场以及排气管入口短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导叶位置的旋流反应器排剂口处气相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相似,而混合反应区内气相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仅在时间轴上发生微小偏移;叶片离反应器入口越远,混合反应区内切向速度越小,而排气管下方分离反应区内外旋流切向速度显著增大及准自由涡范围减小;叶片与排气管入口距离减小可以降低附近短路流率,减小催化剂的'跑损',但也增大了排气管内气流旋转强度,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反应器 导叶位置 停留时间 气相流场 短路流
下载PDF
丙烯腈反应器三级PV型旋风分离器的性能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建义 邵国华 李樟三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CAS 2001年第4期14-17,共4页
三级 PV型旋风分离器是通过优化匹配组合 ,在给定压降下达到高效率的。大型冷模对比试验证实 :三级 PV型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及操作弹性均优于从国外引进的三级旋风分离器。在丙烯腈反应器内的工业应用证明 :吨丙烯腈催化剂的单耗已降... 三级 PV型旋风分离器是通过优化匹配组合 ,在给定压降下达到高效率的。大型冷模对比试验证实 :三级 PV型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及操作弹性均优于从国外引进的三级旋风分离器。在丙烯腈反应器内的工业应用证明 :吨丙烯腈催化剂的单耗已降低到 0 .3 7kg,旋风分离器的总压降可控制在 7k Pa以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型 旋风分离器 丙烯腈 流化床反应器 性能 工业应用
下载PDF
外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工艺特征与运行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柏丽梅 石玉明 孙兴滨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9年第3期132-135,共4页
将UASB反应器多点进水装置进行改造,设计独特的变速旋流配水装置,具有配水均匀,混合效果好,不会产生短流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旋流配水装置容积利用率高,外循环能耗小,布水均匀性良好;中温条件下外循环反应器处理模拟啤酒配水,进水COD... 将UASB反应器多点进水装置进行改造,设计独特的变速旋流配水装置,具有配水均匀,混合效果好,不会产生短流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旋流配水装置容积利用率高,外循环能耗小,布水均匀性良好;中温条件下外循环反应器处理模拟啤酒配水,进水COD浓度为2 000 mg/L^3 000 mg/L,容积负荷可以达到22.7 kg-COD/m3.d,COD去除率最高可达9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循环反应器 旋流配水装置 模拟啤酒废水
下载PDF
纳米锌粉水解高效旋流反应器转化率和颗粒停留时间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季锦林 汤立新 +1 位作者 李琛 李成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0,共4页
将高效旋流反应器应用于纳米锌粉水解制氢实验系统中,在反应器内化学反应与气固分离同时进行,节省分离所需设备投资.研究表明:旋流反应器内固体颗粒在气流的强旋转力作用下,形成三维两相湍流旋转流场,颗粒的随机运动提高了传热、传质速... 将高效旋流反应器应用于纳米锌粉水解制氢实验系统中,在反应器内化学反应与气固分离同时进行,节省分离所需设备投资.研究表明:旋流反应器内固体颗粒在气流的强旋转力作用下,形成三维两相湍流旋转流场,颗粒的随机运动提高了传热、传质速率;颗粒随着尺度的减小,反应速度加快,转化率提高;颗粒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随着入口处气速雷诺数的增加而延长,当雷诺数过小,流体达不到湍流状态,停留时间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反应器 纳米锌粉 转换率 停留时间
下载PDF
旋流导叶式生物质热解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涡旋流动特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玉春 易维明 +3 位作者 李志合 付鹏 王娜娜 田纯焱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1-289,共9页
针对生物质现有热解反应器存在的传热效果差、产物与催化剂不能及时分离导致产率降低等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与脉冲示踪实验测量法对旋流导叶式反应器内的固相体积分数梯度分布、停留时间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固两相在新... 针对生物质现有热解反应器存在的传热效果差、产物与催化剂不能及时分离导致产率降低等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与脉冲示踪实验测量法对旋流导叶式反应器内的固相体积分数梯度分布、停留时间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固两相在新型反应器不同区域不同强度涡旋流场内哥氏力、离心力的作用下达到了较好的混合接触和分离效果,为实现反应器内的反应分离一体化过程提供了前提。研究发现,当催化剂粒径为10μm、剂气比为10. 5时,反应器达到最佳混合与分离效果。催化剂颗粒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平滑的单峰分布,拖尾较小,平均停留时间为1. 055~1. 235 s,催化剂颗粒流动接近平推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非原位催化热解 旋流导叶式反应器 气-固两相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旋流式鼓泡塔内部流场特性的实验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乔乔 郝惠娣 王瑾 《当代化工》 CAS 2015年第4期815-817,共3页
利用CFD技术对新型旋流式鼓泡的流场进行了模拟,考察了不同入口气速为2,3,4,5 m/s对鼓泡塔内流场特性的影响,并对其速度云图,速度矢量图及液体体积分数图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入口气速为4 m/s时,搅拌槽内的混合效果较好。
关键词 新型旋流 鼓泡塔 流体 CFD模拟
下载PDF
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颗粒轨迹数值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玉春 王振波 +1 位作者 金有海 马艺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12年第4期1-5,共5页
利用Fluent研究不同粒径、入口位置以及不同气固相速度下的颗粒运动过程及粒子的分布规律,求解过程中采用离散随机轨道模型。结果表明:①颗粒粒径越大,颗粒在进料管内回转往复停留时间较长,同时混合腔内颗粒运动的回转半径也越大,有利... 利用Fluent研究不同粒径、入口位置以及不同气固相速度下的颗粒运动过程及粒子的分布规律,求解过程中采用离散随机轨道模型。结果表明:①颗粒粒径越大,颗粒在进料管内回转往复停留时间较长,同时混合腔内颗粒运动的回转半径也越大,有利于催化剂颗粒的流动扩散,增强气固接触效果。②入口位置对反应器内颗粒的运动规律影响不大。③气固相速度发生变化时,气相速度对颗粒运动过程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器 粒径 入口位置 气固相速度 运动轨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