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T辅助的TPRK术后角膜上皮厚度和光密度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
1
作者 牛世阳 杨华 +5 位作者 李彦 代志强 李新民 周予兰 张欧阳 王保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308-1313,共6页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术后角膜上皮厚度(CET)和光密度(CD)变化,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02/08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SPT-TPRK手术治疗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术后角膜上皮厚度(CET)和光密度(CD)变化,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02/08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SPT-TPRK手术治疗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0例120眼,评估术前、术后1 wk,1、3 mo CET与CD的变化。结果:纳入患者失访14例28眼,术后出现haze 3例6眼,均剔除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43例86眼。术后1 wk,CET高于术前(P<0.05),角膜中央0-2 mm区域CET明显增厚(P<0.05);术后1 mo,角膜中央0-2 mm区域CET明显变薄(P<0.05);术后3 mo,角膜中央0-2 mm区域CET基本达术前水平。术后CD值升高,术后3 mo,0-2 mm区域CET与0-2 mm区域全层CD值呈正相关(r=0.256,P<0.05),2-5 mm区域CET与2-6 mm区域前层CD值呈正相关(r=0.319,P<0.05)。结论:角膜中央2 mm以内区域角膜上皮重塑需要3 mo时间;CET较薄的区域,术后角膜上皮重塑更快,术后早期增厚更多;术后早期CD值较术前均增加,且部分区域CET与CD值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 智能脉冲技术(SPT) 角膜上皮厚度 角膜上皮愈合 角膜光密度 屈光不正
下载PDF
SPT辅助的1050Hz切削频率TransPRK与SMILE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袁正 周春阳 +1 位作者 周跃华 李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0-394,共5页
目的:比较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1 050Hz切削频率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的视觉质量。方法:纳入2020-07/2021-01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角膜屈光手... 目的:比较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1 050Hz切削频率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的视觉质量。方法:纳入2020-07/2021-01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138例248眼患者,按术式分为TransPRK组(64例123眼)和SMILE组(74例125眼)。术后随访6mo,记录LogMAR视力,使用Sirius眼前节综合分析仪测量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6mm瞳孔直径下斯特列尔比值(SR)和高阶像差。结果:与SMILE组相比,术后1wk,1mo,TransPRK组UCVA更差(均P<0.05);术后6mo,TransPRK组UCVA更优(P<0.05)。术后1wk,1mo,TransPRK组SR值比SMILE组低(均P<0.05);术后3、6mo,两组间SR值无显著差异(P=0.968、0.433)。术后1wk,两组间彗差无显著差异(P=0.554);术后1、3、6mo,TransPRK组彗差比SMILE组更低(均P<0.05)。术后1wk,1、3mo,TransPRK组三叶草像差比SMILE组更高(均P<0.05);术后6mo,两组间三叶草像差无显著差异(P=0.167)。术后6mo,TransPRK组和SMILE组UCVA分别为-0.13±0.05、-0.11±0.08,均优于各组术前的BCVA(-0.07±0.05、-0.07±0.05)(均P<0.05);且各组SR值较术前更高(均P<0.05)。结论:SPT辅助的1 050Hz切削频率TransPRK与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术后均可获得较好的视力,SMILE术后1wk,1mo的视觉质量更好,但SPT辅助的1 050Hz切削频率TransPRK术后6mo的视力优于SMILE,且角膜彗差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觉质量 智能脉冲技术(SPT)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
下载PDF
近视眼SMILE与SPT-TransPR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比较
3
作者 宁吉良 张立军 +4 位作者 孙思宇 闫春晓 陈若语 邢泽群 于涛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68-775,共8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差异和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2—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角...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差异和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2—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者92例92眼,均为右眼入组,其中SMILE组40例40眼,SPT-TransPRK组52例52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检查受检者视力,计算有效性,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采用AR-1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屈光度;采用Sirius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高阶像差(HOA),包括总HOA、球差和彗差;采用OQASⅡ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SR),模拟对比度视力VA100、VA20和VA9(白天、黄昏、夜晚)。结果术后3个月,SMILE组与SPT-TransPRK组UCVA、有效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880,P=0.380;t=0.920,P=0.058),SPT-TransPRK组术后表现为低度远视。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SMILE组总HOA分别为(0.47±0.18)、(0.70±0.22)和(0.74±0.19)μm,SPT-TransPRK组分别为(0.40±0.14)、(0.98±0.35)和(0.94±0.22)μm;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SMILE组球差分别为(-0.20±0.09)、(-0.44±0.14)和(-0.44±0.15)μm,SPT-TransPRK组分别为(-0.20±0.10)、(-0.71±0.23)和(-0.75±0.20)μm。2个组术眼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总HOA和球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HOA:F_(分组)=13.851,P=0.001;F_(时间)=29.960,P<0.001.球差:F_(分组)=31.037,P<0.001;F_(时间)=48.005,P<0.001),其中2个组术后角膜总HOA、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SMILE组术眼总HOA和球差均小于SPT-Trans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MILE组术后1个月OSI高于术前,MTF cut-off、SR和VA9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OSI高于术前,SR和VA9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T-TransPRK组术后1个月OSI高于术前,MTF cut-off、SR、VA100、VA20和VA9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OSI、MTF cut-off、SR、VA100、VA20和VA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术眼彗差、OSI、MTF cut-off、SR、VA100、VA20和VA9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ILE和SPT-TransPRK均是矫正近视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相似,但相较SPT-TransPRK,SMILE引起更小的角膜总HOA与球差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激光手术 角膜波前像差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视觉质量
下载PDF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智科 陈思扬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139-142,共4页
目的:观察具有智能脉冲技术(SPT)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TransPRK近视矫正手术的患者41例(81眼)。收集术前、术后1周、1... 目的:观察具有智能脉冲技术(SPT)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TransPRK近视矫正手术的患者41例(81眼)。收集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CDVA)、屈光状态,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术后不适症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终点时UCVA有74眼(91.4%)达到术前CDVA。有效性指数为1.104±0.139。术后观察终点CDVA(LogMAR表示,-0.048±0.051)与术前CDVA(-0.002±0.0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全性指数为1.119±0.122。术后等效球镜(SE)在±0.50D和±1.00D内的眼数分别为58只(71.6%)、72只(88.9%)。9只眼(11.1%)术后1~3个月内出现角膜上皮下混浊,无影响观察终点CDVA的并发症。结论:具有SPT技术的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智能脉冲技术 近视
下载PDF
两种角膜屈光手术后早期客观视觉质量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徐婷 王静 陶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2-725,共4页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手术前后客观视觉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10/2018-12在我院眼科行FS-LASIK术和SMART术的患者...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手术前后客观视觉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10/2018-12在我院眼科行FS-LASIK术和SMART术的患者各50例100眼,手术前后使用OQAS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两组患者的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和斯特列尔比(SR)等客观视觉质量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mo两组患者OSI均升高,MTF cut off和SR均降低(P<0.05)。术前、术后1mo,两组患者客观视觉质量指标均无差异(P>0.05),但术后3mo FS-LASIK组患者OSI高于SMART组(0.88±0.28 vs 0.70±0.27,P<0.001),SR低于SMART组(0.21±0.05 vs 0.24±0.05,P=0.002)。结论:FS-LASIK与SMART术后均会造成眼内散射指数的升高及客观视觉质量的降低,但SMART术后视觉质量总体较FS-LASIK术后恢复更好,长期视觉质量更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
下载PDF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中低度近视 被引量:13
6
作者 杜玉芹 周春阳 +2 位作者 文龙 袁晓辉 谢艾芮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73-975,979,共4页
目的研究智能脉冲技术(smart pulse technology,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矫正中低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11月在我院使用1050 Hz切削频率和SPT... 目的研究智能脉冲技术(smart pulse technology,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矫正中低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11月在我院使用1050 Hz切削频率和SPT辅助的Trans-PRK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39例(75眼)的临床资料,应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测量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波前像差。随访6个月,手术前后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无一例下降超过一行,46.67%(35/75)的患眼无变化,37.33%(28/75)的患眼提高一行,16.00%(12/75)的患眼提高两行。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100.00%(75/75)的患眼达到20/20或更好,88.00%(66/75)的患眼达到20/16或更好,60.00%(45/75)的患眼达到20/13或更好,8.00%(6/75)的患眼达到20/10。术后6个月,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球差、高阶像差、彗差分别为(0.25±0.14)μm、(0.45±0.15)μm和(0.23±0.11)μm,均较术前(0.19±0.07)μm、(0.33±0.07)μm和(0.19±0.09)μm增加(均为P<0.05)。结论SPT辅助的Trans-PRK矫正中低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均有一定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角膜像差 智能脉冲技术
下载PDF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10
7
作者 杜晓豪 张佳 +4 位作者 苏蒙 曹文佳 曾双 王勤美 陈世豪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53-1058,共6页
目的评估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PT辅助的TransPRK的高度近视(等效... 目的评估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PT辅助的TransPRK的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 D)患者60例107眼;采用小数法记录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主觉验光仪检查患者屈光度;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眼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随访12个月,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77±1.02)d。手术前后UCVA和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0.812、267.313,均P<0.001),其中术后7 d、6个月和12个月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时安全性指数达1.10±0.12,有效性指数达1.05±0.17。术前预期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2±1.36)D,术后12个月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4±1.51)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3)。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度在±0.5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79%(85/107),在±1.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92%(98/107)。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眼压轻度升高者分别为3眼和7眼,给予降眼压滴眼液点眼后均恢复正常。术后haze 1级以上者1眼,发生率<1%,在用药后逐渐消失。结论SPT辅助的TransPRK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是矫正高度近视较为理想的表层手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治疗 准分子激光/治疗用途 治疗效果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智能脉冲技术 高度近视
下载PDF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TPRK术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宁宁 卢成戎 樊郑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9-1081,共3页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性研究。选取2017-08/2018-05在我院接受SPT辅助的TPRK手术的近视患者260例508眼,术后随访3mo,检测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和等效球镜度...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性研究。选取2017-08/2018-05在我院接受SPT辅助的TPRK手术的近视患者260例508眼,术后随访3mo,检测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和等效球镜度,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评估患者的疼痛度及满意度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5d内在配戴角膜绷带镜的状态下可以进行日常生活及一般工作,术后1、3moUCVA(-0.080±0.0798、-0.108±0.089)均达到甚至优于术前BCVA(-0.050±0.0561)。术后5d,所有患者的角膜上皮均完全修复,术后1、3mo随访,仅3例4眼患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到不影响视力的haze(0~1级)。本组患者208例术后当天感觉疼痛,均于1d后缓解,3d后完全消失。术后3mo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93.0%患者非常满意。结论:SPT辅助的TPRK术治疗近视临床效果较好,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上皮重塑时间短,能很好地缓解表层手术后疼痛,患者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屈光手术 飞秒激光智能脉冲技术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下载PDF
SMART与PRK临床效果的比较
9
作者 叶进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 pulse technology-assisted 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rive keratectomy,SMART)与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的临床疗效。方法回... 目的观察比较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 pulse technology-assisted 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rive keratectomy,SMART)与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近视合并散光患者74例74只眼,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1)试验组患者42例42只眼,采用SMART治疗;(2)对照组患者32例32只眼,采用PRK治疗,SMART和PRK均采用同一台准分子机治疗,频率1050 Hz。术后5 d、1、3和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主观疼痛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情况、高阶像差及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发生率。结果术后5 d,SMART组UCVA、等效球镜、主观疼痛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情况、高阶像差与PRK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和6个月,两组间UCVA、等效球镜、角膜上皮愈合情况、高阶像差、角膜上皮下haz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5 d等效球镜均偏负,1个月后等效球镜均偏正。结论SMART与PRK比较,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更快,早期视力恢复更佳,更接近于目标屈光度;术后疼痛更轻,引入的高阶像差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表层切削术 智能脉冲技术 裸眼视力 等效球镜
原文传递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个性化切削模式对高度近视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10
作者 冯雨 李鑫 贾新萍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8期819-822,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术后高阶像差变化,探讨3种个性化切削模式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2019年7月—2022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诊治高度近视患者52例(104眼),其中手术方案为消彗差模...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术后高阶像差变化,探讨3种个性化切削模式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2019年7月—2022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诊治高度近视患者52例(104眼),其中手术方案为消彗差模式26眼为消彗差组,minimize消球差模式26眼为消球差组,minimize无球差模式26眼为无球差组,常规模式26眼为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视力恢复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及手术前后差值,比较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角膜切削厚度与对照组的差值。结果术后3个月时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超过最佳矫正视力(19.23%、19.23%、11.54%)、达到最佳矫正视力(76.92%、73.08%、84.61%)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3.85%、65.38%)(P<0.05),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球差组角膜切削厚度差值[(1.81±0.64)μm]小于消彗差组[(3.16±1.82)μm]、消球差组[(4.67±2.19)μm](P<0.05),消彗差组小于消球差组(P<0.05)。4组术前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时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及手术前后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彗差、总高阶像差及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球差组球差[(0.357±0.068)μm]及手术前后差值[(0.104±0.072)μm]均低于消彗差组[(0.451±0.095)、(0.236±0.128)μm]、无球差组[(0.425±0.113)、(0.253±0.129)μm](P<0.05),消彗差组与无球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SPT-TransPRK采用3种个性化切削模式均可优化术后高阶像差,改善视觉质量,其中minimize无球差模式可节省角膜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角膜地形图 高阶像差 个性化 准分子激光
原文传递
SPT-TransPRK联合不同浓度MMC治疗中度近视术后角膜神经再生及疼痛指数的转归
11
作者 于涛瑞 闫春晓 +5 位作者 靳琳 张巧思 孙思宇 辛越 许军 张立军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920-927,共8页
目的:探讨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术中联合使用0.01%或0.02%丝裂霉素C(MMC)后,术后消融区角膜神经修复效果、早期视力恢复及眼表疼痛指数转归情况。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0月至... 目的:探讨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术中联合使用0.01%或0.02%丝裂霉素C(MMC)后,术后消融区角膜神经修复效果、早期视力恢复及眼表疼痛指数转归情况。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屈光中心自愿行双眼屈光手术治疗的屈光不正患者30例(60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6.00~-3.00 D,同体配对设计,随机一眼使用0.02%MMC,为MMC0.02组(30眼),另一眼使用0.01%MMC,为MMC0.01组(30眼),于术前及术后14 d、1个月、3个月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不同区域上皮下神经的修复情况,并通过Image J软件分析中央区角膜神经纤维密度(CNFD)、神经纤维长度(CNFL)的变化,于术后1、3、7、14 d复查视力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各组神经形态学参数、视力、疼痛评分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术后14 d、1个月和3个月MMC0.01组与MMC0.02组角膜中央区CNFD和CNF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 2组CNFD和CNFL较术前明显下降,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逐渐升高,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MMC0.01组和MMC0.02组术后疼痛程度均在轻中度范围内,随恢复时间降低,术后1 d 2组VAS分别为4.15±0.83和5.39±1.18,术后3 d分别为2.31±0.84和3.07±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而2组术后7 d和14 d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 d、3 d和7 d的U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MMC0.01组UCVA更好。术后3个月内每组有2例患者(7%)双眼均出现0.5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结论:术中联合0.01%或0.02%MMC对SPT-TransPRK术后早期(3个月内)具有相似的促神经修复作用,术后3个月时2组角膜消融区中央神经纤维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准;术中使用0.01%MMC在术后早期的眼部镇痛效果更好,视力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丝裂霉素C 角膜神经纤维 共聚焦显微镜
原文传递
SPT-TPRK联合0.02%MMC治疗中度近视术后角膜神经纤维再生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春晓 靳琳 +6 位作者 方石峰 韦玉山 王丽晶 崔林 赵丹 牟亚男 张立军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25-32,共8页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PRK)联合使用0.02%丝裂霉素C(MMC),术后角膜消融区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入组患者25例(50只眼),等效球镜度数(SE)-3.00 D~-6.00 D,随机一眼使用0.02%MMC,...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PRK)联合使用0.02%丝裂霉素C(MMC),术后角膜消融区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入组患者25例(50只眼),等效球镜度数(SE)-3.00 D~-6.00 D,随机一眼使用0.02%MMC,为SPT-TPRK+MMC组(25只眼),另一眼不使用0.02%MMC,为SPT-TPRK组(25只眼),利用HRT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术后14 d、1个月、3个月角膜上皮下激光消融区边缘、中央、周边的神经纤维密度(CNFD)、神经纤维长度(CNFL)较术前的变化。结果术前角膜中央区CNFD(52.40±12.61)根/mm^(2),CNFL(73.00±12.61)mm/mm^(2)。角膜消融区中央神经纤维变化如下:术后14 d SPT-TPRK+MMC组CNFD(13.41±4.99)根/mm^(2),CNFL(17.44±7.30)mm/mm^(2)。SPT-TPRK组CNFD(5.73±3.27)根/mm^(2),CNFL(5.03±3.52)mm/mm^(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术后1个月SPT-TPRK+MMC组CNFD(20.57±5.43)根/mm^(2),CNFL(27.57±8.97)mm/mm^(2)。SPT-TPRK组CNFD(8.46±5.07)根/mm^(2),CNFL(9.46±4.81)mm/mm^(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术后3个月SPT-TPRK+MMC组CNFD(23.47±7.28)根/mm^(2),CNFL(33.87±9.49)mm/mm^(2)。SPT-TPRK组CNFD(13.75±5.78)根/mm^(2),CNFL(17.00±5.90)mm/mm^(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通过HRT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SPT-TPRK联合0.02%MMC在术后早期(14 d、1个月、3个月)可以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术后3个月时角膜消融区中央神经纤维状态仍然未恢复至术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丝裂霉素C 上皮下雾状混浊 共聚焦显微镜 神经纤维
原文传递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TransPRK手术矫正中高度散光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博 卫晶仙 付明山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727-733,共7页
目的:评价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切削术(TransPRK)在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下矫正中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运城市眼科医院行TransPR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患者2... 目的:评价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切削术(TransPRK)在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下矫正中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运城市眼科医院行TransPR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患者29例(54眼),术眼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进行显然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压及Pentacam角膜地形图测量。术前球镜度-6.00^-1.25(-3.57±1.19)D,柱镜度1.50~4.00(2.06±0.55)D。评估该术式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散光矢量分析。手术前后的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散光矢量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时,98%眼的UCVA达到0(LogMAR)或更好,87%眼等效球镜度介于±0.50之间。预期矫正散光(IRC)是(2.03±0.51)D,手术矫正散光(SIRC)是(2.02±0.69)D,误差矢量(EV)是(0.49±0.35)D,角度误差(EA)是-1.37°±7.62°,屈光度数误差(EM)是(0.23±0.40)D,误差比(ER)是0.25±0.19,矫正比(CR)是0.99±0.21。IRC与SIRC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95,P<0.001)。EM和IRC之间存在相关性(r=0.55,P<0.001)。EV和ER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92,P<0.001)。EA结果提示散光呈逆时针方向变化,在5°和15°范围内眼的百分比是65%(35眼)和96%(52眼)。CR结果提示术后散光有轻微的欠矫。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SPT辅助的TransPR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有较高的安全性和预测性。术前和术中应重点关注矫正散光大小和轴向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光 矢量分析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切削术 智能脉冲技术
原文传递
SPT-TransPRK术中联合0.02%丝裂霉素C治疗后角膜基质细胞活化和光密度值的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闫春晓 靳琳 +5 位作者 方石峰 王丽晶 崔林 赵丹 牟亚男 张立军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726-735,共10页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中联合使用0.02%丝裂霉素C(MMC)治疗中度近视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活化状态及角膜光密度值(CD)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21年3—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中联合使用0.02%丝裂霉素C(MMC)治疗中度近视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活化状态及角膜光密度值(CD)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21年3—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近视患者25例,术前等效球镜度-6.00~-3.00 D,同体配对设计,随机一眼使用0.02%MMC,为MMC组(25眼),另一眼不使用0.02%MMC,为对照组(25眼),于术前及术后14 d、1个月、3个月行HRTⅢ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组角膜细胞活化状态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2组CD值,对CD值进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①0~2 mm范围角膜于术后14 d前部、中部CD度值升高,且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08);术后1个月时前部、中部CD度值升高,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②>2~6 mm范围角膜于术后14 d前部、中部CD值升高,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34);术后1个月时前部、中部CD度值降低,且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36)。③>6~10 mm范围内前、中部CD度值术后14 d、1个月时较术前有所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0~6 mm范围内CD值于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增高,其中0~2 mm、>2~6 mm范围CD度值变化程度为MMC组低于对照组(P<0.001、P=0.005)。⑤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对照在术后14 d、1个月及3个月的基底层细胞外基质的活化状态均比MMC组强,团状高反光物质及前部基质的细胞密度较对照组多,后基质的细胞密度无差异。结论:SPT-TransPRK术中联合MMC在术后3个月内降低6 mm范围前、中部和后部CD,但不会对角膜的光密度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丝裂霉素C 共聚焦显微镜 角膜光密度 角膜基质细胞活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