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icrobial communit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gastrointestinal regions of wild northern snakehead Channa argus Cantor, 1842 被引量:1
1
作者 MIAO Shuyan ZHAO Chenze +1 位作者 ZHU Jinyu PAN Mingzhu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50-456,共7页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gastrointestinal regions (stomach, foregut, midgut, and hindgut) of the northern snakehead Channa argus (Cantor, 1842) were compar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partial 16S ...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gastrointestinal regions (stomach, foregut, midgut, and hindgut) of the northern snakehead Channa argus (Cantor, 1842) were compar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partial 16S rDNA sequencing. A total of 194, 140, 212, and 122 OTUs were detected in the stomach, foregut, midgut, and hindgut,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Sobs, ACE, Shannon, and Simpson indices among samples (P〈0.05).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al community of C. argus consisted predominantly of Proteobacteria with either Halomonas, Shewanella, Plesiomonas, or Sphingomonas. Fusobacteria, Firm!cutes, and Bacteroidetes also existed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However, significant'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composition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among the four regions (P〈0.05). Cyanobacteria and Spiroche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idgut and hindgut (P〈0.05). Fusobacteria and Firmicutes were dominant in the hindgut and foregut, respectively (P〈0.05). Proteobacteria was the lowest in the hindgut (P〈0.05). At genus level, Cetobacterium and Plesiomon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indgut than in the other three samples (P〈0.05). Clostridium and Prevotella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midgut (P〈0.05). Halomonas, Shewanella, and Sphingomonas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foregut (P〈0.05). Paracoccus and Vibrio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stomach. Several genera were only detected in certain regions, as follows: stomach, Paracoccus and Hbrio; foregut, Halomonas, Shewanella, and Sphingomonas; midgut, Clostridium and Prevotella; and hindgut, Cetobacterium and Plesiomonas (P〈0.05). At the species level, Acinetobacter rhizosphaerae was only detected in the stomach. Prevotella copri and Clostridium perfring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foregut and midgut, respectively, whereas Prevotella copri and Faecalibacterium pra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hindgut. These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each gastrointestinal region of C. argus. Moreover,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not only related to rear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gastrointestin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nakehead (channa argus Cantor 1842) 16S rDNA microbial community gastrointestinal region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下载PDF
抗杂交鳢(Channa argus×C.maculate)弹状病毒卵黄抗体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2
作者 刘田 李硕 +4 位作者 汪铭书 赵立宁 黄锦炉 吴艺琳 贾爱卿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56-1765,共10页
为确定杂交鳢(Channa argus×C.maculate)弹状病毒卵黄抗体效价水平消减规律并验证抗体对病毒的中和能力,采用杂交鳢弹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蛋鸡,使用醋酸-醋酸钠-辛酸法制备卵黄抗体,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以监测卵黄抗体产生过程抗... 为确定杂交鳢(Channa argus×C.maculate)弹状病毒卵黄抗体效价水平消减规律并验证抗体对病毒的中和能力,采用杂交鳢弹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蛋鸡,使用醋酸-醋酸钠-辛酸法制备卵黄抗体,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以监测卵黄抗体产生过程抗体水平消减情况,以中和试验评估卵黄抗体中和杂交鳢弹状病毒效果。结果显示,ELISA检测方法最佳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0.5×105.8TCID_(50)/0.1 mL,37℃包被2 h,37℃封闭2 h。与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卵黄抗体、SPF蛋黄提取物、免疫前蛋黄提取物以及MBC空细胞均无交叉反应。以S/N(sample/negative)>2.1且敏感性最高为标准确定阳性、阴性样品。卵黄抗体于首免后28 d产生效价,四免后达到最高水平,效价为1︰25600,平台期可持续40~60 d,通过中和抗体检测结果证明平台期内抗体中和效价在免疫周期内最高,约为46.3。通过ELISA检测方法对卵黄抗体产生规律进行监测,通过中和检测方法评估卵黄抗体中和病毒效果。高滴度卵黄抗体具有被开发为新型抗杂交鳢弹状病毒生物制品的潜力,杂交鳢弹状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快速检测方法的构建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弹状病毒 卵黄抗体 间接ELISA 中和抗体
下载PDF
乌鳢(Channa argus)源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移斌 宋怿 +3 位作者 杨秋红 刘永涛 杨先乐 艾晓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对患病乌鳢(Channa argu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乌鳢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从江西南昌某养殖场发病的乌鳢肝、肾、脾和溃烂肌肉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JX15,对JX15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对JX15株... 对患病乌鳢(Channa argu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乌鳢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从江西南昌某养殖场发病的乌鳢肝、肾、脾和溃烂肌肉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JX15,对JX15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对JX15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理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与gyr B[DNA促旋酶(gyrase)B亚基]基因序列分析表明,JX15株被鉴定为摩氏摩根菌。病理学和致病性试验显示,病鱼肝、肾、脾及溃烂皮肤肌肉等组织器官具有典型病理变化,人工感染的乌鳢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发病乌鳢体内分离到与菌株JX15一致的菌株,可以断定菌株JX15是本次乌鳢发病的病原菌,其LD_(50)为3.4×10~5cfu·g^(-1)。JX15株对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及头孢噻肟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呋喃唑酮、氯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苯唑西林及青霉素等11种药物耐药。本研究证明了江西南昌某养殖场的乌鳢溃烂病是由摩氏摩根菌感染所引起的,可选用氟苯尼考、头孢噻肟、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6种药物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channa argus) 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下载PDF
乌鳢鱼皮中胶原蛋白的提取工艺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温庆仕 陈柏杨 +4 位作者 王松涛 童钰琴 温福丽 周精卫 陈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4,共6页
该研究利用醋酸和胃蛋白酶结合从乌鳢鱼皮中提取胶原蛋白。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醋酸浓度、料液比、酶用量、提取时间等条件对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醋酸的浓度为0.5 mol/L,胃蛋白酶的添加量为鱼皮质量的1%,提取... 该研究利用醋酸和胃蛋白酶结合从乌鳢鱼皮中提取胶原蛋白。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醋酸浓度、料液比、酶用量、提取时间等条件对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醋酸的浓度为0.5 mol/L,胃蛋白酶的添加量为鱼皮质量的1%,提取时间48 h,料液比1∶70,胶原蛋白提取率达到51.2%。通过氨基酸组成分析、圆二色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对胶原蛋白的结构进行测试,发现该法提取的胶原蛋白具有典型Ⅰ型胶原蛋白特征,其三螺旋结构保持完整,分子质量约为340 kDa。成品中蛋白质含量>95%,羟脯氨酸的含量>5%,灰分<1%(均为质量分数),可用于医用材料、化妆品、功能食品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鱼皮 醋酸 胶原蛋白 胃蛋白酶 提取
下载PDF
盐度对乌鳢(Channa argus)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3
5
作者 李小勤 刘贤敏 +1 位作者 冷向军 王锡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5-510,共6页
设置盐度为0(对照组)、5.0、7.5、10.0的4个水体,饲养平均体重为(402.4±44.6)g的乌鳢30天,测定乌鳢生长性能、肌肉成分、游离氨基酸和肌肉物理性能指标,研究盐度对乌鳢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乌鳢的增重率分别为37.7%... 设置盐度为0(对照组)、5.0、7.5、10.0的4个水体,饲养平均体重为(402.4±44.6)g的乌鳢30天,测定乌鳢生长性能、肌肉成分、游离氨基酸和肌肉物理性能指标,研究盐度对乌鳢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乌鳢的增重率分别为37.7%、33.9%、31.5%、6.3%,成活率分别为100%、100%、100%和63.6%,表现出随盐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盐度0、5.0、7.5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在盐度为10.0的水体中,乌鳢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增加(P<0.05);随盐度增加,肌肉水分和肌肉失水率增加,而脂肪含量减少;肌肉蛋白含量和胶原蛋白含量在盐度0、5.0、7.5各组间无差异,但在盐度10组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盐度7.5组的肌原纤维耐折力增加,肌纤维直径减小;随盐度升高,肌肉质构指标(硬度、弹性、黏性、咀嚼性、凝聚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在肌肉游离氨基酸方面,随盐度增加,肌肉游离呈味氨基酸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盐度10.0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8.2%、42.7%(P<0.05)。上述研究表明,适宜的盐度可改善乌鳢的肌肉品质,结合鱼体生长性能,适宜的盐度为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盐度 生长 肉质
下载PDF
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argus♂)仔稚鱼残食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凯 樊启学 +2 位作者 刘文奎 李波 方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9-283,共5页
采用试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残食行为、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稚鱼残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杂交鳢仔鱼全长达到1.30cm(7日龄)时出现残食。同规格杂交鳢仔稚鱼饱食状况下几乎没有残食现象,而全长2.21cm仔鱼在饥饿状况下表现出了... 采用试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残食行为、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稚鱼残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杂交鳢仔鱼全长达到1.30cm(7日龄)时出现残食。同规格杂交鳢仔稚鱼饱食状况下几乎没有残食现象,而全长2.21cm仔鱼在饥饿状况下表现出了较高的残食率;规格差异越大,残食率越高,全长比为0.57∶1.00、0.50∶1.00、0.39∶1.00的3个试验组的残食率分别为18.35%、46.65%、61.67%,差异显著;饵料缺乏时的残食率显著高于饵料充足时,全长2.21cm杂交鳢仔鱼饲养7d,不投饵和饱食情况下的残食率分别为46.67%和1.11%,差异显著;以日投喂率0%、5%、15%饲养杂交鳢仔稚鱼(全长比为0.50∶1.00)5d,残食率依次为83.33%、35.00%、3.33%,差异显著。可见,规格差异和摄食状况对杂交鳢仔稚鱼的残食都有显著影响。生产上,小个体和大个体全长比低于0.60∶1.00时,及时分池饲养是提高杂交鳢仔稚鱼成活率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 残食 规格差异 饵料密度
下载PDF
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在斑鳢全雄育种上的应用
7
作者 杨慧荣 张淑瓶 +5 位作者 曾芳 李水生 刘云 杨菁 黄晓声 叶树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为了快速筛选培育出全雄斑鳢,本研究结合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和三系配套育种技术,开发了全雄斑鳢的育种方法。将健康的七日龄斑鳢幼鱼随机分成3组进行雌化处理,在饲料中分别添加雌二醇(E2)100、300、600 mg/kg,饲养60 d。利用性别特异分子... 为了快速筛选培育出全雄斑鳢,本研究结合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和三系配套育种技术,开发了全雄斑鳢的育种方法。将健康的七日龄斑鳢幼鱼随机分成3组进行雌化处理,在饲料中分别添加雌二醇(E2)100、300、600 mg/kg,饲养60 d。利用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引物M12、P2鉴定筛选出决定型为XY型斑鳢,将XY型正常雄鱼与XY型伪雌鱼交配,获得的子代分为两组,一组为投喂正常饲料,另一组进行雌激素投喂,利用MX1和MX3引物筛选出YY超雄鱼,最后将YY超雄鱼和正常雌鱼作为亲本交配生产出全雄斑鳢子代。结果显示,600 mg/kg激素浓度组的性逆转率最高,达75%,从508尾经雌激素E2投喂的家系中筛选获得235尾具有XY基因型斑鳢。XY伪雌鱼与正常雄鱼交配获得的子代在2月龄时检测到22尾YY超雄鱼,7月龄时检测到14尾YY超雄鱼,筛选获得YY超雄鱼个体用于生产全雄子代。本研究方法显著提高了全雄化斑鳢育种效率,缩短了育种周期,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应用价值,为其他鱼类开展性别特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借鉴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鳢 生长二态性 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 全雄育种
下载PDF
鄱阳湖凶猛性鱼类鲶和乌鳢对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捕食选择性研究
8
作者 赵明光 陈建华 +2 位作者 冯广朋 王海华 张燕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9-807,共9页
自长江禁渔以来,鄱阳湖凶猛性鱼类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为明确凶猛性鱼类的捕食活动是否会对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造成影响,研究以鲶(Silurus asotus)、乌鳢(Channa argus)为捕食者,选择8种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即3种规格[小:(39.20±1.... 自长江禁渔以来,鄱阳湖凶猛性鱼类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为明确凶猛性鱼类的捕食活动是否会对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造成影响,研究以鲶(Silurus asotus)、乌鳢(Channa argus)为捕食者,选择8种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即3种规格[小:(39.20±1.30)mm;中:(49.82±2.13)mm;大:(58.99±1.16)mm]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体、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为猎物,分别开展鲶和乌鳢对饵料生物种类和克氏原螯虾幼体规格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1)鲶、乌鳢均喜好在夜间捕食,并且鲶、乌鳢的捕食高峰期均集中在为20:00—8:00;(2)多种饵料生物同时存在时,鲶、乌鳢均未捕食克氏原螯虾幼体,并且对鲤、食蚊鱼和日本沼虾表现出较明显的捕食偏好性。(3)同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组合中,鲶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同时乌鳢捕食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数量也显著高于大规格的数量(P<0.05)。(4)多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等量混养组合中,鲶、乌鳢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并且这种偏好性随克氏原螯虾幼体间规格差距增大而升高。综上,在多种饵料生物共存时,克氏原螯虾不是凶猛性鱼类的最佳猎物;但当其他饵料生物种类及数量较少时,较小的克氏原螯虾幼体依旧面临较高的捕食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乌鳢 饵料生物 克氏原螯虾幼体 捕食选择性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有效磷含量对乌鳢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体组成的影响
9
作者 张嘉文 张玲 +2 位作者 李民 陈秀梅 王桂芹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83,共8页
试验为探究不同水平NaH_(2)PO_(4)对乌鳢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确定乌鳢幼鱼的最佳有效磷需要量。将540尾乌鳢随机分为6组,并饲喂不同水平的有效磷(0.41%、0.64%、0.86%、1.09%、1.31%和1.57%,0.41%组为对照组)饲料;饲喂... 试验为探究不同水平NaH_(2)PO_(4)对乌鳢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确定乌鳢幼鱼的最佳有效磷需要量。将540尾乌鳢随机分为6组,并饲喂不同水平的有效磷(0.41%、0.64%、0.86%、1.09%、1.31%和1.57%,0.41%组为对照组)饲料;饲喂8周后,测定其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用回归线性模型分别拟合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全鱼磷含量,确定其有效磷最佳需要量。结果显示,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在有效磷0.86%和1.09%水平时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效率在1.09%水平时显著高于其他水平组(P<0.05);有效磷含量低于1.09%时,脏体比随有效磷水平上升而呈现总体下降(P<0.05)。全鱼磷含量在饲料有效磷含量为1.09%时显著增加而后开始下降。椎骨和鳞片中灰分与含磷量随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对照组全鱼粗脂肪含量高于NaH_(2)PO_(4)添加组(P<0.05)。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随饲料有效磷含量升高而下降(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饲料中有效磷的升高而升高(P<0.05)。基于乌鳢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全鱼磷含量进行抛物线回归分析得出,最佳有效磷含量分别为0.98%、1.06%和1.19%。为减少养殖水环境富营养化风险,乌鳢饲料推荐有效磷含量为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磷 乌鳢 生长 体组成 血清
下载PDF
乌鳢不同部位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10
作者 路美明 相欢 +3 位作者 陈胜军 胡晓 薛勇 黄卉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年第7期61-68,共8页
目的:比较乌鳢不同部位肌肉营养成分,为乌鳢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分别测定乌鳢前部背肉、中部背肉、尾肉、腹肉四部分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在四部分肌肉中,水分、灰分、... 目的:比较乌鳢不同部位肌肉营养成分,为乌鳢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分别测定乌鳢前部背肉、中部背肉、尾肉、腹肉四部分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在四部分肌肉中,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最高的部位分别是中部背肉、腹肉、尾肉,腹肉的脂肪含量最高,四个部位常规的营养成分测定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每部分肌肉中均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半胱氨酸含量最低,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在32.23%~35.41%和41.10%~44.17%之间;腹肉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最高。结论:对乌鳢肌肉分部位进行检测,可为淡水鱼营养成分分析提供一个新思路,为人群食用乌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不同部位肌肉 肌肉营养成分 评价
下载PDF
预制乌鳢鱼片的微波熟化工艺
11
作者 胡澳 郭兵兵 +5 位作者 章蔚 汪兰 陈胜 石柳 熊光权 李玮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190,共9页
该实验以预制乌鳢背部肌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160、320、480、640和800 W的微波功率加热处理下温度分布、熟化度、感官评分、质构及水分子分布的变化,优化预制鱼片的微波熟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为160、320、480、640和800 W... 该实验以预制乌鳢背部肌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160、320、480、640和800 W的微波功率加热处理下温度分布、熟化度、感官评分、质构及水分子分布的变化,优化预制鱼片的微波熟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为160、320、480、640和800 W下鱼肉在70~80℃之间鱼肉已完全熟化,通过熟化度、感官评价确定不同微波功率由低到高相应的最佳熟化时间分别在8、6、4、3和2 min,其对应最小剪切力为67.85、51.9、63.70、71.39、66.44 g。随着样品表面温度不断升高,肌肉蛋白变性,肌肉对水的束缚能力下降,自由水比例不断升高,鱼肉的剪切力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合熟化度、感官评分、质构分析和水分子分布的结果,640 W处理3 min,鱼肉完全熟化,剪切力最高,其鱼肉嫩度最受欢迎,感官评分最佳,为预制乌鳢鱼片最适微波熟化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微波熟化 感官 肌肉品质 水分子分布
下载PDF
口服卵黄抗体对杂交鳢弹状病毒(HSHRV)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12
作者 刘田 李硕 +4 位作者 汪铭书 赵立宁 黄锦炉 吴艺琳 贾爱卿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6,共7页
为了研究抗杂交鳢弹状病毒(hybrid snakehead rhabdovirus,HSHRV)卵黄抗体的制备方法并评价其免疫保护效果,将杂交鳢弹状病毒经白油乳化制备疫苗,免疫蛋鸡收集高免蛋,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制备成卵黄抗体粉,以细胞中和试验评估卵黄抗体中和... 为了研究抗杂交鳢弹状病毒(hybrid snakehead rhabdovirus,HSHRV)卵黄抗体的制备方法并评价其免疫保护效果,将杂交鳢弹状病毒经白油乳化制备疫苗,免疫蛋鸡收集高免蛋,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制备成卵黄抗体粉,以细胞中和试验评估卵黄抗体中和病毒的效果。按照每kg鱼投喂卵黄抗体0.25 g、0.40 g、0.60 g的比例制备低、中、高3种添加剂量的饲料,持续投喂杂交鳢10 d,在口服免疫第4天时以104 TCID50/0.1mL的杂交鳢弹状病毒江门I株(HSHRV-JMI)病毒经腹腔注射对杂交鳢进行攻毒,并记录6 d内各组死亡情况。结果显示,四次免疫后卵黄抗体中和效价达到高峰,为1∶46.8,抗体维持时间为60d。高中低剂量组的存活率分别为64.4%、70.6%、78.5%;相对保护率分别为61.1%、67.9%、76.5%,三者均显著高于非特异性卵黄抗体对照组(P<0.001)。表明杂交鳢弹状病毒能有效刺激卵黄抗体产生,高效价卵黄抗体经口服免疫后可以有效抑制杂交鳢弹状病毒的侵染,显著提高杂交鳢存活率和相对保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弹状病毒(HSHRV) 卵黄抗体 口服免疫 中和效价 免疫保护效果
下载PDF
发酵过程中乌鳢鱼糜的品质特征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松林 钱心睿 +1 位作者 张艺彤 马海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0,共8页
与自然发酵组作对比,以pH值、总酸、挥发性盐基氮、脂肪酸、色差、质构特性、氨基酸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分析接种戊糖片球菌对乌鳢鱼糜发酵过程中品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H值下降的趋势相反,总酸含量逐渐升高,且接种发酵组在发酵... 与自然发酵组作对比,以pH值、总酸、挥发性盐基氮、脂肪酸、色差、质构特性、氨基酸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分析接种戊糖片球菌对乌鳢鱼糜发酵过程中品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H值下降的趋势相反,总酸含量逐渐升高,且接种发酵组在发酵48h后比自然发酵组增加了52.29%。与自然发酵组相比,接种发酵组总挥发性盐基氮值的增加受到显著抑制。饱和脂肪酸含量在自然发酵组中增加,而在接种发酵组中降低。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减少的趋势不同,接种发酵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发酵完成后高于自然发酵组。接种发酵组具有更高的L*值,且硬度和附着性的绝对值高于自然发酵组。接种发酵提高了鱼糜总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指数从73.9提高到74.8。发酵48h后,接种发酵组的气味、色泽和总体接受度评分高于自然发酵组,且与品质特征显著相关。综上,采用戊糖片球菌发酵可以更好地提升乌鳢鱼糜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鱼糜 戊糖片球菌 发酵 品质
下载PDF
胶原蛋白-茶多酚-肉桂精油涂膜对调理黑鱼鱼片品质的影响
14
作者 张容 白利荣 +3 位作者 霍栓 李璐 袁志宁 郑捷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5-33,80,共10页
以黑鱼为原料制备调理黑鱼鱼片,研究蒸馏水(CK组)、5%胶原蛋白(C1组)、5%胶原蛋白+0.4%茶多酚(C2组)、5%胶原蛋白+1.5%肉桂精油(C3组)和5%胶原蛋白+0.4%茶多酚+1.5%肉桂精油(C4组)涂膜处理对其在冷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 以黑鱼为原料制备调理黑鱼鱼片,研究蒸馏水(CK组)、5%胶原蛋白(C1组)、5%胶原蛋白+0.4%茶多酚(C2组)、5%胶原蛋白+1.5%肉桂精油(C3组)和5%胶原蛋白+0.4%茶多酚+1.5%肉桂精油(C4组)涂膜处理对其在冷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密封冷藏条件下,涂膜处理可以有效延缓调理黑鱼鱼片冷藏过程中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和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增加,维持调理黑鱼鱼片的L^(*)值、硬度和弹性等,抑制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总巯基含量和Ca^(2+)-ATPase活性的降低。CK组鱼片的菌落总数在冷藏9 d时达到了1.70×10^(6) CFU/g,而C4组鱼片的菌落总数在冷藏15 d时为1.91×10^(6) CFU/g,说明5%胶原蛋白+0.4%茶多酚+1.5%肉桂精油涂膜处理可以延长调理黑鱼鱼片保质期6~7 d。这为调理黑鱼鱼片以及其他水产品的保藏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茶多酚 肉桂精油 调理黑鱼
下载PDF
乌鳢(Channa argus)胃蛋白酶原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翠红 黄圆圆 +2 位作者 蔡秋凤 郑志松 曹敏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3-738,共6页
采用RT-PCR和3′RACE技术,首次从乌鳢胃组织中克隆了一种胃蛋白酶原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086bp编码361个氨基酸,递交GeneBank数据库,获得登录号为GQ303143。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该乌鳢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与鳜... 采用RT-PCR和3′RACE技术,首次从乌鳢胃组织中克隆了一种胃蛋白酶原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086bp编码361个氨基酸,递交GeneBank数据库,获得登录号为GQ303143。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该乌鳢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与鳜鱼类的胃蛋白酶原A2亲缘关系最近,从而推测本研究克隆的乌鳢胃蛋白酶原属于胃蛋白酶原A2类。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和工具预测了该乌鳢胃蛋白酶原的理化参数及其高级结构,结果表明,该乌鳢胃蛋白酶原的相对分子量为38.8kDa,理论等电点为4.56。采用同源建模法建立了乌鳢胃蛋白酶原的三维结构模型,预测了其活性位点及6个必需半胱氨酸残基的位置。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乌鳢胃蛋白酶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胃蛋白酶原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黑水虻对乌鳢(Channa argus)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营养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恒甲 黄辉 +4 位作者 戴瑜来 郭炜 王宇希 谢楠 刘新轶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57,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干虫、虫粉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选取初体重为(6.87±0.62)g的乌鳢幼鱼13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用黑水虻幼虫干虫(BSF,粗蛋白33.30%、粗脂肪3...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干虫、虫粉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选取初体重为(6.87±0.62)g的乌鳢幼鱼13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用黑水虻幼虫干虫(BSF,粗蛋白33.30%、粗脂肪39.20%)、黑水虻幼虫虫粉(DBSF,粗蛋白53.00%、粗脂肪11.80%)替代基础饲料(鱼粉含量40%)50%的鱼粉。试验包括鱼粉组(D0组)、干虫组(D1组)和虫粉组(D2组)三种硬颗粒缓沉性饲料,开展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黑水虻干虫和虫粉替代50%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饵料系数和成活率等无显著性影响(P>0.05)。与鱼粉组(D0组)相比,黑水虻干虫对乌鳢的摄食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P<0.05),脏体比显著提高(P<0.05)。黑水虻干虫和虫粉替代试验饲料50%鱼粉对鱼体和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干虫组(D1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粗脂肪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替代50%鱼粉后干虫组(D1组)和虫粉组(D2组)肌肉部分必需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需氨基酸及呈味氨基酸含量都有所降低。替代50%鱼粉后,肌肉脂肪酸中月桂酸(C12:0)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提升(P<0.05),EPA、DH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D2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D1组。研究结果揭示,黑水虻干虫、虫粉替代乌鳢饲料50%鱼粉对其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性影响,但对其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说明黑水虻虫粉替代鱼粉补充鱼油后乌鳢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生长性能 饲料利用 营养组成 乌鳢
下载PDF
MiR-130c-5p靶向乌鳢水泡病毒g基因抑制病毒增殖
17
作者 季艳 周旋 +3 位作者 于永耀 刘晓丹 张驰 林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3,共11页
为了研究miR-130c-5p在乌鳢水泡病毒(snakehead vesiculovirus,SHVV)感染中潜在靶基因g的靶向关系以及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本研究以斑点叉尾鮰卵巢(channel catfish ovary,CCO)为实验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为了研究miR-130c-5p在乌鳢水泡病毒(snakehead vesiculovirus,SHVV)感染中潜在靶基因g的靶向关系以及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本研究以斑点叉尾鮰卵巢(channel catfish ovary,CCO)为实验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测定SHVV不同感染时间和感染剂量条件下,病毒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以及miR-130c-5p变化情况。此外,将SHVV的g基因上miR-130c-5p对应的靶序列克隆到质粒pmirGLO,构建质粒pmirGLO-G用于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行靶基因验证。结果显示,随着SHVV感染时间及剂量的不断增加,miR-130c-5p和g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上调。进一步实验证明,miR-130c-5p类似物和pmirGLO-G质粒共转染可显著抑制荧光素酶活性强度,而转染miR-130c-5p抑制剂则明显上调了pmirGLO-G报告载体的荧光信号。此外,miR-130c-5p的过表达显著降低了病毒g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而抑制miR-130c-5p的表达则上调了g基因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miR-130c-5p通过靶向SHVV的g基因,引起G蛋白的降解,从而抑制SHVV的增殖。本研究结果为理解microRNA调控SHV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抗SHVV疫苗等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30c-5p 乌鳢水泡病毒(SHVV) 靶向 G蛋白 弹状病毒
下载PDF
乌鳢种质及其养、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娴 陈红菊 +2 位作者 安丽 朱树人 朱永安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75-182,共8页
乌鳢是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因适应性强广泛分布在除青藏和西北以外的全国各主要流域,但水环境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使其野生资源受到严重影响。从种质资源分布保存、种质特性、繁殖、养殖等方面系统梳理了乌鳢的研究及开发... 乌鳢是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因适应性强广泛分布在除青藏和西北以外的全国各主要流域,但水环境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使其野生资源受到严重影响。从种质资源分布保存、种质特性、繁殖、养殖等方面系统梳理了乌鳢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情况,并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绿色养殖等方面提出了展望,以期为乌鳢种质的研究、保护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种质 养殖 繁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浓度NaCl及TGase腌制液对乌鳢鱼片的影响
19
作者 齐鑫娟 尹明雨 +1 位作者 张龙 王锡昌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1期155-158,共4页
探究不同浓度Na Cl及TGase腌制处理对新鲜乌鳢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鱼片出品率升高,在浓度为4.0%时达到平衡状态,出品率不再显著增加;当TGase浓度为2.0%时,鱼片出品率最高,而随着浓度的增大,鱼片出品率不断下... 探究不同浓度Na Cl及TGase腌制处理对新鲜乌鳢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鱼片出品率升高,在浓度为4.0%时达到平衡状态,出品率不再显著增加;当TGase浓度为2.0%时,鱼片出品率最高,而随着浓度的增大,鱼片出品率不断下降。NaCl浓度的增加可以减少鱼片水分损失,与对照相比离心损失率分别下降21.74%、33.08%、47.31%,蒸煮损失率分别下降41.74%、61.62%、69.62%;TGase不会显著影响鱼片的离心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2.0%TGase使鱼片横、纵截面的结构更加紧密,但过度添加会使其表面粗糙程度增大,结构松散性强,孔隙变大。说明NaCl的添加会嫩化鱼片,而TGase则会增加鱼片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鱼片 食用品质 持水性 质构特性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或牛磺酸对杂交鳢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
作者 李培佳 闫辰 +5 位作者 侯冬强 李敏 彭凯 黄文 曹俊明 赵红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9-591,共13页
实验旨在探讨饲料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NCG)或牛磺酸(Taurine)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幼鱼肠道生长、消化、抗氧化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均重为(22.02±0.02)g的杂交鳢450尾,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 实验旨在探讨饲料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NCG)或牛磺酸(Taurine)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幼鱼肠道生长、消化、抗氧化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均重为(22.02±0.02)g的杂交鳢450尾,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投喂基础饲料以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3%N-氨甲酰谷氨酸、1%牛磺酸的3种实验饲料,记作对照组,0.03%NCG组和1%Taurine组,饲喂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03%NCG或1%Taurine可显著提高杂交鳢蛋白质沉积率(P<0.05),提高肠道淀粉酶和肌酸激酶活性(P<0.05),促进前肠肌层厚度、中肠绒毛宽度、中肠肌层厚度和后肠肌层厚度生长(P<0.05),增强肠道厚壁菌群和支原体属丰度(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和肠道丙二醛含量(P<0.05),显著降低肠道梭杆菌群和梭菌属丰度(P<0.05)。此外,饲料中添加0.03%NCG可显著提高杂交鳢肠道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缓解肠道病理状态(P<0.05),显著提高杂交鳢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钠钾ATP酶活性(P<0.05),促进前肠绒毛长度、前肠绒毛宽度和后肠肌层厚度生长(P<0.05),并显著提高肠道OUT占比、Chao和Ace指数(P<0.05),增强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NCG在增强肠道抗氧化活性,缓解肠道氧化损伤方面优于添加牛磺酸,但饲料添加牛磺酸可以增强肠道消化酶活性,增强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维持肠道稳态并促进肠道生长,其作用效果优于补充NC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氨甲酰谷氨酸 牛磺酸 生长性能 肠道 杂交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