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on of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freezing injury risk of winter wheat on the Loess Plateau under climate change
1
作者 Qing Liang Xujing Yang +9 位作者 Yuheng Huang Zhenwei Yang Meichen Feng Mingxing Qing Chao Wang Wude Yang Zhigang Wang Meijun Zhang Lujie Xiao Xiaoyan S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9期2941-2954,共14页
Determining the suitable areas for winter wheat under climate change and assessing the risk of freezing injury are crucia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winter wheat.We used an optimized Maximum Entropy(MaxEnt)Model to predi... Determining the suitable areas for winter wheat under climate change and assessing the risk of freezing injury are crucia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winter wheat.We used an optimized Maximum Entropy(MaxEnt)Model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winter wheat in the current period(1970-2020)and the future period(2021-2100)under four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 scenarios(SSPs).We applied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ethods to downscale future climate data,established a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freezing injury index(FII)by considering the growth period of winter wheat,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rupt changes in winter wheat freezing injury by using the Mann-Kendall(M-K)te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AUC value of the MaxEnt Model reached 0.976.Th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the coldest month,precipitation in the wettest season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inter wheat.The total suitable area of winter wheat was approximately 4.40×10^(7)ha in the current period.In the 2070s,the moderately suitable areas had the greatest increase by 9.02×10^(5)ha under SSP245 and the least increase by 6.53×10^(5)ha under SSP370.The centroid coordinates of the total suitable areas tended to move northward.The potential risks of freezing injury in the high-latitude and-altitude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northern areas of Xinzhou in Shanxi Province,China suffered the most serious freezing injury,and the southern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suffered the least.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had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suitable area distribution and freezing injury risk of winter wheat.In the future,great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northward boundaries of both the winter wheat planting areas and the areas of freezing injury risk to provide the early warning of freezing injury and implement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inter wheat freezing injury risk DOWNSCALING MAXENT
下载PDF
Monitoring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Using Multi-Temporal MODIS Data 被引量:29
2
作者 FENG Mei-chen YANG Wu-de +1 位作者 CAO Liang-liang DING Guang-w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9年第9期1053-1062,共10页
Freeze injury is an usual disaster for winter wheat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and monitoring freeze injury is of important economic significanc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monitor and analyze the winter wheat fre... Freeze injury is an usual disaster for winter wheat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and monitoring freeze injury is of important economic significanc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monitor and analyze the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to monitor the occurrenc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inter wheat freeze in time, as well as the severity of the damage. The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was monitored using multi-temporal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data, combined with ground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field survey data, the change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before and after freeze injury was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winter wheat growth recovery rate on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DVI of winter wheat decreased dramatically after the suffering from freeze injury, which was the prominent feature for the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monitoring. The degrees of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were different in the three regions, of which, Yuncheng was the worst severity and the largest freeze injury area, the severity of freeze injury correlates with the breeding stage of the winter wheat.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ts growth recovery rate (r=0.659^** which can be utilized to monitor the severity of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yield. It can effectively monitor the occurrence and severity of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us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rofil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wheat freeze injury in Shanxi Province. recovery rate,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monitoring the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wheat TM MODIS freeze injury growth recovery rate MONITORING
下载PDF
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of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by Integrating Grey System Model with RS and GIS 被引量:3
3
作者 WANG Hui-fang GUO wei +4 位作者 WANG Ji-hua HUANG Wen-jiang GU Xiao-he DONG Ying-ying XUXin-g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7期1162-1172,共11页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is one of the main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ffecting wheat productio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everity of freeze injury on winter wheat systematically, we proposed a grey-system mod...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is one of the main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ffecting wheat productio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everity of freeze injury on winter wheat systematically, we proposed a grey-system model (GSM) to monitor the degre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The model combines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It gave examples of wheat freeze injury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in Gaocheng and Jinzhou of Hebei Province, China. We carried out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study on the severity of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First, a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GRA) was conduc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weights of the stressful factors were determined. Then a wheat freezing injury stress multiple factor spatial matrix was constructed using spatial interpolation technology. Finally, a winter wheat freeze damage evalu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grey clustering algorithm (GCA), and classifying the study area into three sub-areas, affected by severe, medium or light disasters. The evaluation model were verified by the Kappa model, the overall accuracy reached 78.82% and the Kappa coefficient was 0.6754. Therefore, through integration of GSM with RS images as well as GIS analysi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study of winter wheat freeze disasters can be conducted objectively and accurately, mak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more scient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wheat freeze injury RS GIS GRA GCA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变化分析 被引量:51
4
作者 代立芹 李春强 +1 位作者 姚树然 张文宗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3期467-471,共5页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23个农气观测站1981-2007年冬小麦冻害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冬麦区冬季平均气温、小麦越冬期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最低气...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23个农气观测站1981-2007年冬小麦冻害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冬麦区冬季平均气温、小麦越冬期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最低气温出现时过程降温幅度无明显减小趋势;冬小麦越冬期负积温明显减少。冬小麦冻害发生率自1986年起逐渐下降,1995-2000年没有冻害出现,2000年后中南部地区冻害发生率又呈现上升趋势,且多以入冬剧烈降温型冻害和融冻型冻害为主。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冷暖交替突变、弱冬性品种小麦的引入、抗寒锻炼时间缩短和强度减弱及栽培管理不当是导致冬小麦冻害发生率回升的重要原因。因此,虽然气候变暖,但冬小麦冻害防御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冬小麦 冻害 河北 冬麦区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的冬小麦冻害评估 被引量:16
5
作者 董燕生 陈洪萍 +2 位作者 王慧芳 顾晓鹤 王纪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72-179,I0003,共9页
评估冬小麦冻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对于灾后及时采取田间管理补救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多时相环境减灾卫星1号遥感数据(HJ-1),以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冻害为例,通过分析植被指数对冻害的敏感性,选择了增强型植被指数(... 评估冬小麦冻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对于灾后及时采取田间管理补救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多时相环境减灾卫星1号遥感数据(HJ-1),以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冻害为例,通过分析植被指数对冻害的敏感性,选择了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作为评估冬小麦冻害的最优植被指数。开发了一种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冬小麦冻害评估方法,以冻害指数作为冬小麦冻害程度的评估指标,利用地面实测样本数据对评估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受灾前后冬小麦EVI的变化与冻害程度呈显著线性相关,该方法能够有效评估冬小麦冻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遥感 植被 冻害 冬小麦 冻害指数 环境-减灾卫星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郑冬晓 杨晓光 +2 位作者 赵锦 慕臣英 龚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338-4346,共9页
冻害是影响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害发生规律和演变特征,对防御冻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淮冬麦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60—2010年47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在分析越冬期负积温和越冬期长度变化... 冻害是影响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害发生规律和演变特征,对防御冻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淮冬麦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60—2010年47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在分析越冬期负积温和越冬期长度变化特征基础上,以越冬期负积温为指标分析了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发生频率及站次比演变特征,并利用冻害实际灾情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黄淮冬麦区越冬期负积温绝对值在过去50a平均为17.3—240.8℃·d,空间上呈南少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且近50a呈减少趋势,全区负积温绝对值每10年减少1.8—38.3℃·d,这种变化趋势表现为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时段内全区越冬期长度呈波动性缩短趋势,尤其是研究区域北部地区,南部地区越冬期长度年际间变化不显著,且个别站点有些年份没有稳定越冬期,多集中在1985年以后;(3)黄淮冬麦区较轻冻害发生频率较高,为40%以上,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站次比年代际呈增加趋势;中度冻害和较重冻害发生频率较低,多数站点在10%以下,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站次比呈减少趋势;全区无严重冻害和极严重冻害风险。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风险较小,各站点冻害程度随年代变化逐渐减轻,较轻冻害的站点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黄淮冬麦区 冬小麦 冬季长寒型冻害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小麦冻害类型、诊断特征及其预防对策与补救措施 被引量:50
7
作者 王永华 李金才 +1 位作者 魏凤珍 屈会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4期345-348,共4页
主要介绍了中国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冻害的类型与诊断特征,提出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灌水防霜冻;科学追施速效氮肥,增施磷钾肥,做... 主要介绍了中国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冻害的类型与诊断特征,提出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灌水防霜冻;科学追施速效氮肥,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等小麦冻害的防御对策。在此基础上力求根据不同受冻苗情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冻害 诊断特征 预防对策 补救措施
下载PDF
冬小麦冻害胁迫高光谱分析与冻害严重度反演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慧芳 王纪华 +2 位作者 董莹莹 顾晓鹤 霍治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57-1361,共5页
对冬小麦冻害严重度的精确反演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损失的关键,同时及时预测产量损失对政府职能部门也具有积极意义。针对冬小麦冻害群体严重度评估方法在经典统计反演模型存在估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以冬小麦为试验对象,首先对冬... 对冬小麦冻害严重度的精确反演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损失的关键,同时及时预测产量损失对政府职能部门也具有积极意义。针对冬小麦冻害群体严重度评估方法在经典统计反演模型存在估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以冬小麦为试验对象,首先对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进行重采样平滑处理,再用主成分分析(PCA)技术对高光谱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实现综合原始光谱主成分信息作为自变量参与冬小麦冻害严重度反演过程,最后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准确度Accuracy三种模型精度验证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冬小麦冻害严重度模型精度分别达0.697 5,0.184 2和0.697 5;同时对反演模型进行验证,其精度也分别达到0.630 9,0.350 3和1.339 6。因此,该方法能有效地对冬小麦冻害严重度进行快速、精确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冻害 高光谱 主成分分析(PCA )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越冬期冻害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魏凤珍 李金才 +1 位作者 屈会娟 沈学善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6-699,共4页
以中筋高产小麦品种新麦1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从土壤-小麦植株系统出发研究了3个梯度氮肥用量(180 kg/hm2、240 kg/hm2和300 kg/hm2)和3种基追比例(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基肥:拔节肥为5∶5和基肥∶拔节肥为7∶3... 以中筋高产小麦品种新麦1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从土壤-小麦植株系统出发研究了3个梯度氮肥用量(180 kg/hm2、240 kg/hm2和300 kg/hm2)和3种基追比例(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基肥:拔节肥为5∶5和基肥∶拔节肥为7∶3)对冬小麦越冬期麦苗冻害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模式显著影响小麦抗冻能力和茎秆抗倒伏能力。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的节间长度和基部第二节间的含氮量均随施氮水平和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的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以及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则表现相反。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与其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充实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模式 冻害 茎秆抗倒伏性能
下载PDF
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23
10
作者 顾万龙 姬兴杰 朱业玉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4,共6页
基于河南省冬小麦遥感种植面积数据、DEM数据和111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基于GIS的逐日最低气温空间插值技术,根据冬小麦晚霜冻灾度指标及其等级划分标准,计算各空间单元轻霜冻、中霜冻和重霜冻日数,综合考虑霜冻害... 基于河南省冬小麦遥感种植面积数据、DEM数据和111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基于GIS的逐日最低气温空间插值技术,根据冬小麦晚霜冻灾度指标及其等级划分标准,计算各空间单元轻霜冻、中霜冻和重霜冻日数,综合考虑霜冻害日数和冬小麦实际种植面积比例因素,构建冬小麦晚霜冻害风险评价指数,分析河南省冬小麦不同等级晚霜冻害日数及其风险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轻霜冻日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北部、东部和西部丘陵山区,中霜冻和重霜冻高值区以分布在西部丘陵山区为主,霜冻日数最大值分别为67 d、48 d和120 d;轻霜冻风险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除郑州地区以外的驻马店和南阳盆地以北地区,中霜冻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丘陵山区,重霜冻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部丘陵地区,风险指数最大值分别为28%、18%和17%。总体上看,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害日数和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轻霜冻日数及其风险的覆盖面积最大,其次为中霜冻,重霜冻最小;河南省的东部、北部和西部丘陵山区为晚霜冻害的主要防御区域,各级霜冻之间以防御轻霜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霜冻害 灾度函数 风险区划 河南省
下载PDF
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与冻害风险 被引量:7
11
作者 俄有浩 霍治国 马玉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9-159,共11页
气候变暖引起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导致许多传统上种植春小麦的区域改为种植冬小麦。利用研究区1980-2012年28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全国格点数据,分析了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和种植冬小麦可能的冻害风险。... 气候变暖引起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导致许多传统上种植春小麦的区域改为种植冬小麦。利用研究区1980-2012年28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全国格点数据,分析了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和种植冬小麦可能的冻害风险。结果表明,33a来,观测站点年平均气温和地面温度分别升高了1.3℃和1.98℃,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分别升高了1.58℃和2.83℃;冬小麦生育期>0℃的有效积温增加了340℃·d;日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0℃的日数和负积温分别减少了4.6,5.6 d/10a和57,233.8℃·d/10a;日最低地面温度<-18℃的日数和负积温分别减少了6.7 d/10a和143.5℃d/10a;1月平均最低地面温度显著升高了2.54℃。这些变化使冬小麦种植区域向西北扩展。气候资源的显著变化为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提供了气候依据。然而,影响冬小麦安全越冬的1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气温和1月平均地面温度并没有显著升高,最低地面温度<-18℃的冻害日数和积温从1997年前后的平均13d和1200℃·d又增加到2012年的20d和3500℃·d左右。适合种植冬小麦的区域范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害风险 冬小麦 气候变暖 种植结构 春小麦种植区
下载PDF
人工增雪对冬麦冻害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子毅 贾昭茂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27-30,共4页
自1978年以来,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对冬季层状云飞机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冷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雪作业。对18个非播云年和17个播云年的冬麦冻害做了对比,在播云期内冬小麦年平均冻害面积减少80%以上。对3个主要因素(麦种... 自1978年以来,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对冬季层状云飞机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冷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雪作业。对18个非播云年和17个播云年的冬麦冻害做了对比,在播云期内冬小麦年平均冻害面积减少80%以上。对3个主要因素(麦种改良、冬季气温升高和人工增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播云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雪 冬小麦 冻害
下载PDF
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爱平 亢秀丽 +3 位作者 靖华 王裕智 刘建华 崔欢虎 《农学学报》 2011年第3期13-17,共5页
为了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笔者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春季低温冻害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 为了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笔者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春季低温冻害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春季低温冻害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因子 冬小麦 产量 冻害 春季低温
下载PDF
不同稻秸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冻害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薛亚光 魏亚凤 +2 位作者 李波 潘宝国 刘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32期58-63,共6页
为了综合评价稻秸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冻害的影响,以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覆盖还田、宽行覆草、浅旋还田、翻耕还田4种还田方式,研究各处理下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变化以及对低温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显著降... 为了综合评价稻秸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冻害的影响,以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覆盖还田、宽行覆草、浅旋还田、翻耕还田4种还田方式,研究各处理下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变化以及对低温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的出苗、分蘖的发生以及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其产量分别减少了21.3%和15.3%,而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则与之相反,分别较对照增产8.0%和5.2%。另外,与对照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不仅显著降低了单株麦苗质量(茎蘖数、鲜重和干重),而且在低温下有更多的冻害苗和更高的冻害比例。相关分析得出,冻害苗数与单株麦苗的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通过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2种方式还田均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冬小麦的冻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秸还田 冬小麦 产量 冻害
下载PDF
1961-2010年新疆不同保证率极端最低气温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2 位作者 李景林 徐文修 王命全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6,共7页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年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均方差法计算各站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以及80%、90%和95%保证率极端最低气温,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近50a新疆不同保证率下极...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年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均方差法计算各站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以及80%、90%和95%保证率极端最低气温,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近50a新疆不同保证率下极端最低气温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冬小麦和主要果树安全越冬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和不同保证率的极端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呈南疆高,北疆低;平原和盆地高,山区低的格局。(2)全疆平均80%、90%和95%保证率的极端最低气温分别较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低-2.7℃、-4.2℃和-5.4℃,偏低幅度的空间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点。(3)近50a,新疆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以0.74℃/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并于1980年发生突变,上升倾向率和突变年前后上升幅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呈北疆大,南疆小;平原大,山区小的特点。研究结果对科学制定越冬作物种植规划,选择适宜的耐寒作物品种,采取科学有效的农作物安全越冬管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极端最低气温 保证率 冬小麦 果树 冻害
下载PDF
旱冻双重胁迫下的冬小麦幼苗长势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晨红 杨贵军 +4 位作者 董燕生 杨小冬 陈晓宁 徐鹏 王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5-641,共7页
为了探讨"旱冻交加"的气候条件下遥感监测小麦苗情的可行性,以河南省冬小麦为例,利用多时相MODIS为遥感数据源,引入了广泛用于小麦苗情监测的距平植被指数(AVI),同时基于植被健康状态指数(VHI)和晚霜冻害综合指数(I),构建了... 为了探讨"旱冻交加"的气候条件下遥感监测小麦苗情的可行性,以河南省冬小麦为例,利用多时相MODIS为遥感数据源,引入了广泛用于小麦苗情监测的距平植被指数(AVI),同时基于植被健康状态指数(VHI)和晚霜冻害综合指数(I),构建了旱冻双重胁迫条件下的小麦苗情综合指数(CI),以反映冬小麦拔节期的生长状况,并分别利用实测样点苗情分类和距平植被指数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I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5.00%,Kappa系数为0.74;冬小麦总茎数与CI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拟合方程为y=8.732CI+1.256,决定系数为0.605 3;与实测样本对比,CI预测精度为73.30%,苗情分类分级更符合小麦生长实际情况。因此认为旱冻双重胁迫下可以利用CI对冬小麦苗情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冻双重胁迫 遥感监测 苗情
下载PDF
基于近地高光谱和环境星高光谱数据的冬小麦越冬冻害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军玲 郭其乐 任丽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63,共11页
基于试验箱冬小麦冻害盆栽试验,得到了识别和评价冻害差异程度的高光谱敏感波段和指数,获得了冻害农学指标;研究了河南省林州市东南部及周边地区2012-2013年的冻害过程,以冻害发生前后的两幅高光谱影像为研究对象,利用冬小麦冻害高光谱... 基于试验箱冬小麦冻害盆栽试验,得到了识别和评价冻害差异程度的高光谱敏感波段和指数,获得了冻害农学指标;研究了河南省林州市东南部及周边地区2012-2013年的冻害过程,以冻害发生前后的两幅高光谱影像为研究对象,利用冬小麦冻害高光谱敏感指数的研究结果,结合大田试验对农学冻害指标进行尺度转换,获得了HSI遥感冬小麦冻害指标,进行了冬小麦冻害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结果显示,VI_3[VI_3=(SDr-SDb)/(SDr+SDb)]高光谱指数冻害遥感监测结果更精确。研究表明利用HJ-1A星HSI数据进行冬小麦冻害监测是可行的,可为HJ-1A星高光谱数据在农业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敏感指数 冬小麦 冻害监测 农业遥感 环境一号卫星
下载PDF
暖冬对皖北地区小麦生育前期若干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静 黄义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3-204,235,共3页
研究了暖冬对皖北地区小麦生育前期若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暖冬导致生育前期旺长,形成过多的茎蘖数、较大的群体叶面积及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暖冬使小麦生育进程提前,麦苗抗冻性降低,遭遇低温时易遭受冻害,废弃物含量增加。
关键词 暖冬 小麦 旺长 生育进程 提前 冻害
下载PDF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越冬冻害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19
作者 孟繁圆 冯利平 +7 位作者 张丰瑶 张祎 伍露 王春雷 闫锦涛 彭明喜 莫志鸿 余卫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76-1585,共10页
利用我国北部冬麦区43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气象资料,综合考虑越冬期最大降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负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冬小麦越冬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构建冬小麦冻害指数(FII),FII值越大,冬小麦遭受冻害越严重。结... 利用我国北部冬麦区43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气象资料,综合考虑越冬期最大降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负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冬小麦越冬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构建冬小麦冻害指数(FII),FII值越大,冬小麦遭受冻害越严重。结合历史冻害灾情资料,验证冻害指数在研究区域的适应性。采用M-K方法分析冬小麦冻害的突变特征,探究北部冬麦区越冬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FII能较好地反映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情况。近60年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指数的年际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980年前后冻害指数发生突变,气候变暖后我国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发生的频率、程度和范围明显减少;而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增加,自2000年以来,冬小麦中度到重度冻害有所增加。冻害指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燕太山麓平原副区遭受冻害最为严重,黄土高原沟壑副区和晋冀山地盆地副区遭受冻害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越冬期 冻害指数 北部冬麦区 时空分布特征 气候变暖
下载PDF
北方冬小麦冬季冻害及播期延迟应对 被引量:14
20
作者 宋艳玲 周广胜 +6 位作者 郭建平 李勇 潘亚茹 付严 杨荣光 白晓英 徐金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4-465,共12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麦区冬季冻害是否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冬小麦播期延迟是否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981—2000年北方冬麦区偏北地区冬季冻害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系数为0.62(达到0.00...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麦区冬季冻害是否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冬小麦播期延迟是否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981—2000年北方冬麦区偏北地区冬季冻害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系数为0.62(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即2000年前冬季冻害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2000年后冻害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不显著,即冬季冻害已不再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影响因子。2018—2021年的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分析表明:山东泰安和陕西咸阳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播期推迟,冬前积温和生长季积温明显减少,导致冬小麦植株高度、地上总干重和叶面积指数减小;播期推迟对产量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分别减少,导致减产,播期推迟10 d平均减产22%,推迟20 d平均减产40%。因此,冬小麦推迟播期并未产生积极效应,可能原因是当前冬小麦播期和主栽的冬小麦品种已适应当地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冬麦区 冻害 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