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decadal correlation of solar activity with Tibetan Plateau snow depth and winter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被引量:1
1
作者 ZhiCai Li Yan Song +2 位作者 Wei Zhang Jing Zhang ZiNiu Xiao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6期524-535,共12页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solar activity on climate system are very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Previous studies in this field were mostly focus on temperature, wind and geopotential height. In th...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solar activity on climate system are very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Previous studies in this field were mostly focus on temperature, wind and geopotential height. In this paper, interdecadal correlations of solar activity with Winter Snow Depth Index (WSDI)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AOI)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dex (EAWMI) a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by using Solar Radio Flux (SRF), Total Solar Irradiance (TSI) and Solar Sunspot Number (SSN) data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Arctic Oscillation and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re typical modes of the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on inter-decadal time scale over 11-year solar cycle, the sun modulated changes of winter snow depth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t the fourth lag year,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SRF and snow depth is 0.8013 at 0.05 significance level by Monte-Carlo test method. Our study also shows that winter snow depth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significant lead and lag correlations with Arctic Oscillation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on long time scale. With more snow in winter, the phase of Arctic Oscillation is positive, and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s weak, while with less snow, the parameters are reversed. An example is the winter of 2012/2013, with decreased Tibetan Plateau snow, phase of Arctic Oscillation was negative, and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was stro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activity interdecad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now depth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rctic Oscillation (AO)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winter-spring snow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in Yangtze River
2
作者 ZhuoGa TaoChen +2 位作者 LaBa PuBuCiRen BaS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7年第1期20-28,共9页
The distribution of winter-spring snow cov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Valley (MLYRV) during 2003-2013 have been ... The distribution of winter-spring snow cov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Valley (MLYRV) during 2003-2013 have been investigated with the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 (MODIS) Terra data (MOD10A2)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Results show that snow cover percentage (SCP) remains approximately 20%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n tails off to below 5% with warmer temperature and snow melt in summer. The lower and highest percentages present a declining tendency while the middle SCP exhibits an opposite variation. The maximum value appears from the middle of October to March and the minimum emerges from July to August. The annual and winter-spring SCPs present a decreasing tendency. Snow cover is mainly situated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plateau and mountainous regions, and less snow in the interior of the plateau, basin and valley areas in view of snow cover frequency (SCF) over the TP. Whatever annual or winter-spring snow cover, they all have remarkable declining tendency during 2003-2013, and annual snow cover presents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TP and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TP. Hie multi-year averaged eight-day SCP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mean precipitation in the MLYRV. Spring SCP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summer precipitation while winter SCP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most parts of the MLYRV. Hence, the influence of winter snow cover on precipitation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spring on the basi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oscillation of SCF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over the TP corresponds well to the beginning,development and cessation of the rain belt in ea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spring snow cover Tibetan Plateau RELATIONSHIP summer precipitation Yangtze River Valley MODIS Reprojection Tool
下载PDF
冬春两湖盆地地区大气气溶胶污染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经向风南北反相位的联系
3
作者 姜玉洁 张玲 +2 位作者 朱寿鹏 白永清 智协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3-788,共16页
基于MERRA-2及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本文采用EOF分析、线性回归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0~2020年长江流域中游两湖盆地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东亚经向风南北反位相模态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两湖... 基于MERRA-2及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本文采用EOF分析、线性回归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0~2020年长江流域中游两湖盆地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东亚经向风南北反位相模态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两湖盆地地区AOD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处于低值,21世纪初AOD持续升高,2010年后开始下降。空间场上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高值区主要位于两湖盆地中部,以洞庭湖为中心呈南北纵向分布。进一步对两湖盆地AOD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异常关系的分析表明,在东亚经向风南北反相模的影响下,偏北风输送是影响两湖盆地AOD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气象原因。在年代际尺度上,当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面积增大,东亚大槽西移,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移时,东亚经向风南北反相模趋于正相位(即长江以北有异常偏南风、长江以南有异常偏北风)。此时,两湖盆地位于气旋性环流异常的底部,在异常的偏北风的作用下,西北地区的气溶胶向两湖盆地输送加强。且两湖盆地处于两个异常气旋性环流的中间,气压梯度小,风速偏弱,使得两湖盆地气溶胶输入大于输出,促进21世纪初AOD年代际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D (aerosol optical depth) 年代际 两湖盆地 冬春 经向风南北反相模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季雪深异常对云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4
作者 周彬彬 王有香 +6 位作者 陈红 林朝晖 张贺 吴成来 蒋燕 陈凯 张聪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6-686,共11页
基于中国区域长时间序列雪深资料和CN05中国区域格点降水资料,利用奇异向量分解和相关分析方法考察了云南地区夏季降水与前期青藏高原雪深的联系。结果表明,冬、春季高原中西部雪深偏多对应云南大部夏季降水的偏多,特别是云南北部金沙... 基于中国区域长时间序列雪深资料和CN05中国区域格点降水资料,利用奇异向量分解和相关分析方法考察了云南地区夏季降水与前期青藏高原雪深的联系。结果表明,冬、春季高原中西部雪深偏多对应云南大部夏季降水的偏多,特别是云南北部金沙江流域和西南部区域降水偏多显著;且这种影响关系独立于ENSO对云南夏季降水的影响。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进一步揭示了高原关键区雪深异常对云南夏季降水的影响机制,指出前期高原中西部关键区积雪偏多时,通过积雪的反照率效应可导致春季高原中西部及附近区域近地面气温偏低,有利于南亚夏季风爆发偏晚,南亚夏季风偏弱,对应南亚季风低压偏弱,高原南侧为异常西风,有利于云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此外,高原关键区前期积雪偏多还可激发高低空波列,影响到东亚及我国西南的大气环流异常,其中高层200 hPa波列沿中高纬西风急流传播,自高原西部经蒙古到达东北亚呈现明显的“负—正—负”位势高度异常传播,东北亚为气旋性环流异常,气旋性环流西侧的偏北气流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下;850 hPa低层波列自高原西南侧往南海传播,南海为异常反气旋环流。高原南侧西风和南海反气旋西北侧的西南风在云南上空形成低空切变,有利于云南地区夏季降水;同时冷空气南下到云南地区,与暖湿气流汇合,也有利云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积雪 冬春季雪深 夏季降水 青藏高原 云南降水
下载PDF
ENSO与青藏高原积雪的关系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陶亦为 孙照渤 +2 位作者 李维京 李伟平 左金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19-928,共10页
文章利用1979 2005年Nino3区海温时间序列资料和中国雪深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Nino3区海温与青藏高原积雪之间的关系,两者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期冬春季Nino3区SST为强暖(强冷... 文章利用1979 2005年Nino3区海温时间序列资料和中国雪深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Nino3区海温与青藏高原积雪之间的关系,两者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期冬春季Nino3区SST为强暖(强冷)事件与高原积雪显著偏多(显著偏少)共同作用的配置下,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往往偏南(偏北)。从月时间尺度方面,揭示了前期冬春季ENSO和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对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异常的影响在夏季各月是不一致的,前期冬春季逐月Nino3区SST和冬春季逐月高原积雪对长江以南地区6月的降水都为正相关,而对8月的降水都为反相关,并且春季逐月Nino3区SST和冬春季逐月高原积雪对长江以南地区7月的降水也都为正相关,另外,春季Nino3区SST和春季高原积雪对长江以南地区6月和7月降水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春积雪 青藏高原 ENSO 夏季降水 SST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资料分析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77
6
作者 韦志刚 罗四维 +1 位作者 董文杰 李培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40-47,共8页
该文对青藏高原地面站雪深(1958~1992年)、NOAA卫星观测的积雪面积(1966~1990年)和美国宇航局微波遥感积雪水当量(1979~1987年)等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地面站雪深资料能较好地反映青... 该文对青藏高原地面站雪深(1958~1992年)、NOAA卫星观测的积雪面积(1966~1990年)和美国宇航局微波遥感积雪水当量(1979~1987年)等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地面站雪深资料能较好地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积雪量的年际变化.青藏高原地面站前冬春积雪量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前冬春积雪量的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显著水平平均达到0.05.7、8两月长江流域为正相关区,其南北两侧为两大片负相关区;9月整个相关区系统地南移约5个纬距;4、5两月长江以南,尤其东南沿海附近为正相关区,长江以北为负相关区;6月转变为7月相关型,但显著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资料 前冬春积雪量 夏季降水
下载PDF
隆冬异常升温北疆积雪提前融化 被引量:8
7
作者 毛炜峄 曹占洲 +2 位作者 沙依然 王胜利 白素琴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0-462,共3页
2007年1月下旬中期开始,新疆北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异常的升温天气过程,1月27日~2月4日的9d中,北疆各地的43个气象站中,有14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其中伊犁河谷的新源的日最高气温上升到13.3℃,突破同期历史极值3.0℃;... 2007年1月下旬中期开始,新疆北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异常的升温天气过程,1月27日~2月4日的9d中,北疆各地的43个气象站中,有14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其中伊犁河谷的新源的日最高气温上升到13.3℃,突破同期历史极值3.0℃;有19站的9天平均气温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占总站数的44.2%。1月下旬本是新疆北部的积雪稳定积累期,但是2007年元月下旬异常升温天气的出现和持续,使北疆地区积雪提前融化,到2月初,北疆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地区、乌鲁木齐市等地的积雪面积明显减少,乌鲁木齐地区的积雪覆盖度仅为25.84%,比15年同期平均值偏少5成。冬季是新疆增温幅度最大的季节,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隆冬季节的异常升温造成气温偏高,使北疆地区的积雪提前融化。这些变化将对新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产生重大影响,对当地生态环境将带来难以估测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更加需要加强对新疆等干旱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分析及其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使社会各界以积极的态度来科学客观地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及早提出应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升温 积雪融化 提前 北疆
下载PDF
中国冬季多种积雪参数的时空特征及差异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若楠 张人禾 左志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2-586,共15页
利用1979~2006年冬季中国站点最大雪深和站点雪日、卫星遥感雪深、积雪覆盖率和雪水当量5种积雪资料,从多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我国冬季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种积雪资料的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都表现为中国南、北方反位相... 利用1979~2006年冬季中国站点最大雪深和站点雪日、卫星遥感雪深、积雪覆盖率和雪水当量5种积雪资料,从多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我国冬季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种积雪资料的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都表现为中国南、北方反位相的特征,即当新疆和东北三省-内蒙古地区积雪偏多(少)时,青藏高原和南方地区积雪偏少(多)。新疆和东北三省-内蒙古地区的雪深、积雪覆盖率和雪日随时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其中边缘山区的雪水当量表现出减少的趋势,青藏高原地区的积雪表现出与其完全相反的特征。南方地区站点最大雪深和雪日表现出随时间减少的趋势,卫星遥感难以监测到该区积雪。相比较而言,卫星遥感资料比较适合高原和山区缺少气象站的地区及北半球更大区域积雪的研究,而站点资料更适用于中国中东部和平原地区积雪的区域研究。雪深、雪日、积雪覆盖率和雪水当量这些多样性积雪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5种积雪资料结合使用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冬季 最大雪深 积雪覆盖率 雪日 雪水当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被引量:79
9
作者 吴统文 钱正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70-581,共12页
为了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 (下称高原 )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利用 1 957~ 1 994年高原地区的实测雪深、1 951~ 1 994年 6~ 8月中国东部地区 2 2 6个均匀分布测站的实测月降水量 ,以及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 /国... 为了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 (下称高原 )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利用 1 957~ 1 994年高原地区的实测雪深、1 951~ 1 994年 6~ 8月中国东部地区 2 2 6个均匀分布测站的实测月降水量 ,以及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EP/NCAR) 1 958~ 1 994年 1~ 1 2月的再分析格点值资料 ,对比分析了高原冬、春季多、少雪年后期中国东部地区夏季 (6~ 8月 )降水分布和环流的平均特征 ,也分析了高原积雪影响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 :1 )平均来说 ,多雪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北部降水可偏多 1~ 2成 ,华北和华南的降水则偏少1~ 3成 ;少雪年夏季江淮流域及湘、黔地区少雨 ,华北和华南多雨。 2 )高原冬、春积雪不仅影响了后期高原的热状况 ,而且影响了后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南亚与东亚的夏季风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春积雪异常 中国 夏季 环流 降水
下载PDF
SVD分析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芝兰 李耀辉 +1 位作者 王劲松 陈录元 《干旱气象》 2015年第3期363-370,共8页
基于1971—2010年青藏高原70余个气象台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和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日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高原冬春积雪深度分别与西北地区春季、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 基于1971—2010年青藏高原70余个气象台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和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日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高原冬春积雪深度分别与西北地区春季、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相关,冬春积雪深度的变化对后期春、夏季西北地区降水有指示和预测意义。高原冬春积雪深度异常对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主要以正反馈为主,但影响的关键区有所不同。高原冬春积雪中部偏多时,春季降水在陇东南、宁夏及陕西地区显著偏多;夏季降水在陇东南及宁夏西部显著偏多。从高原多雪年与少雪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西北地区降水的差异,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偏多,春季西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北疆偏少;夏季在南疆、甘肃中部、青海大部及陕西降水偏多,尤其陕西南部地区增多显著,北疆、肃北及陇东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春积雪深度 青藏高原 奇异值分解(SVD) 西北地区降水
下载PDF
甘南州夏河县牧区冬春饲草储备与抗灾运营模式 被引量:8
11
作者 丁路明 张世挺 +2 位作者 韩永杰 范悦 李小刚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85,共3页
雪灾是制约高寒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高寒牧区由于冬春枯草期漫长,可利用饲草短缺,一旦遇有雪灾会对当地畜牧业发展产生致命打击。如何探索可利用饲草资源作为牧区冬春饲草储备,以预防、抵抗雪灾或用作冬春补饲是解决高寒... 雪灾是制约高寒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高寒牧区由于冬春枯草期漫长,可利用饲草短缺,一旦遇有雪灾会对当地畜牧业发展产生致命打击。如何探索可利用饲草资源作为牧区冬春饲草储备,以预防、抵抗雪灾或用作冬春补饲是解决高寒牧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论文以夏河县某公司经营模式为例,介绍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采取农牧交错区公司经营的模式种植优质饲草,并通过政府与公司签署订单收购牧草的模式,留够牧区抗灾、防灾饲草数量,从而有效预防和减轻了牧区雪灾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牧区 冬春饲草 储备模式 抗灾模式
下载PDF
覆雪厚度对不同苜蓿品种越冬率及产草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岳亚飞 王旭哲 +2 位作者 张凡凡 鲁为华 马春晖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77,共7页
选择秋眠级为2级的皇后(Alfaqueen)、5级的巨能551(Magna551)、8级的WL525HQ和10级的赛迪10(Sardi10)紫花苜蓿,设定0、10和15cm 3个覆雪厚度处理,通过动态观测紫花苜蓿冠层处及田间土层(1~10cm)的温度变化,测定其越冬率、分枝... 选择秋眠级为2级的皇后(Alfaqueen)、5级的巨能551(Magna551)、8级的WL525HQ和10级的赛迪10(Sardi10)紫花苜蓿,设定0、10和15cm 3个覆雪厚度处理,通过动态观测紫花苜蓿冠层处及田间土层(1~10cm)的温度变化,测定其越冬率、分枝数和产草量。结果表明,无积雪覆盖时秋眠型(2级的皇后)和半秋眠型(5级的巨能551)紫花苜蓿品种越冬率分别为64%和59%,而非秋眠型(8级的WL525HQ和10级的赛迪10)紫花苜蓿品种全部死亡。覆雪厚度10cm即可以保证除赛迪10(秋眠10级)外的苜蓿安全越冬,且越冬率均在90%以上;随着覆雪厚度的增加,积雪对紫花苜蓿冠层温度及根颈下土层温度有显著影响,能显著提高各秋眠级紫花苜蓿的越冬率及产草量(P〈0.05)。综合评价认为,无论在有无覆雪的条件下,半秋眠型(5级的巨能551)紫花苜蓿都表现出良好的越冬率及产草量,适宜在石河子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雪厚度 秋眠级 越冬率 产草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1
13
作者 周浩 唐红玉 程炳岩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44-1151,共8页
选取1961-2007年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日数资料和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资料,对高原积雪和降水作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表明:冬春季高原积雪对西南地区夏季旱涝有重要的影响.冬、春季高原积雪的不同分布将造成后期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分布出... 选取1961-2007年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日数资料和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资料,对高原积雪和降水作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表明:冬春季高原积雪对西南地区夏季旱涝有重要的影响.冬、春季高原积雪的不同分布将造成后期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分布出现差异.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对冬季高原积雪异常最敏感的区域主要是四川东北部、重庆、西藏中西部,对春季积雪异常最敏感的区域主要位于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东北部,以及西藏中东部.与降水敏感区相对应的冬季高原积雪分布的关键区是西藏中西部和青海中南部至四川西北部地区,春季则转变为西藏西部和青海部分地区.总的来说,冬季高原积雪的异常变化比春季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前期青藏高原积雪是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中的一个重要信号,对夏季西南地区降水有一定的指示和预测意义;冬季高原积雪日数尤其具有预报指示意义,可作为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春季积雪异常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 奇异值分解(SVD) 预测指标
下载PDF
欧亚大陆冬季雪深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海山 许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前苏联1948~1994年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定义了冬季雪深增量的概念,探讨了欧亚大陆秋末雪深、冬季雪深、冬季雪深增量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比较分析三者的异常变化特征,揭...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前苏联1948~1994年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定义了冬季雪深增量的概念,探讨了欧亚大陆秋末雪深、冬季雪深、冬季雪深增量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比较分析三者的异常变化特征,揭示了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冬季雪深、冬季雪深增量的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均为大致以50°N为界的南北反相变化,欧亚大陆北部的积雪深度和冬季雪深增量都呈现出一致性的变化趋势;两者对应的时间序列均反映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年代际转变均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第二模态则呈现出欧亚大陆东、西部反相的偶极型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欧亚大陆秋末雪深无论从空间分布还是时间演变来看与冬季雪深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欧亚大陆冬季雪深变化主要是冬季雪深增量影响所致,与秋末雪深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冬季雪深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太阳活动与高原积雪及东亚环流的年代际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宋燕 李智才 +3 位作者 肖子牛 张菁 李宏毅 朱玉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35-1147,共13页
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系统的研究对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太阳射电通量资料、太阳总辐照度重建资料和太阳黑子数观测资料,应用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太阳活动与冬季青藏高原积雪以及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年代际相关关系。结果... 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系统的研究对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太阳射电通量资料、太阳总辐照度重建资料和太阳黑子数观测资料,应用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太阳活动与冬季青藏高原积雪以及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年代际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去掉太阳11年显著周期的更长时间尺度上,太阳活动超前调节着冬季青藏高原积雪以及东亚大气环流,其中高原积雪滞后太阳射电通量第4年滑动平均年相关最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8013,通过0.05的Monte-Carlo显著性水平检验;高原冬季积雪与北极涛动和东亚冬季风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同期和滞后年代际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积雪 太阳活动 年代际相关分析 北极涛动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战东 肖俊夫 +1 位作者 牛豪震 贾云茂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3,共5页
利用排水式蒸渗仪,通过设置6种地下水位控制处理(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0.5、1.0、1.5、2.0、2.5 m和3.0 m)试验,探讨了太原盆地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指标、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生产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地... 利用排水式蒸渗仪,通过设置6种地下水位控制处理(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0.5、1.0、1.5、2.0、2.5 m和3.0 m)试验,探讨了太原盆地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指标、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生产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冬小麦干物质重影响显著(P=0.05);地下水埋深超过1 m后,冬小麦基本苗、分蘖数、穗数、穗粒数明显增加,春玉米株高、穗位高度、单株穗重明显增加。通过连续多年试验分析(2002-2006年),冬小麦产量和WUE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增加;地下水埋深H=0.5 m时,春玉米产量最高(8 262.0 kg/hm^2),而WUE最低(0.97 kg/mm);H=1.5 m时,春玉米WUE最高(1.44kg/mm),产量(7 221.0 kg/hm2)低于最高产量。在山西汾河灌区,从提高作物产量和WUE的双重目标出发,冬小麦和春玉米生育期内的地下水适宜埋深应分别控制在1.5 m和1.0 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冬小麦 春玉米
下载PDF
兰州市大气气溶胶的太阳光度计观测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广宁 杨小银 付培健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0-473,482,共5页
利用春冬两季分别架设在兰州市与兰州市郊皋兰山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资料分析山谷内与山顶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差别,研究兰州市特殊地形影响下的AOD变化情况、以及气溶胶粒子的主要类型.市区AOD日变化可分为市区峰型和平稳型,山上为... 利用春冬两季分别架设在兰州市与兰州市郊皋兰山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资料分析山谷内与山顶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差别,研究兰州市特殊地形影响下的AOD变化情况、以及气溶胶粒子的主要类型.市区AOD日变化可分为市区峰型和平稳型,山上为峰型和谷型.AOD平均日变化在市区与山上是冬季大于春季,市区大于山上.市区上空的大部分气溶胶集中在600 m以下的高度层中,春季这一气层的气溶胶对总AOD的贡献率为48%,冬季为60%,冬季大于春季.山上气溶胶平均粒径冬季小于春季,冬季气溶胶粒子以细粒子为主,春季气溶胶粒子以粗粒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春季 冬季 皋兰山 兰州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及东侧地区低值系统与高原积雪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卢敬华 李国平 +2 位作者 石磊 郝丽萍 周莉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在普查青藏高原东部1960—1998年6~8月700hPa天气图上低值系统出现次数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多种组合,将组合的资料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资料进行同步相关分析,再将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1检验的几组资料,用墨西哥帽子波进行计算。对比这些... 在普查青藏高原东部1960—1998年6~8月700hPa天气图上低值系统出现次数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多种组合,将组合的资料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资料进行同步相关分析,再将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1检验的几组资料,用墨西哥帽子波进行计算。对比这些不同时间尺度的子波系数,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它反映出低值系统与高原积雪间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天气图 子波系数 切变线 热力作用 动力作用 积雪 长江流域 气候效应
下载PDF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冬小麦和春玉米非充分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战东 牛豪震 +1 位作者 贾云茂 南纪琴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38,41,共4页
根据山西省中心灌溉试验站多年灌溉试验资料,首先,分析计算无地下水的条件下(地下水埋深>3.0m)冬小麦和春玉米的经济灌溉定额,在此基础上,参考当地作物关键灌水期、地下水补给量及降水等试验资料,进一步确定两种作物在6种不同地下水... 根据山西省中心灌溉试验站多年灌溉试验资料,首先,分析计算无地下水的条件下(地下水埋深>3.0m)冬小麦和春玉米的经济灌溉定额,在此基础上,参考当地作物关键灌水期、地下水补给量及降水等试验资料,进一步确定两种作物在6种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不同水文年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实际生产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经济灌溉定额 非充分灌溉制度 冬小麦 春玉米
下载PDF
北京-张家口地区冬春季积雪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肖王星 效存德 +1 位作者 郭晓寅 马丽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4-595,共12页
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以下简称北-张地区)举办,揭示该地区的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对冬奥会的筹备以及当地的积雪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利用2002-2014年MODIS遥感积雪产品提取了研究区域积... 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以下简称北-张地区)举办,揭示该地区的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对冬奥会的筹备以及当地的积雪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利用2002-2014年MODIS遥感积雪产品提取了研究区域积雪数据,结合1966-2013年台站积雪、气温和降水资料和DEM数据,分析了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冬奥会场地进行积雪资源评价.结果表明:2002-2013冬春年北张地区的整体积雪频率较小,多处于0~0.2之间,但场馆区2月的积雪频率多在0.5以上,最大值接近0.9左右,积雪的分布呈带状和点状.积雪覆盖率最大值出现在1月初,达到0.23.积雪的形成缓慢,但是消亡迅速.1966-2012冬春年冬季积雪日数的波动幅度大于春季,延庆和崇礼县的2月份积雪日数分别为4.6 d和13.9 d,且均呈下降状态.积雪初终日均有提前,但整体的积雪期在减少.北京和张家口整体的最大积雪深度变化平稳,在1966-1980年和2000-2012年处于高值区,波动较大,其他年份最大雪深处于低值变化平稳,延庆和崇礼县的2月份最大积雪深度分别为3.6 cm和5.1 cm.通过分析积雪指标与气象因子(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发现,在年内(年际)变化上,积雪指标与气温(降水)的关系更为密切.冬奥会场地的2月份气温在-14~2℃之间,月平均降水量仅0.2 mm·d^(-1),积雪日数不足,预计难以形成足够深度的雪,且未来气温上升,达到0.8℃·(10a)^(-1),降水、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可能60%~95%的赛事用雪将来自人造雪,以应对可能的积雪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奥会 MODIS 积雪日数 最大雪深 人造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