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Utility of 1000 - 500 mb Thickness and Weather Type as a Rain-Snow Divide: A 30-Year Study at Albany, NY
1
作者 Allison C. Hannigan Melissa L. Godek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20年第3期372-391,共20页
Winter synoptic conditions that produce snowfall with bitterly cold temperatures create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hazards in the capital city of Albany, NY. Sometimes these systems are forecasted in error to produce ra... Winter synoptic conditions that produce snowfall with bitterly cold temperatures create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hazards in the capital city of Albany, NY. Sometimes these systems are forecasted in error to produce rain or mixed precipitation. It is beneficial for meteorologis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monly used 5400 and 1300 GPM line to better forecast rain versus snow events. Other studies have looked into the use of the 5400 GPM (540 dm) line but none have assessed the validity of this boundary with respect to weather type characterization at Albany.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widely referenced guides for depicting the rain-snow line, and improve forecast aids for the vertical atmosphere during winter precipitation events. The mean daily 500, 850, 925 and 1000 mb heights and weather type frequency of the Spatial Synoptic Classification between November and March of 1980 - 2012 are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andard vertical boundaries are inaccurate indicators of a rain versus snow event in Albany. More reasonable rain-snow cut offs for the 1000 - 500 and 1000 - 850 mb thicknesses are 5222 and 1262 GPM. For the 1000 - 925 mb level, 606 GPM is a helpful aid of identifying the rain-snow boundary. Further scrutinizing by weather type indicates that the rain-snow boundary also varies depending on what air mass/weather type is present on a given day. For instance, when the most prominent weather type is observed over Albany (Dry Polar), at the 1000 - 850 mb and 1000 - 500 mb layers, a boundary of 1242 GPM and 5152 GPM is found to be most representative. Results indicate only for the rarest of winter weather types observed over Albany, Moist Tropical, are the standard cut offs useful. Determin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precipitation indicator at a specific station, like Albany, could enable meteorologists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country to draw parallels between weather type, precipitation, and thickness in their forecas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ckness GEOPOTENTIAL Weather type Air Mass Northeast US Spatial Synoptic Classification snow Rain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一次典型冷流暴雪的粒子谱特征分析
2
作者 周淑玲 丛美环 +1 位作者 周丹 王俊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4期42-50,共9页
为深入研究山东半岛冷流暴雪微物理特征及变化,利用激光降水现象仪(OTT Parsivel)、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0年初冬山东半岛一次东北冷涡后强冷空气造成的暴雪过程的雪粒子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雪过程... 为深入研究山东半岛冷流暴雪微物理特征及变化,利用激光降水现象仪(OTT Parsivel)、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0年初冬山东半岛一次东北冷涡后强冷空气造成的暴雪过程的雪粒子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雪过程中,渤海上空850 hPa温度为-16℃,大连到山东半岛为北风与偏西风的辐合,强降雪发生在对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中。(2)降雪粒子谱呈多峰分布,强降雪过程的初始发展、稳定和消散阶段,及一个强降雪对流系统的生成发展、成熟和消散阶段,雪粒子谱均有不同。雪粒子Gamma谱三参数特征:形状因子μ在零线附近波动,斜率参数λ小于1.0 mm^(-1),lgN0为3 m-3·mm^(-1-μ)左右。(3)强降雪时,多个数浓度中心对应的雪粒子下落末速度均在1.0 m·s^(-1)以下,最大雪粒子数浓度的峰值下落末速度为0.55 m·s^(-1)。在直径1.0 mm左右时,浓度大的雪粒子的下落末速度存在峰值,其贴近未结霜雪粒子速度曲线,说明冷流降雪的多数雪粒子不易结霜,以干雪为主。雪粒子以密凇附的枝状和聚并的板状两种类型为主,两种类型雪粒子下落末速度V和粒子直径D的关系系数和指数分别为0.62和0.33及0.69和0.41,拟合关系分别为V=0.62D^(0.33)和V=0.69D^(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粒子谱 冷流暴雪 微物理参数 雪粒子类型
下载PDF
类比陈家村金矿床浅析高寨岭矿区金矿找矿潜力
3
作者 曾鸣 徐英明 +2 位作者 颜伟裕 李兴斌 刘浩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4期111-114,共4页
为了解湖南省汉寿县高寨岭矿区金矿找矿潜力,采用与岩坝桥岩体周边矿床(点)进行类比的方法,特别是与陈家村(跑马坪)金矿床进行对比,可知岩坝桥岩体周边金矿主攻类型主要为破碎蚀变岩型,次为产于浅变质岩中的石英脉型。对比结果显示陈家... 为了解湖南省汉寿县高寨岭矿区金矿找矿潜力,采用与岩坝桥岩体周边矿床(点)进行类比的方法,特别是与陈家村(跑马坪)金矿床进行对比,可知岩坝桥岩体周边金矿主攻类型主要为破碎蚀变岩型,次为产于浅变质岩中的石英脉型。对比结果显示陈家村金矿床与高寨岭金矿区属同一“地层-构造-岩体”构成的成矿系统,高寨岭金矿区找矿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坝桥岩体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雪峰山 高寨岭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of snow cover days in western China and comparison with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被引量:2
4
作者 LiYe He DongLiang Li Lian Che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2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The daily snow cover data from 23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to the west of 105°E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1951-2004 were used to classify the snow cover and analyze decadal variations of snow cover types in western... The daily snow cover data from 23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to the west of 105°E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1951-2004 were used to classify the snow cover and analyze decadal variations of snow cover types in western China, and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al data and those retrieved from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data (SMMR and SSM/I) in 1980-2004.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able snow-covered areas included northern Xinjiang,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ith more than 60 snow cover days; no snow cover was found in the center of the southern Xinjiang Bas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southern Yunnan.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mentioned, there were unstable snow-covered areas in western China. Furthermore, the snow cover types in northern Xinjiang, the Tianshan Mountains, the Hexi Corridor, and the vast areas from Chengdu to Kunming were unchanged. In the 1980s, the south-north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major snow-covered area and snow-free area advanced to its most southern position. The snow cover days calculated fro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were generally longer than those from observational data in western China, mainly in the higher-altitude mountains, the Hexi Corridor, and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China snow cover days types of snow cover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of Precipitation Types Using Fall Velocity–Diameter Relationships from 2D-Video Distrometer Measurements 被引量:5
5
作者 Jeong-Eun LEE Sung-Hwa JUNG +3 位作者 Hong-Mok PARK Soohyun KWON Pay-Liam LIN Gyu Won LE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277-1290,共14页
Fall velocity–diameter relationships for four different snowflake types(dendrite,plate,needle,and graupel) were investigated in northeastern South Korea,and a new algorithm for classifying hydrometeors is proposed ... Fall velocity–diameter relationships for four different snowflake types(dendrite,plate,needle,and graupel) were investigated in northeastern South Korea,and a new algorithm for classifying hydrometeors is proposed for distrometric measurements based on the new relationships.Falling ice crystals(approximately 40 000 particles) were measured with a two-dimensional video disdrometer(2DVD) during a winter experiment from 15 January to 9 April 2010.The fall velocity–diameter relationships were derived for the four types of snowflakes based on manual classification by experts using snow photos and 2DVD measurements:the coefficients(exponents) for different snowflake types were 0.82(0.24) for dendrite,0.74(0.35) for plate,1.03(0.71) for needle,and 1.30(0.94) for graupel,respectively.These new relationships established in the present study(P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wo previous studies.Hydrometeor types were classified with the derived fall velocity–diameter relationships,and the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was evaluated using 3 × 3 contingency tables for one rain–snow transition event and three snowfall events.The algorithm showed good performance for the transition event:the critical success indices(CSIs) were 0.89,0.61 and 0.71 for snow,wet-snow and rain,respectively.For snow events,the algorithm performance for dendrite and plate(CSIs = 1.0 and 1.0,respectively) was better than for needle and graupel(CSIs = 0.67 and 0.50,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flake types wet snow fall velocity–diameter hydrometeor type classification 2DVD
下载PDF
Mechanism and effects of snow accumulations and controls by lightweight snow fences 被引量:3
6
作者 Duote Liu Yongle Li +2 位作者 Bin Wang Peng Hu Jingyu Zhang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6年第4期261-269,共9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nowdrifts caused by lightweight fences along the lines on the flatland through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 The characteristic ambient flows around the solid fences and the por...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nowdrifts caused by lightweight fences along the lines on the flatland through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 The characteristic ambient flows around the solid fences and the porous fences with varied heights and bottom wind gaps are simulated in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interception" and "scouring" of the lightweight fence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friction velocities near the ground, two sets of criteria are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deposition and eros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fences. According to flow separation and reattachment, the simplifi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ost likely positions for snow accumulations and fence parameters are devel- oped.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capabilities for snow interception by the solid fence without wind gap and the distance from which to the second snow coverage center both increase with the fence height. Furthermore, it is found that the scouring range for snow surfac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size of wind gap, and the snow accumulation rate on the leeward sid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fence poro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weight fence snowdrift. CFD Mechanism of snow accumulation Fence type Fenceparameter
下载PDF
ECMWF降水相态预报产品(PTYPE)应用和检验 被引量:7
7
作者 董全 胡宁 宗志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10-1221,共12页
运用我国2016-2018年三个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地面2515个站的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对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降水相态预报产品(PTYPE)(分为雨、雨夹雪、雪和冻雨四类)进行了系统性的检验评估,包括... 运用我国2016-2018年三个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地面2515个站的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对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降水相态预报产品(PTYPE)(分为雨、雨夹雪、雪和冻雨四类)进行了系统性的检验评估,包括细网格确定性模式预报产品和集合预报系统概率预报产品。结果显示,ECMWF的确定性预报产品对四类降水相态的正确率普遍达到90%以上,对降雨和降雪的TS评分也较高,冻雨次之,雨夹雪的TS评分较低,预报能力有限。确定性模式对我国雨雪分界线的预报,普遍存在短期位置略偏南、中期随时效延长越来越偏北的误差特点,且对雨夹雪的预报范围明显偏小,对冻雨的预报范围明显偏大。集合预报系统从概率的角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确定性模式的上述误差。对概率预报的检验结果显示,集合预报系统降雨概率普遍偏低,降雪概率短期偏高、中期偏低,而雨夹雪和冻雨概率普遍偏低,但是都有一定的预报技巧。集合预报系统相对于确定性模式的优势,降雨体现在较小花费损失比事件的预报上,降雪体现在较大花费损失比事件的预报上。对雨夹雪和冻雨,相对于确定性模式,集合预报系统体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冻雨,集合预报系统的优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 降水相态预报产品(Ptype) 雨雪分界线 检验
下载PDF
辽宁地区雨雪转换天气的判别和分析
8
作者 徐红 房一禾 +2 位作者 陈军庆 路海军 宋明坤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2-269,共8页
利用2011—2020年辽宁地区逐小时地面观测数据和定时高空观测数据,统计分析纯雪、雨雪转换两类降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地区2011—2020年雨雪转换日数与纯雪日数比值为1∶5,沿海地区多于内陆,雨雪转换时主要有5种天气类型:空中槽型... 利用2011—2020年辽宁地区逐小时地面观测数据和定时高空观测数据,统计分析纯雪、雨雪转换两类降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地区2011—2020年雨雪转换日数与纯雪日数比值为1∶5,沿海地区多于内陆,雨雪转换时主要有5种天气类型:空中槽型、北上气旋型、低涡切变型、冷平流型、回流型,其中,空中槽型雨雪转换日数最多,占总日数的42.8%;冷平流型和回流型相对较少,分别占9.4%和7.8%。地面2 m气温、0℃层高度、抬升凝结高度、抬升凝结高度气温与地面2 m气温差、700~850 hPa位势高度差、850~1000 hPa位势高度差等6个气象因子对鉴定辽宁地区降水相态有一定参考意义。利用高分辨的欧洲细网格资料对2021年2月28日雨雪天气过程的降水相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雨雪相态的转变对对流层低层温度平流非常敏感,0℃层高度、冰雪层厚度、粒子降落行程与降水相态之间关系密切;当0℃层高度降低(由920 hPa到950 hPa),云中冰雪层增厚(由430 hPa增至530 hPa),液态水层变薄(由20 hPa到10 hPa),云中冰雪物下落到地面的行程缩短(由780 m降至410 m),下落环境温度降低(由3.5℃到0.5℃),降水相态由雨转换为雨夹雪或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0℃层高度 冰雪层 温度平流
下载PDF
新疆巴州北部冬半年降水相态气象因子特征和判识指标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仇会民 万瑜 +4 位作者 张仕明 肖莲媛 周雪英 温春 蒋聚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3-573,共11页
利用1961—2018年10月至次年4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北部6个国家观测站的天气现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8 a降雨、降雪、雨夹雪、雨转雪4种降水相态的气候特征,得出巴州北部10月和4月以降雨为主,12月和1月以降雪为主,雨夹雪和雨转... 利用1961—2018年10月至次年4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北部6个国家观测站的天气现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8 a降雨、降雪、雨夹雪、雨转雪4种降水相态的气候特征,得出巴州北部10月和4月以降雨为主,12月和1月以降雪为主,雨夹雪和雨转雪主要在11月和3月。利用2003—2018年10月至次年4月库尔勒站探空资料,得到与降水相态转换关系密切的10种物理量,量化了降水相态判识特征及指标。结果表明:(1)地面最低温度、近地层温度、850 hPa温度、500~850 h Pa之间的位势厚度、700~850 hPa之间的位势厚度、0℃层高度可将4种降水相态完全判别,500~850 hPa之间的温差、700~850 hPa之间的温差能有效判别降雨、降雪、雨夹雪。(2)构建了降水相态预报评分办法,库尉轮平原和焉耆盆地的综合指标准确率达92.06%和94.36%,综合判定后预报评分达93.58%。(3)特性层温度及温差对降雨和降雪的预报效果好于雨夹雪;位势高度及厚度对降雪的预报效果好于降雨和雨夹雪;位势厚度对雨转雪的预报效果要好于特性层温度。研究降水相态综合判据对巴州北部降水相态的判别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提高雨雪相态转换预报准确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雨转雪 判别指标 检验 巴州北部
下载PDF
一次暴雨与特大暴雪并存的华北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杨晓亮 王咏青 +3 位作者 杨敏 李江波 张叶 田雨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46-1454,共9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1月3—4日华北地区产生大范围雨雪天气的成因和降水相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厚的低涡和地面气旋是本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东南风低空急流带来东部海上的充沛水汽,...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1月3—4日华北地区产生大范围雨雪天气的成因和降水相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厚的低涡和地面气旋是本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东南风低空急流带来东部海上的充沛水汽,使得暴雨雪区整层大气可降水量远高于当月平均值;低涡和气旋等低层辐合系统与高空辐散叠置,为强雨雪天气提供了持久强烈的上升运动,暴雨区、暴雪区分别为对流不稳定、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大气层结,而锋生作用更有利于暴雪产生;雪花形成和增长的环境条件与雪花下降过程是否融化在判断降水相态方面同等重要,二者兼具才能保证地面降雪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雪 降水相态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次生林雪风害干扰与树种及林型的关系 被引量:37
11
作者 李秀芬 朱教君 +2 位作者 王庆礼 刘足根 毛志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33,共6页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试验站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树种、林型之间遭受雪风害时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树种受雪风危害在数量上有所差异,以枫桦受害最重,假色槭最轻;不同树种折断受害类型和被压弯受害类...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试验站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树种、林型之间遭受雪风害时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树种受雪风危害在数量上有所差异,以枫桦受害最重,假色槭最轻;不同树种折断受害类型和被压弯受害类型的百分比差异显著.②雪风灾害对林木的破坏与树木的大小有关,其中粗大林木(即冠幅较大)易受折断的危害;而低矮、小径级的林木更趋向于被压弯.③不同林型遭受灾害的程度不同,以枫桦为优势种的林型与以假色槭为优势种的林型其受灾总量百分比之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风灾害 树木 林型
下载PDF
中国西部积雪日数类型划分及与卫星遥感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26
12
作者 何丽烨 李栋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7-245,共9页
根据中国105°E以西地区232个地面气象台站1951-2004年积雪日数观测资料和1980-2004年SMMR、SSM/I逐日雪深资料,划分中国西部积雪类型并分析其年代际变化,并对两种资料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北疆、天山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年平... 根据中国105°E以西地区232个地面气象台站1951-2004年积雪日数观测资料和1980-2004年SMMR、SSM/I逐日雪深资料,划分中国西部积雪类型并分析其年代际变化,并对两种资料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北疆、天山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年平均积雪日数大于60d,为稳定积雪区;南疆盆地中心、四川盆地和云南省南部无积雪;其他地区为不稳定积雪区.北疆、天山、河西走廊以及成都、昆明一线广大地区积雪类型稳定少变,有、无积雪区的南北分界线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最南位置.在中国西部,卫星遥感比地面台站观测的积雪日数总体偏多,主要体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和河西走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积雪日数 积雪类型 卫星遥感
下载PDF
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对降雪、积雪和融雪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刘海亮 蔡体久 +2 位作者 满秀玲 柴汝杉 郎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5,共6页
选择小兴安岭林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对其降雪、积雪和融雪等雪水文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树种组成的影响,云冷杉红松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最大,降雪截留率为39.7%,约为次生白桦林的5倍,人工落... 选择小兴安岭林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对其降雪、积雪和融雪等雪水文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树种组成的影响,云冷杉红松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最大,降雪截留率为39.7%,约为次生白桦林的5倍,人工落叶松的2.5倍。2)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截雪量大小与降雪强度有关,且在同一种森林类型的不同降雪强度中,其截留率差异也不同。3)云冷杉红松林内积雪厚度最小,3月中旬达最大值32cm,较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积雪厚度减少了约12cm。4)不同林型内积雪融化速度有较大差异,各红松林内积雪厚度从4月中旬后平均每天减少约0.5cm,而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内积雪厚度平均每天减少约1.3cm,融雪速率相对较快,易产生融雪性洪峰。因此,在东北地区实行栽针保阔,逐步改造天然次生林,使之过渡到针阔混交林,能有效地延长林内融雪时间,从而发挥森林融雪的水文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森林类型 降雪 积雪 融雪径流
下载PDF
中国西部积雪类型划分 被引量:13
14
作者 何丽烨 李栋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92-1301,共10页
利用中国105°E以西地区189个地面气象台站1960—2004年积雪日资料和1981—2004年SMMR、SSM/I反演的逐日雪深资料,使用积雪年际变率方法划分中国西部积雪类型,并与积雪日数方法的划分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结合以上... 利用中国105°E以西地区189个地面气象台站1960—2004年积雪日资料和1981—2004年SMMR、SSM/I反演的逐日雪深资料,使用积雪年际变率方法划分中国西部积雪类型,并与积雪日数方法的划分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结合以上两种要素的综合分类指标。利用积雪年际变率方法和台站资料,将中国西部积雪划分为3类。其中,稳定积雪区主要包括北疆、天山和青藏高原东部高海拔山区;年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包括南疆和东疆盆地周边、河西走廊、青海北部、青藏高原中西部、藏南谷地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其他积雪区均为非年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气候突变后,积雪日数方法划分的积雪类型变化反映出沙漠和低纬度地区积雪变幅增大,在积雪年际变率方法的结果中体现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趋于稳定的积雪面积在增加。在没有台站记录地区,卫星遥感资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台站观测的缺陷,使用这种资料划分积雪类型时,积雪年际变率方法比积雪日数方法的结果更符合西部积雪的分布特点,反映出积雪分布与地形的密切关系。利用综合分类指标划分西部积雪类型的结果表明,台站资料的划分结果很大程度上受积雪持续时间的影响,而在卫星遥感结果中,积雪年际变率则是影响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积雪类型 积雪日数年际变率 气候突变 卫星遥感
下载PDF
浙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黄山松种群冰雪灾害干扰及其受灾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7
15
作者 张志祥 刘鹏 +5 位作者 邱志军 刘春生 陈卫新 李成惠 廖进平 李洪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2008年1-2月间,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重大冰雪灾害,对我国南方林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人工林也在此次冰雪灾害中遭到重大损失。针对保护区内黄山松人工林种群的地理分... 2008年1-2月间,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重大冰雪灾害,对我国南方林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人工林也在此次冰雪灾害中遭到重大损失。针对保护区内黄山松人工林种群的地理分布和受灾特点,沿海拔梯度设置了6000m2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对其受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胸径(DBH)、树高、冠幅等林木特征下的黄山松抵御冰雪灾害能力的差异,并对不同海拔的黄山松受灾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九龙山黄山松种群受灾严重,除树干弯曲外,其他不同受灾类型的植株在种群中均有出现,且以断冠植株为最多。2)黄山松对冰雪灾害的抵御能力与林木大小有关,断大枝和断冠易发生在相对较粗和高的植株当中;较为细小和低矮的植株则容易被断干和掘根;冻死植株以幼树居多,其DBH和树高显著小于其他受灾类型植株。3)不同冠幅的黄山松植株受灾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冠幅越大,植株受灾越严重,掘根和断干在冠幅较大的植株中较为常见。4)尖削度、树冠相对高度和不均匀程度对黄山松抵御冰雪灾害也具有较大影响,尖削度小、树冠较高且不均匀的植株受灾较重。5)海拔较高处黄山松受灾严重,断干和掘根植株主要分布在825-850m的高海拔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灾类型 冰雪灾害 影响 黄山松
下载PDF
1961-2010年吉林不同类型暴雪天气气候特征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晓明 孙妍 +3 位作者 云天 孙鸿雁 纪玲玲 倪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9-1148,共10页
利用1961-2010年冬季(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吉林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类型暴雪的时间演变规律、地域分布特征、地形对暴雪的影响,以及暴雪的影响系统及高空地面系统配置情况。结果表明,吉林暴雪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年际变率和... 利用1961-2010年冬季(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吉林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类型暴雪的时间演变规律、地域分布特征、地形对暴雪的影响,以及暴雪的影响系统及高空地面系统配置情况。结果表明,吉林暴雪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年际变率和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暴雪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冬季气温变化趋势一致。暴雪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10月、11月)和冬末春初(3月)。区域和大范围Ⅰ型暴雪3月最多,Ⅱ型暴雪10月最多。暴雪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地域特征明显,天气系统与长白山山脉的共同作用,使暴雪分布在长白山山脉的迎风坡,且山区明显多于大兴安岭的背风坡和平原地区。暴雪的高空影响系统以高空槽居首,冷涡次之,切变最少;受高空槽影响时,局地暴雪地面系统以低压倒槽为最多,区域和大范围暴雪则以华北及江淮气旋为最多;受高空冷涡影响时,局地暴雪的地面系统以蒙古气旋居首,区域和大范围暴雪则以低压倒槽最多。就地面系统而言,区域以上的Ⅰ型暴雪以华北气旋最多,Ⅱ型暴雪则以蒙古气旋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暴雪 Ⅱ型暴雪 气候学特征 影响系统 地形影响
下载PDF
冰冻雪压对杉木人工林近成熟林分危害调查 被引量:38
17
作者 张建国 段爱国 +3 位作者 童书振 孙洪刚 邓宗富 张守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22,共5页
以受冰冻雪灾较为严重的江西省大岗山林区杉木近成熟林分为研究对象,探讨杉木林分结构和立地条件与杉木受损类型及灾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得到几点主要结论:1)冰冻雪压造成大岗山林区杉木受害株数比例达66.84%,受灾相当严重,杉木林分受害... 以受冰冻雪灾较为严重的江西省大岗山林区杉木近成熟林分为研究对象,探讨杉木林分结构和立地条件与杉木受损类型及灾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得到几点主要结论:1)冰冻雪压造成大岗山林区杉木受害株数比例达66.84%,受灾相当严重,杉木林分受害类型可分为弯梢、断梢、斜干、断干、倒地及翻蔸等6种,其中断干和断梢为最主要的2种受害类型。2)杉木林分结构对冰冻雪压危害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灾害主要发生于径阶相对较小的林木,林分内径阶越大的林木其受害程度明显越轻;林分密度与受害强度具极显著正相关,密度越高,林分受损株数愈多,且密度主要影响断干、翻蔸这2种不可逆的受损类型,合理的密度调控至关重要。3)杉木林分的立地条件与受害程度紧密相关,高海拔、高坡位、陡坡处的林分更易受到冰冻雪压的危害,较高的立地指数有利于杉木在遭受冰冻雪压灾害时减轻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冰冻雪压 危害类型 径阶 密度 立地
下载PDF
玉龙雪山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鱼海霞 何忠俊 洪常青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8-675,共8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对玉龙雪山不同海拔高度的6种典型土壤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对进一步了解玉龙雪山生态系统中土壤质量特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提供...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对玉龙雪山不同海拔高度的6种典型土壤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对进一步了解玉龙雪山生态系统中土壤质量特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表层土中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红壤中蔗糖酶活性最高为15.15mg/g;棕色针叶林土中脲酶活性高达2.12mg/g,黄棕壤中最低仅为0.17mg/g;暗棕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大为1.20mg,/g;过氧化氢酶活性为1.41~2.21mL/g之间;酸性磷酸酶活性为0.38—1.34mg/g之间;多酚氧化酶活性为0.23—0.88mg/g。除多酚氧化酶外,同一土类中其余5种土壤酶活性基本上呈现上层高、下层低的分布状况。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氮、磷、钾、有机质等密切相关,其中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与土壤氮、磷、钾、有机质等具有显著(P〈0.05)相关性,并且这3种酶活性之间也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因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可以作为该地区较为理想的土壤营养状况的表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雪山 土壤类型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丰林自然保护区3种典型森林类型对降雪、积融雪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淑兰 肖洋 +2 位作者 张海军 宋国华 王全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1,共5页
选择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云冷杉林和白桦林3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林分类型的典型地段设置样地,通过量雪槽、量雪桥、量雪器测定林内外降雪和积雪的深度、密度及雪水当量,进行了林分内外降雪、积雪和... 选择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云冷杉林和白桦林3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林分类型的典型地段设置样地,通过量雪槽、量雪桥、量雪器测定林内外降雪和积雪的深度、密度及雪水当量,进行了林分内外降雪、积雪和融雪过程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云冷杉林的截雪量最大,积雪保存率最高;云冷杉红松林的截雪量和保存率次之,白桦林最小;林外草地最大积雪厚度最高,其次为白桦林,再次为云冷杉林及云冷杉红松林;林内外积雪融化时间均在2月初,3月中旬积雪消融速率加快,其中常绿的云冷杉林和云冷杉红松林融雪持续时间可达60d,较林外草地和落叶白桦林多延长5-20d;另外,林内的降雪和积雪密度大多均小于林外(平均为0.113g/cm3),差异不显著(P〉0.05)。总之,林分内外及不同林分类型之间的雪水文过程具有明显差异,森林对降雪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并可延长积融雪过程,特别是常绿针叶林,其原因除受叶面积指数或郁闭度的影响外,可能与冠层结构、气候变化、地形因素和积雪性质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雪水文过程 森林类型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2008年初特大冰雪灾害对粤北地区杉木人工林树木损害的类型及程度 被引量:34
20
作者 何茜 李吉跃 +3 位作者 陈晓阳 陈红跃 彭华贵 樊顺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5-203,共9页
2008年8月,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置20m×30m(或15m×30m)的方形样地13个,对广东省天井山林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冰雪灾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粤北地区杉木人工林受损严重,样地内受害杉木比例高于80%,主要集中... 2008年8月,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置20m×30m(或15m×30m)的方形样地13个,对广东省天井山林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冰雪灾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粤北地区杉木人工林受损严重,样地内受害杉木比例高于80%,主要集中在海拔500-900m的地区;2)杉木人工林受损类型主要划分为3种,以折断类型为主(65.09%),其次为倒伏(或翻蔸,18.37%)和弯曲(3.20%)。其中,根据不同程度将折断划分为5个级别:轻微受损,即断稍(占折断总数的12.28%);轻度受损,即树冠顶端至中部断裂(38.49%);中度受损,即树冠中部至下部断裂,受到较严重损伤(31.15%);严重受损,即树冠全部受损(15.97%);极严重受损,即树冠近根部断裂或折断后枯死(2.11%),树冠受损为杉木受灾的主要特征;3)林分密度过高(>3500株·hm-2)或过低(<1500株·hm-2)都易造成杉木折断,坡向与坡位对其影响较小,合理的密度调控至关重要;4)杉木胸径对受损类型及程度的敏感性较高,表现为粗壮杉木易发生断稍和较轻微的树冠受损,细弱杉木虽不易折断,但一经折断则受损严重。适宜的尖削度对有效预防和减轻杉木受损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受损类型 粤北地区 人工林 冰雪灾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