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abitat use and diel activity pattern of the Tibetan Snowcock(Tetraogallus tibetanus):a case study using camera traps for surveying high-elevation bird species 被引量:9
1
作者 Gai Luo Chuangming Yang +3 位作者 Huaming Zhou Michael Seitz Yongjie Wu Jianghong Ran 《Avian Research》 CSCD 2019年第1期21-29,共9页
Background: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nimal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mid-latitude alpine areas,but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basic ecology of high-altitude species due to the d... Background: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nimal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mid-latitude alpine areas,but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basic ecology of high-altitude species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of conducting field research in the harsh climate and habitat present at high elevations.The Tibetan Snowcock(Tetraogallus tibetanus) is a little-known phasianid distributing in alpine areas at extremely high elevations in the mountains surrounding the Tibetan Plateau.Estimating the species occupancy rate and discuss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s distribution based on infrared-triggered camera techniques would provide both a baseline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its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Methods:We used infrared-triggered cameras to investigate the Tibetan Snowcock on the western slope of Mt.Gongga from June to November 2016.We used the R package "overlap" to visualize its activity pattern,and used an occupancy model to both examine its habitat use as well as to determine the most influential variables affecting its habitat use.Results:Using 103 camera traps over 9213 camera-days,we recorded 428 instances of Tibetan Snowcock.The diel activity peaks of Tibetan Snowcock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8:00-10:00 am and 18:00-20:00 pm.The model estimate of occupancy for Tibetan Snowcock(0.830)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na?ve site occupancy based on camera detections(0.663),indicating a wider use of habitat than the camera traps recorded.Elevation,slope,settlement density,road density,and 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were the most influential variables for its habitat use.Conclusions:The Tibetan Snowcock is confirmed to be diurnal.This species prefers an environment with a high elevation,gentle slope,and low EVI,apparently facing a trade-off between predator risk,foraging efficiency,and food availability.When human impact was low,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abitat use of the Tibetan Snowcock and both its road and settlement densities.Infrared cameras and proper survey design are valuable for investigating extreme alpine phasian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ity PATTERN Habitat preference Mt. Gongga OCCUPANCY model TIBETAN snowcock
下载PDF
Comparative phylogeography of two sister species of snowcock: impacts of species-specific altitude preference and life history 被引量:3
2
作者 Bei An Lixun Zhang +1 位作者 Yutao Wang Sen Song 《Avian Research》 CSCD 2020年第1期45-56,共12页
Background: Phylo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are usually interpreted by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s and geographic barriers of the past. However, sister species may exhibit disparate patterns of genet... Background: Phylo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are usually interpreted by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s and geographic barriers of the past. However, sister species may exhibit disparate patterns of genetic structures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due to their habitat preference and altitude segregation.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how species-specific altitude habitat affected phylogeographical patterns in two sister snowcock species, Tibetan(Tetraogallus tibetanus) and Himalayan Snowcocks(T. himalayensis).Methods: A panel of seven microsatellite loci and a fragment of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genetic structures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hope of revealing the underlying evolutionary processes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ssible past demographic events.Result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 himalayen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phylogeographical signal in mtDNA(FST microsatellite(F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in the = 0.66, p < 0.001) and ST Pleistocene and followed demog= 0.11, p < 0.001) data and is stable duringraphic contraction until 0.003 million years(Mys) ago. The phylogeographical signal of T. tibetanus is lower than the level of genetic difference among populations in mtDNA(FST icrosatellite(F= 0.41, p < 0.001) and mST s been experien= 0.09, p < 0.001) data, likely benefiting from stable habitat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 tibetanus hacing expansion since 0.09 Mys ago. However, an abnormally haplotype H9 from T. himalayensis clustering with T. tibetanus was spotted.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fferences in habitat preference and altitude specialities were reflected in the genetic structure patterns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se two species. These dissimilarities in life history traits might have affected the dispersal and survival abilities of these two species differently during 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so enriched our knowledge on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connectivity in high altitude mountain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N snowcock Phylogeographical pattern Phylogeographical signal Population dynamics 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 Tetraogallus tibetanus TIBETAN snowcock
下载PDF
ESTIMATING DENSITY AND POPULATION SIZE OF TIBETAN SNOWCOCK IN TIBET
3
作者 朴春植 朴仁珠 +1 位作者 王健 孙森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4-59,共6页
The population situation of Tibetan Snowcock (Tetragallus tibetanus) has been surveyed by line transect sampling in Tibet from 1987 to 1989. The total length of samplings is 4444km, which were arranged in an area of 1... The population situation of Tibetan Snowcock (Tetragallus tibetanus) has been surveyed by line transect sampling in Tibet from 1987 to 1989. The total length of samplings is 4444km, which were arranged in an area of 1 million.km2. 783 snowcocks were recorded in 35 line transects of 408km in the effective length. From these data, the densities of the snowcocks were estimated from negative exponential density distribution and jackknife method. The average density is 1.4523 cocks/ km2 and varies from 5.6580 to 0.0697 indiv. -km2. The population size of the snowcocks is 187.303±24.781 cocks in Tibe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d how to locate the line transect samplings, determine the observation width, choose possible shapes of the detection function and calculate the habitat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snowcock DENSITY POPULATION size TIBET Line TRANSECT sampling
下载PDF
西藏雪鸡青海亚种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变异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立勋 阮禄章 +1 位作者 安蓓 刘迺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44-1049,共6页
本文采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西藏雪鸡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从4个地理种群的51个样品中成功地扩增出了535bp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片段,在所有可比较的535bp的序列中,发现15个变异位点,没有插入/缺... 本文采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西藏雪鸡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从4个地理种群的51个样品中成功地扩增出了535bp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片段,在所有可比较的535bp的序列中,发现15个变异位点,没有插入/缺失,且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转换(Transition)或颠换(Transversion),Ti/Tv=3.4∶1,并且变异位点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而密码子的第二位点没有变异位点。在4个地理种群中,共有1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且在各地理种群中都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态性。AMOVA分析结果表明,西藏雪鸡4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结构差异并不明显(ΦST=0.19,P<0.01),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地理种群内,占80.75%,而且种内大部分分子变异是由各地理种群之间单倍型的差异引起的,单倍型缺乏比较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在系统发生树上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从而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雪鸡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遗传结构 基因流 地理变异 系统地理学
下载PDF
新疆高山雪鸡的生态和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人鑫 马力 +1 位作者 邵红光 姜涛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0年第3期71-76,共6页
高山雪鸡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和经济价值的鸟类,属我国二类保护动物.本文报导了在新疆天山东段对该种雪鸡生态和生物学的初步研究结果.
关键词 雪鸡 新疆 生态学 生物学 高山雪鸡
下载PDF
高山雪鸡繁殖期觅食和警戒行为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6
6
作者 闫永峰 朱杰 +2 位作者 翟兴礼 倪自银 刘迺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2,共5页
2004年和2005年的4~7月,采用聚焦取样的方法,观察研究了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高山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繁殖期的两性觅食频率和警戒行为。研究表明,无论是繁殖前期还是孵卵期,雌鸟的觅食频率均高于雄鸟... 2004年和2005年的4~7月,采用聚焦取样的方法,观察研究了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高山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繁殖期的两性觅食频率和警戒行为。研究表明,无论是繁殖前期还是孵卵期,雌鸟的觅食频率均高于雄鸟,警戒性则低于雄鸟,而且均有显著差异(P<0.05),同性雪鸡在不同时期的差异不显著(P>0.05);高山雪鸡的雄鸟不参与孵卵和育雏,但在雌鸟产卵和孵卵期担任警戒。另外,本文对野生高山雪鸡的警戒行为进行了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雪鸡 繁殖期 觅食频率 警戒性
下载PDF
60~90日龄腾冲雪鸡肌纤维特性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谭丽勤 欧茶海 +1 位作者 李润泉 叶绍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45-348,共4页
使用组织学方法 ,对 16只 6 0和 90日龄的腾冲雪鸡的胸肌纤维直径、纤维密度进行了测定 ,并与体型指标和活体重进行了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日龄公母鸡的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不同日龄的肌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 (P &... 使用组织学方法 ,对 16只 6 0和 90日龄的腾冲雪鸡的胸肌纤维直径、纤维密度进行了测定 ,并与体型指标和活体重进行了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日龄公母鸡的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不同日龄的肌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 (P <0 0 1) ,6 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 31 40± 7 36 μm和 32 36± 8 11μm ,9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 38 6 8± 9 42 μm和 37 6 7± 9 14μm ;因而 90日龄以前上市的肉用仔鸡公母性别间肉的细嫩度差异较小。不同日龄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 ,且年龄越大 ,肌纤维直径变大 ,表明肌肉细嫩度越差。随着日龄的增长 ,肌纤维同步增长 ,但肌纤维生长变异不大 (P >0 0 5 )。肌纤维直径与鸡的日龄和胸宽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 (P<0 0 1) ,与龙骨长和活重有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5 ) ,因而这为肌纤维细度的表型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不同日龄和性别间单位面积内的肌纤维密度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表现出随年龄增加密度加大和公鸡的密度大于母鸡的密度的规律 ,6 0和 90日龄时公母鸡纤维密度分别为 116 5 12± 5 8.86根 /mm2 和 1111 11± 192 45根 /mm2 ,12 31 48± 2 42 6 3根 /mm2 和 1194 45± 134 72根 /mm2 ;肌纤维密度与体型体重和肌纤维直径也没有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腾冲雪鸡 肌纤维特性 肉品细嫩度 选育
下载PDF
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育雏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6
8
作者 闫永峰 包新康 刘迺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70-2275,共6页
2005年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省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育雏期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了16个正在觅食、未受到干扰的雪鸡育雏栖息地和14个阴阳坡的对比样方。研究表明,育雏期... 2005年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省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育雏期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了16个正在觅食、未受到干扰的雪鸡育雏栖息地和14个阴阳坡的对比样方。研究表明,育雏期的喜马拉雅雪鸡主要选择在海拔3301—3600m之间、中坡及中坡以上的坡位、坡度11—30°之间的灌丛草地活动,这有利于雏鸟获得足够的食物供应和更好的保护后代。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雪鸡育雏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分为捕食因子和食物因子两类,其主要因子依次为灌丛长度、物种丰富度、地面异质性以及附近(500m内)的悬崖数量。喜马拉雅雪鸡对育雏栖息地的选择其实是最好的食物资源和最有利于逃避敌害之间的权衡,即捕食因子与食物因子之间权衡的结果,这可能是喜马拉雅雪鸡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避免被天敌捕食的行为适应,是高寒地区鸟类的一种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雪鸡 育雏栖息地 主成分分析 权衡
下载PDF
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的巢址选择 被引量:13
9
作者 闫永峰 刘迺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78-4284,共7页
2004和2005年的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36个巢址。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雪鸡的巢主要分布于2601~3000 m之间,多在高山岩石草地和... 2004和2005年的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36个巢址。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雪鸡的巢主要分布于2601~3000 m之间,多在高山岩石草地和裸露岩石区、突出大石下和灌木下或草丛中、中坡及中坡以上的坡位、坡度26°~40°之间的阳坡和半阳坡上营巢。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可分为捕食因子和食物因子两类,其主要因子依次为灌丛高度、距悬崖的距离、草本盖度、灌丛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作为捕食因子与食物因子权衡的结果,其巢址选择有利于喜马拉雅雪鸡的野外生存。此外,悬崖环境(距悬崖的距离和500m内的悬崖数)在巢址选择中起到重要作用,这可能与雪鸡的避敌方式及飞翔能力较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雪鸡 巢址选择 主成分分析 权衡
下载PDF
不同日龄与性别腾冲雪鸡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段纲 叶绍辉 +1 位作者 欧茶海 李润泉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10-11,共2页
采集16只60日龄和90日龄不同性别的云南腾冲雪鸡的静脉血,测定血清中12个成份的含量指标。结果表明:甘油三脂、胆固醇、尿酸、肌酐和磷含量有性别、年龄差异;公鸡的甘油三脂含量大于母鸡,差异显著;90日龄胆固醇含量大于... 采集16只60日龄和90日龄不同性别的云南腾冲雪鸡的静脉血,测定血清中12个成份的含量指标。结果表明:甘油三脂、胆固醇、尿酸、肌酐和磷含量有性别、年龄差异;公鸡的甘油三脂含量大于母鸡,差异显著;90日龄胆固醇含量大于60日龄,差异显著;母鸡尿酸含量低于公鸡、90日龄高于60日龄,且随日龄增加公母间差异增大;随鸡龄增加,肌酐含量增加,公鸡增加的幅度大于母鸡;在公鸡,随日龄增大,血磷升高;在母鸡,随日龄增加,血磷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日龄 腾冲雪鸡 血液生化指标
下载PDF
云南腾冲雪鸡肌肉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廖国周 王桂瑛 +2 位作者 程志斌 贾俊静 葛长荣 《肉类研究》 2013年第7期1-5,共5页
腾冲雪鸡是云南省腾冲县的一个地方优良家鸡品种,具有羽毛洁白、肉骨乌黑、肉质好、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本研究以140日龄腾冲雪鸡为对象,采用双向电泳(DE)分析其腿肌与胸肌中蛋白表达差异,并以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 腾冲雪鸡是云南省腾冲县的一个地方优良家鸡品种,具有羽毛洁白、肉骨乌黑、肉质好、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本研究以140日龄腾冲雪鸡为对象,采用双向电泳(DE)分析其腿肌与胸肌中蛋白表达差异,并以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 MS)鉴定腿肌与胸肌中差异蛋白质点。结果表明,经双向电泳图谱分析所获得的肌肉组织蛋白点分布于pH4.0~7.0之间,蛋白点清晰,图谱分辨率较好,其中腿肌中检测到1421±34个蛋白点,胸肌中检测到1329±25个蛋白点,对比分析腿肌和胸肌组织的DE图谱,发现有110个点存在明显的表达差异,在腿肌中高表达的点有56个,在胸肌中高表达的点有54个;选取的蛋白质点经鉴定为核纤层蛋白A、磷酸葡萄糖变位酶1、β-烯醇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肌酸激酶M型、乙二醛酶1、原肌原蛋白1,以及一些假设蛋白和非特征性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雪鸡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下载PDF
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高山雪鸡繁殖期种群密度调查 被引量:3
12
作者 闫永峰 王玉玲 +2 位作者 朱杰 倪自银 刘迺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0-74,共5页
2004年和2005年的4~7月,采用绝对数量调查与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的高山雪鸡繁殖期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东大山核心区高山雪鸡繁殖期的种群密度为7.12±1.05只... 2004年和2005年的4~7月,采用绝对数量调查与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的高山雪鸡繁殖期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东大山核心区高山雪鸡繁殖期的种群密度为7.12±1.05只/km^2(5.85~8.33),总体密度为4.88±1.50只/km^2(3.33~6.32);盐池湾高山雪鸡繁殖期的种群密度为4.25±2.10只/km^2(2.86~6.67)。东大山核心区高山雪鸡的种群密度与1990年相比稍有下降,而总体密度则有所上升。人工捕捉和偷猎等是影响研究区内高山雪鸡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大山 盐池湾 高山雪鸡 繁殖期 种群密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的巢址选择 被引量:3
13
作者 闫永峰 刘迺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0-164,共5页
2005年的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省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16个巢址。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雪鸡的巢主要分布于3 301~3 500 m之间、多在灌丛草地和高山岩石... 2005年的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省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16个巢址。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雪鸡的巢主要分布于3 301~3 500 m之间、多在灌丛草地和高山岩石草地、灌木下或草丛中及突出大石下、中坡以上的坡位、坡度26°~40°之间的阳坡和半阳坡上营巢。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可分为捕食因子和食物因子两类,捕食因子在雪鸡巢址选择中占据了首要地位。其主要因子依次为地面异质性、灌丛高度、灌丛宽度和附近(500 m内)悬崖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雪鸡 巢址选择 主成分分析 甘肃
下载PDF
高山雪鸡的生物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4
作者 闫永峰 刘迺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2期103-108,共6页
高山雪鸡是生活在寒旱区的高山鸟类之一,全球80%以上的种群分布于中国.1989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几十年来,因为"实际和潜在的过度利用、乱捕滥猎、天敌捕食、过度放牧造成生境质量下降",在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 高山雪鸡是生活在寒旱区的高山鸟类之一,全球80%以上的种群分布于中国.1989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几十年来,因为"实际和潜在的过度利用、乱捕滥猎、天敌捕食、过度放牧造成生境质量下降",在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近危NT,几近符合易危VUAlcd(Near Threatened NT,nearlymet VU Al-cd)"物种.为有效保护这一物种,有关学者对高山雪鸡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研究.本文从分类与分布、起源与演化、食性、生活习性、栖息地选择、繁殖、人工驯养和养殖、以及换羽、系统发生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等方面对高山雪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高山雪鸡的研究意义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雪鸡 生物学 研究现状
下载PDF
暗腹雪鸡青海亚种活动规律及雏鸟羽毛生长和成体秋季换羽 被引量:13
15
作者 常城 刘发 王香亭 《甘肃科学学报》 1994年第1期77-81,共5页
本文报道了暗腹雪鸡青海亚种(Tetraogallushimalayensiskoslowi)的季节活动规律、日活动规律、雏鸟羽毛生长顺序和成体秋季换羽等。
关键词 暗腹雪鸡 羽毛生长 换羽 雏鸟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腾冲雪鸡肌肉的酶解工艺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磊 杨晶晶 +3 位作者 朱金花 谷大海 阚欢 刘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9-94,共6页
腾冲雪鸡是云南省著名的特色珍稀优良鸡种之一,是腾冲市地方特色优势禽种资源,肉骨乌黑、味香肉嫩。本文以腾冲雪鸡肌肉为原料,以水解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对肌肉酶解效果影响较大的液固比、酶解时间、酶解温度3个因素,... 腾冲雪鸡是云南省著名的特色珍稀优良鸡种之一,是腾冲市地方特色优势禽种资源,肉骨乌黑、味香肉嫩。本文以腾冲雪鸡肌肉为原料,以水解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对肌肉酶解效果影响较大的液固比、酶解时间、酶解温度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并对其酶解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腾冲雪鸡肌肉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动物蛋白酶加酶量0.66%、液固比3∶1(g/mL)、酶解时间5.25h、酶解温度51℃,此条件下蛋白质的水解度为57.13%。试验结果为腾冲雪鸡风味物质和复合调味料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雪鸡 肌肉 酶解 水解度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不同日龄和性别腾冲雪鸡肉的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欧茶海 李润泉 +2 位作者 丁自柏 叶绍辉 段纲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81-185,共5页
采集60和90日龄腾冲雪鸡公母各8只的胸肌和腿肌的混合肉样,对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磷及16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60和90日龄时所有营养成分测定值无性别和日龄差异(P>0.05),表明此期间腾... 采集60和90日龄腾冲雪鸡公母各8只的胸肌和腿肌的混合肉样,对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磷及16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60和90日龄时所有营养成分测定值无性别和日龄差异(P>0.05),表明此期间腾冲雪鸡营养成分变化不大.(2)腾冲雪鸡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高,平均分别为24.22±0.89和2.53±0.74,高于其它云南地方鸡种,与野生雪鸡近似.(3)腾冲雪鸡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较高,为1.12±0.24,具有较高的蛋白质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性别 腾冲雪鸡 肉营养成份 品种
下载PDF
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春夏季食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贾海燕 刘晓青 +4 位作者 田农夫 张芮 王蓉蓉 刘灵霞 史红全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70-479,共10页
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6年5—8月,在青海省尖扎县,采集藏雪鸡新鲜粪便及可能食用的植物,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藏雪鸡食性。结果表明:藏雪鸡能以各种植物器官为食,叶片... 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6年5—8月,在青海省尖扎县,采集藏雪鸡新鲜粪便及可能食用的植物,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藏雪鸡食性。结果表明:藏雪鸡能以各种植物器官为食,叶片是其食用的主要器官,茎次之,再次是花和果(种子),根极少;藏雪鸡所食植物器官比例有明显季节变化,叶片的比例逐月下降,花的比例在7月显著增加,而果(种子)比例在8月陡增至28%;藏雪鸡能以生境中24科72种草本植物中的19科49种为食,还取食苔藓和地衣;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是其主要食物,占食物总量的42%;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22.35%)是主要食物种,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20种植物是其常见食物种;藏雪鸡所食植物种类比例季节变化明显,如草地早熟禾比例5—7月稳定在20%左右,但8月上升到30.20%,而蒲公英比例5—8月持续增加;藏雪鸡所食植物种类数稳定在35~36种,仅7月稍多(41种);不同月份的食物成分相似性较高(>73%),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相似,但8月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明显低于其他月份。综上,藏雪鸡是广食性鸟类,且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藏雪鸡救护和迁地保护时人工饲料配方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雪鸡 粪便显微分析 食性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