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演进与意涵
1
作者 沈蕾 张芸瑞 +1 位作者 陈宁 刘伟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6-1023,共8页
积极青少年发展是发展科学理论范式的重大转变,极大推动了全球青少年发展研究和教育政策的进程。积极青少年发展突破“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型”,主张关注青少年的优势和相对可塑性,强调个体与情境的互惠互动,凸显青少年之于社会进步和... 积极青少年发展是发展科学理论范式的重大转变,极大推动了全球青少年发展研究和教育政策的进程。积极青少年发展突破“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型”,主张关注青少年的优势和相对可塑性,强调个体与情境的互惠互动,凸显青少年之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贡献与方法论价值。在历经生态情境取向向历史文化取向的演进过程中,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推广和践行,彰显出鲜明的理论更新自觉和实践品格,这对推动对青少年的认识论发展、我国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以及政策制定实施,具有多重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青少年发展 社会发展 生态情境取向 历史文化取向
下载PDF
--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近现代历史风貌区消费空间生产探究----以武汉六合片区为例
2
作者 彭恺 刘书琦 +1 位作者 汤鄂南 陈延亮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共6页
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近现代历史风貌区的空间生产行为在持续推进,却显现了“无地方性”“无差异化”的更新倾向,特别是形成了一批“符号化”“绅士化”的消费空间。消费文化的“侵入”打破了历史风貌区固有的社会关系及消费空间,随之进... 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近现代历史风貌区的空间生产行为在持续推进,却显现了“无地方性”“无差异化”的更新倾向,特别是形成了一批“符号化”“绅士化”的消费空间。消费文化的“侵入”打破了历史风貌区固有的社会关系及消费空间,随之进行着新社会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新兴消费空间的生产行为。为深入剖析这种现象,文章以空间三元辩证法为理论视角,以武汉六合片区为研究对象,聚焦多元主体社会关系与所对应的消费空间同步生产的过程,并尝试提出适应于多元主体需求的消费空间差异化导向设计、面向实施的消费空间三元一体化生产行动导则、基于空间正义的原有居民社会关系存续等方面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三元辩证法 历史风貌区 消费空间 社会关系
下载PDF
长江文化的景观形象感知研究——以长江中下游若干滨江历史公园为考察对象
3
作者 方程 张宇昊 +1 位作者 许丹莹 陈慕竹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6,共8页
长江滨江岸线景观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长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长江中下游4个城市的8个滨江历史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风景资源类型对社交媒体数据中长江文化形象感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游客对长江自然景观形象... 长江滨江岸线景观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长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长江中下游4个城市的8个滨江历史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风景资源类型对社交媒体数据中长江文化形象感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游客对长江自然景观形象感知充分,但多停留在认知形象层面,缺少情感形象层面感受;游客对长江文化的多样性感知不足,对其深层次的感知较弱;公园内除了被大家广泛接受的文化,还有许多被忽视的文化价值有待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文化 滨江历史公园 社交媒体数据 形象感知
下载PDF
文化转型与非遗传承:兼对非遗历史性、社会性和生活性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常国毅 马知遥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18,共10页
非遗的文化转型,特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非遗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适应性变革,如价值观念更新、传承方式变革、功能定位转变等问题。这种适应性变革旨在传承并活化非遗,在这一过程中非遗传承队伍的接续面临着新转变和新挑... 非遗的文化转型,特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非遗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适应性变革,如价值观念更新、传承方式变革、功能定位转变等问题。这种适应性变革旨在传承并活化非遗,在这一过程中非遗传承队伍的接续面临着新转变和新挑战,非遗传承在当代中国的话语表达呈现出复杂而多维的特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也愈发成为非遗传承有效、可持续的重要保障。深入理解文化转型中非遗的传承,需要对非遗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生活性进行解析,以此凸显非遗传承对历史文脉的赓续以及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明晰非遗传承尊重传统、鼓励创新、密切关注社会与生活需求的未来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非遗传承 历史性 社会性 生活性
下载PDF
“黎峒”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与海南黎族形成研究
5
作者 赵龙成 阎根齐 《学术探索》 2024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唐宋以前海南黎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黎峒”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奴隶社会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才占统治地位。自然岩洞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居所。海南岛的黎族历史悠久,始于居住在自然岩洞“黎峒”的早期人类。“黎峒”便是早... 唐宋以前海南黎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黎峒”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奴隶社会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才占统治地位。自然岩洞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居所。海南岛的黎族历史悠久,始于居住在自然岩洞“黎峒”的早期人类。“黎峒”便是早期黎族居住地的总称。海南岛的“黎峒”社会历史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旧石器时代,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秦汉时期并奠定了海南黎族称谓产生的基础,繁荣于唐宋时期并形成了海南黎族称谓,至明末以后逐渐衰落,直至民国时期才消失,并催生了“黎族”和黎族文化。本文就唐宋以前的中国古代“黎峒”社会历史文化与海南黎族产生形成作初步探讨,以期对进一步开展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域特征生态环境条件下黎族先民的“黎峒”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峒 社会历史文化 海南黎族 黎族称谓
下载PDF
中德人文交流的历史演进、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
6
作者 郭婧 孙萌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5-68,112,共15页
人文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德人文交流经历了关系起步、快速发展、全面升级、波折前进四个发展阶段,具有对等性、互补性、可持续性的总体特征,在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动态变化。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为进一... 人文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德人文交流经历了关系起步、快速发展、全面升级、波折前进四个发展阶段,具有对等性、互补性、可持续性的总体特征,在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动态变化。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为进一步发挥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中德双方还需加强人文交流的长期规划,并将其落实落细,注重突出中德文化的共通点,强化德国对华认知中的积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德关系 人文交流 历时演进 发展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进路
7
作者 杨玢 苏泽宇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共8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现实推进的基本遵循。立足唯物史观深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创新以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形态建构的双向律动,展演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形塑的现实图景,内括阐发这一图景价值图式的文化意指。...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现实推进的基本遵循。立足唯物史观深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创新以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形态建构的双向律动,展演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形塑的现实图景,内括阐发这一图景价值图式的文化意指。在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中始终恪守社会主义价值指向、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引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价值恪守的文化澄明、战略定向的文化锚定和意义彰显的文化诠释,从实践论域共同建构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化 社会主义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8
作者 段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0-46,共7页
历史自信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概念,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历史使命而作出的又一重要政治宣示。学界对历史自信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主要围绕历史自信“是什么”“从何而来”“有... 历史自信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概念,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历史使命而作出的又一重要政治宣示。学界对历史自信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主要围绕历史自信“是什么”“从何而来”“有何内容”“如何深化”等核心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内涵、生成发展、价值意义、培育路径等方面。未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研究,应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从应然层面增进理论阐释,提升历史自信研究的学理性与系统性;从实然层面突出问题导向,提升历史自信研究的实践效度;从必然层面注重多学科视域融通,拓展历史自信研究的学科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自信 历史认知 历史自觉 历史主动 四个自信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历史根源比较
9
作者 薛新国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表达,是中华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的有机统一。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的社会民主主义、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民主主义、二战后的社会民主主义三个阶段。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逻辑演进与社会党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历史根源的差异,决定了两种价值观具有本质区别。中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决不能移植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历史根源
下载PDF
消费型历史文化街区社会功能承载思考——-以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10
作者 徐凡 倪智伟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5期192-194,共3页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对消费经济的依赖逐渐加大,人气旺盛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趋同,社会功能承载力大大削弱。文章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门东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亲身体验、观察、交谈等手段对其社会功能承载情况进行调研。初步得到消费...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对消费经济的依赖逐渐加大,人气旺盛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趋同,社会功能承载力大大削弱。文章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门东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亲身体验、观察、交谈等手段对其社会功能承载情况进行调研。初步得到消费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空间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希望由此引发人们对消费经济与历史文化关联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田野调查 文化消费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国际性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为例
11
作者 王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5期157-162,共6页
中国国际性社会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际化发展有待完善,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深度和广度都面临着挑战。国际性社会组织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面临如国际传播意识不足、路径单一,组织人员结构比例失调,... 中国国际性社会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际化发展有待完善,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深度和广度都面临着挑战。国际性社会组织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面临如国际传播意识不足、路径单一,组织人员结构比例失调,参与国际机制路径不畅等诸多挑战。因此,研究国际性社会组织的国际化运营,探讨推动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等,有助于国际性社会组织快速成长,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该文从网络传播思维、组织人员结构和参与国际机制这三个维度出发,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为例,探析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中所遇困境,并提出提升国际传播的综合能力,加强国际人才建设及丰富国际化路径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性社会组织 国际化发展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 WCCO 社会组织 国际传播
下载PDF
社会职能视角下美国国家历史公园的模式变迁
12
作者 程世卓 秦冰钒 胡莹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4期121-126,共6页
空美国国家历史公园作为历史类国家公园领域的先行者,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经验相对丰富、理论结构趋于完善。从社会职能视角,对美国国家历史公园的基本信息和模式变迁进行研究,将美国国家历史公园的发展脉络划分为初创期、探索期和深化期... 空美国国家历史公园作为历史类国家公园领域的先行者,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经验相对丰富、理论结构趋于完善。从社会职能视角,对美国国家历史公园的基本信息和模式变迁进行研究,将美国国家历史公园的发展脉络划分为初创期、探索期和深化期,依据各时期保护主体、保护目标、实施模式等基本演变特征,阐明从展陈历史到服务社会再到涵育民族未来的社会角色演进脉络,探讨美国国家历史公园社会职能演变的机制和内在动因,为我国系统、科学地建立国家文化公园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家历史公园 社会职能 国家文化公园 区域性遗产保护 公民参与
下载PDF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rough Social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Guangdong
13
作者 Yuan Qifeng Cai Tianshu +1 位作者 Li Caige(译) Mao Qizhi(校)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19年第1期65-75,共11页
The early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regarded 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and is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 protection experts, planners, and a few other elites. These bodies constitute... The early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regarded 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and is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 protection experts, planners, and a few other elites. These bodies constitute a top-down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i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property right reform, due to the profit-driven demands of individuals, enterprise, and development-oriented government, the protection system was gradually differentiated and a lot of "protective development" practices emerged. With the advent of the post-industrial era, based on the need for cultural identity,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egan to get attention from third-party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even the public, who launched "bottom-up"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d on social governance theory,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cultural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in Guangdo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plores how to construct a society participation network in Guangdong,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and limitation of the network in promoting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rough social particip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social PARTICIPATION civil cultural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 social network governance
原文传递
Taijin-Kyofu-Sho: A subtype of social anxiety
14
作者 Leslie Lim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3年第4期393-398,共6页
Taijin-Kyofu-Sho (TKS)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a Japanese culture-bound form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lthough subsequent case-reports from countries outside Japan have dispelled this notion. There are subtle y... Taijin-Kyofu-Sho (TKS)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a Japanese culture-bound form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lthough subsequent case-reports from countries outside Japan have dispelled this notion. There are subtle yet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KS and DSM-defin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For instance, the TKS subject fears causing offence to others, whereas the SAD subject is more fearful of causing embarrassment to him/herself. Four sub-categories of TKS have been recognised of which the Jikoshu-kyofu variety resembles the olfactory reference syndrome (ORS) known to Western psychiatrists. There are two TKS subtypes, general (or simple) and offensive (delusional). The general subtype resembles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whereas the offensive subtype is characterised by delusions. True community-wide prevalence is unknown, although clinic studies estimate between 7.8% to 45.5% patients have a diagnosis of TKS, with a slight male preponderance. Cultural and societal norms engendering guilt, shame, and embarrassment are likely etiological factors. Treatment may consist of antidepressant and/or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while some patients may also benefit from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jin-Kyofu-Sho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cultural factors Treatment
下载PDF
三论边疆地区的中心化与边缘化——与“新清史”的对话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继焦 郝双玉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主要与“新清史”提出的“边疆是边疆,中心是中心”的观点进行对话,基于“二元社会结构”理论来分析海南作为边疆地区的冼夫人信仰文化,最后得出边疆与中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动和交流的,且边疆地区具有明显的向心性的观点。... 本文主要与“新清史”提出的“边疆是边疆,中心是中心”的观点进行对话,基于“二元社会结构”理论来分析海南作为边疆地区的冼夫人信仰文化,最后得出边疆与中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动和交流的,且边疆地区具有明显的向心性的观点。冼夫人自身经历以及海南冼夫人信仰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证明了边疆和中央具有紧密的联系,处在边缘地区的海南不仅具有古代大一统社会文化的中心元素,而且具有明显的向中心性,在“二元社会结构”下,不论是官方力量还是民间力量,都在从不同方向推进着海南地区的中心化与向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清史 冼夫人信仰 边缘化 中心化 二元社会
下载PDF
Culture Vacancy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16
作者 王佳莹 《科技视界》 2014年第5期204-204,共1页
Idioms always carry stro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nations,so in idiom translation,culture vacancy is a common problem for translators and the way we deal with this problem may probably decide the qualit... Idioms always carry stro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nations,so in idiom translation,culture vacancy is a common problem for translators and the way we deal with this problem may probably decide the quality of our translations.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three main resources for culture vaca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翻译方法 汉语 文化空缺
下载PDF
论奥康纳“三位一体”概念对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尝试——兼与哈贝马斯相比较
17
作者 李洪卫 雷博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1期5-10,共6页
詹姆斯·奥康纳对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其独到的认识和创新之处,他认为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劳动”这一概念,不仅是实现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联姻的关键,也是其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通过“社会劳动”,奥康纳肯定了历史唯物主... 詹姆斯·奥康纳对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其独到的认识和创新之处,他认为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劳动”这一概念,不仅是实现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联姻的关键,也是其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通过“社会劳动”,奥康纳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内含的生态学基因,也在继承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基础上以外在完善和补充的方式将文化和自然因素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中,构建起“社会劳动、自然和文化”的三位一体理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对我们思考全球化时代下经济、生态问题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康纳 社会劳动 自然 文化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历史文化空间网络认知反馈模型构建研究——以珠海市唐家湾古镇为例
18
作者 阎波 徐旻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5期89-95,共7页
历史文化空间是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文化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快速城镇化给众多历史文化区域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历史文化风貌及其空间载体遭到破坏和同质化。为探索历史文化空间及其结构的可意象性,以珠海市唐家湾古镇为例... 历史文化空间是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文化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快速城镇化给众多历史文化区域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历史文化风貌及其空间载体遭到破坏和同质化。为探索历史文化空间及其结构的可意象性,以珠海市唐家湾古镇为例,构建基于历史层积维度的“历史信息物质空间网络”以及基于不同人群认知的“人群认知地图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建立两种网络在“网络—组团—节点”三个层面指标体系下对比的反馈模型。网络层面通过“节点数”与“密度”,比较各人群对网络整体规模的认知完备性;组团层面通过“块”和“切点”对比中介点,分析“记忆孤岛”数量与状况;节点层面通过“认知频率”及“中间中心性”加权结果,分析个别节点的可意象性与吸引力。研究表明:第一,历史文化空间并非存在就是可被认知的;第二,各人群对网络结构认知较为清晰,但规模与认知范围存在差异;第三,居民与游客更易出现记忆孤岛,联系性较差;第四,对节点的认知呈现网络节点高集中态势。挖掘差异机制可以协助打造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空间,同时,该认知反馈模型也为历史文化空间记忆传承的定量研究构建一种量化和可视化的研究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空间网络 空间认知 社会网络分析 认知反馈模型
下载PDF
层次分析中环境因子对大众行为的影响及设计策略探讨——以漳州市新华东路(岳口段)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19
作者 王冰 赵小越 《住宅产业》 2023年第4期68-71,共4页
本文以漳州新华东路(岳口段)历史文化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将目标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级,每个层级包含若干个因子。从指标层中选取与物质环境、知觉体验和行为意识三个维度密切相关的12个环境因子,结合... 本文以漳州新华东路(岳口段)历史文化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将目标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级,每个层级包含若干个因子。从指标层中选取与物质环境、知觉体验和行为意识三个维度密切相关的12个环境因子,结合外部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机制,探讨了研究对象从物质环境到知觉体验,再到行为意识的保护设计策略。本文力求通过相关理论研究,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环境与大众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以保护设计刺激大众行为正向反馈,以大众行为正向反馈促进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再生,以期在城市有序更新上发掘一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大众行为 历史文化街区
下载PDF
“岩钉之争”: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攀岩运动伦理冲突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倍锋 李元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4-55,共12页
攀岩进入奥运会后迅速发展,其文化、伦理问题也引发关注。采用历史社会学方法,以攀岩史上首次公开伦理论战“岩钉之争”为主要案例,构建史料背景并引入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分析攀岩运动的伦理冲突。认为:论战的主要内容包... 攀岩进入奥运会后迅速发展,其文化、伦理问题也引发关注。采用历史社会学方法,以攀岩史上首次公开伦理论战“岩钉之争”为主要案例,构建史料背景并引入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分析攀岩运动的伦理冲突。认为:论战的主要内容包括器械的使用与滥用、个人冒险与社会责任、精英主义限制与山地自由、人与自然的关系4个方面;论战的直接诱因是行动者惯习在变化实践空间的“滞后”,根源于登山运动的浪漫主义审美区隔与文化精英“异治”下的再生产,以及技术进步促使工人阶级向导位置变化带来的人道主义生存需要回归。当前一些新的争议与“岩钉之争”有理论共性:风险价值可视为符号资本,须通过实践理解其逻辑;攀岩环保可视为区隔打破后的现实问题,除维护手段外也可通过自然教育等方式重建美学理念;竞技攀岩异化问题体现了难以避免的政治、商业“异治”,发挥政府及体育组织的作用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岩运动 伦理冲突 “岩钉之争” 历史社会学 社会实践理论 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