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ing social movement concepts and actions in a knowledge uptake and sustainability context: A concept analysis
1
作者 Doris Grinspun Katherine Wallace +21 位作者 Shelly-Anne Li Susan McNeill Janet Elaine Squires Jesús Bujalance Maryanne D’Arpino Gina De Souza Nataly Farshait John Gabbay Ian D.Graham Alison Hutchinson Kim Kinder Celia Laur Tina Mah Julia E.Moore Jennifer Plant Jodi Ploquin P.Jim A.Ruiter Daphney St-Germain Margie Sills-Maerov May Tao Marita Titler Junqiang Z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CSCD 2022年第4期411-421,共11页
Objectives:To share a concept analysis of social movement aimed at advancing its application to evidence uptake and sustainability in health-care.Methods:We applied Walker and Avant method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so... Objectives:To share a concept analysis of social movement aimed at advancing its application to evidence uptake and sustainability in health-care.Methods:We applied Walker and Avant method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social movement in the context of knowledge uptake and sustainability.Peer-reviewed and grey literature databases were systematically searched for relevant reports that described how social movement action led to evidence-based practice changes in health and community settings.Titles,abstracts and full texts were reviewed independently and in duplicate,resulting in 38 included articles.Results:Social movement action for knowledge uptake and sustainability can be defined as individuals,groups,or organizations that,as voluntary and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change agents,mobilize around a common cause to improve outcomes through knowledge uptake and sustainability.The 10 defining attributes,three antecedents and three consequences that we identified are dynamic and interrelated,often mutually reinforcing each other to fortify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ocial movement.Examples of defining attributes include an urgent need for action,collective action and collective identity.The concept analysis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Movement Action Framework.Conclusions:Social movement action can provide a lens through which we view implementation science.Collective action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e concepts less frequently canvassed in implementation science literature e can lend insight into grassroots approaches to uptake and sustainability.Findings can also inform providers and change leaders on the practicalities of harnessing social movement action for realworld change initiatives.By mobilizing individuals,groups,or organizations through social movement approaches,they can engage as powered change agents and teams that impact the individual,organizational and health systems levels to facilitate knowledge uptake and sustain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ctive action Collective identity GRASSROOTS Implementation science Knowledge-to-action MOBILIZATION social movement action
下载PDF
“行为本位”与口语语法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姚双云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5,共15页
行为是举动与活动的连接点,行为实施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目的。鉴于行为在口语互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口语语法研究宜秉持“行为本位”观,将行为作为语言功能描写的观测点。基于该研究理念,本文构建了一个行为体系,将其分为评价、传情、际构... 行为是举动与活动的连接点,行为实施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目的。鉴于行为在口语互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口语语法研究宜秉持“行为本位”观,将行为作为语言功能描写的观测点。基于该研究理念,本文构建了一个行为体系,将其分为评价、传情、际构、问答、求予、协商、讲述、推理等八大基本类型,并进行二级、三级、四级分类。在“行为本位”观下开展口语语法研究可重点关注三种范式:行为的资源形式与位置分布、行为的类型归属与解构分析、行为的包装设计与动态征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行为 口语语法 行为本位 行为体系
下载PDF
乡村产业融合对集体行动响应的影响——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的研究
3
作者 颜华 董富强 王彦智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5-603,共9页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利用2022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数据,采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乡村产业融合对村庄集体行动响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对集体行动响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进行内生性和稳健...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利用2022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数据,采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乡村产业融合对村庄集体行动响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对集体行动响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乡村产业融合主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重塑社会资本和增加政策感知等路径破解集体行动困境。同时,受利益联结机制驱动,乡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在原生型组织模式下更为显著。据此,建议进一步加快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持续优化乡村产业融合达成集体行动的良好生态,创新紧密型联结机制的实现形式,进而促进集体行动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产业融合 集体行动响应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原生型组织模式
下载PDF
论校长问责制的社会行动伦理——基于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之思考
4
作者 夏心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21-26,共6页
校长问责制是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不可忽缺的重要治理机制。校长问责制的社会行动伦理机理主要包括教育解释伦理、追究机制伦理、治理监督伦理、教育改进伦理和教育领导伦理等。当前中小学校长问责存在校长治理角色冲突、校长治理理... 校长问责制是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不可忽缺的重要治理机制。校长问责制的社会行动伦理机理主要包括教育解释伦理、追究机制伦理、治理监督伦理、教育改进伦理和教育领导伦理等。当前中小学校长问责存在校长治理角色冲突、校长治理理念冲突、治理事件利益冲突、学校治理权力冲突和学校治理制度冲突带来的伦理困境,需要从公众伦理、关怀伦理、批判伦理和专业伦理等向度着手改进校长治校行为,具体措施包括:建构超越信念与责任两种伦理的校长问责制伦理,重构基于问责伦理的学校治理关系,建立校长问责制的公共领域,将确立的教育价值观念转化为可行性治理策略设计,并且要审慎看待施行校长问责制的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长问责制 社会行动伦理 中小学校长问责 伦理自觉 学校治理关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下超占宅基地退出对农村集体行动能力的影响——基于江西省294份村庄数据的实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婷 陈美球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55,共11页
研究目的:借助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构建超占宅基地退出情境下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利用该框架揭示宅基地制度改革如何提升农村集体行动能力,探索超占宅基地退出的多元路径,以期为地方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借助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构建超占宅基地退出情境下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利用该框架揭示宅基地制度改革如何提升农村集体行动能力,探索超占宅基地退出的多元路径,以期为地方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有序Logit模型。研究结果:超占宅基地退出能增强村民对农村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村民主体内生动力,通过超占宅基地退出可实现宅基地所有权行使的公平管理,通过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继承的制度完善能促进宅基地资格权保障的公平取得,进而提升农村集体行动能力。研究结论:一是加强宅基地所有权行使主体建设,增强宅基地分配、规划和调整、收回等公平管理能力,营造乡村公平氛围,提高村民对农村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建立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的自治组织,保障不同主体宅基地资格权和房屋财产权的基本权益,重塑乡村社会公平,激发村民主体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占宅基地退出 农村集体行动能力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内生动力 公平
下载PDF
“制度-资本-行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何以构建?--基于鲁西南S镇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龙顺 蒋硕亮 陈贤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7,共10页
遵循“制度基础→资本保障→行动结果”的作用链条,构建了“制度-资本-行动”的分析框架,并借助鲁西南S镇“水污染治理共同体”的案例深描,呈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全过程。研究发现:科层制下的制度创新和权力下放为基层社会治理... 遵循“制度基础→资本保障→行动结果”的作用链条,构建了“制度-资本-行动”的分析框架,并借助鲁西南S镇“水污染治理共同体”的案例深描,呈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全过程。研究发现:科层制下的制度创新和权力下放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奠定基础,制度创新促进共同参与,权力下放实现赋权增能,但该过程普遍面临着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摩擦和调适;基层政府正式治理资源不足使其通过公众协同共治、官员关系运作和政府间利益共谋等方式嵌入非正式治理资源;个体资本禀赋的价值属性使得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差异性;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政府策略表现为维护政治稳定和任务导向下的行政动员、基层政府“适应性执行”以及基层官员“职位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公众策略表现为权益受损及参与意识的提高促进参与实践,企业主利益驱使下的不同策略转换,村干部在政府、村民与自身之间“三重角色”扮演中寻求综合收益最大化。因此,基层治理实践中,需要从上级政府、镇政府、村民、企业主、村干部等多主体视角优化制度设计、强化资本保障、调适利益取向和目标追求,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共同体 制度-资本-行动 基层政府
下载PDF
交往行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协同逻辑 被引量:4
7
作者 白玥 《兰州学刊》 CSSCI 2023年第12期88-100,共13页
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的格局正在形成。其中,社会组织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如何发挥中介作用,以促进多元主体的有效协同并实现养老资源社会整合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关注。文章以交往行... 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的格局正在形成。其中,社会组织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如何发挥中介作用,以促进多元主体的有效协同并实现养老资源社会整合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关注。文章以交往行动理论为视角,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H市D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和功能,其协同逻辑体现为从最初的合法性建立,到福利属性、商谈过程以及共同意识构建的递进过程。与此同时,社会组织面临着信任度较低、社区重建资源整合难题、服务主体联动断层和缺乏规范化管理与平台建设方面的协同困境。对此,文章以老年居民需求为导向,提出了“信任机制、文化伦理、有效对话、统一目标、规范标准”的多元主体协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行动 社区 养老服务 社会组织 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三元融合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解读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泉 李昊 钱征寒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77,共8页
智慧城市将形成信息维度、社会维度和物理维度三元融合发展趋势。这一论述来源于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认识,且广泛影响到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社会发展领域和城市空间规划领域。3个领域对智慧城市三元融合趋势具有共同的内涵解读,但关注重... 智慧城市将形成信息维度、社会维度和物理维度三元融合发展趋势。这一论述来源于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认识,且广泛影响到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社会发展领域和城市空间规划领域。3个领域对智慧城市三元融合趋势具有共同的内涵解读,但关注重点并不相同。智慧城市三元融合趋势的论述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这一趋势反映了技术哲学中“我—技术—世界”基本关系;二是城市规划建设始终处于“社会—技术—空间”相互作用的维度中,而智慧城市三元融合趋势则是城市发展演变的新阶段。总体上,这一趋势设想符合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规律,能够在规划历史脉络中得到解释。最后,从空间维、操作维和技术维3个向量提出基于三元融合趋势的智慧城市规划总体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城市 三元空间 三元维度 人—信息—物理系统 总体框架 行动规划
下载PDF
嵌入式治理视角下“村转居”的行动逻辑及反思——基于苏北新型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 被引量:15
9
作者 田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5-95,共11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村转居”完成组织“翻牌”后仍然面临主体重塑、目标融合及规则再造等现实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元化推进模式及多样化地域社会类型,亟待重设新型农村社区“村转居”...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村转居”完成组织“翻牌”后仍然面临主体重塑、目标融合及规则再造等现实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元化推进模式及多样化地域社会类型,亟待重设新型农村社区“村转居”的理论意涵,并构建一个总体性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用嵌入式治理理论,从治理主体、治理目标、治理规则及治理资源4个维度,考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村转居”的实践过程及治理重构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完成空间整合和组织“翻牌”的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村居合署办公、村社治理目标融合以及村社治理“一肩挑”等方式实现传统村级治理组织和治理机制的延续和再生。如何突破“村-居”二元制度张力并以治理效能为导向重塑社区治理主体、目标和规则,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重建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并顺利过渡到地域性治理共同体的关键。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村转居”治理重构不仅需要重塑多元治理主体及协同高效的社会行动体系,也必须实现礼俗秩序与法理规范的嵌入共治以及农耕文明与都市文化的地域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村转居” 嵌入式治理 社会行动体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彭永祥 吴成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0,共5页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由技术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长期以来 ,对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深入分析 ,使两大体系之间出现了许多不协调问题 ,制约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所以 ,将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到治理方略的制定 ,...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由技术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长期以来 ,对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深入分析 ,使两大体系之间出现了许多不协调问题 ,制约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所以 ,将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到治理方略的制定 ,加强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出发 ,探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合理的体系结构及其良性运作 ,指出宏观调控和政府政策、行为十分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系统工程 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行为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发展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彭博 方虹 +2 位作者 李静 尤怀墨 方思然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3-47,75,共6页
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于区域系统各方面的众多因子相互动态耦合过程中,存在一定可遵循的演变规律。耦合协调度作用机理对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将耦合协调理论引入经济、社会、环境区域发展这... 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于区域系统各方面的众多因子相互动态耦合过程中,存在一定可遵循的演变规律。耦合协调度作用机理对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将耦合协调理论引入经济、社会、环境区域发展这一研究领域,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通过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各省份2008—2014年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进行测度和评价,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模型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家庭研究新观点述评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金花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15,63,共6页
文章概述了家庭研究观点的变化;概括并评论了家庭研究中三个新观点或新原则:双向互动原则,系统化原则和中介原则;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家庭研究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 双向互动原则 系统化原则 中介原则
下载PDF
公共事务治理行动的影响因素——兼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7-83,91,共8页
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参与主体之间治理行动水平的高低。作为一种分析路径,我们将治理行动作为因变量,而将个体层次、微观层次和宏观环境中各变量因素作为自变量,从而提炼出一个关于公共事务治理行动的分析框... 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参与主体之间治理行动水平的高低。作为一种分析路径,我们将治理行动作为因变量,而将个体层次、微观层次和宏观环境中各变量因素作为自变量,从而提炼出一个关于公共事务治理行动的分析框架。在实务过程中,治理主体必须分析社会—生态系统中影响治理行动的关键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以指导实务操作,提升治理行动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事务 治理行动 社会—生态系统 合作
下载PDF
协同创新政策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周作宇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2013年第1期1-17,104,共17页
将创新政策话语背景与"李约瑟难题"联系起来,揭示创新能力的文化和制度约束。通过将"社会契约"引入协同创新政策的分析框架,指出科研与社会互动在项目选择上存在偏好局限,新的创新趋势凸显了社会责任的价值指向。... 将创新政策话语背景与"李约瑟难题"联系起来,揭示创新能力的文化和制度约束。通过将"社会契约"引入协同创新政策的分析框架,指出科研与社会互动在项目选择上存在偏好局限,新的创新趋势凸显了社会责任的价值指向。最后从集体行动逻辑的角度,对协同创新政策的激励效力做了理论分析,提出以选择性激励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创新 协同创新 社会契约 集体行动 制度激励
下载PDF
社会秩序如何可能:试论帕森斯社会秩序理论的逻辑与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吕付华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76-88,125-126,共13页
在当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对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进行深入理论思考与讨论的背景下,帕森斯就社会秩序问题进行的理论建构恰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面宝贵的镜子。因此,以帕森斯的相关著作与论文为依据,本文从分析帕森斯早期的唯意志论行动... 在当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对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进行深入理论思考与讨论的背景下,帕森斯就社会秩序问题进行的理论建构恰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面宝贵的镜子。因此,以帕森斯的相关著作与论文为依据,本文从分析帕森斯早期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的理路入手,渐次梳理和阐释了帕森斯在从社会行动迈向行动系统理论时期,社会系统理论成熟期以及交换模型、象征性符号媒介与社会共同体理论晚期围绕着社会秩序问题构建起来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全面而简要地评价了帕森斯社会秩序理论的意义与局限,寄望对帕森斯社会秩序理论的整体、系统研究能够有益于未来的相关研究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森斯 秩序问题 社会行动系统 交换模型 象征性符号媒介 社会共同体
下载PDF
“市场”的流变与“行动”的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视域下的市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文江 王雄刚 《兰州学刊》 CSSCI 2021年第12期104-117,共14页
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为"市场",到底何谓市场?学界的争议较大。通过学术史梳理,不难发现市场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流变",在较早触及市场的经济学那里追逐的是单一自由的市场,人类学通过"嵌入性"视角... 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为"市场",到底何谓市场?学界的争议较大。通过学术史梳理,不难发现市场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流变",在较早触及市场的经济学那里追逐的是单一自由的市场,人类学通过"嵌入性"视角拓展出多元市场,新经济社会学诉诸市场的社会结构。然而将这些理论用来阐释当代的中国市场时,均存在与事实的不符。缘由在于,一方面当代中国有着明显的"市场政体"特性,即体制转型的推动;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实践高于既有理论,即行动者在"摸着石头过河"。基于此,意欲洞察中国的市场实质,需要重新审视以往的理论范式,摒弃唯"结构"的思维禁锢,深入到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探析市场运行的机制。依此逻辑,文章提出"制度—行动"的分析框架,即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动、自下而上的行动策略、两者"聚合"发力三种面向。希冀以此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市场研究新的鲜活案例,并增补社会学元理论对当代市场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 社会结构 实践 制度 行动
下载PDF
当前我国反贫困进程及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议题 被引量:32
17
作者 关信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36,共9页
2020年我国即将实现现阶段脱贫攻坚的任务。现阶段反贫困目标的实现将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并不是我国反贫困行动的终结。相反,2020年后还应该有长期的反贫困行动,而且目标更高,任务更艰巨和复杂。在未来的反贫困行动中社会救助制度将具... 2020年我国即将实现现阶段脱贫攻坚的任务。现阶段反贫困目标的实现将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并不是我国反贫困行动的终结。相反,2020年后还应该有长期的反贫困行动,而且目标更高,任务更艰巨和复杂。在未来的反贫困行动中社会救助制度将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去加强社会救助的功能。面向未来的社会救助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在提升社会救助制度目标基础上加强社会救助能力,优化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并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加快社会救助法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反贫困 反贫困行动 反贫困进程 社会救助制度
下载PDF
试论道德调控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朋琦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9-132,共4页
要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道德整合,达到道德调控的目的,就必须首先弄清道德调控机制本身的结构体系问题--完善的道德机制体系包括道德的内心信念机制、环境舆论机制和社会行为机制三大层面。而三大机制又各有其不同的层次... 要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道德整合,达到道德调控的目的,就必须首先弄清道德调控机制本身的结构体系问题--完善的道德机制体系包括道德的内心信念机制、环境舆论机制和社会行为机制三大层面。而三大机制又各有其不同的层次,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再由其构成完整的道德调控机制体系。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机制体系,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内心信念机制 环境舆论机制 社会行为机制 社会主义道德形态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社会行动系统研究
19
作者 任丽梅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64-67,共4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由一个社会行动系统来完成。这个社会行动系统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行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用以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功能子系统。文章描述了这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行动系...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由一个社会行动系统来完成。这个社会行动系统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行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用以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功能子系统。文章描述了这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行动系统的历史形成、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社会行动系统 运行机制 自组织
下载PDF
社会运行亚稳定态及根源探微
20
作者 黄正元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社会系统中子系统或要素受损导致社会巨系统运行失衡、使社会运行处于亚稳定状态。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没有形成根本性对抗总形势下出现的社会矛盾增多、群体性冲突频发等现象是社会运行亚稳定状态的表征。运用实践论...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社会系统中子系统或要素受损导致社会巨系统运行失衡、使社会运行处于亚稳定状态。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没有形成根本性对抗总形势下出现的社会矛盾增多、群体性冲突频发等现象是社会运行亚稳定状态的表征。运用实践论探析这种亚稳定态的深层根源,辩证看待社会运行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范畴之间的矛盾运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间的作用形式,对于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亚稳定态 社会有机体 社会系统论 社会运行 实践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