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h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n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 Pastoral Area
1
作者 XU Ying-mi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4期20-24,共5页
On the basis of main content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this paper analyzes features of conditions of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 pastoral area.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t current stage mainly... On the basis of main content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this paper analyzes features of conditions of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 pastoral area.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t current stage mainly includes social cause in narrow sense,and social management at meso-level.The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 pastoral area is faced with the best policy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weak aspects.Firstly,social structure is not coordinated with economic structure.Secondly,social construction ability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 is weak.Thirdly,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public demands is low.Fourthly,there is a big gap in availability of basic public service.Finally,it presents path selection for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 pastoral area:strengthen social construction ability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promote social construction with livelihood projects as key projects;boost social construction taking advantag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develop basic public service with the aid of external forces;intensify evaluation system for supervision of social construction 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construction Policy opportunity Weak parts Path selection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 pastoral area
下载PDF
The Path to Common Prosperity:Rising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Livelihood Expenditure
2
作者 Jiao Changquan Dong Leiming 李存娜(译)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2年第3期60-77,共18页
Since 2000,China has undergone a“golden age”of livelihood security construction similar to that of the Wester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 the 1960s to 1980s.Nowadays,China has built up the world's largest socia... Since 2000,China has undergone a“golden age”of livelihood security construction similar to that of the Wester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 the 1960s to 1980s.Nowadays,China has built up the world's largest social security and housing support systems;the cover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reached the average level of high-income countries;and the main health indicators are generally better than the average of middle-and highincome countries.Obviously,China is nolongera“low-welfare”country.Livelihood expenditure,with a share of GDP close to the level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round 1980,has become the principal part of public expenditure,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also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ensuring people's livelihoods.China is building a new livelihood security system with responsibility shared among multiple levels of gover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construction livelihood expenditure great transformation central-local relations
原文传递
Beyond the Tease: Exploring Men's Constructions of Paying for Sex in South Africa
3
作者 Ida Wepener Despina Learmonth Kirsten Leigh McLeod Zakiya Chikte 《Psychology Research》 2013年第12期749-761,共13页
关键词 南非 男子 建筑业 半结构化 可能影响 工作者 客户 男性
下载PDF
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越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1-114,共4页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教育技术与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及矛盾性问题日益突出。教育作为比较开放、前沿和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一,受到社会和技术两个系统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而在两者的影响力方面,社会因素占有更多的主导性地位,甚至在很多层面制...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教育技术与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及矛盾性问题日益突出。教育作为比较开放、前沿和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一,受到社会和技术两个系统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而在两者的影响力方面,社会因素占有更多的主导性地位,甚至在很多层面制约着技术的运用和创新。文章将从社会建构论和技术决定论的视角来分析其对教育技术及实践的影响,进而对教育技术发展进行反思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决定论 社会建构论 教育技术
下载PDF
从“原真性”实践反思中国遗产保护——以宏村为例 被引量:53
5
作者 徐红罡 万小娟 范晓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原真性是一个建构的概念,中国遗产保护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没有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对其加以操作细化。本文通过宏村案例研究发现,在政府以"原真性"为指导思想的自上而下的遗产保护行动中,一直未能就原真性概念本身与社区自下而... 原真性是一个建构的概念,中国遗产保护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没有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对其加以操作细化。本文通过宏村案例研究发现,在政府以"原真性"为指导思想的自上而下的遗产保护行动中,一直未能就原真性概念本身与社区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形成有效的社会互动和共同建构,这导致了原真性概念突出地表现出国际化、行政化、精英化的特征,本土声音特别是当地社区居民的话语权缺失,最终造成了文化遗产保护趋向于表面化、静态化、无机化、旅游化。因此,在遗产保护和管理中,要将原真性理解成一种建构性的标准,充分尊重居民所具有的权力,以确保原真性实践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真性 遗产保护 社会建构 宏村
下载PDF
旅游体验的社会建构:一个系统论的分析 被引量:74
6
作者 马天 谢彦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6-106,共11页
不同于实证主义范式,建构主义坚持多重现实的本体论,认为现实不是既定的,而是通过实践和互动不断地被建构出来的。基于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SCOR),文章从预期体验、在场体验和追忆体验3个阶段对旅游体验的建构主体、建构过程和建构对象... 不同于实证主义范式,建构主义坚持多重现实的本体论,认为现实不是既定的,而是通过实践和互动不断地被建构出来的。基于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SCOR),文章从预期体验、在场体验和追忆体验3个阶段对旅游体验的建构主体、建构过程和建构对象进行分析。首先,文章认为,旅游体验是多主体建构的结果,旅游者在与媒介、目的地居民及从业人员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旅游体验。其次,旅游体验是以景物体验和标志体验为核心的愉悦性休闲体验。旅游体验包括两种建构类型:初次建构和再次建构。第三,旅游体验对象以旅游吸引物的形式存在,其形成是景观神圣化和旅游者的仪式态度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旅游实践的地位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最后,文章提出旅游体验和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模型,以更好地说明旅游体验的社会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
下载PDF
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 被引量:19
7
作者 杨莉萍 叶浩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9-103,共5页
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态,既是外在的社会学、后现代哲学和社会文化基础,也是心理学内部对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反应,是心理学为摆脱危机而寻找的一条出路。本文在对后现代社会建构主... 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态,既是外在的社会学、后现代哲学和社会文化基础,也是心理学内部对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反应,是心理学为摆脱危机而寻找的一条出路。本文在对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论述的基础上,从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现代叙事的批判、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与理论体系的重构两方面介绍了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论 后现代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
下载PDF
叙事治疗的西方哲学渊源 被引量:30
8
作者 肖凌 李焰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0年第5期29-33,共5页
叙事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理论源于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福柯思想。后结构主义中对"意义"和"自我认同"的不同解读,社会建构论中对"现实"概念的独特阐述以及福柯在... 叙事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理论源于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福柯思想。后结构主义中对"意义"和"自我认同"的不同解读,社会建构论中对"现实"概念的独特阐述以及福柯在知识/权力上与众不同的观点都为叙事治疗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治疗 后结构主义 社会建构论 福柯思想
下载PDF
认知心理学与外语教学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安律 刘安洪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2-125,共4页
外语教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及其不同的外语教学思想。外语教学思想的演进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心理学发展的影响的结果。认知心理学无疑是20世纪后半期到现今为止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流派。本文拟集中探... 外语教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及其不同的外语教学思想。外语教学思想的演进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心理学发展的影响的结果。认知心理学无疑是20世纪后半期到现今为止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流派。本文拟集中探讨认知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踪迹,将认知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脉络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外语教学的认知教学法、社会建构主义外语教学理论和叙事外语教学法,其目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化对外语教学的认识,服务于外语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学 认知心理学 社会建构主义 叙事教学法
下载PDF
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 被引量:35
10
作者 叶浩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218,共7页
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存在着现代主义取向和后现代主义取向的对立和冲突。冯特以来的西方心理学流派大多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现代主义的特征是 :(1)重视科学的价值 ,强调科学的方法 ;(2 )信奉经验主义 ;(3)个体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取向... 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存在着现代主义取向和后现代主义取向的对立和冲突。冯特以来的西方心理学流派大多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现代主义的特征是 :(1)重视科学的价值 ,强调科学的方法 ;(2 )信奉经验主义 ;(3)个体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 ,其主要特征为 :(1)批判的倾向 ,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解构 ;(2 )把社会建构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3)促进心理学实践的四个转变。尽管两种倾向形成鲜明的对照 ,但两者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方面 ,从而构成了超越两者的基础。两种取向的超越需要以科学实在论作为元理论的基础 ,并需要双方互补、合作和开放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经验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
下载PDF
试析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的心理治疗与咨询 被引量:36
11
作者 叶浩生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8-582,共5页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心理现象的建构特性和心理学知识的文化相对性。后现代背景下的心理治疗和咨询接受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主张,认为病理心理是语言的社会建构,并没有客观的意义。所有的治疗和咨询理论都是一种“建构”或“叙事”,而不...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心理现象的建构特性和心理学知识的文化相对性。后现代背景下的心理治疗和咨询接受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主张,认为病理心理是语言的社会建构,并没有客观的意义。所有的治疗和咨询理论都是一种“建构”或“叙事”,而不是所谓的“真理”。承认这一点,将有助于在后现代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各种治疗和咨询理论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心理学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 现代主义 社会建构论 文化相对性
下载PDF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被引量:57
12
作者 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的革命。它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社会建构论主张(1)知识是建构的,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2)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的革命。它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社会建构论主张(1)知识是建构的,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2)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史的产物。(3)语言并非是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语言是先在的,规定了思维的方式。(4)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5)心理学家应该关注话语的作用,话语分析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论 第二次认知革命 话语 心理学
下载PDF
社会工作的四个传统哲理基础 被引量:29
13
作者 何雪松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38,共6页
哲理基础是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基石,不同哲理基础决定着人们以相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最近20年来,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逐步形成了四个传统:(1)实证传统。它坚信社会工作知识应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之上并强调证据为本的实践... 哲理基础是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基石,不同哲理基础决定着人们以相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最近20年来,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逐步形成了四个传统:(1)实证传统。它坚信社会工作知识应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之上并强调证据为本的实践,这是社会工作哲理基础的主流;(2)人本传统。这一传统从完整的人的观点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拥有的改变潜力,包括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和灵性视角;(3)激进传统。它主张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并批评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结构视角、赋权视角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4)社会建构传统。这一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案主的优势,优势视角、叙事治疗和寻解治疗是这一传统下的实践理论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哲理基础 实证 人本 激进 社会建构
下载PDF
社会性别: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 被引量:26
14
作者 郭爱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4,共8页
传统心理学将社会性别看作是个体内在的、持久稳固的、与个人的社会政治历史情境相分离的特质。社会性别建构论则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对上述社会性别本质论的普适性、性别政治、男性中心主义及方法论等问题提出了批判性质疑,认为社... 传统心理学将社会性别看作是个体内在的、持久稳固的、与个人的社会政治历史情境相分离的特质。社会性别建构论则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对上述社会性别本质论的普适性、性别政治、男性中心主义及方法论等问题提出了批判性质疑,认为社会性别并不是女性或男性内在的特质,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性别建构论有利于打破心理学的保守主义倾向,促使心理学家关注社会情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摆脱本质论所面临的困境,促进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社会性别建构论倡导多元思维方式,使主流心理学界公认应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以增加研究结论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本质论 社会建构论 女性主义心理学
下载PDF
美国的人口学兴衰及其决定因素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凯 陈友华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2,共6页
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回顾和分析美国人口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人口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人口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特色是人口学者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为建构出来的。人口学本身是不断的调整和发展的,人口学者们应注意到这一现象... 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回顾和分析美国人口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人口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人口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特色是人口学者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为建构出来的。人口学本身是不断的调整和发展的,人口学者们应注意到这一现象,不要被人口学所谓的内在学科特色所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主义 人口学 学科发展
下载PDF
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 被引量:23
16
作者 叶浩生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2年第3期3-8,共6页
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 ,社会建构论认为传统心理学有关自我的研究都是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论以“关系的自我”取代“本质的自我” ,认为自我并非行为背后的精神实体 ,而是人际互动的产物 ,是一种文化的建构物。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 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 ,社会建构论认为传统心理学有关自我的研究都是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论以“关系的自我”取代“本质的自我” ,认为自我并非行为背后的精神实体 ,而是人际互动的产物 ,是一种文化的建构物。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社会建构论 后现代主义 传统心理学 本质主义 角色理论
下载PDF
社会建构论的人性观取向及其心理学意义 被引量:17
17
作者 况志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反对内源决定论和外源决定论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是社会的、话语的建构,是关系的存在。社会建构论人性观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心理成因、心理治疗等都产生了...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反对内源决定论和外源决定论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是社会的、话语的建构,是关系的存在。社会建构论人性观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心理成因、心理治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不同心理学者应以宽容、整合、超越的视界看待社会建构论的这种新型人性观对当代主流心理学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以促进整个心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并最终走向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论 人性观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心理学
下载PDF
基于社会建构论的语用能力观 被引量:46
18
作者 陈新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112,共7页
语用能力指具体交际情境下合适、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相关研究是语用学领域中的核心话题之一。文献检索表明,国内外现有关于语用能力概念的理论界定、语用能力构念的模块搭建等研究工作是以语用学理论中一些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交际观点... 语用能力指具体交际情境下合适、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相关研究是语用学领域中的核心话题之一。文献检索表明,国内外现有关于语用能力概念的理论界定、语用能力构念的模块搭建等研究工作是以语用学理论中一些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交际观点为指导的,对相关理论探索中越来越带有建构主义色彩的新观点、新方法缺乏足够的关注。随着语用学领域中社会建构论研究范式的逐渐形成,基于相应范式建构全新理念的语用能力理论对现有观念和模式加以必要的补充、革新、完善势在必行。本研究在社会建构论的范式下探讨语用能力的内涵、特征,指出了新旧范式赋予语用能力的不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能力 社会建构论 语言礼貌
下载PDF
社会建构主义:渊源、理论与意义 被引量:23
19
作者 许放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35-39,共5页
社会建构主义是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理论范式,其思想渊源来自心理学、社会学、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它在元理论、社会理论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都具有一定的解放和颠覆意义。
关键词 社会建构主义 渊源 理论 意义
下载PDF
从本质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人格观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莉萍 叶浩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96-100,共5页
 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具有本质主义的特点。社会建构主义站在后现代的立场上,对本质主义的人格预设提出质疑,认为现有的人格概念只是一种假定,一种用以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假设。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格是"关系"的反映,是...  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具有本质主义的特点。社会建构主义站在后现代的立场上,对本质主义的人格预设提出质疑,认为现有的人格概念只是一种假定,一种用以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假设。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格是"关系"的反映,是社会身份的体现,是一种"过程性存在"。对这一新的人格理念对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笔者做了简要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 本质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