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中的阈限空间与社会拟剧
1
作者 徐明莺 司文畅 《语言教育》 2024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美国作家约翰·契弗以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为对象创作的系列短篇小说的典型情节模式是一种社会拟剧,阈限空间是这种社会拟剧情节模式的构造方式。以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拟剧理论和阈限性理论为依据,可以发现在契弗的短篇小说中,... 美国作家约翰·契弗以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为对象创作的系列短篇小说的典型情节模式是一种社会拟剧,阈限空间是这种社会拟剧情节模式的构造方式。以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拟剧理论和阈限性理论为依据,可以发现在契弗的短篇小说中,地理性阈限空间作为叙事场景支撑起社会拟剧的基本结构,仪式性阈限空间作为伦理表征实现了社会拟剧的伦理塑造,体验性阈限空间作为经验路径提供了社会拟剧的读者经验。阈限空间与社会拟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有助于考察契弗在小说中表达经验观念的具体方式以及该表达方式的目的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契弗 阈限空间 社会拟剧
下载PDF
教育戏剧与儿童社会技能培养探析
2
作者 郭群 陈家欣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社会技能决定了个体人际关系好坏与生活质量等方面。童年期的社会技能水平有着及时和延时的效果,掌握良好社会技能的儿童更有可能成为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而社会技能存在不足的儿童,未来出现学业困难或者行为问题的概率相对更高,并... 社会技能决定了个体人际关系好坏与生活质量等方面。童年期的社会技能水平有着及时和延时的效果,掌握良好社会技能的儿童更有可能成为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而社会技能存在不足的儿童,未来出现学业困难或者行为问题的概率相对更高,并且可能在成年后易陷于不良处境。基于此,学校应认识到儿童社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儿童良好的社会技能。教育戏剧是一种由榜样示范、角色扮演、社会性强化等构成的教学方法,具有寓教于乐、以儿童为主体、激发参与者自发性等优势,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因此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社交技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戏剧 儿童 社会技能培养
下载PDF
教育戏剧影响中班流动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
3
作者 蔡黎曼 黄佩珊 +1 位作者 刘珲 杨雅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49-59,共11页
流动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往往面临情感忽视、校园霸凌等风险。探讨和支持流动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多组前后测设计,辅以个案观察、访谈、教学日志等定性数据,选取某市城中村一所民办普惠幼儿园各27名中班幼... 流动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往往面临情感忽视、校园霸凌等风险。探讨和支持流动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多组前后测设计,辅以个案观察、访谈、教学日志等定性数据,选取某市城中村一所民办普惠幼儿园各27名中班幼儿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实验组开展连续12周共24次教育戏剧活动。结果发现: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方面,两组前测差异不显著,干预后实验组幼儿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认知控制、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面,两组前测差异不显著,干预后实验组虽得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教育戏剧能促进中班流动幼儿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其中对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教育戏剧能为指导流动幼儿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幼儿园应以教育戏剧为契机形成适宜的园所课程并持续开展,教师可将戏剧范式应用到一日生活和其他教育活动中解决流动幼儿社会交往的实际问题,将幼儿的戏剧体验转化为个人能力。同时,注重家园社协同育人,共同关注流动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戏剧 社会情感能力 流动儿童 中班幼儿
下载PDF
探析“水文化”与“戏文化”视域下《社戏》和《边城》对生命的思考
4
作者 于杨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2-65,96,共5页
鲁迅的《社戏》与沈从文的《边城》是我国著名的乡土小说。《社戏》中的江南文化和《边城》中的湘西文化都从“水”“戏”的角度表现了江南水乡和湘西故乡的地域风光,书写了作者的乡土情怀,表现了对生命的追问和对人性的思考。本文从“... 鲁迅的《社戏》与沈从文的《边城》是我国著名的乡土小说。《社戏》中的江南文化和《边城》中的湘西文化都从“水”“戏”的角度表现了江南水乡和湘西故乡的地域风光,书写了作者的乡土情怀,表现了对生命的追问和对人性的思考。本文从“水文化”“戏文化”视域分析《社戏》和《边城》对生命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戏文化 《社戏》 《边城》 生命的思考
下载PDF
秦腔现代戏创作的审美意趣及其社会成因
5
作者 罗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36-140,共5页
从传统戏曲审美与现代表演的碰撞与融合、秦腔现代戏独特的审美风格、秦腔戏曲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流变与新生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秦腔现代戏创作中的审美意趣和社会成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秦腔现代戏的创作思路和演变过程,推广与保护... 从传统戏曲审美与现代表演的碰撞与融合、秦腔现代戏独特的审美风格、秦腔戏曲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流变与新生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秦腔现代戏创作中的审美意趣和社会成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秦腔现代戏的创作思路和演变过程,推广与保护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于其他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创作也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现代戏 审美意趣 传统与现代 社会成因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时代背景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廷信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39,共6页
20世纪戏曲传播离不开其特殊的背景。支撑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变革的主调、现代传媒的兴盛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三个方面。20世纪变革的主调把戏曲艺术引入现代社会,成为社会话题广泛传播。现代传媒的兴盛使戏曲传播摆... 20世纪戏曲传播离不开其特殊的背景。支撑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变革的主调、现代传媒的兴盛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三个方面。20世纪变革的主调把戏曲艺术引入现代社会,成为社会话题广泛传播。现代传媒的兴盛使戏曲传播摆脱了以往单纯的人际实有空间,找到了新的传播渠道和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20世纪戏曲传播伴随着本时期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与结果,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戏曲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组织形式和传播形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变革 媒介 社会结构 戏曲传播 背景
下载PDF
自由的童真世界与永恒的精神家园——论《社戏》艺术的真善美品格 被引量:5
7
作者 荀泉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02-107,共6页
《社戏》具有真善美的艺术品格,不仅因为有故乡的烟波画船、朝云暮卷、云霞绚烂、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滋润,真爱的呵护,理解的支撑,感动的陪伴。《社戏》的写景使我们嗅到了一股美丽清新的气息,《社戏》的写情则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 《社戏》具有真善美的艺术品格,不仅因为有故乡的烟波画船、朝云暮卷、云霞绚烂、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滋润,真爱的呵护,理解的支撑,感动的陪伴。《社戏》的写景使我们嗅到了一股美丽清新的气息,《社戏》的写情则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纯真与善良的种子。无论是艺术还是叙事,《社戏》均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浓郁的真善美品格。《社戏》中的真善美,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行进;而美则是它达到善的路径。《社戏》的叙述之真、风景之美、人物之善,使作品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这种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社戏》中的故乡也成了鲁迅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社戏 创作 真善美 艺术品格
下载PDF
赛场观众体验的探索性研究——以我国CBA联赛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朱洪军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9,共7页
观众体验是赛场服务管理的硬核。在前期赛场观众体验理论假设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内容分析、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分析认为,赛场观众体验具有复杂的构成,主要包括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社会体验和戏剧性体验。通... 观众体验是赛场服务管理的硬核。在前期赛场观众体验理论假设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内容分析、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分析认为,赛场观众体验具有复杂的构成,主要包括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社会体验和戏剧性体验。通过方差检验可知,不同细分群体,观众体验存在相同的一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众体验 感官体验 情感体验 思考体验 社会体验 戏剧性体验
下载PDF
社会节奏与自然节律的契合——近代江南地区的农事活动与乡村娱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加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97,共7页
乡村戏剧、社会交往及赌博是近代江南乡村地区几种比较重要的娱乐活动。但细究之下,这些活动并非在一年之中的每一个时段都会均匀地进行,而总是会伴随着农事活动的开展显示出一定的周期性,即通常集中在农闲时期进行,一入农忙则就很少发... 乡村戏剧、社会交往及赌博是近代江南乡村地区几种比较重要的娱乐活动。但细究之下,这些活动并非在一年之中的每一个时段都会均匀地进行,而总是会伴随着农事活动的开展显示出一定的周期性,即通常集中在农闲时期进行,一入农忙则就很少发生。这实际上反映出一种社会节奏与自然节律间相契合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农事活动 乡村戏剧 社交 赌博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现状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50,共7页
"社会问题剧"是20世纪中国的主流戏剧,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从"社会问题剧"的角度评价"非社会问题剧",因此"去正统化"是有关研究的首要问题。20世纪"社会问题剧"的根基是"政治&qu... "社会问题剧"是20世纪中国的主流戏剧,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从"社会问题剧"的角度评价"非社会问题剧",因此"去正统化"是有关研究的首要问题。20世纪"社会问题剧"的根基是"政治",研究曹禺、田汉戏剧和春柳社的"社会问题剧",要从以往的"社会问题剧"的根基上移位到另一个新的根基上,才可能真正地理解他们。中国戏剧研究是依然续写"过去的"历史,还是面向"现在"与"未来",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戏剧 “社会问题剧” 问题
下载PDF
甘肃当代傩文化(戏)类型及其特征——甘肃当代民间戏剧生态研究之一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颖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76,共7页
通过对甘肃傩文化个案研究,尝试总结甘肃傩文化的类型及特征,说明甘肃傩在中国傩文化总体格局中的地位。认为甘肃傩品类相对丰富,计有民间傩、军傩、寺院傩等形态;甘肃傩具有某些鲜明特征,即大部分地区的驱傩仪式融于社火活动中;驱傩仪... 通过对甘肃傩文化个案研究,尝试总结甘肃傩文化的类型及特征,说明甘肃傩在中国傩文化总体格局中的地位。认为甘肃傩品类相对丰富,计有民间傩、军傩、寺院傩等形态;甘肃傩具有某些鲜明特征,即大部分地区的驱傩仪式融于社火活动中;驱傩仪式大都由请神(祭神)、娱神(人)、送神三个程序构成;甘肃傩文化蕴含着大量的古傩信息,甚至与国外的一些祭祀禳灾仪式不谋而合,体现出很强的原始思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傩文化 社火 民间戏剧
下载PDF
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以“小童大义”项目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谭祖雪 吴金斌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72-80,共9页
戏剧理论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以运用,但对于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为数甚少。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分析戈夫曼戏剧理论的构成、戏剧理论的核心元素,对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联系进行梳理,结合社会... 戏剧理论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以运用,但对于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为数甚少。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分析戈夫曼戏剧理论的构成、戏剧理论的核心元素,对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联系进行梳理,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及技巧,以"小童大义"一人一故事剧场项目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戏剧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操作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理论 青少年社会工作 社会舞台
下载PDF
《阎瑞生》:从社会新闻到电影——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拍摄始末探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新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42-148,共7页
1921年上映的影片《阎瑞生》是中国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它改编自1920年发生在上海滩的一桩真实命案,影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50多年来,诸多电影史材料对该片的某些重要细节描述和价值评判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 1921年上映的影片《阎瑞生》是中国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它改编自1920年发生在上海滩的一桩真实命案,影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50多年来,诸多电影史材料对该片的某些重要细节描述和价值评判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笔者在综合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梳理作为一桩社会新闻的"阎瑞生案件"被搬上银幕的历史脉络,并通过考证影片的某些拍摄细节,对既往电影史上与该影片相关的一些既有结论进行质疑和探讨,重估影片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瑞生》 社会新闻 戏剧 长故事片
下载PDF
论阿瑟·米勒的社会剧及悲剧特质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建辉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4年第2期185-197,共13页
阿瑟·米勒认为社会剧是完整的人的戏剧,社会剧的存在建立在对人的力量无限崇敬的信念之中,表现人的理想愿望是社会剧追求的最高目标。阿瑟·米勒所倡导的社会剧实质上是为了强化人的社会性特征。他对人世间的认识和理解,充满... 阿瑟·米勒认为社会剧是完整的人的戏剧,社会剧的存在建立在对人的力量无限崇敬的信念之中,表现人的理想愿望是社会剧追求的最高目标。阿瑟·米勒所倡导的社会剧实质上是为了强化人的社会性特征。他对人世间的认识和理解,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正是他对悲剧意味的独特理解。他反对悲剧情感中的怜悯情感,但却强调悲剧情感中不能没有恐惧,因为只有恐惧才能激发反抗,启迪智慧和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米勒 社会剧 悲剧
下载PDF
高尔斯华绥戏剧中国百年传播之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晶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11期103-108,共6页
英国作家、戏剧家约翰·高尔斯华绥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新文化运动之后,其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深受中国社会时代语境的影响。民国时期的高尔斯华绥戏剧传播以作品翻译、评论等宏观方面的研究为主,高尔斯华绥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 英国作家、戏剧家约翰·高尔斯华绥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新文化运动之后,其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深受中国社会时代语境的影响。民国时期的高尔斯华绥戏剧传播以作品翻译、评论等宏观方面的研究为主,高尔斯华绥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不公问题的揭露成为主要关注点。新中国建立后,高尔斯华绥戏剧作品迅速受到冷落,学界对其作品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1978年至今中国掀起了外国戏剧研究热潮,但高氏的剧作继续遇冷,翻译和研究者寥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斯华绥 英国戏剧 社会文化语境 传播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下的家庭伦理剧二十年历程扫描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颖琦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7-32,共6页
从1990年的《渴望》到2009年的《蜗居》,家庭伦理剧持续热播,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伦理剧折射出社会时代和文化心理的变迁,它既反映出中国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家国一体的心理和情感诉求,又顺应了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社会转型 和谐社会 理性反思
下载PDF
论《等待戈多》“反戏剧”的艺术创作特色 被引量:5
17
作者 柏云彩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5-50,共6页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流派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从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反时间、反场景、反悲喜剧等方面透析了《等待戈多》文本中“反戏剧”...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流派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从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反时间、反场景、反悲喜剧等方面透析了《等待戈多》文本中“反戏剧”的艺术创作特色,揭示了这一全新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现实、文艺思想的影响和贝克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并运用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阐述了作品能够给予读者的警示和净化作用,以弥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不足,从而全面透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待戈多》 反戏剧 社会心理现实
下载PDF
社交媒体场域新闻生产的戏剧化嬗变及其风险反思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海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根据传播仪式观,新闻可被视为一种戏剧化实践。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戏剧化多侧重于故事性元素的发现与挖掘。在新技术转捩中,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场域。缘于用户互动性、交流性、体验性勃兴,社交媒体生产的戏剧性面... 根据传播仪式观,新闻可被视为一种戏剧化实践。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戏剧化多侧重于故事性元素的发现与挖掘。在新技术转捩中,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场域。缘于用户互动性、交流性、体验性勃兴,社交媒体生产的戏剧性面向愈发凸显且开始嬗变。总体看,社交媒体的新闻戏剧化逻辑从重“故事”演化为重“述说”,共情化修辞与共在场体验也随之上升为新策略。这种变化有提升社会沟通的正面意义,也存在情感过度表达、场景过密呈现等新伦理风险。由此需要加强和重视公共服务观与疏离叙事技巧的培育,以使相关的新闻实践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场域 新闻生产 戏剧 述说
下载PDF
戏剧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爱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2-107,共6页
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的一个严峻问题。而戏剧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角色意识,发展自我意识;提高表达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完善学生人格,养成良好心理品质。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参加戏剧活动较少者比之较多者,其焦虑、孤独、过敏、冲... 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的一个严峻问题。而戏剧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角色意识,发展自我意识;提高表达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完善学生人格,养成良好心理品质。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参加戏剧活动较少者比之较多者,其焦虑、孤独、过敏、冲动倾向要强烈,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隐患,说明戏剧教育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故戏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教育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心理素质
下载PDF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简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学勤 《美育学刊》 2011年第2期39-46,共8页
伴随中国现代戏剧事业、戏剧教育事业发展所产生的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与中国现代其他文化艺术形态变革一致,均属于"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发生范式,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的发生背景、发展轨迹、思想内容和... 伴随中国现代戏剧事业、戏剧教育事业发展所产生的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与中国现代其他文化艺术形态变革一致,均属于"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发生范式,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的发生背景、发展轨迹、思想内容和历史特点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教育 社会教育 审美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