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Sharing Nets Users’ Fundamental Principals According to Nickname Usage and Time Spent
1
作者 Mehmet Ali Seven Mustafa Çağrı Engin +1 位作者 Mehmet Yıldız Ali Osman Engin 《Advances in Internet of Things》 2023年第2期31-62,共32页
This work;It was made to determin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usage informa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social networking networks for users. Today, it is well known how the wide social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ing... This work;It was made to determin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usage informa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social networking networks for users. Today, it is well known how the wide social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re widespread and effective. As far as it can be followed from written and visual media, it causes significant damages fo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for individuals. Looking a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t seems impossible to limit the time and necessity of these networks for people, but it is understood that people force their limits and capacity.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general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areas are mixed and the dominant distinctive effects were weakened. Unable to prevent social dissolution and deterioration was realized by these social networks of networks. However, we cannot only talk about negative effects because their positive effects should be mentioned. Data were obtained in this direction. For example, some segments encourage the users of these sites to have more freedom, to develop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awareness. However, the real problem is when and where to stand. This study;Social networking networks use informa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It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purpose of evaluating the use of nicknames and networks for the use of networks. The data of the study were obtain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a questionnaire and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with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udy, field study/operational concept scanning is performed and theoretical inform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problem statu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limitations, assumptions, problem question,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universe and sample are specified and informed. In the third section, the data obtained using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analyzed. In the last section, some important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are made in the light of the data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ycho-social Effect of Facebook Facebook and Personal harms Habitual Activity of Using Facebook Nickname Usage and social Sharing Nets
下载PDF
高铭暄教授“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评述
2
作者 赵国强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1,共9页
关于我国刑法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刑法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比较研究,学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移植说”和“肯定说”两种对立的观点。高铭暄教授作为“肯定说”的主要代表,认为我国选择“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具有历史... 关于我国刑法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刑法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比较研究,学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移植说”和“肯定说”两种对立的观点。高铭暄教授作为“肯定说”的主要代表,认为我国选择“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将排除社会危害性的理论置于“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之外,并不影响其实际功能的发挥,“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既具有“入罪”功能,也具有“出罪”功能。此外,要准确评述高铭暄教授关于“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学术观点,还必须充分把握比较对象理论上的完整性,避免机械地进行不合理的比较,并通过全面了解自身和对方的长短处,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定罪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 社会危害性 入罪 出罪
下载PDF
《刑法》第13条新解:范畴提炼及其内在关联
3
作者 马荣春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从《刑法》第13条中提炼出来的最高刑法学范畴,而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则是可从其中提炼出来的二级范畴。于是,应受刑罚处罚性与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便构成了《刑法》第13条中的范畴体系...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从《刑法》第13条中提炼出来的最高刑法学范畴,而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则是可从其中提炼出来的二级范畴。于是,应受刑罚处罚性与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便构成了《刑法》第13条中的范畴体系:应受刑罚处罚性统摄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性构成一种递升关系而非两个标准,故二者不存在对立冲突。刑法谦抑性则对社会危害性和罪刑法定性构成一种反转关系。社会危害性虽然具有刑法学基石地位,但其是应受刑罚处罚性的实质根据;罪刑法定性是应受刑罚处罚性的形式根据,且节制着社会危害性;刑法谦抑性则是应受刑罚处罚性的反面延伸。最终,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从正反两个方向共同支撑着应受刑罚处罚性。切中内含的基本范畴及其内在关联来深度再读《刑法》第13条,就是对其进行一番深度评注和教义学展开。深度再读《刑法》第13条,是出于深度领会其内容,以让其更好地指导刑法实践和助益刑事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第13条 应受刑罚处罚性 社会危害性 罪刑法定性 刑法谦抑性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Fitness between Consumers and Product-harm Crisis on the Online Dysfunctional Customer Behavior 被引量:1
4
作者 Huichao LI Jiaojiao FENG Jun W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年第5期22-26,30,共6页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this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form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information will spread quickly when food product harm crisis happens,and the phenomenon that information ...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this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form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information will spread quickly when food product harm crisis happens,and the phenomenon that information of product-harm spills over is very comm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 Frustration- Misbehaving" research paradigm,combined with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tivation theory,discusses that the fitness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the crisis will promote consumers' dysfunctional customer behavior.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fitness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the crisis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nsumers' dysfunctional customer behavior,perceived social damage has a mediator effect between fitness and consumers' misbehavior,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onsumers' aggression tendency is significant,but not the emotional tendency.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valuable implications of findings for communic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at l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duct-harm CRISIS FITNESS PERCEIVED social harm
下载PDF
社会治理视域下“失意者”危害公共安全防控机制研究
5
作者 杨世昌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8-75,共8页
“失意者”的存在是特定社会问题的反映。“失意者”的出现与一定时期各种制度不够完备有关联,也与个体因素密不可分。“失意者”报复社会行为对公共安全危害深远,对公众安全感挫伤极大。“失意者”实施危害行为既有正当权益诉求表达遭... “失意者”的存在是特定社会问题的反映。“失意者”的出现与一定时期各种制度不够完备有关联,也与个体因素密不可分。“失意者”报复社会行为对公共安全危害深远,对公众安全感挫伤极大。“失意者”实施危害行为既有正当权益诉求表达遭受阻滞、信访路径不畅、社会歧视等客观方面原因,也有其性情偏执和心理异常等主观方面原因。贯彻法治思维,依托社会治理,采取综合措施,依法处置相关案件,强化社会风险管控,完善矛盾排调机制,高效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筑牢防控体系,是遏制“失意者”危害公共安全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失意者 危害 公共安全 防控机制
下载PDF
数据治理的关系理论 被引量:4
6
作者 林少伟(译)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3年第2期119-160,共42页
数据治理法是规范个人数据收集、处理和使用的法律制度,也是理论研究和诸多拟议立法改革关注的重点话题。各种理论提出了不同的信息法益:部分强调数据主体对其数据化条件的个人控制权,部分则注重实现数据主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这些... 数据治理法是规范个人数据收集、处理和使用的法律制度,也是理论研究和诸多拟议立法改革关注的重点话题。各种理论提出了不同的信息法益:部分强调数据主体对其数据化条件的个人控制权,部分则注重实现数据主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这些理论在概念层面上都存在相同的缺陷,一言以蔽之,都未能抓住数字经济中数据生产的痛点:以群体为基础考察人际关系。在数字经济中,数据收集的社会价值和危害大多源自这种关系性。从理论层面阐释这一观点,即数据是由法律和技术制度构成的社会关系,并揭示数据关系催生超个人法益的运作机制。如何妥当地代表和裁决这些法益,需要依靠更具公共和集体(例如民主)性质的数据生产治理形式。个人主义的数据主体权利根本无法代表这种群体层面的影响,遑论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治理 关系理论 隐私 社会信息危害 数据主体
下载PDF
算法错误侵害的社会化救济进路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董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9,共14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既为社会进阶创造了无限可能,也使算法决策权在技术外衣下成为一种新的权力类型,对数字领域“权力—权利”格局施加着重要影响。面对算法错误对数据主体权益的侵害,算法解释权机制作为算法决策透明化的理想进路被大...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既为社会进阶创造了无限可能,也使算法决策权在技术外衣下成为一种新的权力类型,对数字领域“权力—权利”格局施加着重要影响。面对算法错误对数据主体权益的侵害,算法解释权机制作为算法决策透明化的理想进路被大量提及,但是该机制在矫正算法权力异化的过程中仍遭遇了内部逻辑难以解释与行权成本高昂的双重困境。因此,确立妥适的算法错误损害风险分配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加害者—受害者”两极模式基于归责基础更迭、因果关系链条模糊与断裂、损害规模与加害者责任财产能力失衡而无法缓解算法决策的负外部效应,故有必要在损害救济社会化的视野下分配风险。其中,责任保险虽然强化了责任财产者的赔付能力,但因其对侵权责任具有寄生性而无法给予受害群体充分的救济。相较之下,救济基金并不囿于侵权责任的认定,通过资金构成的社会化、因果关系要件的弱化,拓展了风险的分散渠道,能够实现充分、高效而及时的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错误侵害 算法解释权 社会化救济 救济基金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三性”犯罪论体系的初构
8
作者 陆锋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3年第6期3-18,共16页
“三性”犯罪论的构想,源于笔者对什么样的犯罪构成才符合我国立法和司法的现实需要的理性思考,是以承继“四要件”为基,以借鉴“三阶层”为辅完善犯罪论的体系性构想。在路径选择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习近平法治思... “三性”犯罪论的构想,源于笔者对什么样的犯罪构成才符合我国立法和司法的现实需要的理性思考,是以承继“四要件”为基,以借鉴“三阶层”为辅完善犯罪论的体系性构想。在路径选择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自信”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层次构建上,以“三特征说”为基调,注重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间的协调对应,以社会危害性要件、刑事违法性要件、应受惩罚性要件为犯罪构成,采顺序排列,递进判断,突出强化“社会危害性”的工具属性和实质要件定位。在内容充盈上,首先完善社会危害性要件内涵,以客体要素和程度要素作为评价要素;其次调整刑事违法性要件归类,以主体要素、主观要素、客观要素为正向结构评价要素;最后厘清应受惩罚性定位,以刑罚要素和阻却要素作为反向结构评价要素,从而形成“三性”犯罪论,以期为理论与实践互洽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犯罪论 犯罪三性 社会危害性 法益
下载PDF
不法归属视野下违法性认识的功能论证——兼论《刑法》第14条之规范解释
9
作者 石佳宇 《南大法学》 2023年第4期30-51,共22页
随着不法归属理论由客观转向主观,违法性认识也在犯罪故意规范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不法归属的功能:一方面,其在宏观层面重新定义了行为不法归属的起点———即“禁止风险”的含义;另一方面,其在微观层面重新形塑了主观不法归属的核心要件... 随着不法归属理论由客观转向主观,违法性认识也在犯罪故意规范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不法归属的功能:一方面,其在宏观层面重新定义了行为不法归属的起点———即“禁止风险”的含义;另一方面,其在微观层面重新形塑了主观不法归属的核心要件———犯罪故意。立足于不法归属之上的故意说,既能合理解释教义学知识变化,也能正确回应学理对其的质疑。从我国《刑法》第14条的规定出发,结合本土刑法理论有关犯罪本质与犯罪构成关系的论述可以得出:我国刑法同样承认主观的不法归属理论,因此违法性认识也应是犯罪故意的要素。我国刑法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应是“刑事违法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在特定案件事实中应引入“刑法量的认识可能性”概念合理对行为人的刑事违法性认识进行推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主观归属 犯罪故意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下载PDF
将“受过行政处罚”注入定罪机制的反思与完善
10
作者 朱怡鸣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1-57,共7页
“受过行政处罚”可以对定罪量刑产生影响,相关规定在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中占有一定数量,其定罪功能在刑法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法律作用,可以作为犯罪构成要件、降低入罪门槛的依据等。在法律地位上主要是归属于犯罪的情节要素从而被摄入... “受过行政处罚”可以对定罪量刑产生影响,相关规定在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中占有一定数量,其定罪功能在刑法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法律作用,可以作为犯罪构成要件、降低入罪门槛的依据等。在法律地位上主要是归属于犯罪的情节要素从而被摄入到罪量范畴。“受过行政处罚”对定罪功能影响的正当性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刑事治理的功能转型、主客观要件的双重质变、司法认定标准的明晰。但在实践中需要对前置性行政处罚进行限制和明确,同时也要对后行为是否入罪进行实质性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处罚 犯罪构成 人身危险性 社会危害性
下载PDF
理论阐释与路径选择: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的非犯罪化思考
11
作者 白宇辰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16,共6页
社会结构的变化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刑事立法中体现政策烙印的罪名也因社会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纵观我国历次刑法修正案的出台,都是以犯罪化为主题。202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修订,“三孩”政策的落地为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的非犯罪... 社会结构的变化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刑事立法中体现政策烙印的罪名也因社会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纵观我国历次刑法修正案的出台,都是以犯罪化为主题。202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修订,“三孩”政策的落地为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的非犯罪化思考提供了契机。当下,人口政策的理念已由限制生育转变为鼓励生育,《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修改缩小了本罪的适用空间,司法适用率低下是本罪应当非犯罪化的现实动因。社会危害性理论和刑法的谦抑经济性要求为本罪的非犯罪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立法上实现非犯罪化是理想的路径,但在立法未作改变之前,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是可行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谦抑性 刑法经济性 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 非犯罪化
下载PDF
代际正义的正当性依据:免于伤害和分配补偿
12
作者 李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3-81,共9页
社会公正在空间维度主要处理代内关系,在时间维度需要处理代际关系。代际正义通过论证未来世代享有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对当代人的理论和行为进行引导。代际权利和代际义务可以通过两个标准衡量社会公正延伸至未来世代的程度,即免于... 社会公正在空间维度主要处理代内关系,在时间维度需要处理代际关系。代际正义通过论证未来世代享有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对当代人的理论和行为进行引导。代际权利和代际义务可以通过两个标准衡量社会公正延伸至未来世代的程度,即免于伤害和分配补偿。免于伤害保障未来世代生存的正当需要,适当地调整当代人任性的思维和行动;分配补偿注重改善最不利者的现存的不平等,增进未来世代受到公正对待的平等价值。据此标准,代际正义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尚未确立的代际正义、基本限度的代际正义和高等级限度的代际正义。代际正义具有发展为现实的内在动力,也存在限定条件,化为现实取决于当今世代以其标准推进间接互惠和保持净积累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 代际正义 社会公正 免于伤害 分配补偿
下载PDF
社会距离对利他性欺骗的影响
13
作者 漆丹 赵靖实 +2 位作者 胡悦 吴旭秋 袁博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年第4期203-211,共9页
采用3(欺骗类型:纯利他、自我受益-他人受益、自我受损-他人受益)×2(社会距离:朋友、陌生人) 2(任务类型:基线水平、利他欺骗)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距离对利他性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利他性欺骗不损害自身利益(纯利他、自我受益... 采用3(欺骗类型:纯利他、自我受益-他人受益、自我受损-他人受益)×2(社会距离:朋友、陌生人) 2(任务类型:基线水平、利他欺骗)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距离对利他性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利他性欺骗不损害自身利益(纯利他、自我受益-他人受益)时,不论社会距离远近,个体都会为了他人获益而进行利他性欺骗;而当利他性欺骗损害自身利益(自我受损-他人受益)时,不论社会距离远近,个体都没有为使他人获益而进行利他性欺骗。上述结果表明,在进行利他性欺骗决策时,个体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在不影响自身利益情境下,会为他人(包括陌生人)获益进行利他性欺骗。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以往该领域中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为现实情境中不诚实行为的干预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距离 利他性欺骗 纯利他 自我受损-他人受益 自我受益-他人受益
下载PDF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敏感议题:特征判断与应对方法
14
作者 臧雷振 王栋 仉佳璐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42,186,共8页
关注敏感的社会科学议题是研究者的责任,但从事敏感议题研究绝非易事。这一方面受到受访者参与成本和研究者处理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研究对象价值判断的约束,如对议题敏感程度的甄别和对敏感议题资料收集方法的选择等。本文基于敏... 关注敏感的社会科学议题是研究者的责任,但从事敏感议题研究绝非易事。这一方面受到受访者参与成本和研究者处理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研究对象价值判断的约束,如对议题敏感程度的甄别和对敏感议题资料收集方法的选择等。本文基于敏感议题研究的准备和执行环节,总结甄别议题敏感程度的“特征判断”方法,归纳敏感议题资料收集方法的选择逻辑和使用指南,以期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助推社会科学领域敏感议题研究的发展,深化对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认知,拓展社会科学研究议题的选择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 敏感议题 应激反应 不伤害原则 统计模型法 情境实验法 大数据挖掘
下载PDF
我国恐怖活动犯罪的现状、特征及防控对策 被引量:35
15
作者 梅传强 张永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182,共9页
恐怖活动犯罪作为附着在社会机体上的一大"毒瘤",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升级,并呈现出新特征、新动向。当前,在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我国的恐怖活动犯罪形势异常严重,并呈现出了新一轮的高发态势。我国恐... 恐怖活动犯罪作为附着在社会机体上的一大"毒瘤",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升级,并呈现出新特征、新动向。当前,在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我国的恐怖活动犯罪形势异常严重,并呈现出了新一轮的高发态势。我国恐怖活动犯罪在动机上的极端化、地域上的扩散化、对象上的无差别化、手段上的多样化以及主体上的多元化等特征,使其成为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的一种犯罪类型,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冲击。当前,我国恐怖活动犯罪的防控,应该从完善反恐法律制度体系、整合社会化的反恐资源、注重源头性涉恐矛盾化解、加强涉恐人员的心理疏导、涉恐财产的科学处置以及加强反恐国际合作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活动犯罪 社会危害性 心理疏导 反恐立法 反恐合作
下载PDF
有害手机短信息的社会危害及其综合治理 被引量:8
16
作者 马海群 王琼 《情报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8-271,共4页
本文分析了短信业务的发展及手机短信的分类和发送方式 ,阐述了有害手机短信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 ,特别强调了公民自我防范意识的提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手机 短信息 发送方式 社会危害 诈骗活动 法制建设 网络管理 综合治理
下载PDF
“无证收购玉米”案被改判无罪的系统解读 被引量:13
17
作者 宁利昂 邱兴隆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193,共12页
王力军"无证收购玉米"案被改判无罪,是通过个案正义推动法治和社会进步的示例。从实质层面来看,王力军的行为并未造成有形或无形的损害,相反有利于当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缺乏构成犯罪所应具备的社会危害性。从形式层面来看,... 王力军"无证收购玉米"案被改判无罪,是通过个案正义推动法治和社会进步的示例。从实质层面来看,王力军的行为并未造成有形或无形的损害,相反有利于当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缺乏构成犯罪所应具备的社会危害性。从形式层面来看,王力军的行为既在行政违法性上存疑,又因附属刑法条文的空心化而根本不具备刑事违法性,因而也就不符合构成法定犯所必需的"二次违法性"。从责任层面来看,对于王力军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引导、教育来加以规制,即便要对之进行处罚,亦只应启动行政处罚而非刑罚处罚。从错案成因来看,在涉及非法经营的场合,一审法院对于逐级请示制度的忽视是首要原因,行政查处与刑事追诉的程序倒置为次要原因,机械司法、司法不谦抑和人性关怀的不足亦为重要原因。从司法责任来看,应结合当下司法改革的背景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实现权责统一,避免今后重现类似的司法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惩罚性 错因 司法责任
下载PDF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辨析——重在从“罪刑法定”视角观之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晓明 陆岸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7-46,共10页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是属于两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问题。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社会危害性更应当回归于犯罪学之中,而在刑法学中用法益侵害和严重的法益侵...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是属于两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问题。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社会危害性更应当回归于犯罪学之中,而在刑法学中用法益侵害和严重的法益侵害取而代之,并且它们只有被明确规定在刑法中才能叫刑法法益侵害。这样规定,不仅剔除了“社会危害性”这一宏观、模糊的、甚至易受主观价值取向改变的犯罪定义标准,而且有利于刑事司法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罪刑法定原则 犯罪定义 “罪刑法定”原则 法益侵害 定义标准 价值取向 司法操作 犯罪学
下载PDF
论选择性罪名 被引量:18
19
作者 黄京平 彭辅顺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22-27,共6页
目前我国的选择性罪名存在七种类型。确定选择性罪名的根据有三个层面,其直接根据是选择性罪状,间接根据是犯罪构成,最终根据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选择性罪名既有其存在的价值,又有其固有的缺陷。适当限制选择性罪名的数量和规定对实施... 目前我国的选择性罪名存在七种类型。确定选择性罪名的根据有三个层面,其直接根据是选择性罪状,间接根据是犯罪构成,最终根据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选择性罪名既有其存在的价值,又有其固有的缺陷。适当限制选择性罪名的数量和规定对实施选择性罪名中数行为的犯罪人从重处罚是弥补其缺陷的两条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罪名 选择性罪状 犯罪构成 社会危害性
下载PDF
作为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习惯法——刑法视域下习惯法违法性判断机能之开辟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杜宇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61,共7页
习惯法在刑法领域中,具有贯穿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之“横截式”作用与机能。本文的理论目标正在于,开辟和释放习惯法在违法性判断阶段之重要功能。在作者看来,习惯法完全可以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发挥作用,法官可以习惯法上之正当性... 习惯法在刑法领域中,具有贯穿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之“横截式”作用与机能。本文的理论目标正在于,开辟和释放习惯法在违法性判断阶段之重要功能。在作者看来,习惯法完全可以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发挥作用,法官可以习惯法上之正当性,排除行为之实质违法性。这不但不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而且有利于保障被告人人权;不仅有利于以收缩的实质理性对抗扩张的形式理性,而且也应合了“社会相当性理论”和“社会危害性理论”———这一违法阻却事由的一般基础和实质违法性判断之根本标准。甚至,习惯法的引入,还将有力地深化和拓展我们对于“社会相当性”与“社会危害性”这一范畴的横向理解和空间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法 刑事违法性 社会相当性 社会危害性 罪刑法定原则 阻却事由 违法性 判断 机能 法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