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s of Theory of Mind 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1
作者 Sisi Li Nailiang Zhong Qingke Gu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024年第9期679-695,共17页
Background:Theory of Mind(ToM)and empathy are cruci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apacities that influence social interactions.While their role in promoting prosocial behavior has been established,the potential moderatin... Background:Theory of Mind(ToM)and empathy are cruci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apacities that influence social interactions.While their role in promoting prosocial behavior has been established,the potential moderating effect of mindfulness on this relationship remains unexplored.Understanding these complex interactions is vita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o foster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ToM on college students’prosocial behavior and explor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indfulness in this relationship.Methods:A mixed-methods approach combining questionnaire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employed.Study 1:A survey of 759 college students(mean age 22.03 years;477 females)was conducted using the ToM Scale,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Prosocial Behavior Tendency Scale,and Mindfulness Awareness Scale.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correlation and moderated mediation analyses.Study 2:An 8-week mindfulness attention training program was implemented fo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group.Mindfulness training served as a moderating variable to validate Model 59 from Study 1.Results:1.Study 1 found:(a)ToM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social behavior(r=0.31,p<0.01).(b)Empathy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M and prosocial behavior(β=0.10,p<0.001,95%CI[0.06,0.14]).(c)Mindfulness negatively moderated the direct path between ToM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prosocial behavior,as well as the indirect path between empathy and kin altruism and reciprocal altruism.Specifically,high levels of mindfulness weakened the direct impact of ToM on prosocial behavior.High levels of mindfulness also weakened the indirect influence of ToM on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empathy.2.Study 2 results showed:(a)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trait mindfulnes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t=2.56,p<0.05).(b)The validity of the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59 from Study 1 was verified.Conclusion:While ToM and empathy play crucial roles in fostering prosocial behavior,mindfulness exhibits a more complex influence than anticipated,potentially inhibiting prosocial behavior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These findings offer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prosocial behavior and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multiple interacting factors in its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social behavior theory of mind trait mindfulness EMPATHY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下载PDF
组织正念对矿工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
2
作者 秦文静 栗继祖 禹敏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7-241,共5页
为明晰组织正念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了包含组织正念、和谐安全激情、领导安全承诺和安全行为的概念模型;以山西省431名一线矿工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为明晰组织正念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了包含组织正念、和谐安全激情、领导安全承诺和安全行为的概念模型;以山西省431名一线矿工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正念显著正向影响安全行为,和谐安全激情在此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领导安全承诺调节了组织正念的影响,即领导安全承诺越高,和谐安全激情的中介作用越强;煤矿管理者应提高组织动态应急处理能力,切实履行安全承诺,提升矿工安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正念 和谐安全激情 领导安全承诺 安全行为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下载PDF
感知社会善念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袁博 刘怡畅 库婷婷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3-1162,共10页
以往研究发现,感知社会善念影响社会善念“接受者”对“实施者”的亲社会行为。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先前互动中感知到社会善念是否会影响个体对随后互动中陌生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溢出效应)。结合经济互动游戏与认知计算建模,考察了感知社... 以往研究发现,感知社会善念影响社会善念“接受者”对“实施者”的亲社会行为。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先前互动中感知到社会善念是否会影响个体对随后互动中陌生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溢出效应)。结合经济互动游戏与认知计算建模,考察了感知社会善念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在先前互动中感知高社会善念水平时,在随后与陌生他人进行互动时,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选择。计算建模结果表明,感知高社会善念增加了随后互动中的优势不公平厌恶倾向,但并未影响劣势不公平厌恶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感知社会善念 亲社会行为 不公平厌恶
下载PDF
幼儿心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刘明 邓赐平 桑标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9-43,共5页
研究短期跟踪 5 7名新进入幼儿园的幼儿 ,测查他们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差异确实与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存在某种密切关系 ,但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不同方面似乎存在不同的关系模式... 研究短期跟踪 5 7名新进入幼儿园的幼儿 ,测查他们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差异确实与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存在某种密切关系 ,但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不同方面似乎存在不同的关系模式。对这些不同的关系模式 ,文中分别从幼儿的心理状态认识、执行性控制能力发展和个性倾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心理 心理理论 社会行为 发展差异 关系模式 执行性控制能力 个性倾向
下载PDF
儿童心理理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28
5
作者 丁芳 郭勇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0-662,共3页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关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心理理论和移情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两个因素。以往研究多从心理理论或移情的单一因素去解释亲社会行为,而事实可能是心理理...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关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心理理论和移情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两个因素。以往研究多从心理理论或移情的单一因素去解释亲社会行为,而事实可能是心理理论和移情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合力从而共同激发了亲社会行为。为了更好地揭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今后的研究应该在概念界定、研究任务、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理论 移情 亲社会行为 关系 儿童
下载PDF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景欣 张文新 纪林芹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0-766,共7页
探讨了113名3~6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其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探讨了113名3~6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其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是年幼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而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理论 二级错误信念 亲社会行为 同伴接纳
下载PDF
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玉萍 苏彦捷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97-1401,1355,共6页
从个体的社会交往经验、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来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中国独生子女缺乏西方通常的家庭内兄弟姐妹间的社会交往经验,幼儿园混龄编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西方家庭近似平行的探讨条件。被试为混龄班44名、... 从个体的社会交往经验、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来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中国独生子女缺乏西方通常的家庭内兄弟姐妹间的社会交往经验,幼儿园混龄编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西方家庭近似平行的探讨条件。被试为混龄班44名、同龄班30名4岁儿童,男女各半。采用经典错误信念任务测查儿童的心理理论,用情绪知识理解任务测量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儿童的社会行为评估问卷和儿童社会技能的教师评价量表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有显著的影响,提示了混龄同伴交往经验对独生子女心理理论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岁儿童 混龄编班 心理理论 社会行为 社交技能
下载PDF
道德和个人领域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及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周双珠 陈英和 胡竹菁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7,共7页
本研究探讨了173名4~10岁儿童在道德领域和个人领域情绪理解的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主要情绪预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预测违反规则感到高兴。从8岁开始,儿童预测... 本研究探讨了173名4~10岁儿童在道德领域和个人领域情绪理解的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主要情绪预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预测违反规则感到高兴。从8岁开始,儿童预测违反道德领域的规则比违反个人领域的规则会更不高兴。(2)在次要情绪预测中,在道德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在个人领域,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的人数在10岁组出现下降。(3)8~10岁组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显著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儿童预测违反道德规则时的情绪预测越积极,其教师评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这些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展现出越来越丰富、复杂的情绪理解能力,并且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力能显著预测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领域 个人领域 情绪理解 亲社会行为 心理理论 社会领域理论
下载PDF
3~5岁儿童的攻击—破坏行为与心理理论、气质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莫书亮 陶莉莉 +1 位作者 贾蒙蒙 周宗奎 《心理研究》 2012年第1期28-32,共5页
本研究以90名3~5岁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的攻击—破坏行为、心理理论和气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的攻击—破坏行为与心理理论的错误信念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气质的情绪性和活动性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抑制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儿童的... 本研究以90名3~5岁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的攻击—破坏行为、心理理论和气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的攻击—破坏行为与心理理论的错误信念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气质的情绪性和活动性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抑制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对攻击—破坏行为的预测作用部分可以由气质特征解释。心理理论发展和气质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行为 心理理论 气质 儿童
下载PDF
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及其提升 被引量:5
10
作者 袁博 廖苏霞 +2 位作者 郭俏俏 高奇扬 陈思宇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8-273,共6页
采用社会善念范式,探究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移情训练对流动儿童社会善念水平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低于非流动儿童;(2)移情训练活动可以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本研究... 采用社会善念范式,探究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移情训练对流动儿童社会善念水平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低于非流动儿童;(2)移情训练活动可以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本研究扩展了社会善念的研究领域,为促进流动儿童社会互动技能和亲社会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亲社会行为 社会善念 移情训练
下载PDF
社会觉知测验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亮 任翰林 +1 位作者 房英娟 林国耀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3-88,96,共7页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Van Doesum等人开发的社会觉知测验(Social Mindfulness,SoMi),集体施测了335名中国大学生(18—25岁),获得了其社会觉知水平得分。施测结果发现该测验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0.683。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觉知...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Van Doesum等人开发的社会觉知测验(Social Mindfulness,SoMi),集体施测了335名中国大学生(18—25岁),获得了其社会觉知水平得分。施测结果发现该测验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0.683。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觉知水平得分在性别和独生子女两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s>0.05)。被试的父母收入水平与社会觉知水平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14,p<0.05),且被试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觉知水平得分呈倒"U"型关系。该测验采用传统经典测量学指标能较好地解释测验结果,了解中国大学生在所属群体中的社会觉知水平,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觉知 大学生 心理理论 亲社会行为
下载PDF
3~5岁儿童的交换行为研究
12
作者 穆岩 何子静 苏彦捷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年第1期351-355,共5页
设计了一个贴近现实的玩具交换任务,考察3-5岁儿童在玩具交换情境中的行为特点及其利用社会知觉信息指导交换选择的能力,被试为91名3-5岁儿童,男女各半。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在交换任务中得分有显著增长,通过率由43.3%(3岁组)... 设计了一个贴近现实的玩具交换任务,考察3-5岁儿童在玩具交换情境中的行为特点及其利用社会知觉信息指导交换选择的能力,被试为91名3-5岁儿童,男女各半。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在交换任务中得分有显著增长,通过率由43.3%(3岁组)上升到85.5%(5岁组)。儿童对成功的交换行为的解释逐渐偏向于参与交换的人物而非交换的物品。这表明儿童利用社会知觉信息进行行为决策的能力在3-5岁间有明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行为 社会知觉 心理理论 幼儿
下载PDF
中介语的多维度探析
13
作者 罗瑞丰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8-39,共2页
从介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学习心智研究出发,探讨中介语的社会文化模式和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中介语。中介语是不同环境下运用的多种语言风格,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造成不同的中介语,它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变异性的自组织系统。所... 从介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学习心智研究出发,探讨中介语的社会文化模式和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中介语。中介语是不同环境下运用的多种语言风格,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造成不同的中介语,它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变异性的自组织系统。所以在教学中,应避免石化,缩小社会距离,使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更加合理、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介语 行为主义 心智研究 社会文化模式 动态系统理论
下载PDF
不同水平亲社会行为大学生的孤独特质、共情和心理理论特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帆 林力孜 +4 位作者 戴美霞 罗美芳 郭翠华 杨文翰 静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8-942,96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亲社会行为大学生的孤独特质(AT)、共情及心理理论(To M)能力特点。【方法】招募372名大学生(男91人,女281人;年龄18~25岁),采用孤独症谱系商数量表中文版(AQ-C)和亲社会倾向量表(PTM)量化AT和亲社会行为水平;从PT...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亲社会行为大学生的孤独特质(AT)、共情及心理理论(To M)能力特点。【方法】招募372名大学生(男91人,女281人;年龄18~25岁),采用孤独症谱系商数量表中文版(AQ-C)和亲社会倾向量表(PTM)量化AT和亲社会行为水平;从PTM得分高得分低组中分别抽取24(男10)、25(男12)人组成高低水平亲社会行为组,进一步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与电脑版"看眼读心"测验(RMET)量化其共情及To M水平。【结果】PTM得分低组相较于得分高组的AQ-C总分(14.8±5.3 vs.13.8±5.3,P=0.031)、社会性(29.8±6.1 vs.27.6±6.0,P=0.001)得分更高。低水平亲社会组的IRI-C总分(46.5±9.9 vs 52.8±8.6,P=0.025)、观点采择得分(10.3±3.6 vs 12.1±2.4,P=0.049)均低于高水平亲社会组,RMET各指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亲社会行为较差的大学生AT水平更高,且认知共情能力也较差,尚未发现亲社会行为与ToM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孤独特质 共情 心理理论 大学生
下载PDF
父亲将心比心与儿童早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儿童心理理论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晓洁 索晗 +1 位作者 吴凡 李燕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3-649,共7页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30名儿童(平均月龄M=63.15月,SD=4.37月;其中男孩69名)进行调查,探究父亲将心比心、儿童心理理论、儿童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间点1由父亲完成将心比心访谈、时间点2由母亲完成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儿...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30名儿童(平均月龄M=63.15月,SD=4.37月;其中男孩69名)进行调查,探究父亲将心比心、儿童心理理论、儿童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间点1由父亲完成将心比心访谈、时间点2由母亲完成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完成错误信念理解任务、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任务。结果表明:(1)父亲将心比心、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儿童的心理理论在父亲将心比心与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将心比心 亲社会行为 心理理论
下载PDF
催产素对社会善念的提升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琪 陈冰 +2 位作者 刘来 赵玉芳 吴宗辉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2-717,共6页
两个实验考察催产素对社会善念的作用以及面孔吸引力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实验1采用双盲实验,使用安慰剂作对照,发现催产素可以促进社会善念,不受面孔性别的影响。实验2依然采用双盲实验,进一步考察面孔吸引力与面孔性别对催产素与社会善... 两个实验考察催产素对社会善念的作用以及面孔吸引力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实验1采用双盲实验,使用安慰剂作对照,发现催产素可以促进社会善念,不受面孔性别的影响。实验2依然采用双盲实验,进一步考察面孔吸引力与面孔性别对催产素与社会善念关系的作用,发现催产素对社会善念的作用不受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女性面孔(与男性面孔相比)吸引力对男性的社会善念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催产素可以稳定地提高社会善念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善念 催产素 面孔吸引力 亲社会行为
下载PDF
“里仁为美”的“三美合一说”及其交往行为美学内涵 被引量:4
17
作者 曾仲权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6,共8页
"里仁为美"之里仁所表明的是地理空间之美、社会空间之美和情感空间之美的统一,具有三美合一的特点。同时,它将具有地理空间承载、由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所建构的仁爱有情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奠基于儒家五伦交往关... "里仁为美"之里仁所表明的是地理空间之美、社会空间之美和情感空间之美的统一,具有三美合一的特点。同时,它将具有地理空间承载、由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所建构的仁爱有情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奠基于儒家五伦交往关系、与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相伴随的仁爱在心的情感心性结构统一起来。结合整个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和《论语·里仁》篇内容,"里仁为美"三美合一的美学内涵,尤为突出仁爱在心情感心性结构的情感空间之美内涵,而且,通过"孔颜乐处"中仁爱在心、安贫乐道的孔子、颜回乐处,更与儒家诗学、孔子乃至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核心命题:"诗可以群"有着至为重要的内在关联,这更体现了具有三美合一内涵的"里仁为美"之于孔子交往行为美学乃至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仁为美” “三美合一说” 地理空间之美 社会空间之美 情感空间之美 仁爱在心的情感心性结构 儒家交往行为美学
下载PDF
“里仁为美”与儒家交往行为美学进阶
18
作者 曾仲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79,共7页
"里仁为美"之里仁所表明的是地理空间之美、社会空间之美和情感空间之美的统一,具有三美合一的特点。同时,它将具有地理空间承载、由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所建构的仁爱有情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奠基于儒家五伦交往关系... "里仁为美"之里仁所表明的是地理空间之美、社会空间之美和情感空间之美的统一,具有三美合一的特点。同时,它将具有地理空间承载、由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所建构的仁爱有情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奠基于儒家五伦交往关系、与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相伴随的仁爱在心的情感心性结构统一起来。结合整个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和《论语·里仁》篇内容,"里仁为美"三美合一的美学内涵,尤为突出仁爱在心情感心性结构的情感空间之美内涵,而且,通过"孔颜乐处"中仁爱在心、安贫乐道的孔子、颜回乐处,更与儒家诗学、孔子乃至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核心命题——"诗可以群"有着至为重要的内在关联,这更体现了具有三美合一内涵的"里仁为美"之于孔子交往行为美学乃至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仁为美” “三美合一说” 地理空间之美 社会空间之美 情感空间之美 仁爱在心的情感心性结构 儒家交往行为美学
下载PDF
3~5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沈悦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1年第1期52-56,61,共6页
随机选取108名3~5岁儿童,通过对其进行一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任务测试及社会行为评定,考察儿童的心理理论对其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退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概率随着年... 随机选取108名3~5岁儿童,通过对其进行一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任务测试及社会行为评定,考察儿童的心理理论对其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退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降低,退缩行为发生概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差异并不显著。(2)儿童的错误信念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变量后,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可以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知水平不能预测其退缩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行为 社会认知 心理理论 错误信念 儿童
原文传递
BHP:孤独症患者观点采择训练新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园芳 白晓宇 +2 位作者 林凡裕 祝卓宏 李新影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4-50,共7页
观点采择是个体社交能力的基础。关系框架理论RFT认为观点采择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其核心是包含人际、空间及时间三个维度的直证关系反应。基于RFT的评估和训练方案BHP采用多范例的方式来训练直证关系反应,从而促进观点采择。采用BHP方案... 观点采择是个体社交能力的基础。关系框架理论RFT认为观点采择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其核心是包含人际、空间及时间三个维度的直证关系反应。基于RFT的评估和训练方案BHP采用多范例的方式来训练直证关系反应,从而促进观点采择。采用BHP方案训练孤独症儿童观点采择的多项研究发现,该方案能有效提升被试的观点采择能力,并有较好的维持和泛化效果,为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介绍和批判性分析BHP及相关研究,为我国孤独症儿童观点采择训练提供新思路和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点采择 直证关系 关系框架理论 心理理论 社交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