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1
作者 Xuhui YIN Jing ZH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8年第7期22-25,共4页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which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ecological theory of Marxism an...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which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ecological theory of Marxism and Sinicized Marxism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ecological wisdom roo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is paper,the basic connotation,significance,goals,requirements and realization way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expounded profoundly.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ove toward a new era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 发展现状 农业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 被引量:2
2
作者 蒋英州 何红谚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2,共13页
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涵、形成逻辑与重要意义,需要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语境之中,也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与理论升华,其产生的标志是统... 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涵、形成逻辑与重要意义,需要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语境之中,也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与理论升华,其产生的标志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相应地“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成为其核心以及主要表现形式。而新发展理念则从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维度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指引着其发展。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不仅构成其根脉和魂脉,而且为其发展成熟提供精神指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更高阶段,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其先进特质并推动其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也就借助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文明”、新发展理念、“两个结合”与共同富裕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出来,显示出其与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较的创新性、发展性、世界性及其使命追求。由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发展与成熟既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熟同步,也是一个与之相比更长的发展过程,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也给人类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方案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传统社会主义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下载PDF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历史传承与中国式现代化追求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凡略 何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如何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生态低碳理念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应遵循四大原则:一是探寻粮食生产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平衡之道;二是追求共... 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如何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生态低碳理念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应遵循四大原则:一是探寻粮食生产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平衡之道;二是追求共同富裕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协同之道;三是赓续农耕文明和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传承之道;四是谱写尊重自然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保护之道。未来应构筑生态低碳农业技术发展与应用协同机制,完善生态低碳农业的市场融合与价值实现途径,建立农耕技艺与生态低碳农业融合传承体系,形成自然资源与生态低碳农业协调发展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低碳农业 农耕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碳达峰 碳中和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伟兵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34-40,共7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新时代以来既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中领导力量、文明主体、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等方面内容,还在社会主义生态、价值、治理三个文明维度进行了创造和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新时代以来既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中领导力量、文明主体、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等方面内容,还在社会主义生态、价值、治理三个文明维度进行了创造和创新。不仅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延续中华文明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了中华文明的斗争品格,丰富了中国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为现代文明如何全面建设以及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愿景蓝图,并就全球治理提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确定了现代文明的人类共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文明 中华文明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和底蕴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8-18,共1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主题和价值旨归,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过程,既具有复兴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意涵,又具有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潜蕴。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根基,坚持共同富裕基础上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主题和价值旨归,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过程,既具有复兴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意涵,又具有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潜蕴。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根基,坚持共同富裕基础上的经济制度改革创新,坚持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安全建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发展的新样态。然而,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境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面临诸多发展困囿,为此,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下,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复兴当代中国提供强大理论指南和实践理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根基和价值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意蕴研究
6
作者 孙鹏宇 孙明哲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32-136,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对文明作出系统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意蕴丰富,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其理论渊源,推动人...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对文明作出系统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意蕴丰富,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其理论渊源,推动人类文明前进是其首要意旨,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是其本质属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提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自信,昭示了东方文明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化解人类文明交往困局的中国方案,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和引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 人类文明
下载PDF
文化传播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刍议
7
作者 邹霞 何攀文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27-36,共10页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使命,还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关乎中华民族伟...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使命,还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于提升国际话语权、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播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要突出讲好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的故事,重点在于讲好“两个结合”、文化“两创”、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凸显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与精神力量。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好中国故事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国际舆论格局、中外文化差异、宏观叙事体系所构筑的文化壁垒。为此,要从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培育主体文化素养、打造文化平台、营造文化氛围四个方向进行实践创新,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路径,进而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播 话语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文明 中国故事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
8
作者 曾云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18-23,共6页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价值理念上的凝练,而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则是生态价值观的生动表述。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生态话语格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生态文明...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价值理念上的凝练,而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则是生态价值观的生动表述。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生态话语格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方向指引,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主体力量,坚持改革创新则激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将构建话语体系的继承性、原创性以及大众性相统一,进而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利于世界传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价值观 生态文明 话语体系
下载PDF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9
作者 陈业欣 韩淑梅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20-125,共6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思想史中的重要主题。而马克思深入社会历史维度分析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开辟了一条把握现实生态问题的科学道路。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历史表现为资本是“以太的光”,其增殖性的生产逻辑和强制性的消费逻辑必然造成...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思想史中的重要主题。而马克思深入社会历史维度分析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开辟了一条把握现实生态问题的科学道路。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历史表现为资本是“以太的光”,其增殖性的生产逻辑和强制性的消费逻辑必然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异化与自然危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人、社会、全球多重视野,在自觉变革中引领人类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从根本上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形成二者良性共处提供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资本逻辑 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层理论蕴含
10
作者 郝海洪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7-11,共5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魂脉的丰富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继承弘扬,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开启...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魂脉的丰富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继承弘扬,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开启了新篇章、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根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动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需要,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增强历史主动、强化精神力量、丰富文明实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强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中的林草现代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云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72-78,共7页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视域中,林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是按照生态文明原则实现从传统林草业向现代林草业的转变以维持和提升林草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过程。这是坚持“林草兴则文明兴”的大历史观、发...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视域中,林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是按照生态文明原则实现从传统林草业向现代林草业的转变以维持和提升林草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过程。这是坚持“林草兴则文明兴”的大历史观、发挥林草的“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综合价值、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自信的科学抉择。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新发展理念、系统观念、因地制宜等原则,从保护林草生态、发展林草经济、加强林草治理等方面入手和发力,才能搞好林草现代化建设。林草现代化建设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性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林草现代化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下载PDF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逻辑及现实践履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旭娜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遵循。这一理念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现实践履及价值意蕴,承继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遵循。这一理念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现实践履及价值意蕴,承继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汲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在精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持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树立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治理方法、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立足中国立场、凸显世界眼光、饱含人类关怀,以其鲜明的系统性与辩证性的理论特质,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以及现实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环境法典编纂必要性的教义学展开
13
作者 王杨 陈佳栋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5-79,共5页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环境法律体系面临新一轮挑战与考验。长期以来,我国以碳排放为直接管理对象的环保法律尚不健全,且呈现明显的碎片化和松散性,缺乏完备的制度保障,使得“双碳”目标的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国编纂...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环境法律体系面临新一轮挑战与考验。长期以来,我国以碳排放为直接管理对象的环保法律尚不健全,且呈现明显的碎片化和松散性,缺乏完备的制度保障,使得“双碳”目标的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国编纂环境法典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通过将“双碳”法律体系融入环境法典,可提升环境部门法间的协调性,整合简化环境法规,为环境法的系统性改革提供机会。在环境法典的编纂方面,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协同性原则,必须基于中国国情与环保需求,构建中国特色的环境法典,为保证“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形成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环境法典 生态文明 构建原则 中国特色
下载PDF
“人民至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的精神省思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怡丹 王利民 《学术探索》 CSSCI 2023年第1期73-82,共10页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切社会问题,根本都是人的问题,都应该以人为主体,反映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或称为人民的主体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属...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切社会问题,根本都是人的问题,都应该以人为主体,反映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或称为人民的主体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属性之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就是“人民至上”的文化。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行为主体,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人民的行为文化,具有代表人民的行为主体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法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精神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人民 中国特色
下载PDF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从核心到现实的考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蒋万胜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1期79-86,共8页
现代化是指以科学技术发展为核心的变革及其在人类社会所引发的一系列转型发展。我们可以将现代化的核心理解为科学的先进性和技术的领先性。这种理解可以使我们找到世界上关于现代化的多种观点的发生根源,进而可以将现代化理解为科学... 现代化是指以科学技术发展为核心的变革及其在人类社会所引发的一系列转型发展。我们可以将现代化的核心理解为科学的先进性和技术的领先性。这种理解可以使我们找到世界上关于现代化的多种观点的发生根源,进而可以将现代化理解为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及其造成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追求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个梦想的最新实现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指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中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将使中国的社会面貌、生态环境和文明形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 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文明范式变革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形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邬晓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5,共8页
全球生态危机暴露出西方现代化模式和工业文明范式的不可持续性,西方社会推行的各种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现代化实践因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作为资本主义危机当代形式的生态危机,无法召唤文明范式绿色化变革。在中国... 全球生态危机暴露出西方现代化模式和工业文明范式的不可持续性,西方社会推行的各种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现代化实践因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作为资本主义危机当代形式的生态危机,无法召唤文明范式绿色化变革。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形成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形态具有特定的理论特质、范式结构和实践向度,从而彰显为文明变革的主导范式。应主动激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现实变革力和愿景引领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范式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社会生态经济学多元主义主张与中国经济学建构
17
作者 郭楚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20-132,共13页
社会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小众不为国内学术界熟知,但坚守生态经济学“元使命”的跨学科分支。在批判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缺陷的基础上,社会生态经济学将研究视角扩大到由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系统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来进行... 社会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小众不为国内学术界熟知,但坚守生态经济学“元使命”的跨学科分支。在批判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缺陷的基础上,社会生态经济学将研究视角扩大到由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系统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来进行经济学研究。社会生态经济学一方面主张多元主义,另一方面又积极关注多元主义对学科特性的稀释和异化,力求建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世”。社会生态经济学致力于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演化的学术观点,既体现了西方生态运动的政治经济学转向,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蕴含着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力证。它拓展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是对资本主义生态剥削的最新研判,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经济学建构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经济学 多元主义 跨学科研究 中国经济学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下载PDF
中华文明“仁爱”精神特质的内涵演进、逻辑层次及其当代价值
18
作者 赖晓群 姚功武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7期73-80,共8页
“讲仁爱”是中华文明发展孕育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从纵向时空性看,“仁爱”精神特质的内涵先后经历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博爱谓仁”到“民胞物与”的与时嬗演。从横向层次性看,“仁爱”精神特质在逻辑上主要存在“亲爱... “讲仁爱”是中华文明发展孕育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从纵向时空性看,“仁爱”精神特质的内涵先后经历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博爱谓仁”到“民胞物与”的与时嬗演。从横向层次性看,“仁爱”精神特质在逻辑上主要存在“亲爱亲人”“爱众亲仁”“爱惜万物”“博爱宇宙”四个层次。“仁爱”精神特质在历史上对于维系农耕时代的温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社会,“仁爱”精神特质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破解当代“四大友善”难题、涵养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意义重大,借鉴“孝悌之道”“仁者爱人”“博施济众”和“民胞物与”思想,能够促进“家庭友善”“人际友善”“社会友善”和“人与自然友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仁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桂花 张建光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2-96,129,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它们互为条件、相互依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它们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其中,经济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政治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点,文化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聚焦点,社会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因此,为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基本内涵 相互关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娟 黄丹 《鄱阳湖学刊》 2011年第4期5-17,共13页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本文从历史的角度,主要采用文献、历史、比较、系统等分析方法,分别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本文从历史的角度,主要采用文献、历史、比较、系统等分析方法,分别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概括和提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