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rtual Globes and Geological Modeling
1
作者 Tsangaratos Paraskev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1年第4期648-656,共9页
Virtual Globes such as Google Earth TM, revolutionize the way scientists conduct their research and the way the general public use geospatial – related data and information. Improvement in the processing power and st... Virtual Globes such as Google Earth TM, revolutionize the way scientists conduct their research and the way the general public use geospatial – related data and information. Improvement in the processing power and storage capacities of computers, along with the increased Internet accessibility and connectivity, has supported the usage of Virtual Globes technologies. Even more, software releases of freely downloadable Virtual Globes, such as Google Earth and NASA World Wind, has sparked an enormous public interest and increased people’s awareness of spatial sciences.In this study, the Virtual Globes (VG) revolution is discussed and a client - serve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 application is presented. The developed application enables Google Earth TM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 and activates spatial analysis, through enhanced JavaScripts and Visual Basic script codes. The main scope was to present the methodology followed during geological modeling along with the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when handling with data derived from digitized geological maps and field measu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AL Globe geological Modeling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SPATIAL Analysis
下载PDF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of the soft-hard tissue interface in the human periodontium
2
作者 Gao-peng Dang Yu Wei +8 位作者 Qian-qian Wan Jun-ting Gu Kai-yan Wang Mei-chen Wan Chen-yu Wang Jing-han Song Zhao Mu Franklin R.Tay Li-na Niu 《BMEMat(BioMed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24年第3期28-50,共23页
The soft-hard tissue interface of the human periodontium is responsible for periodontal homeostasis and is essential for normal oral activities.This softhard tissue interface is formed by the direct insertion of fibro... The soft-hard tissue interface of the human periodontium is responsible for periodontal homeostasis and is essential for normal oral activities.This softhard tissue interface is formed by the direct insertion of fibrous ligaments into the bone tissue.It differs from the unique four-layer structure of the fibrocartilage interface.This interface is formed by a combination of physical,chemical,and biological factors.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is interface are regulated by different signaling pathways.The unique structure of this soft-hard tissue interface has inspired scientists to construct biomimetic gradient structures.These biomimetic systems include nanofiber scaffolds,cell sheets,and hydrogels.Exploring methods to repair this soft-hard tissue interface can help solve clinically unresolved problems.The present review examines the structure of the soft-hard tissue interface of the periodontium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terface.Relevant regulatory pathways and biomimetic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re also presented to provide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interfacial tissue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ace tissue engineering oral health periodontal ligament soft-hard tissue interface tissue repair
原文传递
Prediction of interfaces of geological formations using the 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 method 被引量:2
3
作者 Xiaohui Qi Hao Wang +2 位作者 Xiaohua Pan Jian Chu Kiefer Chiam 《Underground Space》 SCIE EI 2021年第3期252-266,共15页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formations.Prediction of the geological interfaces using limited data has been a difficult task.A mult...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formations.Prediction of the geological interfaces using limited data has been a difficult task.A 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MARS)method capable of modeling nonlinearities automatically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o spatially predict the elevations of geological interfaces.Borehole data from two sites in Singapor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apability of the MARS method for predicting geological interfaces.By comparing the predicted values with the borehole data,it is shown that the MARS method has a mean of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4.4 m for the predicted elevations of the Kallang Formation–Old Alluvium interface.In addition,the MARS method is able to produce reasonable prediction intervals in the sense that the percentage of testing data covered by 95% prediction intervals was close to the associated confidence level,95%.More importantly,the prediction interval evaluated by the MARS method had a non-constant width that appropriately reflected the data density and geological complex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logical interface Rockhead 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 Spatial prediction
原文传递
Thermo-hydro-poro-mechanical responses of a reservoir-induced landslide tracked by high-resolution fiber optic sensing nerves 被引量:4
4
作者 Xiao Ye Hong-Hu Zhu +4 位作者 Gang Cheng Hua-Fu Pei Bin Shi Luca Schenato Alessandro Pasuto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1018-1032,共15页
Thermo-poro-mechanical responses along sliding zone/surface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However,it has not been recognized that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other cruci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terfaces beyond th... Thermo-poro-mechanical responses along sliding zone/surface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However,it has not been recognized that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other cruci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terfaces beyond the slip surface to progressive failure.Here,w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subsurface multiphysics of reservoir landslides under two extreme hydrologic conditions(i.e.wet and dry),particularly within sliding masses.Based on ultra-weak fiber Bragg grating(UWFBG)technology,we employ specialpurpose fiber optic sensing cables that can be implanted into boreholes as“nerves of the Earth”to collect data on soil temperature,water content,pore water pressure,and strain.The Xinpu landslide in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China wa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to establish a paradigm for in situ thermo-hydro-poro-mechanical monitoring.These UWFBG-based sensing cables were vertically buried in a 31 m-deep borehole at the foot of the landslide,with a resolution of 1 m except for the pressure sensor.We reported field measurements covering the period 2021 and 2022 and produced the spatiotemporal profiles throughout the borehole.Results show that wet years are more likely to motivate landslide motions than dry years.The annual thermally active layer of the landslide has a critical depth of roughly 9 m and might move downward in warmer years.The dynamic groundwater table is located at depths of 9e15 m,where the peaked strain undergoes a periodical response of leap and withdrawal to annual hydrometeorological cycles.These interface behaviors may suppor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rvoir regulation to slope stability,allowing us to correlate them to local damage events and potential global destabilization.This paper also offers a natur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thermo-hydro-poro-mechanical signatures from creeping reservoir bank slopes,which may form the basis for a landslid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landslide Thermo-hydro-poro-mechanical response Ultra-weak fiber bragg grating(UWFBG) subsurface evolutio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terface Geotechnical monitoring
下载PDF
论煤-水-土多资源协调开发
5
作者 王双明 孙强 +9 位作者 袁士豪 师庆民 侯恩科 陈凯 黄震 吴海波 武佳坤 耿济世 张玉良 黄金廷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煤炭及其伴生资源是地质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和高强度开采会引起近地表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的联动响应,进而反向制约煤炭及其伴生资源的安全开采与开发。围绕煤矿区的煤-水-土多资源协调开发,基于多学科知识交叉的地球关键带理念,... 煤炭及其伴生资源是地质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和高强度开采会引起近地表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的联动响应,进而反向制约煤炭及其伴生资源的安全开采与开发。围绕煤矿区的煤-水-土多资源协调开发,基于多学科知识交叉的地球关键带理念,阐述煤-水-土协调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多圈层、多过程、多尺度、多目标的耦合关系,为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思考。(1)立足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土壤-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多目标多维度角度,剖析大规模、高强度开发背景下采前、采中、采后地质条件动态演化、多资源时空关系、生态环境响应特征,提出煤炭资源开发生命周期条件下的煤炭资源区的地质调查战略和开发策略。(2)开展煤-水-土多资源量的系统调查和地质结构精细表征,全面理解和综合评价煤-水-土赋存特征和相互依存关系,形成集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等于一体的地质调查评价体系和方法,提出基于煤炭开发、多资源利用、水土保护、生态屏障、土地安全等一体化的全链条调控措施和开发策略与开发政策。(3)监控开发过程中地层地质功能结构变化,理解煤-水-土空间组合结构及分层界面效应和煤(岩)-水-土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化规律,构建复杂地层结构煤炭安全开采和水-土资源协调开发覆岩变形的演化模型,厘清煤-水-土空间结构及其对开采活动的约束效应,发展地球科学、采矿学、生态学、水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煤-水-土协调开发研究服务于煤炭安全开采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破解多资源开发瓶颈及其地质环境制约之间矛盾,通过对煤炭开采全生命周期内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状态参数阈值、演化驱动机制的理解,构建地质环境约束、开采模式调控、系统规划利用的煤-水-土多资源协调开发时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水-土协调开发 开采地质条件 多界面效应 动态耦合响应 时空演化规律 全链条综合开发
下载PDF
董志塬区固沟保塬工程水土侵蚀病害现状及科学挑战
6
作者 张卜平 朱兴华 +3 位作者 程茜 肖永玖 王梦奎 冯笑瑞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194,共13页
由于极端降雨和高强度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黄土塬区沟头前进速度加剧,严重威胁黄土塬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实施的大规模固沟保塬工程虽然有效抑制了黄土塬区溯源侵蚀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严重的水土侵蚀病害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以陇东... 由于极端降雨和高强度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黄土塬区沟头前进速度加剧,严重威胁黄土塬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实施的大规模固沟保塬工程虽然有效抑制了黄土塬区溯源侵蚀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严重的水土侵蚀病害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以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地区典型固沟保塬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查阅文献和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董志塬地区典型固沟保塬工程水土侵蚀病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固沟保塬工程水文调控功能可分为塬面拦蓄区、沟头填方截排区、沟坡削方截排消能区和沟道拦蓄区;固沟保塬工程目前遭受表水侵蚀病害、黄土工程地质界面潜蚀病害、截排水渠淤积堵塞病害及黄土沟谷灾害链等4大类病害;固沟保塬工程水文调控机制不明和水土互馈侵蚀灾变机理不清是当前面临的关键科学挑战;未来固沟保塬工程水土侵蚀病害的防治应重视生物土壤结皮、新型土壤改良材料的研发应用以及固沟保塬工程全过程质量监督。研究成果可为未来固沟保塬工程水土侵蚀灾变机理研究和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沟保塬 黄土工程地质界面 表水侵蚀 内部侵蚀 灾害链
下载PDF
经天路图-FLAC^(3D)接口程序研发
7
作者 徐益飞 邱瑞成 +2 位作者 赵飞 杨元康 杨万理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24年第2期40-45,共6页
针对经天路图软件不能对多层状地质体的地基承载力进行快速分析的问题,基于3D WinForms控件Eyeshot,利用C#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9平台上研发了经天路图与地基承载力分析软件FLAC^(3D)之间的接口程序。研发中采用了三角网算法、多层... 针对经天路图软件不能对多层状地质体的地基承载力进行快速分析的问题,基于3D WinForms控件Eyeshot,利用C#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9平台上研发了经天路图与地基承载力分析软件FLAC^(3D)之间的接口程序。研发中采用了三角网算法、多层状地质体可视化算法和网格优化算法等。所研发的接口程序具有图形化显示界面,能够从经天路图读取多层状地质体地形数据,并根据地质勘探数据对地质体分层,能够在ANSYS中自动建立有限元网格模型,基于FLAC^(3D)命令流自动完成网格模型读入与转换、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的定义等前处理工作并执行求解,能够自动导出常用分析结果并回传至经天路图。算例验证表明,采用接口程序对多层状地质体进行地基承载力分析,极大地提升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天路图 BIM FLAC^(3D) ANSYS 接口程序 多层状地质体 地基承载力
下载PDF
椿木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炎 《工程技术研究》 2024年第10期13-15,共3页
为保证椿木山隧道快速安全施工,采用了TGP206G型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文章首先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数据采集及处理流程,随后分析了横波和纵波的偏移归位结果、反射界面情况与比速度,以及主要的反射界面分布情况,进而预测了隧道ZK22+037... 为保证椿木山隧道快速安全施工,采用了TGP206G型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文章首先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数据采集及处理流程,随后分析了横波和纵波的偏移归位结果、反射界面情况与比速度,以及主要的反射界面分布情况,进而预测了隧道ZK22+037~ZK21+887里程段的地质情况。研究表明,负反射强度越大,围岩性质越差,该工程中ZK22+037~ZK21+985段出现一条负的强反射界面及一条负的中等反射界面,可推断围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稍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超前预报 椿木山隧道 反射界面
下载PDF
大跨度浅埋隧道软⁃硬地质交界面开挖特性分析
9
作者 彭曌 刘辉 +1 位作者 邓小钊 张妞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24年第6期17-24,共8页
由于软⁃硬地质交界面两侧岩体的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当大跨度浅埋隧道穿越软硬不均地质围岩时,隧道的稳定性将面临诸多困难。以湖南省醴娄高速公路周家冲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软⁃硬地质交界面倾角下围岩的变形及... 由于软⁃硬地质交界面两侧岩体的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当大跨度浅埋隧道穿越软硬不均地质围岩时,隧道的稳定性将面临诸多困难。以湖南省醴娄高速公路周家冲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软⁃硬地质交界面倾角下围岩的变形及支护受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软⁃硬地质交界面倾角的改变会使得交界面附近围岩的位移曲线呈现出震荡突变性并形成拐点;随着交界面倾角的增大,围岩的受拉区面积逐渐减小,受压区面积则逐渐增大;拱侧处围岩是最容易发生塑性破坏的位置,随着开挖的推进,围岩的塑性区发生扩张,当软⁃硬地质交界面的倾角较小时,围岩塑性区的扩张现象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浅埋隧道 软⁃硬地质交界面 施工开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露天煤矿三维地质模型精度检验方法及流程
10
作者 孙鑫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7-10,共4页
建立了一种从定性地进行地质概念模式的类比到定量的利用统计学的算法对地质模型进行逐级检验的方法,形成多条件约束下的地质模型精度评价体系;结合露天煤矿矿床赋存条件及构造特点,提出了普适的矿床界面模型构模方法,研究了不同赋存条... 建立了一种从定性地进行地质概念模式的类比到定量的利用统计学的算法对地质模型进行逐级检验的方法,形成多条件约束下的地质模型精度评价体系;结合露天煤矿矿床赋存条件及构造特点,提出了普适的矿床界面模型构模方法,研究了不同赋存条件下块体模型尺寸x、y、z值的设定方法。露天煤矿三维地质模型精度检验方法提高了地质模型精度和模型运算速率,为露天矿工程开采设计、生产和运维工作提供可靠的模型和数据支撑,为建设智慧化露天矿山提供“高品质”的模型底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模型 界面模型 块体模型 模型精度 储量校核
下载PDF
基于PRB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吴志春 郭福生 +3 位作者 郑翔 张洋洋 罗建群 侯曼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18-1330,共13页
2004年开始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全国区调中全面推广应用,运用数字地质填图过程中获取的PRB数据直接构建浅部三维地质模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关键是三维地质界面的构建,本文重点阐述了断层面、第四系界面、地层面、岩... 2004年开始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全国区调中全面推广应用,运用数字地质填图过程中获取的PRB数据直接构建浅部三维地质模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关键是三维地质界面的构建,本文重点阐述了断层面、第四系界面、地层面、岩体界面、残留顶盖界面、俘虏体界面等6种主要地质界面的构建流程与方法。面的构建时应先创建模型的边界面(DEM面、模型的底界面、模型的四周边界面),再建断层面,最后按地质体新老顺序依次构建其他地质界面,构建地质界面时应遵循"野外路线数据为主要数据,地下地质数据为约束数据"的原则。该方法建立的地质界面与地表填图数据和地下地质数据都能够完全吻合,建立的地质界面精度高且美观,但受地表产状可推测深度的限制,该方法仅适用于浅部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但构建的模型可以作为深部三维地质建模的参考与约束。建模单元可以与地表填图单元相同,也可以进行少量的合并,模型可达到的精度较高,模型的精度取决于野外填图路线数据的精度和数量,尤其是野外路线中的点间界线和有效产状的精度和数量。为了保证模型的精度,在野外路线填图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每条野外路线中的点间界线(B)都具有有效产状,在地质界线产状变化较大的部位需要适量增加产状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数字地质填图 地质界面 PRB GOCAD软件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与东海海域地质构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江为为 郝天珧 +1 位作者 刘少华 朱东英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1期75-90,共16页
 分析了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和东海海域地球物理场、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特征.根据分析得出:东海海域的重磁场特征与中国大陆重磁场特征密切相关,分布趋势与走向均与大陆边缘重磁场相同,是大陆地球物理场向海域的延伸.东海陆架盆地地区...  分析了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和东海海域地球物理场、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特征.根据分析得出:东海海域的重磁场特征与中国大陆重磁场特征密切相关,分布趋势与走向均与大陆边缘重磁场相同,是大陆地球物理场向海域的延伸.东海陆架盆地地区具有大陆地球物理场特征,东海东部边缘、海槽具有大陆边缘地球物理场特征.根据研究区的重磁资料计算了该区莫霍、居里界面深度与分布.地壳结构特征表明:莫霍界面在中国东部的主要走向为NE—NNE向,与东海莫霍界面的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是大陆地壳向海域的延伸.在冲绳海槽以东海域,地壳厚度由十几公里迅速减薄到几公里,表明地壳由过渡壳向洋壳的转变,因此冲绳海槽应该是大陆地壳的自然终结.中国大陆东部居里界面的差异,反映了地壳结构的不同,陆区及陆架区的磁场特征主要反映了上地壳的磁性结构,相应的也形成了不同的磁场特征与居里界面特征.地球动力学特征表明:东海海域地球动力学特征与中国东部大陆地球动力学特征关系密切,这一地区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结合地带,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是研究中国大陆及其邻域构造运动,进行地球动力学特征分析的极为有利、重要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大地构造 地球动力学 莫霍界面 居里界面
下载PDF
基于TIN的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毛先成 赵莹 +3 位作者 唐艳华 彭正林 陈进 邓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93-1499,共7页
现有的空间分析方法难以有效地提取地质界面空间形态这种控矿因素,针对该问题,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空间插值、地质场分析等方法,提出基于TIN模型的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的新方法。该方法在使用三维TIN模型来模拟地质界面的基础上,使用空... 现有的空间分析方法难以有效地提取地质界面空间形态这种控矿因素,针对该问题,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空间插值、地质场分析等方法,提出基于TIN模型的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的新方法。该方法在使用三维TIN模型来模拟地质界面的基础上,使用空间几何和计算机图形学原理计算地质界面的一般几何形态参数(坡度、夹角等)和距离场,然后利用空间插值和趋势剩余分析技术,分级提取出地质界面的总体形态趋势以及形态起伏,最后以栅格模型来表达控矿地质因素场,实现各种控矿地质因素的定量模拟。以福建丁家山铅锌矿床的主要控矿地质界面为例进行三维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TIN的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方法能够更精确、更高效的提取地质界面的各种形态参数,有效的定量化表达控矿地质因素,在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界面 三维形态分析 不规则三角网 控矿地质因素
下载PDF
阜山金矿床构造物理化学界面与成矿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涛 吕古贤 +2 位作者 刘杜娟 舒斌 夏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3-128,共6页
以场的概念出发 ,通过分析成矿作用时矿床的地质界面、流体物理化学界面 ,力图揭示构造应力应变对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的影响。指出 ,构造应力应变是通过流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来影响各构造物理化学参量的分布 ,进而影响成矿过程。矿化大多... 以场的概念出发 ,通过分析成矿作用时矿床的地质界面、流体物理化学界面 ,力图揭示构造应力应变对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的影响。指出 ,构造应力应变是通过流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来影响各构造物理化学参量的分布 ,进而影响成矿过程。矿化大多发生在构造物理化学参量值的突变 (界面 )部位 ,成矿温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界面 物理化学界面 构造物理化学面模型 金矿床 温度 成矿作用 构造应力
下载PDF
基于钻进能量理论的隧道凝灰岩地层界面识别及围岩分级方法 被引量:24
15
作者 田昊 李术才 +3 位作者 薛翊国 邱道宏 苏茂鑫 王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57-2464,共8页
钻机钻进过程中钻头旋转产生的扭矩以及作用于钻头的轴推进力是破碎岩石的能量来源,当钻进条件确定时,可用破碎单位体积岩石的实际能耗来反映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基于此原理在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FK4+375.5的上断面进行了超前地质探孔作... 钻机钻进过程中钻头旋转产生的扭矩以及作用于钻头的轴推进力是破碎岩石的能量来源,当钻进条件确定时,可用破碎单位体积岩石的实际能耗来反映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基于此原理在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FK4+375.5的上断面进行了超前地质探孔作业,得到凝灰岩地层中的钻进参数及钻进能量随钻头位移的变化曲线,并利用能量理论对钻进过程中监测的钻机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凝灰岩中,数字钻机参数与围岩岩性响应程度较高,围岩完整、坚硬、无裂隙水时,整体钻进参数值较高;围岩裂隙发育、含水或有断层、夹泥层时,钻进速度、推进力、转速、扭矩、打击能等数据会突变,其值变小。分析所得结果与钻孔取芯、TSP超前预报等物探手段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并采用能量法对围岩进行分析,利用钻进比能划分相应的岩体区段,判断出围岩等级。通过对能量曲线的分析发现,在凝灰岩地层中,当钻进能量小于0.95 kJ时会出现断层或较大的节理裂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理论 钻进能量 凝灰岩地层 界面识别 围岩分级
下载PDF
反演磁性地质界面的意义与方法 被引量:25
16
作者 赵百民 郝天珧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3-359,共7页
磁性地质界面的反演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提高磁测资料的地质解释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磁测资料反演磁性地质界面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总异常中分离有磁性界面起伏引起的磁异常;第二步,由分离的磁异常反演磁性界面的深度.... 磁性地质界面的反演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提高磁测资料的地质解释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磁测资料反演磁性地质界面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总异常中分离有磁性界面起伏引起的磁异常;第二步,由分离的磁异常反演磁性界面的深度.本文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回顾了提取异常和反演界面的较有代表性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质界面 滤波 反演
下载PDF
CSAMT法在深部地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以相山铀矿田邹家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峰 吴志春 +4 位作者 陈凯 郭福生 应阳根 罗建群 侯曼青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7-20,共4页
介绍了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测深在相山火山盆地邹家山地区进行的深部地质结构探测研究。通过此次探测,成功划分出了该地区2 km以浅范围内的组间界面和基底界面,识别出了3条断裂,揭露了地下岩体、构造的形态特征。通过与钻孔... 介绍了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测深在相山火山盆地邹家山地区进行的深部地质结构探测研究。通过此次探测,成功划分出了该地区2 km以浅范围内的组间界面和基底界面,识别出了3条断裂,揭露了地下岩体、构造的形态特征。通过与钻孔信息对比,发现CSAMT方法所划分的组间界面位置与实际位置吻合较好,证明了CSAMT方法在该区的深部地质信息探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AMT 深部地质结构 组间界面 基底界面 断裂
下载PDF
地学应用中的便携式微机多道能谱仪 被引量:5
18
作者 方方 贾文懿 +2 位作者 周蓉生 马英杰 周建斌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83-286,共4页
便携式微机多道能谱仪以笔记本式计算机为核心,采用12位逐次逼近型A/D转换芯片,研制成软硬件相结合的2048道能谱仪。讨论了适用于地学的野外微机多道能谱仪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特点,以及在γ能谱测量和X荧光测量全谱分析中的... 便携式微机多道能谱仪以笔记本式计算机为核心,采用12位逐次逼近型A/D转换芯片,研制成软硬件相结合的2048道能谱仪。讨论了适用于地学的野外微机多道能谱仪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特点,以及在γ能谱测量和X荧光测量全谱分析中的初步应用情况。该仪器及其研制技术也适用于其他有关核谱测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幅度分析器 计算机接口 地学应用 能谱仪
下载PDF
锦屏一级左岸垫座以下坝基地质缺陷初步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明 黄润秋 +2 位作者 严明 林锋 霍俊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3-939,共7页
锦屏一级左岸垫座以下发育的不良地质单元,不仅破坏其岩体的完整性,而且可能导致建基面抗变形能力的不均匀性,以致对坝基岩体带来不良影响,危及拱坝安全。立足于坝基岩体质量环境,将垫座以下不良地质体划分为内倾顺层构造带,陡倾切层构... 锦屏一级左岸垫座以下发育的不良地质单元,不仅破坏其岩体的完整性,而且可能导致建基面抗变形能力的不均匀性,以致对坝基岩体带来不良影响,危及拱坝安全。立足于坝基岩体质量环境,将垫座以下不良地质体划分为内倾顺层构造带,陡倾切层构造带,溶蚀裂隙带等三大综合缺陷类型,并阐述了各类缺陷的性状及其对坝基完整性、均匀性、变形性等方面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其典型声波曲线的波速量值及衰减特征。由此,按"轻度"、"中等"、"强烈"三个等级,定性的分区评价了各部位缺陷对坝基岩体的影响程度。着重认为f2断层附近,规模较大、间距较小、波速值低(2500-3500m·s-1)的内倾顺层构造带,不仅控制着岩体的抗剪性能,而且对坝基变形分异和基地应力分布存在"强烈"影响,应对其进行单独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缺陷 锦屏一级 建基面 岩体质量
下载PDF
隧道开挖面接近地质界面时围岩位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熊良宵 杨林德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68,共8页
用FLAC3D分析隧道开挖面接近地质界面时隧道围岩变形行为以及侧向应力、纵向应力、洞室形状、地质界面倾角对隧道围岩位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隧道由硬岩向软岩掘进时,随着开挖面逐渐接近前方地质界面,隧道拱顶和边墙位置围岩的位... 用FLAC3D分析隧道开挖面接近地质界面时隧道围岩变形行为以及侧向应力、纵向应力、洞室形状、地质界面倾角对隧道围岩位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隧道由硬岩向软岩掘进时,随着开挖面逐渐接近前方地质界面,隧道拱顶和边墙位置围岩的位移均有明显的增加;当隧道由软岩向硬岩掘进时,开挖面以及开挖面前方的拱顶和边墙位置围岩的位移均有明显的减小;隧道掘进至硬岩与软岩的地质界面,隧道边墙位置围岩径向位移随侧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加,拱顶和边墙位置围岩的纵向位移随纵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加;矩形隧道时围岩的位移最大,马蹄形隧道时次之,圆形隧道时最小;地质界面倾斜时围岩的位移均比地质界面垂直时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施工 地质界面 埋深 侧应力系数 洞室形状 位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